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设计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1 湘教版必修3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学案(湘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一、荒漠化的含义1.概念:荒漠化是指由于①__________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②______、草原和③______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荒漠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④________、风力⑤________;植被⑥________甚至没有,地表⑦________,土壤失去植被保护以及对⑧____的调节作用。
2.人为原因:人口迅速增长,过度放牧、⑨__________、盲目开垦等。
探究点一荒漠化的含义【探究材料】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通常以外力作用为主要依据,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
1.有的人认为荒漠化就是沙漠化,这种观点正确吗?2.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3.根据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思考荒漠化发生的可能征兆。
【规律总结】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简单地说是指土地退化现象沙漠化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荒漠是一种自然景观类型。
分布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地区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探究点二荒漠化的成因【探究材料】楼兰是中国西汉时代西域36国之一。
据《史记》记载,楼兰建国至少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当年的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知识梳理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_________等因素所造成的_________。
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但有时降水强度大(1)自然因素大面积地表裸露(2)人为因素:人口增长导致_________、乱砍滥伐、_________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荒漠化的危害(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为_______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______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荒漠化的防治(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______治理”。
(2)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_________。
深化整合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但有时降水强度大,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因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次生盐渍化(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课堂回馈我国西北地区受海陆位置影响,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
2-1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件(湘教版必修3)

荒 漠 化 的 含 义
二、荒漠化的危害 100 多个国家 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有_______ 和地区的______ 12亿 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我国有近 _______ 4亿 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 响的地区 农业:土地退化、沙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 的破坏,土地______ 生产力 下降,导致粮食和 流动沙丘 埋没灌渠、 牧草减产,引发饥荒,________ 农田、水库 交通:流动沙丘埋没公路和铁路,威胁交通安 沙尘暴 全。_________ 降低大气能见度,迫使机场 关闭、公路停运等 人们的生活:流动沙丘埋没村庄、城市;为 ________ 沙尘暴 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导致沙尘 暴频发,破坏了生存环境 脆弱 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变得更________
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 乱砍滥伐 盲目开垦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退化的表现:
环境 现象
荒漠 化表 现
湖泊
湿地
河流 水体
土地
草地
鼠害
虫害
个数 面积 减少, 减小 面积 甚至 减小 干涸
水量 减少 甚至 断流
消 失
裸 露
退 化
猖 獗
频 发
返回目录
*典例分析*
【例1】中新网2009年10月6日电据台湾“今日新闻”6日报道, 第九届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UNCCD)会议日前在阿根 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其执行秘书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加(Luc Gnacadja)在会议上警告表示,除非各国实施减缓沙漠化政 策,否则在2025年之前,地球上将会有将近70%的土地焦 干。荒漠化位居世界三大生态环境问题之首,被称为人类文 明的“冷面杀手”,且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尽相同。据此回 答 ( )—(2)题。 ( 11 )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5-湘教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区域存在和发展的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危害、产生原因及治理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完成案例学习,掌握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即了解区域背景——问题及产生成因——防治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并用案例说明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以中国区域荒漠化整治为背景,让学生树立正确环境观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高中阶段“区域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是高考必考内容,其中《荒漠化危害与防治》在湘教版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以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形式出现,教材是以“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地理特征→人类活动→荒漠化问题及产生原因→荒漠化防治措施”为序编排的,学案1就是针对“我国西北地区概况——环境问题产生及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设计的提纲式问题,但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荒漠化成因及防治措施没有系统的了解并对比过,鉴于此我设计了学案2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地荒漠化案例,重点让学生掌握荒漠化不同成因下所采取的不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考纲: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先要求学生了解区域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及在区域中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区域产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成因,然后针对性地提出治理保护措施,这样才能做到尊重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教学过程:上课前老师先做一个小的调查,在座的同学们,有没有曾经到过大西北的?(播放视频),有人说,走一趟大西北,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也会变得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也会长大。
为了和同学们一起见证大西北的悲壮,同时也是为了让422班的孩子们能够更好的成长,今天老师决定带领同学们去大西北走一趟。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湘教版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之一。
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节乃至整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
通过学习它们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为今后的学习和认识各区的具体地理环境打下了基础。
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有: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教材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干旱的西北地区,描述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第二部分:高寒的青藏地区,描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第三部分:以牧业为主的地区,讲述这两个区域共同的经济生活。
教材这样设计,使知识点比较鲜明,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比较归纳。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已初步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区域。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
根据本课的特色,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组内讨论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由了解地理现象到分析地理成因到形成地理观点,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理想。
【学习目标】1.能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其主要的气候与地形特征,并会依据各种图表资料进行判断分析。
2.能据图判读出西北地区的资源、农业、人口与城市分布状况并会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特征的关系。
3.能熟练分析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治理的主要措施。
4.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布局的调整,判断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优势,探究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考点汇总】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与气候特征,主要矿产资源与分布。
2.西北地区的人口分布与主要城市。
3.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特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湘教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程标准】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Ⅲ)必修》的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本课讲述的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内容包括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危害;教学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对荒漠化的成因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对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而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不能仅限于对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的学习,而是要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深层次地理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具体现象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法。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过程方法: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9-湘教版

分析总结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展示过度开垦等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人为原因
播放PPT
复习巩固
课堂巩固
选出自己认为的正确答案
讲解并给出答案
播放PPT
板
书
设
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
一荒漠化的含义
二荒漠话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七、教学评价
本节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但是难度不够深,应该注重讲解时的难度及讲解过程中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思考.
Hale Waihona Puke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媒体活动
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
观看图片,形成直观印象
向学生展示荒漠的图片
展示图片
讲授新课
一荒漠化的含义
阅读课本,填空
给出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
播放幻灯片
根据荒漠分布图,总结全球荒漠分布特点及中国分布
讲解全球荒漠化的分布图
展示PPT
二荒漠化的原因
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通过展示讲解我国的干湿区分布图,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季风等方面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学会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是高二年级,但是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初中地理知识匮乏。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较高,思维较敏捷,可塑性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荒漠化的含义及原因
难点
荒漠化的原因
五、教学资源
实验(演示)教具
多媒体 ppt
六、教学过程
阶段安排
学习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窝火西北地区为例(课时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教案设计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
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
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荒漠化含义、表现及分类
2.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
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以展示景观图片、地理图表、地理学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为手段,实现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正确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原因及危害。
【学习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在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等方面主要采用问题引领,小组讨论法和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