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菌的临床检验分析
痰培养实验报告

痰培养实验报告引言痰培养实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
在病原体感染的情况下,痰液中会存在一定数量的细菌和真菌。
痰培养实验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并且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到指导作用。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痰培养实验检测病患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并发现和鉴定可能的致病菌。
通过培养和鉴定痰液中的病原体,可以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实验步骤1. 痰样品采集首先,需要采集病患的痰样品。
痰样品的采集需要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
病患被要求咳嗽产生痰液,并用无菌容器收集。
如果病患无法主动咳嗽,医疗人员可以通过吸痰管等工具采集痰样品。
采集的痰液需要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2. 痰液处理和培养基制备将采集到的痰液样品转移到含有细菌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
培养基通常是含有营养物质的琼脂糖平板培养基,供给细菌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3. 痰液涂布和分离将经过处理的痰液样品均匀地涂布在琼脂糖平板上。
使用铅笔头或棉花棒等工具,在平板上制作菌落。
这可以帮助菌落的分离和计数。
将涂布好的琼脂糖平板放置在适当的温度下,通常是37摄氏度。
4. 培养和观察将涂布好的琼脂糖平板放置于培养箱中进行孵育。
培养箱提供恰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在培养的过程中,定期观察琼脂糖平板上的菌落情况。
菌落的形状、颜色、大小和密度等特征可以帮助鉴定致病菌的种类。
5. 菌落鉴定和分离在菌落生长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菌落的鉴定和分离工作。
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特征,取样并进行生化试验,可以鉴定出致病菌的种类。
实验结果经过培养和观察,我们获得了痰液样品中的菌落。
通过菌落的外观特征和生化试验,我们成功鉴定出可能的致病菌种类。
菌落1 鉴定结果菌落1的形态呈圆形,颜色呈淡黄色,大小约为3毫米,密度适中。
通过生化试验,我们鉴定出菌落1为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菌落2 鉴定结果菌落2的形态呈半球形,颜色呈白色,大小约为2毫米,密度较小。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两次培养 出的优势菌株被确定为致病菌 。标本采集
均 在 明确 诊 断为下 呼吸道 感 染后 收集 。初始 抗菌 治
别为 8 1 . 3 %( 2 6 / 3 2 ) 、 7 2 . 7 %( 8 / 1 1 ) 。革兰阳性球菌
6 1 株( 6 1 / 3 4 2 , 1 7 . 7 %) , 金黄 色 葡 萄球 菌 4 5株 ( 4 5/
3 4 2 , 5 . 3 %) , 其他 非发酵 菌 8株 ( 8 / 3 4 2 , 2 . 3 %) ; 肺 炎 克 雷伯 菌 3 2株 ( 3 2/ 3 4 2 , 9 . 4 %) , 大肠埃希菌 1 1 株 ( 1 1 / 3 4 2 , 3 . 2 %) , 其他肠 杆菌 7株 ( 7 / 3 4 2 , 2 . 0 %) , 其 中肺 炎 克雷伯 菌 、 大 肠埃 希 菌 中超广 谱 B . 内酰 胺 酶 ( e x t e n d e d . s p e c t r u m B . 1 a c t a ma s e s , E S B L s ) 检 出率 分
他 球 菌 7株 ( 7/3 4 2 , 2 . 0 %) 。真 菌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株 ( 7 2/ 3 4 2 , 2 1 . 2 %) ,其 中 白色 念 珠菌 5 9株 ( 5 9/
作者单位 : 1 0 0 0 2 8北京 , 煤炭总医院 I C U
u o we n @s i na . c o m 通信 作者 : 胡罗文 , E m a i l : h ul
疗均 为经 验性 治疗 。统计 痰培 养分 离 的病菌 株和 药
3 4 2 , 1 3 . 2 %) , 其 中 耐 甲氧 西 林 金 葡 菌 3 8株 ( 3 8/ 4 5 , 8 4 . 4 %) ; 表 皮葡 萄糖球 菌 9株 ( 9 / 3 4 2 , 2 . 6 %) , 其
1419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siao yta tifcin pr tr rc n e t o
丁U Xu — a g. eH n DA NG a ln WANG n,e a . p rme to i ia b r tr Y —o g, Ku t 1 De a t n J Cln c lLa o ao y.
Hu n e Ho p t l0 a gh s i ,Sa l e 1 ' y., n n i 7 0 0.Ch n a n? ?1 ( i l l-J( t q me . a 4 2 0 a r ia
l. 8 . 酸 73 醋
动杆 菌 il. , 橼 酸 杆 菌 占 l . 2 。 产 超 广 谱 内 酰 胺 酶 ( S I ) 荫 的 总 榆 出 率 为 1 3 枸 L 6 7 E B 细 s
1 . % , 耐约 性 明 显 离 于 E B 。C 球 菌 对万 古 霉 素 均 敏 感 , 次 为 磷 霉 素 、 氟 沙 星 。G 细 菌 对 眩 培 南 2 其 7 S I s - 其 诺 肢 头孢 哌 酮 舒 巴坦 技 氧 氟 沙 星 ’ 高 的 敏感 性 。结 论 G 细 菌 为 呼 吸 道 感 染 的 主要 病 原 菌 , 较 『 临床应 根 据 病 原 菌 的种 类 ( 括 真 菌 ) 行 药 敏 试验 , 理 选 择 抗 生 索 , 包 进 合 以减 少 耐 药 性 及 致 命 的二 重 感 染 。 【 关键 词】 痰 培 养 : 下 呼 吸 道 感 染 ; 药 物 敏 感 试 验 中 图分 类 号 : 4 6 R ..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9 5 ( 0 7 0 — l 2 l 7 4 5 2 0 ) 98 2O
[ sr c] Obe t e Tou d rtn p tm— u iae ah g ncb ce im itiu in a d d u e i a c Ab ta t jci v n esa d s u u — hv td p t o e i a tru dsrb t n r g r ss n e c o t
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价值分析

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价值分析1. 引言1.1 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的概述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用于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痰真菌培养是通过将患者的痰样本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中,培养出真菌,从而确定感染的真菌种类和数量。
涂片镜检查则是通过将痰样本涂在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真菌的形态和数量。
这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下呼吸道感染的真菌病原体,并指导合理的治疗方案。
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通过这些检查方法,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真菌感染,指导合理用药,避免抗真菌药物的滥用。
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在下呼吸道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及比较分析,以及它们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
【2000字】1.2 研究背景下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疾病,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随着临床病例的增多,对于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变得愈发重要。
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作为诊断手段之一,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痰真菌培养是一种通过培养方法检测痰中真菌的技术,可用于确定真菌感染的种类和药敏情况。
而涂片镜检查则是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痰中的真菌结构和特征,帮助医生进行初步诊断。
这两种方法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的价值和局限性仍然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分析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其优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有望为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1.3 研究目的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这两种检查方法在早期诊断和治疗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及价值。
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价值分析

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价值分析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下呼吸道感染的辅助诊断方法。
痰真菌培养主要通过将患者的痰标本放置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利用菌落特征、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学特性等来确定病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
涂片镜检查则是通过观察痰标本中真菌的形态特点、胞质内包涵体和真菌孢子等细胞结构,来判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在痰液中检测真菌感染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诊断价值1. 确定感染病变:通过培养和涂片镜检查,可以确定下呼吸道感染是否由真菌引起,排除其他微生物感染。
2. 确定病原菌种类:痰真菌培养可以确定真菌的种类,有助于对相关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曲霉菌感染可以使用氟康唑等广谱抗真菌药物治疗。
3. 监测治疗效果:通过连续培养和涂片镜检查,可以监测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优点和局限性1. 优点:(1)可靠性较高: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是目前诊断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可靠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实用性强: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简单易行,只需收集痰液标本,操作简便,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检查。
(3)可指导治疗:通过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可以明确真菌感染的种类,有助于药物选择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2. 局限性:(1)样本采集困难:部分患者可能由于痰液分泌较少,无法采集足够的痰液标本进行检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亚临床感染:有时痰液中可能存在亚临床感染的真菌,但没有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此时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的检出率可能较低。
(3)仅能检测到活体真菌: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只能检测到活体真菌,无法检测到已经死亡或被吞噬的真菌,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操作技巧1. 标本采集:采集痰液标本时,应避免队员损伤患者的黏膜。
通常采用深咳或人工引流法采集新鲜痰液。
采集后应迅速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
2. 样本处理:将痰液标本分为不同的部分,一部分用于涂片镜检查,一部分进行真菌培养。
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中革兰阴性杆菌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摘要】
本研究旨在调查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中革兰阴性杆菌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通过对痰标本中革兰阴性杆菌种类及耐药性的分析,发现不同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存在差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还探讨了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并总结了其在呼吸道感染中的重要性。针对不同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情况,有必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建议进一步研究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机制及预防策略,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为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
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分析、痰标本、种类、耐药性、临床预后、重要性、治疗方案、耐药机制、预防策略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呼吸道感染是呼吸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常常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革兰阴性杆菌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种菌种,其感染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对于不同种类的革兰阴性杆菌,其耐药性也存在一定差异。一些研究显示,不同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对于革兰阴性杆菌的种类及耐药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为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重要参考,并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起到指导作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机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些耐药菌株的传播。
3. 临床预后影响明显: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疾病加重、合并其他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在呼吸道感染中,及时发现和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尤为重要。
4. 对治疗策略提出挑战:革兰阴性杆菌在呼吸道感染中的重要性也提出了挑战,需要医护人员根据耐药性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同时加强感染控制和预防工作,以降低革兰阴性杆菌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价值分析

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价值分析
痰真菌培养及涂片镜检查是判断下呼吸道感染症状是否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价值进行分析。
一、痰真菌培养的价值
痰真菌培养是常用的检查手段,它能够直接分离出真菌,并进一步确定真菌的种类,
可以为医师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
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痰真菌培养的阳性率
很高,可达到70%-80%,就算炎症状态降低,病人需要依赖激素治疗时,也可检出一定数
量的真菌。
二、涂片镜检查的价值
涂片镜检查是一种简便而精确的诊断手段,可以直接观察到痰中的真菌形态和结构,
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得出病情状况和真菌感染定量,有助于确定真
菌的种类和严重程度。
更重要的是,涂片镜检查可以在诊断过程中快速发现真菌形态的改变,提前发现感染的变化和恢复情况。
在轻度感染和初期感染时,涂片镜检查是一种很好
的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师提前发现并治疗真菌感染。
三、综合分析
痰真菌培养和涂片镜检查是诊断真菌感染的重要方法,两者结合使用可以为医师提供
更加全面的诊断信息,对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患者而言,尽早诊断和治疗,可
以避免病情恶化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总的来说,痰真菌培养和涂片镜检查在下呼吸道感染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应该得到重视。
但是,由于真菌感染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肺炎、支气管炎等,所以在使用这两种诊
断手段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变化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种因素,才能
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中病原菌分布与G -菌耐药分析

菌不断增加 , 给呼 吸道 感染 的诊治 带 来更 大 的 困难。我们
收 集 了下 呼 吸 道 感 染 老 年 患 者 痰 标 本 , 析 其 病 原 菌 的 分 分 布 及 常 见 G一 对 抗 生 素 的 耐 药 情 况 , 提 高 对 老 年 患 者 菌 以 下 呼 吸道 感 染 治 疗 水 平 。 1 资 料 与 方 法
参 考文献 :
[ ] 周 永 昌, 万 学 . 声 学 [ . 4版 . 京 : 学技 术 文 献 出 1 郭 超 M】 第 北 科
版 杜 .0 2: 9 2 0 8 5—8 6. 9
l 4株 , 肠球 菌属 9株 , 球 菌属 3株 , 他 3株 ; 菌 5 链 其 G一 3株
(9 5 ) 包 括 假 单 胞 菌 属 2 4 .% , 2株 , 杆 菌 属 9株 , 炎 克 肠 肺
中 图分 类 号 : 6 . R5 3 9
3 讨 论
老年人免 疫 功 能低 下 , 易 发 生 呼 吸道 感 染性 疾 病 。 较
老年患者免 疫功 能低 下 , 复使 用抗 生 素使 耐药 病原 反
文 献 报 道 呼 吸 道 主 要 的 致 病 菌 是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 肠 埃 希 大 菌 、 炎 克 雷 伯 菌 和 不 动 杆 菌 等 “ 。 本 文 资 料 也 表 明 住 肺 院 老 年 患 者 下 呼 吸 道 感 染 痰 中 主 要 病 原 菌 为 G一 , 病 菌 占 原 菌 总 株 数 的 4 . % (3株 / 0 95 5 17株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菌的临床检验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分布情况,为临床防治下呼吸道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检验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病原性细菌的种类及耐药性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中病原菌检测结果390例痰液标本中最常见感染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及产气肠杆菌。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G+杆菌耐药率十分高,只有复方新诺明呈现部分耐药,其余药物均表现为完全耐药;G-杆菌中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完全耐药,其余药物也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真菌耐药性较低,为部分耐药和敏感。
结论当前临床上耐药菌株较为常见,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以缓解当前临床多重耐药性的危机。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50-020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多种病原微生物均可引起呼吸系统感染,根据当前全球疾病死亡率调查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造成的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痢疾。
由下呼吸道感染可能造成患者脏器功能衰竭,相应的也使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因此,对下
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进行临床检验分析,对临床合理治疗用药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为了解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帮助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对我院2010年9
月-2011年9月选择了45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检验资料,分析其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结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选择了3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检验进行分析,其中男240例,女150例,年龄46~84岁,平均67.4岁,住院时间6~38d,平均16.8d。
1.2标本采集采集前要求患者先用清水漱口数次,应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口腔部位的清洁,以去除口腔内大量杂菌,然后取深部痰液盛放于无菌容器中送检验;相比痰量过少或无痰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预温至45℃左右的氯化钠
水溶液,使痰液易于排出。
采用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法,并做药物敏感试验,测定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包管检查结果的准确。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病原菌分布本组390例患者总计分离出菌株687株,
包括G-杆菌356株(51.8%),G+球菌298株(43.4%),真菌33株(4.8%)。
356株G-杆菌中包括产气肠杆菌182株,铜绿假单胞菌126株、肺炎克雷伯菌45株、大肠杆菌3株;298株G+球菌中包括肺炎链球菌154株,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78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46株,粪肠球菌15株,溶血性葡萄球菌4株,尿肠球菌1株。
33株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25株,热带念珠菌8株。
2.2耐药性情况由以上看来,G-杆菌耐药率十分高,只有复方新诺明呈现部分耐药,其他药物均表现为完全耐药;G-杆菌中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完全用药,其他药物也呈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真菌耐药性较低,为部分耐药和敏感。
3 讨论
当机体健康情况下,下呼吸道应是无菌状态,而当呼吸系统防疫机制被破坏时就会并发下呼吸道感染。
在我国下呼吸道感染方面一直维持着平稳的发病率,不过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致发生在下呼吸道的感染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由于下呼吸道紧连重要脏器,一旦下呼吸道严重感染极有可能迁延至重要脏器,致其功能衰竭,增加死亡率[1]。
下呼吸道标本主要为痰液、支气管分泌物和支气管灌洗液,排出的痰液经过咽喉及口腔后,常混有上呼吸道的常居菌,因此在进行痰液取检时应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及浅咽喉部位的清洁,本文3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以G-杆菌最
为常见,其次为G+杆菌和真菌[2]。
G-杆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次是产气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G+杆菌中所占比例最多,以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尿肠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2种。
本组G-杆菌出现普遍耐药性,只有复方新诺呈现部分耐药;G-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普遍耐药,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曲松部分耐药。
真菌耐药性较轻,对临床常见抗真菌药物均敏感。
重视病原学检查,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是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减少药物浪费及盲目使用抗生素最为科学的方法[3]。
因此建议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该注意:一是选择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如果发现细菌对某类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之后,应及时更换作用机制不同的抗生素或选用其他抗生素;二是熟悉抗生素的抗菌谱,严格控制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一种抗生素能治疗的不联合用药,用窄谱抗生素能治疗的,不要使用广谱抗生素;三是掌握科学的使用方法,对于急性感染使用抗生素时,开始宜用厂家推荐的较大剂量,使血中的药物尽快达到有效浓度,防止因剂量不足而产生耐受[4]。
临床工作者应增强抗生素规范化用药办理,患者用药前尽大概进行病原学检测,并进行药敏实验,作为调整用药的参考。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时疗程应尽量缩短,一种抗菌药物可以控
制的感染应尽量不采用多种药物联合用药治疗。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和联合用药对象,避免长期应用和滥用,以降低临床病原菌耐药性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刘卫国,刘璨,崔小广,等.104例痰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的耐药分析[J].临床医学,2011,24(12):321-322.
[2] 李宏辉.45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菌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5(2):162-163.
[3] 钟小珠.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监测分析与预防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2010,15(20):178-179.
[4] 鄢莉宏,许宾,冷蓓峥,等.综合性医院定点门诊肺结核患者耐药性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9):13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