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诊断白喉的方法有哪些

鉴别诊断白喉的方法有哪些
鉴别诊断白喉的方法有哪些

鉴别诊断白喉的方法有哪些

结合流行病学情况,可以临床诊断(尽快得出临床初步诊断,并立即给予抗毒素治疗,任何延迟治疗会对病人有严重危害,尤其是婴幼儿),确诊须以细菌培养及毒力试验为准。病灶直接涂片检查病原菌不可靠。白喉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致死率为5%~10%,并在小于5岁的儿童和大于40岁的成年人中可达到20%之高。人类是白喉棒状杆菌唯一天然宿主,主要是借着飞沫传染。

一、检查方法

1、血象白细胞增多,一般为(10~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重者可出现中毒颗粒。

2、细菌学检查在假膜与黏膜交界处涂抹,进行涂片检查和培养(吕氏培养基),常可找到革兰阳性杆菌或白喉杆菌。必要时可作白喉杆菌毒力试验。

3、血清学检查采用荧光抗体法,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白喉杆菌,可早期诊断。

4、化验:用2%亚碲酸钾溶液涂抹在伪膜上,20分钟后伪膜变为黑色或深灰色为阳性,提示棒状杆菌感染。

5、细菌培养:取伪膜周缘分泌物作涂片和培养,检查白喉杆菌。

6、免疫学检查:白喉杆菌毒素试验及毒力试验均呈阳性者应视为白喉病人,毒力阴性者为带毒者。二者均阴性则可否定本病。

7、其他检查心电图有助于发现中毒性心肌炎,尿素氮、肌酸酐、肝功能在肝、肾损伤时,出现变化。

二、区分鉴别

(一)咽白喉需和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扁桃体炎腭扁桃体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炎症,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咽粘膜及咽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中医称为“乳蛾”、“喉蛾”或“莲房蛾”。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急,热度高,扁桃体红肿,咽痛明显;分泌物较薄,色较淡,仅限于扁桃体,拭之容易剥落。

2、溃疡膜性咽炎咽部有坏死性溃疡和假膜,常伴齿龈炎,易出血,口腔有恶臭。咽拭子涂片可找到梭形杆菌和螺旋体。

3、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

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扁桃体上有白膜,消退慢。涂片和培养无白喉杆菌,白喉抗毒素治疗无效。周围血液中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嗜异性凝集试验可呈阳性,特异抗全阳性。

(二)鼻白喉需和下列疾病鉴别

1、慢性鼻炎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表现为鼻粘膜的慢性充血肿胀,称慢性单纯性鼻炎(chronicsimplerhinitis)。若发展为鼻粘膜和鼻甲骨的增生肥厚,称慢性肥厚性鼻炎(chronichypertrophicrhinitis)。

2、鼻腔内异物常为一侧性,检查时可发现鼻腔内有异物而无假膜。

3、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prenatalsyphilis),病原体在母体内通过胎盘途径感染胎儿,可引起死产、早产,妊娠梅毒对胎儿的有害风险较正常孕妇高2.5倍妊娠合并梅毒其围产儿病死率高达50%。是一种严重影响婴幼儿身心健康的疾病。梅毒发病率持续增高,胎传梅毒逐年攀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常伴有其他梅毒症状,鼻腔内有溃疡而无白膜。血清华康氏反应阳性。

(三)喉白喉需和下列疾病鉴别

1、气管内异物有异物吸入史,当异物吸入时有剧烈咳嗽,以后咳嗽呈阵发性。无假膜发现,胸透时常可见局限性肺气肿或肺不张。

2、急性喉炎儿童期的急性喉梗阻大多由于急性喉炎、麻疹并发喉炎和喉白喉所引起。由于原发性喉炎患者的咽部无假膜,故出现喉梗阻时不易确认;麻疹并发喉炎者有麻疹史;急性喉炎起病急,突然呼吸困难。如有白膜自气管切口处喷出,则应考虑白喉的诊断。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116720879.html,/hxxtgr/2014/0807/190158.html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定稿)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

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 一《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诊断学》 (一)四诊: 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 (二)望诊: 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 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 (三)切诊: 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 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 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 4、晋·王叔和《脉经》 (四)辨证: 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 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西医鉴别诊断最新版本

西医鉴别诊断: 脑病1 常在活动、情绪激动或血压升高时发病,起病急,多有意识障碍,常伴头痛、呕吐、偏瘫等,病情较重,预后不佳。而脑梗塞则因脑血管堵塞造成相应供血区域血流中断,脑组织不同程度坏死所致,静态时发病者较多,多无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症状相对为轻。二者通过头CT可明确鉴别:前者表现为高密度病灶,后者表现为低密度病灶。 2CT或MRI检查上均可见明显的小低密度灶或异常信号,但前者多发于50岁以上病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症状较轻,神经体征有明显的孤立性,预后较好;而后者发病年龄较轻,起病缓慢,可有多次的反复发作病史,神经体征表现为多灶性,预后不佳。可兹鉴别。 3 平衡三联病损造成,自觉有旋转感或身体运动感,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假性眩晕为平衡三联的大脑皮质中枢病变或受累所致,自觉症状较轻,无旋转感,不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 4 属真性眩晕,前者是由于前庭神经核以上的平衡三联系统病变所致,症状较轻,常可忍受,时间持续,无恶心呕吐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查体可有眼震。后者病变在前庭神经核以下,起病急,呈发作性,程度重,持续时间短,表现为显著的运动错觉,即旋转感,行走中偏斜或倾倒,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症状,有眼震,且程度与眩晕程度一致。常见于美尼尔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等。 5 久的精神刺激所致,患者并无智力障碍;而本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以智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可鉴别。 6

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脊髓侧索、后索和周围神经,以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及周围神经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呈亚急性或慢性气病,有引起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多有乏力、舌炎、腹泻等贫血表现。发病早期维生素B12治疗有效。而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起病较急,中枢神经白质内有2个以上病灶损害的客观体征,且病程中常有复发、缓解的交替出现,不伴有对称性周围神经损害的表现,激素治疗有效。 7、眩晕按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不同的眩晕主要分为:(1)周围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前庭器官病变,即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颅外段(末出内听道)病变引起。见于迷路央、中耳炎、前庭神经元炎、内耳眩晕症(梅尼埃)病3等。表现为:①眩晕:突然发生.为剧烈旋转性或上下左右摇晃感,每次持续时间短(数十分、数小时、数天),头位或体位改变可使症状加重,闭目后不减轻;②眼球震颤:为眼球不自主有节律地短促地来回摆动,习惯上将快相方向作为眼震方向;周围性眩晕时眼震与眩晕发作同时存在,眼震幅度细小与眩晕程度一致,多为水平性眼震或水平加旋转性,绝无垂直性,眼震快相向健侧或慢相向病灶侧(破坏性病变),向健侧注视时眼震加重;③平衡障碍:多为旋转性或上下左右摇摆性运动感,站立不稳;④自主神经症状:如严重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等;⑤常伴有明显的耳鸣、听力减退、耳聋等症状,而无脑部功能损害的表现。(2)中枢性眩晕(亦称假性眩晕):由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及皮质和小脑的前庭代表区病变所致多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小脑、脑干及第四脑室肿瘤,颅内高压症,听神经瘤和癫痫等。表现为:①眩晕:程度较周围性轻,性质为旋转性或向一侧运动感,闭目后可减轻,持续时间长,可达致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与头部或体位改变无关;②眼球震颤:粗大,持续存在,与眩晕程度不一致;其眼震快相向健侧(小脑例外),或眼震方向不一致的;③平衡衡障碍:表现为旋转性或向一侧运动感,站立不稳;④自主神经症状:不如周围性明显无明显耳鸣、听力减退、耳聋等症状,但有脑功能损害表现,如头痛、颅高压、脑神经损害、瘫痪和抽搐等。

白喉毒素类免疫毒素研究进展

白喉毒素类免疫毒素研究进展 系别:医学系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制药方向)姓名:王雅玉学号:201102004017 摘要白喉毒素类免疫毒素是将天缺失然受体结合活性的白喉毒素片段或突变体与抗体或细胞因子偶联而得到的一类新型导向药物,它可特异性识别并结合靶细胞,通过发挥其ADP 核糖基化活性而抑制细胞蛋白合成,引发细胞凋亡。由于白喉毒素类免疫毒素能高效,特异的杀伤特定靶细胞,而使其在肿瘤等疾病的药物开发中崭露头角。综述了基于白喉毒素的免疫毒素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白喉毒素免疫毒素研究进展 高效、特异地杀灭肿瘤细胞一直是肿瘤治疗的难题。导向性治疗药物由于可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具有副作用低、高效的特点,因而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导向药物的概念最早由德国药物化学家Paul Erhlich提出,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能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导向部分和在导向部分的引导下进入细胞并发挥细胞毒作用的效应部分(图1)。导向部分为抗体或细胞因子等,效应部分为放、化疗药物或生物毒素。 免疫毒素是将生物毒素与抗体或细胞因子连接起来的导向药物,又称作生物导弹或毒素。常用的生物毒素包括细菌来源的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DT)假单细胞杆菌外毒素(pseudomonas extoxin.PE),植物来源的蓖麻毒素(ricin)、相思豆毒素(abrin)和其他来源的核酶(ribonuelease)、磷磷脂酶C(phospholipaseC)、补体等。基于白喉毒素的免疫毒素是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ONTAK(DAB389-Ⅱ-2)在1999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承认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这使免疫毒素的研究者深受鼓舞。本文主要综述基于白喉毒素的免疫毒素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1白喉毒素类免疫毒素 1.1免疫毒素中的白喉毒素 利用DT分子的3个功能区(A、B、R)在空间上相互独立的特点区发挥酶活性,B区具有细胞结合活性,同时有介导A区内吞转移的作用。通过基因重组,将R区突变失活或删除,用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分子的结构(如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等)取代,此种融合蛋白又称免疫毒素,它对正常细胞不产生毒性,可通过与肿瘤表面受体结合而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此外,还可利用DT的高毒性,将编码DT的基因插入肿瘤细胞,并在肿瘤部位稳定表达,使肿瘤细

郑氏父子对后世慢喉风辨治思想的影响_谢丹

183 第11卷 第11期 2009 年 1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 No. 11 Nov . ,2009 郑梅涧,名宏纲,字纪元,晚号雪萼山人,安徽 歙县郑村人,著有对后世影响极深的喉科专著《重楼玉钥》。其长子郑枢扶,名承瀚,字若溪,喉科专著有《重楼玉钥续编》、《咽喉辨证》、《喉白阐微》、《痘科秘奥》等书。父子二人均是清代新安喉科名家,在医学界享有盛名,尤其对喉科的发展功不可没。虽两位医家所著医书中未曾分篇对慢喉风进行重点论治分析,但其审证论治观为后世治疗慢喉风提供了辨证依据和治方要领,故笔者特对其父子二人医书观点进行初步探讨。 古籍中慢喉风,为现代慢性咽炎及慢性喉炎的 统称,并非单指慢性喉炎,古代亦有虚火喉痹及慢喉痹之名,两者与慢喉风实为一病。《重楼玉钥》卷上咽喉说中郑梅涧指出:“喉咙与咽并行,其实两异……盖喉咙为息道,咽中下水谷。其喉下接肺之气,一云喉中三窍者,非。”及此书喉科总论提及“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长一尺六寸,重六两。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凡九节,长一尺六寸,重十二两。故咽喉虽并行,其实异用也。然人之一身,惟郑氏父子对后世慢喉风辨治思想的影响 谢 丹,指导:章 健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摘 要:阐述郑梅涧、郑枢扶父子二人对后世认识慢喉风的辨证审因、制方用药、治疗禁忌3个方面的影响。郑 氏对慢喉风的病因、症状、治法等作了扼要的阐述,总结出“本质肾阴不足居多,而喉症属实者少”对后世认识慢喉风的病因病机起了铺垫作用,尤其治疗白喉所创名方“养阴清肺汤”被后世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慢喉风,提出“凡咽喉诸症,切不可发表,虚证不宜破血”及列出属肺肾阴虚证的禁忌药亦对后世治疗慢喉风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慢喉风;慢性咽炎;养阴清肺汤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11- 0183- 03收稿日期:2009-07-19 作者简介:谢丹(1982-),女,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剂配伍理论研究。 苦寒利湿或淡渗利湿却越治越坏,往往束手无策。朱仁康凭其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日久阴液已伤,证属渗液日久,阴伤邪恋。打破传统滋阴可助湿,利湿 可伤阴的局限,给予滋阴除湿法治疗[4] ,标本兼顾,药到病除,朱仁康辨证之精准,用药之灵活可见一斑。 朱仁康临证用药精简轻清。观其处方,药量轻,药味少,如其常用的经验方固卫御风汤药仅七味、皮炎汤九味,而有些经验洗方仅二、三味药。用药轻清还表现在用药平淡无奇,正所谓“平淡之中见神奇,功夫深处却平夷”。 4 主张中西医结合 辨证辨病结合 唐容川《中西医学汇通》对朱仁康启发很大, 认为中西医汇通很有必要,应兼收并蓄。朱仁康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之一,他在抗战前夕所著《中西医学汇综》一书提出中西医不可偏废,应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后又在其主编的《国医导报》中重申此观点。 朱仁康先从中西病名对照着手,30年代发表的《外科新论》及50年代写的《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都是以中西病名对照、中西学说互参的方式来写的[1] 。如在《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论疖[7]:“外证中最轻而很容易治好的是疖,疖为皮肤毛囊及皮脂腺周围的一种局限性炎症。病原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或皮脂腺周围而起”。 朱仁康认为西医治病,着重辨病,中医治病,着重辨证,两者必须互相结合,可以根据西医诊断,再 从中医辨证,属于哪种证[4] 。病证同辨是做好中西 医结合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临床实践中,朱仁康既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以辨证为主,同时又吸收现代医学的理论学说,衷中参西,提高了临床组方用药的针对性及整体性。如疣,西医认为属病毒感染性疾病,朱仁康治疗各种疣类的经验方去疣二号方、去疣三号方中含有现代药理证实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马齿苋、大青叶、紫草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又如银屑病,鉴于西医抗肿瘤药物有效,但副作用较大,朱仁康选择一些既有清热解毒作用,同时又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草药,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组方,如“克银一号”方等,副作用小,疗效好,从而为中医治疗银屑病开拓了新途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提供了思路。 由此可见,学术上以《疡科心得集》为宗,临证主张审证求因,尤重内因。将叶桂卫气营血的温病学理论融于皮肤病辨治体系,用药以轻清见长,并主张中西医结合是朱仁康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 周凤梧,张奇文.名老中医之路第二辑[ M ] .济南:山东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2,1:81-91. [ 2 ] 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M ]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 3 ] 杨达夫.集注新解·叶天士温热论[ M ] .天津:天津人民卫生 出版社,1963:1. [ 4 ]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 [ 5 ] 李林.朱仁康学术经验初探[ J ] .中医杂志,1981 ( 10 ):18-21.[ 6 ] 清·林之翰.四诊抉微[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4.[ 7 ] 朱仁康.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 M ]. 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6:3.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2

常见证候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舌、脉正常。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发凉,疼痛,跛行。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趺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脉沉微。 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足趾及下趾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 秽臭,剧痛难忍,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致,治疗应予活血祛瘀止痛为主,可将葱炒熟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其大半。 常见证候 寒热下注足趾发黑与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肝肾阴虚足趾发黑:三证共 同点均为足趾发黑而奇痛难忍,其初始病因多有长期感受寒凉的病史, 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寒湿下注者,缘由阴寒湿毒久伏于内,血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舌、脉正常。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发凉,疼痛,跛行。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趺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脉沉微。 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足趾及下趾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 秽臭,剧痛难忍,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致,治疗应予活血祛瘀止痛为主,可将葱炒熟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其大半。 常见证候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瘀血紫寒热下注足趾发黑与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肝肾阴虚足趾发黑:三证共 同点均为足趾发黑而奇痛难忍,其初始病因多有长期感受寒凉的病史, 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寒湿下注者,缘由阴寒湿毒久伏于内,血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 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 2.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加3项 阿米巴痢疾 一、急性阿米巴痢疾: 疑似病例: 起病稍缓,腹痛,腹泻,大便暗红色,带血、脓或粘液,或为稀糊状,有腥臭。 二、确诊病例: 1.粪便检查发现有包囊或小滋养体。 2.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大滋养体。 3.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组织内查到阿米巴滋养体。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项 伤寒和副伤寒 一、疑似病例: 在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者。 二、确诊病例: 1.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热型为稽留热或驰张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大、相对缓脉。 2.末稍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 3.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O”抗体凝集效价在1∶80以上,“H”、“A”、“B”、“C”抗体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项 艾滋病 一、HIV感染者: 受检血清经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法或间接免疫萤光试验(I.F)等方法检查阳性,再经确诊试验如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等方法复核确诊者。 二、确诊病例: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1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P+C+P+); (4)卡波济氏肉瘤(K+S+); (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 症。 2.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诊断: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以皮肤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面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伴纳少、乏力、舌淡、脉迟或细缓。四、积聚的鉴别诊断: 1.积聚与痞满: 痞满是指腹部痞塞不通,满闷不舒,系自觉症,而无块状扪及。积聚是指腹内有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是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扪及。 2.癥积与瘕聚:癥积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聚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脏病,病史短病,病情一般较轻。 3.积聚与鼓胀:鼓胀以肚腹胀大、鼓之如鼓为特征。其与积聚相同的是腹内均有积块,但鼓胀的积块多位于

白喉的原因是什么

白喉的原因是什么 白喉的原因是什么 1.传染源 许多年前,白喉是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白喉在发达国家已很少见,主要是因为这种疾病的疫苗已经广泛应用。自1980年以来,美国只有不到5例的白喉发生,但白喉杆菌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如果没有广泛接种疫苗,会导致此病的暴发流行。近50年中,最大的一次暴发流行正发生在现在的俄罗斯,以及前苏联的其他国家。 2.传播途径 白喉杆菌通常是随咳出的飞沫经空气传播。此种病菌很少会因接触患者日用物品如衣服、玩具等而传染。通常,病菌在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的表面或附近部位繁殖,并引起这些部位感染。有些类型的白喉杆菌可释放毒力极强的毒素,而损伤脑和心脏。 3.人群易感性 不同年龄组对白喉杆菌的易感性差别较大。新生儿可通过胎盘及母乳从母体获得免疫,这种免疫生后3个月显著下降.1岁时基本消失。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逐渐增强。感染本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情况与流行特征 白喉在全世界各地都发病,高发区为温带。我国建国前发病

率和病死率都很高,进行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发病季节在秋冬季。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年龄明显推迟。 白喉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学: 白喉杆菌侵袭力较弱,感染后在局部表层组织内繁殖,往往不侵入血流造成菌血症。感染部位局部血管充血、扩张,纤维蛋白渗出。细菌外毒素致局部粘膜细胞坏死,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与炎性细胞、坏死组织及细菌等凝结形成本病特有的假膜,覆盖在病变表面。假膜周围及其深部组织有明显水肿。咽部的假膜与基部组织粘连很紧,不易脱落。气管粘膜具有纤毛,毒素吸收少,但如假膜脱落可致窒息。外毒素通过血行和淋巴系统扩散到全身导致毒血症,以心肌和神经系统受累为主。 白喉的预防: 隔离治疗病人,在症状消失并停药后,每隔一天行咽拭子培养,连续2次阴性方能解除隔离。密切接触者应观察1周。如未行白喉类毒素全程免疫的接触者需肌注白喉抗毒素血清1000~2000u,保护期3周。 对白喉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所有物品应予消毒。流行期间不携带婴幼儿外出,小学生暂停上课。 必须有计划地进行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我国实施的计划免疫程序:应用百白破混合制剂,生后3个月龄开始接种,4、5个月龄各接种一次,每次剂量为0. 5ml,皮下注射部位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1.5~2岁时,加强注射一次百白破制剂0. 5ml。成人不需接种。 白喉的治疗:

白喉从中医分型辨治

白喉从中医分型辨治 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10-22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37 白喉(diphtheria)是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季节多见,2~6岁小儿发病率高。 (一)风热疫毒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咽红肿热痛,有点状白膜。 2. 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或细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咳嗽,或头痛,或咽干,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可选用白虎汤与银翘散合方。 (二)疫毒灼腐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咽部肿痛剧烈,白色假膜蔓延超出咽喉部,颈部肿胀。 2. 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身热,或面赤,或呼吸困难,或喉中痰声如锯,或口唇 青紫,或口臭。 【治则与选方】清解疫毒,导热下行。可选用白虎汤、泻心汤与五味消毒 饮合方。 (三)阴虚燥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咽喉肿痛,有条状假膜呈白色,咳声嘶哑。 2. 辨证要点口渴,舌红少苔,脉数或细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身热,或喉间干燥,或呼吸有声,或大便干结,或小便 短赤。 【治则与选方】清热养阴,解毒利咽。可选用养阴清肺汤与桔梗汤合方。 (四)疫毒陷心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谵语,烦躁,咽部肿痛剧烈,白色假膜蔓延超出咽喉部,颈部 肿胀。 2. 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身热,或心烦,或面赤,或呼吸困难,或喉中痰声如锯, 或口唇青紫。 【治则与选方】清心泻火,解毒利咽。可选用清营汤、泻心汤与桔梗汤合 方。 (五)疫毒袭肝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两目斜视,筋脉挛急,咽部肿痛剧烈,白色假膜蔓延超出咽喉 部,颈部肿胀。 2. 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身热,或口眼斜,或肢体活动不便,或眼睑下垂,或 言语模糊,或吞咽不利。 【治则与选方】清肝凉肝,息风止痉。可选用羚角钩藤汤与牵正散合方。 (六)热伤气阴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咽喉肿痛,白色假膜蔓延超出咽喉部,颈部肿胀。 2. 辨证要点口舌干燥,倦怠乏力,舌质淡红,少苔,或苔薄,脉细或微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口渴,或面色不荣,或头晕,或心悸,或手足不温,或 呼吸急促,或口唇青紫。 【治则与选方】益气养阴,清热利咽。可选用炙甘草汤与桔梗汤合方。 (七)热毒亡阳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咽喉肿痛,面色苍白,白色假膜蔓延超出咽喉部,颈部肿胀。 2. 辨证要点四肢厥冷,口淡不渴,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或微弱。 3. 可能伴随的症状高热,或头痛,或呼吸困难,或恶心呕吐,或声音嘶哑, 或神疲。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益气回阳。可选用泻心汤、桔梗汤与茯苓四逆 汤合方。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等所引起的疾病均可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感染的概念 感染由微生物入侵繁殖或机体自身菌群的异位,比例失调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应叫做感染。 感染发生中的微生物因素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入侵门户等。单以数量而言,其致病数量经口途径,伤寒杆菌为105个菌体,志贺菌属则10个菌体即可,霍乱弧菌为108个菌体;吸入1~10个结核杆菌可使人受到感染,一般来说,病原体的数量愈大,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愈大,一旦大量病原体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病情较重,反之则潜伏期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致病力是指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能力,这种能力时病原体粘附于宿主体表、侵袭组织、产生毒性物质和抗拒、逃避宿主防御的各种能力总和。现分叙如下: 1、粘附病原体能否粘附于表皮细胞,能否引起感染的第一环节,如导致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菌株带有P-1菌毛,可与泌尿道上皮细胞的糖脂结合。 2、侵袭组织和在体内繁殖扩散某些病原体对组织侵袭力弱,附于粘膜后并不侵袭粘膜上皮细胞,仅在局部生长反之,产生毒素致病,如霍乱弧菌、产毒素大肠杆菌。某些病原体侵入粘膜,孳生反之,产生毒素,破坏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形成病灶或溃疡,但不进入血流,如志贺菌属、非伤寒沙门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白喉杆菌等。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可产生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多种酶,有利于其进入表层下组织后进一步蔓延,并侵犯附近入血流向全身扩散。 3、抗拒宿主防御机能肺炎球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杆菌)的荚膜、链球菌属胞壁成分M-蛋白质、革兰氏阴性菌“O”抗原均有抗吞噬作用。 4、毒素一般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前者是细菌繁殖时分泌的蛋白质或多肽,可直接损伤组织。内毒素革兰氏阴性杆菌胞壁的脂多糖。 有病原体虽然是感染性疾病必备的条件,但是否致病,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只有在病原体数量大、毒力强、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也受外界干预因素影响,如抗菌治疗,侵入操作,气候变化等。 感染类型:分四类 1、病原体被清除 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如胃酸)或特异性免疫使病原体不能定植而被清除,如给志愿者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后,部分被胃酸杀灭,部分成为过路菌而被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省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称为病原携带状态(如带菌状态、带病毒状态、带虫状态)。 慢性携带﹥3m 急性携带﹤3m 病原携带共同特征:能排出病原体,而无临床表现及免疫应答。 病原携带,常不易为人们识别,在HAI中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隐形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仅引起宿主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度组织损伤。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但宿主能排出病原体。 感染的结果,一部分人的病原体被消除,另一部分人转变为病原携带者,甚至持续携带

白喉抗毒素

白喉抗毒素 Baihou Kangdusu Diphtheria Antitoxin 本品系由白喉类毒素免疫马所得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纯化制成的液体抗毒素球蛋白制剂。用于预防和治疗白喉。 1基本要求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 2制造 2.1抗原与佐剂 应符合“免疫血清生产用马匹检疫和免疫规程”的规定。 2.2免疫动物及血浆 2.2.1免疫动物 免疫用马匹必须符合“免疫血清生产用马匹检疫和免疫规程”的规定。 2.2.2免疫、采血及分浆分离血浆 按“免疫血清生产用马匹检疫和免疫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免疫血清效价用动物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测定,不低于1100IU/ml时,即可采血。分离之血浆可加入适宜防腐剂,并应作无菌检查(附录Ⅻ A)。 2.3胃酶 进行类A血型物质含量测定,应不高于4μg/ml(附录Ⅸ I) 2.4原液 2.4.1原料血浆 原料血浆的白喉抗毒素效价应不低于1000IU/ml(附录Ⅺ E)。血浆在保存期间,如发现有明显的溶血、染菌及其他异常现象,不得用于制备。 2.4.2制备 2.4.2.1消化 将免疫血浆稀释后,加入适量胃酶及甲苯,调整适宜pH值后,在适宜温度下消化一定时间。 2.4.2.2纯化 采用加温、硫酸铵盐析、明矾吸附等步骤进行纯化。 2.4.2.3浓缩、澄清及除菌过滤 浓缩可采用超滤或硫酸铵沉淀法进行。澄清及除菌过滤后,制品中可加入适量硫柳汞或间甲酚或三氯甲烷作为防腐剂。 纯化后的抗毒素原液应置2~8℃避光保存至少1个月作为稳定期。 2.4.3原液检定 按3.1项进行。 2.5半成品 2.5.1配制 将检定合格的原液,按成品规格以灭菌注射用水稀释,调整效价、蛋白质浓度、pH值及氯化钠含量,除菌过滤。 2.5.2半成品检定 按3.2项进行。

中医内科学鉴别诊断

考点一:下列病症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 ①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②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极似风热感冒之征,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①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②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以表证为主,可兼有咳嗽。治以辛温解表。方选荆防败毒散。 ②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以咳嗽为主,可有表证。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治以辛凉解表。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②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选桑菊饮加减。 5、风热咳嗽与肺痈的鉴别诊断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生,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6、肺痈与肺痨的鉴别诊断 ①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四大主症: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一种检测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CRM197)结合物中游离多糖含量的方法

一种检测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CRM197)结合物中 游离多糖含量的方法 朱涛1,朱婉玉2,宇学峰2,毛慧华2,邵忠琦2*(1. 天津科技大学;2. 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 限公司,天津 300457)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A群、C群、Y群、W135群)结合物 中游离多糖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根据脱氧胆酸钠(NaDC)在酸性条件下可沉淀蛋白的 原理,对标准蛋白溶液进行酸沉淀处理,考察其蛋白沉淀效果;分别对脑膜炎球菌多糖-白 喉类毒素(A群、C群、Y群、W135群)结合物进行脱氧胆酸钠酸沉淀,检测其游离多糖 含量;向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结合物中标加多糖衍生物,考察其准确度;向标准蛋 白溶液中标加不同浓度的脱氧胆酸钠溶液,验证脱氧胆酸钠对于蛋白检测的干扰,考察其耐 用性。结果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经脱氧胆酸钠酸沉淀法处理后,蛋白浓度在100~300 μg/ml范围内,沉淀中蛋白回收率为90%~110%,蛋白浓度大于300 μg/ml的样品时,回收 率显著降低;分别对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结合物中标加多糖衍生物,上清中多糖回 收率为80%~110%。重复6次对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结合物进行游离多糖含量检测, 其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15%;当溶液总中NaDC的浓度不高于2%时,对蛋白检测 无干扰。结论 NaDC沉淀法能专一的沉淀蛋白,不沉淀多糖,该方法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 密度,重复性好,可用于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结合物中游离多糖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类毒素;游离多糖;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 结合物;脱 氧胆酸钠 A Method for Measuring free Polysaccharide in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 Diphtheria Toxoid Conjugate Preparations ZHU Tao1,ZHU Wan-yu 2,YU Xue-feng 2,MAO Hui-hua2,SHAO Zhong-qi 2*(1.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2. Tianjin CanSino Biotechnology Inc,Tianjin 300457) ABSTRACT:OBJECTIVE To develop a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free polysaccharide in the preparations of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 diphtheria toxoid (CRM197) conjugates. METHODS A series dilution of a standard protein solution were prepared and treated with sodium deoxycholate (NaDC) in an acidic condition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in which proteins can be precipitated efficiently;Free polysaccharide in four meningococcal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 各论 一、内科症状 一全身症状 1畏恶风寒 [概念] 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 常见证候 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 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阳盛格阴恶寒与阳虚阴盛恶寒:两证虽均有恶寒肢冷的症状,但病因

鉴别诊断

1.痹病当与萎症相鉴别,痹病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病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病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病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2.眩晕 应与中风相鉴别,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 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应与厥证相鉴别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应与痫病相鉴别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头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诞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厥证 厥证应与昏迷鉴别: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证候,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存在,厥证——突然发生,昏倒时间较短,常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亡血伤津。 胸痹心痛病 应与胃脘痛相鉴别;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应与悬饮相鉴别 相同点二者均有胸痛,胸痹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是胸胁胀痛,持续不解 应与真心痛相鉴别 真心痛为胸痹的进一步;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白喉全集汇总

白 喉 全 集 作者:李纪方朝代:清年份:公元1882年

自叙 4页凡例 5页白喉证论 7页辩证法 9页辨脉法 12页用药法 13页白喉热证尚轻治法 15页白喉热证渐重治法 17页白喉寒证尚轻治法 20页白喉寒证渐重治法 21页白喉虚热证治法 23页白喉虚寒证治法 24页白喉寒热错杂证治法 25页续方 28页白喉误治坏证治法 29页

白喉愈后补虚治法 30页妇人白喉证 33页小儿白喉证 34页白喉热证吹药 35页白喉寒证吹药 36页白喉寒热错杂证吹药 37页白喉杂治通用方 38页白喉针穴经络法 40页附录 42页附治单双乳蛾神效吹药方 46页附原定增减白喉热证吹药方 47页

自序 先外祖尹慎徽先生博学诗词书画.各臻其妙.尤精岐黄术.纪方负笈从学.而于内外科.喉科.肿证.刻志研求.二十年来.险逆诸证.一一经历.博访旁咨.悉心讨论.窃谓深有所得.第白喉一证.世无专书.而时医之业喉科者.于内经缺焉不讲.故偶遇危殆.茫然莫解.即有一二高明.亦多狃于习见.有偏于寒者.有偏于热者.偏寒偏热.不独不为济世资.且适贻为杀人刃.余心焉悯之.诵读余暇.辙与表兄赵仲标以外祖所传治白喉证方之屡试经验者.纂辑白喉全生集.是书以寒热二字为纲领.而寒热中又分轻重虚实.其辨证辨脉.缕晰条分.而用药用方.通权达变.简而精.约而备.使人得是书以释疑难.非敢云良方济世.亦足以立起沉焉.光绪八年壬午冬月衡山李纪方伦青氏叙于龙门山房

凡例 ●白喉病热证本多.寒证较少.而寒热所郁.无不有毒.此时医所以专指为疫.而用药多偏于凉也.不知白喉少寒证.非无寒证.白喉之热证有毒.寒证亦非无毒.时医一偏之见.杀人无算.论中设为问答.分条详辨.熟玩之自悟其谬. ●凡病必有寒热二种.非白喉独异也.是书以寒热二字为纲领.而其中又分出轻重虚实.毫无一偏之弊.其方又无不从亲验而来.故言之最质最切. ●寒热之分.必先证书.证既认清.复参之以脉.自无遁情矣.盖言脉尚可含糊.而言证无可迁就也.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后.自有深义.故是书辨证最详.辨脉从略. ●是书以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分三大纲.病情万变.总不出此三者也.而三证之方.即附于后.以便寻览. ●各方皆借古人成方而加减之.无一师心者.按证寻方.皆药到病愈.切勿增损.如有兼证.则不妨变通.至寒热错杂证.尤不易治.故方论独详. ●治白喉之法.服药宜慎.吹药尤宜精.若乡村僻壤.一时水药不能骤得.全赖吹药以救其急.时医有通行吹药.遇轻证尚可.重证无不贻误者.是书吹药.亦以寒证、热证、寒热错杂分三大纲.按证用药.无不立验.切不可一味增减. ●白喉险证坏证.牙关紧闭.痰涎上涌.有不能服药.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