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中医学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医学,悠久的历史给中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

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疗效和应用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中医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医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阴阳学说,阴阳是自然界两个对立但又统一的方面,相互依存、相生相克。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决定着人体健康与疾病。

2. 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是对自然界万物演化规律的总结。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相互制约、相互生克。

人体的五脏和五脏对应五行,相互联系,保持身体的平衡。

3. 人体经络与脏腑经络系统是中医独有的理论概念,是人体内部经脉的总称。

经络相互连接,贯穿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调节气血运行,保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

二、中药的基本概念1. 药性中药的药性是指药物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

中医药性分为寒、凉、平、温、热等不同属性,不同药性有不同的治疗方向和应用范围。

2. 中药分类中药按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按性质可分为草药、木药、根茎药、果实药等;按治疗作用可分为解表药、活血药、祛湿药等。

3.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将原材料经过加工处理,提高其疗效和药物活性的过程。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炒、煎、炖、熬等。

三、中医中药的应用1. 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中药经过炮制加工后制成的片剂,方便患者服用。

饮片有效保存了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2.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在舒缓疼痛、调节内分泌、改善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3. 中药煎剂中药煎剂是中药炮制后制成的液体剂量形式,通过煎煮提取草药的有效成分。

中药煎剂通常用于治疗病症较重或需要快速缓解的情况。

4. 中医调养中医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调和,提倡生活方式的调整来维持身体健康。

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按摩、气功等。

总结起来,中医中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信赖。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中医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医概述中医是指以中华民族古老的医疗经验和理论为基础,通过辨证施治来维护和改善人体健康的一种医学体系。

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气血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调节。

二、中药简介中药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指的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原料,采用中草药炮制而成的药品。

中药具有药性温和、治疗方向广泛、副作用小等特点,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承认为一种有效且安全的医疗方式。

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望诊病人的面色、舌苔、目光等来辅助诊断;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言辞、咳嗽声等来获取诊断信息;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分析病情;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等来判断气血运行状况。

四、中药分类中药按照药性、归经、功能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按照药性可分为寒性、凉性、平性、温性和热性药物;按照归经可分为归肺、归脾、归心等;按照功能可分为清热解毒、理气和血、开窍醒神等。

五、中草药常用功效1. 补益药物:如人参、黄芪,具有补气血、益精气、健脾胃等功效。

2. 清热药物:如金银花、连翘,可用于解热、解毒、清肺热等。

3. 止咳平喘药物:如百部、杏仁,可用于治疗咳嗽、喘息等症状。

4. 祛风湿药物:如防风、川芎,可用于治疗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等。

5. 安神药物:如黄连、天麻,可用于镇静安眠、舒缓压力等。

六、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强调养生防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

1. 饮食养生:根据个体体质,合理搭配膳食,注重荤素搭配,避免暴饮暴食。

2. 运动养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以达到调理气血、强身健体的目的。

3. 睡眠养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

4.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愉快的情绪,学会有效应对压力。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Unit5 Study skills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如efficient, effective, preview, review, summarise, memorise等,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难点:运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描述学习方法和个人学习习惯,以及运用所学进行口语交流和写作。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学习方法的短文,要求至少80词,内容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短文要求结构清晰,语言准确,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
3.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一份为期一周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学习方法。在执行过程中,注意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以便在下次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真实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文,学会使用略读和精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学习方法的优缺点,并鼓励他们尝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词汇填空、语法改错、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讲评,指出共性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和策略,强化重点知识。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药材资源。

正确了解中药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和应用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的定义、分类以及制剂等方面介绍中药的基础知识。

一、中药的定义中药,又称为中药材,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通过一定的采集、加工、制备等工艺制得的药品。

中药以其药性平和、疗效确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二、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植物性中药、动物性中药和矿物性中药三大类。

1. 植物性中药植物性中药是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位为药材,经过晒、炙、炮、煮、浸等不同的制作方法加工制成。

常见的植物性中药有黄芪、当归、枸杞、生姜等。

根据药材的性味和功效,植物性中药可以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等不同的药性。

2. 动物性中药动物性中药是以动物的骨骼、内脏、皮毛等部位为药材,多经过炖煮、晒干、蒸制等加工处理制成。

常见的动物性中药有麝香、牛黄、龟板、鹿茸等。

动物性中药具有温补、补肾壮阳、活血化瘀等功效。

3. 矿物性中药矿物性中药是以矿石、矿物质为药材,经过研磨、提取等加工制备而成。

常见的矿物性中药有雄黄、石膏、磁石、硫磺等。

矿物性中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治疗。

三、中药的制剂中药的制剂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加工和制备后得到的药品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1. 汤剂汤剂是将中药材加工后煎煮成液体,常见的形式有煎剂、脑脊液、煎膏等。

汤剂服用时,需要将其以一定比例稀释后饮用。

2. 丸剂丸剂是将中药材加工成丸状或小球状的制剂形式,常见的有水蜜丸、浓缩丸、糖丸等。

丸剂具有服用方便、储存稳定的特点。

3. 散剂散剂是将中药材经过研磨后形成细粉末的制剂形式,常用的散剂有细末、研末和研磨后再进行浓缩成粉等。

散剂使用时,可以直接口服或者调配成汤剂使用。

4. 膏剂膏剂是将中药材加工制备成胶状或膏状的制剂形式,常见的有软膏、糊剂等。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将宇宙万物归结为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要素,并强调五行之 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在人体中,五脏对应五行,通过五行调和来保持身体健康 。
脏腑经络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强调人体内部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的 功能和相互关系。各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 化。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 脉等。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疾病传变的途径。
03
CATALOGUE
中医诊断技能
四诊合参
望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 ,判断病情轻重及发展趋势。
闻诊
通过听病人声音、嗅病人气味、询问 病人感受等方式获取病情信息。
问诊
询问病人病史、症状及感受,了解病 情及发展过程。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肤等,判断 病情及治疗效果。
舌脉诊法
舌诊
观察病人舌质、舌苔、舌体等,判断病情性 质、寒热虚实等。
中医药基础知识
目录
• 中医药理论体系 • 中药基础知识 • 中医诊断技能 • 中医适宜技术 • 中医药在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 •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01
CATALOGUE
中医药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种对立和相互转化的力量所构成。在人体中,阴 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
THANKS
感谢观看
01 02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石,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 病理及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中医药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内伤杂病治疗规律的中医典籍,为后 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的学科,它基于中草药作为药材的研究和开发。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科学研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药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等。

一、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不同的类别。

其中,植物药是指用整株或部分植物作为药材的药物;动物药是指用动物或动物部分作为药材的药物;矿物药则是指用矿物或矿石作为药材的药物。

植物药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材,其中包括草本药、木本药和菌类药等不同的类型。

二、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质、味道和归属的经络。

中药的性味主要包括寒、凉、温、热、平五种,分别表示药物的性质。

中药的味道主要包括辛、酸、苦、甘、咸五种,表示药物的味觉特征。

中药的归经则是指药物对应的经络系统,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可以帮助医生进行中药的合理运用和配伍。

三、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包括药物的毒性、药效和药物代谢等。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可以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机制,以及药物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方式。

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为中药的药效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品质稳定和药效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药质量控制包括药材质量控制和制剂质量控制。

药材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药材的鉴定、贮藏和加工等环节的监控;制剂质量控制则是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特点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和疗效评价的科学性。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形式,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等。

中医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通常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手法进行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 草药分类:中药可以分为草药、矿物药和动物药三大类。

草药又可分为上草药和下草药,上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花、叶和茎,下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根、皮和果实。

2. 中药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质常被归入寒、凉、平、温和热五味,同时也与五脏和六腑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中药可以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经络,用于调节和治疗相应的疾病。

3. 中药配方:中药可以单味使用,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配方搭配使用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中药配方根据病情、病因、病机等因素进行选择,常见的配方有方剂、汤剂、丸剂、散剂等。

4. 中药炮制:中药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增强疗效和降低毒性。

炮制的方法包括煎煮、蒸制、晒干等。

5. 中药药性功效: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常见的功效包括祛寒、燥湿、清热、解毒、补气、补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指导和判断,不能盲目使用或替代西医药物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液质较多的
饮片在煎、煮 过程中易粘锅 底,宜包煎.如: 车前子、葶苈 子等。
以免脱落的花、辛夷。

花粉等微小饮片因总表 面积大,疏水性强,煎 煮时宜包煎,避免漂浮 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 如:蒲黄、海金沙、蛤 粉、六一散。
另 煎:
一些贵重中药,为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
不同滋味。
辛:有发散、理气或润养等作用,
如解表的麻黄,理气的陈皮,补阳 的附子等。
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如
党参、甘草等。
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可用于
止汗、止泻、止遗等,如乌梅、诃 子等。
苦:有燥湿、泻火、通泄、下降等
作用,如大黄、黄莲等。
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医基础知识
1、寒证:凡因寒邪引起或因机体的
机能代谢活动过程过度减退所产生 的证候,均属寒证。
基本表现为:怕冷,手脚不温,面
色苍白、口不渴或渴而喜热饮,大 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 迟。
风 寒
畏寒重、发热轻、头痛,一般无汗,
鼻塞流清涕,肢体酸痛、咳嗽、吐 白痰。舌苔薄白,脉浮紧。
(1)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蔹、白及;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
芍药。
(2)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六、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四种 趋向的性能。凡升浮的药物,都主上行而 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作用;沉降的 药物都主下行向内,有降逆、渗湿、泻下 等作用。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气味有关,如辛 甘温热主升浮(如麻黄、桂枝);酸咸苦 寒药主沉降(如大黄、芒硝)。
七、归经,即每种药物进入机体后对脏
肾(阳)虚
腰脊酸痛、阳萎、治疗:补肾壮阳。
早泄、膝软、性 常用药物:鹿茸、 欲减退、五更泻、 鹿筋、鹿胎、巴 戟、杜仲、补骨 舌淡苔白、脉沉 脂、羊藿叶、肉 细或沉迟无力。 苁蓉等。
膀胱湿热
尿频、尿急、尿
治疗:清热利湿 常用清利膀胱湿热
痛或小便困难、 尿黄或赤、下腹 胀痛、舌红、苔 黄腻,、脉濡滑 而数。
治疗:补气养血
阳 虚
腰酸软、腰以下冷、
手足不温、四肢倦 常用药物:杜仲、 怠、自汗、阳萎、 巴戟、肉苁蓉、 遗精、早泄、小便 附子、肉桂、益 频数而量少,大便 溏薄、口淡无味。 智仁、吴茱萸、 舌苔薄白、脉大无 人参等。 力或沉迟。
治疗:温补元阳
脾 虚
面色萎黄、气短乏力、 治疗:健脾和胃
常见的注脚术语有 先煎、后下、包煎、 另煎、冲服、烊化、 打碎、炒制等。
① 先 煎:

矿石类、贝壳类、动物 角甲类饮片因质地坚硬、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 打碎先煎30分钟,再与 群药同煎。如生石膏、 磁石、生龙骨、生龙齿、 生石决明、生珍珠母、 龟甲、鳖甲、鹿甲等。

毒饮片可经过先煎1-2 小时,达到降低毒性 或消除毒性的目的。 如:含有毒成分的乌 头碱的制川乌和制草 乌,经过1-2小时的煎 服,可使乌头碱分解 为乌头减碱,进而分 解成乌头原碱,使毒 性大为降低。
消化不良、喛气吐酸、 常用药物:健脾药— 胃痛喜按、食后痛减、 —人参、党参、北芪、 腹胀、大便溏泻或有 白术、五指毛桃、淮 呕吐、水肿、舌淡、 山、茯苓。 和胃 苔白、脉细弱或濡弱。 药——陈皮、法夏、 砂仁、木香、豆蒄。
湿 热
黄疸、大便烂
治疗:清热利湿
而黄臭、小便 黄赤、四肢关 节红肿热痛、 舌苔黄腻、脉 濡数。
1、轻辛发散药:此类药物大多为 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多系花、 叶、全草等,其性轻扬发散,味芳 香,含挥发油较多,故煎药时间要 短,因此煎煮时间:头煎从沸后再 煎10分钟左右,二煎:煮沸后5分 钟左右。
实 热
发热、手足出汗、 治疗:清热泻火、
口渴、肚胀痛而 拒按、大便秘结、 舌苔黄燥或有焦 刺、脉沉实或滑 数。
解毒。
常用药物:黄芩、
黄连、大黄、蒲公 英、青天葵、紫花 地丁、野菊花、石 膏、栀子等。
风 热
发热重、畏寒
轻、咽痛、头痛、 辛凉解表。 口渴、鼻流黄涕、 咳吐黄痰、小便 常用药物:银花、 黄短、舌苔薄黄、 连翘、薄荷、菊 脉浮数。 花、芦根、桑叶、
药:车前子(草)、 金钱草、冬瓜皮、 木通、滑石、萹蓄、 瞿麦、冬葵子、川 太、海金砂等。
五、中药的性味,指的是药物的四气、
五味,包括了药物的药性和滋味。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
用,常用于阳症、热症,如黄莲、黄柏 等。温热药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 作用,常用于阴症、寒症,如附子、干 姜等。
常用药物:苍术、
生石膏、知母、 枝子、茵陈、茯 苓、茅根、滑石、 薏仁等。
寒 湿
全身疼痛,以四肢
关节较重、阴冷加 重、腰脊酸麻、胀 常用药物:桂枝、 麻黄、秦艽、苍 痛、沉重无力行动 不便、大便稀或四 术、附子、独活、 肢浮肿。舌苔白腻, 防已等。 脉濡迟。
治疗:温阳化湿
湿 困
口淡、饮食无味、 治疗:健脾化湿
2、服药禁忌 服药期间,一般忌食生冷、油腻等不
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如热 症忌食辛辣、油腻;寒症忌食生冷; 头晕、失眠、烦燥易怒的病人不宜吃 胡椒、辣椒、大蒜,不饮酒,不喝浓 茶等;疮疡或皮肤病忌食鱼、虾等。
3、妊娠禁忌 乌头附子与天雄,牛黄巴豆并桃仁,
芒硝大黄牡丹桂,牛膝藜芦茅茜根, 槐角红花与皂角,三棱莪术薏苡仁, 干漆蕳茹瞿麦穗,半夏南星通草同, 干姜大蒜马刀豆,延胡常山麝莫间, 此系妇人胎前禁忌,常须记念在心胸。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
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 物为辅,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芪配合茯 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 半夏、生南星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
除另一种药物相互作用的毒性作用, 如用生姜杀生半夏、生南星之毒。
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
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互而致原有功 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 莱菔子;生姜恶黄芩;天花粉恶干 姜。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
生毒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 畏”中某些药物。
九、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
娠禁忌和服药禁忌。
1、配伍禁忌:包括
“十八
反”“十九畏”。
八、中药配伍,配伍主就是按照一定
组合原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
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可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 情”。
1、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病。如“独参
汤”一味人参治疗脱症。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
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 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如芒硝、青盐等。
在五味之外,还有淡味、涩味。
淡:就是淡而无味,一般与甘味并列,
即“淡附于甘”,有渗湿、利尿作用, 如猪苓、茯苓等。
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
血等作用,与酸味的作用相似,即涩 为酸之变味。
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种
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又有一定有 味。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大 致相同,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 同的药物在功效上有共同之处和不 同之点。如黄莲苦寒,有清热燥湿 作用。浮萍辛寒,则有疏解风热作 用。
⑥ 烊 化:
一些胶类、蜜膏类中药不宜与群药煎煮,
以免煎液稠而影响其他有效成分的煎出 及结底糊化,如阿胶、鹿角胶、龟鹿二 仙膏、馅糖、蜜蜂等。可将此类药置于 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熔化后一起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特殊处理的饮片, 即使处方中未加注脚也应按规定处理。
水 量: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煎药。不 宜使用热水浸泡饮片,以免药材组织 细胞内的蛋白质遇热凝固而不利于有 效成分的溶出。水量以浸泡后水面高 出饮片20-30厘米或煎出煎液100-200 毫升为宜,煎煮滋补药或解表药等应 酌情加减水量,用于小儿的汤剂可适 当减少加水量。
胸闷痞满、喛气、 常用药物:党参、 腹泻便溏、肢软 北芪、白术、淮 无力、身体沉重、 山、茯苓、猪苓、 头重痛、舌苔白 苍术、桂枝、川 厚而腻,脉濡缓。 朴等。

头痛而重,全
湿
治疗:疏风化湿
身困倦、关节 酸痛、窜走不 定、怕风、舌 苔薄白而腻、 脉缓。
常用药物:防风、
防已、姜活、独活、 秦艽、灵仙、木瓜、 苍术、薏仁、桑枝、 五加皮、地龙、全 蝎等。
出及减少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引起 损失,需在另器单独煎煮取汁,再将药 渣并其他群药合煎,然后将前后不同煎 煮的药液混匀后分服,如:人参、西洋 参、西红花。质地坚硬的贵重药,如羚 羊角、水牛角,应单独煎煮2-3小时取汁。
⑤ 冲 服:
一些用量少的贵重中药宜研成粉
末用药液冲服,避免有效成分被 其他药渣吸附而影响药效,如: 三七、鹿茸、羚羊角、紫河车、 蕲蛇、金钱白花蛇、琥珀、雷丸、 沉香等。
腑或经络的病变起作用所具特殊性和选 择性的性能。如失眠与心有关,柏子仁、 酸枣仁能治失眠所以入心。具有相同气 味的药物亦可对不同脏腑的病变起作用, 如同样有苦寒药,黄莲入心,黄苓入肺、 黄柏入肾、大黄入胃、龙胆草入肝等互 有差异。
因此,根据归经的原则
来选用药物,称谓“按 经选药”,它的优点是 不公仅可以处理复杂的 病变,并可以执简驭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