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解题策略及训练(学生) 2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高考文言翻译题是语文科目中的一大难点,很多考生在解答文言翻译题时会出现各种困难,导致得分偏低。

这其中主要是因为文言翻译题需要考生对古代汉语词汇、语法结构、句式等方面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而这些内容又并不是学生平常学习的重点,所以在应对文言翻译题时就显得有些吃力。

针对这一情况,考生在备考高考时就需要有一定的解题策略,来提高文言翻译题的应对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熟悉常见的古代汉语词汇文言翻译题中经常出现的古代汉语词汇有很多,比如常见的虚词、连词、时序词、动词、名词等。

考生在备考时需要多背诵、多记忆这些词汇,以便在考试中能够迅速理解并准确翻译句子的含义。

通过做一些文言翻译的练习题,也能够帮助考生熟悉这些古代汉语词汇的用法和搭配,提高应对文言翻译题的能力。

二、理解文言语法结构文言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句子的主谓宾语顺序不同、口语化的用法很少等。

考生在备考时需要多阅读一些文言经典,从中感受和理解文言语法结构的特点,比如主谓宾的顺序、动词的位置、虚词的使用等。

只有深入理解了文言语法结构,才能在解答文言翻译题时能够准确把握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三、掌握句式的特点文言翻译题中,句式的特点也是考生需要尤为注意的地方。

文言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比如“倒装句”、“多种形式宾语句”、“颠倒句”等,考生在备考时需要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掌握其常见的结构和用法。

通过多做一些文言翻译的练习题,考生可以加深对这些句式的理解,提高对文言翻译题的解答能力。

四、注重语境的理解文言翻译题中很多时候会涉及到语境的理解和推测,这就需要考生在备考时多培养自己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比如有一些古代汉语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含义,考生需要根据句子的整体语境和意境来准确理解和翻译词语的含义。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多阅读一些文言经典,通过阅读上下文的方式来提高对语境的理解能力。

五、注重积累翻译题的经验解答文言翻译题需要考生有一定的应试经验,这些经验是通过多做一些翻译题积累而来的。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是高考语文科目的一部分,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以应对的考题。

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解题策略,就能够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解题策略。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许多差异,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和特点,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题目中的句子和段落。

我们需要注意文言文中的主谓宾结构和修饰的顺序等。

读懂原文是解题的基础。

在解答文言文翻译题之前,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原文,确保完全理解原文的意思。

如果对原文的意思不确定,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者请教老师来解决疑惑。

只有真正读懂原文,才能够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意思。

其三,注意词语的选择和搭配。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汉字和词语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这就需要我们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一定的了解。

我们还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关系,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有时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其四,理解上下文的关系。

有时候,单独理解一个句子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上下文中的其他句子和词语常常会给我们一些提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多做一些练习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多做一些文言文翻译题,我们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锻炼我们的解题能力和技巧。

我们还可以针对性地总结归纳之前做过的题目,从而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解题策略包括了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和特点、读懂原文、注意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理解上下文的关系以及多做一些练习题。

通过掌握这些策略,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应对文言文翻译题,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
高考文言翻译题一直是许多同学的难点,如果没有掌握好一些策略,很容易出现得分
偏低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高考文言翻译题解题的策略,供同学们参考。

1. 熟悉常用词语
文言文翻译往往会使用到很多常用的词语,例如“大王、臣、朕、吾、公”等。

同学
们需要对这些词语的意义进行深刻理解,以便在翻译中准确把握它们的含义。

2. 了解文言句式
文言文的语言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存在一些独特的语法和句式。

因此,在进行文言
文翻译的时候,同学们需要熟知文言文的语言结构,了解古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和常见的
句式结构。

3. 理解文章大意
文言翻译题往往包含一段文章,同学们需要先读懂文章的大意,了解其中的核心内容。

只有对文章有了整体的认识,才能在翻译中准确表达出文意。

同时,还需要注意文言文常
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述方式,并且要尊重古人的用词习惯。

4. 注意排比和对仗
排比和对仗是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果在翻译中能够准确运用,不仅有助于表达
出句子的意思,更能增强整个翻译的美感。

因此,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需要注意排比和
对仗的运用,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效果。

5. 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需要注意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即准确表达出文章的意思,
同时不失句式结构和修辞效果。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让句子更加流畅自然,传达出古
人的思想和语言风格。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摘要】高考文言翻译题在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于考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文言翻译题,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解题策略。

要理解句子结构和意思,把握好原文的脉络。

注重词语的选择与搭配,避免直译导致句意不通。

要注意句式的变化,灵活运用语法知识进行翻译。

可以通过举一反三,善于归纳总结,积累翻译经验。

多练习,不断提高翻译能力,熟能生巧。

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文言翻译题,取得理想的成绩。

【关键词】高考、文言翻译题、解题策略、句子结构、词语选择、句式变化、举一反三、归纳总结、多练习、翻译能力1. 引言1.1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在高考中,文言翻译题通常是考生们比较头疼的一道题目。

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很多考生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

掌握一些解题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理解句子结构和意思是解答文言翻译题的基础。

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要想准确翻译,必须先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蕴含的意思。

在翻译文言文时,注重词语的选择与搭配是至关重要的。

文言文中很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因此需要借助字典等工具,选择恰当的词语进行翻译,同时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避免翻译出现歧义。

要注意句式的变化。

文言文中的句式多样且灵活,翻译时要对句式进行灵活变通,避免生搬硬套,使翻译更为通顺和地道。

举一反三,善于归纳总结也是解答文言翻译题的有效策略。

通过多练习,积累经验,可以帮助考生快速掌握文言文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翻译水平。

掌握适当的解题策略,多加练习,是提高在高考文言翻译题中得分的关键。

希望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能够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2. 正文2.1 理解句子结构和意思理解句子结构和意思是解答高考文言翻译题的关键之一。

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需要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谓宾的关系、修饰成分的位置等。

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从而有效地翻译出正确的意思。

高考语文如何备战古文翻译题型

高考语文如何备战古文翻译题型

高考语文如何备战古文翻译题型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而语文科目中的古文翻译题型更是让许多同学感到头疼。

要想在这一题型上取得好成绩,需要有系统的备战策略和扎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备战高考语文古文翻译题型。

一、夯实基础知识1、积累实词、虚词实词是古文翻译的基础,常见的实词如“爱”“安”“被”“倍”等,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爱”有“喜爱”“爱护”“吝惜”等意思;“安”有“安稳”“安全”“怎么”等意思。

虚词的掌握也至关重要,像“之”“而”“以”“于”等,其用法多样。

“之”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而”有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2、熟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是古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比如“蚤”通“早”,“说”通“悦”。

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则仅指配偶。

3、掌握常见句式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被动句,“为……所……”“见……于……”等是常见的被动句式。

判断句,“……者,……也”“……,……也”等是判断句的标志。

二、培养语感1、多读经典古文可以阅读《论语》《孟子》《史记》等经典著作,通过大量阅读来熟悉古人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阅读时要注意理解文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及时查阅工具书。

2、背诵名篇名句背诵不仅能够加深对古文的理解,还能培养语感。

像《岳阳楼记》《出师表》等都是很好的背诵素材。

三、注重翻译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但遇到一些难以直译的地方,要采用意译,以保证译文的通顺。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是“连鸟兽秋天新长的细毛都不敢有所接近”,意译则是“一点东西也不敢据为己有”。

2、字字落实翻译时要将每个字词都翻译出来,不能遗漏。

比如“沛公军霸上”,要翻译成“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不能遗漏“军”的翻译。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

备课参考9 2019·5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常宝泉 语文高考考纲对文言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且赋分多年一直为10分,题型比较稳定,一般是从史料中选出两个比较重要的句子进行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阅读中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它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也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师在高考复习时费时不少,想了不少的方法,学生练习也做了不少,但考生文言翻译平均得分在5分左右,成了考生应考的一大难题。

鉴于此,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方法,确实有助于学生文言翻译能力的提升,现将做法提供给大家,以期得到同仁的指正。

一、夯实基础,蓄积文言素养高考文言选文多是浅易的史传散文,符合高考考纲,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首先,克服畏难情绪。

高中生必修一至五中学习了5个单元17篇文章或节选,在选修中学习了3个单元18篇文章或节选,共计35篇。

学生已有了丰厚的文言功底,历代难易文言文都见识过,且文言翻译只是教材知识的拓展,因此畏难情绪大不必有。

其次,重视知识积累。

在一轮复习时,教师要回扣教材,梳理、归纳教材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让学生熟记一些典型例句,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掌握其正确含义。

这是文言翻译的根基。

同时,史传散文介绍人物性格的一些词语较难翻译,我就利用一轮复习进行总结积累,让学生进行记忆,如忠、正、耿、仁、厚、矜、鲠、讷、佞、诈、谄、谗、谲、耿介、骨鲠、鲠切、阿谀等。

学生在一轮复习备考时,只要持之以恒去做,就可厚积文言素养。

二、逆向思维,形成得分意识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是背逆通常的思考方法。

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推进,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推演。

比如在文言翻译的教学中,我就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如果你是高考出题专家,你会把一个句子的5分怎么分配,找出5个给分点。

一般来讲,5分分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4个关键词,一个1分,句意1分;另一种是3个关键词,一个1分,句意2分。

高考文言文翻译实战训练

高考文言文翻译实战训练

高考文言文翻译实战训练高考中文科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必考题型之一,也是考生普遍认为难度较大的部分。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提供高考文言文翻译实战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这部分试题。

一、技巧总结1. 理解全文意思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之一在于句法较复杂,需要考生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全文意思。

因此,建议在答题前花费5-10分钟全文通读,弄清文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等关键信息。

2. 学会找准主语、宾语在阅读过程中,考生需要将主语、宾语找出来,理解这些语法成分在句子中所扮演的角色。

对于复杂句子,可以采用分开翻译或画出句子成分图等方式,更好地理清句子结构。

3. 意译与直译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考生需要注意到两种翻译方式:意译和直译。

对于一些成语和古文常用语可以采用意译方式,译文更加通顺自然;对于一些具体而言简洁的词汇,可以采用直译方式,保留原词的意义和特点。

4. 句子排列方式文言文中,长句居多,这对考生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建议考生在翻译过程中将长句变为短句,重新排列顺序,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二、训练实例以明朝名臣吕公著《增广贤文》为例,结合以上技巧,展示文言文翻译实战训练的过程。

原文:昔在泰山,有隐者曰太公望者,家贫,为泰山樵夫。

樵入山中,忽闻有金锣音,遂循声寻之。

及至一洞,见钟馗在焉。

馗曰:“余一锣宿此,欲作当铺。

尔可偕余作否?”望喜,即从之。

及暝,共宿文殊庙中。

次日,锣自敲,文殊与观音先登,馗持一楼子,若隐若现。

遂作铺焉。

有一妇人持金子欲当,着铺中。

后亦有持银子欲当者,皆得如愿。

至黄金五百两,银亦如之。

翻译:从前,在泰山有一个隐士,叫做太公望。

他家很穷,是个砍柴的人。

一天他砍柴进入山中,忽然听见一声金锣响。

他按着声音来到一个洞里,看见钟馗在里面。

钟馗说:“我在这里敲了一天锣,想要开一家当铺。

你能跟我一起合作吗?” 太公望非常高兴,就答应了钟馗的请求。

傍晚时,他们共同住在文殊庙里。

第二天早上,锣自动敲起,文殊和观音率先上前,钟馗则拿着一把楼子若隐若现。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高考文言翻译题是考察学生对于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解题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理解句义。

首先要仔细阅读原文,理解句子的大意和表达方式。

古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需要通过阅读理解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2. 辨析句法结构。

古代文言文句法结构复杂,常常有省略和倒装等用法,需要仔细辨析句子的结构和成分。

要注意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定状关系等,从而准确翻译句子的结构。

3. 找出句子的关键词。

句子的关键词通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义。

通过找出关键词,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准确地翻译句子。

4. 注意句子的修辞手法。

古代文言文中常常存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夸张、比喻、反问等,需要注意这些修辞手法对句子意义的影响,从而正确理解和翻译句子。

5. 理解上下文。

上下文是理解句子的重要依据,通过理解上下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要仔细阅读上下文,参照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

6. 借助词典和参考资料。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借助词典和参考资料来解决一些难词难句的翻译问题。

但是需要注意,借助词典和参考资料时要理解词语用法和句子的语法结构,不能盲目套用。

7. 多做题和练习。

通过多做题和练习,可以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可以多选一些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并逐步提高翻译的准确度和流畅度。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主要包括认真理解句义、辨析句法结构、找出关键词、注意修辞手法、理解上下文、借助词典和参考资料以及多做题和练习。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策略,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度和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翻译解题策略及训练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

文言实词数量很多,应以牢记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为主,适当扩大范围,尽量多积累。

积累也不能光靠死记硬背,要掌握一些规律。

2.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二、牢记两点翻译原则1.译文要做到“信”“达”“雅”。

“信”,即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和改变风格;“达”,即文字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雅”,指文句流畅,具有文采,准确、鲜明、生动。

如翻译题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句中“事”可译为:侍奉、事奉、服侍、服事、侍(君)、为……办事、谋事、效力等,若译为:事(君)、从事、治事、事件等,此点就不得分。

2.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重在于考查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与实际应用能力。

正如余闻先生所说:“高考的特点固然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阅读材料在宏观上的把握,但更要求学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高考的特点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材料在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

因此,历年来试题的设置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当然,这两种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兼用,视原文情况而定。

凡是遇到古今异义、词义通假、词序颠倒、句式特殊的句子,直译后语意不通顺,表达欠准确,则可适当用意译。

如福建卷第九题的翻译题②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此句中,“乡”是通假字同“向”,作动词。

可译为:向往、崇尚、推崇、追求;若译为:讲求、讲究、明白、通晓、了解、实行、施行、注重、重视遵循等,此点不得分。

总之,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三、掌握六字翻译方法翻译时,先要读懂原文,综合运用学过的古代汉语知识,理解词义,弄懂句意,理清层次,了解写法,掌握原文的概貌,还要了解原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境遇。

翻译时可采用“留、换、补、删、调、贯”六字法。

1.“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典章制度、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2.“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3.“补”,即增补词语。

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译的时候应该为了使语句通顺,必须增补出来。

如翻译题②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翻译时,就必须补出省略成分“侍奉国君的人”。

4.“删”,就是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调”就是调整语序。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在翻译时必须把这些倒置的成分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如“欲而得之,又何请焉?”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任务对话中主语与宾语省略现象。

谓语动词“欲”之前要补出主语“子(你)”,之后要补出宾语“之(东西)”。

②宾语前置现象。

“又何请焉”即“又请何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将宾语移到动词后面。

6.“贯”,即修饰句子。

指文句中带修辞意味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如官场中的“下车”(一到任)、“视事”(到职工作)、“乞骸骨”(告老还乡)、“除”(授予官职)等等,可按现在的说法翻译。

总之,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

要熟读教材,尤其是名篇名段名句,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要切实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用法与推断技巧,正确判断一字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明确考纲要求的那些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同时要通过不断训练,掌握翻译的要领。

表达时要做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四、精题训练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①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②之。

”注:①“轻”可能是多出的字。

②怀:归依。

2.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

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

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

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3.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国语·鲁语》)注: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

②妾:指婢女。

4.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

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魏策二》)5.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6.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7.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①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②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注:①咻:喧哗打扰。

②庄岳之间: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和居民区。

8.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9.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0.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①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②盗粮者也。

(《史记·李斯列传》)注:①黔首:秦称百姓为黔首。

②赍(jī):送东西给别人。

五、文言文阅读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

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

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

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

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

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皆释而遣之。

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

已平河南,复失之。

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

魏军盛,遂克滑台。

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

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

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

以降者妄,斩以徇。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

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自服乘舆,徐出外围。

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

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还进位司空,镇寿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

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

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

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

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及至,上已间。

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

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八人并诛。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