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鉴别诊断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发热待查 ppt课件

1、胆道感染
• 常有阵发性畏寒、发热,右上腹痛伴恶心、呕 吐等,进食(尤其是油腻食物)后易诱发或加 剧。
• 可发出现黄疸,但并非其必备表现。 • 影像学检查往往提示胆道有炎症、结石。
2、肝脓肿
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感染中毒症 状,肝区疼痛、局部明显压痛及叩击痛, 肋间隙水肿。外周血WBC升高,N升高。 往往经影像学检查而证实。
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包括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膜 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寄生 虫性脑膜炎等。
令医生羞愧的“病毒感染”
•自然界病毒繁多,人类认识的不多 •畏寒、寒战等症状常较轻或无 •自然病程较短,一般不超过2周(乙脑、传单等 除外) •血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 血热及传单等除外) •临床确诊仍依赖血清学检测
鉴别诊断要点
2. 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病因作初步分类 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具有其常见的受累 部位,即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
例如:心内膜炎——心脏杂音; 肝脓肿——肝区肿痛、叩痛; 胆道感染——黄疸、墨菲征; 肺结核——咳嗽、血痰等。
鉴别诊断要点
3. 热程长短: 发热时间<1月者,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如败血
现,可有顽固而剧 烈的咽痛。 • 抗感染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特效。 • 诊断应慎重,须严格排除感染性疾病的可能。
引起发热的又一群体----肿瘤
•长程低热为主,可伴乏力、消瘦、贫血等。 •全身中毒症状不甚明显。
•以淋巴瘤、嗜血细胞综合征、白血病、间
皮瘤、肾上腺瘤、肝脏肿瘤及肠道肿瘤较常见。 •大多实体性肿瘤出现发热病程较晚,热度也较低。
1.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4(4)罗百灵 , 朱锦琪 , 胡成平 2. 《 现代实用医学 》 2006(6)陈亮 , 黄小萍 3. 《中华内科杂志》1998(9)秦树林;刘晓清;王爱霞;盛瑞媛 4. 《中华内科杂志》2004(9期)马小军,王爱霞,邓国华,盛瑞媛 5.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3(5)侍效春,刘晓清,周宝桐等
发热待查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陈灏珠 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编辑版ppt
14
临床诊断步骤
(4)实验室检查
常 规 血、尿、粪常规,胸片、B 超、血沉、骨穿等
感染病
结缔组 织病
血、中段尿、粪、骨髓及痰等病原体培养;PCT,冷凝集试 验、嗜异凝集反应、肥达反应、外斐试验、结核菌素试验 、T-spot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C反应蛋白咽拭 子、痰、尿、粪涂片查真菌;痰、粪涂片查寄生虫卵;影 像学检查感染病灶等 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等;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 皮肤肌肉或肾组织活检;肌电图等编辑版ppt8发热的热型与疾病
张热 歇热 状热 留热 鞍热
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
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鲁菌病
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革热
编辑版ppt
9
临床诊断步骤
(2)仔细追问病史
包括: 伴随症状
用药史 外科手术史 输血史 动物接触史 职业史 业余爱好史 旅游史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辑.传版染p病pt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0
但伤寒早期血沉一般不加快,有助于和败血症鉴别
•骨髓穿刺
•对于感染性疾病价值大(涂片发现疟原虫、真菌孢子;培养阳 性率高于血培养)
•碱性磷酸酶积分有助于鉴别感染与血液性肿瘤
•应多部位、多次复查
编辑版ppt
16
血培养标本采集要求
① 应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于畏寒、寒 战期多次采血;
②采血量应在8 ml以上,兼顾厌氧菌及 L-型细 菌;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
编辑版ppt
1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
发热待查的定义 发热待查的诊断步骤 发热待查的病因分析
最新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ppt课件

返回
实验室检查与特殊检查
实验室检查与其他一些特殊检查,可以补充 病史与体检的不足,尤其对一些仅以发热为 主要表现而缺乏明确的反映脏器损害的症 状和体征的病人, 往往有重要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的意义,有时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
血沉
该项检查不仅具有诊断价值,还可作为疾病 治疗效果的良好指标,以及估计某些疾病, 如风湿病与结核病活动程度的良好指标, 尤其在其他各项检查虽然正常、然而反复 多次血沉均加快。该种情况必须进一步检 查和观察。不应轻率诊为功能性疾病,以防 延误诊断和治疗。
贫血、出血、全血减少、骨髓增生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贫血、出血、全血减少、骨髓增生活跃但 成熟障碍、细胞形态异常: 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 各型白血病等
其他系统疾病
突然憋气、胸闷痛、咯血、肺部阴影:肺 栓塞
急性心肌梗死后一至数周后出现发热、心 包炎、胸膜炎、肺部浸润性阴影: 急性心 肌梗死后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诊断性治疗 常见发热性疾病举例
结束
问诊和体检
详细询问病史往往对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 断提供重要线索。系统、认真的体检, 是 及早、正确诊断的基本条件。
发热伴寒战
见于某些细菌感染, 如大叶性肺炎、败血 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疟疾亦常见寒战; 而在另外一些疾病中,如结核病、伤寒、风 湿热中却罕见。
密切观察治疗效应,以助诊断与鉴别。但应注意:
①应选择有特效的药物且副作用应尽可能小; ②
给药剂量必须能达到疗效所需,否则无法评价; ③
坚决反对无原则地、轻率地、不进行严密观察的
诊断性治疗; ④坚决反对无明确指征的应用糖皮
质激素作为诊断性治疗; ⑤充分认识到在诊断性
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药物毒副作用、
实验室检查与特殊检查
实验室检查与其他一些特殊检查,可以补充 病史与体检的不足,尤其对一些仅以发热为 主要表现而缺乏明确的反映脏器损害的症 状和体征的病人, 往往有重要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的意义,有时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
血沉
该项检查不仅具有诊断价值,还可作为疾病 治疗效果的良好指标,以及估计某些疾病, 如风湿病与结核病活动程度的良好指标, 尤其在其他各项检查虽然正常、然而反复 多次血沉均加快。该种情况必须进一步检 查和观察。不应轻率诊为功能性疾病,以防 延误诊断和治疗。
贫血、出血、全血减少、骨髓增生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贫血、出血、全血减少、骨髓增生活跃但 成熟障碍、细胞形态异常: 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 各型白血病等
其他系统疾病
突然憋气、胸闷痛、咯血、肺部阴影:肺 栓塞
急性心肌梗死后一至数周后出现发热、心 包炎、胸膜炎、肺部浸润性阴影: 急性心 肌梗死后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诊断性治疗 常见发热性疾病举例
结束
问诊和体检
详细询问病史往往对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 断提供重要线索。系统、认真的体检, 是 及早、正确诊断的基本条件。
发热伴寒战
见于某些细菌感染, 如大叶性肺炎、败血 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疟疾亦常见寒战; 而在另外一些疾病中,如结核病、伤寒、风 湿热中却罕见。
密切观察治疗效应,以助诊断与鉴别。但应注意:
①应选择有特效的药物且副作用应尽可能小; ②
给药剂量必须能达到疗效所需,否则无法评价; ③
坚决反对无原则地、轻率地、不进行严密观察的
诊断性治疗; ④坚决反对无明确指征的应用糖皮
质激素作为诊断性治疗; ⑤充分认识到在诊断性
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药物毒副作用、
最新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PPT

调定点学说
发热的机理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pyrogene)作 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LPS、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生致热原(EP):IL-1、IL-6、IF、TNF等
发热的机理
分析举例
反复出现一过性畏寒、 寒战,继之高热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菌血症
询问、寻找“定位”线索
局部感染灶
如牙龈红肿、溢脓、皮肤疖肿;心脏杂音、 肺部呼吸音改变及罗音、腹部压痛等
病例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重肝患者,每日午后 高热,伴菌血症表现, 血像明显升高
有局灶感染
未发现病灶
两次 B 超检查 腹腔感染可能性大
(一)起病姿态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 伤寒、结核等除外
•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慢 恶组、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 病,可以表现为急骤起病,且病情凶险
★ 不能以发病的急缓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二)热 型
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产热器官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直接导致 发 热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散热器官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发热的机理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散热反应
前部 下 丘 脑
刺激
少数冷觉感受器
产热反应
后部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 位 体温调节中枢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课件

如有发热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情况。
对于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人 来说,预防措施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预后评估与随访建议
预后评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治疗方式等进行预后评估。
通过定期的医学检查和观察,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
预后评估与随访建议
•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制定 后续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沉、 C反应蛋白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 感染情况、免疫状态等。辅助检查包括X 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患 者体内可能的病变部位和性质。
诊断性治疗与观察
总结词
在排除了其他可能的病因后,医生可能会采取诊断性治疗的方法,对患者的发热待查进行诊断。
详细描述
医生需要询问患者的发热情况,包括发热时间、体温变化、 伴随症状等,同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生命体 征、皮肤、淋巴结等状况,以寻找可能的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总结词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诊断发热待 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血液、尿液、 影像学等方面的检查,可以进一步明 确病因。
Hale Waihona Puke 细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扁桃体 炎等,通常有明显的细菌 感染症状,如高热、白细 胞升高、咳黄痰等。
寄生虫感染
如疟疾、阿米巴病等,通 常有明显的寄生虫感染症 状,如寒战、高热、腹痛 等。
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 疮等,通常有自身免疫性 疾病的症状,如关节痛、 皮疹、口腔溃疡等。
非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对症治疗
支持治疗
针对非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可给予适 当的对症治疗,如抗过敏药、止痛药 等。
发热伴肺部阴影鉴别诊断ppt课件

ppt课件.
22
▪ (4)病毒性肺炎:无上述支持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有相
关流行病学史,上呼吸道症状明显;胸部影像学可表现为 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较淡,双侧多见;血白细胞计数 正常或稍升高,血清 PCT≤0.1 μg/L。流感暴发期间,流 感病毒可成为 CAP 的主要原因,少数为原发病毒性肺炎, 多数为病程后期并发细菌性肺炎。
▪ 肺结核多发生在上叶的尖后段、下叶的背段和后基底段,
病理改变的多态性,即浸润、增殖、干酪、纤维钙化病变 可同时存在,而致影像表现多样化,病变变化较慢,易形 成空洞和播散病灶。
ppt课件.
20
▪ 4.不同病原体导致的肺部感染有其相应的临床特点,了
解这些特点有助于评估可能的病原体,进而选择合理的经 验性抗感染治疗。下述不同病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可供参 考
▪ 如白细胞≥10×109/L 多为细菌感染,但严重感染时白细
胞也可明显降低。
▪ 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结核和真菌感染时可正常、轻度
升高或降低。
▪ 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中是否有较多杆状核和(或)幼稚细胞
出现,是一项简单但十分有意义的检查,但自从“血常规” 自动化测定以来受到忽视。
▪ 本共识认为,在常规显微镜下检测嗜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和
ppt课件.
16
▪ 2.特定的病原感染危险因素:当患者合并
相应基础疾病或有这些感染危险因素时, 在评估可能的病原体时,需把这些因素考 虑在内。
ppt课件.
17
肺炎患者易感病原体的危险因素
ppt课件.
18
▪ 3.根据影像学特征:一般来说,仅凭影像学表现很难明
确区分是哪种特定的病原体,但可以缩小鉴别范围,而且 个别病原体可出现相对特殊的影像学改变。
发热门诊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处理ppt课件

新大环内脂类和新氟喹诺酮类,疗程7~14天。
34
衣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特征(1)
• 肺炎衣原体感染四季均可流行,流行时间
可长达5~8个月。人类是肺炎衣原体的唯一 宿主,无症状携带状态和长期的微生物排 泌有助于其传播。
35
衣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特征(2)
• 学龄前儿童肺炎衣原体IgG抗体阳性率低,
10岁以后迅速增高直至中年,成年人IgG阳 性 率 可 达 50% 以 上 , 老 年 人 阳 性 率 可 达 75%,估计成人再感染率很高。
高,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
19
细菌性肺炎:影像学检查
• 典型的细菌性肺炎表现为叶或段的实变或
大片渗出性阴影,可以伴有胸腔积液。吸 入性肺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可出现空 洞。
抗菌药物治疗有效。可选用青霉素、头孢霉素、 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新氟喹诺酮类。
20
其它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学特征(1)
• 包括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
29
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特征
•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人类社区获得性肺炎的
重要病原体,占所有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 体的5~30%,也可引起咽炎和支气管炎。 它由口、鼻分泌物经空气传播,引起散发 和小流行的呼吸道感染,秋冬季较多,主 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现在发现在成人中 亦非少见。潜伏期7~28天。
30
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1)
8
流行性感冒:实验室检查
• 白细胞正常、减少或略有增加,淋巴细胞
比例可增加
9
流行性感冒:影像学检查
• 病初可见沿肺门向周边走向的炎症浸润,
以后出现节段性均匀片状影,常分布于多 个肺野,晚期则呈融合改变,多集中于肺 野的内中带类似肺水肿表现。
34
衣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特征(1)
• 肺炎衣原体感染四季均可流行,流行时间
可长达5~8个月。人类是肺炎衣原体的唯一 宿主,无症状携带状态和长期的微生物排 泌有助于其传播。
35
衣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特征(2)
• 学龄前儿童肺炎衣原体IgG抗体阳性率低,
10岁以后迅速增高直至中年,成年人IgG阳 性 率 可 达 50% 以 上 , 老 年 人 阳 性 率 可 达 75%,估计成人再感染率很高。
高,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
19
细菌性肺炎:影像学检查
• 典型的细菌性肺炎表现为叶或段的实变或
大片渗出性阴影,可以伴有胸腔积液。吸 入性肺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可出现空 洞。
抗菌药物治疗有效。可选用青霉素、头孢霉素、 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新氟喹诺酮类。
20
其它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学特征(1)
• 包括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
29
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特征
•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人类社区获得性肺炎的
重要病原体,占所有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 体的5~30%,也可引起咽炎和支气管炎。 它由口、鼻分泌物经空气传播,引起散发 和小流行的呼吸道感染,秋冬季较多,主 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现在发现在成人中 亦非少见。潜伏期7~28天。
30
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1)
8
流行性感冒:实验室检查
• 白细胞正常、减少或略有增加,淋巴细胞
比例可增加
9
流行性感冒:影像学检查
• 病初可见沿肺门向周边走向的炎症浸润,
以后出现节段性均匀片状影,常分布于多 个肺野,晚期则呈融合改变,多集中于肺 野的内中带类似肺水肿表现。
发热诊断学陕西中医学院PPT课件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稽留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发热
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②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③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重度脱水。 ④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等。
40
不规则热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必 须 注 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
变成不规则热:
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 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四、临 床 表 现
1. 发热的分度
低热 高热
37.3-38℃
中等度热 超高热
38.1-39 ℃ 41 ℃以上
39.1-41 ℃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临床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常在39Ċ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驰张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四、临 床 表 现
1. 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 ℃以上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Ċ或以上,如
疟疾。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
4、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5、诊治经过 6、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职业史
等
八、治 疗 要 点
1、病因治疗: 如感染性疾病需使用有效抗生素。
2、对症治疗:
2.对症治疗 (1)降温
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等) 药物降温(柴胡、安痛定肌注等) 病因未明确前,慎用或禁用激素降温 (2)其他 各系统症状的对症处理,如:止咳化痰、 止呕等
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
等
三、病因与临床分类
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
疼痛
概述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疼痛具 有保护作用,疼痛可致生理功能紊乱, 甚至休克。
发生机制:
各种刺激(物理或化学性) 致痛物
游离神经末梢 大脑皮质第一感觉区
疼痛
致痛物质:引起疼痛的刺激物 包括
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 及其同类的多肽类、钾离子、氢离子、 酸性产物等
疼痛的类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
鉴别诊断。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稽留热
C
40
39 38
37 36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渐升至39 Ċ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
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 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C 波状热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5、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结核。
(2)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 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 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 状)称为热型。
六、伴 随 症 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 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 反应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 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 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 病、布氏杆菌病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 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 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 类药物中毒。
可在体表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一 般认为持续而强烈的内脏疼痛的冲动,经传入纤 维使相应脊髓节段的神经元兴奋,痛阈降低,以 致由同一皮节传入的正常冲动引起痛觉或痛觉过 敏。有助于判断内脏病变部位, 如:胆襄疾 、 右肩痛 、心绞痛 、左上肢内侧痛。
根据发生部位和传导途径
1.皮肤疼痛 定位明确
双重痛感:先刺痛 ,后烧灼痛
2.内脏痛 类似内脏痛:如胸膜、腹膜
真性内脏痛:
3.深部痛 4.牵涉痛
肌肉、肌键、筋膜、关节痛
真性内脏痛特点:位于深部,呈钝痛、
酸痛、烧灼痛或绞痛 ,发生较慢而持续 无”双重痛感”,定位不太准确
牵涉痛 指内脏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 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七、问 诊 要 点
1、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 程、热度高低、频度(间隙性或持续性)、 诱因;
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3、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
腹痛、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 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
发热
(Fever)
平凉市人民医院 感染科 赵骞
定 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 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 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 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
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称为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不规则热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必须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 不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 有低热或无发热。
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 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间隙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常在39Ċ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驰张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四、临 床 表 现
1. 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 ℃以上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Ċ或以上,如
疟疾。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
4、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5、诊治经过 6、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职业史
等
八、治 疗 要 点
1、病因治疗: 如感染性疾病需使用有效抗生素。
2、对症治疗:
2.对症治疗 (1)降温
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等) 药物降温(柴胡、安痛定肌注等) 病因未明确前,慎用或禁用激素降温 (2)其他 各系统症状的对症处理,如:止咳化痰、 止呕等
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
等
三、病因与临床分类
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
疼痛
概述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疼痛具 有保护作用,疼痛可致生理功能紊乱, 甚至休克。
发生机制:
各种刺激(物理或化学性) 致痛物
游离神经末梢 大脑皮质第一感觉区
疼痛
致痛物质:引起疼痛的刺激物 包括
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 及其同类的多肽类、钾离子、氢离子、 酸性产物等
疼痛的类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
鉴别诊断。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稽留热
C
40
39 38
37 36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渐升至39 Ċ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
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 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C 波状热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5、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结核。
(2)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 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 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 状)称为热型。
六、伴 随 症 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 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 反应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 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 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 病、布氏杆菌病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 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 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 类药物中毒。
可在体表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一 般认为持续而强烈的内脏疼痛的冲动,经传入纤 维使相应脊髓节段的神经元兴奋,痛阈降低,以 致由同一皮节传入的正常冲动引起痛觉或痛觉过 敏。有助于判断内脏病变部位, 如:胆襄疾 、 右肩痛 、心绞痛 、左上肢内侧痛。
根据发生部位和传导途径
1.皮肤疼痛 定位明确
双重痛感:先刺痛 ,后烧灼痛
2.内脏痛 类似内脏痛:如胸膜、腹膜
真性内脏痛:
3.深部痛 4.牵涉痛
肌肉、肌键、筋膜、关节痛
真性内脏痛特点:位于深部,呈钝痛、
酸痛、烧灼痛或绞痛 ,发生较慢而持续 无”双重痛感”,定位不太准确
牵涉痛 指内脏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 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七、问 诊 要 点
1、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 程、热度高低、频度(间隙性或持续性)、 诱因;
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3、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
腹痛、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 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
发热
(Fever)
平凉市人民医院 感染科 赵骞
定 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 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 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 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
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称为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不规则热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必须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 不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 有低热或无发热。
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 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间隙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