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庭竹笛艺术研究

合集下载

2021年赵松庭竹笛实际教学理论方法探析

2021年赵松庭竹笛实际教学理论方法探析

赵松庭竹笛实际教学理论方法探析赵松庭先生的教学理论是中国笛子教学史上的里程碑,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赵松庭竹笛实际教学理论方法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在笛界中盛传着一句话:"凡是有吹笛子的地方,就有赵松庭的学生。

"赵老师桃李满天下,门徒遍及海内外。

从老一辈的笛子演奏家元修和、谭谓裕、曾永清,到中青年的笛子演奏家詹永明、蒋国基、王次恒、张维良、戴亚、杜如松(包括俞逊发、戴金生),再到新生代的演奏家唐俊乔、曾格格、陈悦等都曾受教其门下,在先生手下能培养出众多笛家,原因何在?我们翻看先生的著作和论文,在字里行间中,有较大篇幅谈到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和总结,通过实践的检验,这些言论是切实有效的,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的竹笛教学理论体系。

正是有了正确的教学理论的支持,才会有大批高足的涌现。

赵松庭先生在教学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他重视基础训练,打好基础后他要求用笛声之外的知识和美学思想来充实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倡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赵松庭说:"比如造一座房子,先要平地基,平地基的目的是为了把房子造起来,问题是要看造什么房子,不同的房子对地基有不同的要求,一间茅草房只要把地搞平就够了,如果要造一幢现代化建筑,就非得把地基挖深打实不可。

由于片面地追求实用,急于把房子盖起来,其结果是必然使建筑物流于低级;在教学方法的这种倾向,也必然会使学生受到各方面的局限,而难于攀登艺术高峰。

"由此可见,赵先生把训练基本功作为吹笛之本。

在吹奏姿势准确的前提下,他认为吹笛最重要的在于"气、指、舌"。

(一)姿势正确的姿势是演奏好笛子的前提,赵松庭先生为了初学者便于理解,编写了要领口诀:风门正,笛身平,头要直,胸要挺,拇指小指相扶持,莫使笛子柳摇金。

虎口之间可容蛋,关节舒畅手才灵,六指按孔要严密,指指放松成弧形。

高低起落有规格,多于动作丢干净,口劲松紧随我意,口风粗细由我心。

笛海无涯艺无止境--赵松庭艺术精神管窥

笛海无涯艺无止境--赵松庭艺术精神管窥

笛海无涯艺无止境--赵松庭艺术精神管窥陈悦【摘要】Mr. Zhao Songting makes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artistic cre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flute, and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flute music culture in our country. He make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flute music industry and even the cause of national culture as a whole. Mr. Zhao Songting’ s attitude of boundless learning, his spirit of dedication, as well as the broad⁃minded, open⁃minded and righteous attitude toward life leads to the ultimate success of his career. He make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usic culture.%赵松庭先生的一生在笛子艺术创作、教学、科研等多个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我国笛乐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笛乐界乃至整个民族文化事业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赵松庭先生“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的学习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以及心胸宽广豁达、有情有义的处世之道,最终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为推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赵松庭;笛子艺术;艺术精神【作者】陈悦【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国乐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3第一次见到赵松庭老师,是在我12 岁那年。

浅谈“江南笛王”赵松庭的笛曲艺术特

浅谈“江南笛王”赵松庭的笛曲艺术特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江南笛王”赵松庭的笛曲艺术特学生姓名:导师姓名:院别:系别:专业:年级:学号:完成日期论文题目浅谈“江南笛王”赵松庭的曲笛艺术特色论文摘要:赵松庭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笛子演奏家和教育家,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来,被公认为中国笛坛宗师,浙(赵)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誉为“江南笛王”。

他将婺剧唢呐惯用的循环换气法转换到笛子演奏上,丰富了竹笛演奏的表现力,形成了刚柔并进的独特风格。

本文主要研究了赵松庭的竹笛艺术特色,从赵松庭的人物生平出发,分析赵松庭关于创作及改编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如何将戏剧元素融入其中。

并从赵松庭独创的循环换气法分析它的戏曲元素以及熟练地演奏技巧,包括花舌,加花手法等。

最后分析了赵松庭如何将南北派结合,使之“柔中带刚,刚柔并济”。

关键词:赵松庭江南笛王循环换气笛乐艺术目录第一章江南笛王赵松庭 (1)第一节赵松庭人物生平 (1)第二节“江南笛王”名字的由来 (2)第二章创作及改变曲的艺术特征 (3)第一节优美的戏曲元素 (3)第三章熟练地演奏技巧 (5)第一节独创的循环换气 (5)第四章南北派的结合 (6)结语 (8)参考文献 (9)前言赵松庭是中国当代笛乐发展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风格浓郁的笛乐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有的加入了地方的戏曲音乐元素,有的综合了南北的创作技巧,每一首作品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

受到许多观众以及专业人士喜爱与接受。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赵松庭人物生平以及竹笛艺术演奏技法有着全面的了解。

并且对赵松庭先生音乐的艺术特征、演奏技巧、以及风格方面有着更深刻的掌握,并且了解赵松庭先生对竹笛艺术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已及对后世的借鉴作用。

第一章江南笛王赵松庭第一节赵松庭人物生平赵松庭,笛子演奏家,作曲家。

浙江东阳人。

九岁学吹竹笛。

上海法学院毕业。

曾任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音乐教师。

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团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员、艺术指导。

赵松庭竹笛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探究

赵松庭竹笛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探究
笛 教学 的理论 系统 。 重视 笛音乐文化 内涵深厚 ,技巧复杂多变 ,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力 。 要掌握好 竹笛这件乐器 ,需要进行科学 的训练 。赵松庭认为 ,具备坚 实的基本功 ,是提 高演奏技艺 的前提 。他 说 : “ 吹笛 要非常 注意 , 学 把训练 的重点始终注意在最基本的要素上 ,而不是本末倒置 。 ”由此可 见他在笛子教学 中对 于基本功训练是非常重视 的。 赵松庭专门编写 了具体 的基础训练 ,内容如下 : 结合练耳作视奏训练 目的是解决音准 、节奏问题 ,提高识 谱能 力和视奏 能力 。先把五声音 阶一个音 一个 音吹准 ,然后 把七声音阶一 个音一个音吹准 。平 均每天视奏一 首乐 曲,由易到难 ,做到音符正确 , 节奏正确。 气功 训练 目的是解决呼吸方法 、力度 、音色 、用气 、口劲 、口 风位置等基本 问题 。要求每天至少单独训练一刻种 ,做到平稳 、结实、 响亮 、无沙音 ,掌握正确 的口劲 、口风 、位置。
音 音 变 音 音 音 音 音 音
化 阶 阶
强 音 音



在该书 中,每项技巧的后面 ,还标 有演奏记号和要求 。赵松庭 所 归纳的 “ 气功 、指法 、用舌 ”三 大部分 ,即后来各种 涉及竹 笛演奏 技 巧的论文与教材 中所提 的 “ 、气 、舌 、指”的最 初雏形 。该 书的后 唇 面部分 ,分章节对 以上的三大部分进行 了分析与说明。 赵松庭后来编著 的几本教材 中 ,对于 “ 、气 、舌 、指 ”的技术 唇
1/ 乐 教 育 与 锄 4/ o. 4音  ̄ 2o9  ̄ 5
训练 日 趋完善。《 笛子演奏技巧广播讲座》 成书于 18 93年。该书共有十 二讲 ,除 了 “ 、气 、舌 、指”的分别介 绍外 ,还包含有 “ 唇 圆滑音 ” 、 “ 剁音 ” “ 、 气息控制”等综 合技巧以及 训练。除竹笛演奏技 巧外 ,还 涉及 有 “ 竹笛 的历 史沿革 ” 以及 “ 形形色 色的笛子 ” “ 、 笛子 制作 ” 等。全方位的介绍 ,使学习者对竹笛这个 民族乐器有全 面的了解 。 18 年 出版 的 《 95 笛艺春秋》 内容包涵有三个部分 :一 、笛艺知识 , 这一部分集 中了赵松庭 的竹笛科研成果 。有关于竹笛历史 的 “ 凤箫龙 笛溯源” 、有 “ 排笛简介” “ 、 横笛频率计算与运用 ” “ 、 温度与乐器音 准问题”等 。 在 《 笛艺 春秋》 一书中 ,赵松庭 已形成 了一 整套竹 笛的训 练方法 。 相对 于 松庭的笛子》这本 书 ,它对竹笛技巧 的归类更 为细致。他 将竹笛的气息技术概括为 :控 ( 气息控制)变 ( 气变音) 、换 ( 循环换 气) 、震 ( 气震音) 、冲 ( 冲音) 气 、泛 ( 泛音)等六种 ;将指法技术归 纳为 :叠 ( 叠音) 、历 ( 历音) 、滑 ( 圆滑音) 、颤 ( 颤音) 、震 ( 震音) 、 叉 ( 口) 叉 、剁 ( 剁音) 、赠 ( 赠音) 、打 ( 打音)九种 ;将舌头技巧归 纳为 :单 ( 、双 ( 、三 ( 、轻 ( 、花 ( ) 吐) 吐) 吐) 吐) 舌 。赵松庭 以上 对竹笛技巧的归类 ,涵盖了所有传统竹笛技法 。 赵松庭 在竹笛教学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也是他本人不断学习 、总 结与充实 的过程 。赵松庭 在实施 这一套 训练系统时 ,辅以科 学的教学 方法 ,使学生的训 练获得更 为丰厚 的收益。如何使枯燥 的教 学变得 生

论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的影响

论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的影响

论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的影响婺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省金华地区婺源县。

婺剧音乐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情和音乐特色,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而赵松庭是一位著名的笛子演奏家和音乐创作家,他的音乐作品融合了传统笛子音乐和现代音乐元素,风格独特,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探讨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对赵松庭音乐创作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的影响体现在音乐风格上。

婺剧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和节奏吸引了众多观众。

婺剧音乐的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表现了深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赵松庭在创作笛曲音乐时,受到了婺剧音乐的启发,吸收了其中的音乐元素和风格特点,将其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赵松庭的笛曲音乐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笛子音乐特色,同时也融合了婺剧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音乐风格。

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的影响还体现在音乐表达上。

婺剧音乐以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深深打动人心。

赵松庭在音乐创作中受到了婺剧音乐的影响,在音乐表达上更加注重情感的传达和音乐的情绪表达。

他通过笛子的吹奏技巧和音乐编排,使得音乐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更好地打动听众的心灵。

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的影响在音乐表达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赵松庭的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

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音乐风格、音乐表达、音乐创作的主题和题材、音乐的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婺剧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音乐创作家的音乐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赵松庭通过受到婺剧音乐的影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笛曲音乐作品,使得笛子音乐更加丰富多彩、独具个性,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希望婺剧音乐能够继续影响和推动更多的音乐创作家,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浅议赵松庭的竹笛教学思想

浅议赵松庭的竹笛教学思想

浅议赵松庭的竹笛教学思想窦 治 田钧宇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摘要:本文论述了赵松庭先生竹笛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从重视基本功训练,到德艺双馨的全面教育、因材施教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简要分析归纳了赵松庭的教学成就和教学思想。

关键词:赵松庭;竹笛;教学;思想赵松庭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竹笛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有“笛王”的称号,赵松庭先生对推动当代竹笛发展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他在竹笛作品创作上达到了一个中国竹笛发展历史上的顶峰,还在竹笛的演奏技巧,管乐器的制作与改良,竹笛传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研究赵松庭的竹笛艺术思想,发掘其精髓和特点。

对作品的理解与演奏,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艺术研究等方面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赵松庭先生探索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他是一位教育家,从各方面对自己的弟子进行教育。

毫无疑问,赵松庭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

通过多年的教育积累,逐渐形成竹笛流派的一个谱系。

赵先生的学生大都是活跃在当今笛界的第二代演奏家。

上海音乐学院的詹永明;中央音乐学院的戴亚;中国音乐学院的张维良;浙江民族乐团的蒋国基;浙江音乐学院的杜如松等都是赵松庭先生的弟子。

他们都继承了赵松庭的竹笛演奏风格,在这个中国竹笛发展迅速的时代,他们也无时无刻的在传承和发扬着赵松庭先生笛艺的精髓。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是一个百业待兴的时代,竹笛的教学与演奏没有形成系统,他认真研究总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为整个中国竹笛教育奠定了基础。

赵先生的教学细致且严格。

他教育学生,很注重基本功,对于练习曲的掌握很是看重,学习教材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他扎根于民间戏曲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解很是深刻,知道演奏民族音乐需要很扎实的民族音乐风格的底子。

他总结自己的吹奏技术技巧,自己对竹笛教育的理解与看法,编著成了教材。

1983年6月广播出版社出版了《笛子演奏技巧广播讲座》教材并播放讲座。

其中戴亚、杜如松参与其中,成为了这份教材的首批受益者,他们两人也是广播讲座的录音者。

浅谈赵松庭对竹笛发展的贡献

浅谈赵松庭对竹笛发展的贡献

music history音乐史浅谈赵松庭对竹笛发展的贡献张东旭(辽宁民族乐团,辽宁 沈阳 110167)【摘要】赵松庭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竹笛艺术大师,他为竹笛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从赵松庭的作品、演奏技术、竹笛形制和教育成果等角度进行贡献介绍,力求正视这位竹笛宗师对竹笛艺术产生的影响,也为后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借鉴与铺路的作用。

【关键词】赵松庭;竹笛;贡献【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标识码】A赵松庭(1924-2001),原名赵鹤初,浙江东阳人。

9岁开始学笛,17岁拜昆曲艺人叶小苟为师学习昆曲,1949年加入部队文工团,1979年后先后在浙江艺术学校(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一批高等音乐学府任教,2001年病逝于杭州,享年77岁。

赵松庭从事竹笛艺术六十余载,是中国近现代公认的竹笛大师,浙派笛子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

他对于竹笛的发展贡献巨大,且所涉繁多,主要体现在众多的传世经典名曲、竹笛形制创造创新、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教材以及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等。

从这些方面看,赵松庭真正推动了竹笛艺术的发展,让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在今天焕发着蓬勃生机。

一、作品创作的贡献在中国竹笛的发展历史中,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的曲笛和北派的梆笛在竹笛形制、演奏技巧以及乐曲风格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近现代史上,赵松庭是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竹笛作品,传世经典更是不胜枚举。

从他的音乐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对戏曲的借鉴与传承,派别风格的理解与融合,对新生活的寄托与赞扬。

(一)作品中竹笛与戏曲元素的融合赵松庭的作品创作始终伴随着戏曲思维,这与他成长历程以及工作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他的经典作品《三五七》《二凡》《西皮花板》就是根据浙江金华的婺剧曲牌改编创作成的,《幽兰逢春》则是取材于昆曲曲牌《二郎神》,用深沉迂转的曲调来呈现“清雅”之意境。

在吸纳戏曲元素丰富竹笛作品的内容上来看,赵松庭的借鉴与发展是全面的。

论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的影响

论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的影响

论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婺剧是一种江南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起源于浙江金华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婺剧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生动的表演内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南戏之花”,在中国曲艺界享有盛誉。

赵松庭是一位著名的笛曲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赵松庭的笛曲音乐作品在中国音乐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遗产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的影响,分析婺剧音乐和赵松庭笛曲音乐的特点,并深入探讨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过程中在旋律、节奏、表演方式和技巧等方面的影响,为深入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的影响。

通过对婺剧音乐和赵松庭笛曲音乐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这两种音乐形式在旋律、节奏、表演方式和技巧等方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特别关注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的启发和影响,探讨其中的互动和交融,以期为音乐创作者提供更多灵感和思路。

通过研究两种音乐形式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音乐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做出贡献。

结合实际案例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婺剧音乐对赵松庭笛曲音乐创作的影响,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婺剧音乐特点分析婺剧音乐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种,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

其音乐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婺剧音乐受到浙江地方音乐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浙江音乐风格。

在音调、音色和节奏上都体现了地方的传统特色,给人以亲切、熟悉的感觉。

2. 精彩的声腔表现:婺剧音乐注重声腔的表现,通常使用高亢激昂的唱腔来表达不同角色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唱腔丰富多样,富有表现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松庭竹笛艺术研究引言20世纪下半叶,是中国竹笛艺术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50年来,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笛子演奏家和一批优秀的笛子独奏作品,竹笛演奏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赵松庭正是一位对竹笛演奏艺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笛子演奏家。

赵松庭,原名赵鹤初,于1924年生于浙江东阳。

9岁起开始学习竹笛,15岁时拜昆曲艺人叶小苟为师。

1944年赵松庭从浙江慈溪锦堂师范学校毕业,任中学音乐教师3年。

1947年到上海法学院攻读法律。

1949年赵松庭参加解放军二十一军文工团,1950年随团到朝鲜战场慰问演出,在朝鲜相遇著名北派笛子演奏家刘管乐,并向刘管乐学习了北方梆笛的演奏技法。

1954年赵松庭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

1955年复员回到浙江东阳县婺剧团,并被借调到浙江省民间歌舞团。

同年编创了《三五七》、《鹧鸪飞》、《流水板》等笛曲,撰写了《赵松庭的笛子》一书。

1970年开始,他一方面培养学生,一方面钻研制笛技术,与他的弟弟赵松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合作撰写了论文《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

1978年他撰写了《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的论文。

1979年创作笛曲《幽兰逢春》。

80年代初,赵松庭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并到武汉、天津、成都等地讲学。

90年代后,多次赴香港、台湾等地区演出和讲学。

并着手进行"雁飞篪"的仿制和理论研究工作。

2001年3月因病在杭州去世,终年78岁.20世纪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在50年代即形成了以冯子存、刘管乐为代表的北方梆笛艺术和以陆春龄、赵松庭为代表的南方曲笛艺术。

作为南方曲笛的代表人物,赵松庭的笛子演奏艺术以江浙一带的民间音乐为基础,广采博纳,形成了他独特的演奏风格。

他具有深厚的昆曲、浙江婺剧等戏曲音乐功底,并且善于借鉴北方梆笛以及其它民族管乐器的演奏技法和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特点。

早在1954年他创作的《早晨》中,就将昆曲的音调,北方梆笛的演奏技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将唢呐的循环换气用到了作品中去,提高了竹笛演奏艺术的表现力。

赵松庭还编创了一批具有浓郁浙江民间音乐风格特点的笛曲如《三五七》、《二凡》、《婺江风光》等,以及体现中国传统文人审美情趣的笛曲《鹧鸪飞》、《幽兰逢春》等,这些作品手法新颖,内涵深厚,是20世纪笛子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文献.赵松庭在教学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20年来竹笛演奏领域一些有影响的、优秀的演奏家如蒋国基、詹永明、张维良、戴亚、杜如松等都出自赵松庭的门下。

他编写有《赵松庭的笛子》、《笛子演奏技巧广播讲座》、《笛艺春秋》、《笛子演奏技巧十讲》4本笛子教材,这些教材对解析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价值。

赵松庭在竹笛科研领域也有建树。

为了拓宽竹笛的音域,丰富竹笛的音色变化,他发明了"排笛";为了获得浓郁的低音效果,他还发明了"弯管笛",使竹笛的最低音可达到大字组的G音;他还仿制了"河姆渡骨笛"以及"雁飞篪";他的《横笛频率计算》、《竹笛教学方法探讨》等学术论文是竹笛教学与科研领域的重要文献.赵松庭是一位对20世纪笛子演奏艺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的演奏家,分析和研究赵松庭的笛子演奏艺术,探讨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于21世纪中国竹笛演奏艺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深入做好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笔者曾于2000年10月赴杭州采访赵松庭先生,搜集资料、征求意见,向赵松庭先生求教,得到了赵松庭先生的热情帮助,未想数月不到,先生已然故去,令人悲痛不已。

本文试图从分析赵松庭的创作与演奏技法特点,整理、解析他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入手来研究、探讨赵松庭的竹笛艺术.第一章 赵松庭的笛曲创作与演奏技法特点赵松庭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他的创作和演奏,以江浙一带民间音乐为基础,广采博纳,善于借鉴,勇于创新,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演奏艺术风格。

从1954年赵松庭创作第一首笛曲《早晨》,到1979年与曹星合作创作《幽兰逢春》,赵松庭一共创编了十余首竹笛音乐作品。

从乐曲的素材来源、创作与演奏技法特点以及乐曲的审美情趣来看,他的笛子作品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融合南北笛子演奏技法特点的笛曲《早晨》。

二、具有浓郁的浙江民间音乐风格特点的笛曲《三五七》、《二凡》、《婺江风光》等。

三、体现中国文人审美情趣的笛曲《鹧鸪飞》、《幽兰逢春》。

另外赵松庭还有一些作品系根据民歌或创作歌曲改编(如《绣荷包》、《友谊列车》)等,不在这三类之列。

本章从三类作品中有代表性的《早晨》、《三五七》、《鹧鸪飞》入手,分析探讨赵松庭的创作与演奏技法特点。

一、南北风格兼容的《早晨》笛子广泛流行于我国各民族地区,它的形制很多,演奏风格多种多样,但主要有曲笛(亦称昆笛)和梆笛两种。

曲笛主要用于伴奏昆曲或南方民间器乐合奏,其音色纯厚、圆润,技巧上多用叠音、打音、赠音、颤音等;梆笛主要用于伴奏梆子戏和北方民间器乐合奏,音色高亢、明亮,技巧上多用花舌、吐音、历音、剁音等。

20世纪50年代初,以冯子存、刘管乐为代表的北方梆笛和以陆春龄、赵松庭为代表的南方曲笛在创作上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梆笛独奏曲和曲笛独奏曲,如梆笛曲《五梆子》、《喜相逢》、《荫中鸟》等,曲笛曲《小放牛》、《鹧鸪飞》、《三五七》等,使笛子的发展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50年代笛子曲的创作,多是单一的梆笛或曲笛音乐风格。

随着竹笛音乐创作的发展,南、北两派演奏家互相交流,相互学习,吸取对方的长处,一批熔南、北派笛子演奏技法与风格于一炉的笛子独奏曲也随之问世,《早晨》就是一首手法新颖、特色鲜明,较早将南、北派笛子演奏技巧融于一体的优秀笛子独奏曲。

《早晨》创作于1954年。

它一出现,立即受到演奏者和听众的喜爱。

据赵松庭先生讲,当时他是志愿军文工团成员,因负伤住在东北的一个医院里疗养。

每天拂晓,他就到树林里漫步,聆听清晨各种鸟儿的鸣叫,在这种场景下,他感受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早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在这种强烈的冲动下,迸发了激情,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笛子独奏曲。

在乐曲的创作上,赵松庭有两条意图:1、立足传统,但不受其局限。

首先考虑的是要塑造一个朝气蓬勃的"早晨"的艺术形象。

音乐语言既要能为大众所熟悉,又要使人感到清新。

2、技巧为内容服务,只要有助于内容,应尽可能地广泛吸收、创造各种表达手段,并使二者完美结合。

演奏者应把这种创作意图体现出来。

正是这种创作意图,使赵松庭在《早晨》的创作上富有新意地将南、北派笛子演奏技巧融于一体。

全曲分为三个段落和一个尾声。

第一段是"恬静、自由"的引子,气息控制的运用和缓慢自由的节奏,把一个由万籁俱寂到东方日出的早晨,展现在听众面前。

十二连音的运用、循环换气吹奏的长颤音,以及两个渐强至渐弱的全音符,给人日出东方,晨曦四射的早晨意境。

第二段是"灵活的快板",包涵主题及其发展、变化。

急速的三拍子剁音、旋律化的鸟鸣,以及优美、流畅的音乐进行,呈现出一幅阳关照耀下的森林中百鸟齐鸣、百花齐放的美丽画面。

第三段为"跳跃、舞蹈节奏"的华彩乐段,极富舞蹈节奏的旋律似乎是孩子们在森林中欢快游戏的情景,极快的飞指与花舌,将沸腾热闹的场面推向高潮。

尾声中,连续的八分音符使全曲在令人回味的意境中结束,仿佛森林中一切又安静下来。

从音乐素材上分析,《早晨》的音乐素材源自于昆曲《点绛唇》。

全曲由一个主题贯穿展开。

现将《早晨》引子部分的旋律音调与昆曲曲牌《点绛唇》比较如下:例1、昆曲曲牌《点绛唇》例2、《早晨》引子部分根据其结构特点,昆曲曲牌《点绛唇》可以划分为5个小句(见例1),其中包含有两个原始音乐材料即a1和b1。

a2和a1的材料基本相同,仅减少了两个音,它们且都终止在"商"音上。

b2、b3与b1基本相同,都终止在"徴"音上,是b1的变化重复。

为了更好地进行比较,现将《早晨》的引子部分也相应分为5个小句(见例2)。

从中可以看出:1、《早晨》引子的a1、a2直接源于《点绛唇》a1。

2、《早晨》引子的b1、b2、b3是在《点绛唇》b1、b2、b3材料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自由加花变化,体现出笛子旋律的器乐化特点。

由此可见,《早晨》的引子部分,材料直接源于昆曲曲牌《点绛唇》。

昆曲(或昆剧)是昆山腔的简称。

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昆山一带,与当地的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推动了它的发展,至明初始有昆山腔之称。

明嘉庆年间,魏良辅总结了北曲的演唱艺术成就,吸取了海盐、弋阳腔的长处,对昆山腔进行改革,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

"俗语谓之'冷板凳',不比戏曲藉锣鼓之势,全要闲雅、清俊温润"。

3其伴奏乐器以笛、板鼓为主,辅之以笙、箫、三弦、琵琶、月琴等。

曲笛的演奏风格直接源于昆曲唱腔,悠长而圆润。

《早晨》的旋律音调源于昆曲曲牌《点绛唇》,并加以变化发展而成。

因此,该曲的创作是以南方昆曲音调为基础的。

但从演奏技巧上看,《早晨》全曲中所使用的演奏技巧,则以北派梆笛技法为主,兼有南派曲笛技法。

以第二段快板为例:例3、《早晨》快板主题根据谱面可知,赵松庭在演奏该主题时大量使用了剁音、吐音、滑音等技巧,在这个仅36小节的主题中,剁音就使用了15次,该主题的后部份也大量使用滑音及吐音。

这些技巧都属于北派的技巧,该主题使用的是典型的北派梆笛演奏技法。

在《早晨》中并非没有南派技巧,如接下来的主题变奏,就多用曲笛的演奏技法。

从例4谱例中可以得知,作者在演奏该主题变奏时,手法多用轻吐、指颤、滑音等南派技法,与主题的北派奏法相对应。

纵观全曲,《早晨》大量使用了梆笛的演奏技法,辅之以南派技法。

从音乐素材上看,它以昆曲《点绛唇》为基本素材发展而成。

因此它是一首南北风格兼融的笛曲。

《早晨》的创作,没有重复单一的南北风格,拓宽了笛子这件乐器的表现力,它的出现,使人耳目一新,有力地推动了笛子音乐创作的发展。

二、浓郁地方戏曲音乐特色的《三五七》赵松庭少年时期开始学习昆曲和浙江地方戏曲,接受民间音乐熏陶,培植了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

在他的创作中,大部分作品是以浙江地方戏曲、民歌为基本素材创作或根据戏曲音乐加工改编而成的。

浓郁的浙江民间音乐风味,成为他不少作品的特色。

《三五七》即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它是赵松庭1956年前后根据浙江婺剧曲牌《三五七》改编而成的。

浙江的地方戏曲婺剧,俗称金华戏,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台州地区和杭州建得、淳安等县,以及江西东北部。

明代末叶,这一带已盛行高腔和昆山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