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过程
《审美心理过程》课件

04
表达阶段中,人们会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将审美体验 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或表现形式,从而将自己的审 美感受传达给他人。
03
审美心理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个人经历
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教育背景等都会影响审美心理。例如,一个人在 童年时期经历过艺术培训,可能会对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现代审美心理学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现代的审美心理学逐渐形成和完善,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和科学化,对于审美 心理的本质和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02
审美心理过程
感知阶段
感知阶段中,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 官来接收美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的
处理和加工。
感知阶段是审美心理过程的基础,它为后续的理解、 评价和表达阶段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基础。
审美心理的重要性
促进个体发展
审美心理的发展对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提升生活质量
审美体验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影响。
审美心理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审美观念
古代的哲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对于美的定义和追求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这些理论对于现代审美 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审美心理的影 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人们的审美 心理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人工智能 可以根据用户喜好和行为习惯推荐艺术作品
,从而影响用户的审美偏好和选择。
跨文化审美心理研究
要点一
跨文化审美心理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心理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深 入了解不同文化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例如,对 东西方文化中的审美心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 异同和特点。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课件)

唐代画家阎立本有一次看见一幅张僧繇的壁画,初见时觉得 不过如此,便随口说道:“一定是徒有虚名而已。”过了些日 子阎立本又去看了看,这次他评价张僧繇的画是近代佳作。后 来,阎立本再次去看了看那幅画,感叹道:“果然没有浪得虚 名。”于是,他坐卧在画前仔细揣摩,竟然在画旁留宿了十余 日不忍离去。(刘餗《隋唐嘉话》)
2、审美体验 体验是整个审美心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审美感受的主体化,内 在化和理性化。 审美体验必须以感受为基础,必须用感受来实现,但它所感受的, 并不是对象的纯粹存在的属性,而是对象所蕴含或体现人的内容和 人的生命活动。 审美感受或审美体验,都属于直觉性认识,但两者又有所区别。审 美感受是对对象形象(形式)的直觉性感知,审美体验则是对对象意 蕴(形式意味)的直觉性领悟。 体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审美中的体验,从本体论上讲就是 情感活动本身,而从认识论意义讲,则是对情感生活的自我意识。
我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动,响亮。 ——老舍
2、审美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 反映。 审美知觉具有的特殊性:选择、建构、完形。 审美知觉之所以是一种积极的建构或完形,人类经验在主体心目中 积淀的种种情感模式(图式)起着重要作用。
3、审美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审美想象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的自由性 , 二是表象运动与情 感活动互为动力,互为因果。
张爱玲: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 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 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 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 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第二节
审美心理过程
人类审美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时间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流程。
“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是其两大主流,在审美的美阈中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1)“移情”说。
“移情”说是审美活动认识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学说,源于德国,美学界给其以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大发现,被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
第一次明确提出“移情”观念的是德国学者罗伯特・费尔和其父弗列德里希.费尔,而真正发展,论证了“移情”而使之成为“移情”说的乃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1851~1914)。
里普斯在他的《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一文中写道:“移情作用是指,不是一个人身体的感觉,而是某种感情即某人自己,进入审美对象之中。
”审美过程就是由物我对立通过移情作用而达到物我交融(或称之为物我互赠)和物我同一(即天人合一)的境地。
其他的审美心理学说大多认为审美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它们只是找到了物我统一的契合点,有点相似珍天的无痕焊接技术,并没有使物我对立的成分完全消失。
而立普斯则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美感,不是对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产生反映,而是人主观精神的外射,是“向我们周围的现实”,“注入生命的活动。
”也即是说,在移情心理发生的瞬间(或较长时间),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已完全消失而合二为一,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相似于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和佛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指试,莫使惹尘埃”的境界。
当然还达不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但它们都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里普斯举例说,人们欣赏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利安式石柱,是因为它显示出一种男性的雄壮美。
站在石柱面前静观它的形象,会感到一种内在的“扩张”,连心也在“扩张”着,有一种特殊的在内部发生的特殊感觉,仿佛石柱在进行着挺拔向上的凝成整体的运动。
在他看来,人所感受到的石柱运动,不过是移入石柱中去的人的自我运动。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
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
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
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
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高级的审美感官是眼睛、耳朵,低级的审美感官有鼻子、舌头和身体。
这种分法的依据是它们感受客观对象的方式不一样。
低级的感官与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没有间隔适当的距离,这样容易诱发人们在实用观念和占有欲望支配下的反应和行动。
艺术审美心理过程 -回复

艺术审美心理过程-回复
艺术审美心理过程指的是个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
其主要包括感知、认知、情感和意愿四个方面。
1. 感知阶段:
感知是指个体通过感官接收艺术作品的信息。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对作品的形状、颜色、质地等元素进行感知,从而形成初步的印象。
感知阶段的表现形式包括观察、听取、闻取、触摸等感官体验。
2. 认知阶段:
认知是指个体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和辨认。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等要素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更深入的理解。
认知阶段的表现形式包括识别、分类、理解等思维活动。
3. 情感阶段:
情感是指个体对作品所引发的情绪和感受。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对作品产生好恶、喜爱、憎恶等情绪。
情感阶段的表现形式包括情绪反应、心境变化等。
4. 意愿阶段:
意愿是指个体对作品所产生的行动倾向。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和认知去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式,例如购买、真诚的赞美、分享或转发等。
意愿阶段的表现形式包括行动、转达、交流等。
美学审美心理过程

ABCD
情感与想象
研究情感和想象在审美体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 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创造性想象。
审美判断与创造
探讨审美判断的标准和依据,以及如何激发观众 的审美创造力。
应用的实际意义
提高审美素养
通过应用美学理论,帮助观众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跨文化的美学研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共 同理解和欣赏。
而忽略其他刺激。
理解性
感知过程中,人们会根 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 理解和解释所感知的事
物。
情感性
感知过程伴随着情感反 应,情感会影响人们对
事物的感知和评价。
感知的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原理
感知的恒常性
人们会根据事物的整体特征来感知事物,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人们对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的 感知具有一定的恒常性,不会因为观察角 度或距离的改变而发生大的变化。
02 感知阶段
感知的种类
01
02
03
感觉
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感觉 印象,如视觉、听觉、触 觉等。
知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 整体属性的认识。
无意识感知
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事物的 感知,如潜意识中的记忆 和情感。
感知的特性
直观性
感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产生直接的经验。
选择性
人们在感知过程中会选 择性地注意某些刺激,
评价阶段
个体根据认知和理解,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和评价。
表达阶段
个体通过语言、表情等方式将评价结果表达 出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评价的心理学原理
认知失调理论
个体在面对与已有信念或行为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认知失调, 从而调整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以恢复平衡。
审美心理过程

审美心理过程
第19页
1.审美心理实现过程
❖ 审美态度形成
审美欲望被激活、唤醒
审美欲望初步满足(沉醉)
❖ 审美心理实现过程
又引发新审美欲望
对对象形式深入地把握 对形式意味领悟 对表象形式改造制作 对审美对象鉴赏与评价
审美心理过程
审美心理过程
第10页
二、审美心理准备(初始阶段)
1.什么是审美心理准备 2.审美态度与审美注意力
审美心理过程
第11页
1.什么是审美心理准备
❖ 审美心理准备是审美心剪发生前预备 阶段,也称初始阶段。是从对一个客 体对象日常感知向审美心理过渡。
❖ 这个过渡阶段标志就是审美态度出现。
审美心理过程
第12页
审美心理过程
第32页
② 审美创造实现大致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两次:
审美意象形成 审美欲望(动力)→审美理想(标准)→审 美热情→对表象选择、提炼、组合、加工形 成审美意象(审美对象)。
审美意象物态化 对审美意象加以改造、补充、完善→选择最 适当审美伎俩(形式)→由心象转为物象→ 形成审美客体或艺术品。
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 故画马必以马为师, 画鸡即以鸡为师, 细察其状貌、动作、神态, 务扼其要, 不尚其细 ……
——徐悲鸿论绘画
审美心理过程
第35页
徐悲鸿介绍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当代著 名画家、教育家。幼年随父学画,曾留学日、法, 归国后曾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艺术学 院院长等。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 工作者协会主席等。学贯中西,对中国民族绘画与 西方传统绘画有精深研究。
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

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
审美心理过程是人们在感知和评价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
它涉及感知、情感、认知和价值判断等多个心理层面,并受到文化、个体差异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主观性:审美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和评价有所差异。
不同个体可能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审美倾向和评价标准,因为个人的文化背景、教育经历、性格特点等都会对审美产生影响。
2. 多元性:审美涵盖了不同的领域,包括艺术、音乐、文学、建筑、时尚等各个方面。
不同领域的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标准,因此人们的审美倾向也可能在不同领域之间发生变化。
3. 情感性:审美体验往往伴随着情感的产生。
人们对美的感受往往是愉悦的,美的事物可以唤起人们的喜爱、赞美、敬仰等积极情绪。
不同的审美体验也可能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
4. 认知性:审美过程中涉及到对物体、形式和结构的认知加工。
人们通过感知和认知对美的特征和规律进行辨别和理解,例如对形状、颜色、比例、对称等视觉元素的处理。
5. 社会性:审美观念和评价标准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社会群体对美的认同和偏好可能存在差异,个体的审美观念和评价也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受程度的影响。
总而言之,审美心理过程是复杂而多样化的,涉及到感知、情感、认知等多个心理层面的交互作用。
个体的审美倾向和评价标准受到个人差异、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审美心理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审美心理活动具有依次展开的各个阶段。
次展开的各个阶段。
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初始阶深入阶段和升腾阶段。
段、深入阶段和升腾阶段。
在这各阶段起主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不同,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不同,各阶段的整体状态与特征也不同。
与特征也不同。
准备阶段:第一节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美感审美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 的态度”,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
的态度” 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
康德和布洛都明确提出过审美态度的非功利性。
康德和布洛都明确提出过审美态度的非功利性。
1.审美态度的作用对对象的态度摆脱个人的功利需要和目的,对对象的态度摆脱个人的功利需要和目的,即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时,就能感受到对象的美。
心理距离时,就能感受到对象的美。
摆脱实用意识的非功利态度,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
摆脱实用意识的非功利态度,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
2.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
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
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则是审美注意的出现。
度的心理表现,则是审美注意的出现。
注意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或集中,注意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或集中,使这一定的对象脱离其他客体分离独立出来,对象脱离其他客体分离独立出来,以保证获得特别清晰的反映。
晰的反映。
3.审美注意的特点是一种超实用功利性的或无实用目的的注意,是一种超实用功利性的或无实用目的的注意,其集中点是对象的外形,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
是对象的外形,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
审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审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是对于对象的一种情感上的渴求。
感上的渴求。
4.审美态度的完全形成当审美注意产生时,当审美注意产生时,一切与审美无关的事物都退居为背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
背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
主体排除种种功利目的的骚扰,主体排除种种功利目的的骚扰,把客体变成自己观照的对象。
的对象。
初始阶段:第二节初始阶段:审美感受的获得真正的审美活动是从审美感知活动开始的。
真正的审美活动是从审美感知活动开始的。
当人们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到对象上之后,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到对象上之后,紧接着便是对对象的形式、形象进行感觉知觉活动。
形式、形象进行感觉知觉活动。
1.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作为享受器官会全力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对象属性,作为享受器官会全力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对象属性,审美感觉活动中的通感现象更为普遍,审美感觉活动中的通感现象更为普遍,因此所获得的心理快感也更为全面。
心理快感也更为全面。
所谓通感,是指从感知、所谓通感,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感觉的挪移、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
觉的挪移、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
颜色—温度声音—形象冷暖—重量气味—锋芒温度、形象、重量、锋芒)(颜色温度、声音形象、冷暖重量、气味锋芒)艺术中的通感现象通感是艺术家的一种本领通感是对欣赏者的一种要求珠落玉盘。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切如私语。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 调先有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 琵琶行…… 视觉→听觉: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红杏枝头春意闹。
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
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
听觉→视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听觉→视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视觉→触觉:促织声尖尖似针。
视觉→触觉:促织声尖尖似针。
听觉→嗅觉:哀响馥若兰。
听觉→嗅觉:哀响馥若兰。
嗅觉→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嗅觉→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茫的歌声似的。
2.审美知觉与错觉、幻觉审美知觉与错觉、由审美知觉的特点所决定,由审美知觉的特点所决定,一些在认识和科学活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的特殊的知觉,活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的特殊的知觉,如“错幻觉”等等也属于审美知觉。
觉”、“幻觉”等等也属于审美知觉。
错觉是一种对对象的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错觉是一种对对象的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幻觉是一种与外界物象并无直接关系,幻觉是一种与外界物象并无直接关系,但对于幻觉产生者却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知觉。
者却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知觉。
3.审美感知的过程审美感知过程就是运用审美感觉与知觉对审美客体形成知觉完形,建构起一个心灵中的审美对象的过程。
成知觉完形,建构起一个心灵中的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把握住对象的情感表现性,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把握住对象的情感表现性,并对情感表现性作出“同构”反应,情感表现性作出“同构”反应,实行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4.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感知既是主体沿循客体的形、审美感知既是主体沿循客体的形、色、质、声等所暗含的结构及其运动来组织,含的结构及其运动来组织,形成整体形象的知觉完形过程,又是主体对对象的情感表现性的情感接受过程。
过程,又是主体对对象的情感表现性的情感接受过程。
作为这种“接受”的心理反应,作为这种“接受”的心理反应,主要是一种感性的愉形象地说,就是“悦耳悦目” 快,形象地说,就是“悦耳悦目”。
5.审美感知中的审美对象在审美感知活动中,在审美感知活动中,主体建构起一个新的审美对象,它与实存客体相似而又不相同。
对象,它与实存客体相似而又不相同。
知觉完型:加工、转换、构建知觉完型:加工、转换、加工:去掉与审美无益的因素,主体按内在的审美图式加工。
加工:去掉与审美无益的因素,主体按内在的审美图式加工。
转换:如听觉向视觉的转换。
转换:如听觉向视觉的转换。
构建:审美知觉特别是幻觉的创造。
构建:审美知觉特别是幻觉的创造。
深入阶段:第三节深入阶段:审美体验的展开在这个阶段,主体的想象活动全面展开,在这个阶段,主体的想象活动全面展开,并以想象为媒介,以体验的方式从对象的外在并以想象为媒介,形式进入对对象意义层次的把握和理解,形式进入对对象意义层次的把握和理解,从心物交感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物交感进入“ 物我同一” 的境界,从而从想象所创造的审美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所创造的审美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发现生命的内在意义,获得更高的审美愉快。
发现生命的内在意义,获得更高的审美愉快。
1.审美体验与审美想象审美体验主要是指通过自己的感官与想象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
活动。
2.审美体验的过程由于审美体验具有亲历性的特点,由于审美体验具有亲历性的特点,它在审美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认识作用。
有更大的认识作用。
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均属于直觉性认识,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均属于直觉性认识,都采取非概非逻辑的把握方式,但两者又有所区别。
念、非逻辑的把握方式,但两者又有所区别。
审美感受是对对象形象(形式)的直觉性感知,审美感受是对对象形象(形式)的直觉性感知,审美体验是对对象意蕴(形式意味)的直觉性领悟,对对象意蕴(形式意味)的直觉性领悟,它是对个体自身置身于其中的生活关联域的认识。
其中的生活关联域的认识。
在体验阶段,主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在体验阶段,主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和审美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参与体验,丰富和扩大了审审美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参与体验,美对象,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美对象,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3.意义的理解和情感的满足审美体验不是指向某种真理性认识,审美体验不是指向某种真理性认识,而是要通过体验这种亲历性的行为达到对对象意义的进一步把握,这种亲历性的行为达到对对象意义的进一步把握,并使自己置身于一个意义的世界,使自己置身于一个意义的世界,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与审美愉快。
与审美愉快。
在审美体验阶段,想象占有主导地位,在审美体验阶段,想象占有主导地位,想象使体验得以发生并完成。
以发生并完成。
意义的世界、情感的世界是主体建构的心灵的世界,意义的世界、情感的世界是主体建构的心灵的世界,是与主体情感合一的世界。
这种由物我同一、是与主体情感合一的世界。
这种由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引起的心理过程,忘的境界引起的心理过程,既是对自我情感的意识过也是产生比较高级的审美愉快的过程。
程,也是产生比较高级的审美愉快的过程。
4 .审美体验中的审美对象首先,它是意义的世界。
首先,它是意义的世界。
其次,它是情感的世界。
其次,它是情感的世界。
日出》法国印象派画家《印象?日出》—法国印象派画家印象日出好象可以看见法国赤白杨树夹道成荫的大街,浅绛和淡蓝色的、瓦片铺的房屋,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法国人民。
的大街,浅绛和淡蓝色的、瓦片铺的房屋,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法国人民。
升腾阶段:第四节升腾阶段:审美超越的实现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中直接感受到自己的心灵追求,一种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心灵追求,一种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无限或永恒的追求和对抽象的美的理想的追求。
永恒的追求和对抽象的美的理想的追求。
由于这种心灵追求的导引,这种心灵追求的导引,审美活动会由内部体验向精神的无限自由的境界升腾,实现审美超越。
向精神的无限自由的境界升腾,实现审美超越。
1.审美超越的涵义审美超越有广义狭义之分。
审美超越有广义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人类的整个审美活动便是一种超越。
从广义上讲,人类的整个审美活动便是一种超越。
它作为高尚的精神活动,超越人的动物性和凡俗性,精神活动,超越人的动物性和凡俗性,在人的身上唤起那些真正具有人的价值的性质和属性,使人获得精神的无比自由。
具有人的价值的性质和属性,使人获得精神的无比自由。
从狭义上讲,审美超越是指审美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从狭义上讲,审美超越是指审美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主体心理状态所达到的一个层次。
它体现的是主体的一种心灵追求,状态所达到的一个层次。
它体现的是主体的一种心灵追求,一种对美的理想、美的本体的信仰和追求。
对美的理想、美的本体的信仰和追求。
2.审美超越的过程审美超越的发生与实现都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审美超越的发生与实现都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因此达到审美超越要以审美理解为基础。
到审美超越要以审美理解为基础。
与审美知觉、审美体验中的理解不同,它不是想象、移情、与审美知觉、审美体验中的理解不同,它不是想象、移情、体验,不是完全进入对象和与对象合而为一,而是了悟、把握,体验,不是完全进入对象和与对象合而为一,而是了悟、把握,是从对象中浮出来,升腾到一个更广阔深邃的境地。
是从对象中浮出来,升腾到一个更广阔深邃的境地。
体验是理解的基础,体验越深,领悟越透,体验是理解的基础,体验越深,领悟越透,就越能理解到对象的底蕴,解到对象的底蕴,主体在获得难以言传的审美蕴含时进一步升腾,实现审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