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恨歌》两种英译本的对比

对《长恨歌》两种英译本的对比
对《长恨歌》两种英译本的对比

对《长恨歌》两种英译本的对比

《长恨歌》是李白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将精炼绝妙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形象,扣人心弦叙事和荡气回肠的抒情相结合,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浪漫又凄惨的爱情故事。文中众多诗句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都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对于《长恨歌》的英译本,很多中外翻译名家都尝试翻译了这曲“千古绝唱”,如许渊冲先生、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英国学者Herbert A. Giles和W. J. Flecture等。本文将对许渊冲和杨氏夫妇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从全诗的风格上来看,杨氏夫妇的翻译风格是“忠实,清晰”。许渊冲的翻译则主张“翻译不一定是对等方式,尽可能发挥语言优势”,他的文学翻译主张“三美论,三之论,优化论”。其中“三美论”指:“意美,形美,音美”;“三之论”指:“知之,乐之,好之”;“优化论”指:“浅化,等化,深化”。他们的翻译风格在译文中都有很明显的风格体现。

从全诗的整体翻译结构上讲,杨宪益和戴乃迭版的疑问共有208句。这比原诗多了88句,而许渊冲版的译文正好为120句,与原诗句数相同。杨译的整篇诗文大部分是两句来解释一句原文。这样的翻译体现了他们“忠实原文,意思清晰”的翻译风格。这样的翻译可以使读者更好的比较完整的理解白居易的原诗,但是他们的翻译并没有进行适当的意译,甚至会有不恰当的地方,这对最终译本都是有所影响的。许的翻译则更注重形美,音美和意美。他的译文都是一句译文对应一句原文,这样的翻译更具有形式,结构美,虽然有些句子的翻译不及杨氏夫妇翻译的意思全面,但是重在他注重意译,能更好的表达原文的思想。以下将通过词汇、修辞、音韵三个层面一一进行分析。

一、词汇方面

《长恨歌》中有许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语,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如果一味直译或者译的不恰当可能都会降低译文的可读性和忠实性。诗中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汉皇”一词,许译monarch,杨译Han emperor。原诗汉皇实际指唐皇李隆基,诗人为了避讳当时在位的皇上因此以汉皇代替之。Monarch采用了浅化的翻译策略,且不会产生歧义,而Han emperor 虽然忠实了原文,但明显对为什么使用“汉皇”不太清楚,因此内容上犯了背离的错误。对稍微有点中国文化知识的外国读者来说,这里可能会有歧义,毕竟杨贵妃是唐朝人,为什么一开篇却把朝代定位到了汉朝。后文“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许渊冲译为Actors although still young began to have hair gray; Eunuchs and waiting-maids look’d old in palace deep杨氏夫妇则译为The hair of the young musicians of the Pear Garden/ Turned to

grey./ The green-clad maids of the spiced chambers/ Were growing old 许先生省译了“梨园”,因为对很多外国读者甚至中国读者也未必知道梨园是戏苑的意思,所以在不影响诗歌内容的前提下,将具体内容浅化为概念性所指是很必要的。而杨氏夫妇直译为“Pear Garden”,虽然很忠实,但意义不明确,如果可以加上注释进行解释就更好了。“弟子”一词翻译也各不相同,一个是actors,一个是young musicians。现在我们常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其实,这种称谓最早并不是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新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他就挑选了三百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曲》,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的由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末明初高则成的著名戏曲《琵琶记》有一句开场白:“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可见已是指戏曲演员了。因此,两位译者的翻译都能接受,都是正确的。

因为杨贵妃的得宠,她的家人也跟着发家致富,这让很多父母都决定要生女孩不要男孩,因此有了《长恨歌》中“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句子。许译to the grief of fathers and mothers who would rather give birth to/ To a fair maiden than to any son on earth 杨氏夫妇译的则比较简单All parents wished for daughters/ Instead of sons。许先生讲求“深化”,其实字面意思“女”就是“女儿”,daughter就很忠实且比较准确了,但透过文字深刻体会这里想要表达的意义意境,就会发现其实诗人是有想说明生女孩好,女孩能美若天仙更好,这样才能选入宫内得皇上宠幸。所以许先生在这里运用了“深化”策略把daughter具体化为a fair maiden,从而大大彰显了作者原意。

二、修辞方面

原诗有很多对仗工整的对偶句,这些句子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形式美,英译也应该尽可能地把这种形式展现出来。对比两位译者的翻译,许译更注重诗篇的结构,在遣词造句上十分下工夫,而杨氏夫妇的作品则更注重内容的诠释。例如诗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许先生译为The moon viewed from his tent shed a soul-searing light; The bells heard in night rain made a heart-rending sound,杨宪益夫妇译为In his refuge when he saw the moon,/ Even it seemed sad and wan./ On rainy day, the sound of bells/ Seemed broken-hearted。一比较就能发现杨译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意境很美,形式上更是对仗工整,可谓音形意三美兼备。再如千古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翻译,更能证明许译对原诗修辞的完美再现。许译On high, we’d be two love-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 杨译In heaven we shall be birds/ Flying side by

side./ On earth flowering sprigs/ On the same branch! 两个译文对比发现,许先生的翻译不仅完美阐释了“比翼鸟”、“连理枝”,而且创造性地增译了spring to spring,使得和前面的wing to wing形成对偶、押韵,同时对李杨二人那生生世世要永远在一起的爱情表达了出来,可以说比原文还要精彩。许先生一向主张“文学翻译的目标是要成为翻译文学,要把文学翻译提高到与文学创作同等的地位,一流文学翻译家的作品,和一流作家的作品,读起来应该没有什么分别”(《翻译的艺术》,P3)。许先生的译文极大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原文基础上适当增译了一些内容,看似不忠,实则忠诚于内在意义。

三、音韵方面

诗歌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一方面由于其内涵丰富,用词精良,更重要的是节奏、韵式明快,朗朗上口。《长恨歌》属乐府诗,虽不讲究严格的押韵,但押韵自由,灵活多变。而优秀的英诗既有头韵又有尾韵,也不一韵到底。中英文诗韵律的不同为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如何传递源文的音美对译者的创造力是很大的考验。通观全文,许译两行押一韵,从第一行到四十八行是“aa,bb,cc,dd”的尾韵形式。从第四十九行到第七十四行是“abab,cdcd,efef”的尾韵形式。从第七十五行到结尾采用了双韵形式。(李政从许渊冲英译版《长恨歌》看中国古体诗英译“三美”再现)而杨氏夫妇杨氏夫妇的译文几乎没有尾韵, 是英诗中的自由诗。

例如《长恨歌》前两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许渊冲译为: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 (a)/ 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peer.(a) /A maiden of the Yangs* to womanhood just grown, (b)/In inner chambers bred, to the world was unknown.(b) 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文为:Appreciating feminine charms, / The Han emperor sought a great beauty. / Throughout his empire he searched / For many years without success. 原作并没有押尾韵,而许译增加了尾韵,可以说是在原作上的再创造,完美传递了诗歌的音美,展现了汉语古体诗的特点。

四、结语

通过对《长恨歌》两种译本的比较,两者各有千秋,都意在传达原诗的内容、情感甚至音律。成仿吾在《论译诗》一文中说过,“理想的译诗应该是:第一,它应当自己也是诗;第二,它应传原诗的情绪;第三,它应传原诗的内容;第四,它应取原诗的形式。”(申雨平,戴宁,2004:117)按照这个标准,许渊冲的译文一定程度上更胜一筹。如此荡气回肠的英文版《长恨歌》,完美阐释了许先生的“三美”理论,同时也看到了成功译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一篇佳作!

读长恨歌读后感

读长恨歌读后感 【篇一:读长恨歌 读后感】 我似乎总是在写一些总结性的东西,例如:电影 观后感、书籍读后感、事件评论等等。难道我是一个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呵 呵,笑谈耳。 《长恨歌》,这本书读了将近一个月,但是从朋友处借来已有半年之久。迟 迟没有读起来,是因为这小说 开头过于怪异,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讲上海的琐碎,没有丁点儿故事 情节,直到有时间耐着性子读下去才发觉它的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整个小说开始的几个小章节里, 作者用尽绣花针般的笔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 方特色的琐碎来了个淋漓尽致的展示。 这展示还不是一般的展示, 是用了电子显 微镜来看的展示。 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个女人, 作者以这女人身上的一个毛孔为 基本出发点, 向读者做一种让人感觉深入骨髓后再无法深入的介绍。 王安忆只是 白描,光这白描就已经让人觉得势不可挡,喘不过气。 渐渐的故事才在旧上海农堂里的诸多琐碎中蔓延开来。 《长》觉得是个悲剧,电影版的没看过,不知道是不是悲剧的调调。上海的 农堂里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的爱情,凄迷哀怨的味道挥之不散。 《花样年华》就 是例证。 《长》写的是爱情还是一个女人?似乎两者本是不可分离的,写爱情离不开 女人, 写女人不写爱情也塑造不起来一个完整的女人。 王琦瑶的悲剧是由于过于 依赖的爱情造成的。 虽然她看起来总是特别的独立, 可这独立总是伴随着一个又 一个可依靠的爱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诞生的。 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 伴随一波又 一波人的离开,自己的生活内容一茬接一茬的改变。 王琦瑶凭借选美一举成名,而往后的生命轨迹也就由此确定,可以说,选美 是个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以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这是一连串因果反应链 的第一节,也是决定性的一节。这样的转折点,在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存在。 也许某一个选择就决定了将来要走怎样的路,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其 实,之后的遇见都事偶然,无论对方是谁,彼此发生怎样的纠缠都只是在转折点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比较 摘要: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关键词:中西诗歌诗歌比较意境韵味 1 前言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诗总在两个阴阳对立的诗潮中交替发展。“东西方各民族心灵的钟摆总是禁欲与纵欲,古典与浪漫、理性与非理性等二极对立之间作有规律的减幅振荡。趋向于禁欲、古典理性的这一极可以称之为阴性。趋向阳性的叫做阳性诗,趋向于阴性的叫做阴性诗。”“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娱乐的诗歌称作阳性,把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于伦理性,认知性的诗称作阴性诗,把只重纯审美的诗叫作元诗,把只重认知性或实用性的诗叫作泛诗。用一条直线表示出来,则是:元诗——阳(阴)诗——阴(阳)诗——泛诗。阴阳元泛诗互相对立、融合,补充——转化。”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2 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 长恨歌是白居易一首现实主义诗歌。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欢迎阅读。 长恨歌原文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宋词丁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中西方诗歌传统比较

中西方诗歌传统比较 中华诗词之特美(二)已完成 1 下列诗句中,运用转喻手法的是: ?A、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D、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西方的史诗也好,戏剧也好,注重的是()。 ?A、内涵 ?B、描述的方法、技巧、情节 ?C、所表达情感 ?D、所用的语言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C 3 西方《诗学》的作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尼采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李白是诗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A、拟人 ?B、暗喻 ?C、明喻

?D、隐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按照希腊的传统,希腊最早的诗指的是史诗。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6 以下哪句诗没有起到起“兴”的作用?()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D、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A、像喻 ?B、暗喻 ?C、明喻 ?D、转喻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8 西方诗歌的起源是史诗和戏剧。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9 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是? ?A、《为诗一辩》 ?B、《诗艺》 ?C、《诗品》 ?D、《诗学》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这句词采用了以下哪种叙写手法? ?A、外应物相 ?B、隐喻 ?C、拟人 ?D、转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 外应物象(objuective correlative)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2 《诗经·郑风·将仲子》采用的是“赋”这种引起感发的叙写方式。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3 西方诗学中总结出来的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不包括()。 ?A、明喻 ?B、转喻 ?C、起兴 ?D、象征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4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诗学》。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5 “过尽千帆皆不是”所用手法为举隅。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6

读《长恨歌》有感]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1000字

[读《长恨歌》有感]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 1000字 马蹄何处践香泥——读《长恨歌》有感我们先来听一首不知名的古诗:“马嵬坡边草萋萋,过客停车望欲迷。虽知太真身死处,马蹄何处践香泥。”这首悲伤的古诗,十分凄惨地道出了古代美女杨贵妃的最后遭遇。多少年来,文人墨客曾多次用诗批判所谓的女色祸国,如纣王与妲己、周幽王与褒姒、夫差与西施、董卓与貂禅,为后人留下了多少话题,而杨玉环这位美丽红颜自然逃不过这样的命运。唐王朝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罪名顺其自然地扣在了杨玉环这一介女流的身上。然而也有人为她们平反,有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而白居易这位中唐的文学巨匠,为这对历史上的悲情情侣留下了几分怜惜、几分缠绵。 很有意思的是,白居易作此诗的本意是“惩尤物、诫后世”,故篇名曰“长恨”,然而成篇之后一细看,开头的“长恨尤物乱世之意”,演变成了结尾时“长恨有情人生离死别之恨”,透出了对李杨之恋的同情和咏叹。 但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真的如此感天动地吗?那就让我们追溯一下他们的恋爱经过。

杨玉环既不是陈鸿《长恨传》里写是唐明皇派高力士“潜搜宫外”搜到的杨家女儿; 也不是白居易《长恨歌》里“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选在君王侧”的杨家小姐; 她是唐明皇第十八个儿子寿王瑁的妃子,但他却以一国之君,横刀夺爱。 杨贵妃确实是唐朝的第一美人,压倒群芳,使“六宫粉黛无颜色”,但也由于她的缘故,使得女人在男人的面前提高了地位。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宠爱超过了史上君王的多情,汉武帝的“金屋藏娇”怕也不能抵万分之一吧!当然上面这些,都是指四海无事的时候说的,一旦“渔阳鼙鼓动地来,千乘万骑西南行”的时候,他们的世界就又成了百分之百的男权世界了。唐明皇虽同杨贵妃在长生殿里山盟海誓,说什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在紧要关头,他却不能同生,不能共死,更不能横刀救美,反而自己逃难去了!他这种作风,实在一点也不男性化,而是十分的君主化,标准地把自己的权力、欲念凌驾在了爱情之上,后代诗人袁子才就有诗批评他的懦弱行为:到底君王负旧盟,江山情重美人轻!真是一针见血!然而造成天人永隔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中固然有历史的原因,却不乏有唐玄宗在历史背景下对爱情与事业之间所做出的抉择。在我看来,唐玄宗到底是经历过“开元盛世”的君主,那种在政绩中取胜的自豪感并没有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他的多情,都为了显示他地位的尊贵和专情,然而这种根深蒂固的君主观念,以及他对爱情抱以的施与

读《长恨歌》有感

读《长恨歌》有感 导语:作家王安忆的《》只有三部十二个章节,我却看了四个多月。每晚不忍多翻,只徜徉在那三四页间的细枝末节,合上书本时总要给我无尽的空间,萌发许多的遐想。阅读之始,一个女人的序幕就开始拉开,待到读完,一个生命已经在樯橹间灰飞烟灭,秋风萧瑟中再也没有她残存的世界。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全诗可以说是写的是李扬的爱情故事,由进宫开始,受到唐明皇的专宠,在诗中的最后一节,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于是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正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 读完《长恨歌》,我们也不应陷溺于爱情至上主义的误区,除了对于李杨真爱故事的由衷景仰外,除了对于杨贵妃的不幸遭遇萌生些感触外,我们更应当对我们今天的爱情观念作一些理性的思考。我们无法去追慕这种帝王式的艳情故事,但是,我们依然会怀持着一种难抑的感动。是为真情本身,为真爱本身,可以浮云名利,可以生死相拥,可以天长地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真是挚爱之情。真爱只求一件事,那就是紧紧抓住对方的手,任沧海桑田,任尘世变换,也决不松开。我向往真正的爱情,爱情在我心中,有着太多的完美和理想主义,这也是我对“爱情说”感兴趣的原因。 当然,作为一名在校生,我们的经历毕竟还少,我们所追求的爱情大多是理想中的,无法与社会上行行色色的爱情相比,也没资格去评论。显示是残酷的,但只要坚信真爱的存在,灰暗也会尽显其白。总之一句话,爱情是圣洁的,长恨有歌,真爱无价。

长恨歌全文精心解读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原文:译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唐明皇爱好女色一直在寻找绝色美女,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的。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之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天生丽质让她很难埋没人世间,果然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回眸一笑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宫中的其他妃嫔都显得黯然失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春季寒冷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白嫩滋润的肌肤。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宫女搀扶起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的恩宠。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鬓发如云脸似花头戴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只恨春宵太短一觉就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从此再也不早朝了。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承蒙皇上的恩宠忙得没有片刻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侍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中妃嫔不下三千人,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户生光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心意,变成了不重视生男孩而重视生女孩。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骊山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渔阳叛乱的战鼓声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九重门的京城发生战事,君王带着群臣美眷向西南逃亡。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皇帝仪仗队车队走走停停,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御林军停止前进要求赐死杨贵妃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贵妃头上的饰品丢弃在地上无人收拾,首饰金雀钗玉簪珍贵头饰一根根。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皇帝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到贵妃惨死的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回环曲折穿栈道车队踏上了剑阁古道。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无色日月无光。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在行宫看见月色就伤心,夜里听到铃声就断肠痛苦。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日转时局好转皇帝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

《读长恨歌》主题思想_高三作文

《读长恨歌》主题思想 《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和朋友一起游览仙游时而作。古今中外,谈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时,心中难免有些感叹。在这个时候作者官任县令,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充满了抱负,正是春风得意时,他的思想"兼济天下"则成为了主导地位,和杜甫诗歌有一脉这承,他认为诗歌应该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主张"文章和为时而着,歌诗和为事而作。"当时作者以前年过中旬,作品中形成了讽刺风格。作品都是以民众民生为题材,融入了一定的政治色彩的讽喻倾向性。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通过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对他现实遭遇的的同情和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本文以《长恨歌》为题目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重色倾国,他制造了安史之乱,安使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苦难,得到了人民的愤恨,但是对爱情的痴情,专一所导致的爱情悲剧,自古以来,英雄和美女有很大关联,何况一个现实的当局者。所以作者写这首诗歌时的思想是双面的,既有对现实的批判、讽喻,又有对唐明皇爱情悲剧的同情。 《长恨歌》前半部分采用了写实手法,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开头第一句就说明了这个观点,为下文做了铺垫,在到"杨贵妃"的君王侧,在到"从此君王不早朝,为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从而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的必然性。这里作者对唐明皇给

予了极大的批判。在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的同时,对唐明皇的爱情悲剧充满同情以及他对爱情专一大加褒扬。是谁种下的种子,谁就是承担自己所造成的后果。现实就是给予他的报应,长恨歌的正文在后半部分,作者写唐明皇在赐死杨贵妃之时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痛苦。 以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他对现实遭遇的同情和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体现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意境。这样的例子在中西方十个人中屡见不鲜。 相同点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白居易作《长恨歌》。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后人多依据陈鸿的“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对本诗创作意图的解释,联系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之际。万邦多难,复兴难期的形势,将《长恨歌》中的“长恨”理解为诗人和世人怨恨唐玄宗“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后果。一般说来。“恨”指怨恨。但又不是仅此一解,《辞海》中还有“悔恨。遗憾、仇视”等多种解释。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恨”,就不单指怨恨。而还有“惋惜”“痛惜”之意,而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自我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一、“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极言恨之长久。此句的“恨”与上文紧连,应为唐玄宗杨贵妃均“恨”。但就诗而言,首先写贵妃得宠三十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继而贵妃之死十二句(“黄坡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 ),后写道士觅妃四十四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人用笔的轻重主次详略显而易见,以道士觅妃篇幅最大,思妃次之,得宠再

次,贵妃之死所用笔墨最少。所以这“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玄宗的长恨蕴含了撕裂灵魂的痛苦。玄宗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不能超越封建制度对他的规定。不能逾越社会规定和指派给他的角色,他的悲伤痛苦有对昔日繁荣消亡的惋惜,有沦落失势的悲哀和无奈,更多的是“孤灯挑尽未成眼”时对杨贵妃不尽的相思和深深的自责。从社会角度看,是“六君不发”的外在势力杀掉了杨贵妃,但曾为一代英主的玄宗心里应会明白“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杨贵妃的死是一种“替罪羊”式的牺牲,是杨贵妃用她的牺牲交换了自己的角色(皇位)。诗中写玄宗的相思之苦,实际上是写玄宗给杨贵妃造成的悲剧为他灵魂深处带来了一系列缠绕不解的复杂矛盾和难以言说的悲苦。他得到了最美的美人,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获得了最宝贵的爱情。然而他又亲手葬送了他最宝贵的爱情:他最爱她。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亲手”杀死了她。又处于无限的思念、悲哀、痛苦之中。这样,他不能不恨自己,痛恨、忏悔、谴责都是这“长恨” 的内容。 二、“长恨”选映着诗人自身情殇的苦闷和惆怅 “诗言志”又“诗缘情”,《长恨歌》中又有诗人的“长恨” 之情。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陈鸿、隐士王质夫同游陕西周至县仙游寺。与仙游寺隔河相望的便是杨贵妃当年香消玉殒的马嵬坡。马嵬坡曾一杯黄土埋葬了绝代风华,也埋葬了盛世繁华,曾为前朝隋文帝避暑

长恨歌公开课

长恨歌 【课题】长恨歌 【课时】1课时 【设计理念】 【教材分析】《长恨歌》是《大学语文》的一首诗。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她以高超的艺 术性,丰富的人文性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长恨歌》里所涉及的李、杨爱情历来众说 纷纭,褒贬不一,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对李、杨爱情有一个正确的认 识。 【学情分析】酒店管理2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他 们需要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专业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会得到前所未有激发。学生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 张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是中职学生,古诗文的底蕴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教学思路】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 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弓I导学生理 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 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 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话题,我们感受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思 念,也感受过“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背叛;我们感受过“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热 烈,也感受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那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感受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缠绵深切。 二、课文结构的梳理 杨妃专宠一一马嵬兵变一一玄宗思妃一一仙境寻人,寄物传情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唐玄宗: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无意在书摊借到一本王安忆的《长恨歌》,为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两天时刻一目十行的读完了。从开初的漫不经心读起,读着,读着,竟然迷了进去,再读下去,开始夜不睡觉。为了看看故事的结尾,从书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为忠实的读者。 原来小说也能够写成这样。散文一样的笔法,处处带着作者的成见,一篇篇的相对独立的主题,连缀到一齐,成了一部小说。时刻跨度是一个人的一生,三重的时代,半个多世纪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对独立的成篇,随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遥的人生经历,渐渐的展现出来。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个上海的繁华的旧梦。 处处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流言、传奇还有旧式的繁华而落寂的生活。每一处的景色都写的带着上海的特色,每一处的繁华都是一场最终要收尾的梦。 看完小说,我还是没能明白,这部小说为何要叫《长恨歌》。正因它但是写了一个人的一生罢了,但是展现了上海的三个时代罢了,它为何要叫《长恨歌》? 无论为何这样叫法,我还是时时看到惊奇的语句,一丝小小的针刺,触动神经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却不知为何而叹。 整站读完,我发现了一个不完满的人生。或许,正因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因此就应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以前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与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样?恩与义,情与爱,你要哪一样?结发夫妻多是恩与义,却最少情与爱,能够举案齐眉、百头到老,却也会是路是路,桥是桥。妻子当然还是放在家中的,是为了面子的思考。情爱也还是要的,如果不是正因中国社会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会是合法的。 命运总是不由着自己主张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来成全人生。对于一切的命运,只是坚忍的自卫,别无它法。以前繁华一梦,以为终身有靠,原来最后能够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给她的几块金条。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强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权有势,呼风唤雨,名利场中刀山火海,欺瞒压诈,睡不踏实,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张着别人的命运的人,也主张了王小姐的命运,结

过宝常解读《长恨歌》

柔弱:守望在等待之后——解读白居易《长恨歌》 过常宝 公元75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将一个歌舞升平的大唐王朝,拖入到浓重的黑暗之中。唐明皇在仓促之间避往蜀川,路经马嵬驿,“六军徘徊,持戟不进。……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陈鸿《长恨歌传》)。半个世纪过去了,唐朝承平如昔,人们依然在“暇日相携而游”。当岁月拂去了马嵬坡上的狼烟,叫人不能忘怀的就只是那个美丽而哀怨的命运故事了。年轻的文人们感慨道:“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陈鸿《长恨歌传》)他们将心中的惋惜和不甘寄托给“深于诗”、“多于情”的白居易。于是,就有了这首《长恨歌》。 一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这是个很不寻常的开头,那平实悠长的语调中,有一种从头道来的从容和安详。我们已经不知道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了,不论是它开始于唐明皇本人,还是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那都应该是一个很遥远的过去。正是悠长的时间本身,使得那份亟亟的追求,变成一个执著而忧伤的等待。等待的时间太长了,让我们忘记了曾经有过的寻觅,于是故事就从等待开始。也正是这个多年的等待,使得“汉皇重色思倾国”超出了对个人的性情和品格的描述,超出了普通的猎艳的主题,成为一个等待、相逢和离别的故事,成为一个有关命运的故事。在等待中深婉绵延的忧伤,与岁月一起,悄然地孕育了杨家少女的天生丽质,并终于把一个渺渺的期待孵化为一个美丽的邂逅。在“一朝选在君王侧”里,我们能感到一种与命运猝然相遇的欢愉,也能感受到在浓浓的忧伤中如愿以偿的感动。 这是一个有关等待、邂逅和追寻的故事,但期待并不终止于邂逅。当生命如流星一样划过黑夜的天空,短暂的遇合终成天上人间,劳燕分飞,追寻才真正开始:“排云驭气奔如电,升天人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已经在“承欢侍宴”中成熟起来的杨贵妃,也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等待:“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重新开始的追寻和等待,它不再将眼光指向未来,而是指向过去,指向那段已经从自己生命中流失了的时光,因此,它不仅是一种忧伤,更是一种悔恨和绝望。但追寻的信念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它在临邛道士来回奔走的遥远的路途中,变得越来越坚定。对于唐明皇和杨贵妃来说,此时的追寻和等待将是永恒而悲哀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个不知所始,不知所终的追求,在成长与死亡之外的时间里绵延着。那么,白居易想对我们讲说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有什么东西值得人们蔑视至尊的帝王之位,有什么东西可以使诗人无视生民涂炭,满怀忧怨地感叹并歌颂着呢?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600字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600字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长恨歌》出自白居易笔下,描写着一段传奇而又有着无限伤感的悲剧爱情,是一篇叙事诗歌。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600字一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他的现实主义的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

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西蕴按:在对中西诗情趣的辨析中,渗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透露出对中国“重实用”、“重现世”的民族性批判。而这种对本民族文化与文学的反思与批判意识,正是五四以来的现代学人们所秉有的一种基本思路。在他们那里,文学的比较始终是与对民族性、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结合在一起的。而这一点,正是前辈们在比较文学领域所留下的优良传统。网上搜索不到完整的文章,我核对了搜到的一小部分,又将大半篇文章一字字写进来,又做了几个注释,供大家参阅。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朱光潜 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它的特色,拿它们来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昧的研究。我们姑且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来说,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的有趣的同点和异点。西方诗和中国诗的情趣都集中于几种普泛的题材,其中最重要者有(一)人伦(二)自然(三)宗教和哲学几种。我们现在就依着这个层次来说: (一)先说人伦 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爱情诗。我以为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

解读长恨歌

《长恨歌》主题应是描写爱情、歌颂爱情。 “恨”的意思恨多,有“怨恨、仇恨、遗憾”的意思。我觉得吧,“长恨”无论是“长久的怨恨”还是“长久的遗憾”都解释的通。整首诗,从玉环入宫得玄宗宠爱,到最后的死亡,一层层铺展开来,虽然很多文艺加工的成分,但感情是真的嘛,以“长恨”为主题,正是说明了这种感情的无可奈何与悲凉。本是挺幸福的一对,却落个阴阳两隔的下场,以悲剧结尾,怎能让人不“恨”呢。……那个“歌”是种文体- - PS:是安史之乱导致了杨玉环和李隆基的悲剧-。-潼关失守后,他们逃到马嵬驿,那些士兵觉得弄得这么窝囊全是杨国忠害的,就兵变把杨国忠弄死了(确实该死!),将军陈玄礼又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也不能留下来”,玄宗虽然不忍心也没法啊,然后杨玉环就吊死在马嵬坡了(红颜薄命啊)……至于安史之乱为何爆发么,这个就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了…… 爱情的长恨歌 --浅谈长恨歌的主题 摘要: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议一直没有停过,但长期以来又一直停留在诗句本身意义的研究上,因而争端甚多。本文试图从写作背景、诗句内容和诗歌题目三方面阐述其主题思想,通过分析史料所载的白居易与湘灵的初恋和悲剧爱情经历,认定《长恨歌》的成诗正是基于这一段感情经历的,其主题必然不会与爱情毫不相关。同时,《长恨歌》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李杨恋情的发展和最终结局,诗题长恨两字的含义即长久的、永远的遗憾,也暗示了其用意所在。因而笔者认为,《长恨歌》主题应是描写爱情、歌颂爱情。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写作背景诗句诗题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千古传唱的名作。但对于这样一篇大家都熟读能诵的文章,其主题思想却一直没有定论,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一部优秀的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义总是比较的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但我们总是可以得出某一结论,尽管并不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同。有人认为以前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种种争论,并不是绝对地互相排斥,它们都有某方面的依据和合理性,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融通,从而共同构建出《长恨歌》的多重意蕴①,这种观点,看似很全面,事实上是一种折中主义、包揽主义,多重意蕴的后面其实就是一种逃避。因此笔者试图对《长恨歌》的主题再作探讨。一从《长恨歌》的写作背景看其主题《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写作背景:当时任县蔚的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年前的天宝遗事,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话及此事,相与感叹当时,王质夫提议以文学作品连记叙这段故事,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陈鸿《长恨歌传》) 白居易写了这首《长恨歌》,同时陈鸿为作《长恨歌传》。②文学作品的主题总是和一定的写作目的相联系的,我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只能从追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一原始问题出发进行研究。否则,脱离作者本人写作意图进行推测和判断,都是有违史实的,当然,白居易本人已经作古,我们无从亲自追问他老人家当初的意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当时的背景来断定其写作目的。因此其主题也应该从其写作原由和目的作为我们研究其主题思想的起点,长期以来研究者对《长恨歌》主题的探讨仍然停留在文字和事件的表层意义上,那么我们能否转变一下角度进行研究呢?从写作背景看来,白居易当时是与友人谈起李(唐玄宗)、杨(杨贵妃)爱情故事而作《长恨歌》的,所以笔者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在于记叙李杨的爱情故事,从而抒发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与及对坚贞爱情的赞颂之情。我们很容易由此而发出疑问:他活得好好的,无端端发什么空感慨啊?这种解释不是牵强附会吗?我们可以给出两种答案:一是文人们本来就喜欢空发感慨、无事惹事,硬要挤出点东西来,他喜欢谈谈爱情,我们也没有办法,但是这种解释显然不能让人信服。第二种解释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是在王质夫的提议下写成的,但它融入了诗人本人的感情经历和体会。白居易与湘灵有一段初恋经历,有的学者认为,这段经历对《长恨歌》的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长恨歌》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

《长恨歌》的读后感800字

《长恨歌》的读后感 800 字 《长恨歌 》读后感 800 字 这恨是老电影 一样的旧,是有质感的,能顺藤摸瓜的恨;王安忆用一支绚烂的笔,把一个 女子四十年的故事 写成一首长恨的歌。这歌,也是偃息了霓虹的夜上海,淡淡的,水岔开似的 流。这是一个大手笔,而王安忆倾力塑造的都是些些小小的人物,要用一个个点 标记出上海这张斑斓图纸的布局美,着实是不易的,而王安忆轻松的做到了,甚 至,有点玩味的味道了。她在淋漓尽致的给王琦瑶冰清玉骨的同时,把一座孤独 的城,一段熨去颜色的历史,浓缩的不露声色,却荡气回肠。 剖析王安忆的笔法, 我臆想她该是水样的女子, 明眸启齿间, 便觉流萤回雪, 这样的女子,在她笔下的方块字,是带着江南的香味的,读起来,特别有韵律。 她善用排比,也喜欢长短句的结合,因此,每每读的不是诗,但总有诗的淡淡气 息。白白的一句话,在她的精心修饰下,就成了潺潺一流水,渺渺一束烟,郁郁 一朵花,丝丝一树柳,可读性极强。她像瓷器家,在窑洞里烧自己的青花瓷,摸 上去,如同押韵的月光,干净,直抵你心,优美,拂动一切的芳草连天,几乎, 可以入梦了。 《长恨歌》是王安忆烧制的艺术,提名为浅浅的印象美。说它浅浅,那是因 为它的文字轻盈, 不是浓稠的云劈头盖脸的拥着你, 仿佛是披在你鼻翼的一层氧 气;说它具有印象美,是王安忆下笔从不写尽万物,她只聪明的揭示你一点点, 剩下的,就需读者的想象,她把一个山坡的鲜花剪下一个残缺的角,送给你,待 你自己体会个中的情意。当然,我从中读出了迤逦的味道,左右逢源的文字,顺 畅的把故事娓娓道来,写了山,写了水,写了上海,写了上海的变迁。 王琦瑶这类女子,总是叫人怜惜的。她娴静温柔,知书达理,凡是总留有余 地,仿佛,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是花瓶一样的,是叫人捧在手心里的月牙泉, 是写在纸上的无悔的诗,她有她花开一样的美丽,也有她花落一样的安静。我感 觉,她是生错了年代的千年前的那一叹,她本该有她的金风玉露,她有她的未来 向她招摇,可是不,她生在了沪上,偏逢在时代的分水岭,那么阴暗的关系网硬 生生地把她捆着,那么多诱人的华丽的把她熏着,将她推入了畸形的地步,乃至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