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模(高三语文)质量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11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分析

第一部分试题总体评价

2011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三大特点:

一是指导性强

试题完全是按照2010年考试大纲命制,紧扣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贴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考点全部来自考试大纲范围,考查内容全面,覆盖面广。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第18题考查学生对时事要闻进行思辨的能力。

二是时代性强

这套语文试题从选材到设题立意都充分体现出三大关注——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注人生的命题思想。比如作文题的设置,“蛤蟆爬高比赛”的寓言故事,看似通俗易懂,实则包含较为深刻的人生哲理,“认准目标,专心致志”“人生路上不必在乎大多的流言蜚语”“欲成大事,必要持之以恒”“缺陷亦可成就大事”“‘耳’聋‘目’明”。我们的考生面对这一“话题”,人人有话可说。第二大题说明文的选材“低碳消费”,在当下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也是一种消费时尚,这对青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现实有着积极意义。

三是难易适中

从整套试题的选材,题目的设置上来看,命题者都注意到知识深浅难易度;从考生答题的失分来看,这套语文试题面目熟悉,考生的得分约占全卷(150分)的63%。这是较为理想的测试结果。

如果要说出的美中不足,我们认为第五大题第14、15小题考查词句的含义题量过大,择取其一则可;第六大题20题病句修改设题不严谨,将“修改为”字眼表述为“修改意见”可能更好些。

第二部分各道试题评析与考试质量分析

一、语言基础知识识记

第1题:C

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理科得分率相差不大,文科43%,理科38%。多数学生选B,“甫定”误读。

2.题源探究:此题源于《考纲》中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具体要求,而所用素材一是教材中出现的;二是现实生活中常用却极易误读的。

3.指导意义: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音识记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把语音和语义结合起来综合判断的能力及联想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课内外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具体要求。

4.关于本题:许多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出错,主要原因是平时对字音识记不准积累不够。

第2题:B

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11.82%,理科10.95%。大多数学生选到了A,少数选到了D 。

2.题源探究:此题源于《考纲》中“正确使用的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要求,主要考查成语的使用,都是容易误用的。

3.指导意义:解答此题的关键,一是要重视平时积累,对不熟悉、不了解的成语要弄清词语意义、用法规范、感情色彩,切忌不求甚解或望文生义;二是结合提供的语境去辨别有关成语的运用,特别是注意从词语与语境之间的使用对象、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特定情境等方面加以判别。

--

4.关于本题:很多同学一知半解,望文生义,例如对“交相辉映”“刮目相看”的理解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另外,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不够,不理解题中“鹿死谁手”的意思。得分率过低的结果,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刻反思。这类易误用的成语,我们平时复习时做过相应的练习,结果还是不理想,到底是我们讲得不透彻,还是学生最基本的语言素养的匮乏?

第3题:A

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38.09%,理科36.59%。BCD均有学生选到。

2.题源探究:此题源于《考纲》要求能够辨析并修改病句。这道题只考查对病句的辨析,所用语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涉及多种语病,主要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3.指导意义:辨析并修改病句有六大类。一是语序不当,二是搭配不当,三是成分残缺或赘余,四是结构混乱,五是表意不明,六是不合逻辑。在答题的时候学生应结合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4.关于本题:此题主要涉及病句专题中“不合逻辑”“成分残缺”“两面对一面”。

第4题:B

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65.73%,理科70.46%。选错的学生选到了A或C。

2.题源探究:此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

3.指导意义:本知识点,学生常犯的错误是不考虑前后文的语义衔接。

4.关于本题:该题得分率较高。该题逻辑关系相对明显。

基础知识教学建议:

1.加强语言基础知识识记与运用能力的训练,对常见的字音和字形要认真辨识,读准音,尤其是多音字。

2.写准字,尤其是形近字。

3.理解常用的词语(包括成语)意义,要注意语境中的动态意义。

4.对病句,要掌握六种基本的病句类型,尤其是能指出病句的基本特征。

5.重视阅读,加强语感训练,这对辨析病句和衔接语句大有裨益。

6.汇编近年高考真题,进行强化训练。

二、第二大题:说明文阅读理解

第5题:D

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89.09%,理科88.80%。

2.题源探究:此题考查学生对问中重要词语或概念的含义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分析的能力。

3.指导意义:对概念或重要词语的理解应抓住其本质,并与文意核对。本知识点,学生常犯的错误是理解不到位。

4.关于本题:该题较简单,得分率较高。个别选错的学生是由于没有看清楚原文的细节。

第6题:D

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34.55%,理科31.39%。

2.题源探究:此题主要涉及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重在考查学生依据文章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3.指导意义:本知识点,学生常犯的错误是钻牛角尖、抠字眼,不从整体理解句意,不会整合信息。

4.关于本题:有相当多的学生选B。选B的学生没有注意理解文中相关语句的含义,断章取义。

第7题:C

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83.73%,理科79.41%。

--

2.题源探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是考查根据文章的已知内容和材料推断和想象其他内容。

3.指导意义:做题时必须把握好文章所提供的已知内容和材料,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推断和想象,指向性要明确,不能生套或强加联系。

4.关于本题:A项中的“必将完全取代”,D项中的“就不会产生”太绝对,C项中的“显示屏将越来越小”不合逻辑,学生一般都能进行判断。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2.强化训练近年高考真题。

三、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理解

第8题:D

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50.91%,理科46.49%。

2.题源探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这是《考纲》上的要求。

3.指导意义:本题所考查的4个词均属常见。

4.关于本题:D项中把“崇”解释为“高”,结合上下文的对话内容就很容易得出应翻译为“崇尚”。

第9题:A

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42%,理科38.80%。

2.题源探究:这道题要在读懂所给文言文段的基础上,筛选文章信息,并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涉及对理解、筛选、分类整合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查。

3.指导意义:只要吃透题目要求,正确分类,一一对应,解决这道题还是很容易的。

4.关于本题:这类题目一般有两种常见错误:一是与题目要求的“议论持大体,有清望”不对应,二是对象不是题目提到的主人公。

第10题:C

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68.64%,理科63.90%。ABD均有学生选到。。

2.题源探究:针对文言文段的阅读,《考纲》中还有这样的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态度。

3.指导意义:很显然,此题正涉及这些方面,需要学生在认真阅读全文,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4.关于本题:做此题,关键是对文段的表面意思及较深层次的内涵都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准确把握事件、人物及相关评价。C选项,应该说经过仔细对照原文理解还是可以做得出来的,虽说学生的得分率不算低,可是还有很多学生读不懂文本。

教学建议:

1.文言文一定要回归课本,夯实文言基础知识,重点篇目要落实翻译,切忌急功近利,抛开课本搞题海战术。

2.指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四、第四大题:文言翻译、古诗鉴赏和默写

第11题: 文言文翻译,分值10分。

1.试题评价:

①难度适中:本文选自《明史·耿九畴传》,常练的人物传记题型。

②此次要求翻译的两个句子,其关键词例如“便宜”“去”“市”“引”“乃”大部分可以在课内找到出处,这体现了学以致用、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命题原则。

2.考试情况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