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精)

合集下载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作者:孟娟娟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15期摘要:随着近年来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目前被普遍接受的Ross修正的“损伤反应”学说认为,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的始动环节。

本文就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biology unceasingly thorough, the currently accepted Ross correction "response to injury" theory thinks that endothelial cell dysfunc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in earl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atherosclerosis.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研究进展Key words: atherosclerosis;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esearch progress中图分类号:R5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295-020 引言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1-2],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状态,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些年来随着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功能的不断认识探究,被普遍所接受的Ross修正的“损伤反应”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早起形成的始动环节是内皮细胞功能的阻碍。

一氧化氮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氧化氮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673 2995(2020)05 0361 02·综 述·一氧化氮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崔万丽1,蔡欣池2,石雨舒雅2,田 晶1 (吉林医药学院:1.生理学教研室,2.2016级临床医学本科班,吉林吉林 132013)摘 要: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一氧化氮(NO)、内皮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影响平滑肌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功能,在维持血液流动和调节血管张力方面发挥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就伴有内皮细胞分泌NO减少,从而破坏了血管稳态。

本文就内皮细胞产生的NO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 键 词:一氧化氮;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稳态中图分类号:R363 文献标志码:A 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血管壁的光滑内衬,还可以产生多种因子来影响平滑肌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功能,在维持血液流动和调节血管张力方面发挥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发心血管相关疾病的主要原因,在病变早期就伴有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

内皮细胞产生的NO可以引起平滑肌舒张、抑制血小板激活和白细胞黏附。

监测血液NO水平或检查血管的舒张功能对早期诊断AS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内皮源性NO的发现1980年,Furchgott和Zawadzki发现乙酰胆碱引起血管舒张依赖于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并且似乎是由一个强有力的体液因子介导,这种因子被命名为内皮舒张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relaxingfactor,EDRF)[1]。

多项研究表明,EDRF不稳定,在含氧的生理介质中半衰期仅为几秒钟,在基础条件下以及用乙酰胆碱刺激后,可以观察到血管壁释放EDRF[2]。

EDRF通过刺激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增加了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GMP水平从而引起血管舒张,该效应可被血红蛋白抑制[3]。

根据EDRF和NO在药理特性上的相似之处,人们确定EDRF就是NO或不稳定的亚硝基物质[4]。

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及其临床价值

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及其临床价值

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及其临床价值刘欢;刘润冬【摘要】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还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导致心血管事件,并且相对于传统的危险因素,其对于未来心血管事件具有附加的预测价值.此外,内皮功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从起始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并发症都起关键作用,并且在各个阶段都具有可逆性,内皮功能检查可揭示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改变之一,其指导的治疗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中有效可行,将内皮功能检查引入临床实践能够创新个体化心血管医疗.因此,应用确定有效的方法来评估内皮功能以监测血管健康及评估预后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许多方法用于评估内皮功能障碍的程度,应用药理学和/或生理刺激一氧化氮和其他来自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包括有创性的检查比如冠状动脉内注入乙酰胆碱、无创性的检查比如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和外周动脉张力检测以及生物标志物检查.【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6(037)004【总页数】5页(P426-430)【关键词】血管内皮功能;动脉粥样硬化;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外周动脉张力检测;生物标志物【作者】刘欢;刘润冬【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北京1001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种高度活跃的单层细胞,如果人体全身的内皮细胞可收集,那么它的总体质量与肝脏一样,它的总长度为100 000 km[1]。

一个健康的血管内皮细胞通过调节血管舒张和收缩、生长抑制和生长促进、抗炎和促炎以及抗氧化和促氧化之间的平衡来维持血管的张力和结构。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一种病理状态,主要是以血管舒张物质和血管收缩物质不平衡为特点[2],最常见的是以一氧化氮(NO)生物利用度受损为特点,由NO合酶导致的NO产生减少或活性氧导致的NO降解增加或者二者都有。

正常情况下,NO释放到血管平滑肌细胞,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导致环鸟苷酸介导的血管舒张[3]。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古老的疾病,500年前埃及木乃伊的动脉中就已经发现粥样硬化性疾病。而人类认识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该疾病并对其发病机制剂型了相关研究也有100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不断的减少,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导致的死亡迅速的增多,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
.
LDL
LDL
LDL的修饰
Steinberg D, et al. N Engl J Med. 1989;320:915-924.
管腔
内膜
修饰的LDL
.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Daniel Steinberg
Russell Ross
Peter Libb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SA 脂质浸润学说 LIPID HYPOTHESI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USA 损伤反应学说 RESPONSE-TO-INJURY HYPOTHESIS
.
动脉粥样硬化是进展性病变,伴随人的一生
年龄
颈动脉斑块面积(cm2)
Spence JD, et al. Stroke 2002;33;2916-2922.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随年龄增加进展迅速
.
定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的全身性疾病,其病变特点是血液中的脂质进入动脉管壁并沉积于内膜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动脉增厚、变硬。 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不同,动脉硬化泛指动脉管壁增厚并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细动脉硬化和动脉中膜钙化。
.
单核细胞粘附至血管内膜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通常始于内皮细胞损伤。

内皮细胞位于血管内膜的内侧,作为血管特殊功能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血管稳态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受到炎症、高血压、吸烟、高血糖等因素的刺激,内皮细胞会发生损伤,使得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易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渗透入血管壁。

LDL-C是人体内胆固醇的主要携带者,它可以在血管壁中氧化,并被脂质转化物捕获,形成泡沫细胞。

这些泡沫细胞积聚在内皮细胞下方形成脂斑。

脂斑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其中大量的胆固醇和脂质沉积形成黄色斑块。

在脂斑的形成过程中,血管壁的炎症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导致多种炎症细胞进入血管壁,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炎性介质。

这些炎症细胞和介质参与了脂斑的形成和演变,以及胆固醇静脉炎。

同时,巨噬细胞可以将氧化的LDL-C内吞,形成巨噬细胞泡沫,从而进一步促进斑块的形成。

斑块的进一步形成是由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的。

平滑肌细胞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迁移到内皮细胞下方,并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等物质,增强斑块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平滑肌细胞还可以将胆固醇和脂质吸收并存储在细胞内,形成致密脂化斑块。

这些斑块可通过纤维包膜进行覆盖,形成斑块内缘一致的光滑肌膜。

总结起来,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脂质沉积和平滑肌细胞增生等过程相互影响,导致
斑块的形成和演变。

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以减少其潜在的并发症。

内皮素-1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内皮素-1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内皮素-1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内皮素(endothelin,ET)是目前已知最强的长效内源性血管收缩调节因子,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细胞中,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在正常生理活动及某些疾病,尤其是血管病变有关的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发现的ET有三种异构体:即ET-1,ET-2和ET-3。

体内多种组织可合成ET,内皮细胞仅产生ET-1,而ET-2主要在肾脏中表达,ET-3主要在神经系统中表达,它们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中以ET-1的作用最强。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累及全身动脉系统疾病,与一些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如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脑出血、和周围动脉阻塞综合症等。

在分子水平对AS病变过程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新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以阻断和减缓AS的发展。

本文就内皮素-1的分子构成、作用与调节机制,以及在AS病理生理状态下的变化与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内皮素-1的来源与结构Hickey[1]等学者首次发现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种引起血管收缩的肽类物质。

Yanagisawa[2]等从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得到ET-1,它是一种由21 个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血管活性多肽。

另两个内皮素亚型ET-2和 ET-3,分别有两个和六个AA残基不同。

近年发现的ET-1(1-31)是内皮素家族的最新成员,其对心血管也具有调节作用[3]。

内皮素由大内皮素 (Big-endothelin)在内皮素转化酶 (ECE)作用下得到。

人ET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已经确定,ET-1基因位于第6 号染色体p22-p24,全长1246 bp,有5 个外显子和4 个内含子;ET-2,ET-3基因分别定位于1 号染色体及20 号染色体,其表达各有不同的组织特异性,如人ET-1基因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而ET-2基因,ET-3基因几乎不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4]。

腹膜透析患者循环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腹膜透析患者循环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AS)引发的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脏病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病(ESRD)长期透析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AS的始动因素是动脉内皮受损。

动脉内皮受损使外周循环血液内皮细胞数量增加,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的变化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VEC)受损的程度,是目前惟一可作为活体组织中反映VEC损伤直接而特异的标志物[1]。

近年来研究表明,颈动脉内径增宽、内中膜增厚以及斑块的有无已被认为是判断AS程度的可靠指标[2-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目前已经被多项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能显著地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CVD),并且是一个独立危险因素[4]。

本文通过研究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CEC水平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的关系,探讨CEC在CAPD患者AS中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10—2011年在本科血液净化中心接受CAPD治疗患者42例为CAPD组,其中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58.05±13.62)岁。

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高血压肾病12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梗阻性肾病6例,糖尿病肾病2例。

要求至少规律腹膜透析3个月以上,透析剂量为8~10L/d,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不同葡萄糖浓度的透析液。

慢性肾脏病4~5期非透析(CKD.non.HD)患者17例为HD组,其中男8例,女9例,平均年龄(59.82±13.65)岁。

慢性肾小球肾炎6例,高血压肾病3例,糖尿病肾病2例,梗阻性肾病4例,多囊肾2例。

健康对照组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56.96±12.31)岁。

排除标准:入选前1个月内存在感染、创伤及手术史、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活动性肝炎、恶性肿瘤、活动性狼疮、明显水肿、心功能不全(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心功能Ⅲ级及以上)、正接受激素或免疫抑制治疗等任何一种情况。

1.2CEC测定(1)仪器与材料:BD 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CD146-PE单抗(BioLegend342004)、CD3-PerCP单抗(BioLegend腹膜透析患者循环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何建发,张健,黄洁平,伍军,刘纯钢,邓行江,何敏(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肾内风湿科,广东韶关512026)【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EC)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知识分享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知识分享
冠状动脉病变 AS + 闭塞性血栓( 96% )
病 理
心肌病变 冠脉闭塞后 20~30分钟少数坏死 1~2小时绝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 肌溶解→肉芽形成 Q波心肌梗死 常见 心室破裂或室壁瘤形成 陈旧性或愈合性心肌梗死 坏死组织在6~8周形成瘢痕愈合
纤维帽
中层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主要分为: 稳定型(stable angina pectoris) 不稳定型(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稳定型心绞痛 (stable angina pectoris)
定义: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可逆的缺血与缺氧综合征 机制:心肌氧供与氧耗失衡(氧供、氧耗) 氧供:冠脉直径----冠脉狭窄→氧供 氧耗:心肌收缩力、张力、心率;心率X收缩压 疼痛产生机制:无氧代谢产物(乳酸、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植物神经的传入纤维末鞘,经胸交感神经节→大脑
纤维帽
中层
管腔
管腔
脂核
脂核
易损斑块
稳定性斑块
急性冠脉综合征 ——稳定性斑块和脆弱的斑块
稳定性心绞痛
破裂出血
急性冠脉综合征
非闭塞性血栓(白色血栓)
闭塞性血栓(红色血栓)
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
ST段抬高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
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 (NSTEMI)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STEMI)
定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血管腔缩小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病 因
多因素共同作用:遗传为基础 危险因素(risk factor):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吸烟 次要危险因素:肥胖、活动少、高热量和高脂饮食、CHD家族史、性格急躁;同型半胱胺酸、胰岛素抵抗、纤维蛋白原、病毒和衣原体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 硬化的关系
内皮细胞介绍
AS形成过程
内皮功能障碍与AS
一 、内皮细胞介绍
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内皮损伤反应学说

长期高脂血症,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 LDL)和胆固醇对动脉内膜造成功能性损伤, 此外,高血压、吸烟、内毒素、缺氧、免疫性 损伤都可导致内皮损伤。内皮损伤后有利于脂 质沉积于内膜。脂质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 沫细胞沉积于内皮下。
1)完全阻塞血管腔则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2)不完全阻塞血管则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
谢谢!
三、内皮功能障碍与AS
NO是内皮细胞实现功能最重要的递质。内源
性NO可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 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炎症反应,而EC损伤早 期在炎症因子可诱导O不足有重要意义, 但随着病变进展,最终呈下降趋势。
最终粥样斑块破裂引起终末事件:血栓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