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中文中的日文外来语

虽然不容易感觉出来,但是中文中确实有不少外来语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
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
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
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
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
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被称作日语“外来语”,这里也借用这种称谓。
在“外来语”上加上引号,是为了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咖啡、逻辑等)相区别。
因为这二者毕竟有些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
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
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
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
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
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
他认为“经济”一语,原意比西文“economy”宽泛,因此不宜作译语。
再例如,他拒绝借用日文译语“社会”,而坚持把西文的“society”译作“群”,将“社会学”译作“群学”。
此外,“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
来自日语的汉语词汇

来自日语的汉语词汇考一考你:下面的中文词语里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美学、美术、抽象、逻辑、证券、总理、储蓄、创作、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反对、会谈、机关、细胞、系统、印象、原则、参观、劳动、目的、卫生、综合、克服、马铃薯。
答案:统统都是,全部来自日语。
没想到吧,其实,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
虽然日语的文字源于中文,但上面这些词语可都是日本人的创作。
随便举例,“经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是“经世济民”,和现代汉语的“经济”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日语对Economy的翻译。
“社会”在古汉语中是“集会结社”的意思,日本人拿它来翻译英语的Society。
“劳动”在中国的古义是“劳驾”的意思,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Labour。
“知识”在古汉语里指的是“相知相识的人”,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Knowledge。
而我们又统统把它们变成了中文。
(附参考资料:《几十年来如何看待日本:100个理由》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胡平)第16节:全是來自日语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
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賦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並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語、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來。
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政党、方针、政策、申请、解決、理论、哲学、原則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來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來自日语。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汉语中,有许多词汇其实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这些外来语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我们的语言体系,丰富了汉语的表达。
说起日语外来语,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一些与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相关的词汇。
比如“经济”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但其最初是从日语引入的。
还有“社会”“科学”“民主”等词汇,也是通过日语的传播而被我们所接纳和运用。
在科技领域,像“电话”“电机”“电池”等词汇,也是从日语转借而来。
这些词汇的引入,反映了当时日本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文化方面,“漫画”“茶道”“料理”等词,让我们能够更精准地描述和交流与日本文化相关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日语词汇进入汉语呢?这与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中国大量知识分子赴日留学,他们在学习日本先进知识和文化的同时,也将许多日语词汇带回了中国。
当时的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了前面,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有了许多新的概念和词汇。
这些词汇通过留学生的传播,逐渐在汉语中扎根。
另外,日语在吸收西方词汇时,采用了汉字来进行表意,这也为这些词汇传入中国提供了便利。
例如,“俱乐部”(日语:クラブ),就是从英语“club”音译过来,然后被引入汉语。
这些日语外来语的融入,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们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更便捷地表达各种概念和思想。
同时,也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然而,对于日语外来语的引入,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过多地使用外来语可能会影响汉语的纯洁性和独特性。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外来语的引入也是语言交流和融合的一种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并不会特意去留意哪些是日语外来语,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之中,为我们的交流和表达增添了色彩。
比如“人气”这个词,在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受欢迎的程度时,使用起来非常形象和贴切。
杂谈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杂谈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随着中日交流的日益频繁,近年来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前身是日语的外来语(又称帕来语)。
且广泛流行起来。
有些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有些则引用在了歌词和商品等众多领域。
一、「人気」→“人气”「人気」的日文解释是「その会社で好ましいものとして受け入れられること。
狭义では、その芸人の出演が娯楽・享受の対象として世人から求められる度合いを差す。
」例:人気が出る人気がある中文的“人气”解释和日语大同小异,指人或事物受欢迎的程度。
例:由于该影片获奖,扮演女主角的演员人气急升。
二、「写真」→“写真”「写真」的日文意思是照片。
但中文中则指明星艺人等的个人特写照片集。
例:F4写真集青春写真艺术照三、「料理」→“料理”汉语直接把日语词汇借过来,指菜肴。
例:日本料理、中华料理、韩国料理四、「理念」→“理念”「理念」——何を最高のものとするかについての、その人(面で)の根本的な考え方。
例:文化国家の理念を挙げる汉语“理念”即为思想;观念。
例:经营理念文化理念五、「売场」→“卖场”都指比较大的出售商品的场所。
例:バーゲン売场例:仓储式卖场六、「物语」→“物语”新明解国语词典解释为:语り伝えられて来た话。
例:『源氏物语』『竹取物语』汉语用作为故事的意思。
例:婚姻物语咖啡物语大银河物语(游戏中多直接引用)七、「超」→“超”「超」接头词,表示程度。
如:超かっこいい超やさしい汉语中主要用于宣传口径的前缀,有夸大其词之嫌。
显其贵、表现其竞争力。
例:网通买亚环电信超低价布局海外。
八、「准」→“准”接头词,本式,正式,最终的なものに次ぐ。
例:准会员准决胜汉语也表示离正式还有一步之遥的意思。
汉语的例子:准妈妈准儿媳九、「新干线」→“新干线”日语中原指高速化的铁路路线。
汉语引用为快速前卫的象征。
例:影视新干线日语新干线十、「物流」→“物流”日语中解释为:商品その他の品物を生产地などから消费地などまでに运ぶための包装,荷役,保管,运送の仕事。
这些中文词汇来源于日语,你知道吗?

这些中文词汇来源于日语,你知道吗?日语起源于汉语,经过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体系,但是又经过多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如今,汉语里也有一些名词用语借用了日语,或是在辗转后从日本回到我国。
那么,这些都是什么样的词汇呢?根据《汉语外来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统计,现代汉语中日源外来词共772个。
▲资料举例特别是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大约有不少是从日本输入的。
“转用词”指汉语词被日语借用赋义后,重新输入回汉语比如说: '经济” 这个词,日语也叫做「経済(けいざい)」。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我国就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表示“经世济民”,含有“治国平天下”之意,后来在日语中把它作为'economy' 的译词,被赋予了“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的意义,后这个带着'economy'新意思又回到了我们汉语之中。
而“日制汉字词”指日本人借用汉字创造或翻译出的汉语新词汇,以及延伸了含义的汉语既有词汇。
至于“非汉字书写形式借词”就比较有趣了。
'OL” 是'Office Lady”的缩写,是典型的日式英语,英语不这么说,所以它属于日语借词,而并非借用英语。
但也有人表示《现代汉语外来语研究》和《汉语外来语词典》等只注重了清末开始从日本返回的词汇,而忽略了中国自汉唐以来,特别是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和西方人士合作,创制了大量的新词汇,并流入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这个事实,因此在统计上可能有所疏忽。
比如远在东汉、南北朝至唐代,中国人就和西域僧人合作,翻译了许多佛典,创制了大量的新词,丰富了汉语词库。
之后许多汉译佛语,融入了大众俗语,至今仍被使用。
比如“眼光”、“缘起”、“手续”、“刹那”、“现在”、“翻译”、“翻案”、“方便”、“天堂”、“地狱”、“宿命”、“平等”、“悲观”、“觉悟”、“境界”、“唯心”、“实体”、“实际”、“真实”、“真理”、“真谛”、“信仰”、“因果”、“相对”、“绝对”、“信手拈来”等。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外来词就是本民族语言中从他民族语言吸收过来,并使它符合本民族语言的语音和词汇结构的词。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世界上许多民族语言中都有相互借用词汇来丰富本族语言的例子,汉语也不例外。
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西汉开始就与中亚的一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引进外来语的高潮。
一次是佛教流入中国时,从印度引进了一些外来语;二是鸦片战争以后至建国前,又受到欧美的影响,引进了一些外来语,但规模、受影响的范围都很小;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又出现了引进外来语的现象。
直至在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和世界众多的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外来词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丰富汉语词汇,使之充满活力。
本文拟从日语吸收的外来词方面进行探讨。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交流。
自弥生时代,日本从中国借鉴了大量词汇,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大量流入日本,当然汉字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也被日本人所接受。
汉语对日语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日本人吸收汉字后,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根据汉语的造词规律又制造了和制汉语和国字,这些都为从日语中借入词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日语词汇进入汉语的原因事物的发展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起着主导作用。
汉语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为了丰富自己的词汇系统,不断地从外族语言中吸收养分,主动从他民族的语言中吸收词语来充实自身,这是内因。
那么外因就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在吸收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的时候,汉语中没有现成的语词用于表达,常会把外来语词吸收吸收进来。
在历史进程中,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的交往和文化的传播为语言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条件。
一般地说,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民族所用的语言对相对不发达的民族的语言产生较大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年,是中日两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各自完成近代化的过程。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汉语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
在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中,汉语吸收了大量来自其他语种的外来词。
其中,日语作为汉语近邻,对汉语的影响早已不可忽视。
本文将介绍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并探讨其在汉语中的运用和影响。
日语外来语是指在日语中使用的源于其他语言的词汇,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汉语。
由于汉语和日语在发音和词汇上的相似性,许多日语外来词经过稍加改变就被汉语所吸收和运用。
这些日语外来词在词义和语用上都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和使用方式。
首先,让我们看看一些在汉语中常见的日语外来词。
比如,“寿司”、“便当”、“滑稽”等词汇在汉语中已经流行多年,被广泛使用,成为了汉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词汇的使用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的历史。
“寿司”和“便当”这两个词是日本人民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随着日本料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它们也逐渐进入了中国的餐饮行业。
而“滑稽”这个词原本在汉语中是指某种行为或表情让人觉得好笑,但在日语中则表示一种搞笑的方式,一种演员的表演风格。
经过了数十年的使用,这个词已经成为了汉语中形容搞笑或可笑的一种常用词汇。
另外,汉语中的一些日语外来词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质。
比如,“柔道”、“空手道”这两个日语外来词在中国的武术领域中非常常见。
它们最初是作为学习日本武术的专业术语而被引入中文中的,同时也引入了中国的武术界。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日两国的武术发展也得到了互相借鉴和促进。
除了词汇的借用,汉语中一些短语和表达方式也受到了日语的影响。
比如,一些出现在日本动漫和影视作品中的台词和情感表达方式也被汉语使用者广泛借用和模仿。
当你听到一个人用“我是高富帅”来形容自己时,这就是受到了日语中“帅哥”一词的影响,它原本在汉语中是指容貌英俊的男性的,而在日语中则是单纯指美男子。
虽然日语外来语在汉语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并成为了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要注意其使用的场合和要素。
中文中的日语外来词
语言新探中文中的日语外来词刘喆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中国与近邻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自古以来绵延不断,两国之间的交流从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与文化不可分割的语言也不例外。
在语言方面,外来词是各个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拥有深厚底蕴的中文中也有不在少数的外来词。
外来词承载着外来文化、外来新鲜事物。
本文通过梳理自古以来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对各个时期的日语外来词进行分类;简析几例近期的日语外来词,总结日语外来词对语言、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并看到了日语外来词在学术方面作为“二传手”和推进中日交流的作用。
关键词:日语外来词;文化;影响;交流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开来谈的,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文化互相影响的经历,特别是古代,汉字传到日本,日本文化及语言受到了中国文化及语言的很大影响。
而到了近代,分几次高峰期,各个领域的大量日语外来词传入了中国,为中国近代化规范了词汇,奠定了学术方面的基础;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理念。
伴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各个语言的词汇部分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语言本身也慢慢的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可以说,语言特别是外来词成为我们认识世界,认识新事物的一个窗口;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跨越边境进行交流的桥梁。
本文通过梳理自古以来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对各个时期的日语外来词进行分类;简析几例近期的日语外来词,总结日语外来词的影响。
一、外来词的定义(一)字典解释中文里的外来词,经常使用“外来语”、“借用语”、“借字”、“借词”、“外来词”等术语,本文采取比较普遍及常见的“外来词”这种说法。
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从别种语言吸收来的外来词语,也叫借词或外来词。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外来词,也称为外来语,指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
外来词的形式有音译、音译加表意、音译与意译结合、直接借用与纯意译五种主要形式。
”(二)狭义外来词关于外来词,吴世雄(1995,31)认为“语言学界尚未对汉语外来词的定义取得一致意见”。
现代汉语中日语外来词词源考辨
日语外来词的使用,也反映了人们对异域文化的和接受程度。一些日语外来 词的引入,使人们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和接触日本次演示化。例如,“武士道”、 “茶道”等词汇,使人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日本次演示化和价值观。这些外来词 的使用,有助于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也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 化发展。 3.语言结构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日语外来词词源考辨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词汇来源考辨
03 三、词汇使用考辨
04 四、词汇影响考辨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随着中日交流的加深,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日语外来词。这些外来 词既反映了日本次演示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然而, 对于这些日语外来词的词源和使用情况,人们往往缺乏了解。本次演示将对现代 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来源、使用和影响进行考辨,以期为汉语词汇的研究提供新 的视角。
二、词汇来源考辨
1、日语汉字的吸收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来自日本的汉字。这些汉字的发音和意义往往与汉语 有所不同。例如,“日本”的“日”字对应着日语中的“にっぽ”,“巴士”的 “巴”字对应着日语中的“ばし”。此外,还有一些来自日语的名词和动词,如 “寿司”、“刺身”、“纳豆”等。
2、日语词汇的借用
日语外来词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语言结构。一些日语外来 词在进入汉语后,成为了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咖啡”、“沙发”等 词汇已经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汇。这些外来词的使用,使汉语的表达方式更 加丰富多样,但也对汉语的语言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结论
现代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词源考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通过对日语外 来词的来源、使用和影响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过 程,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有两个时期特别引人注目。
一个是唐代,一个是近代。
唐代时,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直至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学会了书写。
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而已。
而近代时,则轮到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
别的姑且不论,仅语言文字方面,日本倒成了汉语的输出国。
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涌入到中国的汉语里,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汇,被称作日语“外来语”。
之所以给“外来语”加上个引号,是为了区别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因为这二者之间毕竟还是有些不同的。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多得惊人。
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大约70%是从日本输入的。
这些都是日本人用汉字对西方相应词语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里落地生根。
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说“东”道“西”的概念,竟大都出自日本人之手。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
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日语词汇源源不断地融入到现代汉语里。
这些词汇迅速取代了“严译”,即严复翻译的,大部分术语。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词汇和术语,大都是这一时期从日本引进的。
例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等。
同样一个西方科学术语,同样用汉字,在中国和日本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译法,而且最后还是以中译失败,日译胜利而告完结。
这的确是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严复和梁启超们,为什么没有想到采用明治初期日本学者那种比较自由和通俗的意译方法?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们,为什么没有采用二十年之后大陆精英们那种引经据典式的译法?先是汉字和汉语词汇在隋唐时期大举登陆日本,造就了日本的书面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来词就是本民族语言中从他民族语言吸收过来,并使它符合本民族语言的语音和词汇结构的词。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世界上许多民族语言中都有相互借用词汇来丰富本族语言的例子,汉语也不例外。
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西汉开始就与中亚的一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引进外来语的高潮。
一次是佛教流入中国时,从印度引进了一些外来语;二是鸦片战争以后至建国前,又受到欧美的影响,引进了一些外来语,但规模、受影响的范围都很小;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又出现了引进外来语的现象。
直至在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和世界众多的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外来词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丰富汉语词汇,使之充满活力。
本文拟从日语吸收的外来词方面进行探讨。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交流。
自弥生时代,日本从中国借鉴了大量词汇,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大量流入日本,当然汉字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也被日本人所接受。
汉语对日语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日本人吸收汉字后,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根据汉语的造词规律又制造了和制汉语和国字,这些都为从日语中借入词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日语词汇进入汉语的原因事物的发展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起着主导作用。
汉语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为了丰富自己的词汇系统,不断地从外族语言中吸收养分,主动从他民族的语言中吸收词语来充实自身,这是内因。
那么外因就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在吸收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的时候,汉语中没有现成的语词用于表达,常会把外来语词吸收吸收进来。
在历史进程中,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的交往和文化的传播为语言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条件。
一般地说,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民族所用的语言对相对不发达的民族的语言产生较大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年,是中日两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各自完成近代化的过程。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在学习欧洲近代文明的过程中,日本人翻译了西方的科技、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著作。
中国虽在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翻译西学著作,但在数量上却远远落后于日本。
因此,派遣留学生去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文化。
在此历史背景下,中日文化开始了逆向交流,一大批日语词汇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融入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
这些词或是利用汉字创造新词,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涉及到各个领域,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
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一书统计,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共1270个,其中来自日语有459个,来自英语547个、法语78个。
[1]二、吸收日语外来词的来源和方式(一)日语中吸收外来词的来源[2](P225-229)1.借用中国古典所创造的词汇明治时期的西学译介者大多具有较高的汉学素养。
在译介西方学术用语时,借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词汇,形成了新的术语,如文化(《说苑》: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投机(《唐书》:投机之会,间不容穟)、文明(《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阶级(《三国史》:高下有差,阶级逾邈)、交际(《孟子》:敢问交际,何心也)。
2.和制汉语词汇这类词汇是利用汉字构词法,将单个的汉字组合而产生产生的词汇而不是为了翻译而制作的。
如:道具、大本营、武士道、处女作、话题、要素、派出所、不景气等。
3.翻译西方术语产生的词汇这类词汇是日本翻译近代西方的学术著作而出现的,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
面对西方的新概念,在现有汉语词汇中实在找不到相应的词可作译语时,日本学人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闫志章(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永州425100)摘要:中日两国语言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日本吸收了中国的汉字,对日语的语言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到了近代,汉字从日本又反输出中国。
语言的相互影响不仅仅是词汇的交流,折射出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着一定的背景和原因。
汉语吸收日语外来词的原因、外来词的来源、吸收方式等,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汉语;日语外来词;社会文化中图分类号:H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08)04-0033-02收稿日期:2008-07-31作者简介:闫志章(1967-),男(汉),山东单县人,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
第28卷第4期Vol.28No.4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08年12月20日Dec.202008·33·便利用汉字组成新的词。
以这种方式产生的译语也不少。
当时在中国还没有那样的汉字组合。
例如:美学、抽象、电流、财团、经济学、下水道、入场券、反射等。
不论是否因翻译而造的和制汉语,即便读法与汉语不同,而意义也是一样的。
(二)吸收日语外来词的方式与原字音无关的,按汉语语音读其汉字,并没有借取日语读音。
这主要是指日语中“训读”的汉字词。
所谓训读就是按照日语固有的音来读。
手续:办事的程序及其获得的证明学位:依据学习成绩而获得的资格体育:健身活动按照音读的词的借入,不仅借用书写形式,同时转借了日语语音,这种“音读”本是古汉语读音,与现代汉语语音极为近似,与现代汉语语音的发音规律而略有变化。
A.汉字转读:留守电话(录音电话)、携带电话(手机)、福祉(福利)、空港(机场)。
B.从日本传入中国的词汇,大多数在词义使用上与日语本义上是相同的,但是有的引入汉语后,逐渐发展产生出新的含义。
经理:原义为“会计”,现在用作“企业主管人或者是经营”。
料理:原义为“办理”,近些年来也有“菜、烹饪”的意思了。
检讨:原义是“研讨”,现转为“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等方面的缺点进行检查”。
人气:原义为在股票市场上专用的“很受欢迎”的意思。
现在也含有“有人缘,人气旺”的意思。
取缔:原义“管理”,现在意思是“撤销、废除”。
写真:日文意思是“照片”。
但中文中则指“明星艺人等的个人特写照片集”。
批评:意为“对事物的评价”,现在用作“批判、责备”。
汉语纯粹从语音方面借取了一部分日语词,只是这一部分借词数量很少。
例如,榻榻咪、寿司。
日语和汉语在文字上有密切的联系,日语中的借词符合汉语的习惯,从日本输入中国的词汇易于被中国人接受,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
这些词大多数源于港台用语,由于港台接受日本文化较多,因而吸收了大量的日本词汇。
例如,人气、料理、寿司、营业中、动漫、卡拉OK、新人类、追星族、公务员、移动电话等。
三、日语词汇对汉语的影响从日本引进的日语外来词成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为人们所使用,对我国的社会和文化给与了极大的影响。
引进外来词完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吸收外国语言的精华,从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语言系统。
我们从日语中吸收外来词同样如此。
正如高明凯和刘正琰在《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研究》中指出的:“日语对现代汉语的词汇影响最大,现代汉语的主要外来语都来自日语,大多数西方词汇都是通过日语被吸收到汉语中来的。
”[1](P43)由此可以看出来,自日语的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日语词汇在汉语中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上所述,不论是我国语言学家还是日本学者都对汉语中的外来词进行悉心研究。
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这些词语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賦以新意,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
涵盖面极广,几乎涉及各个领域。
例如,议会、民主、政策、公务员、会计、计划、预算、消费、低迷、家政、空调、料理、美白、寿司、瘦身、铁板烧、移动电话等。
从以上的部分实例中,不难看出,日语外来词词几乎进入了我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3]从词的结构上分析来看,所吸收的日语外来词大多数是名词,也有动词、复合词及结尾词。
简单列举如下:人权、金库、特权、化石、战线、环境、艺术、入场券、下水道、低能儿;互惠、独占、交流、高压、特许、否定、肯定、表决、欢送、仲裁、妄想、见习、假设;解放、供给、说明、方法、共同、主义、阶级、公开、共和、希望、法律、活动、命令;断交、脱党、动员、失踪、投票、投资、投机、抗议、规范、动议、处刑;一元化、多元化、简易式、方程式、日本式、想像力、劳动力、偶然性、周期性、民族的、科学的、绝对的、公开的、好感、优越感、敏感、读后感等。
[4]在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现代,随着对外开放和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国际间大量的信息交流,外来语的增长不可避免,外来语将会成为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从日语中吸收外来词外,还有从英语、法语、俄语等语言中吸收外来词。
因此有人担心大量的外来词的使用会损害汉语的发展,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所谓的外来词都是从外语中吸收来的,经过汉化的,是汉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对大量的外来词,也不能一味地全盘接受,要吸收其有益的、优美的词汇。
这样即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又能保持汉语的健康发展。
汉语和日语虽然不是属于同一语系,但由于地理方面的因素,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两种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人类语言的发展,也并不是坏事。
参考文献[1]高明凯,刘正琰.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研究[M].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2]田中建彦.外来語は何か[M].日本:鳥影社,2002.[3]熊文华,宋小梅.源于日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73-74.[4]王玉英.从日语中的汉字词看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交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6):29.(责任编辑:朱锋)·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