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丧葬民俗文化ppt课件

丧葬民俗文化ppt课件

(七)大殓
旧俗一般都在死后的第三天进行,俗称“三朝”。一方 面因当时没有尸体的冷冻防腐条件,遗体不能在家中久停; 另一方面,丧事早日料理完毕,死者灵魂早日安息,生者早 日安心。现在大殓日一般仍沿旧俗,也有在数天以后进行的。 (吊唁,穿衣,整容理发,入棺)
(八)做七
人死后,每隔七日,请和尚或道士做一次法事,超度亡 魂,并设斋祭奠死者。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故七七又称 “断七”。 头七,因死者新亡,仍有亲友来吊唁和告慰家属,比较 隆重。二七、三七、四七祭奠从简。五七,死者的亲戚一般 都要再来吊唁,因此场面仅次于大殓。俗传死者亡魂于“五 七”前夜回家“省亲”。这天夜里,用馄饨和塌饼供奉死者, 至亲守灵至深夜。六七,由出嫁的女儿出资操办。当天早上, 女儿、女婿携带酒菜到父母家供奉祭祀。七七,丧家要举行 隆重祭祀活动,亲友也来吊唁。规格大致与头七相同。有的 人家在这天祭祀完毕后撤掉灵堂,俗称“起灵台”,也有的 至一百天后才撤掉的。Fra bibliotek (二)礼仪烦琐
中国古代为了强化忠孝观念,在丧俗中形成了一整套烦琐的
礼仪,如丧服一项,就有五个级别和类型,不同辈份不同亲 疏的人穿哪一种丧服,都有严格规定。又如《礼记》记载, 服丧三日之内不能进食,三月不能梳扮,三年不能欢娱, “非丧事不言”。 “五服”规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si1)麻。“斩 衰”用极粗的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均不缝边,使断处外 露,服期三年。“齐衰”用生麻布做成,四缘及袖口均缝边, 服期根据亲疏不同,有三年、一年或数月不等。“大功”用 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缝边,布质较齐衰细,较小功粗, 服期九个月。“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辑 边,服期五个月。“缌麻”用最细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 均缝边,服期三个月。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奔丧之礼,自周代以来,历代沿袭。 在封建社会,不奔父母丧,是属于大不孝的行为。
43
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
西汉大将陈汤
44
吊丧
奔丧之后,随即便是吊丧。因吊丧通常要自带纸钱, 也称为吊纸;闻讯而至的亲友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叫做 唁;吊唁者携带来的赠送给死者的衣被,叫做致襚。
布置灵堂
吊丧一般从大殓之后开始,在这之前要把灵堂布置一 番。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 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 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
元代的统治阶级把丧葬礼制 更加牢固地建立 在忠孝观念之上,对汉族丧葬习俗,进行必要的改 革。但是,这对于整个中国丧葬礼仪史的影响而言, 是微不足道的。
明代丧葬礼仪,主要依据《仪礼•士 丧礼》,另外也参考唐《开元礼》和《朱 子家礼》。
满清建国之初,宫廷丧仪比较简陋。康熙时, 在学习汉族儒家传统丧礼,特别是明宫丧礼的基础 上,清宫丧制初步形成,后又经雍正、乾隆两朝的 补充才开始完备。
• 属纩礼俗,自周代开始,沿袭甚久。
18


遥清 想方 属文 纩《 时述 ,哀 光》 景诗 甚云 凄: 切

• “

则 书 之 。 属 纩 以 候 气 。
侍 者 四 人 , 坐 持 手 足 , 遗 言
乐 , 清 扫 内 外 , 分 祷 所 祀 。
疾 故 , 去 故 衣 , 加 新 衣 。 彻
唐 杜 佑 《 通 典 》 记 载 :
衣又叫小敛。

沐浴指对尸体进行清洗,包括洗头、洗身、剪指甲、
修胡须。
20
21
• 小敛更衣之衣忌用缎子,谐音“断子”;一般 都用绸子,谐音“稠子”。殓衣又忌用毛皮料 制作。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死后的规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但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细节。

1.停尸仪式:在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亲属们守护逝者度过
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个过程被称为“停丧”。

2.报丧仪式:通过发送信号告知亲友和村民,以通知他们有人去
世的消息。

3.招魂、送魂仪式:在一些地区,人们认为死者的魂魄可能会迷
失方向,因此需要通过特定的仪式将其引导回家。

4.“做七”仪式:这是一种传统的丧葬仪式,通常持续七七四十
九天,以纪念逝者。

5.吊唁仪式:参与者通常会携带衣物或其他礼物,并附上写有哀
悼话语的纸条。

6.入殓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前者指穿上寿衣,后者
则是将尸体放入棺材。

7.丧服仪式:家庭成员穿着特定颜色的服装,以此表达对逝者的
哀悼之情。

8.出丧择日仪式:根据迷信说法,选择合适的日子下葬,以确保
逝者的灵魂得以安宁。

丧事礼节习俗

丧事礼节习俗

丧事礼节习俗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

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生活只够温饱或稍宽裕之家,遇丧事无力大操大办,但父、母辞世仍是“当大事”,必遵的礼仪及民俗不允稍有疏忽。

寿终正寝父(母)病重,亲人环侍,医生已明告“预备后事”,一切早有准备,只一咽气即抬尸堂屋头向神龛脚向大门停放,称寿终正寝。

忌顺梁横放,忌头不向神龛。

同时撤去病榻卧具,古称易箦。

死于户外(医院例外)或不是直系亲人,不能停尸堂屋。

乡下多平房有揭卧处屋瓦三匹“便灵魂升天”之俗.城市则无。

也有尚未咽气扶其倚坐堂屋正中脚踩米斗,子女环跪呼号,希冀回苏以表依恋及孝思的。

烧倒头纸,点过桥灯在死尸脚下置盆烧纸钱称烧倒头纸,灰烬不弃,包好放棺中。

温州丧事风俗

温州丧事风俗

温州丧事风俗一、“轮亲”文化温州的丧事中存在一种独特的“轮亲”文化,它是士族、商家家风和地方风俗的综合混合,是温州得以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属于温州特有的文化现象。

轮亲又名“亲述”,是在丧葬过程中举行的一种活动。

丧事期间,就近的亲属和朋友要到家属家中,亲属们、长辈们以及朋友们反复表达对病人及家人的思念和慰问。

它既像拜佛,又像叙旧,或像一场特殊的抒情诗会,是亲友在死亡的面前间述痛楚的一种形式。

轮亲是温州丧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低级聚会中还是在非正式的丧事中,都要行轮亲。

它温润的友爱为丧家的悲伤添上一抹温情,把家人们团结在亲情的丝绸中,也把家人和朋友们连接在一起,它正是这个地区共有的特色文化,是温州人民百折不挠、友爱深厚的精神支柱。

二、加开葬节温州人守着一种特殊的丧葬仪式,叫做“加开葬节”,它也是温州丧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开葬节”是指在殡仪馆开丧的第二天再次对死者进行开棺、下葬,也叫做“重开葬节”,是一种迎送死者和看护死者的宗教典礼,其目的在于让死者能放心地“过去”,应付一路。

在温州地区,进行加开葬节时,一般都要摆放着一张整齐的桌子,上面会摆放着死者最爱最擅长做的传统小吃和他最喜欢喝的饮料。

同时,还会摆放比较重要的物品,象征着他最爱的闲暇时光。

在孩子的灵柩前,人们还会摆上面包、水果等宗教祭祀用品,表达人们的深情。

三、斋戒和挽旌温州的丧事还有一些特殊的仪式,例如守孝者斋戒,它是在丧事的主要仪式之一。

守孝者斋戒应遵守佛教礼法,要发誓放弃肉食,由厨房人员在祭坛搭建的桌子上摆上僧食,用于孝子或孝母等家事之日而守斋,当中可以有饭、汤、切饼、抬牵等特色美食,有利于身心回复,也是展示家庭文化的一种方式。

另外,在殡仪馆里还会办挽旌、挂告、悬木和烧仪等,以此来追思尊亲,并告知他人来参加行礼。

整个丧事过程一般会持续两天或一天,由家人和好友共同完成各项礼仪。

此种丧事仪式及习俗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温州人民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忠诚之情。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故人丧葬习俗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一、报丧长辈去世后,即“报丧”,也叫“送信”,乡间还有个把“报丧”俗称为“把信报”,家中死了人,孝子将死者内外穿戴整齐,把一个用红纸剪成的三角形或梭形的“讣闻”和“四块亡者留下的顶带花翎或披肩绸子的帽翅”摆在堂中央,以示通知乡邻。

报丧的办法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死者的嫡亲在临近咽气之前或咽气之后,由儿子或女儿亲自去送信;有的地方由儿子去报丧,女儿留在家中接待吊唁的宾客;还有的地方留少数人守候死者,其他的人都去向亲友报丧。

报丧者到了亲友家门,不能径直进入屋内,一般要在屋外喊几声,等有人应声走出来接待,才进屋说出死者是谁和去世的原因,但也有一进门便拱手向人哭丧的。

二、奔丧奔丧是亲友闻讯后前来吊唁。

旧时汉族人相信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已故的人虽然离开了人间,但其灵魂仍然长存在亲人中间。

“奔丧”者就是向已故亲人表达孝敬之情。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丧葬之礼,服丧期间能否守丧尽礼,直接关系到自己及其亲属的荣辱问题。

根据传统的丧期规定,“奔丧”最少为57天,多的长达700余天。

“奔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与死者关系的亲疏。

在封建社会里,不同阶层的人奔丧期限是不一样的。

有的地方还规定奔丧期限以家中有无劳动力为转移。

无劳动力的可以短些,有劳动力的可以长些。

但是无论长与短,都不能超过法定期限。

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奔丧期限的差别。

三、停灵停灵又称“厝柩”,即暂时把灵柩停放在某处,等到选好正式下葬的“风水宝地”之后,再行安葬。

旧时汉族人的死亡习俗,“停灵”根据居地状况、家庭经济等不同而不同,时间或3、5日,或7、9日不等。

“五七”之日,子孙请和尚诵经;犯单数的(6、1、4),加请尼姑。

“双七”之日;本家的孙子和曾孙等吹着唢呐、打着鼓乐为亡灵祭奠诵经。

也有请道士念经画符,超度亡灵的。

同时还要为死者招魂、招魂幡上写有“我阳间有父母双亡”字样。

四、守灵停灵期间要有人守灵。

守灵人多为死者的晚辈直系亲属,也有请阴阳先生或无香火喜闲的人守灵的。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摘要: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正文: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民俗内容。

从死者去世到葬礼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1.布置灵堂:死者家中会布置灵堂,挂上挽联,摆放逝者生前的照片和香炉、鲜花等。

2.更衣:将逝者的遗体穿上整洁的寿衣,寓意逝者走向新的旅程。

3.入殓:逝者家属会请来道士念经祈祷,举行入殓仪式,将逝者遗体放入棺木。

4.吊唁:亲朋好友会前来吊唁,送上挽联、花圈等礼物,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5.出殡:出殡日是逝者家属和亲友们共同悲伤的日子,出殡队伍会抬着棺木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6.下葬或火化:举行下葬或火化仪式,标志着逝者正式与世长辞。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丧葬习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铺张浪费、迷信活动等。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1.倡导简约丧葬:提倡丧事从简,减少铺张浪费,让丧葬更加环保、经济。

2.深化殡葬改革:加强殡葬改革宣传,提高群众对新型丧葬方式的接受度,如生态葬、骨灰海葬等。

3.完善殡葬服务:提高殡葬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丧葬需求,提供专业、人性化的殡葬服务。

4.倡导文明祭祀:推广文明祭祀方式,如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等,摒弃迷信活动,树立新时代丧葬观念。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传统民族,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因地域有异,各具特色。

土家族对亡者一般都棺木土葬,寿终正寝的称“白喜事”。

与大众认知的传统丧葬不同的是,土家族的丧葬活动并不带过多的悲情色彩,土家族面对死亡是以“喜”为主,欢送亡人,土家族人认为灵魂不死,冥界也如人间一样的陈设,并且现实世界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世的立马投生,但要经过一套复杂流程,需请法师来帮助。

老人去世后,儿女要让逝者高高兴兴地归去,要走“顺头路”,所以丧葬气氛反而热闹非凡。

一般都有属于自己的丧葬流程,大致如下:哭丧:老人闭上眼睛,停止呼吸后,家人立刻放声大哭,以表示对老人感情之深。

烧落气纸:老人最后一口气出,再没进气时立刻烧的纸,并同时点燃香烛,土家民俗认为落气纸一烧,亡人下到冥间就能立马用,而烧后的纸灰也会在之后下葬时放到棺材底,否则钱就不属于亡人。

烧水:与烧落气纸同时进行,提前从河边水塘打来的清水,用烧落气纸的火来烧,在大铁锅里放一个小铁三角架,再把装满水的陶罐子放在三脚架上,然后把纸放三脚架下烧,这样烧的钱才能送到亡人手中。

报丧:又称“把信”,一边放鞭炮一边通知亲朋好友来参加葬礼。

沐浴:又叫“揩三神”、“三拂子”,用陶罐烧好的水给老人擦澡。

装老:给老人穿寿衣停丧:又叫“下床”,把老人抬到门板或硬木板上,这个过程直至下葬。

盖纸:停丧后用黄钱纸盖住老人面部,也有地区用黑布。

守孝:去世当天安排人守夜进材:即将老人抬进棺材,土家族人把棺材叫做“方子”或简称为“材”,一般是孝子抬头,孝婿抬腿。

发丧:放鞭炮,送灵队伍将棺材抬进山。

上山下井:抬棺材进入墓地,放到提前挖好的土坑里。

垒坟:掩坟,又叫“培坟”,用石块垒在将坟周围固土,垒好的坟也叫“堆金葬”复三:入土三天后家人去祭拜,放鞭炮,敬茶酒饭,化纸钱,烧香烛。

亲人去世,邻里齐聚,唱丧歌,打丧鼓,追祀亡灵,歌舞以祭,人们习称之为跳“撒尔嗬”,这是以丧歌中的“撒尔嗬”衬词而得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丧俗的特点
(一)厚葬之风盛行
厚葬之风首先起源于统治者。因为中国古人相信人死后要在 阴间生活,阴间也同人世间一样,所以,过惯了奢侈生活的 统治者,希望把死后所需的所有一切都带到阴间去,在生前 就早早做好陵墓,死后的陪葬品极为丰富,在殷商时还盛行 用人做殉葬品,其目的是让奴隶到阴间为奴隶主贵族继续效 力,继续过着妻妾成群的生活。厚葬最典型的是秦始皇。据 《皇家家记》中记载:“始皇冢在骊山之右。中以水银为百 川,金银为鸟雁,机相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 为烛,度久不灭,其葬时,后宫无子者皆葬殉,从死者甚 众。”后世皇帝,无一不搜刮民脂民膏为自己建墓筑陵。墓 中殉葬物尽揽天下奇珍异宝。平民百姓由于受阴间观念和封 建道德观念的影响,也“重殓厚葬”,甚至负债厚葬。否则, 儿孙就要背上“不孝”的恶名。
(五)带孝
戴孝举哀,俗称“开白”。旧时,孝服一般按中国传统 的“五服”规制来执行,以亲疏为等差,有斩衰、齐衰、大 功、小功、缌麻等五种。近代以来,孝服的等级依然存在。
(六)超度亡魂
亡故之夜,雇请和尚、道士在灵前通宵诵经,超度亡魂。 时间有的是一夜,有的是三夜,长的达七天,视家境财力和 当时气温情况而定。贫困的农家因财力不济,大多请村中吹 鼓手,按丧曲吹奏一番。俗传僧、道所拜经忏,可使死者免 堕地狱,得升天堂,且可当银钱使用。
(七)大殓
旧俗一般都在死后的第三天进行,俗称“三朝”。一方 面因当时没有尸体的冷冻防腐条件,遗体不能在家中久停; 另一方面,丧事早日料理完毕,死者灵魂早日安息,生者早 日安心。现在大殓日一般仍沿旧俗,也有在数天以后进行的。 (吊唁,穿衣,整容理发,入棺)
(八)做七
人死后,每隔七日,请和尚或道士做一次法事,超度亡 魂,并设斋祭奠死者。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故七七又称 “断七”。 头七,因死者新亡,仍有亲友来吊唁和告慰家属,比较 隆重。二七、三七、四七祭奠从简。五七,死者的亲戚一般 都要再来吊唁,因此场面仅次于大殓。俗传死者亡魂于“五 七”前夜回家“省亲”。这天夜里,用馄饨和塌饼供奉死者, 至亲守灵至深夜。六七,由出嫁的女儿出资操办。当天早上, 女儿、女婿携带酒菜到父母家供奉祭祀。七七,丧家要举行 隆重祭祀活动,亲友也来吊唁。规格大致与头七相同。有的 人家在这天祭祀完毕后撤掉灵堂,俗称“起灵台”,也有的 至一百天后才撤掉的。
彝族火葬
(二)水葬
水葬多为古代聚居于山泽水畔的少数民族的葬俗。这些 民族世代以水为生,和耕农不一样,视江河湖泊为生命的源 泉与归宿。水葬在举行简单仪式后,多从江河急流处将逝者 身体投人水中。大概是由于人们渐渐感觉到这样做污染河水, 妨碍沿岸人们饮用,水葬在江河沿岸一带才逐渐被舍弃。但 在海边生活的一些人们仍有实行水葬的风俗。
三、丧葬的几种形式
(一)火葬
在我国古代也由来已久。最早始于原始社会,多见于边 远地域的部落中。随着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在 外来佛教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下,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变化,火 葬也就渐渐在一些地方推行开来。佛教有死后焚身的传统, 唐宋两代时,佛教比较盛行,人们的丧葬观念也受到影响。 火葬的习俗开始从僧徒流传到民间。据《宋史•礼志》记载, 河东地区即大约现在的山西地区,因地狭而人口多,所以亲 人死后,多采用焚烧的葬俗。而江南水乡由于水多地少,火 葬风俗也很普遍。据记载:“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 力者,不办墓尔之土以安居,亦致焚如僧。”根据《马可• 波罗游记》的记载,也可看到中国北至宁夏、西至四川、东 达山东、南及浙江的广大地区实行火葬的情景。 火葬在封建统治者官方律令中是被禁止的。元朝的《元 典章》,明朝《大明律•礼律》以及后来的清律中,都有严 禁火葬的规定。正因为如此,火葬形式到了明、清时代逐渐 衰落。
(九)出柩
出柩时,棺材一般为四人抬扛;富裕大家一则棺材质量 好、分量重,二则为了显示气派,大多由八人或十六人抬扛。 出柩时,由旗锣开导,僧道接引,一路诵念佛号,至亲好友, 执绋送殡。孝子披麻衣、系麻绳,手持哭丧棒,在孝帏中随 行;送丧女眷紧随其后。一路上撒“白钱”开路。大户人家 要搭彩棚在路口,称“路祭”。送殡途中遇桥梁、庙宇及亲 友路祭等情况,均由手牵孝帏的“二爷”们高喊孝子出帏, 或叩头,或致谢。因出柩是丧礼中最重要的环节,一般官绅 大户都要借机炫耀、摆阔气,送葬队伍有时达数里之长。 有些地区还有“先回先发”的习俗,即棺材送到墓地后,绕 棺材一周(也有分男女两队,左右各绕三周)后,子孙就赶 紧往家跑,边跑边脱孝服,以第一个达到家中为最好。
(十)落葬
旧俗筑墓前,必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墓基,俗称“选阴 宅”。一般情况是老人未谢世之前已筑好坟墓,届时入殓后 立即落葬。也有生前来不及筑墓,或一时觅不到合适的“风 水宝地”,因此有停柩多年不落葬的情况。有的将棺材寄存 在寺院中;有的停在野外,用稻草包裹,称“柴包棺材”。 旧时在农村中较多见;有的在棺材外砌壁盖瓦,称“亭子” 或“白云葬”。上述方法都称为“厝”(cuo4)。等到选好墓 地,造好坟墓,厝棺落葬的时间一般选在清明节或冬至日举 行。俗以为落葬之时应是死者亡故后第三年或第五年等单数 年,逢双年份一般不落葬。 坟墓的构筑,各地差异甚大,一般与当地的房屋建筑相 仿。 如夫妻俱亡,则行合墓。如夫妻中一人未亡,则在墓穴 内砌上空廊,以备后用,俗称“有红有白”。
(五)悬棺葬
悬棺葬流行于我国福建、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少数 民族中,是将逝者遗体放于棺内,再置于悬崖上风化。棺材 一般放于天然岩画、岩洞、岩缝内,距离地面低的有二十多 米,高的有一百多米。据说福建悬棺葬年代约在夏代之前,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最为久远。当今四川省洪县麻糖坎 保存悬棺遗迹最多。这种悬棺方法,至今仍属不解之谜。据 猜测散布在绝壁上的悬棺,表达了人们希望死者尽快升天的 愿望。
(三)报丧与奔丧
丧家一面派人到土地庙或城隍庙去烧“铺堂香”;一 面派人走告亲友,称“报丧”,也有称“报活”的。报丧者 不能由直系亲属承当,大多是本族中人,还须两人搭档,不 能一人单行。报丧毕,离去时,有些亲属在报丧者背后摔碎 碗,据说这样做可以避邪。至亲好友闻得丧讯,即赶往哭吊, 称“奔丧”。这些年来,报丧以电话为主;在城镇中也有在 报上刊登讣告的。 邻里闻知丧事,大多会主动前来帮助料理后事,特别是 农村地区,往往村中每家每户都会派人相助。男人们帮助采 购物品,借桌凳及各种器皿等;女人们则帮助缝衣做带,赶 制死者入殓时所短缺的衣着。有钱人家还请专业人员(如 “茶担”)协助料理对吊唁者的接待及操办“豆腐饭”。
第九讲 丧葬民俗文化
丧葬民俗指是人死后所举行的一系列仪式活动。由 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各个民族 产生了不同的治丧、送葬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丧葬礼俗,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死者的哀悼 和怀念之情。 丧葬民俗是人类自身文明进步的产物。它既建立在 灵魂不死的观念之上,又同一个族群的文化传统有 密切的关系。(如藏族的天葬,佛教的火葬,埃及 的木乃伊,汉族的土葬与入土为安) 人类对死者的处理:吃 弃 葬
二、丧葬的程式
(一)送终
一个人若是临死前,家人特别是子孙都能为他“送终”, 被认为是有福气的人。
(二)移尸
病人在家中咽下最后一口气后,将尸体稍事揩洗,换上 干净的内衣裤,从卧室移至客厅,搁在门板铺上,称“移尸 中堂”。尸体位置一般是头南脚北。有些人家因房屋位置的 限制,则将尸体的头朝里、脚朝外。在移尸中堂时,同时卸 下客厅的所有门板,没有客堂的人家,就卸下正门的门板, 习俗以为大开正门,便于死者的灵魂出门。有些人家还盛清 水一碗,置于大门槛内,称“迷魂汤”。在死者的脚旁点一 盏油灯,据说是为了给死者去阴间途中照明。另在死者头边 置荷包蛋一只,饭一碗,筷一双,称“羹饭”。
(三)天葬
天葬也有称鸟葬、野葬的。是将死者遗体置于鸟类出没 之地,让猛禽啄食,并以是否被啄食干净来判断逝者是否进 人天堂。这种葬式主要流行在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 如藏民族。他们认为神鹰猛禽能够帮助死者进人天堂。
藏族天葬
(四)风葬
也称树葬,是天葬的一种演变形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 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盛行。早期多以柳条,近代多以松木板 或圆木掏空为棺,包上桦树皮、芦苇等,在林间选择几棵高 大松树,在离地面2米处截断为桩,桩上架以横木,将尸体 安放于上面,任其自然腐烂。持这种葬法的人认为,死者受 日光照射和风吹雨打,会变成天上的星星,为人间带来光明。
(二)礼仪烦琐
中国古代为了强化忠孝观念,在丧俗中形成了一整套烦琐的 礼仪,如丧服一项,就有五个级别和类型,不同辈份不同亲 疏的人穿哪一种丧服,都有严格规定。又如《礼记》记载, 服丧三日之内不能进食,三月不能梳扮,三年不能欢娱, “非丧事不言”。 “五服”规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பைடு நூலகம்(si1)麻。“斩 衰”用极粗的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均不缝边,使断处外 露,服期三年。“齐衰”用生麻布做成,四缘及袖口均缝边, 服期根据亲疏不同,有三年、一年或数月不等。“大功”用 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缝边,布质较齐衰细,较小功粗, 服期九个月。“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辑 边,服期五个月。“缌麻”用最细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 均缝边,服期三个月。
四、现代火葬习俗
目前,殡葬仪式大致如下:由长子手捧死者遗像,带领家人 及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亲友乘车前往殡仪馆;举行追悼会,一 般由死者所在单位领导主持,致悼词,家属(通常是长子) 致答谢词;遗体告别仪式,全体人员绕遗体一周或三周;由 长子钉“子孙钉”;追悼会结束,家属处理后事;全体人员 乘车返回,在死者家门口有跨“火塘”仪式,焚烧死者的衣 物、花圈等,每位参加追悼会回来的人都要从“火塘”上跨 过,意思是驱除祟气,还要吃“糖水”;最后到预定的饭店 吃“豆腐饭”(酒菜较为丰盛,以荤菜为主,惟独“豆腐羹” 一道菜以示与平时宴席的区别)。 公墓、塔葬、墙葬、海葬、植树葬
(四)设置灵堂
灵堂内设灵台,上置灵位,俗称“牌位”,用素绫或纸 做成,居中竖写某姓某名之灵位。也有先写官爵及主祀者对 死者的称谓。灵堂的设置,贫富间十分悬殊。有的贫寒之家, 仅在尸前悬白布,点蜡烛。而富贵之家往往里里外外遍结素 彩,甚至高搭彩棚。习俗认为,凡死者享年50岁以上,不管 是老死还是病死,都是寿终正寝,这样的丧事称“白喜事”, 在灵台的桌帏上加红色镶条;除此之外,桌帏用蓝色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