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一、目的意义
大气悬浮颗粒物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的固体和液体小滴的混合物,是雾、烟和空气尘埃的主要成分,其浓度达到肯定程度后会导致人体产生一系列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
测定分析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对我们治理大气污染和爱护人类自身健康非常重要。
二、采样测定方法
1、仪器和材料
中流量采样器(流量80-120 L/min ),分析天平(精度O.lmg ),滤膜(聚氯乙烯滤膜),镜子
2、测定方法
(1)滤膜预备:对光检查滤膜是否有针孔或其他缺陷,然后放入分析天平(精度O.lmg )中称重,登记滤膜重量W0(g),将其平放在滤膜袋内。
(2 )采样点和采样时间确定:选取华南师范高校正门为采样点,采样时间为2022年3月12日上午8点至晚上20点,天气状况良好,多云,微风,早晚气温变化不大。
(3 )仪器预备:安装好空气采样器,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擦去灰尘,取出称过的滤膜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绒面对上),用滤膜夹夹紧。
对正,拧紧,使不漏气。
(4 )采样:以100 L/min流量采样,每4小时,纪录采样流量和现场的温度及大气压,
用镜子轻轻取出滤膜,绒面对里对折,放入滤膜袋内。
(5 )称量和计算:采样滤膜用分析天平称量(精度O.lmg),登记滤膜重量Wi(g), 按下式计算总悬浮颗粒物(TSP )含量:
(Wi - Wo ) x 1000
TSP 含量(mg/m3)= -
其中,Wi一采样后滤膜的重量(g );
Wo-采样前滤膜的重量(g );
VrT奂算为参比状态下的累计采样体积(m31。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实验报告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了解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来源和分布情况,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是指在空气中漂浮的所有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的总和,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以及细颗粒物(PM3.5)等。
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常用的是激光散射法、重量法、滤膜法等。
本实验采用重量法进行测定。
首先将待测空气通过滤膜,使其中的颗粒物被阻留在滤膜上,然后称取滤膜的质量并计算出其中的颗粒物质量,从而得出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电子天平:用于称取滤膜和待测空气的质量。
2.滤膜:直径为0.45μm,过滤效率达到99.97%以上。
3.空气采样器:用于采集待测空气样本。
4.干燥箱:用于将滤膜样品在高温下烘干至恒重。
5.称量瓶:用于称取干燥后的滤膜样品。
四、实验步骤:1.将电子天平调零并清洁干净。
2.用空气采样器采集一定量的室外空气样本,并将采样瓶密封好。
3.将采样瓶放入干燥箱中加热至恒重,取出后冷却至室温并称重。
4.用去离子水将采样瓶中的空气样本稀释至适当浓度(一般为1%),并倒入称量瓶中。
5.在称量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滤膜,用电子天平称取滤膜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6.将称量瓶放在恒温水浴中加热至恒重,取出后冷却至室温并再次称重。
此时称量瓶中除去滤膜的质量即为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
五、实验注意事项:1.在采样过程中应避免空气流动和污染源的影响,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应注意温度控制,避免因温度变化过大而导致测量误差。
3.在称量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测量误差。
大气颗粒物的pH值测定与影响因素分析

大气颗粒物的pH值测定与影响因素分析大气颗粒物是指存在于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小颗粒,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
而颗粒物的pH值是衡量其酸碱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判断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将从测定大气颗粒物pH值的方法以及影响其酸碱性的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气颗粒物pH值的测定方法1. 溶液滴定法溶液滴定法是一种经典的测定pH值的方法,适用于固体颗粒物。
首先将颗粒物溶解于适量的溶液中,然后使用酸碱指示剂进行滴定,当颜色发生变化时,即可根据滴加的酸碱溶液体积计算出颗粒物的pH值。
2. 离子选择电极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是一种利用离子选择电极直接测量颗粒物溶液pH值的方法。
通过将离子选择电极浸泡在颗粒物溶液中,根据电极的电势变化来测定溶液的pH 值。
该方法具有测量快速、准确度高等优点。
3. 光散射法光散射法是一种利用颗粒物悬浮液中散射光的强度与其pH值相关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激光或其他光源穿过颗粒物悬浮液,测量散射光的强度,然后根据散射光的特征参数进行计算得出颗粒物的pH值。
二、影响大气颗粒物酸碱性的因素1. 大气污染物大气中存在的污染物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颗粒物的酸碱性。
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污染物的存在会导致大气颗粒物表面形成硫酸盐、硝酸盐等酸性物质,从而降低颗粒物的pH值。
2. 大气湿度大气湿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颗粒物的酸碱性。
湿度增加会使大气颗粒物表面吸附更多的水分,形成湿润的环境,从而提高颗粒物的pH值。
3. 光照条件光照条件对大气颗粒物酸碱性的影响较为复杂。
在光照下,气体污染物会发生光解、氧化等化学反应,进而影响颗粒物表面的酸碱性。
此外,光照条件还会影响颗粒物溶液中酸碱平衡的变化,从而改变颗粒物的pH值。
4. 大气温度大气温度的升高会促使颗粒物中的水分蒸发,从而导致颗粒物的pH值升高。
而温度的降低则会使颗粒物中的水分凝结,增加颗粒物的湿度,降低其pH值。
综上所述,测定大气颗粒物的pH值有多种方法,其中溶液滴定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和光散射法是常用的方法。
颗粒物测定知识点

《环境监测》电子教材颗粒物的测定一、大气中颗粒物的测定项目大气中颗粒物的测定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及粒度分布的测定、自然降尘量的测定、颗粒物中化学组分的测定。
PM2.51、自然沉降量的测定自然沉降量(降尘)是指从空气中自然降落于地面的颗粒物。
颗粒物的降落不仅取决于粒径和密度,也受地形、风速、降水(包括雨、雪、雹等)等因素的影响。
降尘量为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从大气中沉降的颗粒物的质量,以每月每平方公里面积上所沉降颗粒物的吨数表示(t/km2.30d)。
监测方法采用重量法(GB/T 15265-1994)。
2、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为0.1-100μm。
它不仅包括被风扬起的大颗粒物,也包括烟、雾以及污染物相互作用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等极小颗粒物。
监测方法采用重量法GB/T15432-1995。
总悬浮颗粒物中主要组分的测定:a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颗粒物中常需测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化合物有铍、铬、铅、铁、铜、锌、镉、镍、钴、锑、锰、砷。
硒、硫酸根、硝酸根、氯化物等。
它们的含量很低,一般需采用分光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灵敏度高的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含量分析。
b 有机化合物的测定:颗粒物中的有机组分很复杂,受到普遍关注的是多环芳烃,如蒽、菲、芘等,其中许多物质具有致癌作用。
3,4苯并芘(简称苯并(a)芘或BaP)就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强致癌物质,采用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或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
: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10µm的颗粒物。
3、PM10: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2.5µm的颗粒物。
4、PM2.5二、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重量法)1、原理总悬浮颗粒物(简称TSP)是指空气中粒径在100μm以下的液体或固体颗粒。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目前多采用重量法。
第五章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第五章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第一节概述空气中固态和液态颗粒状态的物质统称空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风沙尘土、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和海水喷溅等自然现象,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各种燃料(如煤炭、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和石油)的燃烧是空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颗粒物按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细粒子。
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固态和液态两种形态。
固态颗粒物中较小的有炭黑、碘化银、燃烧颗粒核等,较大的有水泥粉尘、土尘、铸造尘和煤尘等。
液态颗粒物主要有雨滴、雾和硫酸雾等。
在工农业生产中可产生大量生产性粉尘,根据性质分为无机和有机粉尘。
空气颗粒物污染对人群死亡率有急性和慢性影响,有一定的致癌作用,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某些粉尘可引起尘肺。
吸入铅、锰、砷等毒性粉尘,经呼吸道溶解后,可引起机体中毒的发生。
粉尘作用于人体上呼吸道,早期可引起鼻粘膜刺激,毛细血管扩张,久而久之,能引起肥大性鼻炎,萎缩性鼻炎,还可引起咽喉炎,支气管炎等。
经常接触生产性粉尘,也能引起皮肤、眼、耳疾病的发生。
大麻、棉花、对苯二胺等粉尘可引起哮喘性支气管炎、偏头痛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沥青粉尘在日光照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可引起光感性皮炎、结膜炎和一些全身症状。
飘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若携带某些致病微生物,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如果吸入含致癌物粉尘,如镍、铬等,可导致肺癌的发生。
第二节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它是污染工作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多种职业性肺部疾病。
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生产性粉尘的来源有:矿山开采、凿岩、爆破、运输、隧道开凿、筑路等;冶金工业中的原料准备、矿石粉碎、筛分、配料等;机械铸造工业中原料破碎、配料、清砂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陶瓷制造等;工业原料的加工;皮毛、纺织工业的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处理加工,包装物品等生产过程。
环境大气颗粒物的测定原理

环境大气颗粒物的测定原理环境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或液体粒子,常用颗粒物浓度和粒径大小来评估空气质量和健康风险。
目前常见的环境大气颗粒物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测定方法和化学测定方法。
物理测定方法主要是通过测量颗粒物的质量和尺寸来进行测定。
常用的物理测定方法包括: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测量、颗粒物的尺寸分布测量和颗粒物的质量测量。
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测量方法主要有:滤膜重量法、废气分析法、直接射线法和质谱法等。
其中,滤膜重量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将空气中的颗粒物经过滤膜进行采集,然后将滤膜进行烘干,最后测量滤膜的重量变化来计算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颗粒物的尺寸分布测量方法主要有:光散射法、激光粒度仪法和电动力学测定法等。
其中,光散射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颗粒物悬浮在气溶胶生成器产生的雾化剂中,利用光的散射现象来测量颗粒物的粒径大小。
通过收集不同粒径大小的颗粒物,可以得到颗粒物的尺寸分布。
颗粒物的质量测量方法主要有:颗粒物的质量平衡法和质谱法等。
其中,颗粒物的质量平衡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将具有一定质量的滤膜与颗粒物接触一段时间后,再将滤膜进行烘干并测量重量变化来计算颗粒物的质量。
化学测定方法主要是通过测量颗粒物中特定物质的含量来进行测定。
常用的化学测定方法包括:元素分析法、离子色谱法和质谱法等。
元素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测量颗粒物中特定元素的含量来判断颗粒物的来源和成分。
常用的元素分析方法有X射线荧光光谱法和X射线衍射法等。
离子色谱法主要是通过测量颗粒物中特定离子的含量来确定颗粒物的成分和来源。
常用的离子色谱方法有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法等。
质谱法主要是通过测量颗粒物中特定分子的质荷比来判断颗粒物的组成和来源。
常用的质谱方法有质谱仪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
总结起来,环境大气颗粒物的测定主要是通过物理测定方法和化学测定方法来进行。
颗粒物测定标准

颗粒物测定标准
颗粒物测定标准是指在大气污染监测中,对空气中的颗粒物进行测定的一套标准。
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微小颗粒,也称为PM10,它们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颗粒物测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
颗粒物测定标准通常包括采样、分析和数据处理三个方面。
采样部分需要确定采样点的位置、采样时间和采样方式等相关要求,以确保采集到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分析部分主要是对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或物理测量,以获取颗粒物的数量和组成。
数据处理部分则需要对采样和分析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以便监测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做出决策。
针对颗粒物测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各国和地区都有相应的法规和标准。
例如,美国环境保护署制定了《大气颗粒物(PM)标准》等相关法规,欧盟则制定了《大气质量框架指令》等相关标准。
此外,还有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等,也对颗粒物测定标准进行了相关规定和指导。
总的来说,颗粒物测定标准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和环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颗粒物监测和管理,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 1 -。
颗粒物测定标准

颗粒物测定标准
颗粒物测定标准是指用于测量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的标准,通常使用PM2.5和PM10作为测量指标。
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而PM10是指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颗粒物测定标准通常由政府机构或环境保护机构制定和实施,旨在监测空气质量,为改善大气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颗粒物测定标准的设定和执行水平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质量。
在颗粒物测定中,通常使用各种类型的仪器和设备,例如颗粒物计数器、激光粒度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等。
测定结果会被记录和分析,以便制定相应的空气质量控制措施,以减少颗粒物排放和降低空气污染的程度。
总之,颗粒物测定标准对于监测和改善空气质量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保护公众健康,还可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大气中TSP、PM10和PM2.5的监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中流量大气采样器和四通道采样器的基本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2、学习质量法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重点掌握滤膜的称量、采样器参数的设定与读取。
二、实验原理
采样原理:采样头通过冲击式切割器实现不同粒径颗粒物的选择性分离,小于 2.5 µm、小于10 µm 的颗粒随气流绕过碰撞器而在下游捕集在滤膜上。
测定PM10和PM2.5的方法是基于重力原理制定的,本实验使用的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滤膜捕集-重量法。
原理为选用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已经恒重的滤膜,使环境空气中TSP和PM2.5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的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即可以算出TSP和PM2.5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还可以进行组分分析。
三、实验仪器
1、PM2.5——四通道采样器
2、TSP——中流量采样器
3、8cm滤膜:提前一天恒温称重好放入烘箱;
四张小膜供PM2.5用,一张大膜供TSP用
4、分析天平
感量0.1mg或0.01mg.
5、恒温恒湿箱
6、镊子手套等;
四.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
a.三楼天台上,安装两台仪器,调节采样器入口距地面高度为2.5m,并确保能正常通电及工作;
b.提前一天用洁净镊子将滤膜夹入事先准备好的透明袋中,放入恒温恒湿箱进行24h恒重处理;
2.采样过程:
a.经过24h的恒重处理,称量滤膜(注意环境污染),分别平行称量五次取均值记录;然后将已称重的滤膜用镊子放入洁净采样夹内的滤网上,滤膜毛面应朝进气方向。
将滤膜牢固压紧至不漏气。
设置好仪器相关参数:24h采样,流量10L/min;
b.采样过程中不定时对采样仪器进行4-5次检查。
3.称量
a.经过24h的采样过程,配戴实验手套用洁净镊子将滤膜从仪器切割器上夹入透明带中(此时应对折滤膜,避免样品损失);
b.将收集好的样品滤膜立即放入恒温恒湿箱恒重24h后,进行平行五次称量滤膜,最终取平均值记录;
4.数据计算
利用公式计算PM2.5和PM10以及TSP的含量:
浓度含量(μg/m3)=(W1−W0)∗10^9
Q∗t
其中:W1——采样后滤膜重量g
W2——采样前空白滤膜重量g
Q——采样一起平均采样流量L/min
t——采样时间1440min
五、数据分析
1、PM2.5
表1 2014.9.16 大气中PM2.5采样数据
通道CH1 CH2 CH3 CH4 流量L/min 17.3 16.2 17.2 17 W0采样前重量/g 0.091 0.1476 0.0902 0.453 W1采样后重量/g 0.0919 0.148 0.092 0.092 (W1-W0)差值/g 0.00090 0.0004 0.0018 0.0014 24h大气中
36.127 17.147 72.674 57.190 PM2.5浓度含
量
本小组是在2014.9.26日17:00—次日17:00进行PM2.5采样。
其中监测数据是来源于北京市环境监测官方微博发布的实时浓度数据,选择城六区(包
括海淀区)数据:
图1 9.26采样所测PM2.5的实验数据和监测数据
讨论分析如下:
a.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组实验测得数据与监测日均浓度几乎吻合,稍有偏高;b.根据小组成员记录和收集到的气象条件显示,由于26晚间本市有雷阵雨,地面转偏北风,天气条件有利于污染颗粒物的扩散;到27日白天,气象条件依然适合污染物的扩散。
因此在实验汇报上标明我们与实际监测数据有较大出入,是因为第一小组取26日当天的日均浓度作为日均浓度且26日当天大气污染严重,PM2.5含量极高并没有考虑采样时间上的不同。
c.导致实测数据不准的原因主要有:称重前后的滤膜时所使用不是同一台天枰(由于原先实验室天枰数字跳动变化大我们换到1317进行称量),导致膜的重量数据稍有误差;在采样完后将滤膜从采样器取出后由于操作不熟练导致膜上的颗粒物有少量损失;由于小组人员之间协调和记录问题,实际采样时间应小于24h导致结果偏高;
为了对本次实验的准确性进行说明,本小组又收集了本组实验前后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即从9.25-17:00到9.28-17:00),与从环境保护监测站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整理得到如下图.
图2 9.25-9.28连续三天采样所测PM2.5的实验数据和监测数据(实时) 注:时间统一按24h 取,由于时间的取值不同,可能与其他小组所得结果不一样,本实验报告仅作参考;
从图2中可以看出,9.25-9.26白天,PM2.5浓度较高,是中等污染。
但经过26日晚的雷阵雨,大部分颗粒物被雨除,空气质量显著提高。
到了9.28日白天,PM2.5浓度虽有提升,但平均浓度仍保持在70μg/m 3以下,属于一级标准。
图3 9.25-9.28连续三天采样所测PM2.5的实验数据和监测数据
501001502002509.25-9.26
9.26-9.279.27-9.28
大气中P M 2.5的含量μg /m 3
时间
监测日均浓度
实验日均浓度
总结:对于颗粒物的去除来说,通常有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而雨除是一种高效率的去除方法。
雨除是指 在云形成过程中,云滴首先与细颗粒凝结,再长大而成为雨滴,降落地面,从而使颗粒物在大气中去除。
2.TSP 分析
本小组是在10.18-15:00开始进行大气TSP 采样,采样时间为24h 。
地点为民大少医天台。
表2 2014.10.18 大气中TSP 采样数据
瞬时流量L/min
W 0采样前/g W 1采样后/g (W 1-W 0)差值
24h 大气中TSP 浓度含量
mg/m 3
100
0.36 0.4885 0.1285 0.90
经过小组协商,统一认为所测结果应予实际数值有较大误差,原因如下: a . 时间。
由于取样时并没有仔细的记录时间,所以导致最后计算时出现模糊不确定的数值取值;
b . 称量问题。
因为实验室仪器总是跳动不稳定,所以称量的误差大; 由于官方监测TSP 数据在网络上不予公布,因此搜集了当天的气象资料和空气质量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标准限值,以帮助完成实验分析:
表3 2014.10.18 北京地区气象条件
表4 空气质量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标准限值单位mg/m 3
时间 18日 白天 18日 夜间 19日 白天
气象条件
大部分地区污染条件等级为4级,不利于污染物的
扩散
大部分地区污染条件等级为4~5
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风速小湿度大,污染气象条件等级
为4级,不利于污
染物的扩散
浓度(mg/m 3)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由表3看可以看出,当天北京市整体受均压场控制,污染物持续积累,空气质量较差;19日白天,持续处于均压场控制中,风力不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污染较重;
表4空气质量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标准限值分为三类,北京市属于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应严格执行二级标准,即TSP 日均限值为0.3。
但根据实际所测得数据(0.9mg/m 3)显示当日TSP 浓度甚至已经超越了三级标准(特定工业区执行)。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10.18-10.19日大气TSP 污染严重,已远远超出标准限值。
3.PM 10分析
本小组是在10.18-21:30开始进行大气PM 10采样,采样时间为24h 。
地点为理工楼1311实验室。
表5 2014.10.18-19 大气中PM 10采样数据
表6 空气质量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标准限值单位mg/m 3
由表3看可以看出,当天晚间(18日)处于高压地区,即使没有机动车尾气污染,大气污染水平依然达4~5级。
19日白天,持续处于均压场控制中,风力不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污染较重;
年平均 0.08 0.2 0.3000 日平均 0.12
0.3
0.5
瞬时流量L/min
W 0采样前/g W 1采样后/g (W 1-W 0)差值
24h 大气中TSP 浓度含量
mg/m 3
10 0.1395 0.1479 0.0084 0.58
浓度(mg/m 3)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年平均 0.04 0.10 0.15 日平均
0.05
0.15
0.25
表6空气质量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标准限值分为三类,北京市属于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应严格执行二级标准,即PM10日均限值为0.15。
但根据实际所测得数据(0.58mg/m3)显示PM10当日浓度甚至已经超越了三级标准(特定工业区执行)。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10.18-10.19日大气PM10污染严重,已远远超出标准限值。
但相对于上述TSP浓度含量,PM10浓度含量相对较低,可见室内空气颗粒物还是低于室外大气中颗粒物,即室内空气质量较好于室外空气质量,但两者无论是TSP还是PM10都已超出标准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