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语法部分练习,带答案

现代汉语语法部分练习,带答案

“现代汉语语法”练习一、填空1、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性质表现为()、()和()。

2、实词和虚词的重要区别在于:()。

3、代词分为()、()、()。

4、兼语短语是由一个()短语和一个()短语套叠构成的。

5、主谓谓语句是指以()作谓语的句子。

6、一部分不能做谓语但具有分类作用和对立性质的词叫()。

7、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的()和词的()。

8、词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根据能否充当句子成分把词分为()和()两大类9、虚词的特点是:(1)虚词总是()在实词或短语上边,表示一定的语法作用;(2)虚词不能单独充当();(3)虚词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比较固定。

10、将结构助词“的”“地”“得”分别填入下边句中的空格内。

(1)他说()我没听清楚。

(2)月亮悄悄()爬上了树梢。

(3)我们按规定作()处理。

(4)高兴()眼泪围着眼圈儿转。

(5)你别说()太过分了。

11、根据句子的()分出的类别叫句类,它包括:()、()、()和()四种;根据句子的()分出的类别叫句型,它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12、“生命之树常青”这一句话中用了比喻,这种比喻属于()。

13、“我最近在读鲁迅”这一句话中用了借代,其借代方式是()。

14、辨别句型:把句型的代号字母填在括号里。

A、连谓句B、兼语句C、双宾句D、主谓谓语句E、主谓短语作宾语(1)他让我骑自行车。

()(2)我每天骑自行车上班。

()(3)他知道我不喜欢挤公共汽车。

()(4)骑自行车我从没出过事。

()15、“向前看”、“向无此例”和“心里向着他”的这三个“向”的词性分别是()、()和()16、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词性。

(1)小王曾经跟老张到过俄罗斯。

()(2)小王跟老张都到过俄罗斯。

()(3)小王跟着老张到过俄罗斯。

()(4)他的思想跟不上形势。

()二、单项选择1、句子“这东西你吃过没有?”中“没有”的词性属于()A、动词B、形容词C、副词D、区别词2、下列句子属于连谓谓语句的是()A、他看见了就上前去搀扶她。

“着、了、过”当为动词词尾

“着、了、过”当为动词词尾

2001年第4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42001 (总16期) JOURNA L OF LIAONING TE ACHERS CO LLEGE(S OCIA L SCIE NCES E DITION)G eneral N o.14“着、了、过”当为动词词尾穆 颖 摘 要: 对于“着、了、过”的性质,语法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助词;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构形成分,当为词尾。

本文详细分析了“着、了、过”的用法以及“着、了、过”的作用,认为“着、了、过”不具备成为词的条件,而是动词的词尾。

关键词: 动词; 词尾“着、了、过”是现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

语法学家对于“着、了、过”有两种相对的意见。

一是认为“着、了、过”是词。

较早的如赵元任先生,黎锦熙先生,高名凯先生,后来的如张志弓先生以及《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及两本高校统编《现代汉语》教材都持这种意见;二是认为“着、了、过”不是词,而是构形成分,是动词的词尾。

较早的如王力、吕叔湘、朱德熙三位先生,后来的如张静先生等都持这种意见。

自五十年代关于词类问题讨论以来,很少有人对“着、了、过”进行专门的论述,近几年虽也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但只是说说看法而已,并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意见。

本文拟从最基本的分析入手,对“着、了、过”是否成词进行讨论。

1、要想弄清“着、了、过”是不是词,得先知道什么是词。

词是语言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汉语尤为如此。

印欧语有发达的形态,每个词都有形式标志,一看就知道是不是词。

汉语没有印欧语那么多发达的形态变化,单从外表上是区分不出一个一个的词来的。

于是,语法学家试着从各个角度给词定义。

近几年来公认的词的定义是: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

这个定义虽还不能解决词的全部问题,但大体上可以区分词和非词。

所谓“独立活动”多指两个方面:一是和其它成分组合时活动自由;二是指能够独用。

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是指描述和规范汉语句法结构和用法的一套规则系统。

它是基于现代汉语的实际用法和语言感知,通过观察和总结汉语的现象,对汉语的句子结构、词类、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句法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概括和分类,从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汉语语法体系。

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对于理解和使用汉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一、句子结构规则汉语的句子结构包括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宾补结构、主谓状结构等。

其中,主谓结构是汉语最基本的句子结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

主谓宾结构在主谓结构的基础上,加上宾语。

主谓宾补结构是主谓宾结构的扩展形式,宾语后面可以跟一个补语,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名词、副词、介词短语等。

主谓状结构是主谓结构的扩展形式,主谓状结构中的状语可以是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等。

句子结构规则指导我们在组织句子结构时应遵循的规范和原则。

二、词类规则汉语中的词类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量词等。

每个词类都有其特定的语法功能和词义,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变化和组合。

名词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等成分,代词可以替代名词、短语等,动词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等。

词类规则是汉语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我们在使用汉语词汇时应遵循的规范和原则。

三、句子成分规则句子成分指的是句子中实际具有语法功能和意义的成分。

汉语句子的主要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等。

主语一般放在句首,谓语在主语后面,宾语一般放在谓语后面,状语可以放在句首、句尾或句子的其他位置,补语一般放在宾语后面。

在句子成分的组合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序原则。

句子成分规则对于理解和分析汉语句子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短语结构规则短语是由几个相互关联的词构成的一种句法单位。

汉语中的常见短语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介词短语、量词短语等。

《现代汉语》Ⅰ作业(1)答案

《现代汉语》Ⅰ作业(1)答案

《现代汉语》Ⅰ作业(1)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广西师范大学现代汉语作业1[《现代汉语》第一章现代汉语及其书写符号] 年级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一、名词解释1.共同语共同语也叫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2.方言: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这种具有变异的地域性语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

3.双语现象:双语现象就是双重语言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正式场合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

双语现象是语言同化的先导或过渡阶段。

4.现行汉字:现行汉字指现在通用的汉字,就是《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的7000个字(其中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构成的、用来记写现代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

5.隶书:隶书是产生于秦代、通行于汉代的一种汉字形体。

隶书改造了篆书的偏旁,打破了篆书的形体结构,笔画进一步简化,变婉曲、圆转的线条为平直、方折的笔画。

隶书开始向现行汉字形体的过渡,并为现行汉字的形体奠定了基础。

6.构字部件:二、判断说明题1普通话也就是北方话。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北方话只不过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地域变体,它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普通话以北方方言的代表话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作为语音系统,普通话的语汇也主要来自北方方言,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也是由主要在北方方言区流行的近代白话文发展而来的,但我们终究不能把作为基础方言的北方话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混为一谈。

2北京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声母方面。

3.“桃”和“沐”中的部件“木”表意相同,“肚”和“明”中的部件“月”表意相同。

“桃”和“沐”都包含部件“木”,而且两者都是形声字,但是,“桃”中的“木”是表意的形旁,而“沐”中的“木”是表音的声旁。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一文旨在深入探究现代汉语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表现。

句尾“了”作为现代汉语中极为常见的语法标记,其用法和意义相当丰富和复杂,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理解和掌握其用法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

本文首先对现代汉语句尾“了”的基本语法意义进行概述,包括表示动作的完成、实现,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以及表示将来时态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句尾“了”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用法,如与动词、形容词、时间词等不同词类的搭配,以及在不同句式中的表现。

文章还将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进行深入的解说,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用法。

文章还将探讨句尾“了”与其他语法标记的关系,如与“已经”“曾经”等词的搭配使用,以及与“着”“过”等体标记的区别和联系。

本文还将总结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特点,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句尾“了”的用法,提高汉语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二、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句尾“了”在现代汉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语法意义丰富而复杂。

它常常用于句子的末尾,用以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这种用法可以称为“完成态”或“实现态”。

当句尾出现“了”时,它标志着该动作或状态在说话时刻之前已经完成或实现,且该动作或状态对现在或将来产生影响。

句尾“了”还可以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

当某个动作或状态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是说话人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或者对于听话人来说是一种新信息时,句尾就会使用“了”。

这种用法可以强调动作或状态的变化性,提醒听者注意这种新情况。

同时,句尾“了”还可以用于表达一种“委婉”的语气。

在某些情况下,说话人可能不想或不能直接陈述某个事实或观点,而是希望以一种更加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时,句尾“了”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使语气显得不那么生硬或直接。

虚词“了”研究

虚词“了”研究

关于“了1”,吕叔湘,朱德熙等学者认为它主要表示动作与行为的完成。在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 《语法修辞讲话》中,他们将“了1”解释为“表示行为的结束”,标志的是完成体。吕叔湘先生还在他的 著作《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写道:“‘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然而刘勋宁、刘月华等 主张的是“了1”不表示动作的“完成”,而表示动作的“实现”。例如“低了头走”这个句子,“了”不 表示动作的完成,它在这个短语里则充当的是助词“着”,这更接近于刘勋宁主张的等人主张的“动作实 现”。
(五)已然体
有的学者又将已然体称为完成体,如陈前瑞,句尾“了”的语法意义为己然体标记。这种观点的问 题在于,在类型学里,已然体或完成体要有两个基本语义要求,一是情状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前,二是 情状具备现时相关性。而汉语句尾的“了”的使用条件却不受情状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前的限制,情状 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后也可能使用句尾“了”。 例6 快上课了。 例7 这个方法最好了。 例6为句尾“了”的近将来时用法,用已然体解释不通。另外,已然体也解释不了例7 中“了”的语法 意义。
是对这种变化趋势进行了肯定。其中有一部分句子必须要有“了”,才能句子成立。比如例21句,去掉 “了”,句子便难以成立。
• 8.形+了1+数量+了2
• (22)我已经饿了好几天了。 • (23)赶快休息一下吧,你也忙了一天了。 • (24)怎么到现在还没消息,孩子妈急了半天了。 • 在该结构下,可发现数量词都是时间性词语。“了1”与“了2”之间的数量词是补充说明主语所处状态的
“了1”主要分布在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动词和它的补语之间。
一些不能或者很少和“了1”搭配的动词
(1)“打算”“禁止”“可以”“应该”“觉得”等必须带谓语性词语作宾语的动词

国开(电大)《现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1-6参考答案(下载可编辑)

国开(电大)《现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1-6参考答案(下载可编辑)

国开(电大)《现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1-6参考答案(下载可编辑)国开(电大)《现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1-6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一、本课程入门研究要求(40分)浏览本课程各个部分的研究内容并简要介绍。

本课程的六个专题,你对哪个专题最感兴趣?对哪个专题最不感兴趣?谈谈原因。

参考答案:第一章为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解读,主要介绍了语言文字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第二章是语音,主要介绍了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如普通话的达标测试等;第三章为词汇,主要介绍了语素问题,合成词,汉语语汇与汉文化的关系和词汇的运用;第四章为语法,介绍了词类。

短语,句子和句子的分类、意义,还有常见的语病;第五章为汉字,主要介绍了汉字的结构,汉字的现代化,和汉字的文化;第六章是网络语言,详细的介绍了网络语言及其形成的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和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规范。

我对第六个专题最感兴趣。

因为这个专题讲的是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我们比较陌生但又必须了解:才能在网络上进行交流。

比如:“沙发”、“杯具”、“我爸是XXX”、“反正我是信了”……而此专题详细的介绍了网络语言及其形成的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和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规范。

研究后,总觉得爱益匪浅。

对第二个专题最不感兴趣。

因为这个专题讲的是通用语言——普通话,当中涉及到的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很难在短期内掌握,我觉得有点“复杂”。

二、问答题(60分,每小题20分)1.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什么样的意义?参考答案:第一,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三,有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标准化和标准化,而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标准化和标准化,关于促进民族间交往、普及文化教诲、发展科学手艺、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都具有十分紧张的作用。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行具有十分紧张的意义,是我国语文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标准化工作正式步入法制化的轨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了”定位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了”定位

( )你看 见 了没 有 ? ( ( 7 ( 初级 汉 语课 本 》 )
例 ( ) 、 ( ) 中 的 “了 ” 表 示 “ 到 ” “ ” 1 2 看 皱
句 尾 助 词 ,如 例 ( ) “ 7 你看 见 了 没 有 ” 中 的 “ ” , 《 了 现
代 汉 语 》将 其 称 为 动 态助 词 。
《 代 汉 语 》 中 语 气 词 和 助 词 的概 念 ② 在 “ 才 你 去 哪儿 现 , 刚
了 ” “ 做 完 作 业 了 ”这 两 句 话 中 的 “ ”显 然 不 能 当 作 他 了
表 示 结 构 关 系 或 动 态 等 语 法 意 义 的 助 词 来 看 , 把 它 们 看 作
中 的 分 析 ,不 难 再 次 得 出选 择 A 理 由 : “ 才 你 去 哪 儿 是 表 示 变 化 已经 实 现 , 起 成 句 煞 尾 作 用 的句 尾 语 气 词 更 为 的 刚
个构 词 语 素 凝 固 于词 中 ,似 乎不 妥 ; 《 现代 汉 语 》 中 的动
态 助 词 “ ”不 仅 可 以紧 随 动 词 、形 容 词 之 后 ,还 “ 以加 了 可 在 中补 结 构之 后 ” ( 伯荣 、 廖序 东 ,20 :4 ) 。 黄 02 3
4 《 级 汉 语 课 本 》 会 认 为 不 在 句 尾 位 置 的 “ ”是 . 初 了
是A ,把 “ ”放 在 句 末 的那 个 。为 什 么 不 选 择 B ? 难 道 东 ,2 0 :4 ) ;语 气 词 “ ” “ 示 变 化 已经 实 现 ,在 了 呢 02 2 了 表 是 问 句 中 的 “ ” 放 在 句 末 ,所 以 回 答 时 “ ” 也应 放 在 祈 使 句 中起 成 句 煞尾 的 作 用 ” ( 伯 荣 、 廖 序 东 ,2 0 : 了 了 黄 0 2 句 末 吗 ?如 此 解 释 恐 怕 难 以令 人 信 服 , 因 此 给 “ ” 定 位 4 ) 。通 过 以 下 例 句 ,我 们 将 进 ~ 步 分 析 动 态 助 词 “ ” 了 6 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文1988年第5期(总第206期)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刘勋宁提要一般认为词尾“了”表示完成。

本文前两节分析各类实际用例,指出用“完成”来说明“了”的语法意义,在许多情况下是讲不通的;“了”所表现出来的“完成”只是某种条件下的偶发现象,而不是它本身固有的语义特征。

第三节将“V了”与“V完”格式加以对比,表明“了”的意义与真正的完成义是有相当距离的(二者对立)。

第四节提出我们的看法,词尾“了”应当看作应当看做动词“实现体”的标记,它的语法意义是表明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谓词形式的词义所指处于事实的状态下。

本文还对“看了三年”和“看了三年了”两种句式的对立作了新的解释。

普通话有两个“了”。

一个出现在谓词(以下用V表示,包括动词、形容词和短语动词)之后,称作词尾“了”(简称“了1”);另一个出现在句尾,表示某种语气,称作句尾“了”(简称“了2”).一般认为词尾“了”表示完成,句尾“了”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

本文讨论词尾“了”的语法意义。

什么是“完成”?赵元任先生在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中国话的文法》)一书中释为“completed action”(动作完成)。

①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图解了“完成”貌(这里只取“着”和“了”的图解):a A c d B b______︱______︱_____开始线完成线认为A→B=进行貌(着),B=完成貌(了)。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索性把“了”释作“表示行为的结束”。

词尾“了”真的是表示“完成”吗?一1.1 最容易引起我们怀疑的是通常“动词+了”的释义方式②难以推及“形容词+了”,例如:A 看了一遍已经看完了大了一寸 *已经大完了砍了许多已经砍完了瘦了许多 *已经瘦完了B 吃了饭去吃完饭去红了脸说 *红完脸说还了债买还完债买低了头走 *低完头走有些语法书把B组例句里的形容词看作动词,这不改变解释不成立的事实。

“红了脸”的脸是红的,“低了头”的头是低着的,都不是形容词所表示的那个意义的结束,因而无法说是“完成”。

(这两例的“了”都可以换成“着”,也表明不是“完成”。

)1.2 这种动词和形容词释义时的不平行现象也反映在由动词和形容词构成的述补结构(动结式动词)带“了”后的语义分析当中。

由于该结构是两部分构成,“了”多表示的“完成”就有两种可能:一是动词所表示的完成,一是形容词所表示的结果的完成。

从实际例句看,说结果的完成,困难一如前述:C 小李放平了桌子放完了 *平完了猫打破了玻璃打完了 *做完了小张吃圆了肚子吃完了 *圆完了不小心弄脏了衣服弄完了 *脏完了马希文同志在最近的文章中指出:“动结式动词中,在语法和语义方面起主导作用的部分是‘结’而不是‘动’。

”我们考察的结果恰恰是“结”的部分与“完成”义相抵触。

这就是很有意思了。

其实,按照定义,补语的作用在于说明动作的结果或状态;也就是说,述补结构表示了在动作的作用下,某种结果或状态的获得或出现;如果我们又以为带“了”表示这种结果或状态的结束,岂不是说“了”有一种否定作用,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1.3 动词和形容词在语法上属于不同的类。

如果仅仅是形容词后的“了”不能解释为完成,我们可以把这种不同归咎于动词和形容词本身的不同性质,或者把“了”分化。

但是进一步考察,我们很快发现,“完成”说对于“动词+了”也不是完全适应的。

二2.1 先看几组“动词+了”的句子:A 有了媳妇忘了娘B 我怎么会相信了他的鬼话没了谁地球也照样转这才同意了我的看法存了这种心,我们也就没办法了我害怕了一辈子你爹死了你爹,看还有谁疼你奶奶算白疼了你一场C 糊了好大一块D 门口坐了许多人疯了许多年楼上住了一位客人病了就没戏唱了床上躺了一个孩子断了就把它扔了池子里养了许多鱼A组的动词表示存在与否,B组的动词表示一种心理状态,“动词+了”的意思正是这种性质或状态的获得,因而与“完成”相排斥。

C组动词赵元任先生叫做状态动词。

他说,语义上,状态动词是表示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做达到的某种状态或情形;状态动词和形容词在语法上的轮廓很相象。

赵先生把它算作动词里的一个特殊的类。

D组动词朱德熙先生曾做过深入分析,认为动词含有“状态”的语义特征(1981)。

很明显,C、D两组动词带“了”表示的是某种状态的产生和存在,而不是这种状态的完成。

尤其是D组动词后的“了”还可以换成“着”,“基本意思不变”,更可见它的意义不会是“完成”。

2.2 问题倒不在这些动词。

因为它们在语法上或者语义上有特殊性,可以特殊处理。

问题出在那些被理解为“完成”的“动词+了”,如果换一种语言环境,就可能与“完成”的语义相龃龉。

下面看两组句子。

A1 吃了就走B1 吃了这么长时间,还在吃问了就对了问了一遍又一遍,讨厌死了说了就放心了说了个没完没了,婆婆嘴嚷嚷了一阵就没声了嚷嚷了快一个小时了,还有完没完A2 踏在地上走了走B2 小道上走来了一老一少也算过了几天好日子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响了好一阵子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消息传了个遍远远地传来了一阵歌声A组可以理解为完成,B组不行。

B1 组“动词+了”之后有量的指示,并有后续分句说明动作没有结束。

B2 组动词后加上了趋向补语,取消了动作过程的结束点,因而也无法说是完成。

2.3趋向补语“起来”的一个引申意义是“表示动作开始”。

按理,“开始”与“完成”是相对立的,可是我们却经常看到“起来”与“了”一起附加于一个动词:他俩说着说着就打了起来,拦也拦不住。

人们对他逐渐信任了起来,甚至有点儿离不开他了。

“了”与“起来”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倒是“风”“火”相趁的关系。

这种现象并不是只发生在“了”与“起来”之间,“了”与其他的趋向补语间同样存在着这种解说上的矛盾。

例如:我们快步迎了上去声音接连不断的传了开去香味远远地飘了过来会场上渐渐平静了下来③2.4 多观察一些例句还会发现,前面说的述补结构里的动词也不是总能被理解为“完成”的。

例如:她哭红了眼睛这才扽(den)紧了猴皮筋小王笑弯了腰终于抡圆了套绳不仅形容词表示的结果状态在持续,就是动作本身是否结束也是不一定的,这完全要依靠语境来判断。

(特别是右面两例,只要结果状态存在,动作就不会结束。

)2.5 由此看来,一个“V+了”的格式是不是能够被理解为“完成”,至少要看两个方面:一是V本身的性质,二是“V+了”所处的语境。

既然把“了”理解为“完成”要受到这么大的限制,不能一以贯之,可见,“了”所表现出来的“完成”义只能是某种条件下的偶发现象,而不可能是它本身固有的语义特征(又见4.7)。

三3.1 事实上,北京话另有表示动作完成的语法格式,这就是“V+完”的格式。

将“V+了”与之比较,可以看出“V+了”的语义与真正的“完成”是有相当距离的。

3.2 先说明下。

北京话的“V+完”是一个歧义格式。

“完”既可以指动作本身的完成,也可以指动作对象的完成。

比如:吃完 a.(有话)吃完再说——指动作b.(饭)吃完再添——指对象使完 a.(板凳)使完了还给我——指动作b.(钱)使完了就找我要——指对象许多方言里,这两种意义是用不同的补语成分来区别的,如动作完成用“毕”“罢”“过”等,动作对象的完成用“完”“掉”等。

④普通话在书面上可以见到用“罢”来表示动作完成的,但似乎不是北京话的形式。

《骆驼祥子》“完”出现121次,“罢”出现了4次,而其中一次是“善罢甘休”,三次是“也罢”,未见有用作补语的。

我们把“了”看作动词“体”(aspect)的标志,当然只指动作本身的状态。

下面用来进行比较的“V完”格式也就只取表示动作完成意义上的。

3.3 现在对比例句:A 吃完才觉着有点儿香味 A’吃了才觉着有点儿香味A是说完成整个动作,香在最后。

A’则指实现“吃”这件事情,可能闻着不香吃着香。

虽然实现“吃”这件事情会有一个动作的结束点,但A’的着眼点显然不在此。

B 见完他还真有点儿后怕呢 B’见了他还真有点儿害怕呢B句的“怕”是在动作完成之后,“见”的当时可能感情冲动,忘乎所以。

B’句的“害怕”则是在实现动作的当时,过后想想,可能反而觉着没有什么可怕的。

C 你说完没有? C’你说了没有?C 是询问是否结束,C’是询问是否施行了“说”这件事情。

D 好容易当完兵 D’好容易当了兵D 是说结束当兵生活不容易,D’是说当上兵不容易。

E 有什么问题去完了再说 E’有什么问题去了再说两句所差虽在一个“完”字,意义却相去甚远。

E“说”的时间在动作结束之后,E’则是在动作实现之时;E“说”的地方在此,E’“说”的地方在彼。

F 忙完了我就来找你 F’忙了我就来找你“忙完了”找的时间是在“忙”结束之后,“忙了”找的时间恰恰相反,是在正忙的时候。

3.4“V完”和“V了”都是普通话里常见的格式,例句无须多举。

用本文一开始所引诸家关于“完成”的说明来衡量这些句子,无疑,它们用来描写“V完”的语义才是最合适不过的。

如果用“完成”说来指导“V完”格式的造句实践,大概会比指导“V了”格式的造句实践要顺理成章得多。

四4.1语言是一个系统。

一个语法形式的意义从下述几方面的关系中表现出来:1.与相关语法形式的对立;2.该语法形式采用前后的对比;3.与该语法形式的否定形式的对应;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面去进行观察。

上一节比较“V了”与“V完”,就属于第一方面的工作。

这种比较虽然不能确定一个语法形式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但能表明它不是什么。

“V 了”与“V完”的对立,清楚的显示了“了”的实际意义与“完成”之间的距离,也就排除了把“了”认作“完成”的可能。

我们必须重新考虑“了”的语法意义。

在上文的分析当中,我们使用过“实现”“施行”“获得”“出现”等说法。

由于谓词词义的千差万别,具体的说解自然会多种多样。

但寻绎其间,特别是和“V完”对比,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看法:带“了”所强调的是动词、形容词的词义所指成为事实。

当我们通过另外两方面来求证“了”的语法意义时,这种看法得到了证实。

4.2显而易见,一个语法形式的否定形式应当是与其意义相反,然而彼此对当的形式。

所以我们先看“了”的否定形式给我们的证明。

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家都认为“V了”的否定形式是“没有V”,但是没有哪位语言学家在认为“了”表示完成的同时认为“没有”否定完成。

《现代汉语八百词》说“了1”是“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说到“没有”却是“否定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

从各自的材料出发,分头归纳,最后得出不对称的描述,这是常见的,也是极自然的。

但是当我们把它们联系起来,并认为其间存在着否定关系的时候,就不能不怀疑这两方面的描述中至少有一方面是有偏差的。

请看例句⑤:吃了饭来的——没吃饭来的做了准备——没做准备水开了冲的——水没开冲的柿子红了摘的——柿子没红摘的完成了任务——没完成任务打完了猪草——没打完猪草“没吃饭来的”是根本没有吃,不是没吃完;“没做准备”是根本没有准备,不是没做完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