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本知识中医药学概论

合集下载

中医药学基础概论

中医药学基础概论

名词解释整体观念: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辨证论治:将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确定的应用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

相生: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相克: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相乘: 五行相克太过为害。

相侮: 五行反克为害。

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及相互制约(相克)又相互资生(相生),维持事物间的协调平衡。

气: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或是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血: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 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机调畅: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

气机失调: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平衡失调。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出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便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邪。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

痰饮: 水液停聚,不能正常布散、流通和排泄而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的是饮。

瘀血: 体内血液停止,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正气: 泛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总和。

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虚证: 是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邪不亢盛的一种病理变化。

实证: 是指以邪气抗盛为矛盾主要方面,正气未衰的一种病理变化。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学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学
24
甘:能补、能和、能缓 补:补虚 缓急止痛 缓 缓和药性 和 和味 调和药性
25
苦:能泄、能燥 降泄:降泄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泄 通泄:泻下通便 清泄:清热泻火
燥:燥湿
26
酸(涩):能收、能涩
收敛固涩:增强对气血津液的约束力,不让它 过分耗散。
咸:能下、能软
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痰散结
淡:能渗、能利
46
性能 功效
应用
肺 辛温
温和
祛风解表
外感表证
(风寒、风热都适用)
透疹
风疹,麻疹,皮肤瘙痒

止血
出血证
(荆芥炭)
47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48
薄荷
【来源】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49
薄荷与荆芥异同点
薄荷
荆芥
相 解表,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
同 点

微温
不 疏肝理气
同 点

无 止血
气味芳香,不宜久煎
三、四气的临床意义
为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提 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基础。
22
22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本来指辛甘苦酸咸五种真实 滋味,但在性能中是用于反映 药物作用的一些性质和特征, 如补、泻、散、敛。


五味
甘 淡

酸 涩
23
二、五味的作用特点
辛:能散、能行 散:发散表邪 行:行气、活血
6
三、中药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7
四、中药学的发展
1.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 内容:总论和各论,各论收载了365味药,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医学概论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学概论中药基础知识
顺病位,逆病势
YEAR
END
WORK
三、归经 PART-01 R E P O R T
• 定义:指药物对脏腑、经络或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药物作用
定位的概念。 •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则是表示药物
作用部位的性能,反映药物作用对机体的选择性。
• 归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
YEAR
END
WORK
PART-01 R E P O R T
一、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认知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其起源与人类的生 存繁衍息息相关,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学会了趋利避害。
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觅食 神农乃始教民......常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 毒。......由是医方兴焉
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寒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热证、阳证
寒药
凉 清热利尿
作用

温里散寒
YEAR
补火助阳
寒证、阴证
热药
END
温经通脉
WORK

• 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
一、四气五味 PART-01 R E P O R T
(二)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五味不仅是药物的真实滋味, 更重要是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 确定依据:初始基于口尝,最终定于临床。 • 一般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 • 《黄帝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即辛散、甘缓、酸收、
如: 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
人参的补气作用。
如: 甘草反甘遂:甘草能增强甘遂
的毒副作用。
WORK
一、中药的配伍及应用原则 PART-01 R E P O R T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含解析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含解析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含解析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中草药及其他疗法来治疗疾病。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整体把握能力。

本文将围绕国家开放大学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内容展开,进行相关解析。

第一部分:中医的概念与理论中医作为一种特殊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精津等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组成的。

五行学说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和抽象,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来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精津则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的描述。

第二部分:中草药学中草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草药的种类、性能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草药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包括归经、归五味、归归色等方法。

通过了解这些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草药的基本特点和使用规律。

第三部分:经方学经方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古代医籍中的各类方剂。

经方学的学习包括对方剂的组成、功效和配伍规律的理解。

我们需要掌握常用方剂的名称、用途以及其组成的草药,这些都是中医药学学习的必备知识。

第四部分:针灸与推拿理论针灸和推拿是中医药学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也是中医独特的特色之一。

针灸学研究的是针刺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推拿学则是通过按摩等手段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

了解针灸和推拿理论,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开放大学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部分,考生需要掌握上述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本考试内容总分150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论述题等。

对于选择题和填空题,考生需准确理解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在论述题中,考生需要展开观点,阐述个人见解,并结合中医药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进行分析。

第三章-1 中药基础知识概论

第三章-1 中药基础知识概论

•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清洁,用量准确及矫臭、矫 味,利于服用。 有些药物含有非药用部分及杂质,应进行清洁纯 净处理。如植物药的根和根茎当洗去泥沙,除去杂质;
枇杷叶要刷去毛;远志去心;皮类药材要除去粗皮;
有的动物药应去头、足、翅及腐肉等,而海藻、肉苁 蓉当漂去咸味、腥味,以利于服用。
• 炮制的方法 • 修治
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如酒煮黄芩能增强清肺热作用,醋煮芫
花能降低毒性等。 • 2)蒸: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不加辅料者,称清蒸;
加辅料者,称辅料蒸。如清蒸桑螵蛸可杀死虫卵,便于保存;酒蒸
大黄可缓和泻下作用;反复蒸晒地黄、何首乌可改变药性等。
• 3)淬:是将药物燃烧红透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
• 火制
用火加热处理药材的方法。本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等。
1)炒:是将药材放入炒器内,反复搅拌,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有炒黄、炒焦、炒炭等不同程度的清炒法。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 黄,或表面起泡,或固有气味透出称炒黄;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
黄或焦褐色,内部浅黄色,并有焦香气味者称炒焦;用武火炒至药
• 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 矿物类药材大多随时可采。
3.3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 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的修
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后者古称“炮
炙”、而一般的修治则古称“修治”“修事” 等。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和不良反应,确 保用药安全 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马钱子
竹茹等。
• 3)煅: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燃烧药材的方法。煅使药材质地松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共101页文档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共101页文档
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 识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中医药学概论课件》

《中医药学概论课件》

3
问诊
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症状、疾病史等综
切诊
4
合信息。
通过触摸、按压等方法来辅助诊断疾病。
中医药学概论的基本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介绍中药的种类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推拿按摩
讲解推拿按摩的原理与技巧,提供一种非药物治疗 方式。
针灸疗法
探讨针灸在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中的作用。
气功调理
阐述气功在调理身心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药物生产与提取方法
介绍中草药的提取、制剂和研究方 法。
中医药的配伍禁忌和药物毒性分析
药物的配伍禁忌
阐述中医药中药物配伍的原则和禁忌事项。
药物的毒性评估
介绍中药药物在特定剂量下可能引起的毒性反应。
中医药学概论的相关法律法规 和管理制度
1 中医药法律法规
介绍中医药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对中医药事业的影响。
介绍中医药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传播途径,以及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中医药学概论的相关研究方法和技术
临床研究方法
讲解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基本方 法和技术。
实验室技术应用
探索实验室技术在中医药学研 究中的应用,如分子生物学和 细胞学。
数据分析与统计
介绍中医药研究中常用的数据 分析和统计方法。
中医药融合医学的发展及其意 义
中医药学概论课件
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中医药的基本概念、理论、诊断、治疗、分类、药 物分析、禁忌、相关法律法规、现代应用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中医药学概论的基本概念和历 史渊源
1 中医药:传统医药
介绍中医药的定义、特点和 历史渊源。
2 古老的智慧
探讨中医药学与古代文化和 哲学的关系。
3 中医药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 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 “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 肺。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 下焦湿热等。
❖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 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 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 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 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 味能补阴液。
中药基本知识中医药学概论
学习目标
❖ 1.掌握中药的概念、性味、毒性、用 药禁忌、配伍关系
❖ 2.理解的中药的归经、升降浮沉、炮 制目的和方法、剂量与用法、中药煎 法与服法。
❖ 3.了解中药的品种与产地、采集与储 藏。
概述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 述其药性并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 物。它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 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其中植物药占大多数,应用最广, 故古代将中药称为“本草”。
❖ “毒药”
广义:西汉以前,所有能治疗疾病的药物均称为 “毒药”
狭义:现代的毒药即为此义,指具有一定毒性的 药物。这些药物用的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
2.中药毒性的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3.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青类、毒 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 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 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 药物。
❖ 4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
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 用
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阳助火等作 用。
❖ 5四气的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 《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阳热证——用寒凉药 阴寒证——用温热药 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
一、四气
❖ 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 ❖ 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又称“四性”。
❖ 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 酸 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的论述。
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 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 凉弱于寒
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
五、毒性
❖ 1.毒性与“毒药”的概念:
❖ 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 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 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火物理作用, 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 的物质。
❖ 剧毒药物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 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范围,因此治 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也指毒性对机体组织 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 ⑹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பைடு நூலகம்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 ⑺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临床意义: ①顺其病位。
②逆其病势。
四、归经
❖ 1、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 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内容。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 经络或某一脏腑。
2、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 病证为依据。
3归经的应用 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
❖ 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 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 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
向内(下)
❖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①四气五味 ②药物的质地轻重 ③炮制 ④配伍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 正确的选择用药。
六、中药的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
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 同用。
二、配伍的目的 :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 安蛔等作用
二、五味
❖ 1、五味的含义: 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
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 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 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2 五味的作用
❖ (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4)涩味 能收敛固涩。 ❖ 《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
即涩附于酸之意。
❖ 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
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 消食、安蛔等作用。
❖ ⑸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
❖ ①苦泄——含义有三
❖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 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 温弱于热
❖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 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 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 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 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
❖ 3、四气确定的依据:
以药物所治疾病为依据;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 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