2021年高中历史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案

辽宁省抚顺县高级中学2021年高中历史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案岳麓版必修

1

2021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教案-学法

2021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屹立在世界的东 方教案-学法 (2)国徽:样子、象征意义 样子:中央是国旗下的天安门,周围是齿轮和谷穗 象征意义:(天安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传统和革命精神,同肘也是首都北京的象征;齿轮和谷穗象征着中国共六党领导下的工农朕盟。)它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国家的性貭,标志着中国人民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义革命斗争的胜利和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朕盟为基础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播放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提问:“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去干什么?”。 2.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没有因此放弃对中国的侵略野心,美国利用朝鲜战争之机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在这严峻的考验面前,年轻的共和国政府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了解中国志愿军 1.读读活动园 师: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2、教师小结。 师:通过影片、图片,讨论,让我们认识到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阅读相关链接 播放有关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战况,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受到热烈欢迎情景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和抗美援朝战争后的喜悦。 思考:抗美援朝的胜利代表着什么?. 四、学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在 这过过程中发生了几件大事件,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看一看。 2、中缅、中印联合声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3、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出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包容尊重。 4、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并成为 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高。 五、外交故事议一议 1、分享新中国成立后的其他外交故事。 2、读一读已经与中国建交 国家的列表。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待的成就。今天我们看看1949年之后国家是如何自力更生,扬眉吐气的。 在解放前,我们中国就是“一穷二白”的国家。我们农业落后,工业基础也很薄弱,许多日用品都需要从外国进口。国内的工业和农业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国人事如何自力更生,扬眉吐气的。 二、互动交流,工业史上的“第一”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 一、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返联合国;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活动。 三、知识结构: 一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方针政策:(1)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奉行①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三大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②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内容:20世纪50年代,在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的国家的友好关系中,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互相尊重③_________________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④__________五项原则。b.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2.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与⑤________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2)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⑥____________国际会议,在会上起来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3)亚非会议:1955年参加在⑦__________举行亚非国际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提出⑧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达成了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亚非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背景:(1)问题由来:1945年4月,全世界50多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草拟了①___________。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又是联合国②___________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③_______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没能恢复。(2)条件:70年代,④_________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拥护。 2.恢复:1971年,第⑤_____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的提案,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三历史性的握手 1.中美关系的缓和 (1)背景:a.美国方面:霸权地位面临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 b.中国方面: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c.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进程:a.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②__________________,强调要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双方都不应在④_______地区谋求霸权,美国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提出异议; b.1978年12月中美发表⑤______________,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 (3)影响:a.结束了双方多年的对抗,走到了合作的起点,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中美关系的改善,冲击了日本的外交政策,促进了中日建交的实现。 2.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⑥______________访问中国,签订了中日⑦___________,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新时期多边外交、四项原则、中国加入WT。\APEC、建立中国一东盟贸易区、发展同大国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维护联合国权威。 (2)能力目标:①识记建国之初、七十年代、新时期的外交成就。②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③能分析“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新时期多边外交的原因、且的、和意义。 ④通过学习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本质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外交活动和外交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材料,分析新中国外交与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 (2)通过材料与历史照片,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 (3)师生共同探究一些历史问题。 (4)教师精心分析,从理论上提高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外交是我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体现。 (2)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赞誉。 (3)我国外交战线人才济济,周恩来、乔冠华等人都是外交领域的“天之骄子”。新中国外交成就斐然,与旧中国外交有天渊之别。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

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 难点 对以上历史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能史论结合地进行分析,以及构建新中国外交历史的总体框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曾义愤填膺地说:“中国的反对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是真正开始以平等身份登上世界舞台。 新课学习 一、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外交 设问:建国之初,我们的毛主席就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是哪三大外交政策。 提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 联系: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一边倒”: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就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1.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 设问: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下,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提示:这是由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的。当时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包括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_新中国外交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文本素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是1945年通过的《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国之一。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宣布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要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但美国从中阻挠,使某某国民党当局得以继续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1.恢复的原因 (1)进入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获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这些国家大多赞成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2)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的过程 (1)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同意和台北都拥有席位,妄图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这是美国在阻挡不住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又玩弄的新花招,被中国政府断然拒绝。 (2)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恢复中华人民某某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将某某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经过一个尖锐、复杂、曲折的过程,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终于得以恢复,这是中国外交的一项重大成就。 3.恢复的意义 (1)对中国而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2)对美国而言,是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3)对国际关系而言,这是中国、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30年前,祖国的大门紧闭,没有人知道外面的世界,也没有人了解中国国情。30年前的中国,好比紫禁城般深宫大院,无人得知;30年后的中国,好比天上的太阳一般,抬头便是,众人皆知。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应该拥有一份自豪,应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 30年,农村变为小城市,小城市变为经济特区。比如说农村实行的家电下乡政策,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家电下乡试点产品已经成为农民购买家电的首选,改善了民生,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家电下乡为企业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为做好销售和服务,试点企业主动将

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积极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开拓和整合农村家电流通网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届领导人对农村的改善和发展做出了很多决策: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继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多渠道增加“三农”投入。 不说别的,也不泛泛而谈,就说生活必备用品——食物。改革开放前,城市吃不好,农村没得吃,所有人都不知道外国的食物是什么,对世界的了解,对世界的好奇可望不可即。 30年前的中国人像被软禁一般,不能去外国开阔视野。就连遥远的古代都有出使他国的惯例呀!而如今,能与他国交往了,能显示我们中华民族的实力了。强大的美国在金融危机的风暴下低了头,而我们中国凭着1300000000中国人做的后盾保持了经济的正常发展。30年,有人平平凡凡的过,

广东省中山市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练习岳麓版必修1

第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课堂练习 .正如周恩来所说: “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 ,这是为了 “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 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活动的余地。 ”与此直接相关的外交方针是 .年月日,“侬好”,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句美国版“上海话” ,作为开场白与数百名上海大学 生开始了对话。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这句美国版 “上海话”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海在中美 关系中的开创性地位,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中美开始正式建交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浦东新区的积极开发 .《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 盟军、 朝鲜战争的对手、 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 中国的牵头人, 世贸组织的介绍者, 台湾现状的维持国、 最大的贸易伙伴。 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下面是周恩来在年参加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 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风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 朝鲜战争停止了,现 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你认为这次会议应该是 .第届联大 .中苏建交谈判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 .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陈毅同志曾赋诗 “准则昭天下, 精神重万隆” 。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我是中国人,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大声发表着中国的 议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诗中“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再次“响在联合国的大 厦里”是由于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和支持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倡议和支持 .另起炉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高中历史教案-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史实、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项原则和表现(中国加入wto、apec、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发展同大国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及贡献。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归纳概括出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

⑵通过阅读教材,能归纳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⑶通过阅读历史材料,能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结束了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⑵ 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新时期外交成就。 教学难点: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截止xx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多少个吗?深圳新闻网xx年版《中国外交》白皮书披露,截止xx年底,中国已经同世界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近300个国际条约。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数字啊,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目是17个,如今的数字正好是当年的整整10倍!那么,在五十多年的如歌岁月中,新中国的外交是如何打开局面,走过当年的艰难,创造今日的辉煌的?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高中历史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知识链接 岳麓版 必修1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知识 小球推动大球转 1971年3月27日晚上,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开幕前,国际乒联举行冷餐招待会。主人致词之后,大家就随意走动起来,这时几个陌生的选手与中国运动员相遇,中国运动员习惯地报以微笑。这几位外国选手热情奔放,其中一位兴奋地说:“啊,中国人,好久不见了。你们的球打得真好!”通过翻译了解,才知道他们是美国人。中美关系十分敏感,中国代表团领导立即将此情况向国内汇报。 在中国队获得了男子团体冠军之后,中美两国选手在游玩中又碰到了一起。热情爽朗的美国青年笑着问:“听说你们已邀请我们的朋友(指加拿大队和英国队)访问你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啊?”中国队负责人再一次向国内报告:“美国队想访华。” 4月4日,美国男队第三号选手格伦·科恩为了能打好下面的比赛到训练馆练球。不想练完球走出体育馆时,竟然找不到自己来时乘坐的汽车了。正在这时,一辆带有乒乓球锦标赛标志的大轿车开了过来,科恩情急生智,连连招手,轿车在他身边戛然停住,科恩赶紧跳上车,长吁了一口气。但当他抬头环顾时.不禁暗自吃惊,原来同车的全是中国人。于是他独自站在车门口没有找位子坐下。 这时,坐在车子后边的庄则栋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科恩身边,通过翻译和科恩聊了起来。庄则栋对科恩说:“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直是友好的。今天你来到我们车上,我们大家都很高兴,我代表同行的中国运动员欢迎你上车。为了表达这种感情,我送给你一件礼品吧。”说着,庄则栋从挎包里拿出一块中国的传统工艺品——某某织锦送给科恩。这一意外的举动把科恩乐坏了,他连忙到自己的挎包里去搜寻,以便能找到一件合适的礼品。但他失望地叫起来:“天哪!我什么也没带,连把梳子都找不出来。可是我一定要送你一件……”他和庄则栋肩并肩站在一起。一直到爱知县体育馆。 大轿车在体育馆门前停下了,一群敏感的记者立即发现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场面,他们把照相机全都对准了庄则栋和科恩,此情此景立即成了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新闻。 中美两国运动员的友好交流很快就在大会上传为佳话。中国队的举动,更深深触动了美国队的副领队。于是他立即来到中国队的驻地,开门见山问中国队的负责人:“你们中国邀请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2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由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和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单元的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的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第17课从“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三个角度揭示帝国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帝国主义的极端形式——法西斯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的事实,以及西方民主国家实行的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责任;简要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到全球大战的发展过程;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开始构建战后国际秩序对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意义。 本课三个子目的设置遵循历史思维,因果逻辑清晰,核心问题突出,分别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过程及战胜国对战后的和平安排。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初中历史课程已经涉及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绥靖政策、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等内容。但是高中相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关系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的理解,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课程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形成理性认识。 2、学科素养:经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依据历史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伴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历史地、理性地认识历史问题。 三、教学目标 1、能够从历史文本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的解读,了解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内涵和特征。 2、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的积极意义。 3、能够运用《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亚太战场示意图》等历史地图和教科书内容,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致过程。

高中历史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素材3 岳麓版必修1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7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相关素材 课中思考题 19世纪英国外相巴麦尊曾经有过这样一句名言: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地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联系中美,中日关系的演变,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至上,国家间的关系是以国家利益为转移的,是国与国关系的永恒准那么。国家利益与国际形式决定着外交关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正义的原那么也会受到利益的挑战。此问题的看法可以是开放的,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的史实来支持和讨论自己的观点。 阅读与思考指导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平等的,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的独立和主权,为我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自我测评解答 1、在亚非国际会议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基础上达成了万隆十项原那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那么,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积极开拓外交局面。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并安装“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方展〞的四项基本原那么,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 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26课中国屹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课前预习: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外交政策。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已同苏联等______个国家建交。 2、50年代中期,中国与印、缅等国共同倡导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 成熟,它超越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_________会议。1955年,又参 加了_______会议,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_”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______年第26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______年美国总统________ 访华,发表《____________》,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8年中美发表《___________》。 ______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抛开日本与中国关系正常化被称为“___________”,受其冲击,_______年日本首相__________访华,实现了中日_______正常化。 5、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经济方面,_______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并积极 参加______________的各项活动。在政治方面,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等中亚国家在上海正式成立_____________,维护了中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知识结构: 一、50年代独立自主的外交 1、三大政策:“另起炉灶”(不承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再考虑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首次提出)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 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 准则。 3、两次会议: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亚非会议(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二、70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 1、中国加入联合国(1971年)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根本);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第三世界崛起。 加入: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外交僵局的关键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解读时空坐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 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 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 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 展的情况。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 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 (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 (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 (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 (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 (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 (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

高中历史第27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今世世界第26 课中国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外国交 一、引语 55年前,一个重生的国家出生在世界的东方。 55年来,重生的中国经风雨、见世面、开诚意、布公正,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 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今日,让我们走进那风雨如歌的光阴,去感觉那震天动地的艰险,去追想那惊心动魄的 抗争,去体验那惊世骇俗的镇定,去领会那震天动地的成就。 引语的作用:凝思起兴点题 二、鉴于知识目标的教课方案——传统的讲堂教课方案 ( 一) 本课要修业生掌握的知识目标 建国之初的外交目标,中苏建交的背景及意义,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出发点及其 内 容和意义,中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及其意义,中国参加亚非国际会议及其意义,中国在 联合国合法席位获得恢复的背景和有关史实,中美关系改良的时代背景及有关史实,中日 关系改良的时代背景及有关史实,增强国际沟通与合作的四项原那么和表 现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使亚太经合组织的健康发展,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 合作框架协议》〕,改良和发展同俄、美、日、法等世界大国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的 成立及其意义,中国在联合国组织内的活动及贡献。知识目标的教课方案要求:全面、 详细、有序 ( 二) 知识目标的教课实行〔讲堂教课构造,板书构造〕 (1)新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①中苏友善②中美敌对③三大外交政策 (2) 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①提出〔中国〕. 出发点 :五项原那么及其互相关系②实践: 日内 瓦会议 .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③意义.解说: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包 容 性和开放性 (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①背景 :解说:为何是恢复? 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4)性的握手 ①中美关系的改良: 背景 . 尼克松访华 . 中美建交 ②中日关系的改良: 背景 : 田中角荣访华 . (5)国际沟通与合作①原 那么——四项原那么 ②表现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 . 推动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6)保护世界和平,促使共同发展 ①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 ②保护中亚地域的和平与稳固——上海合作组织 ③保护联合国的威望 复习稳固教材知识 新中国的重要外交成就 序号时间外交成 就意义 1 1949 年中苏建交 2 195 3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 3 195 4 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4 195 5 年参加万隆会议 5 1971 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6 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 7 1972 年中日《联合申明》 8 1978 年中美《建交公报》 9 1979 年中美建交 10 2001 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11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HDG3〗 12 2002 年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三、鉴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感情价值观目标的教课方案——问题情境下的自主学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_《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参考学案3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的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知识梳理】

【预习检测】 1、选择题 (1)《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求异的。”为此,他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 A.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 B.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C.第三世界的南南合作 D.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3)1971年10月25日,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击败美国”的事件是指 A.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B.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在APEC会议上取得外交胜利

(4)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2、新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 【深化拓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阶段特征: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学习重点核心素养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梳理石器时代的历史分期及古人类 文化遗址的分布、生产和生活特点。 概括原始社会的历史开展阶段、特 点和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理解从原始 部落到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 料实证、家国情怀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梳理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史实, 运用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及文献 记载,理解早期国家治理的特点,认识 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 概括夏、商、西周政治、经济、文 化开展的表现,理解认识早期中华文明 的地位和特点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 料实证、家国情怀 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遗址 1.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人类化石点遗址 (1)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与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 1.概念: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1)生产与生活特点:人们已经开场大量使用陶器,开场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文化遗存特征: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开展根底。 (3)文化遗址代表 文化遗址时间活动区域根本特征

仰韶文化距今约7 000 至5 000年前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 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7 000 至5 000年前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 000 至5 000年前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 蚕缫丝技术 龙山文化 距今约 5 000年 黄河中下游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 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 距今约 5 000年 北方辽河上游出土了精巧的玉器, 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 和神庙 良渚文化 距今约 5 000年 长江下游 【特别说明】促使从猿到人转变的因素 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劳动。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场的,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在从猿到人的演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原始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分段: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1)权力机构: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场出现。 (2)组织构造:氏族间的联系趋于严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3)文明的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概念区分】母权制与父权制 (1)母权制是指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初期,妇女在经济上和社会关系上占支配地位的制度。此种制度下,经营农业、饲养家畜和管理家务,都以妇女为主。世系也以母系计算。 (2)父权制是指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后期形成的男子在经济及社会关系上占支配地位的制度。一是由于男子所从事的畜牧业和农业在生活中逐渐起决定作用,导致造成氏族内男子地位的上升;二是由于对偶制婚姻的出现,子女的血统关系由确认生母转为确认生父等导致的。 【史料实证】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的分布及中华文明的起源 史料一石器时代重要古人类和文化遗址分布

2019最新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从容说课 新中国的建立震撼了世界,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环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中国的外交之路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本课主线索是新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开拓崭新的外交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教材重点介绍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日关系的改善;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化国际组织中,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些内容构成了本课的知识要素,也是学习本课的知识重点。分析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重点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难点 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 教具准备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日内瓦会议和亚非拉国际会议。 (2)掌握联合国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以及中日关系的改善等基本史实。 (3)掌握新时期中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史实。

2.理解和运用 (1)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2)理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在联合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发展与改善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新时期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材料,分析新中国外交与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 2.通过材料与历史照片,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 3.师生共同探究一些历史问题。 4.教师精心分析,从理论上提高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了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 通过学习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认识到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外交策略。 3.认识和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深化和丰富,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4.通过学习,认识外交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将服从于国家总体战略和各项事业的需要。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坚强的后盾。 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显示: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时的情景;图片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时的情景;图片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资料。 看完后,学生谈感受,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出新 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由此导入新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