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鱼和食蚊鱼杂交成功
新兴海洋生态毒理学模式生物——海洋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

新兴海洋生态毒理学模式生物——海洋青鳉鱼(Oryziasmelastigma)伍辛泷;黄乾生;方超;董四君【摘要】海洋污染日益加剧,适用于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鱼类模型的建立意义重大.海洋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在培养条件、生理和分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正成为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潜在模式生物.阐述了海洋青鳉鱼在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优势,系统介绍了海洋青鳉鱼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其在分子毒理学中的应用,最后对海洋青鳉鱼在海洋生态毒理学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12(007)004【总页数】9页(P345-353)【关键词】海洋青鳉鱼;海洋生态毒理学;模式生物【作者】伍辛泷;黄乾生;方超;董四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5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1],加强海洋污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污染物毒性的生物评价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
目前已有多种广泛使用的模式生物,如四膜虫、秀丽隐杆线虫、黑腹果蝇、斑马鱼和非洲爪蟾等。
物种的敏感性差异是影响毒性评价的重要因素,污染物的毒性评价需要从不同的营养水平(即初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捕食者)中选择合适的生物来进行研究,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
在水生态毒理学的研究中,常选择藻类(如绿藻和小球藻等)、枝角类(如大型溞和隆线溞等)和鱼类(如斑马鱼和日本青鳉鱼等)作为实验生物。
斑马鱼和日本青鳉鱼已被广泛应用于淡水环境的毒理学研究中。
草尾孔雀鱼的品种改良和杂交以及个人玩法经验

草尾(Grass),应该是日本人所改良出来的品种。
而其源头应是由新加坡输入的琉璃尾(Glass)。
筒井在"孔雀鱼"书中59页提到琉璃尾在1970年由新加坡输入日本,其尾鳍薄而具有透明感,因此称之为琉璃(Glass)。
后来有位日人将马赛克与琉璃尾杂交(约在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初期),称之为琉璃尾马赛克,也就是后来的草尾(Grass)。
推估当时做出琉璃尾马赛克使用的应是引进自德国的蓝马赛克(马赛克早在1960年就由德国引进日本),所以做出来的早期蓝草尾其子代是不会生红的。
筒井在60页提到在他担任日本观赏鱼杂志编辑时(筒井1959年生,推估当时在1985年后),到日人新井氏温室里第一次看到与现在相同的Bb蓝草尾(Bb蓝基因在1980年初自新加坡引进日本),并由筒井命名为蓝琉璃尾(蓝草尾)而在杂志上正式发表。
但因其Bb基因会使子代生出有红有蓝也有蓝化体,与之前不生红鱼的蓝琉璃尾(蓝草尾)在识别与命名上造成一阵混乱,为此闯祸的筒井避口不提这件往事。
以今日观之,改良过程中会造成命名上的混乱原是自古皆然啊……在“孔雀鱼”书后亦收录有倍受国人推崇的日本蓝草尾大师木岛丰的文章,内容谈到木岛丰的蓝草尾原始亲鱼公母都是马赛克礼服。
历经十年改了25代几乎都是以同胎交配的方式,其中遇到产生畸形鱼、隔代遗传跑出旁系品种特征等等困难,最后才完成并非当初改鱼目标的蓝草尾。
虽然木岛丰的改鱼方式与上面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草尾由马赛克改良而来。
现代草尾孔雀按尾鳍色泽不同,分成两种:一种是标准尾鳍的草尾,底色不拘;另一种则是玻璃尾,尾鳍较为透明,因而上面的斑点就象喷点状的分布,朦胧之美犹如“纱丽”。
草尾孔雀的特色:宽大的尾鳍上布满黑色圆形的细小斑点(从来源看这点我觉得不很准确,楼下图中的孔雀尾鳍的点并不是全部都是圆点),花纹细致如草皮。
草尾孔雀的标准要求:尾鳍一定要宽大,背鳍也一样,更要有厚实的感觉,花纹也应该和尾鳍一致。
孔雀鱼饲养:混养篇(一)

孔雀鱼饲养:混养篇(一)孔雀鱼是我们大家喜欢的鱼,孔雀鱼对水质适应能力极强,弱酸性、中性、弱碱性的水质都可以良好的存活和繁殖,那适合与什么鱼混养呢?1.小型加拉辛类加拉辛类是指脂鲤科的鱼,小型加拉辛类中宝莲灯、红绿灯、绿莲灯、黑莲灯、神风灯、卢比灯、钻石灯等都非常适合与孔雀鱼混养,但要注意的是,小型加拉辛类中红十字、黑十字的成鱼会撕咬孔雀鱼的鱼鳍,但在幼鱼时期可以和孔雀鱼混养,小型加拉辛都喜欢弱酸性的水质,可以和孔雀鱼混养。
2.中型加拉辛类银板鱼属于中型加拉辛类,虽然成鱼不适合于孔雀鱼混养,但是2-3厘米的幼鱼比较适合鱼孔雀鱼混养,但食人鲳属于凶猛的中型加拉辛,绝对不可与孔雀鱼混养,在中型加拉辛类中,刚果扯旗、黄刚果灯也比较适合与孔雀鱼混养。
3.鲤科灯鱼鲤科鱼中樱桃灯、龙须灯、三角灯、斑马鱼、一眉道人等都比较适合于孔雀鱼混养,龙须灯长得不算漂亮,但是是除油膜的工具鱼,在中国鲤科原生鱼中,4-5厘米的白条鱼、草鱼、鲫鱼、鳊鱼、鲢鱼、鳙鱼都比较适合与孔雀鱼混养,虎皮鱼成鱼会撕咬孔雀鱼的鱼鳍,但1-2厘米的幼鱼可以和孔雀鱼混养。
4.淡水海龙类淡水海龙中黄金长吻海龙、红腹海龙、蓝星海龙比较适合与孔雀鱼混养,这类海龙以丰年虾为食,但黄金长吻海龙不挑食,不仅吃丰年虾,就连干饲料也吃,宝伽海龙会吞食孔雀鱼的仔鱼,不适合于孔雀鱼混养。
5.玻璃鱼类玻璃鱼中玻璃拉拉、彩色大玻璃、长翅玻璃、高头玻璃都比较适合与孔雀鱼混养,国产的玻璃鱼中的眶棘双边鱼、细尾双边鱼比较适合鱼孔雀鱼混养。
6.彩虹鱼类彩虹鱼类中燕子美人、电光美人、红尾美人、鸽子美人等都比较适合于孔雀鱼混养。
7.塘鳢类大多数国产塘鳢会吞食小型鱼,不适合与孔雀鱼混养,但在进口品种中如七彩塘鳢、澳洲皇后塘鳢等小型塘鳢比较适合与孔雀鱼混养。
8.淡水比目鱼类淡水比目鱼有些种类会吞食小型鱼,不适合与孔雀鱼混养,但有一些不吃小型鱼的小型品种还是可以混养的,在中国的淡水比目鱼中窄体舌鳎、三线舌鳎,以及经过了淡化的3-4厘米的多宝鱼幼鱼可以和孔雀鱼混养。
孔雀鱼的繁殖公式--孔雀鱼繁殖?

孔雀鱼的繁殖公式-孔雀鱼繁殖?孔雀鱼怎么生繁殖?孔雀鱼为卵胎生鱼种(卵在体内,卵保留在母体内,靠卵本身的卵黄供给营养发育到小鱼时才生出来...),雌鱼在两周后,腹部涨大出现黑色胎斑,即为生产前兆,雌鱼产子时间约半小时,多数在傍晚或黎明完成产子,孔雀子鱼一离开母体即有活动觅食能力,由於成鱼会吃子鱼(尤其是在拥挤与食物贫乏的环境...),孔雀子鱼常常一生下来就必须逃难躲避成鱼的攻击。
繁殖周期孔雀鱼的繁殖周期在环境适合时,约每个月可以繁殖一次,且一胎的产量约在15到100只小鱼(我个人的经验一胎顶多只有10几只而已-__-"...)。
而小鱼在养殖3到5个月之后,又具有生殖能力,可以再繁殖下一代。
以单养孔雀鱼且公母鱼同养的环境底下,约维持温度在25度时,约24到30日便可有一次的生产期,每次生产数量由十多条到数百条稚鱼。
孔雀鱼体色与尾鳍上不同色彩的表现,均由显性与隐性基因的配种控制,如何经由选鱼配种创造出新的改良种,深深吸著孔雀鱼的爱好者。
水温18℃~30℃,最适宜的饲养水温22℃~26℃。
水温低於18℃时体色会较淡,活动力变差,易生病。
如果懒於换水,水霉、立鳞、腹水等疾病都将接踵而至。
夏天高温时(30℃↑),很容易发现孔雀鱼的脊椎弯曲,尤其是母鱼,愈大的母鱼愈容易发生,主要是钙的代谢出了问题,年龄、体积愈大的孔雀鱼,新陈代谢愈容易产生问题。
钙一直不断地流失,脊椎就会不停的弯曲,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内脏,压迫内脏造成鱼只生存的困难。
解决之道只要温度下降就可以了。
风扇、冷气机、冷却机都是降温的器材。
除此之外,还有一有效的方法:常换水,最好每日都能换水一次,保证鱼只健康百病不侵、色泽光鲜亮丽。
繁殖注意事项由於孔雀母鱼会吃自己生下的子鱼,因此一般市面上有贩卖所谓的「繁殖箱」,通常是内挂在水族箱中,我个人建议不要使用此类狭小的繁殖箱,因为太过狭小母鱼容易死亡!最好改用两种方式:多种植水草(我个人都放一团莫丝,之后再将子鱼捞出隔离在另一缸)另外以小缸子作为配种与繁殖箱,里面仅放置2~4只公、母鱼作为配种於繁殖,同样缸子里最好也放一团莫丝。
热带鱼品种简介

热带鱼品种简介热带鱼品种繁多,我国80年代中期多以中小型热带鱼(体长3~13厘米)的玩赏为主流,80年代中期以后,则以中型及大型鱼类(体长13~40~90厘米)为主流。
海水鱼是9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观赏鱼种。
常见热带鱼按繁殖特性分两大类,即胎生鱼类和卵生鱼类。
(一)胎生鱼类此类热带鱼最易饲养和繁殖,对饲养水质要求不严格,食物选择性也不强,曾有人喂给干鱼虫或颗粒饲料,也能正常的生活和繁殖。
是玩赏热带鱼初学者最宜饲养、也是多数家庭中普遍玩赏的种类。
现将国内常见种类简介如下:1.孔雀鱼也称彩虹鱼、百万鱼。
是热带鱼中生命力较强,最易饲养的观赏鱼种。
原产于委内瑞拉、巴西、圭亚那。
现已在世界各地普遍饲养繁殖。
孔雀鱼体长2.5~5厘米,前半身为圆形,后半身侧扁,背鳍、尾鳍延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或一倍。
体色为褐或灰红、蓝、紫、黄等色。
雄鱼尾鳍花纹十分艳丽,有的甚似孔雀翎的眼斑,固而得名。
雌鱼体大,体色逊于雄鱼。
雄鱼的臀鳍变为交配器。
经过人工不断选择,其形态远远超出原种,仅尾部变化就有多种,如叉尾、剑尾、扇尾、旗尾、三角尾等。
而且还在不断出现人工选育的新品种。
2.剑尾鱼原种青剑或称蓝剑。
原产于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地。
现在世界各地均有饲养玩赏。
剑尾鱼体长10~15厘米。
体型长而侧扁,头小略尖。
背鳍基长,尾鳍呈扇状,雄鱼的尾鳍下叶鳍条延长呈剑状,因而得名“剑尾鱼”。
体色浅蓝绿色,略有小的褐色或黑色斑,体侧从眼后方至尾基有两条黄色和褐黑色纵纹。
剑状鳍条为艳红色甚美丽。
经人工饲养和选育的剑尾鱼,已育成很多品种,如红剑、高鳍燕尾红剑、白剑、高鳍燕尾白剑、鸳鸯剑等玩赏品种。
3.月光鱼也称月鱼和满鱼。
原产于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地。
月光鱼体长5~9厘米。
雄鱼体长小于雌鱼。
体躯上下宽厚,体侧略扁圆,头小而尖。
体表褐色,并有少量蓝色斑。
因尾柄有月形黑色斑而得名。
是国内很受欢迎的观赏鱼。
经人工饲养和不断选育的品种很多。
目前较广泛饲养的有红月光、金头蓝月光、黑尾月光、蓝月光和云石月光等。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提纯与复壮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四)--提纯与复壮一提到孔雀鱼的遗传、基因,好多鱼友就会打退堂鼓。
太麻烦了,根本记不住那么多的代码。
其实,作为非专业人士根本没有必需记着那么多的代码,只需记着一些简单的遗传规律就能够。
在此,笔者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提纯与复壮” 。
到当前为止在养鱼界还没有人使用这个词语。
可是,相信饲养过信鸽的朋友对这个词其实不陌生。
因为,信鸽的血统是特别重要的,有几个特别有名的信鸽品系,几乎全球全部鸽友都在培育这几种品系的信鸽。
获得成绩的也几乎就这几个品系的信鸽。
这一点跟赛马里面的赛马也同样。
从上述内容能够理解,血统的纯正在孔雀鱼的饲养上其实也是特别重要的。
因为,品种纯正的孔雀鱼的遗传基因稳固,所生子代的模样基本与亲鱼一致,不然,小鱼的模样没法预示,会给养鱼人,特别是在做鱼的时候增添好多麻烦。
那么,什么叫提纯呢?提纯就是利用同种、同乡,或许同品系的个体之间进行育种的方法。
比如,作出白子孔雀鱼的时候就是这类方法。
利用一般孔雀鱼与白子孔雀鱼进行交配,获得的子代 F1 都是一般颜色的孔雀鱼,其实不会出现白子孔雀鱼。
可是这个 F1 中间都是拥有白子基因的孔雀鱼。
这时,为了获得白子孔雀鱼时就是用子代F1 进行近亲生殖。
F2 里面就会出现一部分白子孔雀鱼。
这类方法就是一种提纯,也就是将带有白子基因的一般色孔雀鱼进行交配,利用孟德尔的独立法例将白子基因与白子基因相联合,就能够获得上述孔雀鱼的白子。
这类方法能够提升孔雀鱼的品种的纯度,简称“提纯” 。
可是,经过提纯的品种因为是近亲或许种亲进行交配而获得的产物,因为血统过近,有些个领会将亲鱼两方的弊端也同样遗传过来,而成为拥有天生缺点的个体,这个就是陪伴提纯行为的弊端。
可是其实不是说全部个体都这样,不过此中有一部分个领会出现以上问题,详细表现就是体质弱、简单生病、简单产生畸形、个体变小等等。
因此,在提纯此后选种的时候一定进行严格的挑选。
其次,什么叫复壮。
孔雀鱼的饲养及繁殖

长期饲养 孔雀鱼并
计划育种 的饲养者, 在置水族
箱时就作好规划,预先留出将来需要扩增的空间,这 样便于管理。
4.2过滤器
常见的过滤器材就是使用气动式海绵过滤器。海
绵过滤器的优点是安装方便、 价廉,而且不必担心仔鱼会被 过滤器吸走;缺点是海绵容易
堵塞而使过滤效果受到影响。 使用者要定期清洗,因为不洁 的海绵是细菌滋生的温床,如
于鲜饵料的营养价值远胜过人工饵料,但是伴随而来 的却是安全性,饲养者不可不慎,否则,带来的后果是 无法弥补的。
目前,最安全的活饵就是丰年虾的无节幼虫。这 种饵料的准备时间不需要太长,也不需要太多的操 作。不过丰年虾的无节幼虫孵化后,应尽快投喂。因为 无节幼虫最有营养的时期就是刚孵化出还带着卵黄 囊时。如果时间拖得太久,卵黄被无节幼虫吸收殆尽, 营养价值就会降低。如果1次孵化出过多的无节幼 虫,可将其冷冻,下次在喂食时,只要解冻后就可投 喂。
‘
喂饵时要注意各点
育。随着喂 食数量的 增加,同时
投食次数 要本着宁
少勿滥的 原则,每天 投喂2次。 而且换水 的频率应
尖尾孔雀
做相应的 调整,避免
平尾孔雀
水质恶化 速度过快, 造成霉菌
滋生,危害 鱼群。通常 成熟的孔
上峰孔雀
雀鱼可投 喂多种饵
料,避免营 养不均衡。
4
设备
峰孔雀
4.1
水族箱 如果
铲尾孔雀
小以及经济实力自行选择。 4.3照明灯具
要选择较大的水族箱,水温保持在26℃,pH保持在 6.8~7.4,然后按雄雌鱼l:4的比例放入种鱼。雌鱼发
用25w水族箱专用照明灯营造明暗交替的环 情时腹部会逐渐膨大,肛门部出现黑色胎斑;此时雄
境。缺少光照可使孔雀鱼食欲大减,色泽黯淡;而在有 鱼会不断地追逐雌鱼,以臀鳍(较尖已成为交接器)直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三)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三)
理解孔雀鱼的性别走向
在养鱼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有的鱼友说“我们家的孔雀鱼怎么下的都是母(公)鱼啊?”。
在自己的水族箱内出现严重的雌雄不平衡的情况。
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因为孔雀鱼的性别按理论讲应该是平衡的,就是产子一次,里面的公鱼和母鱼的数量和比例应该基本一致。
为什么呢?这还得从孔雀鱼的染色体开始讲解。
以前我们已经讲过孔雀鱼的性染色体,性染色体虽然存在遗传基因,但是最根本的功能还是决定孔雀鱼的性别。
母鱼所持有的性染色体是“XX”,而公鱼的性染色体为“XY”。
在繁殖的时候,雄鱼的精子进入雌鱼体内完成孔雀鱼的受精过程。
那么,根据孟德尔的根据遗传的独立法则,这就是染色体一次重组的过程。
重组之后,子代的孔雀鱼的性别就固定了。
那么,雌性孔雀鱼所携带的是“XX”染色体,而雄性孔雀鱼所携带的是“XY”染色体,染色体在分裂之后再进行重新组合,由于组合的对象是固定的(只有两种),所以,得到的子代的性别也是固定的,只有雌性和雄性,不可能出现第三种。
利用文字说明可能不是很直观,请参考下图。
但是,最近对于性别的决定也出来了一些其他的看法,例如,有人说在遗传当中,常染色体当中的某些基因由于某种原因也会对性染色体存在影响。
并且也有关于这方面的部分文献,如果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阅读其内容,加以研究。
以上,关于孔雀鱼的性别走向的简单分析,请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