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结构设计原理与推广应用初探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摘要:经过多年来地震灾害的灾后表现能够看出地震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地震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所以,建筑设计中的安全性和抗震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当前,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破坏程度的有效措施即隔震与消能减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运用隔震与减震技术,对于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效果十分显著,尽管运用该种技术手段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筑成本,但是伴随着时代的改变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提升,对于隔震减震技术的必要性与可应用型也在不断凸显。

回顾过往建筑工程实施案例能够发现,消除器的使用可以有效加强建筑结构的阻尼,通过效能器使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震动得以缓解,从而实现建筑消能减震的目标。

此外,通过研究国外强震经验分析得出,通过延伸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的隔震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缓结构的水平地震效用。

下文即对隔震减震具体操作手段进行叙述。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应用1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建筑物结构隔震体系是通过在结构底部或层间位置设置隔震装置形成的,该体系主要包含了下部结构、隔震层以及上部结构。

隔震技术主要原理是利用隔震层将建筑结构上下两部分有效分离,避免地震作用通过结构向上传递。

利用隔震层较大的阻尼来吸收地震能量,减轻建筑物上部结构受到的作用力,确保建筑结构处于弹性工作性能,增加建筑物安全性能。

另外,隔震层具有较小的水平刚度,能够很好延长建筑物自身基本周期,在地震中减小其加速度反应,从而保证结构的安全。

通过设置合理的隔震层,不仅可以避开地震波的主频带范围,减小地震作用传递到隔震结构上部,还能耗散大部分的地震能量,使得上部结构相对形变减弱,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并且,通过设置阻尼器,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的抗震性,使其具备更强的抗震性能,而且可以有效抵消外界的冲击力,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建筑结构主要隔震措施2.1地基隔震地基处于建筑和地震能量的夹层,和地面直接接触,表明地震来临时,地基将直接遭受地震波的冲击。

结构设计知识:减隔震系统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结构设计知识:减隔震系统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结构设计知识:减隔震系统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减隔震系统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减隔震系统是一种可以在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减少建筑物震动幅度,并保护建筑物和其内部设备、内容的系统。

它是通过降低建筑物与地基之间的互动来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

这个系统已经被广泛用于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的设计中,并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应对地震等灾害的技术。

减隔震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在建筑物的底部增加隔震层,将地震的能量消耗掉。

隔震层一般由减震器、橡胶承垫或导向架、吸振器、支座等组成。

减震器是隔震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可以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轻地震对建筑的冲击。

隔震层的选择取决于建筑物和周围环境的情况,以确保它们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减隔震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它已经被广泛用于高层建筑、桥梁、水坝、大型设备等的设计和建设中。

这些结构的抗震能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评估,以确保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安全。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减隔震系统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如公寓、办公楼、酒店等。

随着建筑的高度增加,地震灾害的影响也变得更加显著。

因此,在设计高层建筑时,考虑到地震、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减隔震系统可以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物的可靠性,为人们提供更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在大型水坝和桥梁设计中,减隔震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些结构需要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经历更大的压力和负荷,因此需要更高的安全性。

隔震技术可以显著减少水坝和桥梁的震动,从而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耐冲击性。

应用减隔震系统的好处不仅在于提高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的耐灾性能,同时还可以节省维护和修理成本。

隔震层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从而减轻结构的损坏程度。

这意味着修理和维护费用将减少,对于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的长期可持续性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减隔震系统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该技术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安全要求和建设需求。

减震-隔震原理及在抗震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

减震-隔震原理及在抗震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

减震\隔震原理及在抗震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摘要】:传统的抗震技术主要依靠提高结构自身的承载能力及变形能力抵抗、消耗地震能量,立足于“抗”,其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减震、隔震的研究,可实现由“抗”到“控”这一减震防灾观念的重大转变,更可以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调整结构的刚度、阻尼、质量分布或对结构施加外力,可以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保护结构安全及建筑功能,避免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关键词】: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减震隔震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earthquake-proof techniques mainly rely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lf bearing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capacity to resist and consume the earthquake energy, based on “resistance”, with the goal of “in the minor can not be destroyed, in the medium can be repaired, in the large should not collapse”. The study of the earthquake alleviation and separation can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septs from “resistance” to “control”, and a access for the designers to play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the stiffness, damping, mass distribution of the structure or the external forces imposed on the structure, the earthquake reaction of the structure can be controlled, so as to protect the security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building functions to avoid the significant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Key words: active control; passive control; earthquake alleviation; earthquake separation一、研究起因在目前所知的所有振动中,地震产生的振动从力度、能量来说是最大的,从破坏后果、产生灾害等方面来说是最严重的。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建筑物、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建筑物地震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凸显。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强、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寻求有效的地震减灾途径,对于提高建筑物地震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还可以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旨在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能,降低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

3. 促进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

隔震技术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领域的新技术,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了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

4. 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

通过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升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讨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分类和优劣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局限性,为建筑领域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寻找改进和创新的途径,推动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不断提升,为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建筑减隔震技术原理及应用浅析侯宇

建筑减隔震技术原理及应用浅析侯宇

建筑减隔震技术原理及应用浅析侯宇发布时间:2023-06-30T11:31:21.316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年8期作者:侯宇[导读] 地震属于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是一项严重的问题,而建筑减隔震技术可作为降低地震破坏强度的有效手段,保障建筑物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和实现。

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地震属于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是一项严重的问题,而建筑减隔震技术可作为降低地震破坏强度的有效手段,保障建筑物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和实现。

关键词:建筑减隔震技术;地震风险;实例;应用;前言地震往往对建筑物及其使用人员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

需要采取一切有效手段来保障建筑安全,减少地震对于我们的危害[1]。

而建筑减隔震技术就是一种通过改变建筑结构自身结构,使之降低地震力破坏后果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不断对于地震风险认知的深化,该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在2021年新颁布的《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744 号)中第十六条明确“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建筑减隔震技术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防灾抗震措施。

本文主题是探析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该技术并加深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一工程概况本文选择XX工程作为案例。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摘要:地震是地壳移动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强大的地震波对建筑物而言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灾难,建筑物的隔震减震措施越来越重要。

本文阐述了建筑减震隔震措施的基本原理,并对目前建筑结构减震技术措施及隔震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建筑结构的减震隔震措施正逐步完善,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及耐久性。

关键词:结构设计、建筑隔震、建筑减震1引言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沿海国家,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由此,抗震问题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采用合适的抗震设防措施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种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明确的规定,即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为实现“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国内学者及有关主管部门在建筑结构抗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归纳总结了较多的抗震设计原则,例如:适当把控建筑结构刚度、允许地震时建筑物处于非弹性状态、允许建筑物地震时出现裂缝等,即达到增加结构延性、实现裂而不倒的目标。

根据我国几十年来的结构抗震实践证明,传统的设计原则基本可行,当遇小震、中震时尚可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当遇到超出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结构的安全就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因此,部分处于地震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设防烈度在本地区基本烈度的基础上适当的提高。

当传统的抗震设计原则无法满足现代的抗震要求时,隔震减震技术应运而生。

2建筑减震隔震基本原理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基础、下部及上部结构之间设置具有整体复位能力的隔震层,从而达到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减小水平地震作用的功能。

隔震技术多用于高层建筑中,可降低40%~80%的地震作用,特别是在高烈度地区效果最为明显,但是隔震技术属于半主动抗震技术,施工时预制在建筑物结构中,构造要求较高且做法复杂,不易更换,后期需要进行适当的维护。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及措施的应用探究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及措施的应用探究

52建筑设计 Arc tect ra Des高层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及措施的应用探究文/刘磊 福建超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摘要】本文以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作为研究主体,针对隔震支座性能与设计方法进行改进,并且对于多遇地震、中震两种地震工况的内力取值进行计算分析。

在此基础上,针对地基、基础结构悬挂等具体隔震措施进行分析,围绕新建建筑设施、已建成建筑物两类项目进行减震技术措施的应用,致力于从设计环节增强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更好地发挥抗震减灾作用。

【关键词】高层建筑;隔震支座;减震技术【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16.026据中国建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约为98875.73亿元,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535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6.25%。

伴随建筑行业发展,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项目数量持续增多,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需基于隔震减震设计理念进行建筑结构的合理设计,防止在地震发生时产生建筑坍塌等事故,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1、隔震结构设计及其实际应用效果1.1工程实例分析1.1.1工程概况以某高端住宅小区项目为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13万㎡,包含20栋单体建筑,建筑地上部分共11层、层高3m,地下部分一层、层高3.7m,采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高宽比小于4。

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0.05g)场地类别为Ⅲ类,结构特征周期为0.65s,在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下的加速度时程最大值分别为18cm/s 2、50cm/s 2和125cm/s 2。

结合建筑结构特征,基本风压为0.4kN/㎡,风荷载标准值在X、Y 向产生的水平力为660.4kN 和1026.1kN,同比结构总重力低10%。

1.1.2隔震设计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建筑结构分析,选取建筑首层与地下一层中间部位进行隔震层的设置,选用叠层橡胶支座沿剪力墙布设,保证隔震支座中心与墙体形心位于同一垂直线上。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摘要: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地震也越来越高发,带来的经济财产和生命安全威胁越来越严重。

正因为这样的特点,相关的减震隔震设计也成为时下建筑结构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

这样的设计有很多的相关要点,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给予关注。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隔震技术与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应用1、减隔震技术概述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些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隔开,通过隔震层的变形消耗和缓冲地震时地面的振动,以保护上部结构免于地震破坏的一种抗震手段。

根据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地震波荷载在短周期内的作用强烈,到长周期后作用将显著减弱。

大量中低建筑,自振周期都处于短周期。

通过隔震技术,可以将整体结构的自振周期延长,避开短周期强烈的地震荷载。

从隔震部位分,隔震结构可以分为基底隔震、层间隔震、高位隔震和局部隔震。

从隔震装置形式,隔震装置又可以划分为普通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滚珠隔震装置、摩擦摆隔震支座、悬挂隔震装置、摇摆隔震支座和滑动隔震支座等。

消能减震技术是将结构的一些非承重构件(如支撑、剪力墙、连接件等)设置成变形能力强的消能构件,或在结构某些部位(层间、节点处、连接缝等)装设消能装置。

这些变形耗能能力强的构件叫做消能器,通过规范约束和试验检测保证消能器具有比较高的耗能性能和大变形下承载力保证率。

在设计中,将消能器作为第一道防线,通过控制消能器及其相连的消能子结构的变形和损伤,保障消能器在结构变形中持续有效地变形耗能,从而保护主体结构的抗震安全。

消能器是消能减震技术的核心,其主要功能在于消能地震能量。

按照消能器力学性能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位移相关型消能器、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复合消能器等。

依据消能器耗能原理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金属屈服型消能器、摩擦型消能器、黏滞消能器、黏弹性消能器、电涡流消能器以及电/磁流变液体、压电材料和电/磁致伸缩材料等新型材料制成的消能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