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1)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1)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历史的延续,更在于它的现代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积淀丰厚,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精华,使得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历代人的思想、生活和行为方式,更表现出对人类的种种情感、品德、道德以及哲学思想的独到见解。

在当今世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和优秀性进行传承,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多样化、丰富人类文化总汇,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塑造现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产生的社会环境、道德伦理和文化价值观,是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共存的一种稳定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已经由思想精华向民族精神方面过渡。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思想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人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与总结中形成,凝结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成果,是中国古代文明丰富多彩的展现。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相互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文化的传承上,还能够为人们的思想、艺术创作和社会政治哲学提供宝贵的思想和启示。

在今天的变幻不惊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方案能够为人们的思路开辟一个全新的视野,这是无法用其他思考方式来达到的。

四、传统文化可促进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非常注重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

传统文化一直都是以教化人、培育人为目的,并按照时空背景和社会规则对行为方式进行约束。

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复古式的思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为人们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提供契机,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渊源和瑰丽的艺术价值,更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为人们提供宝贵的思想、艺术创造和社会政治哲学,为社会文化创新提供深层次的纵向支撑。

浅谈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意义

浅谈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意义

浅谈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意义——以“儒家文化”为例中文系汉语言3班李奔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

从外延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历史上形成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的许多文化形态,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从内涵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1、人本主义思想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宇宙万物是各种神创造的,在神之上有一个统而管之的上帝。

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创造宇宙万物的不是神,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世间的伟人:盘石、女娲、伏氏、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等。

也就是说,一开始,中华民族就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主体性地位。

在《孝经》中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

在《荀子王制》中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

并进而解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草木、贵于天地之间,在于人有“仁”和“义”。

“仁”是儒家人本精神的实质,仁者“爱人”,就是推己及人,把对自己之爱、对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

《沦语雍也》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回》中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

“义”是指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懂得遵守社会道德,并肯定事在人为,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现实社会。

所以说,儒学是一种积极人世的人生哲学。

它塑造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奋向上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这种精神鼓舞了历史上的中国人创造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

2、“内圣外王”思想在积极肯定了现实生活的人生态度之后,儒家提出了现实生活的理想原则,这就是著名的“内圣外王”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一)传统文化宣扬的道德文明正是给予科技、商业、法制,以至生活各个方面的原则性指导。

失去了道德文明,故虚妄邪僻,无所不至,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特点。

学习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就是要恢复道德文明以对治虚妄无根的现代心灵。

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与道德精神,而其表明,对人是仁民爱物,对己是修省立诚。

这可透过教育而重植人心。

教育更应纳入学制课程,让国民对自己文化中的道佛二教有基本的认知,并为他日追求心灵生活时有所持循,让人们拥有辨别邪正的能力。

儒释道三教的义理是我门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但对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作用的,而且我们民族的共同信念与气节,都是由这里产生的。

因此。

恢复儒释道三教在我们文化发展中的首要地位,传统文化的现代虾才算真正的落实。

由儒释道三教所形成的中华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是奋发进取、重礼知义、敬天法祖、崇德报功。

这样的民族,在社会内部必然重真才实学,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而对外则能仁民爱物,和平理性,与人同乐。

假如我们能使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重心,则中国自然能够成为保至名归的利益之邦。

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

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因子,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起来,我们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点:第一,以德行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注重的就是个人的自我修养。

第二,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

作为儒家推崇的为人处世之道,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第三,以耕读传家为本的治家之道。

中国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人们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之上,而科举取仕又成为他光宗耀祖的唯一通道,于是耕田、读书成为古代文化基本治家之道。

第四,以经学为治学之根本。

因为是科举举仕,而封建统治者又崇尚儒家之道,儒家一概以经学为根本,因为学习儒家经典,成为文人治学的根本。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明进程中形成的、代表着某个特定时代特征的一套精神体系和行为规范。

它是一种宝贵的人类文化资源,孕育着丰富多样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

在当今快节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仍然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体现。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它代表着民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不仅可以增加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更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使其在国际社会中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其次,传统文化是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支撑。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生活准则,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待人处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需要一种价值取向的统一和引领,传统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正是对现代社会中道德沦丧、失范现象的有力补充。

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传统文化是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泉。

然而,创新并不等于彻底放弃传统,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再创造和再发展。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细致研究和理解,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发。

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作品,不仅可以在当代社会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更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最后,传统文化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桥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与对话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独特符号和精神财富,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与对话展现出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增强各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象征,更是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支撑,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以及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桥梁。

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和传承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中,让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传承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传承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影响和指导着当代人们的思考和行为。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多元化的背景下,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同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先,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在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这些经典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妙的构思吸引着后人。

例如《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它弘扬了儒家思想和道德准则,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孔子的智慧和处世之道,这对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在于塑造健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

例如《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细腻的文笔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对人性的种种嘈杂指出了深刻的警示。

它告诉我们重要的人生价值,如家庭和睦,友情真挚,个人修养等。

这些经典作品的传承对于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非常重要。

此外,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还在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

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作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传承这种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通过研读和理解这些经典作品,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现代社会,古代文化经典的传承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传承,让这些经典作品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育领域,中小学教育应更加注重对中国古代经典的传授,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些经典作品。

同时,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也应加大对经典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通过组织展览、学术研究、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一、道德伦理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观念,提倡以仁爱和道义为核心的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价值观不仅在古代社会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例如,仁爱的理念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孝道的观念可以增加家庭的凝聚力,而忠诚的信念可以提高组织的稳定性。

二、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符号,如中华优秀经典文学作品、古代建筑、音乐、绘画等,使人们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认同感,增强对民族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这种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推动民族发展和民族复兴。

三、智慧与创新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具有启迪和指导现代社会的价值。

比如儒家以“格物致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学术思想,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道家的自然观念和和谐思想,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同时,传统文化也可以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如中国的传统艺术和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创造性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四、跨文化沟通与和谐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跨文化交流与对话提供了桥梁和纽带。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继续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和谐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现代意义。

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其强调的道德伦理价值、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智慧与创新价值以及跨文化沟通与和谐发展等方面。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得到重视和挖掘,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中国文化传承创新、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诸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艺术、音乐舞蹈、传统节日等。

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中保留着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和理论内涵,这些思想和理论包括孝道、仁爱、诚信、尊重传统、重视家庭、官商清廉等。

这些思想不仅指引着人们正确的行为准则,更反映着中
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具有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着深刻的渊源。

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许多古人留下的经典和弥足珍贵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还在古代科技研发中派上用场。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的意义在于传承。

当中国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时,尤其是快速社会变化时,是必须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的。

在传承中,中国文化的过去和现在相结合,使得中国有独特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传统与特点。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复兴和发展的必要性和现代意义。

这些文化宝藏应得到更多的人的珍爱和重视,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广泛的传播,推动中国文化的新发展,从而对推动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贡献巨大的力量。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被视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和重要的历史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面对日益丰富的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

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这些素养深深地扎根于民众的心中,并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协和”、“礼义廉耻”等观念,无论在个人行为还是在社会道德中,都为社会提供了积极的向导和指引。

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形成和发展社会的良好风气,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等观念,使人们在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社会等方面具有一种平和、尊重和感恩的态度。

这种态度有助于使人们感受到彼此的情感和温暖,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纽带作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的纽带,它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东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民族和世界。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著作,如《道德经》、《孟子》、《论语》等,成为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全球民族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而《四库全书》、《红楼梦》等经典著作无论在艺术、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还能够启发人们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和争议。

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传承保护外,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了文化振兴并且孕育了一部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补和融合的关系。

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传统工艺、古典音乐、汉服等,推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意义
——以“儒家文化”为例
中文系汉语言3班李奔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

从外延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历史上形成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的许多文化形态,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从内涵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
1、人本主义思想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宇宙万物是各种神创造的,在神之上有一个统而管之的上帝。

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创造宇宙万物的不是神,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世间的伟人:盘石、女娲、伏氏、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等。

也就是说,一开始,中华民族就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主体性地位。

在《孝经》中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

在《荀子王制》中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

并进而解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草木、贵于天地之间,在于人有“仁”和“义”。

“仁”是儒家人本精神的实质,仁者“爱人”,就是推己及人,把对自己之爱、对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

《沦语雍也》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回》中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种
博爱的精神,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

“义”是指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懂得遵守社会道德,并肯定事在人为,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现实社会。

所以说,儒学是一种积极人世的人生哲学。

它塑造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奋向上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这种精神鼓舞了历史上的中国人创造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

2、“内圣外王”思想
在积极肯定了现实生活的人生态度之后,儒家提出了现实生活的理想原则,这就是著名的“内圣外王”思想。

“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

“内圣外王”,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和社会理想的统一,它所注重的是个人人格的自我修养、人生理想的完成和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治理。

怎样进行个人的内心修养,实现“内圣”的人生目标,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和规范,如“礼、仁、忠、孝、信、义、恕”等等。

“仁”是指以血缘为纽带的父母兄弟之间的亲情之爱,以及由此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

为了达到“至仁”的境界,儒家提出“礼”的概念。

“礼”即“正名”,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孔孟还强调忠君孝父、友信仁义。

在此,儒家为君臣关系、家庭关系、一般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行为准则,为封建
的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有效的伦理规范。

至于怎样实施这些规范,儒家认为,除了人们自己潜心修养外,还有赖于社会对个人的道德教化,将这些伦理规范内化为人们的心理过程,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与性格,因此,儒学十分注重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先行。

“外王”思想中,儒家提出了一套治国安邦的思想。

如孟子的“民本思想”,他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得民心是得天下之所在。

故此,孟子主张推行“仁政”,即要“制民恒产”,因为民有恒产才有恒心,无恒产则无恒心,仁政是王道政治的基本要求。

继孟子之后,荀子提出了“庶人安政”的思想,他以舟水形象地说明了“庶人安政”的作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外,儒家还有许多推行王道的政治思想。

“内圣”与“外王”并不是相对立的,而是相统一、相一致的。

孔子认为“修己”可以“安人”;荀子认为“圣者”可以为王,圣者就是王者,圣王是合一的,即修养自己,安顿好家庭,达到至圣,就可以治国、平天下。

3、“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强调人本思想,但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人文主义。

儒家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同时,还提倡“天人合一”,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而西方的人文主义在反神教的同时,也反自然,更多的是强调人定胜天,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开发,如今的生态系统失衡与这一“戡天论”思想是不无相关的。

孔子所讲的天命,不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说:“孔子所说‘天’,其实是自然,所谓‘命’,是自然之数
或自然之必然性。

”如《论语阳货》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究天人之际”问题时,把“天”与“人”纳入一个能自觉维持平衡的有机系统中进行思考,认为天人之间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汉初,董仲舒提出“天人相类说”,认为人与天相似,天是有意志、有目的、有道德的主宰,人受命于天,天人之间存在着神秘的感应关系;天人之间用王者贯通起来,王者依天行事,“天瑞应诚而降”;反之,王者逆天行事,将招致“天谴”。

显然,其目的旨在寻求天人的和谐统一,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

传统儒家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有机的自然观,也是儒家文化特质之一。

从以上的内容来看,儒家文化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有机的自然观、完美的伦理道德体系和重民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历代统治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
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这种伦理思想上升到中华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掌握及创造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应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功。

当前苏联的解体给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震惊,当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面临危机和矛盾让世人困惑迷茫时,智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胡锦涛已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全世界社会发展在理论上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方向---和谐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的创建和社会实践在构键和谐社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是儒家思想精髓的发展是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意识。

它是东西方人类最进步思想意识的结晶。

它的诞生和实践应用不仅仅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快速发展保证,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上的革命,更是全世界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引。

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社会意识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上的成功应用。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

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

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

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

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

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

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