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美学

合集下载

审美美学名词解释

审美美学名词解释

审美美学名词解释审美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对美的评价的学科。

以下针对审美美学常见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1. 审美:是指人们通过感官与心理的作用,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审美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体验美感和价值感的主观体验过程。

2. 美:是指具有审美价值、令人愉悦的事物或形态。

美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既有客观存在的形态属性,也有人们主观的情感体验。

3. 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美的本质以及美的表现方式的学科。

美学包括对艺术、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美的问题的研究。

4. 客观美:是指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美,具有普遍性和共性。

客观美不同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它是通过客观事物的形态、结构或其表现方式来体现的。

5. 主观美:是指个体的主观情感感受,是审美主体根据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认知过程所产生的主观感受。

6. 唯美主义:是一种审美观点,认为艺术的目标是追求纯粹的美,并将美视作至高无上的价值。

唯美主义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与感觉之美。

7. 实用主义:是一种审美观点,认为艺术的目标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强调艺术作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8. 客观艺术:是指追求客观真实和客观美的艺术形式。

客观艺术通过描绘客观事物的形态、结构或者表现方式来追求审美的目标。

9. 主观艺术:是指追求主观情感和主观美的艺术形式。

主观艺术通过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和个人经验来表达审美的目标。

10.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创作过程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艺术创作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

11. 美感教育:是通过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

12. 审美标准:是评价美的标准和规则,不同的审美标准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个人经验。

13. 审美价值:是对艺术作品、自然景观或其他事物美的评价。

审美价值是一种主观评判,它基于个体的感知、情感和个人经验。

总之,审美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其中涉及到了审美、美学、客观美、主观美、艺术创作等概念,通过研究这些名词可以深入了解审美美学的相关内容。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课件)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课件)

唐代画家阎立本有一次看见一幅张僧繇的壁画,初见时觉得 不过如此,便随口说道:“一定是徒有虚名而已。”过了些日 子阎立本又去看了看,这次他评价张僧繇的画是近代佳作。后 来,阎立本再次去看了看那幅画,感叹道:“果然没有浪得虚 名。”于是,他坐卧在画前仔细揣摩,竟然在画旁留宿了十余 日不忍离去。(刘餗《隋唐嘉话》)
2、审美体验 体验是整个审美心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审美感受的主体化,内 在化和理性化。 审美体验必须以感受为基础,必须用感受来实现,但它所感受的, 并不是对象的纯粹存在的属性,而是对象所蕴含或体现人的内容和 人的生命活动。 审美感受或审美体验,都属于直觉性认识,但两者又有所区别。审 美感受是对对象形象(形式)的直觉性感知,审美体验则是对对象意 蕴(形式意味)的直觉性领悟。 体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审美中的体验,从本体论上讲就是 情感活动本身,而从认识论意义讲,则是对情感生活的自我意识。
我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动,响亮。 ——老舍
2、审美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 反映。 审美知觉具有的特殊性:选择、建构、完形。 审美知觉之所以是一种积极的建构或完形,人类经验在主体心目中 积淀的种种情感模式(图式)起着重要作用。
3、审美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审美想象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的自由性 , 二是表象运动与情 感活动互为动力,互为因果。
张爱玲: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 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 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 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 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第二节
审美心理过程
人类审美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时间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

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

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

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

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高级的审美感官是眼睛、耳朵,低级的审美感官有鼻子、舌头和身体。

这种分法的依据是它们感受客观对象的方式不一样。

低级的感官与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没有间隔适当的距离,这样容易诱发人们在实用观念和占有欲望支配下的反应和行动。

美学审美心理过程

美学审美心理过程
审美注意就是一种特殊得情感指向,就是对于对象得一 种情感上得渴求。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1
4、审美态度得完全形成
当审美注意产生时,一切与审美无关得事物都退居为背 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
主体排除种种功利目得得骚扰,把客体变成自己观照得 对象。
第二节 初始阶段:审美感受得获得
真正得审美活动就是从审美感知活动开始得。当人 们得审美注意力集中到对象上之后,紧接着便就是对对 象得形式、形象进行感觉知觉活动。
1、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
作为享受器官会全力选择符合自己要求得对象属性,审 美感觉活动中得通感现象更为普遍,因此所获得得心理 快感也更为全面。
所谓通感,就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得感 觉得挪移、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
由审美知觉得特点所决定,一些在认识和科学活 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得特殊得知觉,如“错觉”、 “幻觉”等等也属于审美知觉。
错觉就是一种对对象得不正确得、歪曲得知觉。
幻觉就是一种与外界物象并无直接关系,但对于幻觉产 生者却具有客观真实性得知觉。
3、审美感知得过程
审美感知过程就就是运用审美感觉与知觉对审美客体形 成知觉完形,建构起一个心灵中得审美对象得过程。
作为这种“接受”得心理反应,主要就是一种感性得愉 快,形象地说,就就是“悦耳悦目”。
5、审美感知中得审美对象
在审美感知活动中,主体建构起一个新得审美对 象,她与实存客体相似而又不相同。
知觉完型:加工、转换、构建
加工:去掉与审美无益得因素,主体按内在得审美图式加工。 转换:如听觉向视觉得转换。 构建:审美知觉特别就是幻觉得创造。
1、审美超越得涵义
审美超越有广义狭义之分。

《美学原理》之审美心理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之审美心理教学课件

•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 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 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 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 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 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 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 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 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 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 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 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 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 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 《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 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正没个开交,忽觉背 上击了一下,及回头看时,原来是……
•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 都一晓。”——魏晋乐府《读曲歌》
• (3)在场性:感受者全部感官完全投入 到对象中去,与对象融为一体,极度专注。
• 传统的“静观”:指有意识地以心理距离 和感官距离来平静地欣赏对象。审美时身 体过于密切地投入,会损害审美愉悦。它 强调主客、身心、内外、远近之别。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 求之。” ——《关雎》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 有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 人。” ——《桃夭》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一、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当人们对某一对象产生美感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或愉快的情感,这就是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审美活动的动力源泉和内容载体。

审美情感的产生主要受到个体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以及审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进行审美评价,从而影响是否产生审美价值的认可。

通过培养和提升审美情感,可以丰富个体的审美体验和享受。

二、审美认知审美认知是指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对审美对象进行认知、分析和理解的心理过程。

人们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来获得对其美感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形成审美的认知结构。

审美认知是影响审美评价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个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和理解水平,也是个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艺术欣赏的认知基础。

审美认知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使个体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有助于提升审美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培养和提升审美认知能力,可以增强个体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丰富审美体验和享受。

三、审美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审美情感和认知在审美活动中是密切相关的,并且相互影响。

审美情感和认知之间存在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来获得美感的体验和情感的享受,而审美情感的产生和体验也需要审美认知的支持和指导。

审美情感和认知的互动促进了审美活动的进行和完善,对培养和加强个体的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美学价值观的影响美学价值观是个体对美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观念体系。

美学价值观对个体的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是塑造个体审美品味和观念的重要依据。

美学价值观是审美活动的重要指导原则,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反映了个体对美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美学审美心理过程

美学审美心理过程

ABCD
情感与想象
研究情感和想象在审美体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 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创造性想象。
审美判断与创造
探讨审美判断的标准和依据,以及如何激发观众 的审美创造力。
应用的实际意义
提高审美素养
通过应用美学理论,帮助观众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跨文化的美学研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共 同理解和欣赏。
而忽略其他刺激。
理解性
感知过程中,人们会根 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 理解和解释所感知的事
物。
情感性
感知过程伴随着情感反 应,情感会影响人们对
事物的感知和评价。
感知的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原理
感知的恒常性
人们会根据事物的整体特征来感知事物,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人们对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的 感知具有一定的恒常性,不会因为观察角 度或距离的改变而发生大的变化。
02 感知阶段
感知的种类
01
02
03
感觉
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感觉 印象,如视觉、听觉、触 觉等。
知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 整体属性的认识。
无意识感知
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事物的 感知,如潜意识中的记忆 和情感。
感知的特性
直观性
感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产生直接的经验。
选择性
人们在感知过程中会选 择性地注意某些刺激,
评价阶段
个体根据认知和理解,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和评价。
表达阶段
个体通过语言、表情等方式将评价结果表达 出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评价的心理学原理
认知失调理论
个体在面对与已有信念或行为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认知失调, 从而调整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以恢复平衡。

美学观念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影响

美学观念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影响

美学观念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影响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审美的原则、规律以及美的本质。

其探索的对象包括美的概念、美的价值和美的表现形式等。

美学观念对人类审美心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类对美的追求、审美标准和美的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美学观念塑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一直追求美的体验和享受。

美学观念使人们认识到美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赏心悦目,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美学标准,不断挑战现有的审美观念,以获得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其次,美学观念对人类的审美标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美学观念不仅可以引导人们对事物的审美评判,还可以塑造人们的审美品味和观念。

人们通过美的理念和美学研究,形成了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这使得个体在欣赏艺术作品、设计等方面具有共同的审美标准。

例如,在古希腊时期,对称、和谐和比例成为了美的重要标准,在建筑、雕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样地,在现代,人们对于色彩、形状、结构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此外,美学观念带动了人类的美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美学观念则为创造力提供了独特的指导和启示。

美学观念让人们意识到,美不仅仅是一个表面上的形式,更深层次地与内涵、意义和情感联系在一起。

艺术家、设计师等通过美学观念的启发,在他们的作品中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作品反过来又影响着观众和受众的审美体验,营造出一种艺术性和美感的氛围。

美学观念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人们的审美感知和体验过程中。

审美感知是一种主动的、关注细节的心理活动。

美学观念能够提升人们对美的感知敏锐度,使他们更加关注内外在之美,从而提高审美体验的质量和深度。

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反过来又强化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珍惜。

美学观念使得人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美,从而丰富了生活的内涵和情感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区别之处:
1、日常情感更接近于人的生理快感以及个人功利, 而审美情感则是一种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实用考虑 的精神愉悦,是在一般生理快感、情欲满足基础上净 化和升华出来的更高级、更丰富、更深刻、更具有社 会理性内容的精神情感。
2、日常情感具有弥散性和瞬时性,往往时过境迁, 即渐淡忘。而审美情感具有意象性特征,意象使审美 情感获得特定的感性形式,使之相对稳定。人们面对 意象,可以从容品味其中情感特有的价值意义,因此, 审美情感被称为是一种“反思情感”。
三、想象的类型
接近联想 初级联想 类似联想
对比联想
高级想想
再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
1、接近联想——由于事物的时空接近而引起的
联想叫接近联想。如:由五星红旗想到天安门,由天 安门想到故宫和中山公园等。
2、类似联想——由于事物性质、状态类似而引 发的联想叫类似联想。如:卖炭翁这个形象会使你联 想到你曾见过和听到过的终年勤劳、备受欺凌的可怜 老翁。艺术创造中广为运用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其 心理依据都是类似联想。秦观《浣溪纱》“自在飞花轻 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飞花与梦,丝雨与愁在轻、 细两种特征在审美情感中,人的理智(认识)、 意志(需要)和情感处于和谐统一之中。
(2)审美情感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 但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 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
(3)审美情感不同于认识情感和 意志情感,它始终不脱离具体、完整 的生动形象,直接对形象产生情感, 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样性;而不象认 识情感、意志情感那样具有社会普遍 性。
一般来说,在美的欣赏过程中,再造性想象占优势;在美 的创造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占优势。但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如: 写小说时是创造性想象,欣赏小说时主要是再造性想象,将小 说改编成剧本,则必然会有改编者的创造性想象。
第三节 审美情感
一、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比较 相联系之处: (1)二者产生的生理机制相同,都是大脑皮层 指导和调节下内赃器官和腺体的内泌活动和变化所 引起的内部体验。 (2)审美情感必须以日常情感为基础,并且是 日常情感的净化和提升。
第七章 审美心理
第一节 审美感知
一、审美感知的含义
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的合称。
感觉是审美活动中最初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它反映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的 门户。美的事物引起人的美感,首先总要通过人的 五官感觉,其它一切更高级的心理活动都是通过感 觉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2、审美感知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较之于日常感知,在捕 捉对象的个别特征及时空的精微变化上来得更快捷、更有效。艺 术家的审美感知往往带有专业的倾向,表现为专业性的敏感。音 乐家对于声音和节奏,画家对于色彩和线条感受特别灵敏。
3、审美感知有整体性特点。感觉以反映事 物个别属性为特点,只凭感觉,并不能直接把握 对象的整体。但各个感官的感觉又是相互作用的, 而且感觉总是迅速过渡为知觉,即对对象的完整 反映。它更突出地表现着“统觉”的作用,对知 觉内容和倾向孕涵更为内在的整体把握。
3、对比联想——由于事物性质、状态相反而产 生的联想叫对比联想。如:卖炭翁的穷困生活想到掠 夺者的奢侈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是。 陶渊明诗“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也用了对比联 想。
4、通感——联想的特殊形式。指五官感觉在感 受事物时互相挪移、交相为用等。在审美活动中,运 用通感的心理功能可以使人产生新鲜隽永的意象。如: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去,送来缕缕青香仿 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杜牧《秋夕》中有 “天阶夜色凉如水”一句。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不同不在量上,而在质上。
二、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区别:
1、审美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侧重于具体表象时, 总是力图使过去的经验中的情绪转而附着在当下的表象上,形象 感知与情绪记忆一同激活,笼罩着浓厚的主观情绪色彩;日常感 知作为认识过程的起点,它要求局限于对象自身,对应于事理逻 辑系统,情绪因素往往遭到压抑。
春意闹”
5、创造性想象——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的形 象的想象,如:白居易写《卖炭翁》所进行的想象。
6、再造性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大脑 中形成相关事物的新形象的想象。如:你读了《卖炭翁》,你 的头脑中便会想象出自己的卖炭翁、黄衣使者,以及与诗中其 他事物、景物相应的具体生动的形象。
2、举例说明
陶渊明《饮酒》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以忘言。” 在这首诗中,作者提供了菊花、东篱、南山、飞鸟几个 表象,通过这些表象,利用想象调动我们日常的经验, 激活我们的感官和知觉,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恬淡 的乡间气息。同时我们也知道,每个读者领略到的乡间 气息都是有差异的。作者所提供的表象,还为想象提供 了无限创造的空间。每个欣赏者在情感引导下,通过想 象力对作者所提供的表象加以填补。但同时,作者的想 象与读者的想象又以作品为中介,这就使得其中有相同 之处。《饮酒》诗中呈现了纯朴宁静的乡间生活,在各 人想象中应是大同小异的。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想象力 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从而对意象进行再创造。
第二节 审美想象
一、想象在审美心理中的特殊作用
1、想象使感受取得了超越现实时空的相对自由。 2、想象使精神升腾远举,进入超越感性的理想境界。 3、想象能激活潜意识、无意识,使之借助意象显示出来。
二、想象力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1、 基本原理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 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 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 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我 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一种想 象的思维活动,就是对文学作品中的 意象进行再造想象,它是接受者根据 语言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 象,其中包括了作者的想象和读者的 想象。
三、“移情说”与“感物动情说”之比较
“移情说”是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 斯首先提出的美学观点,它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 人的移情作用,即通过主体意识活动,将人的情感灌 注到审美对象上,使无生命无情感的外物仿佛具有了 生命与情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消失了,达到对 象人格化为“自我”,“物我交融”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