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最全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重点难点】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A、表现: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B、成因: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

第三,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

(2)国民经济的恢复:A、措施: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如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等B、完成: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作用: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存在的现状: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一五”计划建设(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3)重心:东北地区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第三,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得到苏联援助。

(4)成就地图册分析成就:A、工业建设方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概述1、课名:《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是人教版教材高中必修②的一堂历史课;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5分钟;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核心课程,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

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理清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的历程;(2)理解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以及了解“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成就;(3)正确分析评价三大改造;(4)掌握八大的正确决策和“八字方针”;(5)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挫折;(7)通过分析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历史图片或历史文献,归纳整理相应的历史知识,描述图片或文字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2)通过呈现本课所涉及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段经济建设历程,并探讨它对我们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启示;(3)采用讲述法、问题探究、对比法、合作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十分艰巨的过程。

凡是能够正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和失误,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2)通过十年探索史特点的分析,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3)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先进模范人物,激发献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迅速恢复和发展,但这里面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曲折和失误。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2)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
(3)及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黑白照片,如“大跃进”时期的生产场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家庭合影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氛围。
(2)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与成就。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历史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提高他们的历史感悟。
2.结合课堂讨论,撰写一篇关于改革开放意义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500改革中的一个方面,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字数800字左右。
4.请同学们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一项改革举措,分析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观察报告,字数800字左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与成就,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及影响,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观。
3.教学步骤: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4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4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材分析】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

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教学目标】1.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利用收集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完成学习、整合历史知识的过程,学会多种学习方法。

4. 通过对十年探索史的讲解与分析,正确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中国现代史最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初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使学生认识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3. 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的中华儿女才是创造成就最根本的动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探索与失误(二)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方法】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突破教学中的重点2、利用对知识结构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归纳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教训。

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结构】为突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材内容旗帜鲜明地处理成“百废待兴奠基石”、“曲折探索求出路”“畅所欲言谈感悟”三个教学板块,用层次对比突出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自制教学课件、收集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教材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知道这是哪里吗?这是我们美丽的涪陵城。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背景分析本节课所讲述的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0年,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计划的黄金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曲折。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的转变,经济建设体制的改革,这都是本课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掌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特点;•了解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

难点•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图片或者现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

第二步:阅读教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本节课的教材,着重掌握以下知识点:•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第三步:课堂探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前后中国经济的变化;•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步:总结归纳老师可以梳理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

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掌握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特点,了解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在教学中,我把小组讨论等活动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交换思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了解不深,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方法和特点也理解不透彻。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会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设置更具针对性的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6: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6: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2.第一个五年计划3.三大改造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2.大跃进及人民公社3.国民经济的调整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2.经济的复苏与回升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政治与经济、理论与史实等诸方面)、时间长(20年之久)、头绪多(探索与曲折、成就与失误相互交叉),因而在讲授时要抓住“探索”、“曲折”、“发展”三个环节,这是这20年历史发展的三个特点.在讲述本节时应以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进行问题探究,使他们形成感知和思考问题的多元性,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要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先天的挑战和质疑问题的心理需要,在教学中为他们创造大胆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的机会,增强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导入新课】提问:“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新中国进行了哪些重要斗争?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强调指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人民政府又精心领导了经济战线上的斗争.从而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

第三,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把生产恢复起来,使自己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站住脚跟,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全国人民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1)

课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科:历史教材版本:人教版一、课标要求分析: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考纲要求分析:对于本课,考纲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应树立唯物史观,要学会客观看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还要树立时空观念,在本课中,学生应该将荣氏家族企业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大环境中去研究。

另外,学生还要树立史料实证的观念,对于荣氏家族企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相关一手史料去研究。

最后,学生要树立家国情怀的观念,通过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懂得国家独立才能民族富强,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四、教材内容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是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第2课。

本单元在教材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课叙述了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后到新中国成立经历了一个曲折艰辛的发展过程。

共分四个时间段,以三个子目具体讲述了其历程。

第一目“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主要讲述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第二目“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则告诉我们“春天”是如何出现的,有哪些表现和特点。

第三目“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叙述了抗战前,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列举了抗战爆发后民族工业在沦陷区、国统区受到沉重打击的具体事例,介绍了抗战后民族工业萎缩的原因和具体体现。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最重要标志。

五、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已经学过,只是当时比较零散,而必修2则把有关民族资本主义的知识进行了整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 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曲折的原因、表现以及教训。

【教学重难点】1.一五计划。

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学生理解困难,所以本课首先要整体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然后要学会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的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三、过渡时期的总特征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被誉为“一体两翼”。

六、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各自特征(1)1958年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情境2:这说明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十分紧迫,同时困难巨大,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用事实来回应部分资本家的否定和蔑视的呢?
多媒体展示图片: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产量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1.639亿吨
49%
9.3%

130.4万吨
193%
53%
自主学习:1952年,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快,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设计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本单元内容以1 9 7 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阶段,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本单元的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过程,难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诗词导入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板书)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哪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
多媒体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材料:
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对比
名称
产量(万吨)
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15.8
减少80%

3243
减少48%
粮食
11318
多媒体展示材料: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一毛泽东
问题情境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为什么这么做?
师生互动:(1)从历史因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过渡:党和政府并不会仅仅满足于经济的恢复,其更远大的目标在于将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为此政府又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第一个五年计划。
问题情境3: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
自主学习1: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自主学习2: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
20世纪50--- 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内容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理论性,跨度长、难度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减少25%
棉花
44.4
减少48%
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的比较
中国
27美元
印度
57美元
亚洲(平均)
44美元
自主学习1: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从纵向看与历史最高水平相比有大幅度下降,从横向看与周边国家有较大差距。
自主学习2: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师生互动:地区分布:集中在东北地区。
原因:(1)东北地区临近苏联,易于接受苏联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
(2)东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
(3)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地区建有一些工矿企业,因而工业基础较好。
合作探究: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你如何看待这一成果?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外部经验看,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学习延伸: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看这些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析基本原因。
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l957年,当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毛泽东兴奋地写下这首词,他感慨万千:即使是“神女”也会对我国的巨大变化感到惊奇。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怎样取得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呢?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找到答案。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
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解析史料,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合作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