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设计实验二多项式求和

自主设计实验二多项式求和
自主设计实验二多项式求和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6页word文档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中包含大量的演示实验,它们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塑造学生科学精神和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模式下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增强课堂效果。下面就如何设计好演示实验,发挥演示实验的课堂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演示实验要精心准备,反复调试 为了更好地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教师课前必须精心准备实验材料、设计合理的实验过程,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要反复操作调试,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从而使实验做得规范、熟练、成功,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讲解“电磁铁”,由于实验器材的原因,教师课前必须经过试验找到合适的电流范围,以便达到实验效果。讲解物体浮沉条件,通过改变液体密度让学生发现鸡蛋从下沉到悬浮最后到漂浮。这个实验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求教师课前将水变成盐水,使鸡蛋下沉到水底的状态变为悬浮的临界状态,这样鸡蛋从下沉到悬浮最后到漂浮的过程明显、节省时间。讲解“压力压强”,教师要选择有弹性的海绵和质量合适的物体。在演示热机原理的实验时,经过反复的调试,得出在试管中加入水的体积为试管的四分之一,需要用酒精灯加热大约2分钟,实验的效果非常明显。 2 演示实验装置设备,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组

合,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制教具 物理来源于生活,并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组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并可巧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演示磁极间相互作用时,可利用粉笔做导轨演示很是方便。具体做法:将七八支粉笔平行摆好,然后将两条形磁铁拉开或靠近来演示相吸或相斥。此实验还可用在力学部分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又例如顺手拿过学生的铅笔,将两环形磁铁套在铅笔上演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还能说明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另外,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制教具。自制教具一般都是教师针对现有实验不足或者现有仪器演示效果不明显而设计 制作的,实验结果会更明显、更直观,学生更容易观察到。如讲解“浮与沉”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制潜水艇进行演示,效果会很明显。 再如在演示“液体沸点和气压关系”的实验时,首先在两只烧瓶里装上适量的水,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然后给左烧瓶加热,由于空气受热膨胀,左瓶一部分空气通过导管流到右瓶里,使左瓶的气压减小,而右瓶气压增大。加热一段时间后,夹子夹紧橡皮管。用酒精灯同时给左右烧瓶加热,直到水沸腾,读下左右温度计示数大约为94 ℃和105 ℃。

大学物理自主设计性实验

大学物理自主设计性实验(FB716-Ⅱ型物理设计性(传感器) 实验装置) 实 验 指 导 书 杭州精科仪器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产品简介 (02) 第二、实验项目内容 (04) 实验一、应变片性能—单臂电桥 (04) 实验二、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比较 (06) 实验三、移相器实验 (08) 实验四、相敏检波器实验 (10) 实验五、应变片—交流全桥实验 (12) 实验六、交流全桥的应用—振幅测量 (14) 实验七、交流全桥的应用—电子秤 (14) 实验八、霍尔式传感的直流激励静态位移特性 (16) 实验九、霍尔式传感的应用——电子秤 (17) 实验十、霍尔片传感的交流激励静态位移特性 (17) 实验十一、霍尔式传感的应用研究—振幅测量 (18) 实验十二、差动变压器(互感式)的性能 (19) 实验十三、差动变压器(互感式)零点残余电压的补偿 (20) 实验十四、差动变压器(互感式)的标定 (21) 实验十五、差动变压器(互感式)的应用研究—振幅测量 (22) 实验十六、差动变压器(互感式)的应用—电子秤 (23) 实验十七、差动螺管式(自感式)传感器的静态位移性能 (24) 实验十八、差动螺管式(自感式)传感器的动态位移性能 (25) 实验十九、磁电式传感器的性能 (26) 实验二十、压电传感器的动态响应实验 (27) 实验二十一、压电传感器引线电容对电压放大器、电荷放大器的影响 (28) 实验二十二、差动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静态及动态特性 (29) 实验二十三、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实验 (30) 实验二十四、气敏传感器(MQ3)实验 (32) 实验二十五、湿敏电阻(RH)实验 (34) 实验二十六、热释电人体接近实验 (34) 实验二十七、光电传感器测转速实验 (36) 第三、结构安装图片和说明 (37) 第一、产品简介 一、FB716-II型物理设计性(传感器)实验装置 本实验装置主要由以下所述5个部分组成: 1.传感器实验台部分:装有双平行振动梁(包括应变片上下各2片、梁自由端的磁钢)、

模拟电路自主设计实验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节次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 哈尔滨工业大学模拟电路自主设计实验 实验名称:运算放大器在限幅电路中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深入了解运算放大器的放大作用和深度负反馈; 2、灵活运用运算放大器的多种应用; 二、总体技术路线 2.1 当输入信号电压进入某一范围内,其输出信号的电压不再跟随输入信号电压的变化。 串联限幅电路:当输入电压U i <0或U i为数值较小的正电压时,D1截止,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U0=0;仅当输入电压U i>0且U i为数值大于或等于某一个的正电压U th时,D1才正偏导通,电路有输出,且U0跟随输入信号U i变化。 并联限幅电路:当输入信号U i较小时,输出电压U0也较小,D1和D2没有击穿,U0跟随输入信号U i变化而变化,传输系数为:A uf=-R1 /R2;当U i幅值增大,使U0的幅值增大,并使D1和D2击穿,输出U0的幅度保持+(U z+U D)值不变,电路进入限幅工作状态。 2.2绝对值电路 当输入电压U i>0,则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U1,D1导通,D2截止,输出电压U0 =0;当输入电压U i <0,则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U1 >0,D2导通,D1截止,输出电压U0 =-R1 U i/R2。并通过反向放大器将整流信号放大两倍,再增加一个同相加法器,让输入信号的另一极性电

压不经整流,而直接送到加法器,与来自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相加,便构成了绝对值电路。 三、实验电路图 1、串联限幅电路: 2、并联限幅电路:

哈工大电路自主设计实验二端口网络参数的测定

二端口网络参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双口网络的基本理论。 2.学习双口网络Y 参数、Z 参数及传输参数的测试方法。 3.验证二端口网络级联后的传输参数与原二端口网络传输参数的关系。 二、原理说明 1.如图2-12-1所示的无源线性双口网络,其两端口的电压、电流四个变量之间关系,可用多种形式的参数方程来描述。 图2-12-1 (1)若用Y 参数方程来描述,则为 ()()()(),即输入端口短路时令,即输入端口短路时令,即输出端口短路时令,即输出端口短路时令其中0I 0I 0I 0I 12 2 2212 1 1221 2 2121 1 1122212122121111== ======+=+=U U Y U U Y U U Y U U Y U Y U Y I U Y U Y I 由上可知,只要在双口网络的输入端口加上电压,令输出端口短路,根据上面的前两个公式即可求得输入端口处的输入导纳Y 11和输出端口与输入端口之间的转移导纳Y 21。 同理,只要在双口网络的输出端口加上电压,令输入端口短路,根据上面的后两个公式即可求得输出端口处的输入导纳Y 22和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的转移导纳Y 12。 (2)若用Z 参数方程来描述,则为

()()()(),即输入端口开路时令,即输入端口开路时令,即输出端口开路时令,即输出端口开路时 令其中 0U Z 0U Z 0U Z 0U 12 2 2212 1 1221 2 212111122212122121111== ======+=+=I I I I I I I I Z I Z I Z U I Z I Z U 由上可知,只要在双口网络的输入端口加上电流源,令输出端口开路,根据上面的前两个公式即可求得输出端口开路时输入端口处的输入阻抗Z 11和输出端口与输入端口之间的开路转移阻抗Z 21。 同理,只要在双口网络的输出端口加上电流源,令输入端口开路,根据上面的后两个公式即可求得输入端口开路时输出端口处的输入阻抗Z 22和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的开路转移阻抗Z 12。 (3)若用传输参数(A 、T )方程来描述,则为 ()()()(),即输出端口短路时令,即输出端口开路时令,即输出端口短路时令,即输出端口开路时令其中0I D 0I C 0U B 0U A 221s 220 10 221s 220 10 221221=-= ===-===-=-=U I I U U I I U DI CU I BI AU U s s 由上可知,只要在双口网络的输入端口加上电压,令输出端口开路或短路,在两个端口同时测量电压和电流,即可求出传输参数A 、B 、C 、D ,这种方法称为同时测量法。 2.测量一条远距离传输线构成的双口网络,采用同时测量法就很不方便,这时可采用分别测量法,即先在输入端口加电压,而将输出端口开路或短路,在输入端口测量其电压和电流,由传输方程得 () () ,即输出端口短路时令,即输出端口开路时令00111101010======2s s s 2U D B I U R I C A I U R 然后在输出端口加电压,而将输入端口开路或短路,在输出端口测量其电压和电流,由

哈工大电路自主设计实验

姓名 班级 学号 实验日期 节次 教师签字 成绩 影响RLC 带阻滤波器性能参数的因素的研究与验证 1.实验目的 (1)学习带阻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2)测量RLC 带阻滤波器幅频特性曲线 (3)研究电阻、电容和品质因素Q 对滤波器性能的影响 (4)加深对滤波器滤波概念的理解 2.总体设计方案或技术路线 (1)理论推导,了解滤波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及与滤波器性能有关的因素 (2)设计RLC 带阻滤波器电路图 (3)研究电阻R 对于滤波器参数的影响 (4)研究电容C 对于滤波器参数的影响 (5)研究电感L 对于滤波器参数的影响 (6)合理设计实验测量,结合电容C 和电感L 对滤波器参数的影响 (7)将实际测量结果与理论推导作对比,并分析实验结果 3.实验电路图 R1V- V+

4.仪器设备名称、型号 函数信号发生器 1台 FLUKE190-104数字便携式示波表 1台 十进制电阻箱 1只 十进制电容箱 1只 十进制电感箱 1只 5.理论分析或仿真分析结果 带阻滤波器是指能通过大多数频率分量、但将某些范围的频率分量衰减到极低水平的滤波器,与带通滤波器的概念相对。 理想带阻滤波器在阻带内的增益为零。带阻滤波器的中心频率f o,品质因素Q和抑制带宽BW之间的关系为 仿真结果: R=2000Ω C=0.01uf L=0.2H

R=500Ω C=0.01uf L=0.2H

R=2000Ω C=0.05uf L=0.2H

R=2000Ω C=0.01uf L=0.1H R=2000Ω C=0.01uf L=0.5H

改变R时对比图 改变C时对比图 改变L时对比图 6.详细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数据记录(包括各仪器、仪表量程及内阻的记录) (1)电阻R对于滤波器参数的影响 任务1:电路如图所示,其中信号源输出Us=5V,电容C=0.01uF,电感L=0.2H,根据下表所示,选择不同电阻值测量输出幅频特性

对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认识和教学设计案例

1 引言 “你要我做什么?你要我怎么做?”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种被动,机械的模式下进行着学习,思想僵化,缺乏创造力。而反思我们的教学则不难发现:思想僵化,是因为我们给予学生太多的“必须”;缺乏创造力,是因为我们留给学生太少的“可能”。物理实验的教学设计,正是活跃思想,培养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好途径。传授以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更多地让学生去思考:“我要做什么?我会怎么做?我为什么这么做?”能力的提高有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因此,从平时的每一堂课入手,切实加强对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教学设计,才是物理学科将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达到最佳结合的途径。 2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物理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科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许多基本概念、定律、定理需要学生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密切联系。演示实验更是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2.1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特点 从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来看,实验装置与教师、学生构成

了三元教学系统,其中演示实验装置起到了建立物理情景的作用。教师的引导,激发了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解释实验现象的欲望。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对激发学生的情感起了主导作用。学生在物理情景和物理情感的作用下,主动参与观察实验,在活动中使智力、技能和品格都得到发展]1[。搞好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不仅能够达到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而且还能使它成为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2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不少物理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教改实践,总的趋势都是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注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实验设备的不足及实验技术的落后等,在当前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仍是极其薄弱的环节,这种状况将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目前制约当前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太深;(2)对“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3)对演示实验及其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思想]2[。 2.3 如何改进中学物理的演示实验教学

实验五 自主设计实验

实验五自主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自主训练 (2)自主创新 二、实验内容 1、对已做实验功能进行改进或扩展,自拟题目,完成实验硬件电路图和软件程序的编写并进行相应的调试。 2、对已做作业或相关参考书上的设计实例自拟题目,完成硬软件设计,实现相关的硬软件调试。 3、如果试验箱上的硬件电路结构不能满足自选题目的硬件电路要求,请做步进电机的控制实验。 三、实验具体操作过程 1、题目的确定。(以步进电机的控制实验为例)要求:(1)掌握四相四拍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说明电机正反转时的步进状态表。并说明如何控制步进电机旋转的角度和转速。 (2)编写并调试电机的正向步进子程序和反向步进子程序和主程序,使步进电机按图(见实验指导书相关的图)不断循环。(如果做的是自己找的题目,要写你自己找的题目的要求及相关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 2、硬件连接图 3、编写实验源程序并进行软件的编译,连接硬件进行调试。观测实验现象。 四、实验结果分析 调试程序看到的实验现象。步进电机伴随发光二极管的循环闪烁而转动,L7用于指示电机的旋转方向(可以自己发挥来写,开始不能正常转动的原因,将K10拨到上边即可,说明K10的分时复用功能)。 附步进电机的控制的程序: ORG 0 STRT: MOV SP,#6FH MOV 20H,#0 MOV P1,#0F1H MLP: MOV R7,#64H MOV 42H,#0C8H MLP0: MOV R6,42H MLP9: LCALL DEL DJNZ R6,MLP9 DEC 42H LCALL STEPS DJNZ R7,MLP0 MOV R7,#64H MLP1: MOV R6,42H MLPX: LCALL DEL DJNZ R6,MLPX LCALL STEPS DJNZ R7,MLP1 MOV R7,#64H

数字电路及设计实验

常用数字仪表的使用 实验内容: 1.参考“仪器操作指南”之“DS1000操作演示”,熟悉示数字波器的使用。 2.测试示波器校正信号如下参数:(请注意该信号测试时将耦合方式设置为直流耦合。 峰峰值(Vpp),最大值(Vmax),最小值(Vmin), 幅值(Vamp),周期(Prd),频率(Freq) 顶端值(Vtop),底端值(Vbase),过冲(Overshoot), 预冲(Preshoot),平均值(Average),均方根值(Vrms),即有效值 上升时间(RiseTime),下降时间(FallTime),正脉宽(+Width), 负脉宽(-Width),正占空比(+Duty),负占空比(-Duty)等参数。 3.TTL输出高电平>2.4V,输出低电平<0.4V。在室温下,一般输出高电平是3.5V,输出低 电平是0.2V。最小输入高电平和低电平:输入高电平>=2.0V,输入低电平<=0.8V。 请采用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一个TTL信号,要求满足如下条件: ①输出高电平为3.5V,低电平为0V的一个方波信号; ②信号频率1000Hz; 在示波器上观测该信号并记录波形数据。

集成逻辑门测试(含4个实验项目) (本实验内容选作) 一、实验目的 (1)深刻理解集成逻辑门主要参数的含义和功能。 (2)熟悉TTL 与非门和CMOS 或非门主要参数的测试方法,并通过功能测试判断器件好坏。 二、实验设备与器件 本实验设备与器件分别是: 实验设备:自制数字实验平台、双踪示波器、直流稳压电源、数字频率计、数字万用表及工具; 实验器件:74LS20两片,CC4001一片,500Ω左右电阻和10k Ω左右电阻各一只。 三、实验项目 1.TTL 与非门逻辑功能测试 按表1-1的要求测74LS20逻辑功能,将测试结果填入与非门功能测试表中(测试F=1、0时,V OH 与V OL 的值)。 2.TTL 与非门直流参数的测试 测试时取电源电压V CC =5V ;注意电流表档次,所选量程应大于器件电参数规范值。 (1)导通电源电流I CCL 。测试条件:输入端均悬空,输出端空载。测试电路按图1-1(a )连接。 (2)低电平输入电流I iL 。测试条件:被测输入端通过电流表接地,其余输入端悬空,输出空载。测试电路按图1-1(b )连接。 (3)高电平输入电流I iH 。测试条件:被测输入端通过电流表接电源(电压V CC ),其余输入端均接地,输出空载。测试电路按图1-1(c )连接。 (4)电压传输特性。测试电路按图1-2连接。按表1-2所列各输入电压值逐点进行测量,各输入电压值通过调节电位器W 取得。将测试结果在表1-2中记录,并根据实测数据,做出电压传输特性曲线。然后,从曲线上读出V OH ,V OL ,V on ,V off 和V T ,并计算V NH ,V NL 等参数。 表1-1 与非门功能测试表

植物自主设计实验

不同生境下植物茎或叶形态结构的观察研究[1] 张媛燕(2009083144),郑碧女(2009083145),郑运畅(2009083146),钟群(2009083147)庄莉莉(2009083148),庄珊珊(2009083149)(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文献编码:Q94 摘要:通过形态观察法和石蜡切片法,对两种不同类型植物叶片或茎进行形态学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这是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各种环境下的植物组织各不相同,所占比例也不一,其中水生植物有着较大的细胞间隙,叶面不存在角质层加厚、蜡质或栓质,但具有发达的通气孔,陆生植物仙人掌叶退化,分化出刺,对干旱环境形成了较强的适应性,其体表还有一层较厚的蜡质层,有效的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另外一种的陆生植物桂花其气孔密度增加,可等待水分充足时增加气体交换,提高光和效率。一般情况下旱生植物的下表皮的气孔较多,而水生植物的上表皮较多。经过对比研究进一步认识了植物形态结构、功能与环境的联系,这对以后农业生产园林绿化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2] 关键词:组织,气孔,生境,水分,适应性 引言: 桂花(学名:Osmanthus fragrans,英文Sweet Olive),木犀科木犀属,又名“月桂”、“木犀”,俗称“桂花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为温带树种。叶对生,多呈椭圆或长椭圆形,树叶叶面光滑,革质,叶边缘有锯齿。花簇生,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黄、橙红等色。 仙人掌(Cactaceae)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石竹亚纲、石竹目的一科。多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少数为灌木或乔木状植物。该科有140属2000余种,大多原产美洲热带、亚热带沙漠或干旱地区,以墨西哥及中美洲为分布中心陆生,水生两类植物由于各自环境的不同产生了各自的适应方式,但其具体表现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虽然一些学者对某种植物进行了研究,但对于两种植物的特征功能与环境的统一性的对比还尚不清楚,我们将通过形态学解剖,以及石蜡切片观察等方法进一步对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的研究。[3] 实验方法: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1)实验材料:1)水生植物:水稻,到稻田里采集2)陆生植物:桂花,校园采集3)旱生植物:仙人掌,自培植物 (2)实验仪器:擦镜纸,放大镜,直尺,盖玻片,载玻片,培养皿,刀片,滴管,毛笔,吸水纸,烘箱,显微镜,染色缸,小培养皿,镊子,纱布,磅纸(3)实验试剂:蒸馏水,番红染液,明胶,卡诺氏固定液,10%番红水溶液、0.5%固绿(用95%的酒精配制)、酒精(100%、95%、80%、70%、50%)、二甲苯 二、方法与步骤 将水稻与仙人掌的茎,桂花的叶,制作石蜡切片。 1、固定:用卡诺氏液固定24小时左右,固定完后用95%酒精冲洗,组织不要立即处理时可用70%酒精保存。 2、脱水:以乙醇脱水为例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70%、80%、90%、95% 、100%各级乙醇溶液脱水各40min,放入95%、100%各两次, 每次20min。 3、透明:纯酒精、二甲苯等量混合液15min→二甲苯0.5h→二甲苯0.5h

物理实验设计原则方法

物理实验设计原则 所谓设计实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原理和要求,自己选择适当的器材,或从题目中选择合理的器材,制定实验方案,求出实验结果。这种实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实验的全部原理、器材、操作与技巧,并能触类旁通地灵活运用。 客观地讲,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学生创造能力要求比较高,但是它所用的器材、原理、方法都渗透在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或课本知识之中。在设计、操作实验时,只是要求学生将它们创造性地组合。因此,在试验教学中,应通过演示实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过实验操作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所学仪器、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通过分析学生实验,让学生熟悉实验方法、弄清实验原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验思路上触类旁通,全面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较高的实验能力。 一.设计型实验的设计原则 科学性:设计的方案应有科学的依据及正确的方式(1)方案中所依据的原理应遵循物理规律,且要求选用的规律简明、正确。(2)方案中所安排的步骤应有合力的顺序,其操作实验规则要求。(3)方案中进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应依据科学的研究方法。 1.安全性:按设计方案实施时,应安全可靠,不会对器材造成损坏。(1)选用器材时,应考虑器材性能及参量(如:仪表量

程、电器的额定值、测力计的弹性限度等)的要求。 2.精确性:实验误差应控制在误差允许的范围之内,尽可能选择误差较小的方案。(1)在安装器材时或使用仪器之前,应按实验要求对器材、仪表精心调整。如:欧姆表用前要进行调零。(2)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直尺、仪表)及合适的量值范围,使之与被测量数值相匹配。如: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时,应选用合适的档位,使测量时电表指针指在中央刻度值附近。(3)针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偶然误差,往往多次重复实验,获取多组实验数据、结果,以选取有效信息、数据。(4)设计合理的数据处理方式。如:求取算术平均值、用坐标纸作图像等。 3.简便性、直观性,设计实验应便于操作、读数、进行数据处理,便于实验者直观、明显的观察。 二.设计型实验的设计思路 解决设计型实验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实验原理,它是进行实验设计的根本依据和起点。它决定应当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安排实验步骤等项目。实验原理的确定:一是根据问题的要求,二是根据问题的条件。 如果问题中没有给定(或给足)实验器材,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1.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构思相关的物理情景;2.确定实验原理;3.确定测量的物理量;4.安排实验方案。 有时,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构想出不同的物理情景,导出物理量的不同表达形式,以这些表达式作为实验设计的依据,会有不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惯性定律演示仪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总保持原有在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牛顿第一定律以及惯性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物体惯性的核心演示实验,一旦学生通过观察本实验仪的演示,必定会十分深刻在理解和掌握惯性在相关知识。 四、实验器材: 长木板、小车、弹簧、直塑料细管、漏斗、橡皮筋、细线、弹珠、铁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如图)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如图) 七、实验原理: 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自然多一些,单位质量吸收热量的能力更强(即比热容更大一些)。 说明:完成实验时需控制的几个量 ⑴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 ⑵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质量相等; ⑶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初温相同(可将两试管放入装有冷水的同一烧杯中1~2分钟); ⑷相同时间内两试管吸收的热量相等; ⑸两试管中的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 改变的量: ⑴升高相同温度时所需要加热的时间不同; ⑵升高相同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不同。 八、实验操作步骤: ⑴将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的试管插入事先准备好的同一烧杯的冷水中1~2分钟,保证两试管中液体的初温相同; ⑵将初温相同的两试管从冷水中拿出来同时放入正在加热的石棉网上,并放入温度计(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观察通过热传递获得热量的两试管中温度计的变化; ⑶在温度计达到70℃时分别记下所用的时间; ⑷比较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的不同; ⑸得出结论: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较多,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强(比热容较大)。

电路综合设计实验-设计实验2-实验报告

设计实验2:多功能函数信号发生器 一、摘要 任意波形发生器是不断发展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孕育出来的一种新型测量仪器,能够满足人们对各种复杂信号或特殊信号的需求,代表了信号源的发展方向。可编程门阵列(FPGA)具有高集成度、高速度、可重构等特性。使用FPGA来开发数字电路,可以大大缩短设计时间,减小印制电路板的面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此次实验我们采用DE0-CV开发板,实现函数信号发生器,根据按键选择生产正弦波信号、方波信号、三角信号。频率范围为10KHz~300KHz,频率稳定度≤10-4,频率最小不进10kHz。提供DAC0832,LM358。 二、正文 1.方案论证 基于实验要求,我们选择了老师提供的数模转换芯片DAC0832,运算放大器LM358以及DE0-CV开发板来实现函数信号发生器。 DAC0832是基于先进CMOS/Si-Cr技术的八位乘法数模转换器,它被设计用来与8080,8048,8085,Z80和其他的主流的微处理器进行直接交互。一个沉积硅铬R-2R 电阻梯形网络将参考电流进行分流同时为这个电路提供一个非常完美的温度期望的跟踪特性(0.05%的全温度范围过温最大线性误差)。该电路使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

流开关和控制逻辑来实现低功率消耗和较低的输出泄露电流误差。在一些特殊的电路系统中,一般会使用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TTL)提高逻辑输入电压电平的兼容性。 另外,双缓冲区的存在允许这些DAC数模转换器在保持一下个数字词的同时输出一个与当时的数字词对应的电压。DAC0830系列数模转换器是八位可兼容微处理器为核心的DAC数模转换器大家族的一员。 LM358是双运算放大器。内部包括有两个独立的、高增益、内部频率补偿的双运算放大器,适合于电源电压范围很宽的单电源使用,也适用于双电源工作模式,在推荐的工作条件下,电源电流与电源电压无关。它的使用范围包括传感放大器、直流增益模块和其他所有可用单电源供电的使用运算放大器的场合。LM358的封装形式有塑封8引线双列直插式和贴片式。 本次实验选用的FPGA是Altera公司Cyclone系列FPGA芯片。Cyclone V系列器件延续了前几代Cyclone系列器件的成功,提供针对低成本应用的用户定制FPGA特性,支持常见的各种外部存储器接口和I/O协议,并且含有丰富的存储器和嵌入式乘法器,这些内嵌的存储器使我们在设计硬件电路时省去了外部存储器,节省了资源,而

自主实验设计

提取大豆异黄酮糖苷和苷元并比较其免疫 能力的强弱 实验设计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10级临床医学院(妇幼保健)石惠卿 10级临床医学院(妇幼保健)罗玉云 10级临床医学院(妇幼保健)林冬华 10级临床医学院(妇幼保健)彭书杰 10级临床医学院(妇幼保健)刘颖慧 摘要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更是人体生理生化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对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预防中老年疾病有一定的意义。研究和开发含有大豆异黄酮的各种新产品,不仅可以提高大豆的附加值,而且可创造出乐观的经济效益,经调查,市场对大豆异黄酮的年需求量在1500吨,而目前的年产量为500吨。因此大豆异黄酮的研究与开发就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本次试验着重于异黄酮糖苷和苷元的提取,及其在免疫功能上的差异的研究。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糖苷,异黄酮苷元,免疫 目录

1.前言 (2) 2.实验目的 (3) 3.实验原理 (4) 4.实验器材与试剂 (5) 5.实验步骤 (6) 6.结果预测及分析 (8) 7.可行性评估 (8) 8.注意事项 (9) 9.参考文献 (9) 1.前言 大豆是豆科植物的成熟种子,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其结构与雌激素相似,是一类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有很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包括抗癌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和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免疫调节作用。经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主要在肠道被吸收,吸收率为10%~40%。目前对大豆异黄酮功效性质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关于大豆异黄酮糖苷和苷元免疫功能对比实验研究尚少,为明确大豆异黄酮糖苷及其苷元组分的生理作用,本次实验对比研究大豆异黄酮糖苷和苷元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2.实验目的 2.1从大豆中提取异黄酮糖苷及苷元 2.2对大豆异黄酮糖苷及苷元进行定性鉴定 2.3对大豆异黄酮糖苷及苷元进行定量鉴定 2.4比较大豆异黄酮糖苷和异黄酮苷元对小鼠血液中溶血素含量的影响

物理演示实验的基本原则

物理演示实验的基本原则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实验。它是物理教学中广为应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可以用于各种教学环节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有六项应用原则是各位考生需要注意的,只有把握好这一前提,才能运用好演示实验为试讲或说课增色,下面就重点介绍一下这六项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在演示实验中,明确实验目的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决定有无必要演示,选择什么样的演示,怎样进行演示;二是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在演示之前,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以及怎样做实验。 2.科学性原则 演示实验的设计和解释,必须符合科学性原则,实验中出现误差是难免的,但是不允许出现科学性错误。 3.简单、可靠性原则 在保证符合科学的前提下,只要能说明问题,演示实验必须做到简单、可靠,所用的仪器和操作方法应尽量简单易行。 例:演示低压沸腾可用以下三种方法: (1)将烧瓶中的水煮沸,加塞,停止加热后水沸腾停止了,再将烧瓶倒置在支架上,往瓶底浇冷水,水又重新沸腾起来。 (2)往瓶中倒入90℃左右的热水,水温低于沸点不沸腾,用抽气机(或针筒)抽气,水就沸腾起来。 (3)用100mL的针筒直接抽取约10mL的90℃左右的热水,将针筒尖端用橡皮帽封住,拉动活塞,针筒内的水就沸腾起来。 比较以上三种方法,显然第三种最符合“三个简单”的要求,所以,凡是能用简单的方法,就不必把演示实验的装置复杂化。 4.直观、明显性原则 所谓直观性就是从实验中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无需经过复杂的推理便能直接揭露其物理本质。 例:演示液体的低压沸腾时,直接抽气演示就比浇冷水演示要直观。所谓明显性,是指实验的效果明显,而且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观察到,这样,就需要增强仪器和实验的可见度。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doc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避雷针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 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 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五、讨论与思考 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为什么? 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避雷针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 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 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

电工自主设计实验--基于74LS74_D触发器的四路抢答器

基于74LS74 D触发器的四路抢答器 1.实验目的 利用74LS74 D触发器设计供4人用的抢答器,用以判断抢答优先权,并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抢答开始之前,主持人按下复位按钮,所有指示灯和数码管均熄灭; (2)主持人宣布开始抢答后,先按下按钮者对应的指示灯点亮,同时数码管显示该选手的序号; (3)此后他人再按下各自的按钮时,电路则不起作用。 2.总体设计方案或技术路线 四路抢答器方案流程图 (1)抢答控制电路由两片74LS20与非门实现; (2)选手抢答输入端、主持人控制端由两片D触发器实现; (3)灯光提示电路由高电平指示灯与CD4511数码管实现。 3.实验电路图

4. 仪器设备名称、型号 (1)直流稳压电源 1台 (2)EEL-6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箱 1台 (3)74LS74 D触发器 2片 (4)74LS20与非门 2片 (5)CD4511数码管 4只 (6)导线若干 5.理论分析或仿真分析结果 (1)主持人按下控制开关,将开关置于“清零”位置,D触发器置零,此时所有的指示灯和数码管均熄灭,选手按下按钮,指示灯和数码管均无任何反应; (2)主持人将开关置于“1”位置,指示灯亮,发出答题信号,此时,选手按下相应的按钮,指示灯亮,数码管显示选手的序号,并且优先作答者对应的74LS20与非门的输出将封锁其他选手的信号的输出,使其按钮不发挥作用,直到主持人再次清除信号为止; (3)主持人再次清零后,进入下一个答题周期。 6.详细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数据记录(包括各仪器、仪表量程及内阻的记录)(1)复位功能(主持人置“0”)

(2)抢答功能(主持人置“1”,以选手1和选手4抢答为例) 选手1抢答 选手4抢答 注:表中所示的指示灯和数码管的状态为各选手所对应的指示灯和数码管的状态。 7.实验结论 根据本设计电路可实现预定的主持人清零复位、选手抢答以及抢答提示等基本功能,各功能模块均能正常工作,达到设计要求,完成了设计任务。 8.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数码管接触不良,导致开始阶段数码管显示异常。 对策:更换导线,排除故障; (2)导线过多,容易连接错误。 对策:精简并重新设计电路,重新布线。 9.本次实验的收获和体会、对电路实验室的意见或建议 收获和体会: (1)通过本次自主设计实验,我对整个电子电路的设计流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基本掌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5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学号: 班序号:

一. 实验名称: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二.实验摘要: 在处理输入的模拟信号时,经常会遇到通信信道或传感器衰减强度大幅变化的情况; 另外,在其他应用中,也经常有多个信号频谱结构和动态围大体相似,而最大波幅却相差甚多的现象。很多时候系统会遇到不可预知的信号,导致因为非重复性事件而丢失数据。此时,可以使用带AGC(自动增益控制)的自适应前置放大器,使增益能随信号强弱而自动调整,以保持输出相对稳定。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功能是在输入信号幅度变化较大时,能使输出信号幅度稳定不变或限制在一个很小围变化的特殊功能电路,简称为AGC 电路。本实验采用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简单有效地实现AGC功能。 关键词:自动增益控制,直流耦合互补级,可变衰减,反馈电路。 三.设计任务要求 1. 基本要求: 1)设计实现一个AGC电路,设计指标以及给定条件为: 输入信号0.5?50mVrm§ 输出信号:0.5?1.5Vrms; 信号带宽:100?5KHz; 2)设计该电路的电源电路(不要际搭建),用PROTE软件绘制完整的电路原理图(SCH及印制电路板图(PCB 2. 提高要求: 1)设计一种采用其他方式的AGC电路; 2)采用麦克风作为输入,8 Q喇叭作为输出的完整音频系统。 3. 探究要求: 1)如何设计具有更宽输入电压围的AGC电路; 2)测试AGC电路中的总谐波失真(THD及如何有效的降低THD 四.设计思路和总体结构框图 AGC电路的实现有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混合控制等三种,典型的反馈控制AGC由可变增益放大器(VGA以及检波整流控制组成(如图1),该实验电路中使用了一个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从而相对简单而有效实现预通道AGC的功能。如图2,可变分压器由一个固定电阻R和一个可变电阻构成,控制信号的交流振幅。可变电阻采用基极-集电极短路方式的双极性晶体管微分电阻实现为改变Q1电阻,可从一个由电压源V REG和大阻值电阻F2组成的直流源直接向短路晶体管注入电流。为防止Rb影响电路的交流电压传输特性。R2的阻值必须远大于R1。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一、目的任务 计划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通过开展实施计划,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施原则 1.兴趣驱动。参与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下,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实验过程。 2.自主实验。参与计划的学生要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 3.重在过程。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三、计划内容 1.计划的组成。计划由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学校创新性实验计划组成。其中,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学校创新性实验计划包括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对其项目的管理。 2.计划的运行方式。自治区教育厅负责批准申报学校,监督学校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学校申请参与计划,负责组织评审和管理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本科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向学校申请项目,并接受学校的管理。 四、计划管理 1.学生项目执行时间为1~3年,学校每年向自治区教育厅报告项目进展情况。自治区教育厅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检查。项目结束后,在学校组织项目验收的基础上,自治区教育厅组织专家验收。 2.学校要成立校级的组织协调机构,包括教务、科研、设备、财务、学生、团委等职能部门的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提供支撑条件。要为参与项目的学生配备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学校要认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