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_萧放
社日古诗意思解释

社日古诗意思解释
嘿,朋友!你知道社日这首古诗吗?社日呀,就像是一幅古老而神
秘的画卷,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的面纱,探寻其中的深意。
就拿王驾的来说吧,“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
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你看这前两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
栅鸡栖半掩扉”,那鹅湖山下,稻谷和高粱长得多肥美呀!猪圈鸡舍的
门都半掩着,这不就描绘出了一幅富足、安宁的乡村景象吗?这就好
比我们现在去农村,看到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心里那种满足和喜悦,能不油然而生吗?
再看“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太阳都快落山啦,桑树
柘树的影子斜斜的,春社的活动结束了,家家户户都扶着喝醉的人回家。
这场景,难道不像咱们参加完一场热闹的聚会,大家都玩得尽兴,有人喝多了被朋友搀扶着的样子吗?
社日啊,其实就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是他们祈求丰收、
感恩自然的重要时刻。
这就好像我们现在感恩大自然的馈赠,珍惜每
一粒粮食一样。
在我看来,社日这首古诗,不仅仅是对乡村生活的简单描绘,更是
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它让
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人那份淳朴和真挚的情感。
你说,是不是
这样呢?。
社日唐王驾的诗意

社日唐王驾的诗意《社日》是唐朝诗人王驾的一首佳作。
诗歌描绘了乡村社日热闹欢快的景象,以及人们对乡土的深厚感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和诗意阐述:诗前两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描写了社日临近时,乡村田野的富饶景象。
鹅湖山下,稻米和粱谷成熟,一片金黄,丰收的田野像一幅画卷展现在眼前。
豚栅鸡栖,家家户户的畜禽兴旺,而门户半掩,更显得乡村的宁静和安详。
这里的“肥”字不仅是指粮食丰收,也暗含了人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丰收的喜悦。
诗的三四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则进一步描绘了社日庆典的热闹景象。
在社日这一天,村民们会在户外举行祭社神的活动,祈求丰收和平安。
活动结束后,人们会在田间漫步,欣赏春日的景色,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桑柘影斜,春社散去,人们带着醉意回家,扶得醉人归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社日庆典的欢快氛围和人们对乡土的热爱。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描绘了乡村社日的热闹景象和人们对乡土的深厚感情。
诗中没有直接表达对乡土的热爱,但通过描绘社日庆典的热闹和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展现了对乡土的眷恋和赞美。
同时,诗中的“家家扶得醉人归”也暗示了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团结友爱的精神,进一步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和依赖。
诗中的意象选取也非常贴切。
鹅湖山下的稻粱肥沃,象征着土地的丰饶和人民的富足;豚栅鸡栖的半掩扉则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安详;桑柘影斜和春社散则表现了社日庆典的热闹和喜庆;家家扶得醉人归则暗示了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团结友爱的精神。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美丽、和谐的乡村画卷,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
诗中的情感表达也非常真挚。
诗人在描绘乡村社日热闹欢快的景象时,融入了自己对乡土的深厚感情和丰收的喜悦。
诗中的“肥”、“斜”、“散”、“醉”等字眼,都表达了诗人对乡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同时,诗中的简洁明快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也进一步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
总之,《社日》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幅乡村社日热闹欢快的画卷,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
社日古诗翻译

社日古诗翻译
翻译:
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
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
夕阳西沉,桑柘树林映照出长长的阴影。
春社结束,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来。
原文: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是诗人王驾(一作张演)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
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
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
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像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
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农民的赞赏与热爱之情。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
王驾这首《社日》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作社的情景,却描绘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
社日

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醒夕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炸。
”邻近村民在大树下临时搭起棚席,字牲奉洒,祀神聚餐。
杜甫“田翁逼社日,邀我尝存酒”(《遭田夫泥饮美严中尽》),王驾“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诗》),描写的就是这一情景。
宋代贵族餐食非常讲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秋社》云:“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贵送贵戚。
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女尔房、肚肪、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
”春日社饭虽未直接记载,但据孟氏“春社亦是如此”一句知春日社饭与秋日社饭同样讲究、奢侈。
而宋代农村社日餐食则以社肉、社酒为主,气氛非常热烈。
陆游《春社》诗云:“社肉如林社酒浓,乡邻罗拜祝年丰。
太平气象吾能说,尽在冬冬社鼓中。
”《秋社》诗云:“明朝逢社日,邻曲乐丰年。
稻蟹雨中尽,海氛秋后空。
不须谈土偶,正可倚天公。
酒满银杯绿,相呼一笑中。
”这正是宋代农村社日情景的生动展现。
社日是一个具有古老历史和浓厚原始宗教意味的节日,这一节日风俗典型地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对土地的崇拜,保留了长期以土地为生的古代农民豪逸、淳朴的风尚。
这种民清风俗之所以引起陆游的兴趣,正在于他潜藏汀深刻的认同古老民俗文化、认同稚朴思堆和言风的心理底蕴。
乾道元年(1165)七月,队游由镇江通翅改任隆兴通判,乾道二年,因言官论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落职免归故乡,卜居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之三山村。
农村风土人情使他感到亲切,这社日里浓郁的古风更如清风吹入他的胸怀。
这首《游山西村》与其说是与邻村农民交游情景的描写,还不如说是诗人向往、追求淳朴古风的一次心灵记录。
诗人游山西村,时值春社,诗的首联即从这一古老节日的民俗现象入手描写。
腊酒,指头年腊月酿的酒。
酒以清贵,浑则味薄。
豚,指小猪。
丰年,非谓丰收之年,而是“祀社以祈农祥”之语。
足,在此既指鸡豚足,亦关照上句,指腊酒足。
这两句说,农家腊酒酿制不精,但在这祈祷丰年的古老节日,他们款待客人却慷慨无比,一片盛情。
社日古诗(优秀10篇)

社日古诗(优秀10篇)社日原文译文及赏析1原文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译文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
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半掩。
西斜的太阳将桑柘树林拉出长长影子,春社结束,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去。
译文二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
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注释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
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不但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
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一年两稻,故方仲春社日,稻梁已肥。
稻梁肥: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粱:古代对粟的优良品种的通称。
“豚栅”句:猪归圈,鸡归巢,家家户户的门还关着,村民们祭社聚宴还没回来。
豚栅(tún zhà):猪栏,小猪猪圈。
鸡栖(qī),鸡舍。
对,相对。
扉,门。
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
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
春社散:春设的聚宴已经散了。
醉人:喝醉酒的人。
赏析: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
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
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
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
《社日》译文注释-《社日》鉴赏及赏析

《社日》译文注释-《社日》鉴赏及赏析《社日》是由王驾所创作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农民的赞赏与热爱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社日》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社日》唐代: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译文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
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半掩。
西斜的太阳将桑柘树林拉出长长影子,春社结束,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去。
《社日》注释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
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不但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
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一年两稻,故方仲春社日,稻梁已肥。
稻梁肥: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粱:古代对粟的优良品种的通称。
“豚栅”句:猪归圈,鸡归巢,家家户户的门还关着,村民们祭社聚宴还没回来。
豚栅(tún zhà),小猪猪圈。
鸡栖(qī),鸡舍。
对,相对。
扉,门。
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
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
春社散:春设的聚宴已经散了。
醉人:喝醉酒的人。
《社日》赏析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
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
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诗的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
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春社时属仲春,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
社日_王驾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社日_王驾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社日_王驾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社日唐代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译文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
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
夕阳西沉,桑柘树林映照出长长的阴影。
春社结束,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来。
注释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
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不但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
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一年两稻,故方仲春社日,稻梁已肥。
稻梁肥: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粱:古代对粟的优良品种的通称。
“豚栅”句:猪归圈,鸡归巢,家家户户的门还关着,村民们祭社聚宴还没回来。
豚栅(tún zhà),小猪猪圈。
鸡栖(qī),鸡舍。
对,相对。
扉,门。
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
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
春社散:春设的聚宴已经散了。
醉人:喝醉酒的人。
赏析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
王驾这首《社日》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作社的情景,却描绘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诗的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
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春社时属仲春,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
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的。
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
社日全文解释和注释

社日全文解释和注释
《社日》是诗人王驾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
原文: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译文:
鹅湖山下稻粱肥硕,丰收在望。
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半掩。
西斜的太阳将桑柘树林拉出长长影子,春社结束,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去。
注释: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
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不但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
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一年两稻,故方仲春社日,稻梁已肥。
稻粱肥: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粱:古代对粟的优良品种的通称。
“豚栅”句:猪归圈,鸡归巢,家家户户的门还关着,村民们祭社聚宴还没回来。
豚栅(tún zhà),小猪猪圈。
鸡栖(qī):鸡舍。
对,相对。
扉,门。
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
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
春社散:春设的聚宴已经散了。
醉人:喝醉酒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总第150期)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萧 放(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00875,北京;男,博士生) 摘要 社日作为曾在中国传承数千年的民俗节日,它在公众生活中曾有着特殊的地位。
社日既是村社成员的兴奋点,又是维系村社共同体的精神纽带,社日在乡村生活中尽着有效的调节服务功能。
社日在中古之后出现了历史性的衰变,这种衰变是中国村社制度动摇的结果,同时也是村社公共精神失落的标志。
关键词 社日 村社 公共生活社日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盛大节日。
它起源于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社日在中国历史上传承达数千年之久,“可谓最古最普遍之佳节” 。
对于社日的盛衰有必要结合历史背景及社日的功能要素作综合的分析与思考,以期明了节日演进的内在理路。
一、社日源流与社日的主要特征(一)社日源流社日,顾名思义是以社祀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日。
社为土神,《说文》:“社,地主也。
”《礼记・郊特牲》:“社,祭土。
”社祭发端于先民对土地的崇敬与膜拜。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距今6000多年前,在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早期的农业活动,随着农业在人们生计活动中的比重增大,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强,最后出现定居式农业,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方式的农业部落。
在充满自然信仰的上古时代,从土地中讨生活的先民,很容易对土地生发万物的功用作出神秘的理解,将土地神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地母的崇拜特别突出” 。
所以在商周时代甚至更早的时代出现“社”这一土地之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社,所以神地之道也。
”(《礼记・郊特牲》)既然土地有灵,就需礼敬献祭,献祭需要一定的对象物,“社者,土地之主。
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祭之,报功也。
”(《风俗通义》卷八)“封土”为社神原始的象征。
这种堆土为社的形式,在今天的傣族依然存在,西双版纳的寨子都有寨神,也就是村社之神,一般用竹蔑围以〔俄〕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第七章,张锡彤译,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三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收稿日期:1998—07—15土堆 ,这与周朝封土的精神一致。
从上古开始还以特定的树木作为社神的象征,称为社树。
树在人们的原始观念中具有神性,不仅因其高耸容易引起关于天梯的联想,“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淮南子・坠行训》),还因其葱郁,认为是神灵栖居之所,甚至干脆认定树即社神之化身 。
《论语・八佾》记载了三代各自的神社,并以树为名,“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社树的选定一般根据各地的生态情况决定,《周礼・地官》:“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夏商周三代起源于不同的地域集团,所以社树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地方特性。
当然,除了以上诸树为社外,地方上选用其他特色树木为神社象征也很不少,著名的如桑林之社。
后世依然如此,如南方少数民族中其村社之神一般为茶树、榕树等。
在确定祭祀对象的同时,必定有相关的祭仪产生,祭祀活动最初可能比较简单与随意,但随着社会组织的日渐完善,社会生活也逐渐纳入秩序之中,不仅要有较规范的祭祀程序,同时也需要根据自然与社会的节律,确定相对固定的时间范围。
社稷在周代即被奉为国家主神,列入祀典,并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国家有太社,王室有王社,诸侯国有国社,诸侯有侯社,大夫以下与百姓一起按地域立社 。
周朝因俗制礼,将祭祀活动作了系统的整饰与安排,因此,大致有了祭社的日期,时间确定在仲春之月。
这是根据土神自然属性的选择。
仲春之月,阳气发动,万物萌生,自然是祭祀的好时机,《国语・鲁语上》“土发而社助时也”,《晋书・礼志》说“祭用仲春,义取重生”,于是“择元日命民社”,即选用二月中吉利的甲日作为百姓祭祀社神的日子,这也就是最初的社日。
秦汉时期,社日有了进一步发展,为适应春祈秋报的需要,形成了春社与秋社两个社日,“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 。
汉代以后,社日时间虽出现过几次变化,但一般确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秋分前后)。
社日已成为民众生活中的节日。
这一时期,由于统一的封建政权的建立,诸侯之社已被郡县之社代替,因此有帝王之社、郡县之社与民间里社三种层面的社祀形式,形成了官社与民社的区别。
上层社会的社祀活动庄严、隆重,祭品丰厚,享以太牢之礼,民间社祀简朴,随意。
但比较起来,真正能体验到社日欢乐的是民间社会。
即使在穷乡僻壤,社日亦是民众的快乐的节日,“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也。
”(《淮南子・精神训》)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承了汉代社会风习,但稍有变化,这一时期的基层社会组织“里”已开始让渡为地域性的“村”,村虽然大小不一,但“百家为村”的形态较为常见(《南史・罗研传》)因此,村社活动表现为“结综会社”的形式(即百家共立之社),“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食其胙”(《荆楚岁时记》)。
春社日,村邻纠集,准备社猪、社酒,在社树下搭起供台,祭祀社神,然后分享祭肉,百家共度社日,社日活动的规模较前代为大。
秋社一如春社,“以牲祠社”,并有卜问年成的内容。
此期亦由于佛、道信仰渗入,村社生活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与佛、道有关的社会活动 。
唐宋时期,社日达到全盛状态,社日的欢愉成为唐宋社会富庶太平的标识。
社日在传承 参见日本学者金井德幸:《社神与道教》一文,刊于《道教》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周礼订义》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第三三卷社日部。
瞿兑之:《汉代风俗制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据广业书社版影印,第226页。
陈丁昆:《树形象及其象征》,载《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民族知识丛书《傣族》十一,《宗教信仰・原始宗教》,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汉魏以来神人共娱传统的同时,又补充新的节俗内容,社日不断地吸收民众的愿望与思想。
从众多唐宋文人对民间的生动的咏唱中,我们在千年之后仍能感受到当时社日气氛的浓烈。
社日是妇女儿童的节日,在社日,勤劳的妇女有了难得的闲暇,“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 在唐宋的社日习俗中,妇女应停下手中的活计,避免一切劳作,参预社祀活动 。
宋代妇女,还有社日回娘家的习俗。
社日,儿童亦兴高采烈,“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
”社日又岂止是妇女儿童的节日,成年男子更是社日活动的主角,他们共祭社神,分享社酒、社肉,笑语欢歌不绝,“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夸。
”社日是乡村的集体公共节日,家家参与,人人踊跃,“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咏社佳句给我们传递了社日宴乐的盛况。
在礼教束缚较少的唐宋社会,社日给人们提供了狂欢的机会,民众在社日中的尽情娱乐,又为社日增添了喜气与热闹。
社日在盛极唐宋之后,元明顿衰,虽然在一些地方(主要是偏远地区)仍有保留,有的还比较热烈,犹有古风,但社日在整个节日文化体系中乃至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大大下降。
秦汉以前,社腊并称,为一年中数一数二的重要节日,及至唐宋,社日依然盖过中秋、重阳诸节,成为民众生活的兴奋点。
但元明之后,社日连保持一般节日地位都不可能,社日衰落的原因,有人说是元蒙主政,鄙视汉俗的结果 。
我想恐怕不仅仅如此,衰落的根本原因,当从社会结构内部变动与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去寻找,后文当解析这一问题,这里先论述社日的民俗特征。
(二)社日的民俗特征在中国岁时文化系统中,社日具有异于其它节日的特征,这种节日特征虽然可以归纳出几点,但它最主要表现为节日活动中的公共性原则。
公共性是民俗的一般特征之一,但社日从筹备到举行、从心理意识到具体仪式始终贯穿着公共性原则,这是其他节日所不能比拟的。
社日活动的公共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社神祭祀的公共性社神祭祀是社日活动的中心内容。
在中古以前,社神是地方社会集体的主神,社神具有主司农事、保护村社(里社)成员的职能。
因此,在春秋二社中,村社(里社)成员对社神表达的是一种集体性的诚敬及公共的愿望,社日的主要目的是为村社(里社)祈福,不像后世百姓礼拜神佛那样各怀私愿。
社日的公共性原则是村社共同体风习的现实反映,社神是公共意识的投射,是村社的精神中心,同时社神祭祀的公共性活动,又为村社成员之间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维系力量。
“唯为社事,单(殚)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礼记・郊特牲》),尽心竭力参与社祭活动,体现了村社(里社)成员的公共意识与集体精神。
我们从社祭的组织中也能体会到这一公共性原则。
社日祭祀有一定的组织,每次社祭均有专人主事,主事者称为社首、社正、社长等,社首由村社(里)成员轮流充任。
其职责是:筹办社日祭品、主持社祀仪式以及分配祭肉等。
汉代名相陈平早年曾在里社轮值社首之职,他处事公平,“分肉甚均”,受到里社父老的称赞,“善,陈孺子之为宰”(《史记・陈丞相世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三九岁时伏腊。
《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社日部引《墨庄漫录》“今人家闺房遇春秋社日,不作组纟川,谓之忌作”。
张籍:《吴楚歌词》见《全唐诗》卷三八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360页。
家》)。
公平是维系村社(里社)共同体和睦谐调的公共诉求。
有关社日祭祀组织的具体情形,我们从民族志中可以得到相关的说明,广西大瑶山地区茶山瑶,仍存在轮养社猪,社日分享社肉的风习 。
社日祭祀活动的公众参与,体现了村社(里社)成员的原始的民主意识及公正原则,义务与权利互为补偿,只有在社日中尽力提供了自己的义务,他才能分享社神赐给的福分。
2.社日娱乐的公共性社日是民众的假日,无论男女老少尽享社日欢愉,“共向田头乐社神”的娱乐狂欢成为社节的主题。
由于里社之神供奉在村头地边,它与平民百姓没有空间的阻隔,因此在情感上神人亦易于沟通。
在下层民众心目中,社神没有其他神灵那样的神秘与威严,社神具有平和的神格,“须晴得晴雨得雨,人意所向神辄许” 。
人们借着娱神的机会,击鼓喧闹,纵酒高歌。
鼓与酒成为社日公共娱乐的两大要素。
鼓乐是古代社会的重要器乐,它用于祭祀与战争,鼓乐不仅具有易于调动公众情绪的鼓动功能,而且鼓还是召唤春天的法器,社鼓犹如春雷,唤醒大地,催生万物。
《周易・说卦传》:“动万物者,莫疾乎雷”,鼓声即是对雷鸣的巫术模拟。
在社日的公共娱乐中,鼓是必不可少的娱乐工具,鼓乐营造了社日狂欢的气氛。
祭社用鼓至少在先秦即已成为定制,《周礼・地官》“以雷鼓鼓神祠,以灵鼓鼓社祭”。
唐宋时期社日尤为喧闹,“枫林社日鼓” ,“社下烧钱鼓似雷” ,咚咚社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有人径称社祀为“鼓社”。
直到明清,在仍保留有社日的地方,社鼓依然在公共娱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山西陵川县“社日田野祀社,老稚击鼓以牲酒相欢” ,后世还从社日的公共娱乐中发展出了名为“社火”的歌舞杂戏,明清时期江南社戏更是颇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