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肌筋膜炎临床诊疗指南

腰背肌筋膜炎

【概述】

腰背肌筋膜非特异性炎症,较多患者是由于脊柱疾患所致,其次为慢性损伤及致痛性炎症(包括风湿病、病灶性毒素或免疫性疾患)所致。

【临床表现】

1、症状:腰背部、臀部等处的弥漫性疼痛,且以腰部两侧及髂嵴上方最为明显。疼痛性质以隐痛酸痛或胀痛为主,同时可伴有酸沉、僵硬、麻木等其他不适感觉。疼痛可随时间、体位、气候和劳累程度发生改变。

2、体征:腰背部、臀部等处有特定的压痛点,压痛点常可放射。触诊检查时,在腰背部可摸到呈弥漫状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结节或条索状物。

【诊断要点】

1、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2、X线检查常无特殊。

3、0.5%利多卡因做疼痛引发点封闭时疼痛可消失或缓解,

【康复评定】

1、疼痛评定。

2、腰椎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3、腰背肌肌力的评定。

4、行走能力的评定。

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康复治疗】

1、一般治疗对有明显致病因素者,首先应去除诱因。

2、药物治疗一般予以静滴和或口服活血通络、消炎止痛类药物,若用中医中药,治则为舒筋活血、祛风散寒。

3、物理治疗

(1) 针灸治疗:选取腰背部特定穴位及相关配穴,予以针刺、艾灸疗法。

(2)光疗法

1)红外线疗法,200-300w的红外线,腰部照射,20min/次,1次/d。

(3)电疗法

1)超短波疗法:两个电极并置于腰部,微热量,10-15min/次, 1-2次/d, 15-20次为1疗程。

2)调制中频电疗法:腰背部痛点并置,耐受量,20min,每次1-2次/d,15-20次为1疗程。

(4)超声波疗法:于腰背部用接触移动法,声强1.0-1.5w/cm²,10-15min/次,1次/d,15-20次为1疗程。

(5)体外冲击波疗法:选取腰背部一个或多个压痛点,压力2.0~3.0kpa,治疗次数2000-4000次,频率15Hz,治疗隔天1次,4次为1疗程。

(6)运动疗法,患者疼痛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训练,以防止疼痛复发,训练方法同腰椎间盘突出症。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第1版),由**市**区人民医院康复科讨论制订】

背部肌筋膜炎的病例范文

背部肌筋膜炎的病例范文 患者男,60岁。主诉:右后背疼痛2年余。查体: T8~9椎旁压痛,胸段脊柱生理曲度消失,双侧肩胛骨内缘压痛,右侧肩胛骨下角活动受限。辅助检查:肌电图提示右背部神经源性损害,考虑肌筋膜炎可能性大。 以往诊断:颈肩背痛20年就诊。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肌电图、肌肉的病变,考虑为肌筋膜炎,建议予以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1个月,效果欠佳。随访半年至今,仍有上述症状,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在近期全身麻醉下行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术中见:胸7~10椎间盘突出并周围组织水肿、增厚;上一节段胸椎棘突增生肥大并向前突起,小关节增生肥大并向两侧突起;腰5骶1椎间隙明显变窄,黄韧带及侧副韧带增厚。结论:肌筋膜炎。在椎管内置入减压器,同时取右侧颈3-4横突切除部分椎板,使后纵韧带恢复正常,从而彻底解决了此病反复发作之根本原因。在这里特别指出腰5骶1处是人类颈腰交界区域最薄弱环节,容易引起外伤导致脊髓压迫或局部粘连等,也是造成肌筋膜炎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 近来,很多人认识到腰部运动与健康的重要关系,所以各种腰部运动会所应运而生。例如倒走、瑜伽、游泳等等。但是做过这些运动的朋友都知道其实每天最好还是要坚持锻炼才好!专家说,平日应该适当地进行腰背肌功能练习。尤其老年人更应注意这点。老年人,由于椎间盘退变,关节囊松弛,韧带萎缩,整个脊柱的稳定性比较差。弯腰拾物或抬举重物,一旦用力不当或负荷过度即可造成腰部损伤,

甚至腰椎间盘突出。同样,搬抬重物的时候,如果屈髋屈膝而抬,则容易造成腰部扭伤。因此,建议老年人提东西或扛东西时,首先伸直腰站立再行抬举,平时尽量少弯腰。如需弯腰时,最好采用屈髋下蹲的方式,然后伸腰把物品提起,如果条件允许,宜采用双腿跪撑的姿势,这样可增强腰部稳定性,避免造成腰部扭伤。此外,仰卧起坐是一项对腰部损伤较严重的运动,因为其中牵涉腰部、髋部屈伸的动作,极易引起腰部扭伤。正确的练习方法是:首先保持脊柱自然曲度,屈髋下肢坐位,逐渐将头、躯干向同一方向尽量屈曲(膝关节弯曲90度),待腰部感觉酸胀、稍有充血后,再开始练习;另外,长期伏案的工作者宜选择一种靠背椅使颈椎保持前倾10度,腰椎呈微曲,同时配备 有软垫的腰枕,腰枕应放置在腰与肩胛骨中央,紧贴靠背,使颈椎、腰椎相互承托,可减轻疲劳程度。

肌筋膜疼痛详解

肌筋膜疼痛详解 人体疼痛75%是由激痛点引起的肌肉结节和肌肉紧绷带——引起牵涉痛。肌筋膜疼痛触发点(trigger point)是一个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位置,通常可在这个位置上摸到一个拉紧的带和条索样结节,挤和触压时疼痛;并且能引起远处的牵涉痛、压痛和交感现象,包括临床上所涉及到许多头颈、躯干和四肢的疼痛。一块受累的肌肉常有几个不同的固定疼痛点,每一个疼痛点都有自己固定的触发牵涉痛区域。一个原发疼痛点可触发另一个邻近疼痛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又称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常引起腰背痛、颈肩痛、腰腿痛以及关节周围痛的一个常见的慢性疼痛病。 -------去掉真皮层后的浅筋膜 筋膜的解剖构造及作用机制 所谓筋膜,是人体构造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为一覆盖在肌肉与肌腱周围的外表一层菲薄膜性构造,遍布全身,根据其位置的深浅可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2种: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等,有些局部还可有乳腺和皮肌,浅筋膜对其深部的肌、血管和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些部位的浅筋膜对外来加压能起缓冲作用。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它包被体壁、四肢的肌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

与肌肉关系密切,随肌肉的分层而分层,在四肢,其插入肌群间,并附着于骨,构成骨间隔;并包绕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在肌数目众多而骨面不够广阔的部位,还可供肌的附着或作为肌的起点;肌肉较兴旺的地方,其深筋膜就显得特别兴旺,强厚而坚韧。具有保护肌肉免受摩擦和约束肌肉的活动,并分隔肌群或肌群中的各间肌,以保证肌群和各间肌能单独进展活动。深筋膜在腕踝部可增厚形成支持带,对经过其深部的肌腱有支持和约束作用,并能改变肌力的牵引方向,以调节肌力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筋膜可潴留脓液,限制炎症扩散。由于血管和神经都沿着肌间或肌群之间的筋膜间隙行走,这对于诊断血管神经及肌的病变,有很大的帮助。 筋膜都是连续性的,包裹器官、血管、神经、肌肉等所有组织,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筋膜就好似一件编织的毛衣,拉动毛衣上任何地方的一根线,都会引起离此处较远地方的变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说骨骼的变形和歪斜是由筋膜的炎性挛缩、粘连及变性等引起的,也由于筋膜在整个身体内是连续的,一些身体内部器官的不良病症问题,同样可以通过对相关筋膜的调理和治疗得到缓解和解决。滑膜囊滑膜囊synovial bursa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有的滑膜囊在关节附近和关节腔相通。滑膜囊炎症可影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2013)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 (2)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 (3)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 (4)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邱贵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9年)进行诊断: (1)腰背部、臀部广泛疼痛,常因剧烈活动或寒冷诱发;并具引发放射区,即重压肌筋膜区皮下结节,除在该点有酸胀感外,还可在该点周围或距离稍远区域引发疼痛或肌紧张。 (2)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疼痛扳机点; (3)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湿阻证:腰部疼痛板滞,转侧不利,疼痛牵及臀部、大腿后侧,阴雨天气加重,伴恶寒怕冷。舌淡苔白,脉弦紧。 2.湿热蕴结证:腰背部灼热疼痛,热天或雨天加重,得冷稍减或活动后减轻;或见发热、身重,口渴、不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气血凝滞证:晨起腰背部板硬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活动后减轻。舌暗苔少,脉涩。 4.肝肾亏虚证: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外治法 1.手法治疗 (1)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先用两手手掌,由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施行揉按和滚法。点按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双手拇指在激痛点上反复揉按,如果触及到筋结或筋束,可用捏拿、分筋、弹拨、掐揉等手法松解,恢复其舒缩功能。术者以掌根或小鱼际肌着力,在患者腰底部施行揉摸手法,从上而下,反复进行3-5次,使腰骶部感到微热。隔日1次,7次一疗程。 (2)注意事项:急性期或体质较弱,或孕妇;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清香的血液病患者等,忌用或慎用手法。 2. 外用中药

腰背肌筋膜炎

疾病名称:腰背肌筋膜炎 别名:腰背肌纤维织炎 简介: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是身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膜、韧带、肌腱、腱鞘、骨膜及皮下组织等的一种非特异性变化。是一种临床常见,而又常被忽略或误诊的痛症。 发病机理:潮湿、寒冷的气候环境,是最多见的原因之一,湿冷可使腰背部肌肉血管收缩,缺血,水肿引起局部纤维浆液渗出,最终形成纤维织炎,慢性劳损为另一重要发病因素,腰背部肌肉,筋膜受损后发生纤维化改变,使软组织处于高张力状态。从而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最后又使纤维样组织增多、收缩,挤压局部的毛细血管和末稍神经出现疼痛。其它如病毒感染、风湿症的肌肉变态反应等都是诱因。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钝痛,尤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局部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疼痛特点是:晨起痛,日间轻,傍晚复重,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诱发疼痛,病程长,且因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发作。查体时患部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触摸此点可引起疼痛和放射。有时可触到肌筋膜内有结节状物,此结节称为筋膜脂肪疝。 诊断: 1、局部疼痛、发凉、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 2、疼痛常于清晨发作,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 3、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 4、用普鲁卡因痛点注射后疼痛消失。 辅助检查: X线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抗“O”或血沉正常或稍高。 治疗: 传统方法 1、一般治疗:解除病因,注意保暖,局部热敷,防止受凉。急性期注意休息。 2、药物治疗:消炎镇痛药(如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应严格控制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E及B1对原发性肌筋膜炎有一定疗效),中药等。 3、封闭疗法:2%普鲁卞因4-15ml,加强的松龙25mg,疼点封闭。每周1次,3 -5次为一疗程。可连续3-4个疗程,绝大多数病例均可治愈。

腰背肌筋膜炎临床诊疗指南

腰背肌筋膜炎 【概述】 腰背肌筋膜非特异性炎症,较多患者是由于脊柱疾患所致,其次为慢性损伤及致痛性炎症(包括风湿病、病灶性毒素或免疫性疾患)所致。 【临床表现】 1、症状:腰背部、臀部等处的弥漫性疼痛,且以腰部两侧及髂嵴上方最为明显。疼痛性质以隐痛酸痛或胀痛为主,同时可伴有酸沉、僵硬、麻木等其他不适感觉。疼痛可随时间、体位、气候和劳累程度发生改变。 2、体征:腰背部、臀部等处有特定的压痛点,压痛点常可放射。触诊检查时,在腰背部可摸到呈弥漫状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结节或条索状物。 【诊断要点】 1、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2、X线检查常无特殊。 3、0.5%利多卡因做疼痛引发点封闭时疼痛可消失或缓解, 【康复评定】 1、疼痛评定。 2、腰椎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3、腰背肌肌力的评定。 4、行走能力的评定。 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康复治疗】 1、一般治疗对有明显致病因素者,首先应去除诱因。 2、药物治疗一般予以静滴和或口服活血通络、消炎止痛类药物,若用中医中药,治则为舒筋活血、祛风散寒。 3、物理治疗 (1) 针灸治疗:选取腰背部特定穴位及相关配穴,予以针刺、艾灸疗法。

(2)光疗法 1)红外线疗法,200-300w的红外线,腰部照射,20min/次,1次/d。 (3)电疗法 1)超短波疗法:两个电极并置于腰部,微热量,10-15min/次, 1-2次/d, 15-20次为1疗程。 2)调制中频电疗法:腰背部痛点并置,耐受量,20min,每次1-2次/d,15-20次为1疗程。 (4)超声波疗法:于腰背部用接触移动法,声强1.0-1.5w/cm²,10-15min/次,1次/d,15-20次为1疗程。 (5)体外冲击波疗法:选取腰背部一个或多个压痛点,压力2.0~3.0kpa,治疗次数2000-4000次,频率15Hz,治疗隔天1次,4次为1疗程。 (6)运动疗法,患者疼痛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训练,以防止疼痛复发,训练方法同腰椎间盘突出症。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第1版),由**市**区人民医院康复科讨论制订】

腰背肌肉筋膜炎相关知识

腰背肌肉筋膜炎相关知识 腰背肌肉筋膜炎有称腰背肌肉劳损、腰背部纤维炎、腰背筋膜疼痛综合征、风湿症等。 腰背部肌肉被筋膜包绕,筋膜下还有脂肪组织,脂肪可以穿过筋膜形成疝。神经支及血管也穿出筋膜。 肌肉受伤渗出出血到肌肉和筋膜之间引发炎症粘连,受湿受凉,肌肉慢性劳损筋膜肥厚粘连,筋膜裂隙,脂肪疝、神经血管绞窄受压,肌肉筋膜止点劳损末端病病变,急性腰背肌受伤未及时治愈迁延成慢性病损,如此等等都是引起症状的原因。 症状及诊断多有自发性疼痛。轻者局部酸痛为主,部位可在肩胛间区或在骶棘肌部。有时有串麻到上肢肩背、臀大腿外侧,但不到膝以下。重者疼痛影响睡眠,尤其后半夜清晨。活动加重,与运动量大小正相关。检查:脊柱活动范围好,前弯腰痛,压痛,触诊可有肌肉痉挛,有时可触到痉挛的肌肉条索或硬结,压痛明显,甚至有放射痛。局麻药封闭疼痛即可消失。全屈曲痛,腰背肌抗阻力痛。 鉴别诊断应与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结核病、脊柱转移性病灶(如肿瘤),骨关节病变相鉴别。 治疗本病以保守治疗为主。控制运动量,适当锻炼腰背肌,运动后和晚间睡前做腰背肌的牵拉运动,即体前屈尽量拉长腰背肌,这样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 物理治疗,如热疗、超短波、短波,拔火罐等。按摩、针灸有效,尤其电针灸疗效更佳。口服药如维生素E,扶他林、保泰松、芬必得、洛索洛芬等。外用疏筋活血止痛的中成药也有效。 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注射透明质酸酶+盐酸利多卡因效果迅速。 疼痛严重期间可以用围腰保护。症状减轻则应除去,以免引起肌肉萎缩。 手术治疗对严重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时可手术治疗,一般找到痛点局麻下逐层解剖根据不同病变采用不同的术式治疗。

腰肌劳损诊断标准要点

诊断标准:劳损多为慢性发病,并无明确的急性外伤史;有的患者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外伤史;有的患者姿势不良或曾长期弯腰工作。症状时轻时重,一般休息后好转,劳累后加重,不能久坐久站,须经常变换体位。有些患者在棘间、髂后上棘、骶髂关节或腰骶关节、腰椎二、三横突处有程度不同的压痛,有的患者压痛范围广泛或无固定压痛点。 上海市卫生局2003年 腰肌劳损是指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治疗,或长期积累性损伤,或因寒湿侵袭腰部,造成腰部韧带、筋膜、肌肉的慢性劳损,以腰痛发作与缓解反复交替,活动功能受限的慢性疾病。 (一)诊断依据 1.好发于有重体功劳动史的中老年者、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治疗者及久居潮湿阴冷之地者。有长期腰痛史。 2.一侧或两侧腰骶臀部酸痛不适,疼痛可牵及股内外侧及膝部,腰腿痛往往因久站、久坐、久卧后加重,腰部适度活动后缓解;过度劳累后加重,适当休息后减轻;或阴雨寒湿天气加重,晴暖干燥气候减轻。急性发作者,可有剧痛和腰部活动障碍。 3.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臀中肌、臀大肌紧张,棘间韧带、竖脊肌、第3腰椎横突、髂腰韧带(髂腰角)、臀中肌与臀大肌前缘交界处等部位有较为固定的压痛点,或局部可触及条束样压痛点或疼痛激发点。 4.腰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可出现脊柱侧凸。部分患者腰部皮肤可增厚,皮下组织与深筋膜紧密粘连而出现橘皮样改变。 5.病史较长者或腰部剧痛者,需摄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以排除骨性改变,并提供针对性手法操作的依据。必要时,加摄腰椎双斜位X线摄片。腰椎X线摄片可无异常发现或呈不同程度退变。 6.部分病史较长患者因腰椎退变加重而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与不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需做CT或MRI检查。 (二)证候分类 1.寒湿型: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2.瘀血型: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拒按。轻则俯仰不利,重则卧床不起,转侧困难。舌紫暗,脉弦。 3.肾虚型:腰部酸痛乏力,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觥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心烦失眠,咽干 口渴,面色潮红,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腰肌劳损诊断检查 要点 患者多有腰部过劳或不同程度的外伤史。腰部酸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弯腰工作困难,弯腰稍久则疼痛加重,常喜用双手捶腰,以减轻疼痛。检查腰部外形多无异常,俯仰活动多无障碍。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并有压痛,压痛部位多在骶棘肌处、骶骨后面骶棘肌止点处,或髂骨嵴后部、腰椎横突部。 X线照片多无异常所见,少数患者可有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

腰肌劳损 病情说明指导书

腰肌劳损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腰肌劳损概述 腰肌劳损(lumbar muscules strain),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背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如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或者时轻时重。 英文名称:lumbar muscules strain 其它名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背肌筋膜炎 相关中医疾病:腰痛、肾著、腰背痛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背部,腰部 常见症状:慢性、间歇性腰骶部酸胀痛 主要病因:脊柱代偿性肥大和增生、长期腰部姿势不妥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X 线、CT 重要提醒:腰肌劳损病程长,易复发,患者应进行科学的日常管理,改善不良姿势和工作习惯。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腰肌劳损的发病特点

三、腰肌劳损的病因 病因总述:腰部在活动时由于其位置较低,所承受的重力较大,从而腰部受力也最集中。过度负重、腰部活动的姿势不良都有可能造成腰部脊柱周围的肌肉、筋膜和韧带损伤。急性腰扭伤后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也能引起腰部慢性无菌性炎症。 基本病因: 1、慢性劳损慢性腰肌劳损是一种积累性损伤,主要是因为腰部肌肉疲劳过度,致使腰部肌肉、筋膜及韧带持续性牵拉,肌肉内压增加,供血受阻,引起肌纤维在收缩时消耗的能源不能及时补充,局部产生积聚过多的乳酸,抑制腰部正常的代谢,这些产物不能及时清除,引发炎症、粘连,如此反复,导致组织变性,引起慢性腰痛。 2、急性腰扭伤治疗不当腰部肌肉急性损伤后,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或

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

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 筋膜炎什么症状: 筋膜炎是指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当机体受到风寒侵袭、疲劳、外伤或睡眠位置不当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可以诱发肌肉筋膜炎的的急性发作,肩颈腰部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急性或慢性的损伤、劳损等是本病的基本病因。筋膜炎症状主要包括明显酸胀疼痛和炎症部位明显压痛点,活动时牵拉炎性的筋膜明显加重疼痛,并且筋膜炎部位在早上会明显起皱和变硬,然而,活动后疼痛会明显减轻,但长期活动后,症状会复发和加重,因此,筋膜炎症状主要是酸胀疼痛和炎症发生部位明显压痛点,但从外部观察并无明显红肿,活动时疼痛明显加重,但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会缓解,活动后症状会复发,尤其是足部或关节筋膜炎,早上起床会出现皱纹和僵硬的情况,活动后症状明显缓解,但长期活动会明显加重症状。 筋膜炎怎么治疗好: 1、西药治疗:如疼痛时服一些解热镇痛的药比如布洛芬,麻木者选用B族维生素类药物。 2、按摩与牵引。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不能作为根治手段。 3、针灸疗法:针灸可通经活血并有止痛作用,但对筋膜炎来说,针灸只能起辅助作用。 4、中医方法:注意保暖,多休息,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不做剧烈运动,多吃一些芥菜、蘑菇、动物肝脏、鸡蛋、麦片等shi物外

涌古顺、敷堂、筋膜贴)调理,多吃一些水果注意保暖和饮食,忌辣忌酒。 5、手术治疗:当选用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6、封闭疗法:2%普鲁卡因加醋酸曲安奈德,加当归注射作痛点封闭。 筋膜炎如何预防: 1、长时间久坐办公人员应定时休息,使紧张的腰背肌肉得到缓解。 2、平时注意坐姿,久坐一个小时之后应换一个姿势。 3、避免睡软床,应选择硬板床。 4、注意防寒防潮。 5、积极加强腰背部肌肉锻炼。 筋膜炎锻炼方法: 1、侧弯腰锻炼 站直身体,双腿分开,两臂自然打开,接着上身弯曲,用左手指触摸右脚,右手指指向天,两条腿和两条胳膊都是不能弯曲的,深吸气身体恢复原状,然后呼气。接着用右手指摸左脚,左手举起来。这样重复做八次。 2、曲腿运动 我们平躺在垫子上,把你的手臂平放在地板上,双腿弯曲膝盖抬起,深深吸气,让你的大腿靠近你的腹部。然后呼气,慢慢恢复。这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治疗研究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治疗研究 本文从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病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方法、作者观点等方面综述了近10年中医治疗肌筋膜炎的概况。 标签:中医;肌筋膜炎;综述 肌筋膜炎包括纤维织炎、纤维肌痛综合症、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与寒冷、潮湿、慢性劳损有关,大致病理是肌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改变,而表现为弥漫性钝痛,尤以颈、项、肩背、臀外等部位多见,局部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疼痛特点是:晨起痛,日间轻,傍晚复重,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诱发疼痛,病程长,且因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发作。查体时患部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触摸此点可引起疼痛或放射痛,有时可触到皮下肌筋膜内有条索或结节状物。中医外治腰背肌筋膜炎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十分丰富。本文将中医治疗本病的常用疗法综述如下。 1病因 1.1中医学认为,肌筋膜炎属”背膂伤筋”、”痹证”范畴,又名肌凝症、肌风湿。多因劳损伤筋或肝肾亏虚使局部气血搏击、血运滞涩,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而致脉络、经筋受损,气血壅滞、筋脉不通所致[1]。《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指出”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瘀闲挫其标也。”肾主腰脚,腰为肾之腑。肾虚是发病关键。肾虚复感风寒湿热,痹阻经络而致腰痛。 1.2现代医学认为,运动损伤是腰背肌筋膜炎主因。在运动员中非常多见,约占门诊病历例10%,占腰痛患者60%[2]。其与项目技术特点有关。长期负荷引起的劳损可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肌筋膜纤维发生粘连而引发疼痛。而筋膜裂隙部形成瘢痕压迫其中的神经也会引发疼痛。 2治疗 2.1中药治疗宫静等,中药离子透入配合按摩治疗背肌筋膜炎148例,治愈111例,显效2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8.6%[3]。傅瑞阳等,中药熏洗(方药:川乌15 g。草乌15 g,细辛15 g,花椒15 g,伸筋草15 g,透骨草15 g,路路通15 g,海桐皮15 g,威灵仙15 g,丹参15 g,鸡血藤15 g,防风20 g,独活20 g,川芎20 g,红花10 g,牛膝10 g,全蝎7 g。)防治腰背肌筋膜炎57例,治愈32例,好转22例。有效率94.74%[4]。程功华,乌头汤(方由乌头、麻黄、白芍、甘草、黄芪组成)。加味治疗骶肌筋膜炎106例,总有效率为98.11%[5]。姚旌,正清风痛宁治疗颈腰背肌筋膜炎40例,总有效率95%[6]。一般认为,治疗本病关键在振奋和固卫阳气,故温阳通络为其治疗大法,常用有温经通络法、行气通络法、活血通络法、搜风通络法、益气通络法等。

中医科疾病健康宣教

第一章中医科常见疾病健康教育 第一节肩周炎 1、疾病知识: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2、饮食指导:忌吃肥腻食品,如肥肉、奶油、油炸食品等,忌吃海味,如海参、海带、海菜海鱼等,忌饮酒及大量饮咖啡、浓茶,忌吃含铁过高食物。 3、生活指导: (1)工作要劳逸结合,注意局部保暖,特别应注意在空调房中时,不要做在冷风口前,保护肩关节不受风寒,夏季夜晚不要在窗口、屋顶睡觉,防止肩关节长时间地受冷风吹袭,急性期不宜做肩关节主动活动,采取热敷,拔火罐,手法推拿和按摩等综合治疗,加强肩关节肌肉锻炼和加强营养。 (2)良姿位,较好的体位是仰卧时在患侧肩下放置一薄枕,使肩关节呈水平位。一般不主张患侧卧位,以减少对患肩的挤压。避免俯卧位,因为俯卧位既不利于保持颈、肩部的平衡及生理曲度,又影响呼吸道的通畅。 4、药物指导:口服非笛体类抗炎药,常用药物包括依托考昔、布洛芬、美洛昔康等。起效迅速,能够减轻组织炎症、肿胀,进而绶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将会给胃肠道和肾脏带来副作用,因此不宜长期使用。 5、运动治疗指导:依靠行之有效的锻炼,才有可能较快较理想地恢复肩关节功能。健身运动操练习注意事项: (1)动作范围宜逐渐增大(2)如一动作完成后感肩部酸胀不适,可稍休息后再作下一动作 (3)每一动作均应缓慢,且不应引起疼痛。 (4)保护肩关节:在同一体位下避免长时间患侧肩关节负荷,维持良好姿势,减轻对患肩的挤压;维持足够关节活动度范围和肌力训练;疼痛明显时要注意患侧肩关节的休息;疼痛减轻时,可尽量使用患侧进行生活技能的训练。 6、心理护理:肩周炎病程长,有时会表现出焦虑、紧张,为愈后担忧的情绪,同时因惧怕疼痛而不敢活动,故有效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介绍肩周炎的病因病机,使患者对病情有所了解,向病人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肩周炎健身运动操 第一节:前后臂运动 病人分腿站立,间距稍宽于肩,上体前屈,头稍抬起,目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右臂放松,尽量向前上摆动,同时左臂放松尽量向后摆,然后左右臂交换运动方向。(2个8拍共16秒) 第二节:左右摆臂运动 病人分腿站立,间距稍宽于肩,上体前屈,头稍抬起,目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两臂放松,尽量向侧上方摆动,然后两臂往回摆,于胸前交叉。(2个8拍共16秒)第三节:环转肩运动病人分腿直立,与肩同宽,两肘关节屈曲,两手分别搭于两肩,以肩为轴,两肩由前上向后下绕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临床路径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的门诊患者。 一、腰背肌筋膜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ICD-10编码:M60.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腰背肌筋膜炎协作组制定的“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腰背肌筋膜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湿阻证 湿热蕴结证 气血凝滞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腰背肌筋膜炎协作组制定的“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背肌筋膜炎的患者。 2.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腰椎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CT或MRI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抗“O”、类风湿因子、HLA-B27、肝功能、肾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 1.外治法 (1)手法治疗 (2)外用中药 (3)穴位注射疗法 (4)针灸治疗 (5)拔罐疗法 2.其他治疗

(1)物理治疗 (2)铍针治疗 (3)小针刀治疗 (4)梅花针治疗 (5)封闭治疗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寒湿阻证: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2)湿热蕴结证:清热除湿,舒筋止痛。 (3)气血凝滞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4)肝肾亏虚证: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九)完成路径标准 1.腰背部疼痛缓解或消失。 2.腰背部无压痛,功能活动无明显受限。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腰背肌筋膜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TCD编码:BNV263、ICD-10编码:M60.991)

七叶皂苷钠搽剂外涂治疗腰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七叶皂苷钠搽剂外涂治疗腰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搽剂外涂治疗腰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腰肌筋膜炎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七叶皂苷钠搽剂治疗组和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对照组,每组45例,分别用七叶皂苷钠搽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进行外涂,均匀涂搽, 4 次/d,7 d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腰肌筋膜炎的疼痛、压痛改善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七叶皂苷钠搽剂治疗腰肌筋膜炎对改善患者的疼痛、压痛等方面优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 【关键词】七叶皂苷钠搽剂;腰肌筋膜炎;疼痛 腰肌筋膜炎又称纤维质炎、腰肌无菌性炎症,属于椎管外软组织劳损范畴,是腰腿痛疾病中最常见和最多发的一类症象,本病易发生在筋膜、肌肉止点、韧带、肌腱、腱鞘、肌膜及皮下组织等白色纤维组织,好发于腰骶、骶髂、髂嵴、颈肩部[1]。是由于外伤、劳累及受寒等致病因子侵犯腰部的纤维组织使之产生损伤及无菌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腰部弥漫性钝痛,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2]。本研究采用七叶皂苷钠搽剂涂抹,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腰肌筋膜炎患者共90例,其中男46例,女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1~65;病程1~15年。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25~62岁;病程1.5~18年。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均衡性。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慢性腰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3]:①有急性腰部损伤或筋膜炎史,反复发作。②经常腰部不适或酸痛,久坐和持久弯腰或腰部活动时有疼痛或疼痛加重,一侧或两侧腰部、骶棘肌有压痛,腰部活动稍受限。排除标准:腰部肿瘤、结核、骨折、感染性疾病、精神障碍不能配合、带心脏起搏器者;有一侧或两侧下肢麻木、酸痛者;有神经损伤导致关节异常者;服用相关消炎止疼药物者。 1. 2 治疗方法治疗组,根据患者的痛性硬结和局部肌肉紧张的不同部位,在压痛明显的部位即“激痛点”处,进行手法按摩和推拿,然后外涂七叶皂苷钠搽剂(武汉爱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按出药液,涂抹于患处,轻轻按摩15 min,4 次/d,7 d 为一疗程,1 个疗程结束后,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对照组,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均为20 g/支,用法:3次/d(早中晚各1次)局部外用,均匀涂抹于患处,轻轻揉搓15 min,7 d 一疗程. 1. 3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制定的疗效标准。痊愈:自觉症状、体征消失,功能完全恢复,疼痛指数值0;显效:自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明显恢复,疼痛指数值1~3;有效:自觉症状、体征减

筋膜刀的临床应用

筋膜刀的临床应用 一、概述 筋膜刀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深层肌肉和筋膜放松的器械,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它通过锐利的刀锋和特殊的操作技巧,能够有效地缓解肌肉疼痛、紧张和炎症,促进肌肉和关节的恢复。在临床应用中,筋膜刀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各种肌肉骨骼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二、筋膜刀的临床应用范围 1、颈肩综合征:对于长期坐着工作或使用电脑的人群,颈肩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筋膜刀可以通过深层放松颈部和肩部的肌肉,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2、腰背部疼痛:腰背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问题,通常是由于肌肉疲劳或姿势不良引起的。筋膜刀可以有效地缓解腰背部的疼痛,并促进肌肉的恢复。 3、运动损伤:运动员和其他需要高强度运动的人群容易发生肌肉拉伤、扭伤等损伤。筋膜刀可以通过深层放松肌肉,减轻疼痛,促进受伤部位的愈合。

4、关节炎: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周围肌肉常常出现紧张和疼痛,筋膜刀可以帮助缓解这些症状,并促进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5、其他肌肉骨骼疾病:除了上述疾病,筋膜刀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肌肉骨骼疾病,如网球肘、高尔夫球肘等。 三、筋膜刀的治疗原理 筋膜刀的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对深层肌肉和筋膜进行刺激和放松,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物质的代谢,从而缓解疼痛和紧张感。这种治疗方式不仅可以减轻症状,还可以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有助于预防再次损伤。 四、筋膜刀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1、治疗方法:筋膜刀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将刀锋插入需要治疗的部位,进行快速的滑动和切割动作。治疗过程中,患者会感到一定的疼痛感,但这种疼痛是可控的,并且可以随着治疗的进行而逐渐减轻。 2、注意事项:虽然筋膜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治疗前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疼痛部位,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评估病情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需要保持放松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用力。治疗后需要适当休息和

腰骶肌筋膜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腰骶肌筋膜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中腰痛的诊断标准。 ①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好发于颈肩、腰背部,以及胸、臀、大腿等处,起病可急可缓,风寒湿邪、急慢性肌肉损伤为常见诱因。 ②临床表现以酸胀、重滞、困倦、疲乏、发麻、痹痛、乏力感,寒冷刺激症状加重,局部得温则适。反复发作,痛甚伴有肌痉挛,活动受限。 ③查体:局部肌肉紧张,患处有明显压痛,可触及颗粒、索状、结节,结块型“筋结”病灶,多数只有一个,亦可以有两个或多个“筋结”。颈肩背部肌筋区以斜方肌、肩脚提肌、菱形肌、竖脊肌、岗上肌、岗下肌为常见病损区,腰部肌筋区以腰椎两侧的肌筋及第三腰椎横棘突的病变损伤为常见。 ④实验室检查:除少数患者血沉加快外,多数化验及X线片无特殊。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中腰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 ①弥漫性腰、背、臀部顿痛;局部紧束感,或沉重感,或重物压迫感;以上症状以髂嵴上方或腰椎横突部最为明显,可牵涉单侧或双侧大腿的外侧,但不向膝关节以下传导; ②转身等腰部活动受限,弯腰活动稍偏久即可引起局部疼痛; ③缺血性疼痛:天气变化,或劳累过度,或局部受凉,或夜间睡眠中及晨起痛。疼痛活动后可缓解,傍晚或劳累后加重; ④压痛点:痛点固定,且位置较深,常位于腰椎横突处,或肋下缘,或髂嵴处;自觉局部肌肉痉挛变硬和(或)紧张感明显,并可于深部触到痛性硬结或肌索; ⑤MRI 检查:症状典型者可有肌筋膜局部增厚,局部肌肉异常(萎缩、肿大)。 ⑥上述标准中,同时具备①和④者即可诊断为该病。 (二)症候诊断 ①风寒湿型:腰背部冷痛重着,渐渐加重,夜间痛甚,得暖或按摩后痛减, 遇阴雨加剧,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②痰瘀阻络型:加腰背刺痛,痛有定点,拒按,腰肌紧张、僵硬,舌紫暗,苔薄腻,脉弦紧。 ③肝肾亏虚型:腰加背酸痛,软弱无力,遇劳更甚,休息则缓,舌淡嫩,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