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12.1《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12.1《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12.1《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品味、鉴赏,本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这个重点,最大限度的开发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我通过多幅图片和音频完美结合,以缠绵的思乡情导入,让学生动情地走进课堂,使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我通过视频朗读,让学生全身心地享受课文,为学生的地读架桥铺路,我让学生伴着配乐,多种形式地美美地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扩大积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以阎维文的思乡歌曲《说句心里话》作结,再次让学生感悟课文,使课堂余音袅袅,富有美感。总之,这堂课的设计,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多渠道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全方位拓展学生精彩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美美地朗读,细细地品味,深深的鉴赏,远远地拓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真正享受课堂,参与课堂,绽放课堂,使师生共同演绎高效精彩的课堂。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吟诵课文的技巧和方法;

3.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内容;

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

4.学会总结,导向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

2.深刻解读思乡情怀;

3.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感悟课文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鉴赏的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语:有人说故乡是诗,故乡是画,故乡是我们永远温馨的港湾,风也好,雨也好,我们总能在她的怀里酣然入梦。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故乡都有一种独有的情愫,思乡便沉淀成他们笔下永恒的主题。思乡是他们的杯中酒,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思乡是他们的诗中情,情到深处都定格成了不眠夜。对他们来说,思乡是一种痛彻心扉的煎熬,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哀痛,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情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再学习一篇写思乡的文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板书)。

2.出示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二、听读课文,让情感随文飞扬。

听课文的视频朗读,让学生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并检查重点字音。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听到朗读者的情感是什么?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试着找

一下理由。

明确:低沉、忧郁、哀伤。从“风景异”、“浊酒”、“归无计”“人不寐”、“泪”等词句可以看出。

2.重点字音检阅:

塞(sài)下浊(zhuó)酒燕(yān)然

未勒(lè) 羌(qiāng)管寐(mèi)

三、朗读课文,让能力精彩展示。

1.让同学配乐朗读。

2.让语文课代表点评。

3.让语文课代表朗读。

4.老师点评,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5.大家齐读。

四、疏通文意,把内容尽收眼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合作疏通文意。然后老师检查重点词句:

异留意长烟浊酒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

强调“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的手法,意思是将军和征夫都已满头白发,流下了忧国思乡的眼泪。

2.找同学分别概括词的上下阕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讨论、明确: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凄凉的秋景;下阕重在抒情,集中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忧国思家之情。

3.让同学用散文的笔法改写上阕内容。(提示:紧扣“异”字。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改写的内容。)

每当秋天来临,边塞的景物就与中原迥然不同:边塞没有江南的风景宜人,没有香山的片片红叶让人留恋,也没有京城灯红酒绿的繁华,有的只是一片凄凉:大雁向衡阳飞去,无半点留恋,全然没有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诗意。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边塞特异的声音,也全然没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悦耳。重重叠叠、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中耸立着一座孤城,夕阳西下,烟雾缭绕,城门因战事吃紧、戒备森严也早已关闭,虽有王维“大漠孤烟直”的开阔,但已没有了那种壮美。此景怎一个“凄凉”了得。

4.让同学们合作探究下阕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链接写作背景

北宋仁宗即位后,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了重内轻外的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松戒备,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但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以致每战辄败。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移知延州,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到任后,他一方面加紧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在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

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讨论、明确:忧国与思家的相互交织,矛盾纠缠,最终爱国战胜了思家。

五、精读课文,把重点一网打尽。

让学生精读课文,合作探究下面题目。

这首词不仅写景雄浑、开阔,抒情深沉、真挚,而且语言简洁含蓄,比如“异”字,统领上阕内容,准确含蓄。请合作赏析本首词的精彩词句。

交流、明确:

示例:“衡阳雁去无留意”侧面写出了边塞秋景的凄凉;“长烟落日”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能让人想起“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景象,极具边塞的特色;“浊酒”写出了边塞生活条件艰苦;“燕然未勒”引用窦宪的典故,使语言精当典雅;“羌管悠悠”“悠悠”运用叠音词,写出了羌管之音的悠扬,哀伤,更能衬托守边将士的思想情节。

六、拓展阅读,让创新占尽风情。

诚如大家赏析的那样,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的确是写边塞词的精典之作。但就是这样的绝妙好词,却受到了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指责。他指着范仲淹的《渔家傲》说:“那个守边塞的元帅没辞了。”并称这首词是“穷塞主之歌”。后来有个叫王素的人要去西北守边,欧阳修便写了一首《渔家傲》送给他,意思是使人们知道,他要给范仲淹做示范,教范仲淹如何写词。

下面来拓展阅读,来读读欧阳修《渔家傲》词的几句,看看欧阳修的这首词为什么没有流传多久,反而被他指责的范仲淹的《渔家傲》却流传至今。

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

明确:因为欧阳修这首词没有真情实感,只是想当然而作。

七、读写结合,给写作源头活水。

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这首词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获益匪浅,尤其是对我们的写作,下面同学们合作交流一下,你从这首词中,获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

讨论、归纳:①写景要抓住特点,要精当。②抒情要真挚,要动人。③要真实写作。

八、主题延伸,把积累更上层楼。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思乡会有更深刻的解读,其实,自古以来,思乡就如老师课前所言,它以沉淀成文人墨客永恒吟咏主题,并留下了大量的思乡名句。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课前积累的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名句展示出来,和小组交流一下,然后我找同学汇报你们的搜集成果。

同学们搜集的很多,也比较全面,下面老师也展示一下老师搜集的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名句,下面大家读一遍,把它们积累下来好吧!

居常土思兮心忧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东汉】刘细君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汉魏】王粲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唐】岑参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唐】卢纶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唐】戴叔伦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唐】李觏

九、课堂小结,余音袅袅

诚如范仲淹所感,无国哪有家,虽然思家,更应爱国,所以范仲淹的思乡情怀更深沉、伟大和感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全面感受到了范仲淹的思乡情结,更可感受到范仲淹的忧国爱国情怀。我们走进了范仲淹,听到了范仲淹不同凡响的真实、真诚的声音,解读了范仲淹非常深刻的思想,再次领悟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胸襟。最后,让我们在阎维文《说句心里话》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吧,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感悟范仲淹真实而伟大的思乡爱国情结。

附:板书设计

渔雁去边声角声

家风景异守思

傲千嶂长烟孤城边家

燕然未勒御爱秋归无计敌国思白发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