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和梦幻曲
钢琴曲《梦幻曲》鉴赏

钢琴曲《梦幻曲》鉴赏
《梦幻曲》是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于1838年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以其华丽、梦幻、浪漫的特点,在钢琴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梦幻曲》钢琴曲的鉴赏。
(1) 曲式结构:《梦幻曲》采用自由曲式,无明显的乐章划分,全曲约13分钟。
其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快速的弹奏,缓慢的演奏,快速的弹奏。
这种结构特点体现了作曲家对于情感的反复表达,从而更好地达到了情感表达的效果。
(2) 曲调和调性:《梦幻曲》采用G小调,曲调极具感染力和渲染力。
通过这种调性的运用,作曲家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演奏技巧和艺术特色:《梦幻曲》在演奏技巧方面极为高超,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技巧和音乐素养。
同时,作曲家采用了许多特殊的演奏技巧,如跳音、音阶等,来表达出曲子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4) 音乐表达的内涵:《梦幻曲》是一首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感的钢琴曲,它所表达的是对于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曲家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和对于未来的美好期望。
(5) 音乐效果的呈现:《梦幻曲》的音乐效果极为出色,通过其华丽、梦幻、浪漫的特点,使听众在音乐的魔力下产生深深的共鸣和情感。
《梦幻曲》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钢琴曲,通过其华丽、梦幻、浪漫的特点,传递了作曲家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演奏者需要在演奏时,充分理解曲子的内涵和情感,通过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将曲子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氛围完美地表现出来。
同时,听众也需要仔细聆听,感受这首曲子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和情感体验。
《欣赏 《梦幻曲》《校园夕歌》《童年的回忆》教学设计1-七年级下册音乐【沪教版】

《梦幻曲》教案【教材分析】:《梦幻曲》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作品中的第七首,演奏形式为大提琴独奏,乐曲主体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浪漫的幻想色彩,旋律跌宕起伏,委婉流畅,使人轻盈缥缈的进入了梦幻世界。
《梦幻曲》所描写的意境也是具有浓郁浪漫的梦幻色彩,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借助“梦幻”色彩意境展开,首先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梦想作为导入,然后进行整体听赏乐曲,想象作曲家通过音乐所要表达的梦想;教师又在乐曲声中声情并茂介绍了作曲家舒曼的生平,让学生了解了作品背景;而后在欣赏乐曲主题片段时,进一步理解大提琴的特点,听辨熟主题;又在教师领唱下学唱主题。
最后,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聆听音乐的同时加入一些想象画,抒发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向往。
【教学内容】1、欣赏大提琴独奏2、分析理解【教学目标】(1)、欣赏大提琴独奏曲《梦幻曲》,感受乐曲抒情的情绪和浪漫的幻想色彩,在音乐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憧憬美好的未来。
(2)在欣赏大提琴独奏曲《梦幻曲》中,进一步了解“大提琴”的音色及表现形式、听辩乐曲主题,并能简单哼唱(3)学生在听、析、唱等活动中体验、欣赏,,理解乐曲的形象、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1、听辩乐曲主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描绘乐曲的意境。
2、在了解音乐主题的基础上,有感情的哼唱第一主题旋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1、回忆自己向往的梦境2、讲述自己美好的梦境,伟大的理想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创设中引发欣赏的兴趣,为听赏打下伏笔。
(二)听赏部分:1、初听:学生精心聆听歌曲,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意境2、想象作曲家通过音乐所要表达的梦想3、介绍作曲家舒曼生平及乐曲背景(音乐伴奏声中)4、再次欣赏乐曲的主题片段,说说大提琴的音色特点,回忆小提琴的音色,比较乐曲音色的特点(三)介绍作品的结构:三段式。
A段,让学生了解、分辨,视、听、讲相结合。
B段,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解和音带相结合来了解。
A'段,对比B段,变化再现A段。
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

…对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摘要:《梦幻曲》选自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第七首,是全套作品中最为经典、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
乐曲有着宽广如歌的旋律,如诗如画的意境。
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作曲家,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是用心构造,用灵魂创作的,所以在对舒曼《梦幻曲》进行诠释时,要必须与作曲家的心路息息相关。
只有用心与之沟通,才能发现他的作品中鲜明的主题性格、清晰的曲式条理和独特而优美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舒曼《梦幻曲》曲式演奏一、舒曼的生平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人,是19世纪浪漫派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
舒曼是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钢琴套曲。
《童年情景》就是他创作的钢琴套曲中的一首。
舒曼短暂的一生都在为争取幸福而进行斗争,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他的生平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简单介绍一下。
(一)舒曼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舒曼于1810年6月8日出生在德国萨克逊州茨维考小镇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从事编辑出版文艺书籍工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舒曼从小爱好文学、诗歌、音乐。
7岁学习作曲,11岁创作了合唱以及管弦乐作品,13岁指挥中学的管弦乐队和合唱队演唱自己创作的赞美诗。
之后,他接触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并拜弗里德里希·维克为师,学习钢琴,正式开始他的专业音乐生涯。
并在跟维克学习期间,结识了维克当时只有9岁的女儿克拉拉,因此舒曼感到非常的欣喜,他说:“我的灵魂和精神焕然一新,我周围的生活就像是成千的喷泉在喷涌、沸腾。
”(二)舒曼的创作前期——三十年代…1830年,舒曼20岁的时候,听到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激动万分,使他对演奏艺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决意要当一名钢琴家。
由于迫切地想完善自己的演奏技术,导致练习不当损伤了手指,造成终生遗憾,打破了他要当一个钢琴家的愿望。
他的精神也因此受到极大打击,开始出现了精神疾病的征兆。
钢琴曲《梦幻曲》的风格特点与艺术价值分析

钢琴曲《梦幻曲》的风格特点与艺术价值分析《梦幻曲》的风格特点与艺术价值分析《梦幻曲》是舒曼的代表作《童年情景》中的一首。
《童年情景》之梦幻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钢琴套曲中的第七首。
要了解这首钢琴曲的特点必须要联系作曲家舒曼的创作风格以及整套钢琴曲的创作特点去分析。
舒曼创作《童年情景》这一钢琴套曲的灵感主要来自舒曼对幼年克拉拉的回忆,音乐创作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
首先,这一套钢琴曲是舒曼为克拉拉所作的创作,这提前设定了套曲的风格必定是生动美好浪漫的。
《童年情景》十三首从各个侧面描写儿童生活,有的是孩子的心理活动,有的是游戏的场景,有的是一种神态的描写,合起来便组成一个生动的儿童世界,生动的形象是整曲的主要特点。
而其中最为著名的《梦幻曲》以其简单的旋律,多声部的构思,给人富于浪漫的幻想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喜欢。
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
虽然按内容来说是作为《童年情景》中的一首,《梦幻曲》是描写孩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舒曼在曲中回忆了和克拉拉一起度过的美好童年。
这部作品手法洗炼,形象刻画生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
这首钢琴最大的特点就是作曲家将乐曲旋律的抒情性与作品的文学性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这些旋律不是每个人都听得见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浪漫主义”是门德尔松、肖邦听见了这些旋律所做的评述。
足以说明浪漫主义的灵魂就是音乐,证明了音乐这一纯感情的艺术,是诗,是抒情性的顶峰。
浪漫主义认为音乐和抒情性是不可分的。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舒曼 梦幻曲 指法

舒曼梦幻曲指法舒曼《梦幻曲》的指法技巧舒曼(Robert Schumann)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精巧而富有情感,其中《梦幻曲》被誉为钢琴艺术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探讨舒曼《梦幻曲》中的指法技巧。
一、简介《梦幻曲》是舒曼为钢琴而作的一首曲子,共有三个乐章。
曲子的特点是旋律优美,和声丰富,对演奏者的指法要求较高。
二、指法技巧分析1. 节奏变化《梦幻曲》中的节奏变化较为复杂,需要演奏者具备灵活的指法技巧。
例如,乐曲中有许多快速的连续音符和跳音,需要快速而准确地切换手指的位置。
2. 跨度和分离和弦在演奏《梦幻曲》时,演奏者需要处理较大的跨度,即同时按下距离较远的音符。
此外,分离和弦技巧也是必备的,演奏者需要清晰地分离出每一个音符,保持音乐的透明度。
3. 速度和力度的转变《梦幻曲》中有许多速度和力度的转变,演奏者需要灵活地掌握这些变化。
例如,在某些乐句中,需要从慢板转为快板,从柔音转为强音。
这要求演奏者在变速和变力度的过程中保持稳定、流畅的指法。
4. 音色的掌控演奏《梦幻曲》还需要掌握良好的音色控制。
舒曼的音乐常常以丰富的和声和情感表达为特点,演奏者需要运用不同的指法和触键方式来唤起不同的音色,以表达作曲家的意图。
三、技巧训练方法为了达到演奏《梦幻曲》所需的指法技巧水平,演奏者可以尝试以下训练方法:1. 手指柔软度训练:进行手指热身运动,例如弹奏琴键轻按、手指揉捏等动作,以增强手指的柔软度和灵活性。
2. 跨度练习:通过练习跳音、分解和弦等指法,逐渐扩大手指的跨度。
可以从简单的音阶开始,逐渐增加音程跳跃的难度。
3. 速度和力度转变训练:选择一段具有速度和力度转变的音乐片段进行练习,并逐渐加快速度和增强力度。
注意保持指法的稳定和流畅。
4. 音色掌控训练:通过演奏不同的和弦、连续音符等方式,尝试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可以通过练习转调、练习不同的弹奏技巧等方式来提高音色的变化能力。
四、结语舒曼的《梦幻曲》是一首技巧要求较高的钢琴曲,演奏者需要具备灵活的指法技巧、准确的跨度控制、流畅的速度和力度转变以及精确的音色掌控能力。
舒曼钢琴曲《梦幻曲》的分析与教学

舒曼钢琴曲《梦幻曲》的分析与教学作者:潘青峰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5期【摘要】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被誉为“诗人音乐家”。
《梦幻曲》选自他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第七首,这部套曲创作于1838年由13首钢琴小品组成,从多方面回忆了舒曼童年时代的生活,《梦幻曲》是全套作品中最为经典、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
和声调性布局美妙而精致,其主题发展手法简洁、乐曲有着宽广如歌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等,再现了乐曲如诗一般的意境和如梦如幻的情愫。
本文对在教学中从曲式、和声、旋律特点等方面对该作品作音乐分析。
【关键词】舒曼;梦幻曲;音乐分析;分析与教学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049-02一、作曲家生平简介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附近的小城,自幼学习钢琴,7岁时就创作了几首钢琴作品,13岁便能出色地指挥乐队与合唱团演唱自己创作的赞美诗,1826年,父亲骤然辞世。
1828年3月,在母亲的要求下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使舒曼至感痛苦。
在校期间他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后说服母亲,选择了音乐艺术的道路,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
《新音乐杂志》是他1834年创办的并担任主编,并刊发了大量的评论文章。
由于过度的工作与学习,使舒曼的脑中充满着光怪陆离的幻想,因精神疾病恶化1856年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生性热情敏感,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
他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
舒曼是一位具有渊博文学修养、高尚艺术理想和富有幻想的音乐诗人。
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的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他的抒情歌曲常带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和梦一般的幻想色彩,而且他常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
舒曼_梦幻曲_的曲式与演奏分析

2010年第8期 总第267期和声以外乐曲中最重要的部分了,你可以到处看到俄罗斯式的连绵悠长的宽广的抒情旋律,以及还有与此对比的带有谐谑描写性的旋律主题。
B﹒B﹒阿萨菲耶夫曾这样说:“克服为装饰而装饰的技艺与浓重的和声,到处占优势的是丰富的旋律线条,而这线条又是如此温柔、生动、有弹性、切合实际、活泼、尖锐、清晰并且往往性格鲜明,富有深刻的表情,仿佛还是由雕刻工的钢针描画出来似的”。
第一首第一旋律主题不是那种温柔的线条,而是一种有棱有角的略显机械的旋律。
与此相比第二主题就多少带有幻想性和稍许的恐怖性。
第二首作品却是以柔和悲伤的歌唱性旋律与娇弱的音色而迷人,这是普罗科菲耶夫抒情的最诚挚、最温柔和最自然的篇章之一,显然这同俄罗斯民族抒情诗有着直接的联系。
结语总之,套曲中这四首小品非常的出色,它们的旋律构造都同俄罗斯民歌相近,和声则别具一格,一会儿是在白键上的森严的古体,一会又是精美的半音体系。
虽然它们与传统和声、调性等方面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也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对传统古典音乐形式与创作手法上的突破,它到处都显示出普罗科菲耶夫的个性风格。
在这四首小品中,细致的抒情与稍许的怪诞结合在一起,从深沉、阴暗的低音与独特的旋律线条 ——有各种装饰音和可怕的跳跃——中可以听到童年时代熟悉的“幻想故事的回声”。
参考文献:[1][俄]M.阿兰诺夫斯基编,张洪模等译.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M][2][英]大卫•古特曼.普罗科菲耶夫[M][3]徐月初,孙幼兰译.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版[4]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作者简介:1.单士锋,作曲理论硕士,主要从事作曲理论及其教学研究。
2.韩雪菲,钢琴演奏硕士,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为重庆文理学院专职钢琴教师。
罗伯特•舒曼(1810~1856)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善于把文学融入到音乐中,强调音乐是感情的体现,并主张艺术来源于生活。
舒曼浪漫曲三首介绍

舒曼浪漫曲三首介绍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旋律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尤以浪漫曲最为突出。
在本文中,我将向大家介绍舒曼的三首著名浪漫曲,分别是《梦幻曲》、《幻想曲》和《森林情曲》。
首先,我们来谈谈《梦幻曲》(Traumerei)。
这是舒曼创作的《童年情景》(Kinderszenen)中的一首小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如同一幅忧郁而温馨的画面,带领人们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
音乐中的旋律优美流畅,情感丰富而深沉。
通过舒曼的音乐语言,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儿时的快乐、单纯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首曲子既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又展现了舒曼独特的创作风格,是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接下来,我们聊一下《幻想曲》(Fantasie in C major)。
这是舒曼为了表达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爱妻克拉拉的思念而创作的。
这首曲子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
开头的部分充满了悲伤和忧郁,反映了舒曼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安。
而中间的部分则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热情和激情,充满了力量和力量的表达。
最后的部分则是充满了希望和欢乐,表达了舒曼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整首曲子的结构和情感变化都非常丰富,展现了舒曼作曲才华的全面和深度。
最后,让我们来听听《森林情曲》(Waldszenen)。
这是舒曼创作的一部钢琴独奏曲集,共有九首小品。
这个曲集以森林为背景,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了不同的森林景观和情感表达。
每首小品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感氛围,有的安静祥和,有的激情奔放,有的忧伤凄美。
整个曲集给人一种置身于森林中的感觉,引发人们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舒曼通过音乐的力量,将森林的神秘和美丽呈现给了听众,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音乐的力量。
舒曼的浪漫曲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旋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他的音乐作品中蕴含了他对生活、自然和爱情的热爱和思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48~1849年德国暴发革命,舒曼受到革命浪漫 的激励,精神振奋,写下了《拿起武器》、《自 由之歌》和《黑红金》等歌曲。与此同时,他还 完成了另外一部重要的作品,为拜伦的诗剧《曼 弗雷德》写了一整套乐曲(共十六段),其中以 序曲写得最为出色。
▪ 但是革命失败以后,他的情绪受到极大的打 击,精神病开始侵扰他,他的创作力日趋衰竭。 1854年在极度痛苦中投莱茵河自尽,被渔人救起, 后被送入疯人院。1856年逝世于波恩附近的恩德 尼希。
▪ 舒曼的音乐创作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文化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钢琴、 艺术歌曲和交响音乐等方面。舒曼的钢琴作品按 其形式结构可以大概分为两类:小曲套曲和大型 曲。他的钢琴音乐大多题材通俗,情景交融,富 有浪漫派气息。艺术歌曲选词严格,通常采用著 名诗人的最有价值、最富于诗意的诗歌作为歌词。
▪ 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 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 童年时光的回忆。作品手法洗练,形象刻画生动准 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 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
▪ 这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是全世界妇孺皆知的名 曲,经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这首曲子主 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 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 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
罗伯特·舒曼的艺术生涯
▪ 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 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 物,在他的艺术创作 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 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 点。
▪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维考城。父亲是个颇有文 化修养的书商,母亲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他七 岁时学习钢琴,十二岁开始尝试创作。1828年遵母 命进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830年师从钢琴家维克 学习钢琴,当时他立志要当一个钢琴家。 1830~1840年间,舒曼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 中最主要的包括:由十二首乐曲组成的钢琴套曲 《蝴蝶》(1829~1831)、由二十一首各具标题组 成的《狂欢节》(1835)以及钢琴套曲《克赖斯勒 偶记》(1838)。四十年代,舒曼的创作重点从钢 琴音乐和艺术歌曲转到交响音乐、协奏曲、室内乐、 戏剧音乐等大型体裁方面,他的四部交响曲中有三 部写于这个时期。
▪ 《童年情景》的全部十三首乐曲都有标题, 分别是:"异国和异国的人民"、"奇异的故事 "、"捉迷藏"、"孩子的请求"、"无比的幸福"、 "重大事件"、"梦幻曲"、"炉边"、"竹马游戏 "、"过分认真"、"惊吓"、"孩子入睡"、"诗 人的话"。
歌曲<<你我手拉手>>
▪ 作品情绪欢快,节奏 感强,有律动感.
▪ 其钢琴伴奏继承了舒伯特的传统,既丰富了歌曲 的表现力,又具有独自的审美价值和完善的技巧 形式。尽管他的交响曲缺乏象贝多芬交响曲那样 的高度 思想性,但在抒情性方面,尤其是在写景 抒情方面则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色彩。
▪ 《童年情景》之梦幻曲钢琴曲,完成于1838年, 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童 年情景》是作者于1838年创作的一组音乐小品的总 题目,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一部极为独特的作品。
▪ 这是一个带再现的三 段式结构,多声部的 合唱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曲作家:徐沛东, 1970年考 入福州军区歌舞团任首席 大提琴。
▪ 197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 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 1979年毕业,同年回福州 军区歌舞团任作曲及指挥。 1985年调入中国歌剧舞剧 院任作曲、指挥。
▪ 曾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 室主任、副院长等职。国 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全国系……
▪ 金波,原名王金波。 1935年7月31日生于北 京,祖籍河北冀县(现冀 州市)。
▪ 社会职务:中国作家协会 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 京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 委员会主任、理事,中国 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
▪ 第一段音乐:活泼,律动感强. ▪ 第二段音乐:节奏稍有拉开.但情绪没有
变化.
▪ 音乐探究 ▪ 节奏训练 ▪ 音乐A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