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的新工艺流程
海天酱油工艺流程

海天酱油工艺流程海天酱油作为中国著名的酱油品牌,其工艺流程一直备受关注。
下面将详细介绍海天酱油的工艺流程,让大家对制作酱油有更深入的了解。
海天酱油的工艺流程始于大豆的选择。
海天酱油选用优质大豆作为原料,通过筛选、浸泡、蒸煮等工艺步骤,确保大豆的质量和纯度。
接下来,将处理好的大豆磨碎成浆状,制成大豆饼。
然后,海天酱油进行大豆发酵。
将大豆饼放入发酵室中,加入适量的盐和微生物发酵剂,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大豆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会被微生物分解,产生出丰富的氨基酸和有机酸等物质。
这个过程中,温度、湿度等条件需要严格控制,以保证发酵的效果和品质。
接着,海天酱油进行酿造。
经过发酵的大豆饼被加水搅拌,形成酱油糊。
酱油糊经过蒸煮、压榨等工艺步骤,去除大豆渣,得到原酿造液。
然后,将原酿造液进行过滤,去除杂质和沉淀物,得到清澈的酱油液。
之后,海天酱油进行熬煮。
将酱油液放入熬煮锅中,经过高温加热,使酱油中的水分蒸发,浓缩酱油的味道。
这个过程中,需要掌握熬煮时间和温度,以确保酱油的色泽、香气和口感。
海天酱油进行熟化和贮存。
将熬煮好的酱油放入贮存罐中,进行熟化。
熟化过程中,酱油会进一步发酵,产生更多的香气和风味。
熟化的时间一般为数月至数年,不同类型的酱油有不同的熟化时间。
经过以上的工艺流程,海天酱油最终制成。
海天酱油以其独特的酱香和口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在制作过程中,海天酱油注重原料的选择和工艺的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总结起来,海天酱油的工艺流程包括大豆选择、大豆发酵、酿造、熬煮和熟化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控制,以确保酱油的品质和口感。
海天酱油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口感,成为中国酱油行业的翘楚。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工艺流程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工艺流程
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这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的工艺流程呀!你可别小瞧了这酱油,那可是咱中国人厨房里少不了的宝贝呢!
先来说说原料吧,那得是优质的大豆或者豆粕啥的,就好比盖房子得有好砖头一样重要。
把这些原料泡一泡,让它们吸足了水分,就像人喝饱了水精神头十足。
接下来就该蒸煮啦!把泡好的原料放到大锅里,一通蒸煮,就像给它们洗了个舒服的热水澡,变得软软的,好进行下一步呢。
然后呢,把蒸煮好的原料和麸皮啥的混合在一起,就像给它们找了个伴儿,一起去经历接下来的奇妙旅程。
接着就是接种啦!给它们撒上专门的菌种,这菌种就像是个神奇的小精灵,能让这些原料发生奇妙的变化。
之后就是制曲啦!把接种好的混合物放在曲房里,让它们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慢慢成长,就像小孩子一点点长大一样。
这时候啊,那曲房里可热闹了,各种微生物在欢快地活动着,你说神奇不神奇?
等曲做好了,就该发酵啦!把曲和盐水混合在一起,放到大缸里或者其他容器里,让它们安安静静地待上一段时间。
这就好比人要休息好了才能有精神干活呀!
在发酵的过程中,那可真是在悄悄发生着大变化呢!各种化学反应在进行着,慢慢地就有了酱油的香味。
发酵好了,就得把酱油给提取出来啦!这就像从宝藏里挖出宝贝一样让人兴奋。
最后就是澄清和消毒啦!把酱油里的杂质去掉,让它变得干干净净的,再消消毒,就可以装瓶啦!
你看看,这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的工艺流程多有意思呀!从一颗颗的大豆变成那香喷喷的酱油,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
咱中国人用这酱油做出了多少美味的菜肴啊,红烧肉、炒青菜啥的,没了它可就少了好多味道呢!所以说呀,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酱油,它背后的故事可多着呢!这就是咱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呀,真的是太神奇啦!。
酱油生产工艺流程

酱油生产工艺流程
《酱油生产工艺流程》
酱油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亚洲菜肴中的调味品,其生产工艺源远流长,技艺精湛。
下面将简要介绍酱油的生产工艺流程。
1. 原料准备:制作酱油的原料主要包括大豆、小麦、盐和水。
大豆和小麦需要洗净,浸泡,并磨成糊状。
2. 发酵曲制备:将面粉和大豆混合后,添加曲菌进行发酵。
曲菌的种类和发酵时间对酱油的口感和香味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糖化:将曲制成的酱油麸和盐水混合,放入发酵罐中进行糖化发酵。
该过程中,混合物会产生酒精和酸类物质。
4. 发酵:经过糖化后的混合物经过长时间的发酵,一般需要在蒸馏酿造的间隔期为1到2年。
5. 沉降和离心:发酵完成后,酱油液中的沉淀物会通过沉降或离心的方法进行分离处理。
6. 过滤和煮沸:通过过滤和煮沸的方法去除残留的沉淀物和微生物,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卫生。
7. 陈化和储存:酱油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陈化,以提升其口感和风味。
完成之后进行储存,等待出售。
以上就是酱油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每一步都需要严谨的操作和精湛的技艺,才能酿造出口味纯正的优质酱油产品。
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的工艺流程

一、引言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酱油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调味品,而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则是其中一种生产工艺。
它以低盐、固态发酵为特点,制作出的酱油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本文将从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工艺流程、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
二、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工艺流程1. 原料准备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原料主要包括大豆、小麦粉、盐、水等。
大豆需要清洗干净后浸泡,小麦粉也需要提前处理好。
2. 大豆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磨成豆浆,并且小麦粉也需要和水混合成浆。
3. 发酵将磨好的大豆固态发酵,不同于传统液态发酵的酱油制作工艺。
这一过程需要在恰当的温度、湿度和环境下进行,以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发酵作用。
4. 压榨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后,将其压榨出酱油。
5. 加盐和贮存低盐固态酱油需要在制作过程中控制盐的添加量,降低其含盐量,然后贮存一段时间以使味道更加醇厚。
三、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特点1. 保留了酱油的传统风味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在制作过程中没有经过高温加热处理,能够更好地保留原有的风味和营养成分。
2. 盐分含量低相比传统酱油,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盐分含量较低,更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需求。
3. 工艺独特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工艺独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使得酱油口感更加鲜美。
四、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意义1. 保健养生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相比传统酱油的盐分含量更低,更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观念,有利于保健养生。
2. 传承文化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的工艺流程延续了我国传统酱油发酵工艺,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3. 创新发展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是酱油制作工艺的一种创新,有助于促进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在保留了传统酱油的风味的更符合现代人健康饮食的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的发酵食品,酱油的生产工艺也充满了传统韵味,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我个人非常喜欢低盐固态法生产酱油制作出的酱油,它的口感更加醇厚,也更健康美味。
酱油生产工艺流程资料讲解

酱油生产工艺流程酱油生产工艺流程一、前期蒸煮、制曲、发酵:原料浸泡(浸泡罐或者浸泡池)7原料进锅(斗式提升机)T原料润水(润水绞龙)T混合料蒸煮(旋转蒸煮锅)T熟料出锅(下料斗)T熟料出料(定量绞龙)7熟料输送(皮带输送机)7熟料冷却(风冷机)7 混合料接种(接种混合机)7混合料输送(平面输送机)7制曲通风(酿造专用风机)7温度湿度调节(加温加湿装置)7翻曲(翻曲机)7出曲(真空吸曲送料系统或人工)7自动化制曲(圆盘制曲机)7盐水罐7温水罐7发酵(发酵罐)7灭菌(酱油灭菌机)7板框式过滤机7 室外沉淀罐。
二、中期调配:室内沉淀罐7溶糖锅7调配罐7焦糖色煮色锅7酱油浓缩锅7酱油灭菌器7酱油过滤器7包装。
三、后期包装线上瓶机7外刷瓶机7洗灭灌封一体机7贴标机7热收缩膜机7自动装箱机7入库。
将黄豆浸泡2-3小时左右用斗提机提至三楼,浸泡方案有两种,一种是用水池来浸泡,一种是用浸泡罐,再输送到蒸煮锅蒸煮。
再到风冷机将物料冷却7在接种混合机将菌种接入熟料7用输送机输送到每一个曲池里面进行制曲,制曲时间40个小时.制曲是酱油酿造的关键流程,制曲直接影响霉活率,霉活率越高出油率越高目前,全国酱油的出油率普遍都在2.5左右,而我们现在的设备工艺可以达到一吨混合料出4吨原油,甚至4.5吨原油。
真空吸曲机(或人工)将物料盐水搅拌以后送至每一个发酵池,发酵一定时间后就可以出原油了。
从出曲到送料整个操作过程只要几个人操作,节省劳动力。
发酵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发酵池,一种是采用不锈钢发酵罐。
中国做了几百年的原油,1•味2•色。
老抽的波米度32。
生抽28。
但是目前很多生抽还达不到28。
在波美度达不到的情况下使用增稠剂来提咼波美度。
增稠剂易与下列物品结合:1.未变性的蛋白质;2.固形悬浮物;3.其它分子;与上述物质结合后易生成沉淀物。
而广东目前使用浓缩锅,其优点:1.将水分蒸发;2.将酱油里面的焦化物质带走。
酱油内的焦糖色素是经过5-6小时100多度高温熬制出的, 里面约有15%的焦化物质。
酱油发酵工艺流程

酱油发酵工艺流程引言酱油是一种中国传统调味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酱油的制作过程中,发酵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酱油的发酵工艺流程,包括原料的选择、发酵菌的培养、发酵的过程控制等。
原料选择酱油的主要原料包括黄豆、小麦等。
黄豆是酱油的主要原料,要选择色泽鲜亮、饱满的黄豆。
小麦是增加酱油的口感和香味的重要原料,要选择质地细腻、颗粒完整的小麦。
发酵菌的培养1.大米孢子法:将合适的大米煮熟,放凉后,接种酿造酱油的菌种。
通过恒温培养,菌种会逐渐繁殖。
该方法适用于大生产规模的酿造厂。
2.纯种培养法:从优质的酱油产地中选择出优良的菌种,通过纯种培养的方式进行扩繁。
该方法适用于小规模的手工酿造。
发酵的过程控制酱油的发酵过程需要控制温度、湿度、pH值等参数,以保证菌种的生长和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
温度控制发酵温度一般在25-35摄氏度之间,不同阶段的酱油发酵需要不同的温度设置。
初期发酵的温度较高,有利于快速繁殖菌种;后期发酵的温度逐渐降低,有利于酱油的深度发酵。
湿度控制保持适当的湿度有利于菌种的生长和发酵过程的进行。
一般来说,发酵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避免菌种过于干燥或过湿。
pH值控制pH值是反映发酵过程中酸碱程度的指标,对于酱油的发酵来说,pH值的控制十分重要。
不同阶段的发酵过程中,pH值会发生变化,需要通过添加适量的酸碱物质进行调节,以维持适当的酸碱平衡。
发酵的主要步骤1.混合原料:将黄豆、小麦等原料混合在一起,按一定比例进行搅拌,使原料均匀混合。
2.蒸煮:将混合原料进行蒸煮,使原料变软,破壁以利于发酵。
3.压榨:将蒸煮后的原料经过压榨,将蒸煮后的原料中的液体分离出来,成为酱油的原液。
4.发酵:将酱油的原液进行发酵。
发酵过程中,要注意调控温度、湿度和pH值等参数,以促进发酵菌种的生长。
5.熟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酱油需要进行熟成。
熟成的时间一般为数月到数年,熟成过程中,酱油的味道会逐渐变得更加浓郁。
酱油工艺流程

酱油工艺流程
《酱油工艺流程》
酱油是一种古老的调味品,它经过发酵制作而成。
酱油的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发酵、加工和酿造等多个环节。
首先,制作酱油的原料主要包括大豆、小麦、盐和水。
这些原料经过清洗和处理后,进行混合搅拌,形成一种酱油的发酵基础。
接下来,发酵是酱油制作的关键环节,将混合好的原料放入大缸中,加入发酵剂并静置发酵。
发酵的时间一般需要几个月到一年不等,发酵完成后酱油会呈现出自然深红色的液体。
然后,酱油经过加工流程。
这个步骤主要涉及去渣、浸出和蒸馏等处理,使酱油变得更加清澈和口感更加浓郁。
最后,酱油酿造是工艺流程的最后一步。
在酿造过程中,酱油经过过滤、灌装和烘干等工序,最终成为市售的酱油产品。
总的来说,酱油工艺流程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包含了许多细致的工序和复杂的化学反应。
尤其是发酵过程,需要保证温度、湿度和氧气等因素的平衡,才能使酱油味道更加浓郁,口感更加顺滑。
因此,酱油制作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术,才能酿造出高质量的酱油产品。
酱油的制作工艺流程

酱油的制作工艺流程
《酱油的制作工艺流程》
酱油是一种古老的调味品,它对中国菜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酱油的制作工艺流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至今仍然得到传承和发展。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下酱油的制作工艺流程。
第一步:原料筛选
酱油的主要原料是大豆和小麦。
在制作酱油之前,首先要选择优质的大豆和小麦,确保原料的新鲜和质量。
第二步:浸泡大豆和小麦
将选好的大豆和小麦浸泡在水中,使其吸收足够的水分后,进行磨豆和碾麦的工序,将大豆和小麦碾磨成糊状。
第三步:发酵
将磨好的大豆和小麦混合后,加入酵母或者黄曲霉发酵。
发酵的时间和温度是制作酱油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会影响酱油的口感和品质。
第四步:压榨
发酵完成后,将发酵好的酱油糊放入压榨机中进行压榨,去除其中的渣滓和豆渣,得到酱油渣。
第五步:熬制
将压榨后的酱油渣中的液体进行熬制,使之浓缩,同时加入适量的盐,形成酱油。
第六步:贮存
熬制好的酱油要进行贮存,以便其口感和风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酱油的贮存时间一般为数月至数年,贮存的时间长短也会直接影响到酱油的品质。
通过以上的工艺流程,酱油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精心处理和调制。
酱油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酱油生产加工的新技术摘要:本文介绍了部分酱油的制作工艺流程,从古到今,尤其讲述现代的新兴改进技术,以此让大家对生活中不起眼的调味品——酱油,的新加工技术有所了解。
关键字:酱油、工艺流程、新技术前言:酱油是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
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
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
以植物性蛋白为原料依酿造法、速酿法或混合法制得之调味液,得称之为酱油,包括加食盐、糖类、酒精、调味枓、防腐剂等制成者。
酱油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老的调味品,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周朝就开始成为贵族中的一种佐餐调味品。
古代酱油在宋代主要用于凉拌菜的佐料,到了元、明、清以后才大量应用于其它菜肴技艺的烹调之中;而且在苏敬的《新修本草》、孙思邈的《千金宝要》、《外台秘要》等医书中已成为常用的药剂。
制作酱油的原料因国家、地区的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风味也不同,比较出名的是泰国的鱼露(使用鲜鱼)和日本的味噌(使用海苔)。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酱油制作工艺也有着很大的变化。
酱油的简介自尧舜始,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深厚酿造传统。
酱油及酱类的酿造在我国也起源甚早,远在3000年前的周朝的《周礼·天官篇》就有记载:“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酱用百有二十瓮”;《论语·乡党篇》中也有“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载。
很多古书上都有用酱油来烹调或腌渍食物的记述。
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提出用豆酱清来腌制肉类。
到了唐代,酱油还被当作药用,孙思邈《千金方》载:“獭狗啮人,豆酱清涂之。
手足指掣痛,酱清和蜜温涂之。
”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李时珍认为“不得其酱不食,亦兼取其杀饮食百药之毒也。
”现代中医药理认为,酱及酱油味咸性寒,有健脾开胃、清热解毒的功效。
可治食欲不振、暑热、疗疮初起、烫伤、毒虫伤、手指肿痛、食物中毒等症。
公元753年,我国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的制酱技术传入日本,教会了日本僧人和居民制酱。
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空海到我国长安留学,也将中国制酱技术带回日本。
约在公元1200年的日本镰仓时代,有一位叫觉心的日本高僧到中国经山寺修行,归国之前,掌握了经山寺祖传酱的技术。
归国后在名叫纪州由良的地方,创立了兴国寺,并向附近的人们传授制酱技术。
从此之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酱油的酿造技术在日本发扬光大。
传统酱油制作加工工艺及其优缺点酿造酱油是用大豆和/或脱脂大豆,或用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的酱油。
酱油的源头是豠酱,《齐民要术》是第一本记载有豆醠制法和使用类似酱油- 豆酱清- 的书。
当时要制造的主角是豆酱,而虿酱清只是副产品而已,所以制造方法蜡后世造酱油有很大的不同,味道亦应栉异。
天然晒露法概述: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以竹牌匾或竹帘为制曲工具,靠天然的微生物发酵制曲,成曲与浓盐水混合,置于瓦缸内,经过三伏酷暑,利用日晒夜露温差大的特点,使空气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在酱醅中生长繁殖,促成原料的分解和酱油的成色,并在光照下杀死酱醅中一些有害的微生物。
一般在4~10月份进行生产,有“三伏秋油“之称。
主要工艺流程:大豆→浸泡→沥干→蒸煮→冷却→拌面粉→装匾→入室培养→制曲→成曲→装缸→加盐水→晒露发酵→翻醅→成熟→压榨或抽滤→生酱油→晒露或加热→成品酱油优点:采用该法生产的酱油,色泽红褐,酱香浓郁,风味独特,滋味醇厚而鲜美,体态浓厚且久储不霉。
这在国内已不多见。
缺点:由于其发醇周期长占地面积大,产量低,生产周期长,一般超过半年甚至一年,生产工艺落后,故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现代酱油的分类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完善,酱油也由相关部门进行了准确的定义与分类。
酿造酱油的国家标准(GB18186—2000),于2001—09—01实施。
配制酱油的行业标准(SB10336—2000),于2000—12—20实施。
这些标准就酱油的定义、分类作了规范的解释。
一、酿造酱油酿造酱油是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酿造酱油按工艺分为两类: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小麦粉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稀醪。
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2)固稀发酵酱油。
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小麦粉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在发酵阶段先以高盐度、小水量固态制醅。
然后在适当条件下再稀释成醪,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2、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以脱脂大豆及麦麸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固态酱醅,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二、配制酱油配制酱油是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注意: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比例(以全氮计)不得少于50%;配制酱油中不得添加味精废液,胱氨酸废液,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
凡添加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都算配制酱油。
配制酱油可分为:生抽,老抽。
现代酱油制作加工工艺及其优缺点一、高盐稀态发酵酱油:酱油生产工艺流程1.前期蒸煮、制曲、发酵:原料浸泡(浸泡罐或者浸泡池)→原料进锅(斗式提升机)→原料润水(润水绞龙)→混合料蒸煮(蒸煮锅)→孰料出锅(下料斗)→熟合料出料(定量机)→熟料输送(皮带输送机)→孰料冷却(风冷机)→混合料接种(接种混合机)→混合料输送(平面输送机)→制曲通风(酿造专用风机)→温度湿度调节(加温加湿装置)→翻曲(翻曲机)→出曲(真空吸曲送料系统或人工)→盐水罐→温水罐→发酵(发酵罐或池)→瞬时高温灭菌机→板框式过滤机→室外沉淀罐。
2.中期调配:溶糖锅→调配罐→煮色锅→浓缩锅→瞬时高温灭菌机→老抽用板框式过滤机→生抽用烛式过滤机→室内沉淀罐。
3.后期包装线上瓶机→外刷瓶机→洗灭灌封一体机→贴标机→热收缩膜机→自动装箱机→入库优点:产品品质高,香气成分多,风味和营养物质丰富二、低盐固态发酵酱油:1、原料处理①饼粕加水及润水:加水量以蒸熟后曲料水分达到47—50%为标准。
②混和:饼粕润水后,与轧碎小麦及麸皮充分混和均匀。
③蒸煮:用旋转式蒸锅加压(0.2MPa)蒸料,使蛋白质适度变性,淀粉蒸熟糊化,并杀灭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2、制曲①冷却接种:熟料快速冷却至45℃,接入米曲霉菌种经纯粹扩大培养后的种曲0.3—0.4%,充分拌匀。
②厚层通风制曲:接种后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内。
先间歇通风,后连续通风。
制曲温度在孢子发芽阶段控制在30—32℃,菌丝生长阶段控制在最高不超过35℃。
这期间要进行翻曲及铲曲。
孢子着生初期,产酶最为旺盛,品温以控制在30—32℃为宜。
3、发酵成曲加12—13°Be'热盐水拌和入发酵池,品温42—45℃维持20天左右,酱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将前次生产留下的三油加热至85℃,再送入成熟的酱醅内浸泡,使酱油万分溶于其中,然后从发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酱油(头油徐徐放出),通过食盐层补足浓度及盐分。
4、后处理:淋油、灭菌淋油是把酱油与酱渣通过分离出来。
一般采用多次浸泡,分别依序淋出头油、二油及三油,循环套用才能把酱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来。
酱油加热至80—85℃消毒灭,再配制(勾兑)、澄清及质量检验,得到符合质量标准的成品。
优点:生产周期短(发酵期不足一个月),普片广泛用于酱油生产缺点:没有传统酱油的香气、滋味和营养和营养成分三、配制酱油向酱油内加入添加剂和把不同批次质量有差异的酱油适当搭配,主要由酸水解蛋白调味液与部分酿造酱油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液,调制出不同品种规格的酱油,使成品酱油的各项理化指标符合标准。
优点:配制得当,还可以稳定质量、降低成本、节约原料、提高出品率、满足消费者的不同要求缺点:缺乏营养,用于配制酱油的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原料中含有脂肪,在酸水解过程中可能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氯丙醇酱油新技术的简介与展望一、微滤膜技术在酱油加工中的技术应用在食品加工工业中,膜技术应用的最大障碍是处理料液多种多样,物理性质千差万别。
同时食品工业要求膜技术的处理成本十分低廉,在日本通常要求每公斤料液的处理成本为几块美元以下,这就更增加了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难度。
在酱油工艺流程中有三个分离工序:1. 从压榨的生酱油中去除不纯物;2. 入火后去除一次浊液;3. 从一次浊液中回收酱油。
在这三道工序中,入火后经静置分离后的上层澄清液,可用硅藻土过滤,剩余的5~15%的浊液因粘性太高,不能用硅藻土过滤,一般返回前道压榨工序。
静置分离工序必须要用沉降槽,除体积大,占地多外,还因需要一定的静置时间,造成生产周期长。
日东电工生产的板框式微滤膜分离装置(PF装置)可以改善上述工艺,使酱油生产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缩短生产周期,不产生残渣废弃物,生产自动化及改善操作环境5~8)。
图是入火后酱油过滤PF装置的工艺流程,图3是膜透过通量随膜使用时间的变化关系。
从图3中可以看出,使用初期,透过通量随膜的使用次数的增加有所下降(每次处理12m3),但过滤次数超过100次以后,透过通量趋于稳定。
本装置使用的平板式微滤膜片的材质为氟树脂,有很强的耐热,耐化学腐蚀性,膜片的更换周期在2年以上。
实用结果表明,由于不使用硅藻土,实现了生产自动化且提高了成品率,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果。
与硅藻土过滤相比,由于不会产生二次浊物,过滤后的产品颜色不会产生褐变,使得产品质量大为提高。
此装置最早用于脱脂大豆酱油的生产,实用结果表明,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全成分大豆酱油的生产同样适用于上述流程,从而促进了微滤膜分离装置的应用。
二、改良水解法生产酱油新工艺本发明是盐酸水解生产酱油新工艺,原料配方为植物蛋白质(40%)与浓度3.5%盐酸、重量比为1∶5,碱、食盐适量。
水解温度110℃~125℃,保温10~12小时,待温度48℃~50℃时,用碱中和水解液至pH5.5—6.0,过滤后补加食盐至16%,沉淀后抽上清过滤灌装。
不用脱臭、灭菌、产品达到国家一级品标准。
三、免发酵酱油及其制造方法免发酵酱油,它含有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酱油精粉3~4,红糖7~8,焦糖色素17~19,食盐50~55,花椒2~3,大料1.6~1.9,生姜2~3,大葱6~8,桂皮0.3~0.5,茴香1.5~0.7,苹果0.3~0.5,陈皮0.2~0.3,香菇0.3~0.5,灵芝0.3~0.5,丁香0.15~0.2,白芷0.1~0.2。
制造方法:将原料放入有300kg水的容器内加热至沸腾,用温火煮1小时,再加水200kg,继续加热至沸腾,用文火煮1小时,将滤除杂质的浆沉至40℃±5℃,加入香料和防腐剂搅拌均匀,溶解后封闭沉淀3天。
本酱油不用传统的大豆、面粉加食盐发酵的工艺,制造方法简单,易于掌握。
该酱油不但能调色,还能调味,营养丰富,质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