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区域规划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指南(试行)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指南(试行)

附件1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指南(试行)自然资源部2019年7月目录1建设要求 (1)1.1适用范围 (1)1.2建设目标 (1)1.3建设主体 (1)2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基础平台建设 (2)2.1平台总体框架 (2)2.2建设模式 (4)2.3形成一张底图 (5)2.4建立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6)3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7)3.1系统与其他业务平台的关系 (7)3.2系统功能要求 (8)3.2.1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应用 (8)3.2.2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评价 (9)3.2.3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审查与管理 (9)3.2.4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 (10)3.2.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 (11)3.2.6国土空间规划指标模型管理 (11)4保障措施建设 (12)4.1安全保障 (12)4.2制度保障 (12)4.3组织与资金保障 (13)1建设要求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省、市、县三级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核心是建立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同步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

1.2建设目标建设完善省、市、县各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整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所需的各类空间关联数据,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一张底图,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工作基础。

依托平台,以一张底图为基础,整合叠加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实现各类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形成覆盖全国、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法定依据。

基于平台,同步推动省、市、县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为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提供信息化支撑。

1.3建设主体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平台和系统建设发挥领导统筹作用;县以上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是本级平台和系统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具体建设和运行管理,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分工参与建设;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市、县级平台和系统建设统筹指导。

武汉长沙城市总体规划对比及分析

武汉长沙城市总体规划对比及分析

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一些因深厚的文 化底蕴和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 城市。这些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 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 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它们的留存,为今天的 人们回顾中国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
区域中心城市
处于城镇体系第二层次的城镇层级。可以促进区域经 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在全国所处地理大区具备引领、辐 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 文化、科教、金融等多方面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 对字体、字号、颜色、行
距等进行修改。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 对字体、字号、颜色、行
距等进行修改。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 对字体、字号、颜色、行
距等进行修改。
• 学术答 • THANK YOU 辩
姓名: | 学号 | 专业 |
2020年全市总人口1300万人。
• 2 • 2 城市用地规模
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是指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 规模两个方面
长沙
长沙市总面积11819.5平方 千米(即1.18万平方千 米),其中长沙市区面积 969平方公里
武汉
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 方公里,市域周长977.28 公里,7个中心城区面积 86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 积807.54平方公里
• 5 • 对比分析
TEXT HERE
汉市为湖北省省会,长沙为湖 南省省会,故两者地位定位相 似 都是省的经济 文化 交通中 心。
1
2
TEXT HERE
。 武汉有着3500余年的建城 史,是中国历史上建城史 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 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有着重要地位;长沙有 2400余年的建城史,历史 同样极为悠久。两者皆定 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05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五章)

05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五章)

反映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工业总产值、固定资 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 外资额、能源生产总量、电信业务总量等
常住人口规模、城镇人口规模、乡村人口规模、非农业人口规模、农业 人口规模、男性人口、女性人口、就业人口等
职工工资总额、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等
生产总值中的比例;15.人均外贸额。
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提出,主要用以衡量工业化程度较低国家的人口生活质量。 指标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每个指标都由1~100之间的一个数字
PQLI指标体系
表示,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好。当所有指标的得分都按1~100等级定分出来后, 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便可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PQLI。
构成 指标
人口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 职业结构 城乡结构
城乡经济结构
三次产业产值 结构
地区生产结构
国有经济与集 体经济结构
能源生产与消 费结构
旅游人口来源 结构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四、结构评价指标
(二)比例与效益结构指标
➢ 比例与效益结构指标指为了反映区域某项发展在其总体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的一种相对指标,它表明某一现象在总量中的发展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
评价区域 发展速度
指标
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三、增速评价指标
➢ 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增长速度可分为:
采用 基期 不同
环比增 长速度
定基增 长速度
报告期比前一期 的增长量与前一
期水平之比
报告期比固定 基期的增长量 与固定基期水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出现的3 次高潮及原因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出现的3 次高潮及原因

作者简介冯建喜(1983-),男,陕西定边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2007-10-15区域规划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以谋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地区发展为宗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所作的总体部署[1-4]。

如果将区域规划的发展与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进程联系起来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规划可以明显地分为3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区域规划,改革开放初期的区域规划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区域规划。

这3个阶段分别以3次区域规划的繁荣作为标志点,代表了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1建国以来我国区域规划的3次高潮1.1计划经济时期的区域规划20世纪50年代末期,按照前苏联模式,以资源开发和工业区布局为重点的区域规划在部分城市和省区开展。

“一五”、“二五”期间各地基建项目纷纷上马,为了适应当时工业企业联合选厂的需要,客观形势要求广泛开展区域规划工作。

这段期间,建委组织开展了包括广东贵州、四川、内蒙古、吉林、辽宁、江苏、江西、安徽、山东、上海等在内的10多个地区的全省或以省内经济区位范围的区域规划[5-7],这是我国区域规划的第一个高潮。

但由于受高指标、浮夸风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也出现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

20世纪60年代初,因为错误总结教训,做出暂不搞规划的决定,我国的区域规划进入低谷[8-9]。

这一时期的规划中,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为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继续和具体化”[10],生产力布局和城乡居民点布局是规划的核心,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空间上的落实和延伸,是政府实现计划经济的重要手段。

1.2改革开放初期的区域规划1.2.1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国土规划为主的区域规划。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扩大,我国借鉴德、法、日等国国土整治规划的经验,通过1983年起在湖北宜昌、河南焦作、吉林松花湖、新疆巴音格勒州的试点,进入了以国土规划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规划工作。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第一章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干:下列关于区域划分的原则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空间性原则B. 综合性原则C. 动态性原则D. 连续性原则2、题干:根据《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指()。

A. 某一地区的特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特征B. 某一地区的传统工艺产品,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C. 某一地区特有的植物名优品种,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D. 某一地区特有的农产品,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3、以下哪项不属于区域差异的表现形式?A、自然环境的差异B、经济结构的差异C、人口密度的差异D、政治制度的差异4、在区域规划中,以下哪种方法主要用于识别区域内的主导因素?A、比较法B、归纳法C、系统分析法D、因素分析法5、区域的界线具有过渡性和模糊性,主要体现在()。

A、自然区域B、工业区域C、行政区域D、农业区域6、具有相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区域称为()。

A、泛指区域B、自然区域C、功能区域D、同质区域7、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区域类型?A、城市化地区B、城乡结合部C、腹地D、边缘经济地带8、以下关于区域差异的描述,错误的是:A、区域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多样性B、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的驱动力C、区域差异导致了资源利用的不均衡D、区域差异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完全消除9、题干: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区域差异的表现形式?A. 自然资源的差异B.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 文化习俗的差异D. 行政区划的差异 10、题干:在分析区域发展时,以下哪种方法不是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A. 空间自相关分析B. 空间统计分析C. 空间层次分析法D. 时间序列分析法11、下列区域属于功能区的是()A、气候区B、经济区C、工业区D、政治区12、关于区域差异的描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区域差异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B、区域差异是由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导致的C、区域差异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与自然条件无关D、区域差异无法通过任何手段缩小13、以下是关于区域差异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区域差异是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成的B. 社会经济活动不会改变区域差异C. 区域差异会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而改变D. 区域差异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可以完全消除14、下列关于区域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A. 区域是具有一定地理特征的空间单元B. 区域可以分为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C. 区域类型是由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形成D. 区域类型的划分是绝对的,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而变化15、以下哪项不属于区域差异的表现形式?A. 地理环境差异B.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C. 社会文化差异D. 信息技术差异16、关于区域类型的划分,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按地理位置划分,区域类型包括城市区域和乡村区域B. 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区域类型包括发达区域和发展中区域C. 按自然条件划分,区域类型包括湿润区域和干旱区域D. 以上都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下列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差异,请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土地调查技术分析

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土地调查技术分析

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土地调查技术分析摘要: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土地调查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不但给国土资源管理的一些任务的实施提供更加基础的依据,同时应用统计调查的方法,也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从而使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能够发挥更大价值。

本文就针对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土地调查技术进行简单的讨论与分析,希望能从中有所收获,对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土地调查技术一、土地调查技术内涵土地调查数据结果直接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

多年来国地资源管理中的农村土地调查结果不仅为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审批、耕地及农田保护、土地开发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最基础数据,同时也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供基本依据,在促进国土资源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为国家土地监管提供依据。

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土地调查在为各级政府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的同时,也有效参与到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在土地调查工作实施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调查方法,以获得无偏差高效的土地调查数据。

二、土地资源的调查技术分析1.数据基础应用分析土地调查数据分析中,通过处理各类信息,获取重点要素,注重结合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加工,从中获取合理的利益规划。

按照技术操作标准,结合相关要求进行应用。

依托计算机系统,通过数据遥感技术,实施影像数据图形的叠加。

按照分层处理管理,拓展影像检测值的准确应用。

通过分析具体标准规范操作要求,明确数据遥感信息的对比分析,通过区域划分检测,对后续的资料实施持续性的支持,总结相关信息获取方案。

2.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摄影测量已经具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准确选用不同类型的摄影机进行土地调查对象形状、大小、位置等信息的获取,并结合胶片将二维图像的点坐标处理,对应到实际的三维坐标,然后通过处理得到调查成果,其实质上属于一门信息科学。

遥感技术实质也是一种成像技术,借助遥感器进行地表事物调查,像是红外摄影机、紫外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收集地物环境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实现远距离的测量,经过对获取数据与图像信息的校正、变换、分解、组合之后,生成遥感图像。

滨海新区“十二五”规划重点调研课题选题指南

滨海新区“十二五”规划重点调研课题选题指南

滨海新区“十二五”规划重点调研课题选题指南1、《关于提升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研究重点:(1)分析新区在服务全市、环渤海地区和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

一是分析新区在“三个层面”联动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分析滨海新区在产业链延伸、口岸直通与合作、保税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等方面与环渤海地区和我国北方的作用;三是分析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生态建设、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方面带动周边发展的作用。

(2)结合实际,在产业对接、功能延伸、人才资源、综合配套改革、生态建设等方面,研究提出新区服务周边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3)对比分析滨海新区与其他国家级区域规划地区的优势与定位,提出提升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建议。

2、《关于滨海新区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

研究重点:(1)总结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情况,分析制约新区长远发展的主要体制机制性障碍及其原因。

(2)分析研究新区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难点和主要瓶颈,提出“十二五”时期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3)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推进步骤和实现目标。

《关于滨海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

研究重点:3、(1)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点、发展趋势与方向。

(2)研究分析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我国先进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与特色。

(3)分析目前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4)提出滨海新区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研究提出发展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思路途径和措施。

4、《关于滨海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

研究重点:(1)分析新区目前的循环经济现状。

分析天津开发区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典型企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新区内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石化、冶金、农业、再生资源利用等重点产业链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链条在国际、国内范围内的最新发展趋势。

国家级开发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效益分析——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国家级开发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效益分析——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国家级开发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效益分析——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王极;李淑杰;刘兆顺;任江滨【摘要】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从社会、生态、经济3方面对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耕地面积增加51.45 hm2,建设用地面积减少52.05 hm2,土地垦殖率提高了28.47%,提供可出让建设用地面积108.83 hm2,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并有效缓解开发区发展中的土地瓶颈制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35.14万元/年,净效益达95 559万元,建立了生产生活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型农村,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开发区作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载体,能够为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提供优良的实践平台.%With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this paper attempts to carry out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linking up the increase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with the decreased rural settlements of 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society, ecology, and econom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nking up the increase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with the decreased rural settlements of 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he cultivated area has increased by 51. 45 hectares, and 52. 05 hectares of construction land area is reduced, land reclamation percentage improves by 28.47% , providing an area of 108. 83 hectares of construction land transferred, the level of land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in thedevelopment zone improves further, which effectively alleviates the bottleneck of land in the zone development; th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creases by RMB 351 400 per year, and the net benefit is up to RMB 955 590 000, a modern new countryside with good produc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is established with significant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and the main carrier of new urban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zone can provide an excellent practice platform for linking up the increase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with the decreased rural settlements in China.【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26【总页数】3页(P13126-13128)【关键词】国家级开发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效益分析;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者】王极;李淑杰;刘兆顺;任江滨【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省吉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8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城乡建设集中、集约用地,解决小城镇发展用地指标问题,国务院2004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最早明确提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部各省国家级区域规划对比分析
——第414期2010年5月26日
■发布时间:2010-06-01 ■信息来源: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经济预测处
内容提要:十一五中后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抓住国家大力推
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机遇,都争取到了不同类型的国家级区域发展规
划。

从规划内容的比较看,规划实施对各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侧重点不同。

比较而言,我省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更加突出促进
区域分工合作、推动产业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对后发地区经济
增长的带动性较强。

中部各省国家级区域规划对比分析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
国家先后批准了《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简称《武汉规划》)、《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
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简称《长株潭规划》)、《鄱
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简称《江西规划》)以及我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
转移示范区规划》(简称《示范区规划》)。

此外,河南省为积极推进中原城
市群发展,在2009年着手编制了《郑汴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简称《郑汴规划》),启动郑州新区的建设。

推进这些规划的实施不仅是十二五各省的一项重点工作,而且对十二五各省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从规划内容的比较看,规划实施对各省经济发展的带动效果是不相同,比较而言,我省《示范区规划》对促进区域分工合作、推动产业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1、规划的覆盖面不同。

从规划涵盖的国土面积来看,覆盖面最大的位我省《示范区规划》,其次为《武汉规划》,最小的是郑州新区建设,涉及面积为1840平方公里。

从规划区人口来看,人口占全省比重最高的是《武汉规划》,其次是《江西规划》,我省《示范区规划》居第三。

2、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不同。

从规划区的GDP占全省比重来看,最高的是我省示范区,达到66%,其次是武汉城市圈,为61.5%,江西占比居第三,最小的是河南郑州新区。

占比越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大,因此,从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来看,我省示范区建设的带动力是最强的。

3、功能定位不同。

《武汉规划》的主要功能定位是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建设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长株潭规划》的主要功能定位是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

《江西规划》定位是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这些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都对生态环境指标提出了硬约束。

《郑汴规划》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郑汴一体化,构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总体上是立足河南省内。

而我省的《示范区规划》主要功能定位定位是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区域合作开放等相关方面。

4、发展基础不同。

从规划区2008年的人均GDP大小来看,《长株潭规划》覆盖区人均GDP约在3.5万左右,最高,其次是《郑汴规划》覆盖区,人均GDP 约为3.1万左右。

我省《示范区规划》覆盖区的人均GDP约在1.9万,《江西规划》覆盖区的人均水平基本相当,在五个规划中,居后。

5、政策保障不同。

《武汉规划》和《长株潭规划》在保障措施方面,没有具体提及到投资、金融、土地等保障政策,《江西规划》在这方面着墨也不多。

郑州新区建设尚未纳入国家规划。

相比之下,我省《示范区规划》提及的支持政策较为具体。

(执笔:曹龙)
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直有关部门及各市负责同志。

责任编辑:阮华彪梁发国地址:合肥市红星路92号
电话:0551~2602279邮编:230001
打印关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