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三则》_初级中学语文教案.doc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七下《寓言三则南辕北辙》

寓言三则《南辕北辙》教学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表演课文内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南辕北辙”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认读生字13个。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如果方向错了那就会适得其反。
教学过程:一、释题质疑(一)板书:[辕辙]。
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1.都与车有关,是车字旁的字。
2.辕yuán (袁);辙zhé(撤)(二)什么是“辕”出示课件①车前驾牲畜的部分;车往南走,辕就会指向南方。
(三)出示课件②看,车轮压过的痕迹是“辙”;车往北走,车辙就会伸向北方。
(四)齐读课题。
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形象地指明题目中的“辕、辙”。
唤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
二、读文识字(一)快打开书P48 ,读读书吧。
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生字。
点评: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初步扫清文字障碍。
(二)出示课件③指名领读词语:南辕北辙季梁行驶奔驰驾车旅费诚恳固执己见季梁——约2300年前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
奔驰——马、车很快地跑。
旅费——旅行用的钱(三)同桌一起轻声读认字表中生字,读的正确,请你画颗星星;有问题教教他。
(四)老师抽查:执、固执、固执己见;恳、诚恳;旅,组词。
(五)用笔描“旅”字,边描边记。
(六)两人小组再读读课文中刚才读不准确的段落。
一人读,一人听。
三、深究解疑。
(一)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二)然后小组交流。
把不懂的问题写在问题车厢上理解帮助袋A楚国——约2300年前的国家名,在今天南方的湖南湖北。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无论如何——不管怎么样技术——本领B 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为什么到不了楚国?(读读第10段)C 车上的朋友不固执己见,就会怎样?(三)学生汇报。
1.我们组读懂了: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要去楚国应该往南方,他向北走。
板书:[楚国方向错了] (贴图,马头向右)2.我们组不懂的问题是⑴什么是“诚恳”? ①用曲线画出季梁说的话,再轻声读一读。
语文:第23课《寓言三则》教案1(鄂教版七年级下)

23 寓言三则《南辕北辙》教学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表演课文内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南辕北辙”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认读生字13个。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如果方向错了那就会适得其反。
教学过程:一、释题质疑(一)板书:[辕辙]。
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1.都与车有关,是车字旁的字。
2.辕yuán (袁);辙zhé(撤)(二)什么是“辕”出示课件①车前驾牲畜的部分;车往南走,辕就会指向南方。
(三)出示课件②看,车轮压过的痕迹是“辙”;车往北走,车辙就会伸向北方。
(四)齐读课题。
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形象地指明题目中的“辕、辙”。
唤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
二、读文识字(一)快打开书P48 ,读读书吧。
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生字。
点评: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初步扫清文字障碍。
(二)出示课件③指名领读词语:南辕北辙季梁行驶奔驰驾车旅费诚恳固执己见季梁——约2300年前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
奔驰——马、车很快地跑。
旅费——旅行用的钱(三)同桌一起轻声读认字表中生字,读的正确,请你画颗星星;有问题教教他。
(四)老师抽查:执、固执、固执己见;恳、诚恳;旅,组词。
(五)用笔描“旅”字,边描边记。
(六)两人小组再读读课文中刚才读不准确的段落。
一人读,一人听。
三、深究解疑。
(一)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二)然后小组交流。
把不懂的问题写在问题车厢上理解帮助袋A楚国——约2300年前的国家名,在今天南方的湖南湖北。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无论如何——不管怎么样技术——本领B 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为什么到不了楚国?(读读第10段)C 车上的朋友不固执己见,就会怎样?(三)学生汇报。
1.我们组读懂了: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要去楚国应该往南方,他向北走。
《谚语三则》教学设计.doc

《谚语三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初步感知谚语包含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
2,鼓励学生阅读与本课话题相同或相近的课外读物,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读谚语,乐于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谚语。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掌握本课重点生字和词语的认读、识记和应用。
2.帮助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句型的用法。
教学难点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朗读中感知三则谚语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听故事有什么要求呢?(注意听,边听边想,回答老师的问题。
)好!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一个《青青和怕怕》的故事(故事附后)。
老师的故事讲完了,好听吗?青蛙妈妈的两个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孩子们评价,估计他们会说“青青不怕吃苦,勇敢,是个好孩子。
怕怕怕苦怕累,什么也没学到”。
)小朋友们真能干,听故事听得好,话也说得好,真是好样的!我相信大家也一定会把课文学好。
二、学文识字(一)出示谚语第三则1.请小朋友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同桌互读生字。
2.抽认生字“壮”、“努”、“老”、“徒”、“伤”、“悲”,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字。
3.齐读生字,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
手指书空“壮”、“老'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这则谚语,可以自己小声读,小组同学一起读,也可以两人对读。
鼓励学生多读几遍,并能背诵。
5.小朋友,你们能讲讲这则谚语的意思吗?结合老师刚才讲的故事想想。
(对,小朋友说得真好。
青青勇敢、好学,学到了一身本领,怕怕胆小、怕事、懒惰,最后一事无成。
怕怕真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这则谚语就是说给像怕怕那样的人听的。
你们可要努力学习哟,千万别学怕怕。
)(二)出示第二则谚语1.我们用读一读、认一认、讲一讲的方法学习第二则谚语。
初中寓言教案

初中寓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2)能够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3)能够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通过课后实践,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分享、倾听他人意见的品质。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揠苗助长》、《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
2.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寓意和人物形象。
3. 教学难点: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讲述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教师总结引导进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寓言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寓言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物形象。
6. 课后实践:(1)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拓展知识面。
(2)学生尝试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课后实践:通过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清晰度、逻辑性和创新性。
第一册《寓言三则》_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册《寓言三则》寓言三则教学目的:掌握寓言特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
教学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
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先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抓住以神、动物、物品喻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引出寓意。
)一由学生讲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古代英雄的石像》附加作业),比较童话与寓言的不同点,引出寓言的特点(朗读并划书)二正字音三分析(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让学生讲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
6向学生赠送做人格言:轻视别人的人,也会遭到别人的轻视;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二)《蚊子和狮子》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3点明寓意。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
(《龟兔赛跑》)5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小结:两篇皆出自《伊索寓言》,让学生谈谈伊索其人。
(古希腊寓言作家,原为奴隶,创作寓言讽刺权贵,后遭杀害。
)(三)《浓烟和烟囱》1简介严文井,我国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
2联想要合理,作者是抓住浓烟和烟囱什么特征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浓烟:扩散烟囱:静止不动)3找出第一段中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写出了什么特点?(浓烟:不可一世,洋洋自得。
烟囱:沉默谦虚实干。
)4从两者的语言当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什么特点?5两者有什么不同的结局?6点明寓意。
7小结写作特点。
四请学生根据给出的成语“滥竽充数”“掩耳盗铃”创作一则寓言。
五板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想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问——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胜败狮子————蚊子————蜘蛛扬长避短得意忘形————骄兵必败————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说课稿之《寓言三则》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说课稿之《寓言三则》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
编辑了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掌握寓言特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
教学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先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抓住以神、动物、物品喻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引出寓意。
)
一由学生讲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古代英雄的石像》附加作业),比较童话与寓言的不同点,引出寓言的特点
这是一种隐含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故事。
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获得一些教训。
寓言的故事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生物,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
对于生物或无生命的事物,寓言作者往往把它们人格化。
我国先秦的寓言创作,成就很高,许多寓言故事流传至今。
古希腊产生的《伊索寓言》,历来为世界各国所传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三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三则》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寓言文学的特点和作用。
2. 理解《寓言三则》中的寓意和主题。
3. 掌握寓言文学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4. 培养学生的思辩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熟悉《寓言三则》这篇寓言故事。
2. 掌握寓言文学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
3. 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主题。
教学准备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三则》课文。
2. 板书:《寓言三则》故事标题和重要词汇。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几个寓言故事的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介绍寓言文学的概念,并解释其特点和作用。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 学生个别自读课文《寓言三则》。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内容,尝试理解故事的寓意和主题。
3. 整个班级共同探讨故事的寓意和主题,并记录在板书上。
4. 老师帮助学生解读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三步:分析与讨论1. 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寓言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 各个角色代表了什么?- 故事中的情节有何寓意?- 故事传达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第四步:思考与拓展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文学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个人反思并写下自己对寓言故事的感悟和启示。
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则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解读其中的寓意与主题。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或其他文学作品,提升阅读能力和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寓言故事寓意和主题的解读是否准确。
参考资料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三则》课文。
2. 人教版语文教材教案参考。
寓言三则的七年级语文教案

寓言三则的七年级语文教案1.领悟三则寓言的含义。
2.学习寓言语言简炼的特点和运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1.提前支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弄懂含义2.课堂采纳导读式,启发同学思维3.介绍伊索及其寓言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寓言,以比方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赐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意无论是明白点出还是含而不露,只有处理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才是好的寓言,德国有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如果从一般教训动身,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险,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
“所谓”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就是简洁发谈论,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是光有“灵魂”没有“身体”,莱辛又说“要是我们把一句一般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别的大事上,把真实性给予这个特别大事,用这个大事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能形象地熟悉出这个一般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
”读课文,正音解词庇护〔bì〕自吹自擂〔léi〕烟囱〔cōng〕嫉妒〔jì〕怯懦〔〕〔〕讽刺〔〕轻视〔〕呆板〔dai〕庇护:包庇、袒护。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方自我吹嘘。
讽刺:光滑可鉴〔jiàn〕洋洋得意:得意的样子不行一世: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相提并论:怯懦:轻视:△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挖苦的故事。
其篇幅大多简短,仆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浅显的道理从简洁的故事中表达出来。
具有鲜亮的哲理性和挖苦性,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有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三则》_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从寓言学习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庇护(bi4)爱慕(mu4)凯歌(kai3)粘(zhan1)自吹自擂(lei3)大模大样(mu2)张牙舞爪(zhang1)妒忌(du4)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词语:(1)庇护:原指包庇,袒护;含贬义。
本课指保护。
保佑;含褒义。
(2)爱慕:本课指因喜好而追求。
(3)粘:本课指紧紧地附着在物体上。
(4)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5)大模大样: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
(6)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7)洋洋自得;自己感到十分得意或舒适。
洋洋:得意的样子。
(8)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9)护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也作忌妒、嫉妒。
3.默写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
他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两千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史上和对以后寓言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2.关于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
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3.导语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希望同学们通过《寓言三则》的学习,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课外读一些寓言故事,扩大视野。
三、正课1.分角色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2.提问: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讨论并归纳: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表现他爱慕虚荣的性格。
3.提问:他听到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道。
为什么“笑”?讨论并归纳:他以为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赫拉的雕像也一定不值多少钱,自以为得意地笑。
4.提问: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表明了他自己的小人之心自命不凡。
5.提问:当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的回答“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讨论并归纳:尴尬不堪,面红耳赤等答案不限。
6.提问:这个寓言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点出寓意。
7.提问:第一段讲故事运用哪些表达方式?讨论并归纳:以叙述为主,间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8.提问:为什么要间用描写?讨论并归纳:为了增强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
9.提问: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讨论并归纳: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四、小结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
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却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语,陡然之下便显然而止。
用反衬手法,作了辛辣的讽刺,点出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者的一文不值。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阅读下边一段文字,按文后要求答题。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几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珠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责一点。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
c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1·文中“添头”的含义是:。
2.“这个值多少钱”中的“这个”在文中指代:()A宙斯的雕像B.赫拉的雕像C.宙斯儿子的雕像D.以上三项全不对。
3.“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中的“笑”应该是:()A谦恭客气的笑B.漫不经心,无所谓的笑C.略带羞涩,极力克制的笑D.洋洋自得的傲然微笑4.“这个算添头,白送”中的“白送”的深层含义是:()A.赫耳墨斯的雕像只值几个银元B.赫耳墨斯的雕像不要钱C.赫耳墨斯的雕像不值钱D.赫耳墨斯不被世人敬重5.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的回答后,表情可能是:()A恍然大悟,目瞪口呆B.笑逐颜开,尴尬不堪C.恍然大悟,尴尬不堪D.目瞪口呆,尴尬不堪6.此段文字的寓意是:o第二课时一、预习朗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人今天我们学的《蚊子和狮子》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三、正课1.朗读课文2提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则寓言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讨论并归纳:相同点:结构相同。
都是第1段讲故事,第2段议道理。
不同点:(l)情节不同。
《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
《蚊》写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蚊子与狮子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蛛网粘住了。
(2)寓意不同。
《赫》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蚊》讽刺那些取得一些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3)表现手法不同。
《赫》把神当作人来写。
《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4)表达方式不同。
《赫》主要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赫耳是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
《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邈视强大的敌人。
描写两次吹喇叭的动作,第一次表现蚊子的勇敢,第二次表现蚊子得意忘形。
最后用间接引语,写出蚊子的反省。
3.朗读《浓烟和烟囱》4.这则寓言主要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烟囱和浓烟的不同性格?讨论并归纳:主要运用拟人的对比手法。
烟囱是建筑物,抓住其“静止”的特点,赋予它从不自吹自擂,永远默默工作的性格。
写浓烟,则抓住它扩散的形态,赋予它自我扩张的个性,说它“从烟囱里冲出来,总是大模大样,张牙舞爪,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地朝天空飞去。
他永远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再用对话将性格对比深化。
浓烟奚落别人,夸耀自己,而烟囱对戒烟的嘲笑,不亢不卑,实事求是。
最后对比了浓烟和烟囱两种相反的结局。
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讨论并归纳:说明那些狂妄自大的人,只是匆匆来去的过客,只有谦虚实干的人,才有永恒的价值。
6.提问:读完三则寓言,猜想一想,寓言所写的几个不同的角色,同社会上哪些人的特性有相似之处?讨论(答案不限)四、小结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阅读寓言,要透过简短的故事情节发现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五、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阅读下边一段文字,按文后要成答题。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我比你强得多。
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1.文中“凯歌”的含义是:2.“也会这么干”中的“这么”在文中指代:()A我不怕你。
B.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C.用爪子抓,牙齿咬。
D.我们来较量较量吧。
3.“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时的神态是()A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B.悠然自得,轻闲自在。
C.锐气毕露,势不可挡。
D.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4.“你并不比我强对中“强”的含义是()A蚊子有能扰乱狮子视听的“喇叭”。
B.蚊子很勇敢。
C.蚊子有办法激怒狮子,使它失去理智。
D.蚊子知己知彼,能以己之长克狮之短。
5上文对蚊子描写的方法主要是:()A行动心理B.语言心理C.语言行动D.语言神态6蚊子将要被吃掉时的心理可能是:()A茫茫然不可理解。
B对蜘蛛无比仇恨。
C.深深悔恨、痛悟。
D.豪气犹存,视死如归。
7.对此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最准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8.此段文字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寓言四则》_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设计导入课文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复述课文大意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
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