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海外贸易
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影响

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影响明朝时期,海外贸易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
通过与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欧洲的贸易,明朝得以获得各种珍稀的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香料等,同时也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药材等产品输送到全球。
海外贸易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声誉,也为世界各地带来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
1.海外贸易的发展明初时期,海外贸易主要以东南亚为中心,包括马六甲、占城、暹罗等地。
到了明中期,南亚、中东地区的贸易也开始兴起。
明朝时期,南亚地区的印度洋贸易相当活跃,中国商人到达孟加拉、高知、卡利卡特等地,与葡萄牙、英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往来。
此外,明朝还派遣了“锡兰使”、中东使等外交使团前往印度洋和中东地区交流,加深了与这些海外地区的联系。
在欧洲方面,葡萄牙和荷兰成为与中国贸易最为频繁的欧洲国家。
葡萄牙先于其他欧洲国家到达了中国,从明初开始就在中国定居,与中国进行了相当多的贸易往来。
荷兰人也于明朝中期以后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商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
2.海外贸易的影响海外贸易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海外贸易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和财富。
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商品生产和经济活动。
海外贸易也致使了一些中国商品的批量生产和大规模销售,如丝绸、瓷器等。
在政治方面,海外贸易的建立加强了中国对周围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
海外贸易贯彻了明朝一贯的对外和平、崇尚和平的政策,而且它有效地维持了明朝国家的安全。
在文化方面,海外贸易更为普遍地引进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如瓷器、丝绸、茶叶、中医等。
这些商品和技术不仅在中国,还在外国市场产生了影响。
在此基础上,海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增进了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不过,海外贸易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对中国的财富和资源进行了不可预估的损失,例如元明时期的磁州坑矿井。
在明朝后期,由于官僚贪污、民族政策和国际形势变化等原因,海外贸易出现全面下滑的趋势。
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

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明清时期海外贸易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闭关政策:明朝创立了最早的海关机构,海禁,旨在限制外国商人进入中国,对外贸易实行严格的限制和控制。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闭关政策,继续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且实行封闭的海洋政策。
2.封建体制: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政策严重受到封建体制的影响,国家对外贸易的控制主要由地方官员执行。
外国商人必须通过地方官员才能进入中国进行贸易,这种过程中常常出现贿赂、勒索等不良行为。
3.限制性贸易政策:明清海外贸易政策以进口限制为主要特点。
明朝设立了专门的通商口岸,如广州、汕头、杭州等地,只有这些口岸才允许与外国进行贸易。
对外贸易主要以单一通商口岸为中心,其他的港口严格限制与外商发展贸易关系。
4.重税政策:明清时期海外贸易主要依靠海禁税、鼓税以及其他关税手段进行税收的征收和管控。
明代时,对外贸易的关税高达30%以上,清代则增加到了40%以上。
重税政策严重制约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并使得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
5.对外贸易的严格管制:明清时期海外贸易政策对外国商人和使节严格管理和控制。
外国商人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并且受到地方官员的严格监管。
同时,中国政府对外交涉的使节控制严格,只允许他们在指定的地区和时间内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和交流。
7.东南沿海贸易的繁荣:明清时期,由于东南沿海发达的经济和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的贸易城市如广州、福州等成为中国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的重要节点,也使得这些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史及其意义

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史及其意义明朝自成立之初,就开始了对海外的贸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明朝的海外贸易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并对明朝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明朝初期,海上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以南洋群岛和印度为主要的贸易港口。
明朝政府为了控制海上贸易,特别是对红島等港口实行了一定的管理和监管。
同时,明朝商人也开始大量出海到东南亚地区进行贸易。
明朝中期,随着船只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经验的积累,明朝的海上贸易扩张到了更远的地区,如荷兰、葡萄牙和日本等。
其中,与葡萄牙的贸易关系最为密切。
明朝政府和商人纷纷与葡萄牙人进行海上贸易,如长崎、马尼拉、马六甲等地皆曾有明朝商人活跃的身影。
同时,明朝还派遣了使者到西洋国家进行贸易和外交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明朝晚期,海上贸易发展到了全盛期,与西方国家达到了一定的平衡。
明朝海上贸易商人活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等地区,经常采用两船护卫的方式保护商队航行和贸易活动的进行。
不过,由于诸多原因,如天灾、战争、商业垄断等,明朝海上贸易在末期逐渐式微,最终走向衰落。
二、明朝海外贸易的意义1. 对明朝经济的发展明朝的海外贸易对于明朝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朝的商人通过海外贸易实现了商品的扩散和流通,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
同时,海外贸易也带来了新的贸易机会和商业模式,如丝绸之路、马航、海上丝绸之路等,为明朝的对外贸易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思路。
2. 对文化的影响明朝海外贸易也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明朝的商人和官员通过海上贸易接触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想,其中最典型的是天主教在明朝的传播。
葡萄牙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正是通过海上贸易逐渐影响到了明朝的社会和文化。
同时,外来的商品和艺术品也为明朝的文化多元化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启示。
3. 对政治的影响明朝海外贸易也成为了中外外交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明朝向外派遣的使臣和驻外的官员通过海上贸易与外国媾和和友好,缓和了中外关系的紧张。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自唐宋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然而,在明朝时期,中国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导致中国的对外贸易活动相对衰退。
直到明代中期,随着明政府对海禁政策的逐渐放松,海上丝绸之路重新崛起,海外贸易重新繁荣起来。
二、明代海外贸易的特点在明代,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南海和东南亚地区。
广州、泉州、苏州等港口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主要枢纽。
明朝政府为了规范海外贸易,设立了官方贸易机构,如四夷行官、东南亚通事船等。
这些官方机构的设立为海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机制。
三、明代海外贸易的商品明代海外贸易的商品种类丰富多样。
其中,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是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商品。
丝绸是中国的传统特产,深受东南亚和欧洲贵族的追捧。
瓷器也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赢得了海外市场的青睐。
此外,中国的茶叶也成为了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四、明代海外贸易的通路与航线明代的海外贸易主要通过两个通路进行,一个是南海通路,另一个是印度洋通路。
南海通路从中国的广东和福建港口出发,沿着东南亚诸国的海岸线向南延伸,通往东南亚地区。
印度洋通路则从中国的福建港口启航,经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洋地区的各个贸易中心。
五、明代海外贸易的影响与价值明代海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及其他相关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明代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大量的财富和商品流入中国,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工商业发展,也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品质。
其次,明代的海外贸易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了双方的友好关系。
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使中国的独特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六、清代海外贸易的变革与发展清代沿袭了明代的海外贸易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
清朝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广州通商大臣、泉州海口通商使等。
明代的海外贸易

明代的海外贸易一、简介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海外贸易较为繁盛的时期之一。
在明代,中国以瓷器、丝绸等优质商品打开了对外贸易的大门,与各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本文将从明代海外贸易的历史背景、贸易商品、贸易路线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的时期,国内经济发展迅猛。
国内需求不断增长,逐渐促使中国走向海外,开展贸易活动。
同时,明代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于是,明朝开始积极参与海外贸易,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
三、贸易商品在明代的海外贸易中,中国的瓷器和丝绸是最重要的贸易商品。
中国的瓷器以景德镇和宜兴为代表,因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装饰,在国际市场上备受追捧。
而丝绸则以苏州和杭州的绸缎为主要出口品种,其柔软光滑的质地和华丽的色彩成为了海外贸易的热门商品。
此外,药材、茶叶、银器等也是明代海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四、贸易路线明代的海外贸易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日本和西亚等地。
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中国商人经常组织船队,出使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与马六甲、爪哇、暹罗等国家进行频繁的商品交流。
同样,中国商人也通过海路将商品运往日本,与日本展开紧密的贸易关系。
此外,明代还有一些商人通过陆路将商品运往西亚和中亚,与阿拉伯、波斯等国家进行贸易。
五、影响明代的海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海外贸易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财富,推动了国内市场的繁荣。
其次,海外贸易对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工艺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工艺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同时,贸易往来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最重要的是,海外贸易的发展为中国走向海洋打下了基础,对后来的海外扩张和世界地位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结论明代是中国海外贸易较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其贸易商品包括瓷器、丝绸等,贸易路线覆盖东南亚、日本和西亚等地。
海外贸易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丰富了国内市场,推动了工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并为中国的海洋扩张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明朝的海外贸易

明朝的海外贸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海外贸易在当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就明朝海外贸易进行探讨,包括贸易路线、贸易品种以及对明朝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一、贸易路线明朝的海外贸易主要通过两个重要的海上贸易路线进行。
一是通过东南亚贸易路线,即从中国沿海出发,经过东南亚国家,最终到达印度洋地区;二是通过西南亚贸易路线,即中国通过西南地区与中亚、西亚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明朝的东南亚贸易路线主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是当时连接中国和印度洋的重要航道。
中国商船通过马六甲海峡,前往印度尼西亚、马来群岛和菲律宾,进行商品交换。
这些地区不仅是贸易重镇,也是当时香料的主要产地,香料对明朝的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
至于明朝的西南亚贸易路线,则主要以中亚、西亚的国家为主。
中国商人通过海上和陆上的贸易路线,抵达阿拉伯地区,通过红海、波斯湾等水域进行贸易往来。
明朝与葡萄牙也建立了贸易关系,葡萄牙船只通过印度洋前往中国,使明朝贸易更加繁盛。
二、贸易品种明朝的海外贸易品种多种多样,包括丝绸、瓷器、银器、漆器、药材等等。
丝绸是中国的传统特产,也是明朝重要的出口商品。
明代丝绸工艺非常发达,被称为“披罗织锦、技艺完备”。
明朝的丝绸远销东南亚国家和西亚国家,丝绸的贸易量占据了明朝海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瓷器也是明代贸易的重要品种。
明朝的瓷器出口华贵精美,制作工艺精湛,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
明瓷被誉为“万国之宝”,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除了丝绸和瓷器,明朝的银器、漆器、药材等产品也走向世界。
明朝的银器工艺精美,被欧洲贵族视为重要的礼品。
明朝的漆器因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备受赞誉。
另外,明朝的药材也因为中国独特的中药文化而备受青睐,对海外贸易贡献了重要的一部分。
三、对明朝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明朝的海外贸易对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海外贸易极大地促进了明朝经济的繁荣。
通过与海外国家进行贸易,明朝从中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明朝的海外贸易

明朝的海外贸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海外贸易取得显著成就的时期。
明朝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
与此同时,中国的海外贸易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明朝的海外贸易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在海外贸易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海外贸易取得显著成就的时期。
在明朝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展开的。
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发展阶段(1368-1433年)明朝初期,由于国力不足和统治者需要进行军事扩张,海外贸易受到了限制。
直到1397年,明成祖颁布《禁海令》,明朝对外贸易完全禁止。
然而,由于禁止海上贸易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明朝面临的经济问题,明朝后期的统治者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重新开放了海上贸易。
2.中期发展阶段(1433-1505年)开放海外贸易,成为了明朝中期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标志。
明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外贸的政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在此期间,明朝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组织了许多对外贸易的航海队伍。
3.后期发展阶段(1505-1644年)明朝后期海外贸易失败,主要原因是明朝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明政府还加强对海岛的统治,强行征收海禁费等,致使航线受到限制,商贸往来日渐萎缩。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海上交通线,起始于明朝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是:1.海上丝绸之路没有固定的贸易线路和定期船班,航线和时刻取决于天气和季节,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
2.贸易过程中存在很多中间商,加重了进出口的贸易成本,但也有促进货物流动、利用批发优势的功能。
3.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形式主要是各种物品的直接交换,也有运输换货的方式。
三、明朝成功的海外贸易组织1.郑和七下西洋郑和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上最有名的探险家之一。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郑和出使东南亚、南亚和非洲。
明朝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

明朝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一、引言明朝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富裕和最繁荣的国家之一,对外贸易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本文将探讨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和丝绸之路,以及其对中国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明朝的海外贸易1. 海上贸易的兴起明朝初期,在朝廷的赞助下,中国的海上贸易开始迅速发展。
明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建设了许多港口,并制定了一系列贸易政策,以吸引外国商人。
其中,最有名的是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的海上贸易重镇——福建的泉州。
泉州成为了明朝时期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
2.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除了海上贸易,丝绸之路在明朝时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明朝政府对外贸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但丝绸之路依然是中亚和西亚国家与中国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亚和西亚,并与当地的产品进行交换。
三、海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经济繁荣海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繁荣起来。
通过出口商品,中国获得了丰厚的财富,同时也为国内带来了稳定的税收和就业机会。
尤其是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需求非常旺盛,为中国的出口贸易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2. 科技与文化交流海外贸易还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科技和文化交流。
通过与外国商人的接触,中国人了解了其他国家的技术和文化,为自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产品也被外国人广泛接受,进一步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四、丝绸之路的影响1. 文化传播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的贸易通道,也是文化的传播媒介。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文化、宗教和艺术等得到了传播和交流。
例如,佛教在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地缘政治影响丝绸之路的存在也带来了地缘政治上的影响。
通过丝绸之路贸易,中国与中亚和西亚的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海外贸易有什么事实足以论证明代的中国人和他们的帝国政府莫明拒绝巨大而可观的海外利益?并且这种解释的理由是诸如:“儒家思想重农仰商的结果”这样的论述。
我不想论及这种思想的起源,这脱离了本篇所要论述的范围,但我绝不相信有人会在1000%的贸易利润面前止步,就像意大利并不怜悯斯拉夫人的鲜血而用他们的自由换取穆斯林的财富一般。
1573年6月中旬,一件在当时的菲律宾土著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于今天被正式载入史册。
两艘挂着西班牙国旗的大帆船从马尼拉港驶往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船上载着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和瓷器22300件,总值30万比索,折白银7.5吨,贸易利润高达600%。
这就是被称作“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首航。
至此,马尼拉确立了它作为中介港的地位,由西班牙人经营着明帝国与美洲的贸易,他们从帝国的商人那里获取丝、絹、瓷等高级奢侈品,并将之转口到美洲以换取白银,再将这些白银作为支付给明帝国商人的硬通货。
这条航线利益巨大,西班牙王室本在1579年王家法令中承诺给予新西班牙、秘鲁和危地马拉的所有西班牙商人通航权,但很快地,王室发现自己犯下了一个愚蠢的错误,大量的西班牙商人被吸引到这条航线上来,白银流量以每年一倍的数量增长,到1597年便达到了创记录的375吨。
西班牙人深感忧虑,1587年一名忠诚的西班牙官员在写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密信中谈到:“许多白银和银币都被运到马尼拉去交换中国的货物,虽然部分仍留在那里,但其余全部都被中国商人运走。
”菲律宾总督于1597年复述了这一事实。
次年,马尼拉大主教再次向西班牙国王做出汇报:“每年从新西班牙运来的一百万银币全都违返陛下的命令,落入中国异教徒的手中。
”王室并非袖手旁观,1593年时王家禁令已被颁布,西班牙王室力图以此限制白银的流出,并将此条航线交由王室专营,但作用有限,西班牙商人不顾禁令以走私的形式予以回应,白银以平均每年80~125吨的数量继续流入明帝国。
大规模贸易的倾向并非始于今日,隆庆元年海禁大开前早有人冒险涉足,但明帝国与美洲的间接贸易确由西班牙人开启。
自此以后,帝国的商人被巨大的利润吸引到东南亚,数万人集中在吕宋,带去丝织品、棉织品、瓷器、茶叶、布匹、锦段、丝绒等商品,换回自美洲运来的白银。
福建晋江人李廷机曾谈到:“弟生长海陬,少时尝见海禁甚严,及倭讧后,始弛禁。
民得明往,而稍收其税以饷兵,自是波恬,或言弛禁之便,盖以贫民籍以为生,冒禁阴通,为患滋大,而所通乃吕宋诸番,每以贱恶什物,贸其银钱,满载而归,往往致富。
”张燮在<东西洋考>中曾提到:“东洋吕宋,地无它产,夷人悉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它携来,即有货亦无几。
”从帝国本土来到这里的海船技术先进,每艘造价仅千余两白银,而所获每每过万,财富的积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帝国的官员、将领大都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南方利益集团。
因为大部分属走私贸易,得到一个确切的数据绝不可能,但一个简单的推导可以说明,100~125吨白银是一个合理的数据。
因为当时从阿卡普尔科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平均每年运量达到了150吨,根据当时的航海资料和西班牙官员的信件可以得知,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作为支付给帝国商人的货币而运走,如果排除这个唯一可能的解释,我们找不到任何理由说明那些白银的去向。
万历十年,棉价每匹0.3两白银,绢价每匹0.7两白银,按照每匹最低获利十倍的价格计算,历年自帝国输出的商品根本无法统计,当时普遍的说法是,“从智利到巴拿马,随处可见质优价廉的中国丝绸。
”“他们的丝织品质地优良,所要的价钱只是我们所要价钱的三分之一,他们很容易与我们竞争。
”很显然,这样高的价格优势只能出自一种情况:规模化生产。
有充足的资料可以证明,帝国充分参与了这场由西班牙发起的美洲掠夺运动,并且从中受益良多。
据估算,作为明帝国纺织业支柱的江南地区17世纪初产棉布已达2500万~3000万匹,丝织品70~100万匹,然而如此之高的产量仍然因海外贸易的巨大需求而导致价格持续攀升,巨大的利润刺激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产量,至中清时棉布可年产8000万匹,丝织品600~800万匹。
不仅从业人数急剧增加,技术上也出现了新型的机种,值得注意的是,纺纱的工作效率远远落后于织布,使纺车成为技术进步的瓶颈,虽然后来出现了足踏多锭纺车,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生产技术前进的动力只有一个:市场需求。
究其根本,阻碍中国发生技术革命的最大因素就是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
流入的资本虽然数额巨大,但相对于庞大的中国市场仍然显得过于乏力,中国的市场相对于中国的庞大人口基数仍然太狭小,如果中国的商品输出能够持续增长,迫使全世界持续地以白银甚至黄金作为硬通货支付给中国,那么中国将自发地兴起工业革命。
世界并非没有给中国机会,相反…中国曾经以庞大的商品生产能力赢得了白银的大量流入,它曾理所当然地将以一个伟大帝国的姿态继续君临东方,可这一切都因为明帝国的灭亡而光芒黯淡。
如果所谓的“康乾盛世”能够称之为盛世,那么我们要将因无效的人口增长和无效的土地获得而抵消的资本集中称之为什么呢?集中的资本、与资本数量相对应的人口、庞大的市场需求,我相信它们三者可以成为技术革命的支柱,很显然,明帝国的灭亡使我们离它们越来越远,并最终于1840年堕入深渊。
例如,根据当时的资料统计,福建省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其本省人口的一半,另一半人必须自谋出路,于是他们选择了海洋。
另一方面,帝国政府无力组织农民垦荒,它也没有能力将流动的农民限制在土地上,这最终导致了它的败亡,但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我们本应欣喜地看到由于粮食价格上涨而导致的人口限制迟迟没有出现,1911年的革命者们却惊恐地看到了这样一种情况:农村人口过于庞大,城市被无数贫穷的乡村包围,传统工业中最先进的部分已经破产,四处是一片萧条的景象。
美洲农作物的传播和清廷的专横造就了4亿人口,但这样的人口增长毫无效率,他们只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而无助于国民经济内涵的转变,谁告诉你们美洲财富的流量可以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而增长?诚然,我的假设倾向于将可能当作必然,它也确实滑翔在一根钢丝线上。
那就是一个颇为软弱的帝国政府,它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垦荒运动,无力将农民禁锢于土地之上。
但请不要忘记这样一个事实:明帝国的人口增长率远比它的后继者来得低。
这其中存在三个因素:美洲作物此时尚未大量种植,限制了人口的直接增长;频繁的天灾和弱化的帝国政府管理体制,共同导致了流民的增加以及开垦荒地的效率低下;美洲白银流入而改变的农业结构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被抵消了一部分。
有一种说法是棉桑导致人口激增,曾雄生在它的<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与圈地运动之比较>一文中论述到:“据明万历年间归安人孙铨的估计,蚕桑生产和水稻生产两者所需要的劳动力的比例为100:5,棉花也需要比高粱多一倍以上的劳力,于是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必然导致中国农村人口的增加。
因此,种桑种棉面积的增加,就意味着对劳力的需求加大,也就是说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必然导致了农村人口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可事实并非如此,栽种水稻与栽种棉桑不仅在劳动时间上存在差异,它们的劳动力也完全不同,后两者的主要劳动力是老弱妇嬬,在无棉桑可种的情况下他们显得多余,在这时不仅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甚至为家庭挣得了额外的收入,所以棉桑导致人口激增的说法言过其实。
我无意忽略它们的影响,但我同样注意到了,帝国市场自动地通过外部输入大米的方式缓解了这个矛盾。
盲目地限制棉桑并不可取,由于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粮食价格的上涨必然无法紧跟丝棉价格的上涨,平易这种价格差距,从外部输入大米是一条必要的途径,它们主要来自东南亚,通过以物以物的方式获得,“暹罗米”便在这一时期为人所知。
清帝国出现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降低与自明帝国开始的美洲白银的流入有着直接的关系。
先前我们谈到,由于巨大的利益诱惑,帝国南方的农民将稻田改种桑树,北方的农民将粮田改种棉花,粮食产量的下降于是成为必然,田地被分割成碎片,以前用作大规模生产的劳动工具不再具备使用的价值,劳动生产率开始下降。
明帝国可以通过大量兼并田产的方式加以弥补,但在清帝国这种方式却被强大的政府力量所阻止。
如果明帝国能够坚持下去,如果它的整个体制不那么混乱不堪,它是能够熬过这段艰难岁月的。
如果朱由检选择逃到一直忠于帝国的南方,帝国或许可以抛开早已成为累赘的北方各省,得到脱胎换骨的改变。
在财政上,粮长制度将像洪武年间一样行之有效,经济管理体制将抛开北方单纯而并不富产的农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趋务实,帝国财政也不会如此无效率地被用以维持如同陕西那样的贫瘠之地。
马尼拉大帆船的航行远远无法满足帝国对白银的迫切渴望,至少有三条主要贸易航线存在于帝国与他的四邻之间,如果我们将吕宋形容为帝国与美洲的中继站,那我们不妨将马六甲视作帝国与欧洲的桥梁。
早在隆庆元年的那份诏书颁布以前,马六甲就驻扎着许多帝国的商人,那些来自福建的人与来自浙江的人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分工体系,前者通常由于到来的时间较早而负责当地的商业运营,后者由于家乡作为商品输出地的有利条件而负责船货的运输,这些帝国的商人和葡萄牙人、荷兰人、亚美尼亚人和阿拉伯人一起经营着获利极大的印度-东南亚-中国贸易航线,或许因为包含一些信仰的因素,葡萄牙和荷兰人扮演了一个颇具攻击性的角色,他们与当地的穆斯林展开竞争,并多次试图以武力驱走穆斯林商人,取得香料群岛的控制权。
明帝国的商人则从帝国本土运来大量的纺织品、瓷器和草药这样的生活用品,换回的主要是香料,还有不少珍珠和玛瑙。
越南、缅甸和暹罗作为这一地区贸易体系的分支,作用不可低估。
尽管他们与帝国的贸易大都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存在,但对生产力非常落后的他们而言却是极其重要的,这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宝石换取不少生活必须品,有时为了获得某些诸如纸张、铁器这样的东西,他们可以冒险进行走私。
马六甲与中国的航线起初也是以走私的形式存在,它的另一端很可能在距浙江舟山百里之遥的双屿港,那里地势险要,悬于海洋之中,在被走私集团占据以前,是个荒无人烟的小岛。
它的腹地是浙江,帝国最富产丝绸的省份,同时也是帝国粮食和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那里水运交通发达,在历经多年的发展后,繁荣富裕作为一条真理已深入人心,它的城镇化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们享受着白银大量流入带来的种种好处。
双屿的走私贸易是在1548年被朱纨摧毁的,根据他的说法,“海寇勾引各夷占据双屿港相传二十余年”,可以推断,双屿港早在1528年以前就成为了国际走私贸易的一个重要据点,海洋贸易或许因为帝国政府的禁令而受到了限制,但商品的大规模输出从未间断,同样引自朱纨的说法,“土著之民,公然放船出海,名为接济,内外合为一家。
有力者自出资,无力者转展称贷,有谋者诓领官银,无谋者质当人口;有势者扬旗出入,无势者投托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