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3课《跳水》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3课《跳水》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3课《跳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跳水》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第3课,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以孩子为主角的家庭教育问题。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不顾危险爬上桅杆,家长在万分危急的时刻,果断采取措施,使孩子脱离险境的故事。

文章情节紧凑,富有悬念,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到故事的大致情节。

但针对文章中一些深层次的寓意,如家庭教育的方式、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等,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对于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教师应给予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认识到勇敢精神的培养重要性;学会珍惜生命,远离危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深层次的寓意,如家庭教育的方式、勇敢精神的培养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课文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供学生跟读、欣赏。

3.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素材,用于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第3课 月是故乡明(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第3课  月是故乡明(含答案)

第3课月是故乡明一、下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澄澈..(chéng chè)点缀.(zhuì)B.旖旎..(yǐnǐ)万顷.(qǐng)C.巍峨..(wēi ó)玷.污(diàn) D.眷.恋(quán juàn)秉.性(bǐng)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柱子()的知了()的莱蒙湖()的大沙漠()的大海()的高山三、选择正确读音。

1.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

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ì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2.在烟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òu gōu)火。

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éng míng)发。

抬头望去,那澄(dèng chéng)澈(chè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四、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四字词语,意思不变。

1.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亮的光辉充满四周,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2.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

()3.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蓝而广阔无际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五、.初读课文,感知题意1.自古以来,_________常常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

作者_________以“月是故乡明”为题,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__。

2.“月是故乡明”出自_________的诗《______________》。

本文中的第_______自然段是对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阐释。

它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关系是_________(A.总结全文 B.首尾呼应)。

3.作者借月亮寄托自己的思乡情怀,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借月抒怀的诗句。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课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课文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课文内容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3课《跳水》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3课《跳水》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3课《跳水》教案(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跳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3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敢、机智和团结的故事。

故事中,一个小孩在船上玩耍时,不慎掉入大海,他的父亲和朋友们立刻展开了一场惊险的救援行动。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学到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要保持冷静、勇敢和团结。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但在词汇积累、语法运用和写作方面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和团结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写作技巧的指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生词卡片。

4.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发生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注意生词和短语的发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语音、语调。

教师随时纠正错误,并讲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检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勇敢、机智和团结的重要性。

五四制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课月是故乡明句子批注

五四制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课月是故乡明句子批注

五四制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课月是故乡明句子批注1.这篇散文以月亮比喻故乡,很有意境。

2.作者通过描写月光照亮的地方,展现了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3.月是故乡明,用词简练,表达含蓄。

4.月亮的美丽犹如故乡的记忆,令人感慨。

5.散文通过描写细节,打动读者的心灵。

6.读完这篇散文,让人对故乡充满了眷恋。

7.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意境。

8.散文描写了故乡的美好,引人深思。

9.月亮和故乡的联系,令人感受到无比的温暖。

10.文中情感真挚,让人感同身受。

11.月的温和透彻,如同故乡的淳朴。

12.作者用情感使句子更加生动。

13.散文中渗透着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

14.月是故乡明,寓意深刻。

15.文中措辞恰到好处,表达含蓄。

16.读完这篇散文,让人对故乡的美好留下深刻的印象。

17.通过月亮的比喻,展现了故乡的美丽无法替代。

18.作者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对故乡的眷恋。

19.读完这篇文章,让人产生了对故乡的思念。

20.月是故乡明,流露出浓浓的乡愁情怀。

21.在这月光清洁的夜晚,我们看了星星,面向远方的故乡22.有的想家,有的不想家,这个月有故乡的味道23.而何尝一个月的名字。

24.千万里之外,该是多么的闹热呢?25.节外生蕉,城池之外的自己仍未去。

26.诗人在月亮如此明亮的夜晚写下这首诗,他背离了世俗安于子夜。

27.让我们对家乡怀恋便是这月的暖色吧28.在远离家乡如此的那么多里路,何须再努力地萦索竭索29.那样的温暖,让愿望沿着这月余下的辉煌游走,播种在人们的星球。

30.地球逆转了一千遍,但最想的还是故乡31.小溪之水滔滔流至,月色悠悠向天边。

32.驻杯酒窥日,昨安于明月之前。

33.望故乡如此欣喜?34.看万里之外的故乡在满月下皆如水墨丹青。

35.尤未如飞云之高处,迁虹上九天,关中道士其实如此36.故乡的明月也是那么的美丽庄严37.此时,且让我们重温那个自己,故乡的风味独一无二。

38.时的河道辽阔,我事在人间处得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3课《两茎灯草》说课稿(共1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3课《两茎灯草》说课稿(共1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3课《两茎灯草》说课稿(共1课时)一. 教材分析《两茎灯草》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第3课。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通过讲述两茎灯草的形态、结构和生长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灯草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本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说明文的体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信息等方面仍需加强。

针对本课,学生需要通过细致阅读,理解灯草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茎灯草的形态、结构和生长过程;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借助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茎灯草的形态、结构和生长过程。

2.教学难点:学会借助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茎灯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茎灯草的特点。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灯草知识,互相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灯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冬不拉完美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冬不拉完美版

(1)王子冬不拉见父亲因除不掉瞎熊心急如焚,一 筹莫展,他自告奋勇去对付瞎熊。
(2)王子来到瞎熊出没的地方安置好捕兽夹,却被 瞎熊破坏了。
(3)王子两箭射中了瞎熊后,与瞎熊搏斗。 (4)王子与瞎熊同归于尽,人们找到王子的尸体,
将他安葬在向阳的山坡上。
课堂小结
本文是哈萨克族民间传说,讲的 是哈萨克族一种叫“冬不拉”的民间 乐器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人 们对勇敢、善良、敢于牺牲的品德的 赞美之情。
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一个(不畏艰险) 的勇士形象,告诉人们王子为民除害是 (正义之举 ),决心是那样( 坚定 )。
4.王子与瞎熊是怎样搏斗的?找出来,读一读
王子在隐蔽处拉满了弓,射出一支利箭,正中瞎 熊的脖颈。瞎熊大吼一声,扔下石头,朝着箭飞来的 方向扑来。王子又射出一只利箭,正中瞎熊的前胸。 这时,瞎熊已经发现了王子。王子抽出第三只箭,正 要射向瞎熊,却来不及了。瞎熊已经蹿到他面前,向 他扑了过来。王子见状,急忙拔出匕首。瞎熊巨大的 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
自告奋勇、为父分忧的良好品质跃然纸上
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 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 一片片树林,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 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他细心地将 捕兽夹安置在瞎熊的必经之路上,又巧妙 地进行了伪装,然后在旁边的树丛中隐蔽 起来。
“翻、涉、穿”这几个动词说明王子经过 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发现瞎熊的足迹,充分体 现出他为朗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 是什么?
1.读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
2.2.想一想文章先写了什么? 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按怎样顺序记叙的?
课文讲的是哈萨克族民间传说:乐 器“冬不拉”的来历。相传在很久 以前,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 勇为人民除掉了瞎熊,自己也牺牲 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 这件事告诉了国王。为纪念王子, 人们把这种乐器叫“冬不拉”。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 白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 白杨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默读课文,讨论: (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参考答案:白杨的特点:直;适应性强;生长迅速,高 大挺秀,生命力顽强。从爸爸的语言和神情变化中可以体会 到:听到兄妹谈论白杨树时,爸爸微笑地听着;回答儿子的 问题时,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看到小白杨树时,嘴角 又浮起一丝微笑。
生字学习
xī 清晰
shào 介绍
sǎn fǔ 大伞 抚摸
jiānɡ xiàn 新疆 陷入
戈壁 人烟 界限 清晰 出神 沉思 插嘴 分辩 思路 抚摸 软弱 介绍 表白 陷入 新疆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多音字
yāo (要求) 要
yào (重要)
运用 这是一条很重要( yào)的要( yāo)求,你
一定要清楚地转告给厂家。
【软弱】
指地面几乎被粗沙、砾石所覆盖,植物稀少的 【戈壁】 荒漠地带。
卫兵,泛指担任保卫工作的人。文中指白杨树。 【卫士】
小组合作清单: 各组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1)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围绕白杨,写了一件什 么事?父亲的神情随之发生些什么变化? 2)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写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②危险在哪儿,消防官兵就在哪儿出现,他们不管是 火灾还是洪水,不管遇到地震还是塌陷,他们总是 坚强不屈,挺身而出,挽回无数人的生命。
从父亲的话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白杨树的顽强、无私。 那么,父亲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 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爸爸的话,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里可 以看出白杨树有哪些特点?
① 高、直、大的外形特点; ② 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性格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 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 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 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 们接到新疆念书? 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 )的典型 句子。作者一方面描述了白杨 外在的特 树 高大挺秀 ,( ),能顶住 点 任何自然灾害 ( ),在任何环境中都能 茁壮成长 ( );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 精神 忠诚无私 ( ): 一是( ), 尽职尽 责 (不怕困难 );二是( ), 坚强执著 ( )。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 奉献精神 无怨无悔 的( ),听从祖国安排,( ) 地扎根边疆,( )地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爸爸表达的是怎样的心? 爸爸就象白杨一样,戈壁需要他,他 就来到戈壁,不怕困难,顽强不屈地建设 戈壁。爸爸决心扎根戈壁,希望孩子们也 象他一样,所以把孩子们也带来。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白杨树像 , 总是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白杨树 像 ,总是 ;持续数月 的干旱来了,白杨树像 ,总 是 ; 来了,白杨树像,总 是 .
事情发展顺序
三段: 1(1-9) 2(10-15) 3(16) 4(16) 四段: 1(1-3) 2(4-9) 3(10-15)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 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 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 么样子的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 朗读全文,划出文中体现白杨树特点的词 语。它的外形如何,品格又如何,从哪里 看出? 外形:高,直,粗壮,高大挺秀 品格: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这些品格只是在写白杨? 不是 哪里可以看出?爸爸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 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是那么不清晰, 都是浑黄一体。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 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好吗?从这样的环境里你 感觉白杨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晰 (xī) (清晰) 伞(sǎn) (雨伞) (shào) (介绍) 抚 (fǔ)(抚摸) 绍
疆 (jiāng) (陷入) (新疆) 陷(xiàn)
• 戈壁 界限 清晰 浑黄一体 • 高大挺秀 抚摸 生根发芽 • 干旱 动摇 介绍 表白 搂着 新疆 陷入
• • • •
自由朗读并思考: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成几段? 再读,概括每段大意 把三段大意连成一段语句通顺的话,该怎么连?
这是一个( )句。表白, ( )。一个“也”字,说明爸爸 ( )。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 白杨树,触景生情,以( )自勉, 在(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 ( ),( ),不软弱,也不动 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 (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 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 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 (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 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白 杨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 很 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 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 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 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 动摇。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 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 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 笑?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 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 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作者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 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 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 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 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 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 孙”)的博大胸怀。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 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 根了。 这句话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
生命力顽强,繁殖能力强,不怕困难,忠 诚无私,尽职尽责。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 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 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 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
用上“哪儿……哪儿……” “不管…… 不管……总是……”等词语,写几句话, 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 或保卫者。
在你认为概括得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 ”,错的后面画“ 后面画“ ”。 ×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 ×) 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 设边疆的志向。(× )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 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 杨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 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 很 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 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 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 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 动摇。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不管遇到风沙
还是雨雪
不管遇到干旱
还是洪水
不总 软是 弱那 ,么 也直 不, 动那 摇么 。坚 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