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组织形式
气流组织_精品文档

混合流(局部单向流)洁净室
4.1 非单向流式气流组织
作用原理
当一股干净气流从送风口 送入室内时,迅速向四周 扩散、混合。同时把差不 多同样数量的气流从回风 口排走,这股干净气流稀 释着室内污染的空气,把 原来含尘浓度很高的室内 空气冲淡了,一直达到平 衡。所以气流扩散的越快 ,越均匀,那么稀释的效 果当然越好。 非单向流洁净室的原理就 是稀释作用。
4.2 单向流式气流组织
作用原理
在单向流洁净室内, 干净气流充满全室断 面,所以这种洁净室 不是靠掺混作用,而 是靠推出作用将室内 脏空气沿整个断面排 至室外,从而达到净 化室内空气的目的。 单向流洁净室的原理 就是“活塞”作用。
特点
单向流式气流组织方式要求室内断面保持一定的 风速,其折算的换气次数高达每小时数百次(200 ~600次/h),为非单向流的10~20倍,故可以使 室内达到较高的洁净度。洁净气流本身对污染源 会产生隔离作用,抑止了尘菌等污染物向房间的 扩散。
③当污染气流与送风气流逆向时,送风气流能 把污染气流抑制在必要的距离之内;
④在全室被污染的情况下,足以在合适的时间 内迅速使室内污染空气自净。
下限风速建议值
洁净室 下限风速 (m/s)
条
件
《医药工业洁净厂
房设计规范》值( m/s)
垂直 单向流
0.12 0.3 不大于0.5
平时无人或很少有人进出,无明显热源
乱流度是为了说明速度场的集中和离散程 度而定义的,用于不同的速度场的比较。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中规定乱流度 的计算式为:
(3)下限风速 下限风速主要式为了保证洁净室能控制以下四 种污染而制定的。
①当污染气流多方位扩散时,送风气流要能有 效控制污染的范围;
常见的气流组织形式有哪些?_0

常见的气流组织形式有哪些?
1.侧板送风
侧板送风是目前常用的气流组织形式。
风道位于房间上部,沿墙敷设,在风道的一侧或两侧开送风口。
可以上送风,上回风,也可以上送风,下回风。
它的特点是风口应贴顶布置,形成贴附式射流,回风区进行热交换。
回风口设在送风口的同侧,风速为2~5m/s.冬季送热风时,调节百叶窗使气流向斜下方射出。
2.散流器送风
散流器送风可以进行平送和侧送。
它也是在空气回流区进行热交换。
射流和回流流程较短,通常沿顶栅形成贴附式射流时效果较好。
它适用于设置顶栅的房间。
3.条缝送风
条缝送风通过条缝形送风口进行送风,其射程较短。
温差和速度变化较快,适用于散热量较大只求降温的房间,例如纺织厂、高级公共民用建筑等都有采用条缝送风。
4.喷口送风
喷口送风经热、湿处理的空气由房间一侧的几个喷口高速喷出,渡过一定的距离后返回。
工作区处于回流过程中,这种送风方式风速高,射程远,速度、温度衰减缓慢,温度分布均匀。
适用于大型体育馆、礼堂、剧院及高大厂房等公共建筑
中。
5.孔板送风
孔板送风利用顶栅上面的空间作为静压箱。
在压力的作用下,空气通过金属板上的小孔进入室内。
回风口设在房间下部。
孔板送时,射流的扩散及室内空气混合速度较快,因此工作区内空气温度和流速都比较稳定,适用于对区域温差和工作区风速要求严格,室温允许波动较小的场合。
第十一章 送、回风口的型式及气流组织形式

第二节送、回风口的型式及气流组织形式一、送风口的型式由前述可知,空调房间气流流型主要取决于送风射流。
而送风口型式将直接影响气流的混合程度、出口方向及气流断面形状,对送风射流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空调精度、气流形式、送风口安装位置以及建筑装修的艺术配合等方面的要求,可以选用不同形式的送风口。
送风口的种类繁多,按送出气流形式可分为四种类型。
1.辐射形送风口:送出气流呈辐射状向四周扩散。
如盘式散流器、片式散流器等;2.轴向送风口:气流沿送风口轴线方向送出。
这类风口有格栅送风口、百叶送风口,喷口、条缝送风口等;3.线形送风口:气流从狭长的线状风口送出。
如长宽比很大的条缝形送风口;4.面形送风口:气流从大面积的平面上均匀送出。
如孔板送风口。
还有按送风口的安装位置分为顶棚送风口、侧墙送风口、窗下送风口及地面送风口等。
还常常将格栅送风口、百叶送风口、条缝送风口等安装在侧墙上或风管侧壁上的送风口统称为侧送风口。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送风口。
(一)侧送风口此类风口常向房间横向送出气流,表5—2是常用的侧送风口形式。
在百叶送风口内一般根据需要设置1—3层可转动的叶片。
外层水平叶片用以改变射流的出口倾角。
垂直叶片能调节气流的扩散角,叶片平行时扩散角只有19℃,而叶片张开时(最边缘叶片与送风口平面夹角为45℃),扩散角可增大至60℃(图5—11)。
送风口内层对开式叶片则是为了调节送风量而设置的。
格栅送风口除可装横竖薄片组成格栅外,还可以用薄板冲制成带有各种装饰图案的空花格栅,气流通过有效面积可达53-73%。
(二)散流器散流器是一类安装在顶棚上的送风口,可以与顶棚下表面平齐,也可以在顶棚下表面以下。
散流器有圆形、方形或矩形的。
盘式散流器的送风气流呈辐射状。
片式散流器设有多层散流片,片的间距有固定的也有可调的。
使送风气流呈辐射形或锥形扩散。
还有将送风口和回风口做成一体的,分别与送、回风支管连接。
,表5—3是常见的散流器型式。
还有一种方形或矩形散流器,散流片的倾斜方向不同,各向散流片所占散流器的面积比例不同。
四种气流组织形式

四种气流组织形式气流是大气中不断运动的空气,它们的方向、速度和高度不断变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组织形式。
按照其特点和分布,气流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组织形式。
一、波动气流波动气流主要表现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呈现出波动形态。
这种气流通常出现在高空飞行中,飞机在波浪的上升和下降中不断摇晃。
波动气流通常发生在两层不同气压的边界处,如高、低气压区域之间的界线,又称为“锋面”。
锋面的波动气流表现为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的交替出现,带来的影响是不稳定的飞行环境和颠簸的感觉,对飞行安全有一定的影响。
二、环流气流环流气流是一种流向成环状的气流,通常出现在大范围的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中。
这种气流主要影响天气的变化和气象条件的形成,比如风暴和气旋等天气现象。
环流气流的大小和形状决定了天气的形成,而环流的变化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地球自转、地形、海洋等自然条件。
环流气流对飞机的飞行有着显著的影响,比如在低压系统中,飞机的升降速度会受到阻碍,而在高压系统中则相反。
三、垂直气流垂直气流是指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又称为“烟囱气流”。
这种气流主要出现在山区、河谷和海洋上方,经常是雷暴、龙卷风和气旋等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
垂直气流对飞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升降速度的变化和飞行高度的不稳定性。
在垂直气流的作用下,飞机容易出现抖动和颠簸等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保证飞行安全。
四、水平气流水平气流是指在水平方向上流动的气流,通常是低层大气中形成的。
这种气流主要受到地形、气压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山区和海洋上方,水平气流通常是因悬崖峭壁和海面温度差异引起的。
水平气流对飞机的影响比较复杂,既有利有弊。
在飞机起降和着陆等关键时刻,水平气流的影响特别明显,需要飞行员加强掌握和应对。
综上所述,气流是大气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对飞机的飞行安全和天气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气流的特点和分布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和掌握十分必要。
10万级洁净车间气流组织形式

10万级洁净车间气流组织形式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的洁净度要求越来越高。
为满足10 万级甚至更高级别的洁净要求,常规的风管钻孔排放风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目前的高精密工艺生产。
一种新的工厂气流组织形式渐被重视,即“层流”式组织。
层流式气流组织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层流理论在车间内部实现不同区域的垂直分层,并通过隔离带等方法防止不同区域之间的污染扩散,进而实现不同区域的独立气流控制。
具体来说,将整个车间分成上下多个隔断层,每层设置专门的供风和回风系统,同时利用边界层理论实现垂直方向的层流分离。
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1每个作业区可以独立控制其供风量和回风量,实现精细化的气流管理;2利用隔断层隔离不同操作区之间的污染扩散,有效提高总体洁净程度;3垂直层流分离能最大限度避免不同层间的空气对流,彻底断绝污染传播通道。
以上就是以"10万级洁净车间气流组织形式"为标题的一篇文章内容。
文章从概念定义开始,介绍了层流式组织方式的基本思路和优点,从整体上解释了这种方式是如何满足高精密工艺对气流条件的严格要求的。
气流组织(PPT115页)(1)

首都机场喷口
气流组织(PPT115页)(1)
图所示的球形喷口又称为球形旋转式喷口。
该风口的球形壳体上带有圆形可调送风量的短喷嘴, 转动风口的球形壳体,可使喷嘴位置在一定范围内上 下左右变动,从而很方便地改变气流送出方向;
改变喷嘴处的阀片位
置,还可调节送风量
的大小。
图8-18 上送式旋流风口
1-出风格栅 2-集尘箱 3-旋流叶片
气流组织(PPT115页)(1)
上送式旋流风口优 点
送风气流与室内空 气混合好,速度衰 减快,格栅和集尘 箱可以随时取出清 扫。
适用场合
室内下部空调负荷 大的场合(如计算 机房),以及只需 要控制室内下部空 气环境的高大房间 (如展览馆)。
空调风口
§ 包括送风口和回风口。 § 空调风口的形式对空调房间内气流及温度、湿度等空气
参数的分布情况有很大影响。 § 对于空调房间的使用者来说,通常空调风口是整个空调
系统惟一可看见的装置,因此空调系统所选用的空调风 口不但应当很好的实现对其功能的要求,而且外观还要 与室内装饰相协调,并得到使用者的认可。 § 全面了解空调风口的形式和特点对选用合适的送回风口 十分重要。
气流组织(PPT115页)(1)
喷口送风的优点
射程远、送风口数量需要少、系统简单、投资较小。
常用场合
空间较大的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影剧院、候机厅、展 览馆等)和室温允许波动范围要求不太严格的高大厂 房。
气流组织(PPT115页)(1)
4.条缝风口
或称条缝型风口。按风口的条缝数分有单条缝、 双条缝和多条缝等形式。
气流组织(PPT115页)(1)
(2)双层百叶风口 ▪ 是双层活动百叶风口的简称。 ▪ 它有两组相互垂直的活动可调叶片,分外层和内层布置,
气流组织形式

空气调节技术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气流组织形式气流组织设计:合理地布置送风口和回风口室内空气没有循环不均匀现象;空调区温度、湿度、空气流速、洁净度满足使用要求;送风气流不易形成短路。
123形式:按照机理不同可分为上(顶)部混合式置换通风式单向流式地板送风式工位与环境结合式一、上(顶)部混合式先混合空调区按送回风口的位置可分为三种形式1.上送下回按送回风口的位置可分为三种形式1.上送下回主要特点:易形成均匀的温度场和速度场,但施工不便。
应用:(1)有恒温要求和洁净度要求的工艺性空调;(2)冬季以送热风为主,空调房间较高的舒适性空调系统。
2.上送上回方式上送上回的气流分布a)单侧送风b)双侧由内向外送风c)双侧由外向内送风d)送风与回风不在同一侧e)顶棚送风与回风两用散流器2.上送上回方式特点:应用:施工方便,气流均匀性不如上送下回式。
舒适性空调最常用的方式。
夏季降温为主,房高较低的舒适性空调;冬夏均使用,房间下部无法布置回风口的场合;精度要求不高的恒温工艺空调。
1233.中送风方式中送风下回风的气流分布a)中送风、下回风b)中送风、下回风加顶排风3.中送风方式特点:有一定节能效果,竖向存在温度“分层”现象。
应用:高大空间的空调系统,如高大厂房。
二、置换通风系统原理:新鲜空气以低风速、高送风温度(≥18℃)的状态送入活动区下部,在送风及室内热源形成的上升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将污浊空气提升至顶部排出。
置换通风的流态特点:在相同设计温度下,活动区里所需的供冷量较少;活动区内的空气质量好;12活动区:保证热舒适性和空气品质;非活动区:允许温度和污染物不达标。
存在热力分层现象3应用:教室、会议室、剧院、超市、体育馆等公建以及厂房等高大空间场合。
三、地板送风地板送风系统原理:利用结构或架空地板,将调节好的空气直接送到人员活动区或附件的地板送风口,吸收空调区的余热余湿后,从顶棚回风口排出。
特点:能有效改善热舒适性、增加通风效率、减少能耗等,但需考虑地面的清洁性并提高处理装置的过滤要求。
新型气流组织形式

新型气流组织形式一、引言气流组织形式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建筑通风、通风实验、空调系统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气流组织形式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气流组织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开发新型气流组织形式成为了一个迫切的任务。
新型气流组织形式旨在通过创新的设计和策略,改变气流的方向、速度和温度分布,以达到更高效的通风效果和更佳的环境舒适度。
二、新型气流组织形式的原理新型气流组织形式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流动控制理论:流动控制理论是新型气流组织形式的核心原理之一。
通过研究流体的流动特性,利用流体动力学、热力学等理论,可以对气流的运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流动控制理论的应用,使得新型气流组织形式在改变气流方向、调整流速和优化温度分布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2.空气动力学原理:空气动力学原理在新型气流组织形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利用伯努利定理、斯托克斯定理等空气动力学原理,可以有效地控制气流的流动状态,实现气流的定向流动和均匀扩散。
这有助于提高通风效率,优化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
3.传热学原理:传热学原理是新型气流组织形式中另一个重要的原理。
通过传热学原理,可以研究和预测气流在传递过程中的热量交换行为。
通过合理调控气流温度分布,可以优化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并降低能耗。
三、新型气流组织形式的应用新型气流组织形式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建筑通风:在建筑通风领域,新型气流组织形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优化建筑物的进风口和排风口设计,以及采用高效的气流引导装置,可以实现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和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
这种气流组织形式特别适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办公楼等场所,能够提供高效的通风效果,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具体而言,新型气流组织形式在建筑通风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风口设计: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需求,合理设计进风口的位置和尺寸,以确保足够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同时防止气流短路和涡旋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1条空气调节房间的气流组织,应根据室内温湿度参数、允许风速和噪声标准等要求,并结合建筑物特点、内部装修、工艺布置以及设备散热等因素综合考虑,通过计算确定。
第2.4.2条空气调节房间的送风机及送风口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一般可采用百叶风口或条缝型风口等侧送,有条件时,侧送气流宜内贴附.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或等于±0.5ºC 时,侧送气流应贴附;二、当有吊顶可得用时,应根据房间高度及使用场所对气流的要求,分别采用圆型、方型和条缝型散流器和孔板送风,当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且工作区内要求风速软件包小或区域温差要求严格时,就采用孔板送风。
三、空间较大的公共建筑和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0.1ºC 的高大厂房,可采用喷口或旋流风口送风。
注:1、工艺设备对侧送气流有一定的阻碍或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使工作区的风速成不能满足要求时,不应采用侧送。
2、电子计算机房,当其设备散热大且上都有排热装置时,可采用地板送内方式。
3、设置窗式空调器和风机组时,不宜使气流直接吹向人体。
第2.4.3条采用贴附侧送,应符合下列要求:一、送风中上缘离顶棚距离较大时,送风口处应设置向上倾斜10~20的导流片;二、送风口内应设置使射流不致左右偏斜的导流片三、射流流程中不得有阻挡物.第2.4.4条采用孔板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孔板上部稳压层的高度,应按计算确定,但净高不应小于0.2m;二、向稳压层内送风的速度,宜采用3~5M/S;除送风射程较长的以外,稳压层内可不设送风分布支管,在送风口处,宜装设防止送风气流直接吹向孔板的导流片或挡板.第2.4.5条采用喷口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生活区或工作区宜处于回流区;二、喷口直径可采用0.2-0.8M;三、喷口的安装高度,应根据房间高度和回流区的分布位置等因素确定,但不宜低于房间高度0.5倍;四、兼作热风采暖时,应考虑具有改变射流出口角度的可能性。
第2.4.6条分层空气调节的气流组织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空气调节区宜采用双侧送风,当房间跨度小于是18M时,可采用单元侧送风,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二、侧送多股平行射流应互相搭接,采用双侧送风时,两侧相向气流尚应在生活区或工作区以上搭接;三、应尽量减少非空气调节区的热泪盈眶转移,必要时,就在非空气调节区的热转移,必要时,应在非空气调节区设置送排风装置.注:送风口的构造,应能满足改变射流出口角度的要求。
第2.4.7条空气调节系统的夏季送风温度,应根据送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和气流射程长度以及是否巾附等因素确定。
在满足舒适和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加大送风温差。
舒适性空气调节,当送风高度小于或等到于5m时,不宜大于是10ºC;工艺性空气调节,宜按表2.4.7采用.送风温差表2.4.7注:生活区或工作区处于下送气流的扩散区时,送风温差应通过计算确定。
第2.4.8条空气调节房间的换气次数,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舒适性空气调节,每小时不宜小于5次,但高大房间应按其冷负荷通过计算确定;二、工艺性空气调节,不宜小于表2.4.8所列的数值.换气次数 表2.4.8第2.4.9条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就根据送风方式、送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室内允许风速和噪声标准等因素确定。
消声要求较高时,宜采用2~5M/s ,喷口送风可采用4~10M/S 。
第2.4.10条 回风口的布置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内和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地点,采用侧送时,宜设在送风口的同侧;二、条件允许时,可采用集中回风或走廊回风,但走廊的断面风速不宜过大。
第2.4.11条 回风口的吸风速度,宜按表2.4.11选用。
回风口的吸风速度 表2.4.116.5.2空气调节区的送风方式。
空气调节区内良好的气流组织需要通过合理的送、回风方式以及送、回风口的正确选型和布置来实现。
侧送时宜使气流贴附以增加送风的射程,改善室内气流分布。
工程实践中发现风机盘管送风如果不贴附则室内温度分布不均匀。
空气分布方式增加了置换通风器及地板送风口等方式,这有利于提高人员活动区的空气质量或采用分层空气调节,以优化室能量分配。
对高大空间建筑更具有明显节能教果。
1侧送是目前几种送风方式中,比较简单经济的一种。
在一般空气调节区中.大都可以采用侧送。
当采用较大送风温差时,侧送贴附射流有助于增加气流的射程长度,使气流混合均匀,既能保证舒适性要求,又能保证人员活动区温度波动小的要求。
侧送气流宜贴附顶棚。
2圆形、方形和条缝型散流器平送,均能形成贴附射流,对室内高度较低的空气调节区,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又比较美观,因此,当有吊顶可利用或建筑上有设置吊顶的可能时,采用这种送风方式是比较合适的。
对于室内高度较高的空气调节区(如影剧院等),以及室内散热量较大的生产空气调节区,当采用散流器时,应采用向下送风。
但布置风口时.应考虑气流的均布性。
在一些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的工艺性空气调节区中,采用孔板送风的较多。
根据测定可知,在距孔板l00-250mm的汇合段内,射流的温度、速度均已衰减,可达到士0.1℃的要求,且区域温差小,在较大的换气次数下(每小时达32次),人员活动区风速一般均在0.09~O.12m/s范围内。
所以,在单位面积送风量大,且人员活动区要求风速小或区域温差要求严格的情况下,应采用孔板向下送风。
3对于空间较大的公共建筑和室温允许波动范围要求不太严格的高大厂房,采用上述几种送风方式,布置风管困难,难以达到均匀送风的目的,因此,规定在上述建筑物中,宜采用喷口或旋流风口送风方式。
由于喷口送风的喷口截面大,出口风速高,气流射程长,与室内空气强烈掺混,能在室内形成较大的回流区,达到布置少量风口即可满足气流均布的要求,同时具有风管布置简单、便于安装、经济等特点。
此外,向下送风时,采用旋流风口,亦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经过处理或未经处理的空气,以略低于室内人员活动区的温度,直接以较低的速度送入室内。
避风口置于地板附近,排风口置于屋顶附近。
送人室内的空气先在地板上均匀分布,然后被热源(人员、设备等)加热以热烟羽的形式形成向上的对流气流,将余热和污染物排出人员活动区。
4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参数是保持不变的。
它是通过改变风量来平衡负荷变化以保持室内参数不变的。
这就要求,在送风量变化时,为保持室内空气质量的设计要求以及噪声要求。
所选用的送风末端装置或送风口应能满足室内空气温度及风速的要求。
用于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末端装置,应具有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的性能,如果在低送风量时,应能防止产生空气滞留,在整个空气调节区内具有均匀的温度和风速,而不能产生吹风感,尤其在组织热气流时,要保证气流能够进入人员活动区。
而不至于在上部区域滞留。
5低温送风的送风口所采用的散流器与常规散流器相似。
两者的主要差别是:低温送风散流器所适用的温度和风量范围较常规散流器广。
在这种较广的温度与风量范围下.必须解决好充分与空气调节区空气混合、贴附长度及噪声等问题。
选择低温进风散流器就是通过比较散流器的射程、散流嚣的贴附长度与空气调节区特征长度等三个参散,确定最优的性能参数。
选择低温送风散流器时。
一般与常规方法相同,但应对低挂送风射流的贴甜长度予以重视。
在考虑散流器射程的同时.应使散流器的贴附长度大于空气调节区的特征长度,以避免人员活动区畋冷风现象。
6.5.3贴附侧进的要求。
贴附射流的贴附长度主要取决于侧进气流的阿基米德数。
为了使射流在整个射程中都贴附在顶棚上而不致中途下落,就需要控制阿基米德数小于一定的散值。
侧送风口安装位置距顶棚愈近,愈容易贴附。
如果送风口上缘离顶棚距离较大时,为了达到贴附目的,规定送风口处应设置向上倾斜10°~20°的导流片。
6.5.4孔板送风的要求。
本条规定的稳压层最小净高不应小于0.2m,主要是从满足施工安装的要求上考虑的。
在一般面积不大的空气调节区中,稳压层内可以不设送风分布支管。
根据实测,在6×9m的空气调节区内(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为土0.1℃和±O.5℃),采用孔板送风,测试过程中将送风分布支管装上或拆下,在室内均未曾发现任何明显的影响。
因此,除送风射程较长的以外,稳压层内可不设送风分布支管。
当稳压层高度较低时,向稳压层送风的送风口,一般需要设置导流板或挡板以免进风气流直接吹向孔板。
6.5.5喷口避风的要求。
1将人员活动区置于气流回流区是从满足卫生标准的要求而制定的。
2喷口直径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规范中不必加以限定,因此,取消原规范中要求喷口直径在0.2~O.8m的规定。
3喷口送风的气流组织形式和侧送是相似的,都是受限射流。
受限射流的气流分布与建筑物的几何形状、尺寸和送风口安全系统;不包括四管制水系统在某些分路、立管或末端设备的支管处合并成冷热水合用的两管,在多处靠阀门转换,控制供热或供冷的空气调节水系统。
进深较大的空气调节区,由于内区和周边区的负荷特点,往往存在同时需要分别供冷和供热的情况,采用一般的两管制系统是无法解决的,采用分区两管制系统,在冬季或过渡季可根据需要,向不同区域分别供冷或供热,又比四管制系统节省投资和空间尺寸,因此.推荐采用。
内外区集中送新风的风机盘管加新风的分区两管制系统的系统形式,举例如图1,装高度等因素有关。
送风口安装高度太低,则射流易直接进入人员活动区;太高则使回流区厚度增加,回流速度过小,两者均影响舒适感。
根据模型实验,当空气调节区宽度为高度的3倍时,为使回流区处于空气调节区的下部,送风口安装高度不宜低于空气调节区高度的O.5倍。
4对于兼作热风采暖的喷口送风系统,为防止热射流上翘,设计时应考虑使喷口有改变射流流度的可能性。
6.5.6分层空气调节的空气分布。
在高大公共建筑和高大厂房中,利用合理的气流组织,仅对下部空间(空气调节区域)进行空气调节,对上部较大空间(非空气调节区域)不设空气调节而采用通风排热,这种空气调节方式称为分层空气调节。
分层空气调节都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一般可达30%左右。
1着重阐明空气调节区域的气流组织形式。
实践证明,对于高度大于l0m,容积大于10000m3的高大空间,采用双侧对送、下部回风的气流组织方式是合适的,能够达到分层空气调节的要求。
当空气调节区跨度小于18m时,采用单侧送风也可以满足要术。
2强调必须实现分层,即能形成空气调节区和非空气调节区。
为了保证这一重要原则而提出“侧送多股平行气流应互接”,以便形成覆盖。
双侧对送射流末端不需要搭接,按相对喷口中点距离的90%计算射程即可。
送风口的构造,应能满足改变射是决定空气调节系统经济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保证既定的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加大送风温差有突出的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