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戏曲》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中国戏曲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中国戏曲阅读题及答案关于中国戏曲阅读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晚熟的中国戏曲因其体卑,起初不被官方士大夫所看重,故而对戏曲功能的认识、引导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但传统戏曲在艰难行进中也不乏听到对其呵护的声音。
明初朱元璋就盛推《琵琶记》,认为“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贵富家不可无”。
究其原因,在于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价值观的引导得到朱元璋的赏识。
事实上,有关风化体的戏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并不乏见,如《伍伦全备记》以及史盘的《忠孝》、姚茂良的《双忠》等。
对这类剧作,来自戏曲批评界的评价虽然毁誉参半,但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是把“合世情,关风化”作为评价戏曲的一个重要标准。
晚熟的中国戏曲,其成长离不开文化母体的哺育,与诗、词、文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好兄弟。
清代孔尚任曾言戏曲“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
因此,纵观戏曲批评史,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艺术层面,传统的批评资源就像幽灵一样萦绕戏曲上。
如作为批评术语的“本色”一词,起初用于批评诗文,后来用于批评戏曲。
明代中后期,为克服戏曲界时文风和道学风泛滥的时弊,曲论家曾围绕戏曲的本色问题展开讨论,或强调必须遵循宋元典范,或强调曲文质朴易懂,或强调戏曲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或强调戏曲作家的风格特色。
显然,诗、词、戏曲的本色有差别。
本色因文体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意涵。
本色资源是传统的,挪来批评晚熟的戏曲,使得本色一词具有了文体上的现代意义。
批评家主动适应戏曲形态的变化,了解并褒贬之,从而推进戏曲创作和戏曲批评的前行。
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问题,在戏曲成熟之前不是没有,但为什么在戏曲批评中才得以推进深入?原因是批评家对戏曲特性有了深刻认知。
批评家知道,戏曲是代言体,关汉卿写窦娥是窦娥的口吻,写桃杌是桃杌的声调,而不能在写作上有角色错位的轻忽。
在一些剧本中,批评家发现出身贫寒的家庭妇女却屡屡掉书袋,那正是写作者角色错位所致。
代言体是戏曲文学的特性之一,批评家品评戏曲人物语言时就离不开代言体的内在约束。
2022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2022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美育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宗旨在于立德树人。
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
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
“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
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
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
“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
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
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
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
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
“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
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
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
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
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扬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
现代文I篇:中国戏曲主题阅读与答案解析(湖南师大附月考)

(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分)材料一作为“表意派”的中国戏曲是按照自己的表演观念来表现人物的诗化情感的。
在中国戏曲中,演员通过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冲动。
当然,演员在表演这种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时也会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活动,但这种感情活动是在高度的理智控制下进行的。
例如,《伐子都》是一部表现男主人公子都内心冲突的戏。
副帅子都出于嫉妒主帅颍考叔的心理,用袖箭射死考叔,夺取了帅位。
在班师还朝的路上和庆功宴上,颍考叔的鬼魂紧紧缠绕子都,使子都惊恐万状。
演员运用了精彩的“虎跳前扑”“鹞子翻身”“窜桌而出”“乌龙绞柱”“小翻抢背”“甩发”“高空云里翻”“平板僵尸”等高难度技巧来表现角色的精神状态。
子都的恐惧状态虽然体现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中,但更突出的表现却是演员的“抢背”“吊毛”“僵尸”等技术手段。
在深切体验规定情境的基础上,演员要精心设计具有观赏性的技术动作,把生活体验与程式表现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戏曲演员才能用程式动作揭示人物的内心感情。
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是“表意派”演剧方法的重要特征。
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情感表现的假定性。
第二,情感表现的技术性。
也就是说,戏曲演员的情感表现是假、真、美的辩证统一,是生活情感与技术表现的辩证统一。
在表演角色哭泣时,戏曲演员不是写实地摹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哭,而要把哭处理得富有艺术性,具有意象的美感。
在表现“哭”时,戏曲演员的面部表情既要悲情外溢(真)又不能让眼泪流出眼眶(假),“喂呀”的哭声和拭泪的动作还要保持优美的造型(美)。
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就是真、假、美的辩证统一。
例如,京剧《狮子楼》中,武松闻知西门庆是主使潘金莲毒死武大的元凶和奸夫,他怒气冲冲赶到狮子楼,决定上楼除奸报仇。
为了突出武松愤怒的精神状态,盖叫天既没有采用生活化的上楼动作,也没有采用戏曲舞台上一般的上楼动作,而是用“骑马蹲裆式”侧身上楼,他的双腿先交叉后平移,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从下场门一直移动到上场门。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戏曲中国”,即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或者说,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文化。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剧种最多、艺术生命力最强、剧目遗存最丰富的样式,但它为何比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晚出”呢?不少学者从外部条件和自身特征两个方面探讨戏曲晚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亦不乏值得商榷之处。
例如,着眼于外部条件者所得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经济不发达”这一影响至巨的结论就值得商榷。
单就外部条件而言,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绝非经济因素一端所能解释。
人类文化史已反复证明,文化创造除了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之外,还受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时代精神等框架的制约。
经济基础即使大体相仿,不同民族、社会的文化创造主体所面临的文化场合、文化情景也可能很不一样。
因此,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戏曲何以晚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民文化发展得不够充分。
中国戏曲建立在平民文化的基础上,所表现的中国文化以平民文化为主体。
文化的平民化不只是为戏曲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故事情节、表现形式,更为主要的是使文化发展的指向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朝而野,由雅而俗。
戏曲史上有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许多取材于唐传奇、诗文的元代杂剧,其结局都变悲剧为团圆。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元代白朴的《墙头马上》,源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并非偶然,《莺莺传》和《井底引银瓶》都以悲剧结束,而《西厢记》和《墙头马上》则是大团圆的喜剧。
在这种不谋而合的共同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何在?其实就在文化的平民化转向。
《莺莺传》中崔莺莺是名门闺秀,但没有勇气维护婚姻权利,预感张生有可能始乱终弃,她不是设法阻止这一结局的到来,而是向张生倾诉:“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
愚不敢恨。
”因为按照唐代上流社会习惯法,一个私订终身的女子是没有资格成为妻子的。
但上流社会的习惯法在平民社会中并不一定需要遵守。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共10题;共20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投掷.(zhì)窜.出(cuàn)一缕.(lǚ)撒.手(sā)B.抡.起(lūn)沮丧.(sàng)点缀.(zhuì)笨拙.(zhuō)C.屹.立(yì)供.品(gòng)瘦削.(xuē)谚.语(yàn)D.例.如(liè)苔藓.(xiǎn)叫嚷.(rǎng)曝.晒(bào)2.(2分)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浑浊马蹄忧虑技高一筹B.跺脚慷慨滥用粉身碎骨C.荡漾糟糕斗篷暴露无遗D.伶俐琴键摇篮自做自受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采用无人监考的方式来检验大家是否真诚,这种方式别出心裁....。
B.威风凛凛....的福建舰是我国的第三艘航母。
它的建造过程曾备受瞩目。
C.他的演讲居高临下....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D.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令全国人民热血沸腾....。
4.(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心志,情志)B.汤汤乎若.流水(像)C.今乃.掉尾而斗(才)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他说得对)5.(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快回家吧,”邻居李大爷对我说:“马上就要下大雨了。
”C.晋安区物产丰饶,境内盛产柑桔、荔枝、龙眼、橄榄等名果。
D.布袋戏历史悠久,中国古籍《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中都有记载。
6.(2分)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峰岭耸峙,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我国戏曲是人民表达情感、活跃生活的重要工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提到戏曲,大家会联想到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等种类,也会对一些经典旋律耳熟能详,口口相传。
而戏曲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之一就是其极强的地域性,如河南梆子、山西二人台、江苏扬剧等。
全国各地源远流长的戏曲种类,符合其发源地的地理风貌、人文习俗、语言习惯和民族特征,因此能够在地方及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性影响。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丰富的音乐素材,使得戏曲成为各地人民表达情感、活跃生活的重要工具。
一方面,戏曲的故事题材十分丰富。
《白蛇传》《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等众多剧作使人们在接受戏曲时的可选择性增强,可以全方位地反映不同人的心境。
同时从戏曲故事题材的衍变上,我们也能够看到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的题材创作始终随着时代主题不断创新,能够在人们心中产生情感共鸣。
另一方面,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包含唱、念、做、打四个艺术手段,音乐表演形式的多元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立体,摆脱了其他艺术的单一形象。
戏曲中的舞蹈、说唱、武术、杂技等都可以成为个性化的标签,让艺术以更加丰富的面貌流动在人民的生活之中。
新时代背景下,戏曲的发展要与时代同步,创造与时代主题、时代内容和时代精神相符的戏曲新面貌,在戏曲作品中精准表达“中国精神”,从而激发全民族的文化活力,努力做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在主题上,要不断随着社会热点进行更新;在表演上,要配合现代审美的变化去创造新的舞台;在传播中,要利用好现代技术,打破旧的边界,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在思想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有温度、深度和高度的艺术作品。
只有具备时代特征的戏曲才能在时代中前行,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激发奋进的力量。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汇,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之美的理想路径,很多流行歌手尝试将戏曲音乐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的状态。
比如在音乐综艺节目《我们的歌》中,两位歌手合作演唱戏曲剧目《武家坡》,让人们在现代舞台上看到京剧,感受扑面而来的京韵。
《关于中国传统戏曲》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近年来,多地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却在部分地区遭遇了“有戏没人看”“场馆没人去”的尴尬。
戏剧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因为其自身形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存在创新惰性、脱离时代文化审美,另一方面也因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进入城镇的青年群体相继转向了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
(摘编自《传统戏曲困境还需要创新求解》)材料二:戏曲没有赢得青年学生关注的原因主要有:“听不懂”。
戏曲唱词中大量的方言、典故,舞台上的特殊的时空间度都会使平时毫无戏曲知识的青年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对剧情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甚了了,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也导致了他们对于戏曲兴致的丧失。
戏曲程式化。
程式所赖以生存的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程式的刻板、教条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
内容与现代生活太脱节。
许多传统戏曲往往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
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利。
一个青年学生表示:“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只是感觉它太过时,如果说喜欢会被同学嘲笑老土。
”材料三:没有专业的剧场和舞台,却有独具特色的戏剧表演,行进在街道、咖啡屋、茶馆、书店或美食区,都能偶遇川剧变脸、古装小品、剧情再现、杂技魔术……在四川大佛景区可以看到,与之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散布其间的数十个小戏台,观众、游人摩肩接踵,人气、商气、财气异常火爆。
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依托特色街区人文和“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通过创新剧目、创新演艺、创新运作等方式,推动戏剧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戏剧艺术表演与特色街区结合,主要以小景式演出为主,不拘形式、剧目、场地,采取多点位同步演出方式进行,商业运营方免费提供演出服务,所有演出方均不收“门票”,观众和游客行走在街区随时都可驻足观看。
观众观看戏剧表演的同时,通过微信发图、发视频扩大宣传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人气。
2022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论证思路与专练

2022届高考非连论证思路与专练考点:1.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2.话题:《洛阳伽蓝记》3.话题:自然文学4.话题:意境5.话题:中国戏曲【考点研究】一、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述层次、怎样一步步展开论述)文章的行文脉络即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基本结构,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新高考的论述类文本由多则材料的非连续性文本组成,所节选的材料有时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段论结构,有的材料摘自原文的本论部分,有的则摘自原文的结论部分,需根据所选材料内容灵活分析作答。
(一)立论提出问题(引论:论点)——分析问题(本论:运用论据,展开论证)——解决问题(结论)。
示例(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分)答案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最后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驳论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提出正确观点。
示例材料三论证时驳立结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4分)答案①驳:批驳了用现有科学标准衡量中医的错误观点,对中医的质疑不当。
②立:通过对科学的理论分析,作者认为中医符合科学基本的理论特点。
③结论:要在正确理解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去认识中医。
(三)答题方法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提文章全貌。
应通读全文,结合著作或文章的出处(题目)快速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
2.研读段落,明确大意。
用简明的话把段意总结出来,理文章脉络。
勾画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主要是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的词句和揭示文章思路结构的句子。
3.分析各段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先要概括归纳各段的主要内容;信息概括要全面,语言表达要简洁明白。
分清各段之间是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多地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却在部分地区遭遇了“有戏没人看”“场馆没人去”的尴尬。
戏剧的发展困境,
一方面因为其自身形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存在创新惰性、脱离时代文化审美,另一方面也因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进入城镇的青年群体相继转向了
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
(摘编自《传统戏曲困境还需要创新求解》)材料二:
戏曲没有赢得青年学生关注的原因主要有:
“听不懂”。
戏曲唱词中大量的方言、典故,舞台上的特殊的时空间度都会使平时毫无
戏曲知识的青年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对剧情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甚了了,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也导致了他们对于戏曲兴致的丧失。
戏曲程式化。
程式所赖以生存的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程式的刻板、教条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
内容与现代生活太脱节。
许多传统戏曲往往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
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利。
一个青年学生表示:“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只是感觉它
太过时,如果说喜欢会被同学嘲笑老土。
”
材料三:
没有专业的剧场和舞台,却有独具特色的戏剧表演,行进在街道、咖啡屋、茶馆、书店
或美食区,都能偶遇川剧变脸、古装小品、剧情再现、杂技魔术……
在四川大佛景区可以看到,与之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散布其间的数十个小戏台,观众、
游人摩肩接踵,人气、商气、财气异常火爆。
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依托特色街区人文和“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通过
创新剧目、创新演艺、创新运作等方式,推动戏剧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戏剧艺术表演与特色街区结合,主要以小景式演出为主,不拘形式、剧目、场地,采取
多点位同步演出方式进行,商业运营方免费提供演出服务,所有演出方均不收“门票”,观众和游客行走在街区随时都可驻足观看。
观众观看戏剧表演的同时,通过微信发图、发视频扩大宣传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人气。
看似“不花钱”的艺术表演,其实却延长了观众和游客在街区活动的时间,增
加了周边商业项目的经济消费量,免费提供演出服务的商业运营方,通过整个街区效益的增加而得到了回报。
(摘编自《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