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环境问题

一、环境概述

1.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按其属性可以分为: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

(2)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

2.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

用的基本成分。包括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和社会环境因

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3.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它是岁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这种状况的

形成,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是更重要的原因。

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叫作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称为环境质量指数。根据

环境因素的不同,环境质量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二、环境问题概述

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

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按产生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

3.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相协调而引起的。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 全球气候变暖 、 臭氧层破坏 、 酸雨危害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

例: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露事故、我国重庆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等。 四、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内圆: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代表的含义

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③代表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④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正面(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负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五、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主要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①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后,可以恢复和再生,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的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②非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如矿产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矿产资源问题

2.土地资源问题

(1)中国土地资源问题的表现:一是耕地资源短缺,二是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的具体表现: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

(3)中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的原因

①非农业建设用地(城市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增长迅速

②耕地转化为其他用途(如作为林地、草地和鱼塘用地等)

③土地退化,加剧耕地不足

(4)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②提高土地利用率

③提高耕地质量

④科学开发土地和整理土地

3.矿产资源问题

具体表现是:人均占有量低;许多矿产后备资源不足;老矿山生产能力下降;一部分矿产资源面临着枯竭。

三、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1.能源矿产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

2.石油危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石油价格上涨,与石油相关的庞大工业群将受到较大冲击,甚至阻碍经济增长

3.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①适度开发,扩大加工深度,提高资源利用率②开发新能源③节约用油,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④加强勘探和开采⑤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⑥优化能源结构

4.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导致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是:燃烧化石燃料)

(1)煤炭利用中的环境问题:①产生大气污染②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③释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导致酸雨的形成

(2)解决措施:①优化用煤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用于发电、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等②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6.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

1.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2.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更低的持续供应

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在我国,表现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一、森林资源匮乏

1.森林锐减的原因: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开矿;②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③过度放牧;

④空气污染

2.森林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弱噪音;吸烟滞尘。

3.森林锐减的影响:①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②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造成生态系统恶化③环境质量下降④水土流失⑤河道淤塞⑥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二、草场退化

1.中国四大牧场: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

2.草场退化的面积逐渐扩大的原因:①长期对草场的粗放式经营;②过度放牧②;乱采滥挖;④工业污染;⑤鼠害虫害

3.草场退化的影响:①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②降低草场的生产力;③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④造成荒漠化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各种活动造成的

①大面积的森林砍伐、火烧和农垦

②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

③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

④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是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

⑤外来物种侵入,使原生的物种收到严重威胁

⑥土壤、水和空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破坏了生物生存的环境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四、水土流失

五、荒漠化

六、土壤盐碱化

七、结合中国地图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八、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一、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

二、水污染

1.水污染的污染源:①工业废水②农田退水③生活污水

2.类型:

三、大气污染

(一)类型:光化学烟雾、雾霾、固体颗粒物和酸雨

1.光化学烟雾:

(1)形成过程:光化学烟雾是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的烟雾。当遇逆温或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时,烟雾会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2)发生季节:常发生于夏季和初秋

(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成因

①洛杉矶众多的汽车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

②气候条件: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

③气象条件:常出现逆温天气

④地形条件:三面环山,只有西边临海,地形闭塞

2.酸雨

*我国酸雨南方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⑤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四、固体废弃物及其防治

1.污染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农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

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固体垃圾占据大量土地;污染大气、水、土壤,危及人体健康;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

3.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措施:固体废弃物可以回收利用。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具体措施有:分类收集,密封运输;填埋、焚烧、堆肥;实现循环经济

五、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1.按照声源的不同,噪声可以分为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其他噪声

2.噪声的危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休息、交谈

3.噪声控制途径:

①声源控制;如在城区禁止鸣喇叭,是控制交通噪声的重要手段

②传播途径控制;如在城市的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隔声屏障,在体育馆内装吸声吊顶

③接受者的防护;如佩戴护耳器

第五章环境管理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1.环境管理的对象:个人、企业、政府

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

3.环境管理的手段

(1)主要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2)其他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

二、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均有分布;一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大多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造成的,而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其影响也不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成为全球性问题。例如,酸雨随着大气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更是威胁着全人类,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决定了各国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三、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因为只有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文化观念,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协助政府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民间环保组织(NGO)的作用: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

四、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有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1.个人在环保中应具有的态度和责任:①尊重地球上一切物种②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稳定③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克服短期行为)等

2.个人在环保中的行为准则: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五、中国的环境管理思想

1.确定环境保护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2.提出环境管理的战略方针(基本原则)

“三同步”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

“三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3.制定环境管理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4.制定环境管理的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