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廉政思想的现实价值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当代价值

的觉醒 , 在阶级 社会 产 生 以后 , 随着 私 有制 的产 生及 贪 是 伴 贿 现象 的盛行应 运 而生 的。到 了夏 、 、 商 周三 代 , 由于阶级 矛 盾 的激 化 , 奴隶 主阶级 出 于维 护 自己政 权 的 需要 , 始陆 续 开
提 出一些 有关敬 民 、 尚俭 、 廉 的 主 张 。《 书 . 夏 书 . 子 倡 尚 虞 五
国家 的 根 本 稳 固 了 , 家 才 能 安 宁 。周 初 统 治 者 吸 取 夏 商 灭 国 亡 的教 训 , 取 政 权 后 , 缓 和 社 会 矛 盾 , 固 新 的 奴 隶 主 专 夺 为 巩
、
中 华 传 统 廉 政 文 化 的 历 史 发 展 进 程
制统 治 , 重视 反腐倡 廉 , 开展 了我 国历史上 最早 的廉 政建 设 。
扬正 气 、 鞭挞腐 恶为 己任 , 在反腐 倡廉建 设 中发挥 着 引导人 、 教育人 、 塑造人 、 激励 பைடு நூலகம் 、 鼓舞 人 的 重要 作 用 , 反 腐倡 廉 建 是
设不 断取得发 展进 步的 内在灵魂 。
一
之 歌》 记载 : 民惟 邦本 , 固邦 宁 。[ 里 “ 本 ' , 民众是 国家 的根本 ,
的, 泱泱 中华 五千年 文 明史 , 久 的传 统 文 化 中无 疑 蕴 含着 悠 丰富 的廉 政思想 , 些思想 体现 了当 时人 们对 廉政 核 心价 值 这 的认 同, 为我 们 留下 了可 贵 的借 鉴 。因此 , 源传 统 廉政 文 溯
化 的 历 史 发 展 进 程 , 于 推 动 当代 廉 政 文 化 建 设 具 有 重 要 的 对 价值 意义 。
新 视 角
中华传 统 廉 政 文化 的 当代 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悠久,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
这些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的含义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礼义廉耻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四个基本道德概念。
其中,“礼”的概念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礼仪规范,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遵守这些礼仪规范,人们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的和睦稳定。
而“义”的概念则指出人们应该具备正确的道义观念,坚守正义,做到公正无私。
廉耻则代表着清廉、廉洁的道德操守和对自己行为的自律,不为私利所动,不违背自己的良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通过教育和社会的熏陶,逐渐形成了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和准则。
这种道德观念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积极影响。
首先,礼义廉耻观念有助于塑造个人品格。
遵守礼仪规范以及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够让个人形成自律、坚毅的品格。
通过尊重他人、做到公正无私以及坚持清廉、廉洁的行为,个人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树立社会人格。
其次,礼义廉耻观念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
在家庭中,人们应该互相尊重,遵守家庭礼仪,维护家庭的和睦稳定。
通过培养子女尊重、孝敬父母的价值观念,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此外,礼义廉耻观念对社会稳定和进步也有重要作用。
遵守社会礼仪规范能够促进社会秩序,减少误解和冲突。
而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够引导人们做出公正的决策和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同时,廉耻观念能够预防腐败现象产生,提升社会的道德风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一些传统的礼义廉耻观念逐渐淡化。
一些人更加关注个人权益和利益,忽视了社会道德责任。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观念。
首先,教育系统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
此外,家庭也应该起到良好的家教作用,通过言教和身教传授道德观念,引导孩子们正确的行为。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思想及其在党建中的现代价值

[ 收稿 日期 ]0 9 0 - 1 20 — 4 2
[ 作者简介 ] 于晓艳 (92 ) , 17一 , 黑龙江鸡西人 , 尔滨医科 大学校 区药学 系 师, 女 哈 讲 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研 究。
l 5・ 1
・
中国古代 廉政文化 的另一个重要思想 就是倡导为 官从 政者必须保持 廉洁奉公之政 治 品质 , 代 的清 官包拯在 《 宋 乞不 用赃吏疏 》 的奏折 中说 : 臣闻廉者 , “ 民之表也 ; 贪者 , 民之 贼也 。” 为政 者必须做到 为人正直清 白 , 心为公 , 一 没有偏颇 , 不
二、 中国传 统廉政文化 思想在 党的先进 性建设 中的现代价 值体现
在新 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 中国共产党提 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 保持共产党员 先进 性的重要课题 。结这一课题要求 ,
在 借鉴 传统 廉政文化思想的基础上 , 胡锦涛同志将 中国共产 党人推崇廉政 的这一 价值追求集 中概括为“ 三常” 警句 , 即要求
对传统廉政文化的内容加以研究挖掘其合理内核凸显张扬其理性反思其社会价值能够极大地促进党的先进性不仅能够为其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和实践上的指导而且能够以史为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上中图分类号3d5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341200905一ol1502传统的廉政文化思想作为一种以廉政为内涵以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历史嬗变为特征的文化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 养 , 克制 各种欲望 , 抵御 各种诱惑 , 才能真正 做到拒腐 防变 , 筑牢 思想 道德修养 的
第一道防线 。因此 , 常修为政之德 , 保持廉洁奉公 的政治品质 , 是中国共 产党加强执政 能力建设 的必然要求 , 也是保持共产 党
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当代启示(压缩)

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当代启示一、中国古代廉政的内涵与本质“廉”字在古汉语中有许多含义。
据《周礼》记载,“廉”的含义:“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这“六廉”是最早的官吏考核标准,即为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智。
用现代话讲,廉就是与贪污受贿等道德沦丧的事情相反的清廉政治。
“政者,正也。
”也就是说古代“政”与“正”是相通的。
所以“政”的本意可以概括为政局的清明,政治的公正,政风的良善。
后来,廉政中一词中的“政”指特定的政治上的涵义。
“廉政”一词合而用之,最早见于春秋时期。
廉政就是廉正,它既指静态政局的清正廉明,也指动态政治的公正无私,还指官场风气的正直良善,更指官员个人作风的廉洁正派。
廉政的本质是为民。
中国古代讲“政以民为本,国以民为本”。
廉政为民的本质,就统治集团整体而言就是执政为民,就统治集团的个体而言就是做官为民。
结合廉政的概念以及古代廉政建设的实际,我们可以看出廉政对政治有两个方面的内在规范要求:第一,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廉政不仅是对整个统治集团而言,还包括对官员个体素质的要求。
廉政要求政局要清正廉明,官员要廉洁公正。
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来看,创业帝王多数以廉开国,而王朝中兴也多从廉政着手。
第二,从被领导者的角度来看,廉政是统治阶层与百姓的一致要求。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党和群众的共同呼声。
在封建社会,统治集团为了王朝的长远利益以达长治久安,必然要求政治局面清廉、朝廷官吏廉洁。
作为百姓更是希望政治清明和官吏廉洁,因为这是负担减轻,生活幸福的外在重要条件之一。
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在当代即体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清正廉洁,忠于职守,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内容及其价值取向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在政权与朝代的更迭过程中,无论是上层统治者还是下层的平民百姓,因为各自的利益诉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都特别注重统治阶层的廉政建设问题。
传统廉政文化的历史溯源与当代价值——基于价值哲学的视角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E O O C A D S CA E E O ME T C N MI N O I L D V L P N
VOL 8 No 4 . . . AP 2 0 R. 01
传 统 廉 政 文 化 的 历 史 溯 源 与 当 代 价 值
基于价值哲学的视角
孟 鸿
西周时期 ,周礼》 出了考核官吏 的“ 《 提 六廉” 标准: 日廉善、 日廉 能 、 日廉 敬、 日廉正 、 日 二 三 四 五 廉 法 、 日廉 辩 。 周 礼 ・天 官 ・小 宰 )也 就 是 六 ”(
“
一
私有制 、 阶级和剥削 , 人们社会地位平等 , 氏族 和部
落 的首 领 通 过 原 始 民主 制 选 举 产 生 。《 记 ・礼 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
传 统廉 政文 化的历史 溯源
记 ・ 本纪》 殷 中记 载 了商朝第 一任 国王 汤提 出:
“ 人视水见形 , 民知 治不” 要求诸侯们 “ 视 , 毋不有
中国古代廉政 文化的萌芽 可以追溯 到原始社
会 晚期。当时 , 由于社会生产力 的极端低下 , 没有
功于 民, 勤于遁事 ” 。盘庚也提 出“ 不肩好货 , 敢恭 生生 , 鞠人谋人之保居 , 叙钦 ” 《 ( 尚书 ・ 盘庚下》 。 )
社会的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
到 了阶级社会 , 私有制成为滋生腐败 的社会根 源, 这种社会制度也为廉政文化意识 的觉醒奠定了 基础 。夏商 周 时期 , 治 者从 王 朝 的更迭 中认 识到 统
“ 天命 ” 常 , 出 了廉 政 、 民 、 民 的思 想 。《 无 提 爱 保 史
价值作者简介孟鸿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讲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陕西西安710063中图分类号b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4004903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帝尧为政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的 品德 是 国 家太平 、 社会稳 定 的保 证 。在 落实科 学发展观 、 提倡 以人 为本 、 构建和 谐社会 的今 天 , 分挖 掘 、 充 弘
作 者 简介 :教 授 , 学博 士 ,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中 国古代 哲 学 。 吴 女 广 哲 主
无缘无 故 地送 玉 , 而是有所 求 、 有所 图 。他 如果 接受 礼物 , 就有 可 能犯 以权谋 私 的错 误 , 因此 他委 婉 地拒
贿 。子 罕的话 富有哲理 , 对人 有深 刻 的启 迪 。他 认 为 人各有 其 宝 , 每个 人所珍 重 之宝不 同 , 但 即每 个 人 的
价值 观不一 样 , 贿赂 者 以玉 为 宝 , 子罕 以不 贪 的 品 而
而 有些 官吏 却 经不 起 诱 惑 , 丧失 了操 守 , 不 偿 失 。 得 中 国古代 典籍记 载 的一些 官吏 拒绝贿 赂 保持 操 守 的
《 新序 》 同一卷 的另一 则故 事载 :
昔 者 有馈 鱼于郑 相者 , 郑相 不受 。或谓郑 相 日: “ 子嗜 鱼 , 故不受 ? 对 日:吾 以嗜 鱼 , 何 ” “ 故不受 鱼 。 受 鱼失禄 , 以食鱼 。不受得 禄 , 身食 鱼。” 无 终 “ 相 ” 是郑 国的 国相。郑相 喜欢 吃鱼 , 郑 就 却不 接 受 别人 送 的鱼 。郑相 不接受 别人 贿赂 的鱼 出发 点是 为 了 自己能够终 身有 鱼吃 , 为受贿 会被 免职 , 免 因 被 职 就没 有俸 禄买 鱼 ; 接受 贿赂 就不会 犯错 , 犯错 不 不 就 不会 被革 职 , 被革 职就 可 以继 续 领俸禄 , 俸禄 不 有 还怕 没有 钱买 鱼吃 吗?郑相 的思想境界 并不 高 , 但他 毕竟 明 白做 官不能 以权 谋私 的道 理 ,并能 理智 地克 制 自己 的私 欲 , 比那 些 贪赃 枉 法 、 这 以权谋 私 、 公 假 济私 的人 要清醒 、 明智 得多 。 古 人 赞赏 、歌颂 官吏 清廉 不贪 的 品德 为 当今 的 领导 干部 提供 了启 示和榜 样 。现在 有些 为 官者 经不 起 金 钱 的考 验 和诱 惑 , 钱 交 易 、 权 贪污 受贿 , 非法 攫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当代价值研究

一、价值意蕴
中华传统德治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丰富多样,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仁者爱 人”和“诚信守约”。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强调这一价值理念,促进社会互助、理解与和谐。在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也需要倡导这一价值理念,以建立更为公正、平等的国 际秩序。
在当代,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首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尤 为显著。传统美食的独特风味和地方特色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更加了解 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美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 做出了贡献。其次,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传统美食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 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最后,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它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为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搭建了桥梁。
三、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未来展 望
1、传承与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廉政文化 的优秀传统,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例如,可以赋予廉政文化新的时代内 涵和表现形式,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2、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廉政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企业、 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的 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支持。
感谢观看
引言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 历史底蕴和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华传统廉政文化 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然而,相关研究仍存在不足,亟待深入探 讨中华传统廉政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转化与应用。
正文
中国 古代廉政 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廉”,强调官员应具备清廉的品质,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
历史进程及事件相传尧舜时期,缙云氏有个不成才的儿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老百姓把他列为四凶之一。
当时,辅佐尧的舜果断流放了。
夏商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思想家在对殷亡周兴等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中得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结论,认为只有“敬德保民”,才能保持政权。
春秋战国时期,鲁相公仪休喜爱吃鱼,人们争相买鱼送他,他却坚辞不受。
公仪休说,收了人家的鱼就要按人家的意思办事,难免枉法,如果被免职了还能吃上鱼吗?不收人家的鱼就不会被免职,这样就能“长自给鱼”。
秦汉时期,一篇名为《为吏之道》的文书,教育为官者“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指出应当具备“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
”这其中的“洁”、“正”、“慎”、“敬”、“让”、“无私”、“忠信”、“清廉”、“善行”等,都是廉洁文化的重要内容。
隋唐时期,唐太宗教育臣下要珍惜生命,犹如不能用贵重的明珠“弹雀”一样,不能用珍贵的生命“博财物”。
他说:“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宋元明清时期,清代于成龙在“绝贿赂”部分写道:“夫受人钱而不与干事,则鬼神呵责,必为犬马报人;受人财而替人枉法,则法律森严,定当妻孥连累。
清夜省此,不禁汗流。
是不可不戒。
”社会基础秦汉时期,秦以军功爵制代替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杀敌立功,报效国家,可以获得土地与官职。
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兄弟两人写给家里的两封书信,信中除了浓浓的亲情和乡情,还希望家里寄来钱和布,并询问自己所获得的爵位奖赏到家了没有。
他们知道,虽然背井离乡、战场残酷,但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廉政思想的现实价值
来源:中国监察发布时间:2013-11-14 15:46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道家、法家等传统文化中都有关于廉政文化的宝贵资源,历代廉政思想都成为指导当时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当时人们廉政核心价值的认知和判断,所有这些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借鉴。
当前,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古代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借鉴日益受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廉政思想作为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理论溯源
儒家廉政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崇尚“礼乐”,提倡“忠恕”、“中庸”,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名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人,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挖掘孔子的廉政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仁政”:以仁为本,为政以德;以礼为准,律己修身;以义为绳,唯德是用。
而孟子则从人性的视角继承和丰富了孔子“仁政”学说,其廉政主张为爱民,选贤,取廉。
法家廉政思想。
法家的廉政主张是中国传统廉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春秋初期的管仲、战国中期的商鞅、战国末期的韩非等三人的廉政主张,代表了先秦法家廉政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其主要
内容。
管仲就如何实现廉政提出三个方面的主张:顺民、选贤、治吏。
“为吏以廉”、“以廉为本”则构成商鞅“治吏”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官吏选拔、考核、赏罚、监督等四个方面。
韩非继承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起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儒家和其他学派的思想,成为法家后期的代表人物。
他的廉政思想,主张因“势”倡廉,本“法”兴廉,以“术”促廉。
道家廉政思想。
“无为”是指统治者应该让人们做他们能做的事,不要强迫人们做他们不能做的事。
老子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自然深刻地影响了他关于廉政的主张。
老子“不尚贤”却肯定廉,将“廉”视为圣人的一种高尚品德。
统治者能够做的,就是顺应自然天道,做到清静无欲、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就可以了。
换句话说,统治者只需要注意克制自己的私欲,就能达到引导人民的作用,实现“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的效果。
为此,他要求统治者在立法定制时,必须坚持“三去”的总原则,即“去甚,去奢,去泰”,并且指出最理想的制度就是不去宰割人民,即所谓的“大制不割”。
传统廉政文化的启示
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对照这面“镜子”,我们能够反观自己,找出不足,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研究中国传统廉政思想,给我们许多启迪。
作为系统工程的廉政建设须综合推进。
从整体上看,中国传统廉政思想的内容是丰富的,所涉及的廉政措施也比较全面。
但为什么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廉政建设时好时坏,最终都没有逃脱腐败亡国的命运,除了其剥削阶级固有的局限性之外,重要的原因就是实践廉政思想的片面性和任意性。
就某一个朝代而言,或就某一个朝代的皇帝执政统治时期而言,其廉政措施往往都是单打一,忽视了综合治理。
强调以德养廉,则忽视或抛弃了法治、制度的治理手段;重刑惩贪,则忽视或抛弃了德治手段。
廉政建设涉及法治、制度、道德等诸多因素,须综合治理,方能收到实效。
以德治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国家的一个优良传统,以德养廉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廉政建设的优良传统。
道德的约束虽然是非强制性的,只是一种软约束,但道德约束具有自觉自律的特点,其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更不能忽视。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非常重视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为政以德。
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就已提出“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并以九德作为官吏的基本修养。
周公更明确提出“以德配天”,强调“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都提出了对官德与政德的主张。
孔子主张德政,他用北辰星比喻德政的重要性,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注重修身与治国的关系,强调君子人格修养,强调君主和官员的表率作用,在《论语》中指出,“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还强调上为下表,“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
不用情。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官必须讲求“身正”,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功夫,通过“修己以敬”,而后才能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官员不能正己,必然产生贪腐。
这些主张,在制约官吏的从政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的廉政建设中,我们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加强道德建设。
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而言,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官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杜绝贪图享乐思想的滋生和侵入,提高勤政为民的自觉性。
作为廉政建设成效的检验标准是人民满意与否。
廉政建设的对象虽然是各级官吏,但民众是政权的基础。
中国古代常常把“君”与“民”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正是有了以民为本的认识,所以才能有与民生息的政策。
百官勤廉为政,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统治方能长久。
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都是采取了与民生息的策略。
历史上也有一些王朝取得一时成功后,忽略民众的力量,横征暴敛,任意加重人民负担,结果加速自己的灭亡。
秦、隋二朝即是例证。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既然执政为民,那么检验廉政建设成效就应该是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准。
要做到这一点,走群众路线,增加政治的透明度,也是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廉政建设中领导干部须率先垂范。
纵观我国古代廉政建设的实践,凡廉政建设取得成效的时期,都是君王重视并身体力行的结果。
我国历代王朝前期为何大多国泰民安、政治清明,这与一个王朝前期君主的勤廉为政分不开。
君主勤廉为政,率先垂范,百官众吏方能效仿为之,不至于贪婪殆政。
而反过来,一国之君自身贪污腐败,骄奢淫逸,则上梁不正下梁歪,群臣百官必然效仿,使用各种手段谋钱敛财,腐败现象就会禁而不止,而社会的风气是受官风影响的,官风又受君风左右,循环往复,最终导致王朝灭亡。
当代中国的廉政建设也要从领导干部抓起。
在权力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尚未健全完善的情况下,尤其是有着几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度里,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和身体力行程度对廉政建设的影响尤大。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探求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廉政思想,虽然是一项追溯古代政治思想的历史任务,落脚点却是现实社会的政治实践。
随着当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廉政文化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古为今用的作用,找出其具有现实生命力的精华所在,是我们一代所肩负的责任。
教化功能的探求与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
体现在为官从政层面,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强调为官尚德、持廉守正的官德养成。
在当今廉政思想的宣教工作实践中,
运用多种宣教形式、多层次宣教渠道、多时段宣教内容,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其中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就是一种生动实践,形成领导干部带头抓、纪委组织协调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民本思想的探求与实践。
“民为邦本”学说是儒家基本政治思想的一部分,儒家思想又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推动着民本思想向前发展。
历史发展到今天,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执政为民,时刻摆正主仆关系。
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多想群众的福祉、少想个人的“政绩”,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为民要强化公仆意识。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
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洗涤思想情感上的尘埃,对人民群众常怀忧虑与急切,诚心诚意干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为民要常怀忠诚之心。
“忠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规范和根本道德要求。
当前,领导干部要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为民之心,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重品行的探求与实践。
“举孝廉”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
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
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用孝廉公这个名称,可见古代对官员品行的重视程度。
当前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考核干部更要注重素质建设,凭德才选任干部。
要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把干部的“工作
圈”、“生活圈”、“社交圈”纳入考察视野,注重考核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情况,力求多角度、多侧面了解干部品德才能,树立和弘扬鼓励干事创业的用人导向。
(张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