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思聪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一)
简论马思聪《粤曲三首》的创作特征与启迪意义

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发表算起,钢琴在中国已走过百年,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中国钢琴作曲家及其音乐作品,马思聪就是其中一位。
他以诗意抒情、恬淡素雅、大胆革新的创作技法,以西方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音乐元素与中国五声调式结合,创作出具有浓郁东方民族风情的钢琴作品,如《降b 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粤曲三首》等。
可以说,他在钢琴上的作为,丝毫不逊色于众人熟知的小提琴贡献。
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结构做出了新的探索,对钢琴中国化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一尧音乐创作历程与贡献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我国现当代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
1923—1931年,他先后在法国南锡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并深受法国音乐的熏陶和影响,这为他后来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事业中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2年,他放弃国外的音乐生活毅然回国,把所学专长奉献给了中国音乐事业。
回国后,他首先与陈洪在广州创办“广州私立音乐院”,践行“促进中国音乐发展”的理想。
此后,曾在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广东中山大学、贵州省艺术馆、香港中华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地任职,从事音乐教学、表演、创作、管理和艺术交流等工作,为中国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及钢琴、小提琴音乐表演事业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法国求学期间,马思聪先后创作有《古词七首》《弦乐四重奏》等室内乐作品。
回国后,他创作有《钢琴弦乐三重奏》《F 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钢琴奏鸣曲》《钢琴五重奏》等室内乐作品,《第一交响曲》《F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欢喜组曲》《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等管弦乐作品,《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摇篮曲》《第二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秋从收舞曲》《第二回旋曲》《春天舞曲》《新疆狂想曲》等小提琴作品,《永生》《黄花岗纪念歌》《自由的号声》《游击队歌》《武装保卫华南歌》等抗战歌曲,《民族大合唱》《抛锚大合唱》《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淮河大合唱》《阿美山歌》《李白诗六首》等声乐套曲,《三首舞曲》《粤曲三首》《第四小奏鸣曲》等钢琴作品,以及歌剧《热碧亚》和舞剧《晚霞》等。
浅析马思聪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

二 、展 开部 是 复三 部曲式 中的 中部 ,与前 面呈 示 部有鲜 明 的不 同色彩 。音乐 从 具有 小 调色 彩 的 d商 调式 ,通 过 同主音 大 小调 和 弦转换 为 E宫调 式 。像这 样 的创作特 点在 马思聪 的小 提琴作 品中被 经常 和广泛 的应 用 。把 欧洲 传统 和 声与 中国传 统五 声调 式相 结 合 ,既增 强 了和声 的 层 次感 和色彩 感 ,又不 乏 民族 韵 味 。在《思 乡 曲》中 ,转 调使 听者 从忧 郁 的情绪 中走 了 出来 ,心情 豁然 开 朗 ,好 像 梦 回故乡 一般 ,心 中充 满 着对 美好 生活 的渴 望 。这一 部分 除 了将原来 商 调式 的主题 改变 为宫 凋式 以外 ,在旋 律 结 构 、密 度 、节 奏 、速 度 等方 面都 进行 了较 大 的变 化 ,使音 乐具 有活 泼 明朗 的气 息 。尤 其是 这里 加人 了双音 (见 例 5), 强化 了和声 色彩 感 ,这源 于 马思 聪先 生在 留学法 国期 间所 受 声性 思 维 的濡染 。 中西方传 统 技法 的结 合 .是该 作 品成 为 中国 小提 琴作 品 典 范 的重要 原 因 。由于 这种技 法 的奇 特使 用 ,对 演奏 者 提 出了新 的 要求 。在 演 奏过 程 中 ,注 意音 准及 双 音 节奏 ,要 求 手 指要 灵 活 ,在 慢 练并 熟 练节奏 之后 ,连 贯在一 起演 奏 。演奏 中还 要注 意 ,这 里 的双音 和传 统 意 义上 大 小调 和 声有 较 大 不 同 ,准 确之 余 ,保 证 每 个 旋律 的 连贯 性 ,使 作 品成 为一个 有机 的统 一体 。 例 5: 在这部 分 中,还有 一些特殊 的技 法使用 。如第 49小 节 ,要求 同指 的滑 音 ,其 中第一 个双 音 用三把 位 的 4指 和 2指 ,第二 个双 音也 采用 4指 和 2指 ,在手 型不 变 的情况 下 ,把位 上滑 至一 把 位 。采用 这种 方
小提琴曲《思乡曲》

小提琴曲《思乡曲》音乐浅析姓名:顾恒利班级:2006级研究生学号:18720061151700系别: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小提琴曲《思乡曲》音乐浅析马思聪不仅是我国第一代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相当影响力的作曲家。
他的创作作品中,以小提琴曲在国内的影响最大。
他的小提琴作品《内蒙组曲》是一首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音调为基础,同时又运用了小提琴演奏的丰富技巧,运用了多种现代的多声写作手法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
《思乡曲》就是这部组曲中的第二首,这首曲子基本主题就是引用了内蒙河套地区的一首民歌《墙头上跑马》的曲调,在保持了原有的民族风格特征曲调基础上,为了能更好的表现原民歌表现内容,马思聪在创作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曲调拓展,使作品更富表现力。
《思乡曲》从作品结构上来看可以看作是按照复三部曲式写成的。
它的三个部分我们可以用A来表示两端基本相同的主题,用B 来表示调式、音乐特点均发生变化的中间部分。
一主题材料的基本划分:《思乡曲》音乐是以内蒙民歌曲调为基础,所以它的音乐植根于民族曲调,但作品的发展手法可能受到西洋音乐曲式结构的影响。
1、作品开始的旋律,抒情优美,按着顺序依次出现了A部的三个主题材料:第一个主题a是从第1小节—16小节,旋律为D上调式,但伴奏中心和弦为角和弦材料;从第17小节—25小节出现了与a主题有所不同的第二主题b,旋律,和声均以C宫调式为中心;第三主题c为26小节—49小节。
整个第一段A部份就是由以上三个主题材料构成,其中第一主题a是全曲的核心音调。
2 、中段B部分由三个主题构成。
50小节—59小节为d部分,与前面主题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核心调式变成了E角调式的同主音调E宫调式;第二个主题e只有四个小节60小节—63小节;下面有个稍微扩展了一下的尾声综合一下前面的材料,64小节—76小节。
3、再现部分A的变化段,只重复了a主题材料77小节—92小节;在后面有加了一个小的尾声93小节—100小节。
乡书何处达,思发在花前——马思聪《思乡曲》音乐学分析

马思聪生于1912年5月7日,广东海丰县人,小名马艾,在十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
由于出身书香门第,马思聪的童年是快乐无忧的。
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并接受了启蒙:六岁跟随嫂嫂学习风琴,八岁学会吹口琴、弹月琴。
然而,真正将马思聪和音乐连在一起的是他的大哥马思齐。
1923年,马思齐从法国回来,带给弟弟一份改变了他一生的礼物——小提琴。
从此马思聪就爱上了这件乐器,冥冥之中更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年,十一岁的马思聪跟随大哥前往法国,开始了他的异地求学之旅。
1925年,十三岁的马思聪考入了法国南锡音乐院主修小提琴。
同年的冬天,他回到巴黎,跟随法国著名小提琴家、巴黎国立歌剧院奥别多菲尔教授(Paul Oberdoerffer, 1874-1941)学习小提琴。
两年后,考入巴黎国立音乐院的提琴班,成为该院第一个中国学生。
[1] 1929年马思聪回国探亲,在广州等地举办音乐会,并被誉为“中国音乐神童”。
此时,他创作了第一部音乐作品——独唱曲《古词七首》。
1930年,他再度赴法国,跟随犹太裔作曲家毕能蓬(Binembaum)学习作曲。
1931年马思聪学成归国,在广州与老同学陈洪创办“私立广州音乐学院”,并任院长。
次年,与他的学生王慕理结婚。
婚后一年,经人介绍,马思聪担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此时,他已写下了早期的一些作品。
1936年,马思聪到北平旅行,接触并喜欢上京韵大鼓,这次的外出改变了他的创作路线,激发了他的民族感情,从此他十分重视民间音调运用与创新,这是他音乐创作道路的一个新起点。
1937年,马思聪创作了著名的《第一回旋曲》和《绥远组曲》,也是我国第一批成功的小提琴作品。
[2] 1939年,马思聪应聘为中山大学教授。
抗战期间,马思聪一家随着中山大学的迁移四处奔走。
1940年,他在重庆担任励志社交响乐团指挥。
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年末,香港沦陷,他匆忙逃往故乡海丰。
1944年,日军发动湘桂战争,他又带着全家逃亡到云贵一带。
略论马思聪的早期音乐创作

略论马思聪的早期音乐创作
马思聪是一位在音乐、影视、时尚等多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创意人物。
早期的马思聪是一个音乐掌门人,他的音乐作品以独立摇滚、流行摇滚为主,其音乐风格大胆、前卫、特立独行。
马思聪的音乐创作始于2000年代初期,他曾组建多支摇滚乐队,如万岁乐队、直接间,后来跨界创作出了《四爷麻将馆》《红烛谍心》等影视剧的主题曲,音乐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反叛和自由的气息,歌词直击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社会、人生和爱情的看法。
他的早期音乐作品如《半夜惊醒》,《硬糖》等歌曲,如雷贯耳,具有较强的情感表达力和音乐感染力。
综上所述,马思聪的早期音乐创作充满了个性和独立,他的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创新力,体现了这位创意人物的冒险和尝试精神。
马思聪小提琴作品《塞外舞曲》浅析

马思聪小提琴作品《塞外舞曲》浅析作者:史昀冉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1期【摘要】马思聪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以及音乐教育家,在他创作的各种音乐体裁中,以小提琴曲的创作影响最为突出。
由《史诗》《思乡曲》与《塞外舞曲》组成的《内蒙组曲》是马思聪的成名之作,也是我国小提琴音乐创作里程碑式的杰作。
本文试图通过对《塞外舞曲》音乐创作风格及演奏技法的分析,探求马思聪小提琴乐曲创作中民族化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纯朴热烈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马思聪;小提琴曲;塞外舞曲;民族化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我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也是我国近现代具有相当成就和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他创作了数目众多的小提琴曲,将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华民族音乐语言进行融合,创造了既区别于欧洲音乐又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国小提琴音乐风格特征,开辟了运用中国传统民歌等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民族化道路。
《塞外舞曲》就是其作品中重要的一首,是马思聪在1937年创作的小提琴组曲——《内蒙组曲》(原名《绥远组曲》)中的第三乐章,是他在遭遇了战争的苦难,真正体验了贫苦大众现实生活后的创作。
一、爱国情怀为主的创作题材该作品创作于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战争这个战争的年代里。
在战乱的颠沛流离中,人们共同经历着战争的苦难与生活的艰辛。
正是这样的人文环境与社会背景,马思聪在民族危难共存亡的关键时刻,以饱含民族自豪感与强烈自信心的思想信念、扎根于民族音乐土壤的创作,抒写出了蕴含无比深情的祖国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塞外舞曲》是对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的讴歌,这些音乐作品都写出了抗战时期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
该部作品着意于从写实性出发,抒发了作曲家的赞美与怀念的爱国情怀。
二、民族化语言的音乐特色《塞外舞曲》主题源自绥远小调民歌《叫大娘》,该小提琴曲几乎原封不动地运用了完整的原民歌素材。
在乐曲中,马思聪将原本为叙事风格的民歌进行变化,节拍从4/4 变成突出舞曲性的紧凑的2/4。
浅析《思乡曲》与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成就

浅析《思乡曲》与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成就作者:王怡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马思聪,是广东海丰地方人,也是中国著名的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很大的促进了中国的音乐发展。
马思聪少年时曾学过一些中国乐器的演奏,会奏粤曲和广东音乐。
在法国学习作曲时,一边严格地学习传统技法,一边从感性上直接受印象主意风格影响,一边又非常欣赏拉威尔的“法国风”,这是他音乐创作上民族倾向的萌芽。
本文将介绍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成就,并通过对他的代表作《思乡曲》的介绍和分析来看他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马思聪;小提琴;民族音乐作者简介:王怡杰(1990-),女,回族,籍贯:河南鹤壁,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键盘演奏技术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1一、音乐创作成就马思聪于1923年赴法留学,后入南锡音乐学院学习西洋乐器小提琴,在1930年再度留学法国,师从毕能蓬学习音乐作曲方面的内容,在1932年的时候,学成归来的马思聪回国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院校,广州音乐学院并任院长。
在1935年,他在北平进行个人的独奏音乐会,取得很大的反响,也让大家认识到了小提琴音乐。
他演奏《G大调奏鸣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
这些新鲜的音乐事物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和热爱音乐的人来说就像一阵春风吹来。
在抗日战争时期马思聪曾任云南中山大学教授、重庆中华交响乐团指挥。
多年来,在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上面仍是沿着马思聪的思路。
马思聪的音乐对于中国音乐来说是具有领导指引的作用。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高超的技艺谱写了大量精致优美的作品,这些优秀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无疑是开创了中国西方音乐的先河。
为我国新型器乐创作领域开创了丰富多彩的一代小提琴民族乐风。
马思聪是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优秀音乐文化,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杰出代表。
马思聪《绥远组曲》的音乐创作技法

2021-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乐舞歌赋马思聪《绥远组曲》的音乐创作技法陈宏炎(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000)摘要:马思聪作为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和演奏家,在音乐创作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影响了我国音乐史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其中涉及到的音乐作品类型多种多样。
其中《绥远组曲》是马思聪音乐作品中的一个代表,以抗日战争作为创作背景,是大型的管弦乐作曲,这不仅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史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还对世界音乐史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马思聪;《绥远组曲》;创作技法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3-0092-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3.045马思聪作为我国第一代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在小提琴音乐创作方面属于开拓者,在马思聪年轻的时候曾经两次到法国进行音乐学习,主要学习小提琴和作曲。
《绥远组曲》是马思聪结合了中西方音乐创作技巧,巧妙地将传统西方的音乐作曲技巧与中国的传统民歌旋律进行结合,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音乐特色的中国作品。
一、马思聪及其《绥远组曲》的创作背景(一)马思聪生平和主要成就马思聪出生于1912年的广东省海丰县,在其十一岁之前,马思聪深受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这是由于海丰县有着丰富的地方戏剧文化。
在1923年的时候,马思聪与其大哥来到法国,一开始是找私人小提琴教练对其进行指导,但是由于马思聪在音乐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再加上小提琴名师的指导,马思聪有着很快的进步。
[1]在1923年初期,马思聪回国举办了多场小提琴音乐会,在我国音乐界有着很大的反响。
在1930年的时候,马思聪再次到法国学习作曲,并在一年后回国开办了音乐学院,由于马思聪得到了广东政府的资助,接受了在国外近十年的音乐学习之路。
在抗日战争发生之后,马思聪虽然生活居无定所,但是他依旧坚持小提琴演出。
马思聪创作了一系列小提琴代表作,《绥远组曲》是其中众多小提琴的代表作,为我国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思聪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一)
【论文关键词】马思聪;小提琴《摇篮曲》;曲式结构;创作风格
【论文摘要】马思聪本着要将小提琴民族化的美好愿望,创作的每一首小提琴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他的创作在西洋作曲技法中加入了许多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民族语言的音乐特征,具有鲜明的个性;它借鉴了中国民间乐器的演奏手法——滑指的运用,使作品富于独特的民族韵律。
而且他的创作经常是从选取一个短小的民歌旋律入手,依据它的音乐内涵而引伸出整首器乐曲来,这种创作方法对于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发展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他以高超的才华和技艺谱写的精美乐曲《摇篮曲》,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开端时期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作品。
一、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当18世纪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一些欧美国家的小提琴艺术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国家的小提琴艺术还刚刚处在萌芽的状态。
随着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小提琴选手在国际比赛中频频获奖,我们迎来了小提琴艺术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巅峰。
中国的小提琴学派也成为一支让世界乐坛不可忽视的力量。
明末清初“百年海禁”的取消与通商的恢复,使来自欧洲的传教士把西方古老的小提琴艺术带到了遥远的中国,大批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最初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也正是这些先后来华的传教士,成为小提琴艺术流传中国的重要使者。
在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诸国在中国的扩张,无意中更加导致了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也促使了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步。
中西文化交流渐趋高涨的总体趋势,则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最初传播进一步提供了条件。
小提琴艺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出现、传播与发展,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就有了第一批小提琴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回国后,他们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小提琴人才。
并尝试着把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与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方法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小提琴学派。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又选派了许多优秀的小提琴专业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并参加各类高水平的国际比赛,这对中国小提琴艺术和学派及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贡献。
而中国小提琴艺术及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形成与发展则有着这样几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历届中国小提琴留学生回国后对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创作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和贡献;第二、是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化对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三、是专业音乐学院的蓬勃发展对中国小提琴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直接作用;第四、是中外音乐交流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和小提琴学派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
1]
二、马思聪及其作品概述
随着小提琴艺术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我国先后涌现出马思聪(1921-1987)、韩里、李自立等一大批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创作者。
而中国音乐史上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空白,却是被20世纪初期杰出的科学家、“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李四光(1889-1971)所填补。
从20世纪30年代起我国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开始陆续的问世。
冼星海于1934年12月创作于留学巴黎期间的、首演于1935年1月23日巴黎音乐学院的《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小提琴创作中比较成熟、艺术性较高的作品之一。
作为冼星海求学时代的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已经显示出作曲家相当成熟的作曲功力。
2]
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一批留学法国的音乐家们的杰出代表,马思聪集演奏与创作于一身,以他高超的才华和技艺谱写了一些精致优美的作品,这是中外音乐交流、交融的结晶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它既标志着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正式开始,也孕育着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
的第一个高峰。
马思聪以他高超的才华和技艺谱写的精美乐曲《摇篮曲》,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开端时期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作品。
马思聪于1912年5月7日出生于海丰县。
1923年随大哥马思齐到法国学习小提琴。
由于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在名师指点下演奏技巧迅速提高。
1925年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除了主修小提琴外,还系统地学习了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钢琴、单簧管等课程。
并在第一年考试中,以帕格尼尼的一首协奏曲,获得二等奖。
1927年秋天,马思聪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布舍利夫(Bouchehf)教授领导的提琴班,成为第一个考入该院的中国人。
1929年,马思聪回国,开办了数场音乐会,引起了中国音乐界的轰动。
1930年马思聪再次赴法,向毕能蓬(Binemborn)教授学习作曲,1931年学成回国,创办广东音乐学院,继而在香港创办华南音乐学院,兼任院长。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创办中华交响乐团,亲任指挥。
同时受聘于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桂林大学任教授。
1952年至“文革”前,马思聪一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1966年11月经香港赴美国定居。
马思聪是中国饮誉乐坛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小提琴学派的清丽高洁、含蓄深刻、线条幽雅,声音富有歌唱性,又带有中国民族特色,尤其是他自创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演奏方法,并且创作了许多极具中国民族风格的小提琴作品,对中国小提琴学派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9年,被法国的报纸誉为“中国音乐神童”的马思聪回国省亲开办的数场音乐会,引起了轰动。
南京的《中央日报》对马思聪的演奏给予高度的评价:“神技一奏,全场屏息凝听。
其顿挫抑扬,令人神志飘逸。
”
马思聪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而且还是一位才华横溢、创作甚丰的作曲家。
马思聪的创作在西洋作曲技法中加入了许多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民族语言的音乐特征,具有鲜明的个性。
例如他创作的《摇篮曲》在演奏技巧的“小提琴化”与“民族化”方面就很有特点,它借鉴了中国民间乐器的演奏手法——滑指的运用,使作品富于独特的民族韵律。
而且他的创作经常是从选取一个短小的民歌旋律入手,依据它的音乐内涵而引伸出整首器乐曲来,这种创作方法对于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发展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1937年,他运用内蒙民歌的旋律创作《思乡曲》,其主题取材于流行内蒙和山西一带的民歌《城墙上跑马》;
《跳龙灯》的主题采用了陕北民歌《刘志丹》;
《跳元宵》的主题取材于华东和华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歌《李玉莲调》;
《牧歌》的主题是由内蒙民歌《耍女婿》的片断发展而成的。
另外,他还采用“北方大鼓”的节奏和旋律为素材,结合台湾民歌、西藏民歌、新疆民歌、广东民间音乐等,创作了《摇篮曲》、《西藏音诗》、《武装保卫华南》、《工人组曲》、《淮河大合唱》、《新疆狂想曲》等一批音乐作品。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音乐生涯中,马思聪无论是在音乐创作,还是在演奏、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国音乐人才的培养和音乐教育事业、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以及弘扬祖国的民族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而成为中国小提琴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曲式结构分析
从1931年回国到1937年之前,马思聪陆续创作了《降B大调钢琴四重奏》、《G大调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摇篮曲》、《f小调第二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等作品,而其中的《摇篮曲》则以完美的艺术性,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开端时期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