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礼德的语言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

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

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理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述。

韩礼德,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的理论对语言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功能文体学作为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分析语言的使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然后评述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和影响,最后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

通过对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的系统梳理和评价,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二、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理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其核心概念主要围绕“功能”和“文体”两大要素展开。

在他的理论中,“功能”指的是语言在社会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而“文体”则是指语言的具体使用方式和风格。

韩礼德强调,语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语言的“功能”。

在韩礼德的理论中,语言的功能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信息功能、人际功能、情感功能等。

这些功能在不同的语境和文体中会得到不同的体现。

例如,在信息功能中,语言主要用于传递信息、描述事实,常见于新闻报道、科技论文等文体;在人际功能中,语言则用于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常见于日常对话、信函等文体;在情感功能中,语言用于表达情感、传递情绪,常见于诗歌、散文等文体。

韩礼德还提出了“语域”和“语式”的概念,以进一步阐述功能文体学理论。

语域是指语言使用的社会语境,包括语言活动发生的环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活动的目的等;语式则是指语言的使用方式,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不同形式。

通过这两个概念,韩礼德进一步细化了语言功能在不同文体中的具体表现。

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理论以“功能”和“文体”为核心概念,通过深入分析语言在社会交流中的作用和具体使用方式,揭示了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等领域的紧密联系。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语言哲学观

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语言哲学观

第6卷第2期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6,No.2 2003年6月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J un.,2003[文章编号]1008-889X(2003)02-65-04乔姆斯基与韩礼德的语言本质观林 芳(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摘要]形式主义语言学重要代表人物乔姆斯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创造人韩礼德在语言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差异,极大地反映了当今语言学发展的两大趋势。

旨在揭示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不同是二者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并从语义、句法、语境等方面加以详细分析,以帮助读者对语言学的发展有一个新的认识。

[关键词]形式主义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语言本质[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一 语言的本质和研究对象1.乔姆斯基的语言是一种器官。

了解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关键在于理解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关于什么是语言,乔姆斯基一贯主张语言是位于人类心智和大脑中的语言机制(language faculty)的初始状态,是一种心智器官(mental organ)。

在他的所有著述中,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言知识(knowledge of language),认知系统(cognitive system),内在化语言(internaliaed language)等术语的所指是一样的,即作为一种生物学上的自然,客体而存在于人脑的语言,是一种类似人的心脏或肺的自然物质。

出于理解的需要,他才借用“语言”这一传统的术语。

乔姆斯基认为这个内在的与生俱来的语言才能作为自然科学大家庭一员———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看,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机制作为一种抽象的心智器官,具有本体实在性。

这种实在虽然是经验所不可及,但在思维水平上是可及的。

人们可以凭借思维的直觉,灵感探查实在。

韩礼德的语言学观点

韩礼德的语言学观点

韩礼德的语言学观点
韩礼德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语言学观点备受关注。

他的理论贡献涉及语音、语法、语义、心理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和知识的工具,其本质是一种符号系统。

以下是韩礼德的几个重要观点:
一、语音是产生意义的基础
韩礼德认为,语音是语言的基础,语言的意义是通过一系列语音形式来传达的。

他指出,相同的语音形式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这就需要进行语音学的比较研究。

二、语法是语言的中心
语法是对语言的规则进行描述的学科,韩礼德将其视为语言的中心。

他认为,语法规则不仅能够解释语言中的现象,而且能够为人们学习语言提供指导。

此外,他还提出了通用语法的概念,即人类天生具有一套共同的语法规则。

三、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韩礼德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与文化密不可分。

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而语言也会随着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变。

因此,了解语言需要关注其所处的文化环境。

四、语言涉及认知过程
语言涉及人类的认知过程,韩礼德将其称为心理语言学。

他认为,理解语言需要在认知、记忆、注意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他
也提出了“色彩环境假说”,即人类的语言使用与其所处的物质与文
化环境密切相关。

总之,韩礼德的语言学观点丰富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深刻地
影响了语言学的发展方向。

他的研究成果为人们提供了对语言、人类
思维过程、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刻启示,推动了语言学的研究不断向
前发展。

哲学思想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哲学思想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哲学思想论文题目一、最新哲学思想论文选题参考1、时间·空间·人(四)——鲁迅哲学思想刍议之一章2、时间·空间·人(五)——鲁迅哲学思想刍议之一章3、时间.空间.人(二):鲁迅哲学思想刍议之一章4、对传统养生健身学说哲学思想的剖析与思考5、"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6、人的两重性和教育的两重性——康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7、道家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8、时间·空间·人(一)——鲁迅哲学思想刍议之一章9、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 / 吴宁著.10、“撒向世界的思想酵素”——汉娜·阿伦特教育哲学思想简述11、时间.空间.人(三):鲁迅哲学思想刍议之一章12、根尖诱导成形术的历史回顾和哲学思想13、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中的语用蕴涵14、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探析15、论《黄帝内经》的医学哲学思想16、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哲学思想17、论希波克拉底的医学哲学思想18、巴赫金哲学思想与文本分析法19、灰色系统理论的哲学思想20、柏拉图体育哲学思想探讨二、哲学思想论文题目大全1、北美“审美”与“实践”两大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2、哲人科学家:站在时代哲学思想的峰巅3、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分析4、试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5、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6、日本哲学思想史7、对话的妙悟: 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研究8、试析蒙古草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9、乔姆斯基语言学哲学思想解读10、中日近代对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摄取 : 严复与日本启蒙学者11、关于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12、佛学环境哲学思想13、泰戈尔的哲学思想14、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试论笛卡尔的心灵哲学思想15、鲍曼及其音乐教育哲学思想16、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的哲学思考——罗尔斯政治哲学思想的几点启示17、论胡宏的哲学思想18、主体间性哲学思想的人本特征19、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态哲学思想20、爱因斯坦 :批判学派科学哲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三、热门哲学思想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论杜维明的文化哲学思想2、对蕴涵在《内经》中的中国传统阴阳哲学思想的总结3、论印度瑜伽哲学思想的发展(下)4、经济学究竟是严密自然科学还是行为科学?——A.罗森伯格经济学哲学思想解读5、公共产品理论的公共哲学思想基础:关系探析及本土化路径6、冯友兰哲学思想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7、中医哲学思想的特定内容8、“语言共性”与“家族相似性”——维特根斯坦和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之一9、“哲学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评介10、后哲学文化演进中的体育哲学——基于理查德·罗蒂哲学思想的探究11、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研究12、仁义礼智四位一体:论孟子哲学思想13、实践哲学思想溯源——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14、论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化中的一个关节点15、马克思何以在激进主义上逗留?——再现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想16、儒家环境哲学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意义17、交往行为理论视野中的普遍语用学——“哈贝马斯语言哲学思想探幽”之一18、论弗莱雷对话教育中的哲学思想与实践思想19、概率哲学思想的几次进化20、德鲁克管理哲学思想述评四、关于哲学思想毕业论文题目1、论韩礼德的语言哲学思想2、哈佛大学和MIT的人文艺术教育及其哲学思想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4、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5、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展开逻辑6、索绪尔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继承与超越——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一7、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8、雷切尔·卡森的生态文学成就和生态哲学思想9、从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到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化中的一个关节点10、思考与启示--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与翻译研究11、任意符号系统和自然符号系统——索绪尔与韩礼德语言哲学思想探索12、本体论视域中的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观——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二13、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14、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几点区别15、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探析——基于后现代哲学思想的解读16、知识管理的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研究17、统计学的哲学思想以及起源与发展18、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19、篮球运动的规律与哲学思想20、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新探五、比较好写的哲学思想论文题目1、面对他者: 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2、“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3、阿普尔教育哲学思想中的“合法知识”与“意识形态”问题4、从哈代哲理诗的艺术风格看其哲学思想5、哲人科学院:站在时代哲学思想的峰巅6、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智慧之源7、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8、萨满教灵魂观及其哲学思想9、情绪的早期哲学思想10、岭南建筑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渊源11、论瓦格纳的哲学思想与歌剧创作--兼论瓦格纳的艺术人生观1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哲学思想述评13、解析诺曼·梅勒作品中的"美国存在主义"哲学思想14、英国和欧洲大众体育哲学思想的变迁15、技术的道德化:现代技术问题的后现代解决之道——齐格蒙特·鲍曼技术哲学思想研究16、论弗洛姆的社会哲学思想17、从阳明心学到“力行”实学——论黄宗羲对王阳明、刘宗周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18、方东美哲学思想的道家精神19、试论中国古代儒道家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20、思入现代社会的本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刍议。

韩礼德

韩礼德

一、功能语言学概要功能语言学是指韩礼德所创立的语言学体系,他认为语言由两部分组成:系统和功能.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有时也被人们称之为"系统功能语法","系统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系统语法","功能语法"等.虽然这些概念在理论上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但在具体使用时,却往往被人们视为等同.HALLIDAY 认为语言系统的使用和形成是根据人们在具体使用时需求的不同而最终形成的,因此他认为语言具有功能性.也就是说,语言是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最终演变和发展的,就这些需要而言,语言的组织也具有功能性.又因为,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语言具有不同的实用功能,所以他又把语言按其使用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元功能(textual function)。

概念元功能用于表述经验意义,通过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 system)来体现;人际元功能用于建立和维护语言使用者交流关系,通过语气系统(mood system)来体现;语篇元功能用于构造语义连贯,通过主位系统(theme system)来体现。

二、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我们目前的英语教学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上面,而不注重学生的具体应用语言的能力.所以, 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我们的学生掌握了很大单词量,语法知识也并不匮乏,但是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却不强。

大学英语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传授这种知识的过程,而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概观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概观

第9卷第1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9,No.12007年1月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 an.2007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概观刘艳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辽宁 阜新 123000)摘要:针对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分析了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所涵盖的理论观点,获得一个总体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语言分析方法强调把语言看作是语言潜势系统,语言在社会中使用的目的是交流,以及语言之所以是这样在于它要充当某些功能。

同任何一种理论一样,系统功能语法也有其局限性,存在着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系统语法;功能语法;系统中图分类号:H 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 (2007)01-0082-03Overvie w of H alliday ’s systemic -f unctional linguistic theoryL IU Yan -hua(Depart 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has an overview of halliday ’s t heory of systemic -f unctio nal grammar ,mainly of t he t heoretical aspect s of it s two component s :systemic grammar and f unctional grammar.This approach em 2p hasizes t hat language is taken as a system of meaning potential ,language serves communicative p urpo 2ses in society and has to serve certain f unctions.As any ot her t heory ,it also has it s own limitations and p roblems to be solved.K ey w ords :systemic grammar ;f unctional grammar ;system 收稿日期:2006-06-15 作者简介:刘艳华(1974-),女,辽宁阜新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校英语教育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韩礼德语言哲学思想再探讨

韩礼德语言哲学思想再探讨

韩礼德语言哲学思想再探讨Halliday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探讨了语言哲学所要研究的核心议题。

本文拟对比认知语言学的哲学传统,从语言与经验、语言与社会、语言与认知以及语言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对Halliday的语言哲学思想进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哲学渊源。

标签:韩礼德语言哲学经验社会认知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和一代语言学家,Halliday没有专门著书立说阐述功能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但这并不等于功能语言学没有哲学渊源。

事实上,Halliday对语言哲学所要研究的几个大方面的问题,即语言与世界、语言与社会、语言与认知以及语言与人之间的关系(杨生平,2007),都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其语言哲学思想散见于20世纪70~90年代的一系列学术成果中(Halliday,1978、1992、1995、1996、1999;Halliday & Matthiessen,1999)。

严世清(2002:7~10)曾经参照生成语言学派,从语言的性质、Halliday的语义观和语法隐喻理论三个方面对Halliday的语言哲学思想进行过梳理。

本文拟对比认知语言学的哲学传统,从语言与经验、语言与社会以及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出发,再次解读Halliday的语言哲学思想,以期与国内的第一次梳理形成互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哲学渊源。

一、语言与经验语言与经验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哲学历久弥新的话题,20世纪90年代的语言学界以认知语言学对其的研究影响最大,成果也最为显著(如Johnson,1987;Lakoff,1987;Lakoff & Johnson,1999)。

然而,Halliday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过程中,从与认知语言学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一系列与认知语言学互补的观点,对语言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首先,就经验的本质而言,认知语言学认为,经验是知识,是先于语言存在的一种知识,对经验的建构实质上是一种知识表征。

论韩礼德的语言哲学思想

论韩礼德的语言哲学思想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 ,韩礼德将语言的性质 归纳为一个社会意义学 (a social semiotic) 系统 。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传统上我国学者将 a so2 cial semiotic 翻译为“社会符号学”,但是 1999 年 在复旦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功能语言学大会
·8 ·
上 ,韩礼德用汉语强调指出 ,在他的理论中 semi2 otic 是意义学的意思 ,因为在他看来 ,语言符号和 它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可分的 ,意义存在于语言的 所有层面 ,他的理论研究目标就是要揭示意义产 生的社会根源 。韩礼德对于语言性质的这一看法 是其语言哲学思想的基础 ,他本人的语言学理论 以及与之相关的语篇分析理论 、批评语言学理论 等也都是以语言的社会属性为研究指南的 。
首先 ,韩礼德指出转换生成学派的研究更有 助于理解语言系统本身 ( t he language system per se) ,而系统功能语言学所提倡的生物体间的研究 立场更能揭示语言的性质 ,因为系统功能语言学 是工具性的 ,可以通过语言学研究昭示人们语言 系统之外的一些东西 ,如社会系统 、社会的意识形 态 (ideology) 、社会结构等等 。韩礼德本人并不反 对转换生成学派的研究立场 ,但他对语言的心理 属性方面的研究不感兴趣 ,而是致力于语言的社 会属性即语言操用者是如何通过语言建立或维系 其社会关系的 ,也就是语言在构建人类社会的结 构以及参与确定个人的社会角色 ( social roles) 或 社会地位时所起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 ,韩礼 德采取的主要是一种社会学的研究立场 。
2002 年第 2 期 总第 72 期
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2 , №2 Serial №7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韩礼德的语言哲学思想严世清(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本文讨论了韩礼德的语言观、语义观和隐喻观。

在韩礼德看来,语言的根本属性在于其社会性,所以他提倡从社会学立场出发探讨语言在构建和维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在语义问题方面,韩礼德将语言界定为一种社会意义学系统,并提出了意义进化论思想。

最后,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从语言学的角度论证了真理的相对性这一哲学命题。

关键词:语言哲学;意义进化论;语法隐喻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2)02-0007-04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韩礼德所擅长的似乎不在于以学究式的旁征博引或缜密的逻辑推导与思辩阐述其语言哲学思想,而在于运用自己所创立的语法理论模型或框架分析、解释一些语言现象。

韩礼德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比以往更有哲学意味的论文(Halliday 1992;1995;1996;1999),详细透彻地论述了其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些核心问题。

从这些论文看,韩礼德的语言哲学思想更加成熟。

本文试图梳理其语言哲学思想,并参照和对比其他语言学派的思想或理论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理论方面的贡献和独到之处。

11语言的性质在20世纪60至70年代韩礼德创立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时,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学派正处于巅峰时期。

乔姆斯基等将语言假定为理想的语言操用者所具备的一种知识即所谓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该能力有着不受人脑其他机制影响的自治性(autonomy )。

转换生成学派相应地将语言学的研究目标确定为对于该能力的研究,从而找到能够适用于所有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并以某些逻辑符号记录这一语法(即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使得计算机能够解读和生成正确的句子,而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 )则因其错误百出或不精确性被排除在形式主义语言研究的范畴之外。

韩礼德(Halliday1978)认为,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代表的是“生物体内部”(intra 2organism )的研究视角,即侧重从语言操用者个体的大脑机制内部探讨语言的工作机制,但是这只是众多研究机制中的一种,因为人们同样可以将语言当作艺术(language as art ,即文学的视角),或将语言看作某种行为(lan 2guage as behavior )来予以研究,这些研究视角之间应该互相借鉴,互为补充。

韩礼德吸收了社会学家伯恩施坦(Basil Berstein )、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William Labov )和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等人的理论或观点,将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a social act ),采取他称作生物体之间(inter 2organism )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一系列与转换生成理论针锋相对的观点。

首先,韩礼德指出转换生成学派的研究更有助于理解语言系统本身(the language system per se ),而系统功能语言学所提倡的生物体间的研究立场更能揭示语言的性质,因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工具性的,可以通过语言学研究昭示人们语言系统之外的一些东西,如社会系统、社会的意识形态(ideology )、社会结构等等。

韩礼德本人并不反对转换生成学派的研究立场,但他对语言的心理属性方面的研究不感兴趣,而是致力于语言的社会属性即语言操用者是如何通过语言建立或维系其社会关系的,也就是语言在构建人类社会的结构以及参与确定个人的社会角色(social roles )或社会地位时所起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韩礼德采取的主要是一种社会学的研究立场。

第二,在研究的重心方面,韩礼德的观点也有别于转换生成学派。

他认为,语言学研究更重要的应该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不是乔姆斯基等所说的普遍语法,这是因为一方面语言的共性很容易被外语学习者所掌握,另一方面这种共性相当少,亦即为琐碎的(trivial )。

为了揭示语言・7・2002年第2期总第72期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2,№2Serial №72间的差异,韩礼德吸收了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研究理论以及沃尔夫(Whorf )的语言相对论思想,强调将语言放置在文化范畴中予以研究,并提出了关于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

他一方面承认,语言结构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所影响,但同时指出,从社会学层面上看,应该是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第三,韩礼德反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之间的区分,因为所谓语言能力指的是理想的语言操用者具备的关于其所使用的语言的知识,但实际世界中并不存在这样的语言操用者。

韩礼德倾向于使用潜势(更严格地说应该是意义潜势,mean 2ing potential )一词来描述语言系统,并将所有的语言使用现象都纳入其研究范畴,因为在他看来这些被实际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都是语言操用者从语言系统的意义潜势中所做出的选择。

第四,与乔姆斯基的天赋论思想针锋相对,韩礼德提出了儿童语言发展(language development )而非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 )的理论。

我们知道,传统儿童语言习得理论一般将儿童最初发出的噪音称作咿呀学语(babbling ),并认为这些噪音是没有意义的;但是韩礼德认为,这些噪音是有意义的,是儿童自己创造出来用以调节他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原语言”(protolanguage ),只不过它主要用于满足儿童当时的某些直接需要,或者用韩礼德的话说是仍处于与当时的直接情境(the immediate situation )相关联的原始阶段(成年人的语言则超越了交际的直接情境),如饥饿时的哭声、高兴时的笑声或游戏时的独白等等。

不过,虽然此时的儿童语言相当原始,但是却足以表明儿童认识世界的本能和将自己纳入已有的成人社会的本能。

在儿童的发育成长过程中,这种原语言与成年人世界的语言发生互动作用,但最终总是让位于成年人语言。

儿童本人在接受了成年人语言的同时也接受了那些既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换言之,儿童同时也发展成为了“社会的人”(a social man )。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韩礼德将语言的性质归纳为一个社会意义学(a social semiotic )系统。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传统上我国学者将a so 2cial semiotic 翻译为“社会符号学”,但是1999年在复旦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功能语言学大会上,韩礼德用汉语强调指出,在他的理论中semi 2otic 是意义学的意思,因为在他看来,语言符号和它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可分的,意义存在于语言的所有层面,他的理论研究目标就是要揭示意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韩礼德对于语言性质的这一看法是其语言哲学思想的基础,他本人的语言学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语篇分析理论、批评语言学理论等也都是以语言的社会属性为研究指南的。

21语义观虽然韩礼德一直强调语言学研究的重心应该是意义,甚至将语言的性质都界定为一个社会意义学系统(Halliday1978),但是他的语义观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发展成熟。

在《你如何表达意义》(Halliday1992)一文中,韩礼德提出了意义进化理论(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meaning )。

他认为,人类经验由两个层面构成,其一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与大自然接触或抗争的物质层面,另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意识层面。

在最原始时期,物质层面的经验和意识层面的经验是同时发生的,或者说此时的人类意识活动是完全受制于大自然这一直接情境的。

这种经验方式显然并非人类所特有,而是许多动物都具备的,所以韩礼德称之为哺乳动物式的经验(the mammalian ex 2perience )。

韩礼德指出,人类在这种最原始的活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语言也是一种原语言(protolanguage ,与儿童在掌握成年人语言之前所自创的语言相类似),现代语言即起源于此。

原语言向现代语言的进化过程极其艰难而缓慢。

首先,上面所说的物质层面的经验与意识层面的经验相融合形成“内容层面”(the plane of content )和“表达层面”。

Ξ其后,这两个层面之间的界面(interface )在进化过程中逐步解构(deconstruct ),在人类集体意识的作用下,词汇语法系统(the lexicogrammatical system )对哺乳动物式的经验所认识到的意义予以“语法化”(grammaticalize ),并成为介乎“意义层面”与“表达层面”之间的一个弹性的空间层面。

这一中介面的重要作用在于终于使得人类语言脱离了直接的情境,并与其他动物的交际形式区别开来。

基于以上讨论,韩礼德提出,意义既是外在的(out there ),同时也是内在的・8・Ξ韩礼德认为,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的进化过程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人类经验和意识互动的结果。

(in here),即人类经验的物质层面与意识层面相结合的结果。

韩礼德(1992)承认,当他最初提出语言学即社会意义学(social semiotic)的观点时,并未作过分深入的阐述,所以他的语言与意义进化论思想也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而提出的。

首先,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意义是人类经验的物质层面与意识层面相互融合的结果,而语言表达形式同样是这两者融合的结果,这就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何意义是一种潜势,而人类表达意义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意义的过程(semogenesis),也解释了韩礼德(1978)所说的意义与表达形式胶着在一起,难以明确区分的观点。

其次,正因为意义的形成过程是人类意识与人类经验互动的结果,意义本身必然是相对的,或者用韩礼德的话说是说话人(locutor)构建的过程,而词汇语法层面作为“内容层面”与“表达层面”之间的中介面使得人类终于脱离了大自然对他的束缚,可以借助语言认识世界,因为只有当人类超越了其经验的直接情境之后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认知主体,以观察者的身份窥视作为“它者”(the otherness)的世界。

第三,韩礼德强调人类集体意识对于语言与意义进化的作用,但他同时也承认单个人在这一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原始的直接经验方式的结构是人类种系进化与个体进化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这种较为辩证的语言进化论思想必将有助于解答意义的起源与性质等语言哲学命题。

第四,韩礼德革新传统意义的理论,强调在语篇而不是在词汇或句子层面上看待意义。

如果说在词汇层面或句子层面上讨论意义问题时人们所能认识到的只能是语言与世界、语言与意识或语言符号之间的那种片面的、孤立的关系,在语篇层面上讨论同类问题时人们就不得不在文化范畴下全面地、综合地审视语言、思维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