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介绍历朝历代历史人物的书

介绍历朝历代历史人物的书
介绍历朝历代历史人物的书有很多,例如:
1. 《史记》- 司马迁:这是一部中国历史上的经典著作,涵盖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其中的人物传记具有很高的价值,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重要资料。
2. 《诸葛亮传》- 温发权:本书介绍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生,包括他的政治成就、军事策略和个人品格等。
3. 《康熙大帝》- 二月河:该书描述了清朝康熙皇帝的一生,包括他的政治斗争、文化政策和对国家的贡献等。
4. 《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这是一本关于明朝历史的通俗读物,以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明朝的皇帝、官员和百姓等。
5. 《曾国藩》- 唐浩明:本书介绍了清朝末期名臣曾国藩的一生,包括他的政治斗争、军事成就和个人品格等。
6. 《朱元璋传》- 吴晗:本书介绍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包括他的成长经历、政治斗争和对国家的贡献等。
7. 《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 王晓磊: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武则天的一生,包括她的政治斗争、文化贡献和个人生活等。
8. 《红顶商人胡雪岩》- 高阳:本书介绍了清朝末期著名商人胡雪岩的一生,包括他的商业成就、政治斗争和个人品格等。
9. 《李鸿章传》- 梁启超:本书介绍了清朝末期名臣李鸿章的一生,包括他的政治斗争、军事成就和个人品格等。
10. 《慈禧全传》- 高阳:本书介绍了清朝末期太后慈禧的一生,包括她的政治斗争、文化政策和家庭生活等。
11. 《雍正皇帝》- 二月河:该书描述了清朝雍正皇帝的一生,包括他的政治斗争、文化政策和个人品格等。
除了以上这些书籍外,还有许多介绍历朝历代历史人物的书,建议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书阅读。
介绍古代博物的古籍

介绍古代博物的古籍古代博物收藏的古籍是指古代帝王、文人、学者等收集、整理和传承的图书资料,涵盖了广泛的学术领域。
这些古籍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哲学、医学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下面将重点介绍几种重要的古代博物古籍。
1. 《史记》: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由司马迁所著。
《史记》分为纪传体和十表两部分,全书共计三十篇,包括五十四个世家、十二个列传和八个表。
《史记》通过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和政治制度等,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 《汉书》:这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班固所著。
《汉书》全书共计二十四卷,主要记述了西汉和新莽时期的历史。
《汉书》在叙事手法和纪传体的运用上有很多创新,对后世的史书编纂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易经》: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一部关于卜筮和哲学的著作。
《易经》以卦象和爻辞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卦象变化的解释,揭示了宇宙的变化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易经》对于哲学、宗教、政治和文化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4. 《黄帝内经》: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被称为中医的基本经典。
《黄帝内经》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而《灵枢》则介绍了中医的针灸理论和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论语》:这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者编纂而成。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诲,内容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
《论语》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至关重要,也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学习的重要来源。
除上述几种古籍外,古代博物还收藏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诗集、散文集、百科全书等。
这些古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史料和知识,对于研究古代文化、文学和学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总之,古代博物收藏的古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这些古籍不仅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研究的素材,也对于我们认识自身文化和世界提供了很多启示。
2经部、史部、类书、丛书、辞书

•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 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 词典。例如:
• 如、適、之、嫁、徂(cú)、逝,往
也。(释诂) • 克,能也。(释言) 其中“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释 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释训” 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 绵词。
• 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 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 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 室器物的名称。例如: •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释亲) • 门侧之堂谓之塾。(释宫)
• (五)《乐》
• (六)《春秋》三传
• 《春秋》的作者是鲁国历代的史官,后来经过孔子编辑、修
订。它的记事年代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 四年(前 481)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 • 据《汉书· 文艺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5传。后来 《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亡佚,只有《左氏传》、 《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
唐 代 第 一 部 类 书
明 代 规 模 最 大 的 类 书 清 代 的 大 类 书
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
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 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
• (四)“三礼”
• 1、《仪礼》
• 原名《礼》,记载古代礼
制著作,今本通行十七篇。
• 主要记载了贵族子弟成人、
结婚、交往的礼节,国君、 诸侯、大夫等的活动,以及 丧葬祭祀的礼节。 •
•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 授杨天宇著《仪礼译 注》
• 稗史: • 古代稗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风俗故事,采 录民情供统治者参考,所以后世一般称杂记闾巷风 俗、遗文旧事的史书为稗史。
古典文学知识

古典文学知识古典文学泛指各民族的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学的一部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它是承上启下的,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古典文学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古典文学知识一:1、最早的类书——《皇览》2、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3、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4、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5、最早的政书——《政典》6、现在最早的政书——《通典》7、现存编纂最早的断代政书——《唐会要》8、最早的丛书——《儒学警悟》9、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10、最早有内容提要的书目——《别录》11、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12、现存最早的书目——《汉书·艺文志》13、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中经新簿》14、第一部正式作用“经、史、子、集”名称区分部属的书目——《隋书·经籍志》15、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16、现存最早着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17、现存第一部详记版本的书目——《读书敏求记》18、最早的丛书目录——《汇刻书目》19、最早的专录佛教译经的书目——《汉录》20、现存最早的佛经书目——《出三藏记集》21、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开元释教录》22、第一部道经总目录——《灵宝经目》23、现在最大的一部经籍目录——《经义考》24、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医藏目录》25、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26、最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27、最早的书后索引——《本草万方针线》28、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29、第一部有体系的学术思想史专着——《明儒学案》30、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31、现存最早的佛学论文集——《弘明集》32、第一部刻印的佛经总集——《开宝藏》33、现存最早的道教总集——《太平经》34、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辑——《正统道藏》35、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36、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37、最早的国别史——《国语》38、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39、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40、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古典文学知识二:41、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42、第一部历史学评论专着——《史通》43、第一部科学家传记汇编——《畴人传》44、第一部最大的藏书家传记汇编——《藏书纪事诗》45、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着——《集古录》46、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专书——《考古图》47、现存最早集古器物大成的专书——《宣和博古图》48、现存最早钱币学专着——《泉志》49、最早的地理专着——《禹贡》50、第一部河道水系专着——《水经》51、第一部潮汐学史专着——《海潮辑说》52、现存最早的完整古地方志——《华阳国志》53、现存最早的全国总地方志专书——《元和郡县志》54、最早的地名辞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55、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晋抄)《三国志》56、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书——(唐刻)《金刚经》57、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唐刻)《陀罗尼经咒》58、现存最早的雕版历书——(唐乾符四年)历书59、现存最早泥活字印书——《泥版试印初编》60、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61、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宋诸臣奏议》62、现存最早的套印绘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63、现存最早的有文字的套印本——(元资福寺刻)《金刚经注解》64、第一部论述图书馆活动的专着——《藏书纪要》65、现存最早的写本围棋着作——《棋经》66、现存最早的刻本围棋着作——《忘忧清乐集》67、现存最早的象棋谱专书——《梦入神机》68、最早的字书——《史籀》69、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专书——《铁云藏龟》70、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契文举要》71、第一部词典——《尔雅》72、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73、最早的韵书——《声类》74、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75、最早的方言词典——《方言》76、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77、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78、现存最早的神话小说集——《搜神记》79、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80、现存最早的传奇小说——《古镜记》81、现存最早且最大的古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82、现存最早刊刻的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83、第一部古典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84、最早的小说丛书——《古今说海》85、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86、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单篇——《典论论文》87、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着——《文心雕龙》。
中国的古代典籍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泥活字制作过程
清代李瑶用泥活字印刷的书籍
明代木活字本《毛诗》
简册
卷轴式书籍
印度的贝叶经
册叶式书籍——龙鳞装
册叶式书籍—— 经折装
册叶式书籍——旋风装
册叶式书籍——蝴蝶装
册叶式书籍—— 包背装
册叶式书籍—— 线装
第三节 文化知识与古籍阅读
中国的古代典籍绝大部分是用古代的书面 语文言文书写的,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已 不通行,它和现代汉语有许多差别,因此, 阅读古籍必须学习文言。然而,除了一般 的文言知识外,要提高古籍阅读的能力, 还必须掌握选择古籍、阅读古籍和使用工 具书等方面的文化知识。
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对应
地理
古籍中常见一些地理的名称,如郡、县、府、州、 省、军、路、道等,它们或出现于不同时代,或 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含义。 “省”原是中央官署的名称,元朝由中央的中书 省向地方派出机构,称“行中书省”。到了明清, 省逐渐演变成地方的行政机构。 古代的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古史传说大禹 治水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 雍九州,是指的地域方位。汉代的州是监察区, 全国分十三州。到唐代,州成了行政区,但范围 大大缩小,全国有三百多州。明清时代,大多数 州改称府,只有少数行政区仍称州。
一、选择古籍的文化知识
中国的古籍数量浩瀚,传承年代久远,其 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发生脱衍、错简、讹 文等各种错误,甚至有故意作伪的。因此, 古籍学习者必须知道古籍应先进行校勘整 理,然后才能阅读。古籍整理是一门专门 的学问,要求整理者应熟悉历史,并掌握 版本学、目录学、训诂学等专门知识。古 籍整理的基本方法,一是“底本互勘”, 即取该书的不同版本互相对比校雠;二是 “群籍钩稽”,即取该书以外书籍的相关 内容与该书比较校雠。古籍通过校雠,可 以找出谬误,求得古书之真。此外,对发 现、搜辑已缺失的佚书也有相当的作用。Fra bibliotek
第十章 类书与丛书概论

第十章类书与丛书概论1、三国时代,《皇览》是中国类书的始祖。
2、唐四大类书:《北堂书钞》(现在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第一部)《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3、宋四大类书:《太平御览》(被称作辑佚工作的宝山)《太平广记》《文苑英华》(文学类书,上继萧梁《文选》)《册府元龟》(史料类书,宋代最大的一部类书)4、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古今图书集成》5、余鼎孙、余经的《儒学警语》是丛书的始祖。
6、《四库全书》是最大的丛书7、《四部丛刊》是一部大型古籍影印丛书,《四部备要》为聚珍仿宋活字排印丛书。
8、戏曲文献:毛晋《六十种曲》9、《中国丛书综录》是一部规模最大的收集最广的古籍丛书目录。
10、《四库全书》收藏地: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史称“江浙三阁全书”和紫禁城的文渊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史称“内廷四阁全书”。
第九章谱牒学概论1、《年谱丛刊》是第一部涵盖时间最长,收入历史年谱最多,规模最宏大,线装版本最完备的丛书。
2、《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是研究清代家谱最为完整的资料。
第八章方志学概论1、地方志最早由梁启超提出。
2、《禹贡》是我国“古今地理志之祖”,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全国区域志。
此书把全国分为九州,包含在《尚书》中。
3、晋代常璩《华阳国志》是现存最早以“志”命名的志书,可以说中国方志进入成熟时期。
4、唐代最早纂成的地理总志《括地志》5、现存较完整的一部唐代图志是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6、《元一统志》完成了全国区域志的定型。
7、明朱棣颁布《纂修志书凡例》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地方志编撰的政府条令。
8、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河南通志》9、《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著录最多,参考价值最大,记载了收藏处的全国性方志目录。
10、《中国地方志集成》是一套国内外选收方志最完整、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的大型方志丛书。
第七章辨伪学概论1、胡应麟在《四部正讹》提出著名的辨伪八法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崔述《考信录》张心澂《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惠栋《古文尚书考》崔述《古文尚书辨伪》丁晏《尚书馀论》2、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提出,以“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相互印证。
100本国学经典书单

100本国学经典书单1.《周易》即《易经》,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
2.《尚书》儒家经典之一,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3.《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4.《周礼》“三礼”之一,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5.《仪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记载了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
6.《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7.《春秋》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8.《春秋公羊传》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
9.《春秋穀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注解《春秋》,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10.《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11.《尔雅》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
12.《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13.《孟子》四书之一,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属儒家经典著作。
14.《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15.《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6.《后汉书》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17.《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
18.《晋书》记载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的历史。
《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
19.《宋书》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20.《南齐书》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21.《梁书》纪传体史书,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22.《陈书》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南朝陈朝史。
23.《魏书》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
4类书与丛书汇总

• 《三国志·魏书》卷二《文帝纪》:“帝好文 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 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 览》。”
• 《皇览》因篇幅太大,传写不易,在南北朝时 已有缩编本、摘抄本数种,而原书则亡佚。两 《唐志》仅著录何承天、徐爰抄合本,《宋志》 则抄合本亦无著录,盖唐末五代间尽佚。
一、类书
• (一)何谓类书 。 • 类书是抄集群书之词、句、段、篇,分
类排纂,以供查检的工具书。
(二)类书的起源
•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类事之 书,始于《皇览》。”类事,是早期对 类书的称呼,《旧唐书·经籍志》有 “类事类”,著录类书二十二部。《新 唐书·艺文志》改为“类书类”,相沿 至今。
• 张之洞《书目答问》经、史、子、集之外单 列“丛书”类,认为“丛书最便学者,为其 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 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
(三)丛书举要。
• 1、《津逮秘书》十五集一百四十一种七百四 十八卷,明毛晋编。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 收汉魏至宋元四部书籍,影响较大。
• 2、《武英殿聚珍版书》一百三十八种二千四 百十六卷,清乾隆敕编,清乾隆武英殿木活字 印本(其中《易纬》、《汉官旧仪》、《魏郑 公谏续录》、《帝范注》系武英殿刻本)。多 系从《大典》辑出之书。
• 《梁书·沈约传》:“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半 寸。帝奇之, 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 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 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诛乃止 。 ”
• 六朝时编纂类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炫博。同时与 文学创作上讲究用事与辞藻密不可分。
• 袁枚《历代赋话序》:“古无志书,又无类书, 是以《三都》、《两京》欲叙风物土产之美,山 则某某,水则某某,草木鸟兽则某某,必加穷搜 博访,精心致思之功。是以三年乃成、十年乃成。 而一成之后,传播遐迩,至于纸贵洛阳。盖不徒 震其才藻之华,且藏之中笥,作志书、类书读 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
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
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
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
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
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语,按末一字的韵编入某韵,主要供编纂字、词典找资料出处所用。
如元代的《韵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韵府》。
形系类书是字形编类,即将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按其上一字归入同一字的类中,而举出包含这个词语的诗文篇目,如清代的《骈字类编》。
其作用与音形类书略同。
我国古代类书之祖,当首推魏时之《皇览》。
就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
此书早已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
六朝时期也有很多类书,如北齐后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览》,卷佚很多,为唐、宋类书所取,今已佚。
另如齐、梁间的《古今同姓名录》、梁朝的《华林遍略》等皆是。
唐代官修类书有三部,即欧阳洵等奉敕撰《艺文类聚》,许敬宗等奉敕撰《文馆词林》,徐坚奉敕撰《初学记》。
私撰的有二部:虞世南撰《北堂书抄》和白居易撰《白孔六帖》。
《艺文类聚》,唐高祖时编,100卷。
该书从1400多种古籍中分类摘录,分岁时、政治、产业等48部,事实居前,诗文列后,内容丰富。
其中征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为我们保存了不少珍贵材料。
《文馆词林》,唐高宗时编。
1000卷。
分类编纂自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文。
原书北宋时已散佚。
流传在日本的残本约有数十卷,其中大部分已重新传入我国。
各残卷分别有《佚存丛书》《粤雅堂丛书二编》《古逸丛书》《适园丛书》等刻本。
《北堂书钞》,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书朗时编辑。
160卷。
该书从当时各类书籍中摘录名言佳句,凡852类,供当时作文采摭词藻之用。
宋代类书编纂规模空前,产生了许多大型类书。
较为著名的有:
《太平御览》,1000卷。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下诏命李昉等人编修,历时八年而成。
初名《太平总类》,太宗令人日进三卷阅览。
“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故改题今名。
又简称“御览”。
是书分55门,各门之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5474类。
《御览》征引古书1690余种。
可见其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
《册府元龟》,1000卷。
宋真宗命令王钦若、杨亿等辑。
始于景德二年(1005年),历时八年于太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修成。
分31门,1104门。
将历代事迹,自上古至五代,分门顺序排列。
所采以史籍为主,间取经、子引文多整章整节,对宋以前史辑的校勘工作有较高价值。
《山堂考索》一名《群书考索》,212卷。
南宋章如愚私撰。
共分46门,所引经史百家之书,都附有辑书人的断语。
《玉海》,200卷。
南宋王应麟私撰。
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
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
明清两代官修和私辑的类书更是汗牛充栋。
这里只介绍两部最富代表性的类书──《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
《永乐大典》,22937卷,11095册,字数三亿七千万左右。
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诏令大臣解缙编纂《文献大成》,次年竣工。
永乐三年,再令重修,永乐六年修成,命名为《永乐大典》。
该书集中图书八千余种,依洪武正韵将有关资料整编。
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即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分列单字。
每一单字下详注音韵训释,录有篆隶楷草各种字体,字下将有关人物事件、制度名物、山川河流、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号令文章,随字所含之类收载。
《永乐大典》篇幅浩繁,内容十分丰富,保留了不少古籍。
可惜正本毁于明末,副本也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洗劫,现仅存七百余卷。
《古今图书集成》。
清康熙时陈梦雷等编。
康熙四十五年书成,赐名《古今图书集成》。
雍正时复命蒋廷锡等重新增删润色。
原书分六编,三十四志,修订后的该书改为三十二典,6109部仍旧,共一万卷。
全书体例以六汇编为总纲(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各编下分典,计三十二典。
典下分部,凡六千余。
部下又分别列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造句、纪事、杂录、外篇等细目。
所引图书资料,一律注明出处。
《古今图书集成》卷帙浩翰正如雍正所称赞:“贯穿古今,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
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
洵为典籍之大观。
”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
丛书或称“丛刻”、“丛列”、“汇刻书”。
即合群书为一书或一套书而冠以总名。
丛书按书的性质分类,不变动原书的内容。
一般有综合性的丛书(如明代编辑的《汉魏丛书》、清
代的《四库全书》)和性质相近的丛书。
(如按四部分类编辑的经部、史部、子部的丛书《十三经注疏》《史学丛书》等)。
略细加分类,则可分为以版本为主的丛书如《四部丛刊》《百衲木二十四史》;按内容编辑的丛书如清人编辑的经学丛书《古经解汇函》《皇清经解》《小学汇函》《正谊堂全书》;按地域编辑的丛书如上述的《汉魏丛书》;收录专人的丛书类似选集、全集如《章氏遗书》(章学诚)《章氏丛书》(章炳麟)等等。
关于丛书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历来存在分歧。
清代乾嘉学者以为始于宋咸淳年间左圭收录唐宋人野史杂说的《百川学海》;光绪时,缪荃孙认为宋嘉泰中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语》为丛书之始。
《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地学》252卷,是丛书之祖。
”更有人认为《尚书》《礼记》是“丛书的起源”。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开设四库全书馆,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任命皇室郡王及大学士为总裁,六部尚书,侍郎任副总裁。
实际上主要的较纂者是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和总校官陆费墀,而以纪昀出力最多。
在担任纂修职务的三百六十人中,聚集了不少当时著名学者如戴震、邵晋涵、姚鼐、朱筠、王念孙、任大椿、翁方纲等。
《四库全书》的定名,本于唐玄宗在两部分四库以贮经、史、子、集四部书。
它根据的书本包括敕撰本(约二百余种)、内府本(即朝廷藏书,约三万多种)、《永乐大典》本(约五百多种)、各省保进本(即由各地征集的遗书,计一万多种)、私人进献本(各地藏书家进献之书),以及通行本(坊市流行书籍)等六种。
从乾隆三十八年起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十六年全书完成一份(共制七份),前后约费时十年之久,总计所收著录之书3470种,79016卷,36078册。
存目6766部,93556卷。
分经、史、子集著录、收藏。
全书共抄成正本七份(另有底本一份,分别藏于北京文渊阁、圆明园文渊阁、热河行宫文津阁,奉天陪都文溯阁(以上总称内廷四阁)、杭州西湖行宫文澜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以上即所谓江浙三阁)。
这七部书有四部已毁(文宗、文汇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文源阁毁于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文澜原本散佚,现存的是后人抄补本)。
《四库全书》将清代以前的典籍加以收集、整理和抄写,对于保存古代文化遗产有着很大的功绩。
但是,应该强调,清廷编纂《四库全书》,对于存“抵触本朝之语”的书籍或销毁,或删剜,或篡改,也有摧残文化的一面。
据《禁书总目统计》载,全毁书2453部,抽毁402部,剜改书1918部。
全毁书的约占《四库全书》存书、存目书总数的五分之一。
对古代文化的摧残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秦始皇焚书。
古代丛书是祖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笔蔚为大观的珍贵遗产,据上海中华局1958年──
1962年出版的《中国丛书综录》统计,全国四十一所图书馆收藏的丛书有4797年,子目七万余条,其中古籍有三万八千多种。
真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属于现存最大的丛书;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由于有国家图书馆至今保存完好的雍正版内府铜活字本,成为现存最大的类书。
作为“类书之最”,该书也是中国铜活字印刷上卷帙最浩繁、印制最精美的一部旷世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