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合集下载

中文中的日文外来语

中文中的日文外来语

虽然不容易感觉出来,但是中文中确实有不少外来语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

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

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

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

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

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被称作日语“外来语”,这里也借用这种称谓。

在“外来语”上加上引号,是为了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咖啡、逻辑等)相区别。

因为这二者毕竟有些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

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

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

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

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

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

他认为“经济”一语,原意比西文“economy”宽泛,因此不宜作译语。

再例如,他拒绝借用日文译语“社会”,而坚持把西文的“society”译作“群”,将“社会学”译作“群学”。

此外,“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

浅议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1)

浅议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1)

浅议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李姣姣摘要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封闭式的,都会和其它民族进行接触和交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当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与碰撞时,语言始终站在冲击最为强烈的前沿。

因此,文化交流与融合总会在语言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而最能体现这种痕迹的,莫过于外来词了。

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里吸取过来的词语,叫做“外来词”(foreignword),也叫做“借词”或“外来语”。

有的语言学著作则统称之为“借词”。

例如“罗汉”“芭蕾”“沙发”“迪斯科”“引擎”“伊妹儿”等。

这些词汇本来是源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现在已经被汉语吸收并接受了,还成为汉语中运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与外民族语言文化接触也将更加密切,许多外来词已经非常“轻松”地融入到汉语的大家庭之中,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逐渐被人接受,并被广泛使用。

不少外来词简洁、凝练,表意效果十分显著,让人易记易理解,使人们与外界的交流更加便利,如今,众多的中国人都能理解和使用WTO、CD、IQ等词汇,并没有感到别扭。

而且,外来词语的不断进入,使汉语变得丰富和生动,给我们的语言生活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

外来词不断为汉民族所吸收,汉语发展到今天,外来词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不可忽视,使用范围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就汉语中外来词的内涵和外延、外来词的历史与现状、外来词进入汉语的原因及其类型特征、外来词的汉化和规范等问题作了浅显分析, 并对如何正确处理和使用外来词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

第一章借用外来词的原因及历史与现状第一节外来词的内涵和外延一、什么是外来词外来词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产物。

只要有交际的产生, 就有语言的渗透和交融。

不同民族之间由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 这种接触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外来词在本民族语言中的渗透。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语 也 再 次 通 过 大量 日本 书 籍 的 翻 译进 入 中 国 :二 为 现 今 随 着 网
期 , 其 是 近 现 代 以来 , 本 文 化 也 给 中 国带 来 了 一 定 的 冲击 。 尤 l E
单 从 语 言 文 字 上 看 , 然 汉 字 对 日本 的语 音 、 字 、 汇 等 产 生 虽 文 词
的 引 入 也产 生 了积 极 的 推 动 作 用 。 与之 相 比 ,时 至 今 日的 日语 “ 来语 ” 外 引入 和 推 广 则 更 倾 向 于体 现 日本 大 众 文 化 对 中 国 的 影
直 以来 , 于 日语 “ 来 语 ” 现 代汉 语 的关 系 , 外 不 少 关 外 与 中
著 名 学 者 都 提 出 了相 关 的看 法 。以下 就 先 行 研 究 , 一 概 括 。 做 实
删 V 7. N . o口 19 o4
读 与 写 杂 志
Re d nd W rt rodial a a iePe i c
浅 谈现代 汉语 中的 日语“ 来 语 ’ 外 ’
黄 跃 瑜
( 东 金 融 学 院 外 语 系 广 东 广州 5 0 2 ) 广 1 5 1
藤 惠 秀 在 《 国 人 留 学 日本史 》 中 中综 合 整 理 传 播 到 中 国 的 日本 词 汇 ,并 分 析 其 融 汇 到 中 国语 文 的 过 程 以 及对 中 国 的现 代 化 所 作 出 的贡 献 。 其 在 《 日本 文 化 给 中 国 的 影 响 》 一 章 “ 日本 到 中 第 由 国 ” 便 提 到 由 于 大 量 翻 译 日本 著 作 , 成 言 语 文 章 的 日本 化 . 中 造 并 认 为 梁 启 超 对 日语 新 词 的 引入 起 到关 键 性 作 用 。 晓 秋 在 《 王 近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汉语中,有许多词汇其实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这些外来语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我们的语言体系,丰富了汉语的表达。

说起日语外来语,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一些与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相关的词汇。

比如“经济”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但其最初是从日语引入的。

还有“社会”“科学”“民主”等词汇,也是通过日语的传播而被我们所接纳和运用。

在科技领域,像“电话”“电机”“电池”等词汇,也是从日语转借而来。

这些词汇的引入,反映了当时日本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文化方面,“漫画”“茶道”“料理”等词,让我们能够更精准地描述和交流与日本文化相关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日语词汇进入汉语呢?这与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中国大量知识分子赴日留学,他们在学习日本先进知识和文化的同时,也将许多日语词汇带回了中国。

当时的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了前面,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有了许多新的概念和词汇。

这些词汇通过留学生的传播,逐渐在汉语中扎根。

另外,日语在吸收西方词汇时,采用了汉字来进行表意,这也为这些词汇传入中国提供了便利。

例如,“俱乐部”(日语:クラブ),就是从英语“club”音译过来,然后被引入汉语。

这些日语外来语的融入,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们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更便捷地表达各种概念和思想。

同时,也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然而,对于日语外来语的引入,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过多地使用外来语可能会影响汉语的纯洁性和独特性。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外来语的引入也是语言交流和融合的一种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并不会特意去留意哪些是日语外来语,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之中,为我们的交流和表达增添了色彩。

比如“人气”这个词,在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受欢迎的程度时,使用起来非常形象和贴切。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探究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探究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探究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探究依照传统观点,日本文化源于古代中国,日语与汉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提及文化影响,人们往往会想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却忽略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在不同时期,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日本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单从语言文字上看,虽然汉字对日本的语音、文字、词汇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近现代日语词汇大量流入中国,日语也给中国的语言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关于日语"外来语";的先行研究在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中,常有两种语言相互借用的现象。

例如日语很多词汇都源于中国古代汉语,并沿用至今。

相反,汉语亦有大量从日语中引入的词汇,一般被称作日语借词或日语"外来语";。

一直以来,关于日语"外来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中外不少著名学者都提出了相关的看法。

以下就先行研究,做一概括。

实藤惠秀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综合整理传播到中国的日本词汇,并分析其融汇到中国语文的过程以及对中国的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

其在《日本文化给中国的影响》第一章"由日本到中国";中便提到由于大量翻译日本著作,造成言语文章的日本化,并认为梁启超对日语新词的引入起到关键性作用。

王晓秋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第十二章"译书架桥近代中日互译书及其影响";一章中也提及"吸收日语新词汇";,认为日语新词汇很大程度是通过留学日本的学生翻译的书籍和创办的报纸等途径被引入中国的。

何华珍在其所著《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一书中专门从汉字词对比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

二、日语"外来语";引入的历史及特点从上述先行研究进一步总结可发现日语"外来语";的传入,大致可分为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在清末,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急需向外谋求新出路,而由于时间的紧迫和地理、文化相近等因素,使得中国出现大规模的留学日本热,希望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社会文化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外来词就是本民族语言中从他民族语言吸收过来,并使它符合本民族语言的语音和词汇结构的词。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世界上许多民族语言中都有相互借用词汇来丰富本族语言的例子,汉语也不例外。

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西汉开始就与中亚的一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引进外来语的高潮。

一次是佛教流入中国时,从印度引进了一些外来语;二是鸦片战争以后至建国前,又受到欧美的影响,引进了一些外来语,但规模、受影响的范围都很小;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又出现了引进外来语的现象。

直至在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和世界众多的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外来词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丰富汉语词汇,使之充满活力。

本文拟从日语吸收的外来词方面进行探讨。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交流。

自弥生时代,日本从中国借鉴了大量词汇,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大量流入日本,当然汉字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也被日本人所接受。

汉语对日语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日本人吸收汉字后,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根据汉语的造词规律又制造了和制汉语和国字,这些都为从日语中借入词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日语词汇进入汉语的原因事物的发展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起着主导作用。

汉语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为了丰富自己的词汇系统,不断地从外族语言中吸收养分,主动从他民族的语言中吸收词语来充实自身,这是内因。

那么外因就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在吸收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的时候,汉语中没有现成的语词用于表达,常会把外来语词吸收吸收进来。

在历史进程中,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的交往和文化的传播为语言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条件。

一般地说,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民族所用的语言对相对不发达的民族的语言产生较大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年,是中日两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各自完成近代化的过程。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企划 、 运营、 消费 、 物流、 职场 、 推进 、 高利贷 、 经 济学 、
经济 恐慌 等
( 三) 文 艺类
译西 文 的“ l i t e r a t u r e ” 时, 只取 了其部 分含 义 。
( 三 )日本 人模 仿汉 字 的 造 字方 法 创 造 的 、 随后 传人 到 中 国的汉 字 词 汇 。面 对 西 文 概 念 , 在 现 有 汉
翻译 、 引进 日本书籍 , 从社会科学到 自然科学 , 包 括 政治、 经济 、 哲学、 宗教 、 法律、 历史 、 地理 、 医学 、 军
事、 文学 、 艺术 等 多 个 领 域 , 许 多 日语 词 涌 入 国 门 , “ 社会 、 革命 、 经济、 哲学 、 感情” 等词 汇 , 都 是 这 时进 人 的 。而 经过 一 百 年 左 右 的 沉 淀 , 这 些 词 成 为 了 汉
二、 常用 日语外 来语
据研 究 表 明 , 近 代 以来 , 日语 词 大规 模 涌人 中 国
的情 况共 出现 过三 次 。
第一 次 是 清 朝末 期 到 民 国初 期 。 甲午 战争 后 ,
中 国沦人 半殖 民地 , 中国人感 受 到 了亡 国 的危 机 , 一 些爱 国 志士 开始 了 救 国 之道 的探 索 。而 此 时 , 日本 刚刚 经历 了明治 维 新 , 这使 日本 走 上 了资 本 主 义 道
布在各个领域。


日语 词 大量 涌 入 中国 的三次 潮流
也随之悄然落户 , 成为新时尚的体现。最具代表性
的便 是宫 崎骏 的动 漫作 品 , 在 青少 年心 目中 , 动 漫便 是 日本 的代名 词 , 很 多 中 国年 轻 人 也 因此 对 日语 产

十一、源自日语的外来词 现代汉语词汇讲义

十一、源自日语的外来词 现代汉语词汇讲义

4.2不用汉字义的借形汉字词
例如:寿司 瓦斯 曹达(苏打)
4.3汉译借音词
例如:卡拉OK 多桑(父亲)欧巴桑
(五)汉语中日语词语的数量
1.刘正埮、高名凯(1958《现代汉语外来词研 究》,文字改革出版社。459个。
2.刘正埮等1984《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 出版社。862个。
3.曾根博隆《汉语外来词词典》891个。
部门,相当于汉语的“处”。广告部/销售部
[屋]:日语中直接修饰名词:鱼屋/八百屋(菜铺);
汉语中有咖啡屋/饼屋/精品屋。
[族]:指同类型的人,如暴走族(成群结队骑摩托车或
开小汽车横冲直撞的年轻人),萤族(家人不
允许在屋里抽烟,只好在阳台抽烟的男人,因
黑暗中香烟的火光像萤火虫而得名。)
汉语: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水族/语族/芳香 族化合物。打工族 上班族 工薪族 推销族 知青 族 洗车族
(3)日本意译外来语,用汉字书写,只有音 读,不用训读。例如:绝对-相对 积极-消极 直接-间接 主观-客观 时间-空间
高潮-低潮 广义-狭义 动产-不动产 主动-被动 肯定-否定 优点-缺点 主体-客体 理性-感性; 斗争 社会 原子 民主 心理学 伦理学 可能性 生产力 方程式 现实性 艺术界 生命线 流线型 美感 一般化 一元化
2.汪荣宝叶澜编写的《新尔雅》词典 (1903年出版)
共分14部分,每一部分下分若干篇。 例如: 释几何: 圆柱体 平行线 释动物:属 纲 目 哺乳类 释教育:一元论 宇宙论 释生理:动脉 汗腺
3.其他途径:留学生
(1)人文学界——修辞学用语 陈望道1938《修辞学发凡》受日本修辞学界影响。 例如:场合 定义 构想 脚韵 括弧 例证 目的 联想 题名 推断 内在 借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摘要:在中外关系交流史中,中国与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之间总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现代以来,大量的日语词汇作为“外来语”流入中国,并渗透到中国传统的语言系统中,给汉语带来了重大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引入可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这些日语“外来语”已融入现代汉语体系,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份。

关键词:日语“外来语” 历史时期特点影响 1 引言
依照传统观点,日本文化源于古代中国,日语与汉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提及文化影响,人们往往会想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却忽略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在不同时期,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日本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单从语言文字上看,虽然汉字对日本的语音、文字、词汇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近现代日语词汇大量流入中国,日语也给中国的语言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关于日语“外来语”的先行研究
在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中,常有两种语言相互借用的现象。

例如日语很多词汇都源于中国古代汉语,并沿用至今。

相反,汉语亦有大量从日语中引入的词汇,一般被称作日语借词或日语“外来语”。

一直以来,关于日语“外来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中外不少著名学者都提出了相关的看法。

以下就先行研究,做一概括。

实藤惠秀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综合整理传播到中国的日本词汇,并分析其融汇到中国语文的过程以及对中国的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

其在《日本文化给中国的影响》第一章“由日本到中国”中便提到由于大量翻译日本著作,造成言语文章的日本化,并认为梁启超对日语新词的引入起到关键性作用。

王晓秋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第十二章“译书架桥——近代中日互译书及其影响”一章中也提及“吸收日语新词汇”,认为日语新词汇很大程度是通过留学日本的学生翻译的书籍和创办的报纸等途径被引入中国的。

何华珍在其所著《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一书中专门从汉字词对比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

3 日语“外来语”引入的历史及特点
其实,在汉语吸收“外来语”的历史上,来源除了日语外,另有英语等其他语系。

但英语等“外来语”多为音译词,词语间保留欧式风格,难以走入老百姓生活,现仅用于人名或科学技术专用词等,现代汉语已不多见。

相较而言,日语“外来语”则多为意译词,因而更易为人们所理解、记忆与接受。

《汉语外来词词典》的编者刘正琰曾指出,“日语来源的外语外来词与欧美来源的外语外来词不同,我们绝大部分只借用汉字书写形式而不借用其读音。

”[1]而实藤惠秀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也写道:“因为日本书籍使用大量汉字,中日‘同文’的要素甚多,故此中国人翻译日文较为容易。

” [2]可见,由于语言文化基础相近,相较于学习其他西方语言,日语能更快地被理解掌握是其融入中国汉语语言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上述先行研究进一步总结可发现日语“外来语”的传入,大致可分为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在清末,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急需向外谋求新出路,而由于时间的紧迫和地理、文化相近等因素,使得中国出现大规模的留学日本热,希望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社会文化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在此期间,中国的
学者们翻译了大量日本书籍,日语“外来语”也借此契机大量流入中国。

另一高峰期则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可细分为两个不同阶段:一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再次借鉴作为现代发达国家的日本在经济建设、科学技术、人文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日语也再次通过大量日本书籍的翻译进入中国;二为现今随着网络、传媒信息的普及,大量日语新词汇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分析这两个高峰期所引进的“外来语”,不难发现,它们都带有明显的时代需求特征,各有侧重。

清末民初,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融入中国语言体系的日语“外来语”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方面较多,如“解放”、“法律”、“民主”等。

这一时期,不得不提一位关键人物——梁启超,他不仅鼓励中国人学习日语,把日语当成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工具,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大量地使用日语词语。

由于他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对日语“外来语”的引入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之相比,时至今日的日语“外来语”引入和推广则更倾向于体现日本大众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并具有传播速度快这一典型的时代特点。

随着漫画、动画、电视剧、游戏、音乐等日本文化产品在国内的流行,相关词语在年轻群体中被频繁使用,它们的特点是时尚和新潮,是流行语的代名词。

例如在中国被广泛使用的“人气”、“卡拉ok”、“研修”、“便当”、“新登场”等词。

与此同时,随着日本企业进入中国,部分与之相关的固有名词也随之盛行,如“松下”、“夏普”、“益力多”等。

4 日语“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从现今国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高频率地使用着日语“外来语”可发现,日语“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程度之大。

因此,就其影响略作归纳如下:第一,日语“外来语”的流入,增加了汉语的词汇量,在客观上是使两种语言可通用的词汇增多。

这不仅给我们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了解外国社会文化带来了便利,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成为了汉语词汇里的新亮点。

第二,对汉语的构词、文法产生重大影响。

日语“外来语”的构词多为“形容词+名词”、“副词+动词”、“动词+宾语”、“同义词的重叠”以及复合词等形式,如“人权”、“肯定”、“临床”、“共同”等词,这些词语的构词法与汉语的构词规则相近,因而中国人很容易理解与接受。

其中,复合词如”肺炎”、“现实主义”、“辩证法”等的构词法更是为汉语增加了新的词缀化形式。

同时,也汉语的结尾词和接头词带来了新的活用方法,由此衍生出很多新的词汇与意义。

例如,在日语的表达方式中,“~中”表示正在进行的持续状态,受其影响,汉语也出现了“营业中”、“放送中”等词;“暴走族”一词中的后缀“~族”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中,如“上班族”、“啃老族”等;接头词“超~”,如“超人气”、“超可爱”等词语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常用语。

第三,日语“外来语”对传统汉语词汇的词义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使部分汉语中已有的词语被赋予新的含义。

部分源于中国古汉语的词语如“社会”、“料理”、“屋”、“宅”等,在日语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并且现在被广泛使用。

第四,日语“外来语”成为中日异文化交流的“使者”。

许多日语“外来语”都代表着日本社会特有的事物、制度或是对特定事物的命名。

如“新干线”、“暴走族”、“宅男”、“歌舞伎”等。

由于其形象、生动地记录了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特征,而成为我们了解当代日本的微型窗口,促进了异文化间的交流。

第五,在分析日语“外来语”对汉语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其带来的负面效应。

由于现今社会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外来语”的更新速度飞快,因而造成了词语使用的泛滥。

同时也带来了沟通的不便,特别是增加了老年
人与年轻人之间的交流障碍。

由于年轻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因而也成为日语“外来语”的主要使用族群,相反老年人思想比较守旧,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远不如年轻人,因而日语“外来语”的使用便增大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5 结语
语言文化的渗透和影响都是相互的,不能从单方面去考虑。

在我们看到中国汉字给日本带去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日语“外来语”的引入给汉语所带来的推动作用。

而今这些词语已经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追溯其源,方知源自日本。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些词语的引入,无疑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只是对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引入的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影响作初步探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刘正琰.高名凯.麦永乾等.汉语外来词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P2.
[2]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 三联书店,1960,P284.
[3]实藤惠秀.日本文化给中国的影响[M]. 新申报刊,1944.
[4]王晓秋.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M].中华书局,1992.
[5]李运博.流入近代中国的日语借词-梁启超作品中的日语借词[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6]王彬彬. 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J].上海文学,1998(8).
[7]黄莺.论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及日语教学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2011(1).
[8]王芳.汉语中的日语借词[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2).
[9]么慧君.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探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