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日语
现代汉语中日语借词的词性及词义变化

总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来适应汉语体系。
1、音译
关键词:日语借词;词性;词义
音译过来的日语借词主要是在日本中以假名
形式存在的词汇。比如:“卡哇伊”来自于“か
一、导语
わいい”、“八嘎”来自于“ばか”。另外,也
中日两国间的交流历史悠久,不只是在经济、 有一些是日语音译外语,中国再从日语音译过来的
政治等方面,在语言方面也在互相影响。古代日本 词,例如:“萝莉”来自于“ロリータ”,而它
供了可能性。而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
2、意译
日之间的词汇交流更加频繁。愈来愈多的日语借词
意译的日语借词是说翻译日语的词义用汉语
涌入中国,大大增加了汉语的词汇量。关于中日两 表示。例如:“傲娇”是翻译自“ツンデレ”的新词。
国间的词汇交流,特别是关于日语借词的研究近年 意为在特定的人际交往中,某人有着神气傲慢的一
三、日语借词的词性变化 日语词汇进入中国后,有些词语会发生一些 变化来适应中国的语法体系。那么日语借词在汉语 体系中的词性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1、动词变为形容词、名词 是动词的日语进入汉语后做形容词、名词使 用。例如:“萌”「萌える」、“燃”「燃える」。“萌” 在汉语中是“可爱”之意,用作形容词时可以说: 这孩子好萌、萌妹子,作为名词时则说:卖萌。“燃” 原本在汉语中不会单独一个音节的使用,而是经常 与其他汉字组合成词语使用,但是日语“燃える” 传入汉语后,“燃”便经常单独做形容词使用, 例如“这首歌曲很燃”“燃曲”等。 2、名词成为动词、形容词 “宅男”“宅女”则是从日语“お宅”衍变 出来的。“お宅”在日语中是对那些沉迷于次元 文化并对这种文化相当了解的人的总称,而在中国 则主要是指闷在家中,不喜欢外出的男女。日语中 的“お宅”是名词,但在汉语中除了像上面所说 的“宅男、宅女”做形容词,它还可以做动词,例如: 她就喜欢宅在家里。 四、词义的变化 某个词汇被其他语言体系借用后,不仅是词 性发生变化,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中词义自然也会发 生变化。日语借词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社会文化 相融合,词义较之前有所扩大、缩小或者情感色彩 发生变化。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说某个单词的意义在新环境中 比之前的词义所涉及的范围更广。例如:“人间 蒸发”。日语的“人間蒸発”表示人消失,“人 間”指的是人。而在汉语的“人间蒸发”的人间 则是指的世间,这指代的范围远比日语中的“人间” 指代的范围更广。 例:在早产的儿子因为生命危险转到苏州市 儿童医院的时候,他的丈夫突然人间蒸发了 2。
原来这些词汇是来自日本...

原来这些词汇是来自日本...来源:网络侵删【日制汉字】又称和制汉字,新汉语(日本)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词汇是从日文引入的,【日制汉字】数量还不少,如人民、服务、图书馆、共产主义、哲学、世界、民主、病毒、艺术、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电话、科学、社会、经济、警察、杂志、干部、达人、暴走、逻辑等等,以学术名词居多。
这主要是因为自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日本近代化较中国成功,输入西学比中国快一步,清末民初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留学日本,便从日本人那里获得了转译过来的西学新知,包括一系列汉语新词,并将它们带回国内。
这些词大部分是日本人从古汉语中找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对应于欧美语言中的单词创造出来的,有字义新组合,也有古汉语文献中原本就有只是将用法固定或赋予专门含义的词。
日本和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二十世纪初大量新词汇的出现丰富壮大了汉文。
【日制汉字】有趣的【造词原理】:★抽象化汉语原有词汇★广义化。
例:“社会”作为“society”的译语,社会在汉文原指春秋两季乡村学塾举行之祭祀土地神的集会。
狭义化。
例:“经济”作为“economy”的译语,经济一词出自汉文“经世济民”,包含政治、经济等抽象意义。
★使用汉字的造词力直接新创★如“电话”、“制纸”、“制糖”、“名词”等等……★使用造词力强的词尾大量制造新词★如“~化”、“~的”、“~性” 、“~主义”工业化,工业的,工业性,工业主义……等等创造于明治维新时期的和制汉语,由于多是为了翻译外文中日语本所没有的词汇而创的,通常具有“能与原文词意义完全匹配”的特性。
如“名詞”是“noun”的译语,专为“noun”一词而创,所以这两个词可视为完全等意。
同时,这时代的和制汉语也效法西文里的“字根”用在汉语词,如使用“~化”作为“~ize”的译语、以“~主义”作为“~ism”的译语。
★半和制汉语★前述“世界”、“社会”、“经济”等原出于汉语,在日语中借为欧文翻译,赋予新意义的用词,属于广义上的和制汉语。
试论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转用

从 词 义 解 释 不 难 看 出 它 就 是 “ 汤酱 汁 面 ” 老 。 日语 的“ 打 麴 ” 当 于 汉 语 的 “ 擀 面 ” 手 相 手 。 这 些 饮 食 日
油℃扬c 毛 ℃ 南为。 )
老薄 < 圭求 L
血管 疾 患 虚 血 性 心 疾 患 、 性 心 不 全 急
老凳 症 L 、
“ 拐 鹬 ” 词 的构 成 很 有 特 点 。“ 拐 ” 相 当 于 唐 一 唐 它
中 国菜 系烹 调 法 的 “ ”, 这 一 词 直 接 引 用 后 面 再 加 炸 将 上 “ ”, 而形 成 了合 成词 , 炸 鸡 ” 鸡 从 即“ 。
本 留 学 或 深 谙 日本 饮 食 文 化 的人 才 , 了 吸 引顾 客 别 出 为 心 裁 地 直 接 引 进 日语 原 文 的情 况 也 不能 排 除 。 当大 家 结 束 一 天 的 “ 埸 ”工 作 后 到 饭 店 品 尝 完 械 “ 拐 绱 ”, 到 “ 棠 中 ”的 “ 贩 K v” 解 除 一 天 的 唐 再 喾 量 T 为 疲 劳 而放 开 歌 喉 的 时候 , 谁 能 想 到 此 类 词 句 来 自邻 近 有
摘要 :榻榻 米” “ 舞伎 ” “ “ 、歌 、 和服 ” 等是 日语 中的 固有 名词 , 而今 已经成 为汉语 中的一 份 子 。在 现代
E 中, 日本引进 的此类词语 占有相当大的数量 , l 语 从 而且使 用频率也非常高, 明这 些词语有 着极强 说 的生命 力 。大量进 入 汉语 而得 到广 泛使 用的词 语 范 围很 广 , 活动领 域 不仅局 限于语 言文 学层 面 , 其 同 时还 包括法律、 社会学、 哲学、 政治学、 史学等诸 多领域。文章主要探讨这些词语之所以在汉语 中扎 历
现代汉语中吸收的日语词汇中日双解词典

10/20 10
此外,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吸 收的日语词汇中日双解词典, 还得到了林少华老师的认可并 为我们作序。
与此同时,我们正在和外
语研究出版社协商进行词典的 出版。
12/20
项目研究意义综述
1、为学习研究汉语词汇、语法提供便利,尤其是对 外来词词汇的研究。 2、整理制作《现代汉语中吸收的日语词汇中日双解 词典》方便相关专业学生查阅工具书,为广大研究人 员提供便利。 3、弥补现有相关外来词资料的不足。 4、丰富我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增强我们的研究能力。
2020/1/21
பைடு நூலகம்
3
指导老师
4/20
2020/1/21
4
团队成员
5/20
第2章
专业:日语 年级:10级
专业:日语 年级:10级
专业:汉 语言文学 年级:10 级
专业:社会 工作 年级:10级
专业:日语 专业:日语 年级:10级 年级:10级
2020/1/21
5
工作,并收获友谊
成果展示
2020/1/21
大学生科研作品立项
1/20
项目简介 团队成员 成果展示
项目研究意义综述
项目后续工作
2020/1/21
1
2/20
当你针对政治、经济、军事、物理等内容高谈阔论时, 你是否知道“政治”、“经济”、“军事”、“物理” 等词汇是现代汉语吸收的日语中的汉字词汇。汉语中 吸收的日语词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很多,比如 我们的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共和国”就 是从日本吸收的外来词汇。
2020/1/21
15
学 谢谢欣赏
气
无
有
止
浩
境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期 , 其 是 近 现 代 以来 , 本 文 化 也 给 中 国带 来 了 一 定 的 冲击 。 尤 l E
单 从 语 言 文 字 上 看 , 然 汉 字 对 日本 的语 音 、 字 、 汇 等 产 生 虽 文 词
的 引 入 也产 生 了积 极 的 推 动 作 用 。 与之 相 比 ,时 至 今 日的 日语 “ 来语 ” 外 引入 和 推 广 则 更 倾 向 于体 现 日本 大 众 文 化 对 中 国 的 影
直 以来 , 于 日语 “ 来 语 ” 现 代汉 语 的关 系 , 外 不 少 关 外 与 中
著 名 学 者 都 提 出 了相 关 的看 法 。以下 就 先 行 研 究 , 一 概 括 。 做 实
删 V 7. N . o口 19 o4
读 与 写 杂 志
Re d nd W rt rodial a a iePe i c
浅 谈现代 汉语 中的 日语“ 来 语 ’ 外 ’
黄 跃 瑜
( 东 金 融 学 院 外 语 系 广 东 广州 5 0 2 ) 广 1 5 1
藤 惠 秀 在 《 国 人 留 学 日本史 》 中 中综 合 整 理 传 播 到 中 国 的 日本 词 汇 ,并 分 析 其 融 汇 到 中 国语 文 的 过 程 以 及对 中 国 的现 代 化 所 作 出 的贡 献 。 其 在 《 日本 文 化 给 中 国 的 影 响 》 一 章 “ 日本 到 中 第 由 国 ” 便 提 到 由 于 大 量 翻 译 日本 著 作 , 成 言 语 文 章 的 日本 化 . 中 造 并 认 为 梁 启 超 对 日语 新 词 的 引入 起 到关 键 性 作 用 。 晓 秋 在 《 王 近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及对外日语教学策略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及对外日语教学策略一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一)现代汉语中日语借词产生的原因中日两国自汉代起开始官方往来至今,一直有不同形式的交流、往来,这种跨国界、跨文化的接触,带来了语言的交集与融合。
至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更多的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上至国家立法下至日常饮食,日本都不同程度的有所借鉴。
在两国的交流中,语言的接触自然不可或缺,除了语言间的翻译也有语言的流入,这便是借词产生的原因。
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更多的接受了西方文明,而中国也开始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文化,日语词汇也随之大量输入中国,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便日渐增多。
到20世纪后期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两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接触的领域也愈加丰富,自然科学类﹑社科类﹑生活类等方面的词汇大量的涌入中国,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终身雇佣暴走族黄金周宅急送过劳死亲子教育败犬女等。
【1】此外,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原有的词汇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表达需求,日语借词的出现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汉语词汇的缺乏。
因此,可以说日语借词是中日两国交流的必然产物,同时,日语借词又对推动两国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的特点1现代汉语中的日语的借词多来源于日本的社会文化中国教育部自2005年起每年会公布本年度中国语言发展状况报告,报告中会统计每年的汉语新词的数量,自2006年起至今汉语新词的数量呈递增的趋势,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日语借词。
根据统计词汇的内容分析,在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大多来源于日本的社会文化和人文科学等领域,其传入途径多来自网络、影视媒体、报刊杂志等方面。
【2】例如:现在非常流行的正太一词来源于日本的人气动漫《铁人28号》,其主人公金田正太郎是一个身穿西装和短裤的帅气小男孩,由此借用正太一词代指年纪小但帅气可爱的小男生。
而在青年人聊天中常出现的食草男一词则诞生于日本作家深泽直纪的笔下,该作家于2006年在《日经商务报》上发表的连载文章中提出了食草男的说法,即指脾气温和,在恋爱中较为被动,但用情专一的男子。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两个时期特别引人注目。
一个是唐代,一个是近代。
唐朝时,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直至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有了自己的文字,学会了书写。
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日本人心目中的“真名”)之变体。
到了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
别的方面姑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而言,日本反倒成了汉语的输出国。
东瀛“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也大量“倒流”回中文里,成为国人日常用语的重要来源与组成部分。
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汇,叫做日语“外来语”。
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等,有70%竞是从日本输入的。
这些都是日本人用汉字对西方相应词语的对译,原封不动地输入中国后,便在汉语里落地生根。
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的概念、词汇等,竟大都是日本这个昔日的“学生”捣鼓出来的。
平心而论,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张不开嘴。
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诸如此类的词汇相继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它们迅速取代了当时颇为权威的“严译”(严复所译)术语。
在这些涵盖各类学科的新词汇中,有的是日本“自造”的,有的则是旧瓶装新酒,赋予原有汉字以全新的内涵。
中国乐得坐享其成,就顺手牵羊地拿过来借用,省得自己再去冥思苦想地翻译了。
这无疑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其全方位的裂变,为中国现代化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上世纪初叶从日本“返销”回来的日语“外来语”,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
此外还有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食堂、公社、写真、空港、给力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一千多年前,先是汉字和汉语词汇潮水般地涌入日本,造就了东瀛倭国的书面语言。
一千多年后,日本大量地使用汉字和汉语词汇去翻译相应的西方名词和术语。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汉语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
在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中,汉语吸收了大量来自其他语种的外来词。
其中,日语作为汉语近邻,对汉语的影响早已不可忽视。
本文将介绍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并探讨其在汉语中的运用和影响。
日语外来语是指在日语中使用的源于其他语言的词汇,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汉语。
由于汉语和日语在发音和词汇上的相似性,许多日语外来词经过稍加改变就被汉语所吸收和运用。
这些日语外来词在词义和语用上都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和使用方式。
首先,让我们看看一些在汉语中常见的日语外来词。
比如,“寿司”、“便当”、“滑稽”等词汇在汉语中已经流行多年,被广泛使用,成为了汉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词汇的使用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的历史。
“寿司”和“便当”这两个词是日本人民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随着日本料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它们也逐渐进入了中国的餐饮行业。
而“滑稽”这个词原本在汉语中是指某种行为或表情让人觉得好笑,但在日语中则表示一种搞笑的方式,一种演员的表演风格。
经过了数十年的使用,这个词已经成为了汉语中形容搞笑或可笑的一种常用词汇。
另外,汉语中的一些日语外来词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质。
比如,“柔道”、“空手道”这两个日语外来词在中国的武术领域中非常常见。
它们最初是作为学习日本武术的专业术语而被引入中文中的,同时也引入了中国的武术界。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日两国的武术发展也得到了互相借鉴和促进。
除了词汇的借用,汉语中一些短语和表达方式也受到了日语的影响。
比如,一些出现在日本动漫和影视作品中的台词和情感表达方式也被汉语使用者广泛借用和模仿。
当你听到一个人用“我是高富帅”来形容自己时,这就是受到了日语中“帅哥”一词的影响,它原本在汉语中是指容貌英俊的男性的,而在日语中则是单纯指美男子。
虽然日语外来语在汉语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并成为了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要注意其使用的场合和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王彬彬一、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
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
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
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
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
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被称作日语‚外来语‛,这里也借用这种称谓。
在‚外来语‛上加上引号,是为了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相区别。
因为这二者毕竟有些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
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
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
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
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
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
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
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雷颐先生是以肯定的口气谈到日语对汉语的侵入的。
而李兆忠先生的《汉字的圈套》一文,则在与雷颐先生做了相同的介绍后,不无遗憾地写道:这真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同样一个西方科学术语,到了中国和日本,就被译成两种味道相去甚远的词,最后却是以中译失败,日译胜利而告终,这是为什么或者换一种不太合理的问法:严复、梁启超们为什么没有想到采用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那种比较自由和通俗的意译法?同样,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为什么没有像二十年之后的大陆学者那样,采用那种引经据典式的译法这里把梁启超与严复相提并论有些不妥,但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值得思索的。
汪丁丁先生的《‚经济‛原考》一文,是对‚经济‛二字的汉语原意进行追溯,实际上也同样涉及到日语‚外来语‛问题,因为‚经济‛也是众多日语‚外来语‛中的一个。
而考古学家陈星灿先生的《考古学就在我们身边》一文,倡议中国的考古学‚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因为‚所谓的国家、文明。
私有制等等概念都是从国外输入的‛,它们用来说明中国古代的情形或许并不很合适。
陈先生所说的这些概念,虽然源自西方,但毕竟是日本人把它们译成现在这样的汉语词的。
对这些概念的反思,也必然引发对翻译过程的追问。
以上是我近年偶然见到的涉及到日语‚外来语‛的文章中的几篇。
这些文章,也引发我对这一问题的兴趣。
20年前,当我开始学习日语时,我发现日语中有那样多的汉语词,这令我有过短暂的惊奇;而后来,当我知道汉语中有那样多的日语词时,我却不得不有持久的惊讶。
先是汉字和汉语词汇进入日本,并造就了日本的书面语;当日本在近代与西方相遇后,便大量使用汉字和汉语词去译相应的西方名词、术语;出自日本学人之手的这些译语,在清末又潮水般涌入中国。
——这个过程很复杂,也很有趣。
我所能接触的资料十分有限,只能勉强说出一个大概。
二、语言中的词汇,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数种区分。
现代汉语中的所谓日语‚外来语‛,基本属名词类。
但名词本身也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可见可感可触的很具体的事物、场景的命名,如桌、椅、草、木、山、川、日、月等等;一类则表示一种抽象的意义,也就是所谓术语、概念,如政治、经济、民主、自由、科学、文化等等。
前者可称之为具象名词,后者可称之为抽象名词。
在日语‚外来语‛中,具象和抽象两类名词都有。
具象名词今天仍在使用的,可举‚电话‛和‚俱乐部‛两词为例。
‚电话‛是日本人生造的汉语词,用来意译英文的telephone。
当初中国人对这个英文词采取了音译,译作‚德律风‛。
在一段时期内,‚电话‛和‚德律风‛两种叫法通用。
但后来,‚德律风‛这种叫法终于湮灭。
关于这个译名,我发现过一点有趣的资料。
本世纪初年,一群在日本的绍兴籍留学生曾联名给家乡写回一封长信,其中详细介绍了日本的近代化情形,鲁迅也列名其中。
信中说到‚电话‛时,特意注释道:‚以电气传达言语,中国人译为‘德律风’,不如电话之切。
‛于此亦可见日语输入中国的途径之一种。
而‚俱乐部‛则是日本人对英文Club的音译。
这几个汉字,音、形、意三方面都是绝佳的选择,所以在中国沿用至今。
但也有些日译具象名词进入中国后,又被淘汰例如‚虎列拉‛,在中国曾被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如今却被‚霍乱‛取代。
具象名词本身也许并不值得多谈,我感兴趣的是抽象名词。
但具象名词与抽象名词之间,有时并无明确的界限。
有些名词,在古汉语中本不具有抽象的意义,传入日本后,则被抽象化。
在与汉字遭遇之前,大和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有自己的语言系统。
在原有的日语中,具象名词很丰富,对种种具体事物都有很精确的命名,但抽象名词却极不发达。
这也并不奇怪。
当一个民族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时,是不可能有发达的抽象思维的,因而也就不会有大量的概念产生。
只是在与汉语接触后,汉语中众多的抽象名词才进入日本原有的语言中。
汉语中的种种具象名词,例如山、川、草、木、日、月、云、雾,等等,虽也传入日本,但日本人可按照自己原有的发音来读这些汉字,但像汉语中的自然、道德、政治、经济、风流、文学这类抽象名词,因日语中原本就没有相应的词与之匹配,便只能模仿汉语的发音来读这些词。
在大和民族与汉语相遇时,汉语中的抽象名词,在音、形、意三方面对他们都是陌生的。
而在近代,当日本与西方语言遭遇后,大量采用汉语抽象名词去译西方概念,例如,用‚经济‛译‚economy‛,用‚自然‛译‚nature‛,用‚文学‛释‚literaure‛。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知道这些被日本人用来译西方的词汇,原本是从中国输入的,但我们更应该知道,这些汉语词在传入日本后,其中不少意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
抽象名词从一个民族传入另一个民族,不可能始终保持原汁原味,即便在文化发展阶段相等的两个民族间,也可能发生误读和误解,何况当时的日本在文化发展阶段上与中国如此悬殊。
那一大批植根于中国文化中的抽象名词被日本移植过去后,要真正在日本文化中扎根生长,就必然要与汉语原意发生某种程序的分离。
日本现代学术界对这些汉语词在古汉语中的原意以及传入日本后的意义变化,也多有考索。
例如‚经济‛一词,在古汉语中指‚经世济俗‛、‚治国平天下‛,但传入日本后,则意义变得狭窄起来,被专用来指财务经营、财政措施。
再如‚自然‛这个词,在古汉语中指不依赖人力,或人对之无能为力的现象,但在传入日本后,却具有了‚偶然‛、‚万一‛、‚意外‛这几种意思。
还有的词,在汉语中原本只被用于一种很具象的场合,并不具有明显的抽象意义,但在传入日本后,词义则渐渐向抽象的方向发展。
例如,现代汉语中的‚社会‛这个词,已是一个抽象名词,是日语‚外来语‛中的一个。
这是日本学人对西方‚society‛的翻译。
但‚社会‛在古汉语中,基本上是一个具象名词,特指每年春秋两季乡村学塾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集会。
《辞海》上举《东京梦华录〃秋社》中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词:‚八月秋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祗应、白席、歌唱之人。
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
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
‛但这个词传入日本后,渐渐别有所指。
据日本学者铃木修次考证,在江户末期,日本已将以教会为中心的教团、教派称作‚社会‛,这就已经使这个词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意义。
三、对日本近代学人用汉语词译西文概念的过程,我一直很感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种种权衡、取舍,有迟迟找不到一个合适译语的苦恼,也有绞尽脑汁后终于‚吟安‛一个译话的欣喜,当然,也可能有不得不姑且用一个并不很合适的译语时的遗憾。
由于资料的限制,对这个过程,我尚不能知道得很多。
但可以断定的是,日本近代学人在译西文概念时,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仍是向中国学习。
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
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
此后,13 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
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
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
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 1814年出版。
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
传教士与中国合作者所从事的西方汉译的工作,尤其是汉英词典的编纂,为近代日本学人翻译西文概念提供了借鉴。
他们也许并没有过多地袭用传教士和中国合作者的译法,但他们无疑会从这类西文东译的先行者那里得到不少启发。
日本现代学者在论及本国近代的翻译工作时,往往不忘提及利玛窦、徐光启。
莫里逊这些先行者所提供的参考。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有些名词、术语,正是当初在中国的传教士和中国的合作者共同创造的译法。
对这类译语进行全面的列举是一件难事,但据日本学者考证,至少‚数学‛、‚理论‛、‚银行‛、‚保险‛、‚批评‛、‚电气‛这数例,属日本近代学人对中国已有译法的袭用。
在人们谈到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时,这些往往也被包括在内,这是不正确的。
第二种方式,是对汉语词的原意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于作西文概念的译语。
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译语很多。
例如革命、艺术、文化、文明、文学、封建、阶级、国家、演说、民主、自由、经济、社会,等等,都属这一类。
上文说到,有些汉语词输入日本后,意义已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例如‚经济‛、‚社会‛等。
日本学人在选定这种汉语词来译‚economy‛、‚society等相应的西文概念时,该不会有过多的犹豫。
而更多的时候,日本学人必须对汉语词的原意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才能为某个西文概念选定一个大体合适的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