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的《登高》及其晚年的律诗创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杜甫的生平与思想,了解到杜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和他漂泊流离的人生履历,以及他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那么,这一节课,我们结合杜甫晚年的生活经历,重点探讨杜甫的《登高》一诗,以此来进一步把握杜甫晚年律诗的整体特征。

我们知道,《登高》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盛誉,明代学者胡应麟在他的诗话著作《诗薮》中高度评价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诗薮》是明代学者胡应麟的一部诗话著作,主要对历代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其中尤其着重评价了唐代的作家作品)如果我们说这样一种评价未免有过誉之嫌的话,那么清代学者杨伦在对杜甫诗集进行了一个全面的解析之后,他得出的结论应该说更为客观公允,杨伦在《杜诗镜诠》说:《登高》一诗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由此可见,《登高》一诗所受到后人的推崇。那么这样一首诗歌,它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创作的呢?它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是什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一起解读杜甫的《登高》诗。

一、杜甫《登高》的创作背景

《登高》的创作时间: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

地点:夔州(重庆奉节县)

杜甫的生存境况和思想状态: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心境悲凉。厌倦了漂泊不定的生活,急切盼望回归阔别多年的故园。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般都讲求“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的解读方法,正所谓知其人论其世,只有充分地把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一部文学作品。我们知道,《登高》一诗是杜甫767年的重阳节在四川夔州写下的,那么这个时候,杜甫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把时间向前推移一

点,具体梳理一下杜甫这段时间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这要从安史之乱之后说起。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离安史之乱结束已经四年的时间,安史之乱对整个唐王朝的影响非常重大,安史之乱前,是唐朝最为辉煌的盛世时期,安史之乱后呢,唐王朝便开始由盛转衰,从此一蹶不振。因此,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当时的地方争战依然时有发生,唐王朝外部的局势也岌岌可危,像吐蕃等都开始蠢蠢欲动。

在这种时代大环境下,作为个体,杜甫自身的生存境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杜甫向来有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时时刻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所以,在安史之乱结束时,作为一名忠君爱国的儒士,杜甫是欣喜若狂的,在听闻河南河北收复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他就创作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他说: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说一听到家乡收复的消息啊,诗人就涕泗滂沱,泪流满面,正是喜极而泣,喜极而狂了。这个时候,再看看妻子儿女,面上的愁容都早已不见了,诗人自己呢,则再无心读书,匆匆忙忙就把手头的书卷了起来,做起了收拾行囊的准备。于是就开始想到要饮酒高歌来庆祝胜利,但同时又开始筹划着回归故乡了,真是恨不能飞回去。正可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全诗一气而下,气势滂沱,把诗人那种因得知战争胜利,国家得以平复的那种欣喜若狂的状态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可见杜甫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时时铭记在心,并且对国家的前途是充满期望的。他甚至开始梦想着一朝回归故乡去。

但是杜甫这样的好梦很快就被打破了,他当时听闻战争胜利的消息时正在四川梓州避难,时为763年,得知消息后,他先是回到成都的浣花草堂,后来,他的少年好友严武又来到成都任节度使,杜甫受到他的邀请去他的幕府任职了一段时间。不久,也即是765年,严武去世,杜甫也厌弃了这种官场的沉闷,加之他又思念故乡和亲人,于是这一年杜甫就决定举家东迁。那么第二年,也就是766年杜甫就到达了四川夔州(四川奉节)。

夔州在杜甫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夔州,杜甫待了虽然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夔州时期却是诗人内心波澜起伏、思想错综复杂、写作激情充

沛、诗歌技艺娴熟的一个时期。在这段时间,杜甫创作了430首诗,占到他存留下来的全部诗作的近三分之一。而且,杜甫律诗的代表作《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都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这个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艺术高峰。那么,杜甫为何在夔州能创作出如此众多而艺术价值卓越的诗作呢?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1、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夔州期间,杜甫的生活应该说还是比较宽裕的,一方面他在夔州的朋友柏茂琳给他提供了很多生活资助,另外,他还有着外朝官的俸米,甚至还拥有十一亩私田,可以说是衣食无忧。这就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

2、夔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夔州位于长江三峡的第一峡——瞿塘峡,风景雄奇秀丽。(瞿塘险过百劳关)有瞿塘峡、猿声、白帝城、诸葛庙、八阵图、昭君村等自然和历史景观,还有宋玉、刘备、诸葛亮、庾信等名人留下的历史古迹。(郦道元《水经注》里《三峡》:巴山巫峡三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那么这些自然环境和历史景观就促发了诗人创作的灵感,给杜甫的诗歌创作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可谓是杜甫诗歌创作的“江山之助”。

3、晚年杜甫律诗创作的艺术技巧渐于纯熟。杜甫一生都着重于诗歌创作,在杜甫的文学创作当中,我们一般很少提到他的散文,可以说杜甫一生的精力都主要投入到诗歌创作当中。并且杜甫也很善于学习前人,他曾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早年时期为求取功名他曾创作了不少干谒诗来表达他的理想和抱负,中年时期则创作了大量具有诗史性质的时事诗,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晚年则更着重于律诗的创作。而且杜甫十分着重锤炼诗句,正像他所自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在经过了一生的创作实践之后,到了晚年,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杜甫对律诗的写作技巧达到了一种运用自如的状态,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了。这就是为什么他晚年的律诗成为古今律诗中不可匹敌的佳作。

4、更为重要的是,晚年杜甫思想情感的变化。大家知道,杜甫对儒家的思想是终身服膺的,他曾一度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并且还说:“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谢)。”可见他是以上古的贤臣自拟的。但是到了晚年,由于自身体弱多病,(他有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

肺病,耳朵也聋了。)常年漂泊不定,国家时事多艰,他这种理想和抱负就逐渐淡化了。他甚至发出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感慨。(《旅夜书怀》这是杜甫在从四川成都往夔州的路途中写下的诗作。)这些什么功名利禄都无法安慰杜甫晚年的心境,晚年的杜甫最大的愿望是回归故园,安享晚年。但这样的梦想,在时事多艰的时代下,要实现却是如此的艰难。因此,晚年的杜甫,心境是极其悲凉孤独凄苦的。但他的这种心境,甚至都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在夔州时期,杜甫的好友都相继去世。(李白762年去世,高适765年去世,少年好友严武765年去世)我们知道,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创作风格不同,但情谊却非常深厚。杜甫曾创作了多首怀念李白的诗作,比如选入《唐诗三百首》中的《梦李白二首》:“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还有“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可见二人情谊之深,但是762年李白去世,杜甫失去了一个文学上的知音。之后呢,他的好友高适、严武也相继去世。尤其是严武的去世对杜甫的打击很大,我们知道,严武是杜甫的少年好友,又是杜甫晚年在成都生活的依靠,他的去世直接促成了杜甫离开蜀地的决心。因此,晚年的杜甫可谓“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因此,晚年的杜甫就开始反思历史、社会和人生。所以,晚年杜甫的诗歌当中就多了这样一些“伤逝、怀旧、悲秋、叹老”的主题。

杜甫到夔州也只是他人生的又一个驿站,虽然他深知战乱还没有停息,但毕竟离开巴蜀就意味着踏上了回家的路。正是怀着这样一种绝望中的希望,面对滚滚的长江和险峻的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气息浓厚的历史遗迹,杜甫就借用他生花的妙笔,书写着家国之忧、身世之悲,写下了大量的咏史、咏怀诗。

正是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杜甫写下了《登高》这样一篇名贯古今的佳作。

二、《登高》诗赏析

以上我们从诗歌创作的外部着重分析了《登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杜甫思想情感的变化,下面我们就进入诗歌文本的内部,来细细品析一下杜甫是如何将这种家国之忧、身世之悲渲染出来的。

(一)逐句解析

我们知道律诗有四联八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就像人有头、有脚

一样。律诗还讲求韵律和对仗,对诗人的写作功底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解读律诗,必须从一字一句来细细品读。

首联。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从这句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写景,他写了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景物,指明了节序和环境,秋风猎猎,天空辽阔,说明是一年中的秋季了,周遭的环境是高猿长啸,飞鸟盘桓。这就点名了夔州江边的特殊环境。在这一句里,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一句的“句眼”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一个“哀”字。我们知道,古代的三峡是时常能听到哀婉凄苦的猿啼声的,郦道元《水经注》里记载《三峡》就说过:“巴东巫峡三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可见猿啼声是极其哀婉凄苦的,以至于听到的人会情不自禁地引起惆怅之怀,甚至落泪。那么在这里,一个“哀”字可以说就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在句法上,这两句不仅对仗,而且句中自对,句法严谨,语言精练,历来被视为写景的佳句。

再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承接首联而来,继续写景,但笔墨更为流畅,气势更为阔大。“无边落木萧萧下”写的是山,上承首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是远望,写水是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就既从视觉上写出落叶飘零的情景,又从听觉上写出了秋风的萧瑟。长江而用“滚滚”,并用“不尽”来领起,这就把长江水的滚滚流逝之状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两句写景,不仅描摹形态,刻画出了气势。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还可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句法上,这两句对仗极其工整,并且用“萧萧”、“滚滚”这样的叠声词,使得景物的描写向时空荡开去,这样的写景已经深含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了。

颈联。由上面两联的写景转入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同样是工整的对仗,“常作客”点名作者的身世,表现了一种深重的羁旅之愁,“万里”是说夔州离故乡很遥远,这是从空间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点名节令,也是顺承前四句子的写景而来。

“悲秋”本来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常见的主题。正所谓宋玉所说:“春女多思,秋士多悲。”秋天作为一年行将结束的季节,最容易引起士人对于时光流逝和功名未建的慨叹。因此,“悲秋”的主题在中国文学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成为文人士大夫

反复歌咏的对象。比如宋玉《九辩》即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悲凉啊,秋天的气息。花草树木都因衰败而摇落,呈现出一片萧瑟的景象。人心中那种哀伤孤寂的感觉似乎人在旅途当中,仿佛爬山涉水一般,一年的时光眼见就要过去了。

欧阳修《秋声赋》里说:“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

面对着黄昏时分急骤的暮雨洒满江天,秋天又一次被清洗得格外清凉。渐渐地,秋风是越刮越凉了,正可谓是一场秋雨一场凉啊,山河显得更加的寂寞冷落,残阳照在楼上。到处都是花朵凋零,绿叶枯萎,天地之间呈现出一片凋败的景象。

对于这样的景象,杜甫是非常熟悉的,他甚至说过“摇落深知宋玉悲”,对于宋玉的悲秋之情,杜甫是感同身受的。面对眼前的这种季节之秋和生命之秋,乃至国家的多事之秋,杜甫的悲愁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这里就不仅点名了此诗的主题,而且具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诗人的悲苦,除了一年的行将结束,人生的老去之外,还有着疾病缠身,孤独寂寞,知音难觅的感慨,这就是所谓的“百年多病独登台”了。重阳佳节,本是亲人朋友团聚的日子,但是杜甫却一生漂泊不定,到了晚年,疾病缠身,而人生的知音都相继去世,想重返故园的愿望至今都未得以实现。

尾联。最后两句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站在长江之滨,高台之上,面对萧萧而下的落叶,滚滚而去的江水,诗人的悲凉之慨可谓层层转深,由过去的时光、漂泊的身世、多病的身躯再联想到自己的一生,便发出了“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慨叹了,回顾我这一生,总的来看,可说是尝尽了“艰难苦恨”,如今是斑鬓皆白,潦倒一生。面对这样的境况,诗人的内心有无尽的悲苦惆怅之情需要抒发,但因为疾病,连可以浇愁的美酒都不能畅饮了。这种无可奈何之情,真是无以复加了。这一句又由回忆过去转到现实境况,将翻飞的思绪从历史时空中适时地拉回。

此诗的“诗眼”是“悲秋”,这里的“秋”,有多个层面:

季节之秋。有秋风、落叶、秋水等典型的秋天意象。

生命之秋。年华老去,疾病缠身。

国家多事之秋。艰难苦恨,时事多艰。

总的来看,此诗抒发悲凉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一生漂泊不定,甚至到了晚年仍在漂泊流离。

其二是一生多病,晚年更是疾病缠身。

其三是年华老去,两鬓斑白,而功业未建。

其四是知音寥落,内心悲苦而无处倾诉。

其五是时事多艰,国家至今仍不太平。

其六是因病断饮,不能借酒浇愁。

(二)艺术特色

层次分明,对仗工整。写景是先做工笔描绘,生动刻画出夔州的秋季典型的六种景物。然后是渲染秋天的悲凉气氛,描摹出一片秋风落叶,滚滚长江东逝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一种阔大的意境。写情则是先从时空两个方面写自己异乡漂泊而又疾病缠身,独自登台的悲苦孤寂的情怀,最后又由自身联想到整个国家,正是艰难苦恨是自己潦倒一生的根源。而现在又因病戒酒,忧愁无处倾泻,这种悲慨之情是更为深沉了。从句式上来看,这首诗对仗工整,不仅上下句之间对仗工整,而且一句之中还有对仗,如首联。笔法错落有致,且前后对应。第三句对应第一句,写山景,第四句对应第二句,写江景。可以说是杜甫律诗创作达到了一种化境。

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当中将夔州秋季特有的景观如:急风、猿啼、无边的落叶等景象描绘了出来,这就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后四句抒情时又点明悲慨从悲秋而来。

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律诗的典型风格:沉郁顿挫。诗人的情感是深沉而厚重的,但是却并没有一泻千里,秉笔直书,是通过对景物的渲染才抒发出漂泊流离、多病潦倒、孤苦无依的思想情感,因此说,内容是沉郁的。而从字句的锤炼上来说,句式又是错落变化,既对仗工整而又错落有致的,因此在韵律上表现出抑扬顿挫的风格特点。

三、杜甫晚年律诗创作的题材内容

安史之乱之前,杜甫的律诗和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主要表现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等题材。如《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稜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虚实结合,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寓于胡马的骁腾,但终究只是个人怀抱的一种抒发。《夜宴左氏庄》“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饮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全诗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幽、恬淡,感情平和中有跌宕,豪迈中有洒脱。这两首诗写于诗人游历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快意诚然是快意,豪情纵然是豪情,却没有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天宝后期,杜甫用律诗表现时事,这是律诗艺术的一个重大变化。杜甫用律诗反映时事,正体现了杜甫对诗歌比兴精神的追求。

到了晚年,杜甫的律诗不仅写咏怀、羁旅、怀古等,而且将发表政治言论、咏物等写入诗歌当中,扩大了律诗表现的题材。归纳来看,晚年杜甫律诗创作的内容主要有:

1、咏史、咏怀诗。

杜甫晚年的律诗经常性地表现叹老、怀旧、伤逝、悲秋的主题。其中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以及我们上面提到的《登高》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夔州时写下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他也是杜集中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全诗以秋景而起兴,借用了潘岳《秋兴赋》的题材。这首诗以夔州秋天的种种景物起兴,描写了他对于长安的种种想望的心情。以第一首诗为全诗的纲领。抒发了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体现出沉实高华的艺术特色。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下的一组律诗。夔州及其三峡一带有宋玉、刘备、诸葛亮、王昭君、庾信等人留下的历史遗迹,杜甫因古迹而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

2、政论诗。

还有一些律诗则直接以历史事件作为内容进行描写,感世伤世。如《秋笛》、《王

命》、《征夫》、《诸将五首》等。杜甫晚年律诗创作的开创性的题材是以律诗写时事,发表政治见解。这代表性的就是《诸将五首》,这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所写的一组政治抒情诗。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境。

3、咏物诗。

杜甫还用五律写了大量的咏物诗,如《鹦鹉》、《孤雁》、《鸥》、《猿》、《麂》、《鸡》、《黄鱼》、《白小》等诗托寓现实,表达了对弱小百姓被鱼肉之苦难的无限同情及对归隐山林脱离苦难生活的向往。

四、杜甫晚年律诗创作的风格特色

到杜甫晚年律诗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韵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的联章七律,犹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

组诗的形式。律诗由于篇幅短小,不能表现丰富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内容,采用组诗的形式,不仅能够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内容,而且前后诗之间彼此印证,相互贯穿,很能扩大律诗的表现力。如著名的《秋兴八首》即是如此。全诗以夔州特定的自然景物起兴,引发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对于京华岁月的怀念,回顾一生,感悟哲理。八首诗正是在这一思想脉络上展开,并一层深似一层。

时空交错,技巧娴熟。杜甫晚年的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把得知战争胜利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全诗仿佛散文一般,感情流畅,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

杜甫晚年的律诗,对于字句的锤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炼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用字,常常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改的地步。正由于此,他创作出许多的佳句,比如:“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其中的副词“自”、“相”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叠声词“萧萧”、“滚滚”;还有“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中的“泛泛”、“飞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涌”等动词的运用。

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沉郁顿挫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于感情强烈,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情感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那仁者之心和儒家所涵养的中正平和的态度,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正是这样一种风格特点,我们把他定义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晚年杜甫的心境更为低沉,同时他回顾历史,回顾自己的一生,因此其诗作常常时空交错,体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从而律诗风格更显沉郁。

(完整版)《登高》杜甫-的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歌。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 (学生齐读《登高》) 三、赏析诗歌 1、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 除了这些还有吗?结合背景来了解作者。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却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在诗歌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悲伤的感情的?并且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万、常、多、独、恨、停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完整)《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幻灯片1 登高 杜甫 幻灯片2 杜甫 醉里眉攒万国愁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幻灯片3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幻灯片4 幻灯片5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幻灯片6 杜甫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幻灯片7 杜甫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望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幻灯片8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 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幻灯片9 研讨思想内容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 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幻灯片10 品味语言 风 急 高 天 意境 凄凉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啸哀 猿 清 渚 白 沙 飞回 鸟 幻灯片11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完整版)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代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

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 zhǔ )清作( zuò )客霜鬓( bìn ) 浊( zhuó)酒 3.词语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语文课文《登高》教学设计-word

《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通过合作探究品析“即景伤怀”的手法,养成合作探究意识,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并逐步树立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品析景、情的关系,体会“即景伤怀”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语 学生观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微博@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 ①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②选取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③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 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 (三)精读诗歌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微博@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源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体味作者情感。 通过诵读,感受诗人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境,感受诗人复杂情感。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法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通过知识抢答环节,梳理有关诗人杜甫的文学常识。 (1)杜甫字(),号(),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 (2)杜甫被世人尊称为(),他流传下来的1400多首诗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 子,所以他的诗有()之称。 (3)请说出本册书以外的杜甫的两首诗的名称,并用4个字来概括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 (4)将以下出自杜甫的诗句补充完整 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 。 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城春草木深。 (5)杜甫的古乐府诗“三吏”“三别”分别是什么 (6)解释一下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小结:我们学过杜甫的许多诗歌,对他的诗作诗风也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登高》,进一步感受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深沉情感。 二、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种种悲苦郁积心头,这年重阳节诗人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眺远,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 1、检查预习,请生朗读,读准字音。

(完整)杜甫《登高》参赛教案

《登高》教案 ——杜甫 课程名称:语文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 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指导诵读(3 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8 分钟)] -------- [本诗小结(3分钟)] ------- [作业布置(3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指导诵读(3 分钟)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赏析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赏析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含山中学宫桂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复杂情感的把握上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有哪些?分别有些什么习俗?(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渐缩小到重阳节)大家知道重阳节,古人有什么活动吗?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话形象

1.印象杜甫 提问你眼中的杜甫是个怎样的人?(首先让课堂动起来) 结合高考题型中,关于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是“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情圣杜甫》 思考:诗圣?情圣? 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杜甫一生,多灾多难他身逢战乱,颠沛流离,尤其是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 岁去世时为止,是他长达11年的西南漂泊时期,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他就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2.诵读全诗,体会感情基调 提问这首诗我们读过以后,情感基调该怎样把握呢? 大家朗读之后,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三、缘景明情析手法 思考如果我们刚才已经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那么情字何依?情景交融,融在何处? 链接:诗歌鉴赏中分析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赏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导学生对首联和颔联的解读以及规范答题习惯的养成) 四、移情入境悟诗情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

登高教案1

杜甫《登高》教案 封丘一中袁文章 教学目标: 1、了解登高诗的分类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的吟诵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的复杂性,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学情分析 能够感情充沛地朗诵诗歌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前提和必须步骤,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不会诵读或者诵读不好古诗。因而,本课的教学,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指导诵读方法,切实通过诵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激起情感的共鸣。本诗内容并不难理解,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杜诗的风格特点,教师要在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表达,避免枯燥和呆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诵读曹操的《观沧海》,引出“登高诗” 师: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此类诗的内容(投影),或登高望远,抒怀励志;或登高望远,思亲怀乡;或登高望远,伤时悲己。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忧国忧民的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著名诗篇一一《登高》(投影课题) 二、了解写作背景(投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 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一一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三、整体感知,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1、听读。学生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意境。

杜甫登高教案(高中语文必修3)

杜甫登高教案(高中语文必修3) 导语:《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下面是为您收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理解诗句基本意义。 3.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诗中表现的多重情怀。 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新授课。 1课时。 《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 是诗歌单元。《登高》的讲解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诗做纵向比较阅读。《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

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主要遵循读诗、品诗、悟诗这一基本框架。 (一)新课导入 以初中学过的杜诗为导入。 【设计意图】教师需树立历史观,建立初中旧知和高中新识的关联,唤醒学生对杜诗过去的认知。 (二)背景材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设计思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 * ,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懂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才会通透。

杜甫《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

杜甫《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 杜甫的登高全诗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关于杜甫《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复杂情感的把握上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有哪些?分别有些什么习俗?(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渐缩小到重阳节)大家知道重阳节,古人有什么活动吗?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话形象 1.印象杜甫 提问你眼中的杜甫是个怎样的人?(首先让课堂动起来) 结合高考题型中,关于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是“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情圣杜甫》 思考:诗圣?情圣? 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杜甫一生,多灾多难他身逢战乱,颠沛流离,尤其是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时为止,是他长达11年的西南漂泊时期,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他就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2.诵读全诗,体会感情基调 提问这首诗我们读过以后,情感基调该怎样把握呢? 大家朗读之后,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三、缘景明情析手法 思考如果我们刚才已经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那么情字何依?情景交融,融在何处? 链接:诗歌鉴赏中分析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赏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导学生对首联和颔联的解读以及规范答题习惯的养成) 四、移情入境悟诗情

《登高》教案

35、登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法方法】吟诵法,讲析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观象。引出“登高诗”: 1、登高望远,思亲怀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兄弟》 2、登高望远,伤时悲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子昂《登幽州台歌》 3、登高望远,抒怀励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二、作者介绍: 1、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生于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一带。其间赴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登高》教案完美版

杜甫《登高》教案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 (一)诵读全诗 (二)简介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

《登高》的教案

《登高》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无尽的哀思。 (四)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提问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 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考探究法、能力迁移训练等。 (五)教学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鸟在盘旋,猿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

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吧?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绝句》) (2)老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民生疾苦――“诗史”、“诗圣”;诗风沉郁顿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联系解题 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四、诵读感悟 1、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注意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读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

登高杜甫的教案完整版

登高杜甫的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

杜甫《登高》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歌。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着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 (学生齐读《登高》) 三、赏析诗歌 1、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 除了这些还有吗?结合背景来了解作者。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却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在诗歌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悲伤的感情的并且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万、常、多、独、恨、停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

(完整版)杜甫《登高》参赛教案讲解

《登高》教案 汨罗五中刘修明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 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指导诵读(3 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8 分钟)] -------- [本诗小结(3分钟)] ------- [作业布置(3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指导诵读(3 分钟)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孟子曾经说过:“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学案(详细)

《登高》教案 ——杜甫 南充一中高二语文组谢国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人论世法和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2、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正音解字(1分钟)] --------[指导诵读(2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6 分钟)] -------- [本诗小结(1分钟)] ------- [作业布置(2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正音解字(1分钟) 三、指导诵读(2分钟)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的《登高》及其晚年的律诗创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杜甫的生平与思想,了解到杜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和他漂泊流离的人生履历,以及他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那么,这一节课,我们结合杜甫晚年的生活经历,重点探讨杜甫的《登高》一诗,以此来进一步把握杜甫晚年律诗的整体特征。 我们知道,《登高》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盛誉,明代学者胡应麟在他的诗话著作《诗薮》中高度评价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诗薮》是明代学者胡应麟的一部诗话著作,主要对历代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其中尤其着重评价了唐代的作家作品)如果我们说这样一种评价未免有过誉之嫌的话,那么清代学者杨伦在对杜甫诗集进行了一个全面的解析之后,他得出的结论应该说更为客观公允,杨伦在《杜诗镜诠》说:《登高》一诗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由此可见,《登高》一诗所受到后人的推崇。那么这样一首诗歌,它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创作的呢?它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是什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一起解读杜甫的《登高》诗。 一、杜甫《登高》的创作背景 《登高》的创作时间: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 地点:夔州(重庆奉节县) 杜甫的生存境况和思想状态: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心境悲凉。厌倦了漂泊不定的生活,急切盼望回归阔别多年的故园。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般都讲求“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的解读方法,正所谓知其人论其世,只有充分地把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一部文学作品。我们知道,《登高》一诗是杜甫767年的重阳节在四川夔州写下的,那么这个时候,杜甫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把时间向前推移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