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论文3000字
物理学史论文

物理学史论文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课程,拓展物理课程的教育功能,是物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物理学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物理学史论文范文一:物理学在建筑节能的应用摘要:在中国的能源消耗排行榜中,建筑耗能位居榜首,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剧,能源的消耗与日俱增,我国每年建成的房屋总共有16-20亿平方米,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年建筑面积的综合,这些建筑物95%以上属于高能耗建筑,且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差不多是发达国家能耗的三倍。
关键词:物理学;建筑节能一、物理学知识在建筑节能中的运用(一)以物理手段实现太阳光照明经医学专家研究证明,太阳光可以降低诸如忧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之类疾病产生的几率,采用物理方法将太阳光引进室内不仅可以增加晒太阳的机会,更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在没有机会到户外享受阳光的时候,采用导光管装置就能将阳光引入室内,它主要是通过物理学中的反射原理传递光线,但是光线的每一次传递都会造成能量的损失,这种导光管装置不适合长距离的光线传递。
物理学家爱德曼兹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装置,这个装置的主体是一个塑料控板,控板上安装了许多由激光切割而成的镜片,这些镜片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当太阳光照射到塑料控板上时亮度便会增强,然后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许多科学家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彩色荧光塑料上,他们试图采用荧光塑料来采集阳光,这项研究的原理是:白色是由红、绿、蓝三个颜色组合而成,科学家们尝试将由这三种颜色的塑料收集到的阳光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就形成了人类生活中所需要的白色太阳光。
通过这种物理手段形成的太阳光所发出的亮度相当于两个75瓦灯泡所发出的亮度。
(二)利用太阳能取暖要利用太阳能进行取暖就必须选用热阻和吸热系数较大的材料,热阻是指材阻挡能量进行传递的能力,吸热系数是指物体本身吸取热量的能力。
在传统热学工艺中这种方式较为常见,为了满足工艺需求一般使用热阻与吸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在减缓热量传递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热量。
有关物理学史作文

有关物理学史作文你知道吗?物理学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超级酷炫的冒险大片,只不过这里面的主角是一群超级聪明的科学家,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在探索自然奥秘的道路上一路狂飙。
咱们先从古希腊说起吧。
那时候有个叫阿基米德的大佬,这家伙可不得了。
他整天琢磨着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什么浮力啦,杠杆原理啦。
据说他在洗澡的时候,突然发现了浮力定律,兴奋得光着身子就跑上街大喊:“我发现了!我发现了!”你看,这就是科学家的疯狂之处,一旦有了重大发现,什么形象都顾不上了。
阿基米德的这些发现,就像是在物理学这片神秘的大地上种下了第一颗种子,虽然还只是个小芽芽,但却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然后时间就这么晃晃悠悠地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哥白尼这个勇士站了出来,他就像是一个叛逆的少年,对当时流行的地心说大声说“不”。
他提出了日心说,这可就像在平静的湖水里扔了一颗大石头,激起了千层浪。
大家都觉得他疯了,地球怎么可能绕着太阳转呢?但是哥白尼可不管这些,他坚信自己的观点,虽然在当时受到了很多打压,但他的这个理论却为后来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再后来,又有一个传奇人物——伽利略。
他就像是一个好奇宝宝,什么都想研究研究。
他拿着自己做的望远镜,看向天空,发现了好多新奇的东西,比如木星的卫星。
这一下可就打破了人们以前对天空的认知。
而且伽利略还在地球上做了好多有趣的实验,他在斜塔上扔球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就是为了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会同时落地。
他的这些研究,让人们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物理现象,不再只是凭感觉瞎猜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理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电磁时代。
法拉第这个电学大师登场了。
他出身贫寒,但是凭借着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就像打开了一个魔法盒子,让人们知道了电和磁之间原来有着这么奇妙的联系。
他就像一个魔术师,用他的智慧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和磁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惊人的魅力。
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

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物理学发展史不仅具有科学理论的育人功能,还具有更为深刻的人文理念教育功能。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篇一《浅谈新课标下物理学史的优点》摘要:传授知识的同时,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原始动力。
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研究和发现知识的氛围,引导学生去亲历物理概念的“生长”过程,去探究物理规律的发现和体验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无形中变学生为被动的接受者到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以授课内容为主,物理史为辅。
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与设计,力争使学生爱学,会学,并从中领略大师的科学思维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物理学史;优点中图分类号:G423.07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日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
如: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推结论,学生记结果……这些显然不适应新课程教育。
特别在物理教学中,一些定律、结论的推导的方式必然有所转变才能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相适应。
新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实施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与思考,获得新知识的感悟与体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格的整合与发展,提供更大的时空。
而物理学史是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形态的发展史,它揭示了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
物理学家的成长道路,对待困难和逆境的态度,他们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毅力,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他们的研究方法,他们对名誉、地位的看法,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是新课改下的主导思想。
因此,在新课改下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学史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物理学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对新物理知识的来源有了一种神秘感,迫切地想了解它的过程。
同时回顾当时的物理背景,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自觉地想到要是自己当时会怎么做?这样能起到很好的引课作用。
物理学史教学质量论文

物理学史教学质量论文1穿插物理学史,帮助学员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对科学结论的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帮助学员掌握和理解产生这些科学结论的研究方法。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中观察和分析的方法是主导的研究方法之一,许多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是物理学家通过对具体事物和现实生活的观察与分析得来的。
像伽利略正是从对悬灯摆动的观察中得到启示,然后通过实验,最终确定了单摆周期的影响因素和单摆的等时性。
牛顿正是因为一只打在头上的苹果从而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理想模型的方法也是物理学中经常应用的方法,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物理模型,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这种研究方法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像质点运动学中的“质点”模型、刚体转动中的“刚体”模型、静电场中的“点电荷”模型等都是运用了这种方法。
另外,假设和推论的方法、类比和综合的方法等都在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有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的科学方法几乎都可在物理学史中找到。
通过穿插物理学史,了解著名科学家创建理论体系的过程,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培养创造性意识的方法和途径、掌握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员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能潜移默化地运用到之后的学习和研究当中去,为学员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铺垫。
2渗透物理学史,帮助学员提升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使学员认识物理学理论的变化、发展过程,体会到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进化的、发展的。
物理学理论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可能观察到的物质世界的无限丰富多样性相对立的,因此没有任何一个物理学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完美的。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物理学认识只能是相对的、近似的,这种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员的辨证唯物主义真理观,清除学员对物理学理论绝对化、僵化的理解,也可以防止学员机械的不加限制的搬用物理公式、定律去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员质疑和批判的科学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另外,科学家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顽强的意志和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在培养学员高尚的情感、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物理学史课程结课论文3000字(2)

物理学史课程结课论文3000字(2)物理学论文篇1浅谈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摘要: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学科,在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文化。
为了充分挖掘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思想,加强科学文化与哲学文化之间的联系,文章从唯物辩证法、美学、科学道德3个方面剖析了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物理学;哲学思想物理学是一门最基本的自然学科,它是探讨物质结构和物质基本运动规律的学科,所以人们往往认为物理学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论公式,而忽视了物理学中包含的人文因素诸如人文哲学思想、美学等方面。
实际上,物理学在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是为了物理学而研究物理学,而是为了有助于人类、社会以及个体人的发展而研究物理学,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1、物理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物理学在古代被称为自然哲学,物理学作为一门精密的学科进行研究是从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始的。
随着学科的发展与不断完善,物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但物理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不会被分离的。
1.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既是建立物理理论的基础又是检验物理理论真理性的方法。
杨振宁教授说“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学科”,物理学上很多理论都是通过实验检验论证的结果,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 物质是普遍联系的物理发展史上,很多地方体现了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比如人们曾经把电和磁孤立起来,物理学家奥斯特接受自然力统一的哲学思想。
坚信电和磁之间存在某种潜在联系,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由此开创了电磁学的新纪元。
把电和磁联系了起来,这正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特征——物质是普遍联系的。
1.3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人们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每一种理论的建立过程都体现了“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新的事实)——修正理论”,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2)

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2)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篇二《如何发挥物理学史的人文教育功能》摘要:物理科学从产生到发展,一刻也没脱离社会的影响,反过来,物理科学也一直对社会发生着作用。
这就使物理学发展史不仅具有科学理论的育人功能,还具有更为深刻的人文理念教育功能。
关键词:物理学史;人文教育一、物理学史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标志着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诞生的经典物理,是在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并以西方文化的逻辑化传统和实验验证思想取代了纯粹的思辨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从此以后在物理科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总是与人类的思想观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使物理科学理论不可避免的体现某种自然观、社会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案例:光的本质波粒二象性理论及其发展史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想的极生动的素材。
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光的本性,到十七世纪形成了微粒说和波动说这两种对立的学说。
由于具有崇高威望的牛顿支持微粒说,加上波动说本身的不完善和找不到强有力的实验依据,使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直由微粒说占据统治地位。
直到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成功;惠更斯波动理论的建立,法拉第发现偏振光的振动而在磁场中发现旋转而揭示了光和电的内在联系;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提出光的电磁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把光的波动说发展到空前完善的地步,光的微粒说被逼进了死路。
恰恰是在把光的波动说推向顶峰的赫兹实验中,意外地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
进一步研究发现,波动说在光电效应规律中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微粒说又抬头了,事物走向了反面。
这时,爱因斯坦运用普朗克的原始的量子理论提出了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进一步科学地把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归纳总结为对立统一的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
光的波粒二象性同时对微粒说和波动说作了辩证的否定。
它肯定了光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又否定了波动性和粒子性的根本对立,波粒二象性理论正是在辩证的否定中得到了发展,其中有量的积累,有质的转变,旧理论的危机又孕育着新理论的诞生,科学不断发展到新的高度。
高中物理学史教学研究论文

高中物理学史教学研究论文高中物理学史教学研究论文摘要:物理学史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物理学史的主要内容是物理知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总结,将其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把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之中。
关键词:高中物理;物理学史;科学素养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高中物理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教授给学生专业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物理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物理知识追根溯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物理课程产生兴趣,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教师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呈现物理这一科学理体系论的建立过程,再现物理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以及科学家们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比如,教师在讲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可以介绍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
1666年,23岁的牛顿还是剑桥大学的学生,牛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非常强,他经常思考,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转?为什么月球不会掉落在地球上?一次牛顿坐在果园中,突然听到苹果落地的声音,牛顿由苹果落地联想到了月球和地球的关系。
在第二天,牛顿看见小外甥在玩小球,外甥慢慢摇摆小球,然后越来越快,最终小球被径直抛出。
牛顿从这一现象中猛地意识到月球和小球的运动极为相像,月球对动力和重力的拉力同时作用于月球,使月球不会掉落到地球上,而正是因为重力的作用,苹果才会落地。
牛顿之后展开了实验研究,最终证明重力是“万有”的,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很多学生知道牛顿,知道万有引力,单纯直接学习这一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通过在课堂上介绍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家的崇拜之情,然后让学生把崇拜之情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有关物理学史作文

有关物理学史作文你知道吗?物理学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超级精彩的冒险小说,充满了奇思妙想、激烈争论还有那些超级聪明的大脑搞出来的惊人发现。
咱先从古希腊说起吧。
那时候有个叫亚里士多德的家伙,那可是个超级有名的学者。
他就像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万事通,对物理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他觉得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有关,重的东西落得快,轻的东西落得慢。
你看,这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的,毕竟一块大石头和一片羽毛同时放手,大石头那是“嗖”的一下就着地了,羽毛还在空中慢悠悠地飘呢。
可是啊,这个想法后来被一个更厉害的人挑战了。
这个人就是伽利略。
伽利略可不得了,他就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探险家,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表示怀疑。
他想啊,要是把一个重的东西和一个轻的东西绑在一起呢?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轻的东西会拖慢重的东西的下落速度,可是呢,这两个东西绑在一起就更重了呀,那应该下落得更快才对,这不是自相矛盾嘛。
于是,伽利略就做了一个超级有名的实验,在比萨斜塔上(虽然关于比萨斜塔实验是不是真的还有争议,但这事儿太酷了,咱们就这么一说)扔东西。
结果发现,不管是重的球还是轻的球,基本上是同时落地的。
这可就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对物体下落的看法,就像在平静的湖水里扔了一颗大石头,溅起了巨大的水花。
再往后,到了牛顿那时候。
牛顿简直就是个物理学界的超级英雄。
他坐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掉下来砸到他脑袋上(这故事可能也是大家美化过的,但很有趣不是吗),然后他就开始思考,为啥苹果会往地上掉,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这一思考可不得了,他就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个定律就像一个超级胶水,把天体和地球上的物体运动都联系起来了。
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原来都是因为这个万有引力在起作用啊。
而且啊,牛顿还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这三条定律就像物理学的基石,不管是研究汽车怎么跑,还是火箭怎么发射,都离不开它们。
牛顿就像一个魔术师,用他的定律揭示了宇宙中物体运动的秘密。
时间再往前走,就到了电磁学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史论文3000 字物理学史是人类探索和认识物理学现象、规律的物理学发展历史。
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理学史论文3000 字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物理学史论文3000 字篇1浅谈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论文摘要: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结合,加强物史的教育,增强中学物理教学返璞归真,凸显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开发物理学史教育的途径,充分体现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学史物理教学功能物理教学渗透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让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精神和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挥教育功能,进一步发展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平时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就物理学史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加强物理学史教育的途径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加强物理学史的教育,增强中学物理教学返璞归真物理学史中就有许多催人泪下的事例。
比如:M.居里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研究得了白血病逝世,为科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伽利略为捍卫日心说受到罗马教皇残酷的迫害和折磨,但他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年近七旬又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冬季节前往罗马,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接受罗马宗教裁判所的,先是被判终审监禁,后又改为在家软禁,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仍然没有动摇他的信念,直到1642 年1 月8日病逝。
300 年以后的1979 年罗马教庭才为他公开平反昭雪。
科学家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对我们应该有所启发。
20 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被称为“物理学革命的旗手”,就是因为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创立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
1905 年3 月他发表了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的观点》,提出了光的量子论,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1905 年6 月他写了一篇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解决了十九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
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不懈的创新精神促使他在真理的道路上进行艰难曲折的探索,到1916 年3月,他写了一篇总结性的论文《广义相对论基础》,宣布了广义相对论的创立。
通过物理学史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可以培养学生返璞归真的意识,这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凸现物理学史教育的功能充分利用物理学史中蕴藏着科学家——人,研究过程——事,研究成果——知识体系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1. 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的功能。
物理学史可以提供丰富的物理科学发展的史料,将物理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并从科学家的成功中得到启示。
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掌握这些内容比学习物理知识、技能更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
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围绕历史的发展提出问题,进行物理学史教育。
以此帮助学生揭示出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修正推广。
使学生从中领略到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家是怎样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从“学习、被动思考、获得知识”向“灵活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转化,获得真正的“智慧”。
在物理教学中分析物理学的发展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如通过讲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弟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物理教学中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类比、假说、模型等等,这些研究方法对学习中学物理也具有一定功能。
如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1853 年在比萨教堂注意到一盏悬灯的摆动受到启发,用线悬铜球模拟单摆实验,确证了微小摆动的等时性和摆长对周期的影响,这说明观察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可以起到巩固消化,加深理解的重要作用。
如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就是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光也象声波那样能发生反射、折射,而提出光是一种波动的假说,为光的波动理论奠定了基础。
但是必须让学生知道类比的局限性,类比得到的结论有对有错,必须经过实践。
2. 培养科学意识的功能。
物理学发展史是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历史。
通过史料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意识。
如通过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伦琴射线的发现等生动事例,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重之情,进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科学意识与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进行德育的功能。
在新课程推进中,应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众多物理学史料中有很多德育素材,将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物理学史的德育功能。
例如,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献身;居里夫人命名新元素为“钋”以纪念祖国;富兰克林冒生命危险做“风筝实验”。
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有特殊感染力,德育效果非常明显。
三、开发物理学史教育的途径加强物理学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关注点,多方力量相互配合与协作,构建物理学史教育资源库,开发多元的途径以期达到共享。
1. 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能否发挥教材教育功能,关键在教师。
为了有效发挥学史的教育功能,物理教师本身也必须具有较高的物理学史素养,这样才能在掌握学史知识的基础上,从认识方法论的角度,把握物理科学的发展轨迹与规律,挖掘学史的教育功能。
不仅如此,提高学史素质对教师全面理解和把握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长远的意义。
2. 研究规律,调整关系。
尽快认识和把握有“学史”教学和“知识与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各学史教学内容之间,如科学家故事、科学探索的背景、科学发现过程、方法论等的关系;教学中德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等。
教师对这些关系的认识、协调与处理,才能保证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才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科学素质、智力和操作技能的均衡发展。
3. 开展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中常常仅限于讲故事,“贴德育标签”即(在讲完故事后,加上几句口号)的传统教学方法,这显然不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有计划地组织物理教师在实践中大力开展学史教育研究,深入分析教材内容,适当补充引入科学史料,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达成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
目前中学物理教材中学史内容所占比例甚微(仅2%左右),教师应适当补充有关科学探索的背景、科学发现过程以及方法论方面的学史,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
同时用现代学习理论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物理发展历史,领会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行为。
物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统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
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有助于活跃思维,增强胆识,使学生更自觉地继承前人的事业,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
把物理学史的知识融于物理教学中,无疑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是迫切需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1] 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物理学史论文3000 字篇2浅谈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的运用物理学史告诉人们,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都有一段刻苦的努力和艰辛;每一个经典实验的背后同样有着鲜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几百年来的不断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物理学。
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学史的展示,能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感受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拼搏精神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火花。
一、物理学史的物质与精神力量1.物理学史的“物质力量”本文所指的物理学史的“物质力量”是物理学经典实验的美妙与科学方法的严谨而简单之美。
许多精美的经典物理实验和科学方法在物理学史中有记载。
每一个经典物理实验,往往在实验过程设计和实验装置设计上极具创造性、新颖性和艺术性。
每一个经典实验都是经过艰辛的反复探索,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克服无数的困难,才得到的。
在反复的实验和总结归纳中得到的每一种科学方法都是科学工作者的智慧结晶,都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归纳出来的。
物理学史上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诞生。
在教学中充分展示这些精湛优美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发现和体验物理实验的精彩和美妙。
例如,引力常数的测量,是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一百年后,卡文笛许设计出了经典的扭秤实验,通过三次巧妙放大,从力的测量到力矩的测量,再到石英丝转动角度的测量,最后到光点移动距离的测量才得以实现的。
他也被称为第一个能“称量”天体质量的人。
以至于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发出这样的感慨:“科学真是迷人。
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好收获! ”经典实验之二,“斜面圆球滚动实验”,是由伽得略设计的实验。
它的简洁美体现在超越了实物形态,以理想化的方式简化实验条件、实验过程,再通过推理证实,从有限的实验样品中总结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广义结论。
这段物理学史的讲述,使学生充分了解到伽利略开创了把物理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伽利略的贡献自然使其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这是与他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就和在科学方法上的革命性贡献是相符的。
正是由于他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就和在科学方法上的贡献、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物理学史的“精神力量”此处所指的物理学史的“精神力量”是指国内外著名物理学家的动人事迹,拼搏精神及人格魅力等。
中外著名物理学家,他们都具有不怕挫折的拼搏精神、废寝忘食的敬业精神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他们生平动人的事迹是一部绝好的美育教材。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这些物理学史,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的拼搏精神、乐观精神及人格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物理。
例如,焦耳历经40年,400多次实验才正确测得各种情况下热功当量值;法拉第历经十年的磁生电”研究,才得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居里夫人历经三四年才从8吨铀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 12克纯氯化镭;开普勒历经10多年,才计算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后才找到一种合适的灯丝。
类似以上的许多物理学家,他们坚持不懈地拼搏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无不显示了物理学家的人格魅力。
因此将物理学史引入物理教学,通过讲述国内外著名的物理学家的精神力量”以培养学生严谨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的拼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科学家为楷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崇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