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修课:茶与茶艺
大学中国茶道选修课

大学中国茶道选修课茶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敬。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为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品味与修养,许多大学纷纷开设中国茶道选修课。
本文将介绍大学中国茶道选修课的内容与意义。
一、课程概述大学中国茶道选修课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向学生介绍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艺。
课程内容包括:茶道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茶具的分类与使用方法、茶叶的种类与品尝技巧等。
此外,还会安排学生参观茶庄和茶艺表演,亲身体验传统的茶道仪式。
二、课程特色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中国茶道选修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仅了解茶道的相关知识,还能够亲身体验茶道的魅力。
通过实践环节,学生们可以学会泡茶、品茶,提升自己的独立操作能力。
2. 培养品味与修养:中国茶道强调的是内外修养的统一,通过参与茶道选修课,学生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味与修养,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学生通过观摩和体验茶道仪式,能够领略到茶道所倡导的优雅和宁静的生活态度。
3. 传承与创新并重:茶道课程不仅注重传统茶道的传承,还鼓励学生们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学生们可以通过设计新颖的茶具或茶道仪式来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为茶道注入新的活力。
三、课程意义1. 传承中华文化:中国茶道选修课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与体验。
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这门选修课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
2. 增加人文素养:中国茶道选修课注重修养与礼仪的培养,帮助学生们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茶道,学生们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对待自己的身心健康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增加社交技巧:茶道是一种重视交流的文化艺术,通过参与茶道选修课,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
通过与同学共同品茶、交流心得,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茶艺》课程标准

《茶艺》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议课时数:36制订人:审定人: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茶艺》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满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陶冶学生生活情操,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学生学习识茶、泡茶、品茶的知识,进一步了解茶艺茶技、茶风茶俗、茶具茶事等活动,提高茶艺服务技能。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本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熟悉茶叶知识,掌握初级的茶艺技能,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修养和欣赏水平。
通过茶文化和相关技能的培养、教育和训练,能修炼学生自身气质,强化学生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此外在“以茶会友,以茶传情”的氛围中,启发广大学生科学地饮茶、艺术地品茶,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品性和陶冶美好的心灵,更好的为其专业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服务,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着重学习茶叶知识和茶艺鉴赏。
(一)专业能力目标1.了解茶的起源和发展;2.涉猎茶文学作品和相关故事传说;3.清楚制茶工艺与分类,根据六大茶类的基本特征对其加以区分;4.了解茶艺礼仪常识;5.能够根据不同的茶叶选择相应的冲泡和品饮茶具;6.能利用所学进行茶艺解说;7.能根据茶艺要求进行我国主要茶类的冲泡和品饮。
(二)方法能力目标:1.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2.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3.具有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4.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社会能力目标:1.具有规则意识;2.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气质;3.具有团队合作意识;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5.能在茶艺活动中不断规范礼仪举止,提升人文素质;6.能在茶艺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综合素质;7.能在茶艺活动中陶冶生活情趣,不断提升生活品质。
三、课程结构四、课程内容五、学业质量本课程标准教学可采取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示范教学法、讨论法、项目导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茶文化和茶艺鉴赏》课程

《茶文化和茶艺鉴赏》课程茶文化和茶艺鉴赏是一门涉及茶叶起源、制作工艺、传统茶具、茶道礼仪以及茶叶品评等方面的学科。
通过学习茶文化和茶艺鉴赏课程,不仅可以增加人们对茶叶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提升茶道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和修养。
下面是关于茶文化和茶艺鉴赏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茶叶的起源与发展茶叶是中国的国饮,起源于中国古代。
通过茶文化和茶艺鉴赏课程,了解茶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很重要的。
可以从茶叶的发现与传播、不同茶叶的品种分类、茶叶栽培和制作工艺等方面了解茶叶的起源与发展。
二、传统茶具与茶具的文化内涵茶具在茶道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了解传统茶具的文化内涵是学习茶艺鉴赏的重要内容。
可以介绍茶具的种类分类、材质与制作工艺、传统茶具的故事和象征意义,以及茶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三、茶道礼仪的精髓与实践茶道礼仪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茶艺鉴赏中需要掌握的技能。
可以通过学习茶道礼仪的精髓和实践,了解茶道的仪态、茶具的摆放和使用顺序、沏茶和品茶的步骤,以及与他人交流茶道时的礼仪注意事项等。
四、茶艺的鉴赏技巧与茶叶品评茶叶的品评是茶艺鉴赏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茶艺的鉴赏技巧,可以培养对茶叶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可以了解如何观察茶叶外形、闻茶叶的香气、品尝茶叶的滋味和口感,以及如何评价茶叶的质量和特点等。
五、中国以外的茶文化和茶艺除了中国,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和茶艺。
了解中国以外的茶文化和茶艺,可以开拓视野,拓宽对茶的认知。
可以介绍茶文化世界各地的代表性茶文化和茶艺,以及他们与中国茶文化的对比和相互影响等。
六、茶道与生活的结合茶道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学习茶道与生活的结合,可以发现茶道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可以介绍如何将茶道应用到现代生活中,如茶道在社交场合的应用、茶道与健康养生的结合,以及茶道对人文精神的影响等。
通过茶文化和茶艺鉴赏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茶叶的起源、茶具的文化内涵、茶道礼仪的精髓、茶艺的鉴赏技巧,以及茶道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的知识。
《茶叶与茶艺》教学大纲分析

《茶叶与茶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茶叶与茶艺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一)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本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茶叶与茶艺》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供必要的知识积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具备上岗的能力,同时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服务管理能力。
三、相关课程及关系无相关课程四、主要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部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由于课程的实用性、操作性较强,具有显著的方法性和技术性特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配合大量的作业和案例,并要求学生加强课后复习和练习,注重完成课后作业。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期末做综合案例分析。
学生最终成绩评定方式:最终成绩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成绩构成。
平时考核为过程性考核,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讨论、小测验等内容,占30%;期末考查为综合案例分析,其成绩占最终成绩的70%。
五、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学时与学分:32学时1本表中的实践学时都未包括要求学生课外完成的时间,表中的实践学时是课内指导和评定所需时间,具体见实训部分的内容。
(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是茶的祖国[2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知识目标:1、了解茶的起源,掌握茶起源于中国的知识。
技能目标:1、掌握茶艺的概念及学习茶艺的意义;2、知掌握饮茶的前、后期传播。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茶艺的概念及学习茶艺的意义。
教学难点:饮茶的前、后期传播。
【主要教学内容】1茶之源(1)神农的传说(2)从“荼”到“茶”(3有关茶树原产地的争议(4)中国的野生大茶树(5)中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2.茶艺的概念(1)茶艺的定义和范围(2)茶艺的内容(3)学习茶艺的意义(4)茶艺从业人员所具备的服务技能3.饮茶得传播(1)前期的传播(2)后期的传播【作业及思考题】1.为什么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艺的国家?2.茶艺的定义是什么?3.茶艺有哪些内容?4.学习茶艺的意义?5.茶是什么时候由中国传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去的?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是如何形成的?第二章茶树栽培简史及茶区分布[3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茶树栽培的经验;2、了解茶树的形态特征。
茶道与茶艺课程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茶道与茶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选修课总学分:2总学时:36理论授课学时:24实验实训学时:12参考教材:杨文、李捷.中国茶艺基础教程.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查。
平时成绩由考勤、平时作业 1、平时作业 2 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 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 70%。
二、课程简介《茶道与茶艺》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共 36 学时。
课程主要介绍茶叶的基础知识、茶具的鉴赏与选择、茶叶的冲泡、茶叶的选购与贮存、饮茶与品茶、中外茶文化比较、茶与养生等方面内容,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茶道、茶艺与茶文化的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茶叶冲泡技艺,培养茶艺美学意识和茶道礼仪,培养其相当于初、中级茶艺师的技能。
1.本章教学目标:作为本课程的开篇,通过为学生讲授中国茶的魅力,即中国茶的魅力在于“六美”——茶叶之美、茶汤之美、茶具之美、茶人之美、茶技之美、茶境之美,激发学生对茶艺课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茶境之美、茶具之美、茶汤之美理解:茶人之美、茶技之美、茶叶之美掌握:中国茶的魅力3.本章教学重点:中国茶的魅力在于“六美”——茶叶之美、茶汤之美、茶具之美、茶人之美、茶技之美、茶境之美。
4.本章教学难点:茶境之美、茶具之美、茶汤之美。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茶叶之美(一)绿茶之美清新淡雅(二)红茶之美温馨柔和(三)青茶之美馥郁香醇(四)白茶之美纯洁平和(五)黄茶之美高贵典雅(六)黑茶(普洱)之美睿智厚重第二节:茶汤之美——水为茶之母(一)上善若水(二)水之品格(三)水与茶第三节:茶具之美——器为茶之父(一)紫砂之美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二)瓷器之美多姿多态,素彩皆宜(三)金属之美华丽高贵,溢彩流光(四)玻璃之美清澈透亮,冰清玉洁(五)竹木之美纯朴自然,野趣盎然第四节:茶人之美(一)外在之美:形体美、仪态美(二)内在之美:神韵美、心灵美第五节:茶技之美(一)顺茶性(二)合茶道(三)有文化(四)有神韵第六节:茶境之美(一)环境(二)人境(三)心境(四)意境第一章:认识茶树学时数:2 学时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茶树栽培,理解茶树的起源,掌握茶树的形态特征、茶树的生理特性和我国茶区的分布,为后续更好的认识茶叶,学习茶技打下基础。
茶艺与茶文化教学大纲

茶艺与茶文化教学大纲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码:2.课程名称:茶艺与茶文化3.适用专业:旅游管理4.课程简介:(课程简介应包括课程性质、简要内容)茶艺与茶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茶文化是人类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用和创造等过程,而茶道则是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荼道与艺术的结合,成为茶文化体系中最具特征性的部分,成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本课程用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农学、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介绍了茶文化历史、荼与人的健康、茶道的形成与表现、茶的沏泡艺术、品饮艺术、人们的饮茶俗、饮茶趋势、茶与文学艺术的结缘、茶文化的发展等内容,突出茶道艺术内容,引导培养学生茶文化方面的知、说技能,茶叶的品、评、鉴赏技能。
二、课程说明1.教学目的和要求:我国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也是因为品茶要达到吧情感、情绪、心境引向宁静、淡薄、深远,引向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审美感悟。
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喜欢在山水中品茶,就是因为更能体验到XXX的“真我”,禅的“瞬刻永恒”,在大自然与茶艺的融合中,忘怀得失,拜托厉害,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乐趣。
2.与相关课程衔接:在《旅游文化》后,第三学年开设3.学时、学分:总学时32,平均每周学时2节4.开课学期:第三学年上学期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训6.考核方式:考试7.教材:《茶艺》(XXX,作者XXX、XXX)8.教学参考材料:《茶艺师根蒂根基知识》(XXX)、《茶韵禅风》(农村读物出版社)。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茶文化基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研究,要求学生了解茶的起源与历史,熟悉茶文化的概念及内涵,了解饮茶与健康的关系,掌握科学饮茶的方法。
教学重点:茶饮的历史教学难点:茶饮的历史授课时数:4节教学内容:一、茶的历史二、中国茶文化简介三、科学饮茶与健康第二章茶叶的选择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茶叶的基本类型,学会对茶叶的品质进行鉴别,并了解茶叶的保存方法。
茶道与茶艺课程教学大纲

《茶道与茶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选修课总学分:2总学时:36理论授课学时:24实验实训学时:12参考教材:杨文、李捷.中国茶艺基础教程.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查。
平时成绩由考勤、平时作业1、平时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茶道与茶艺》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共36学时。
课程主要介绍茶叶的基础知识、茶具的鉴赏与选择、茶叶的冲泡、茶叶的选购与贮存、饮茶与品茶、中外茶文化比较、茶与养生等方面内容,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茶道、茶艺与茶文化的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茶叶冲泡技艺,培养茶艺美学意识和茶道礼仪,培养其相当于初、中级茶艺师的技能。
三、教学内容1.本章教学目标:作为本课程的开篇,通过为学生讲授中国茶的魅力,即中国茶的魅力在于“六美”——茶叶之美、茶汤之美、茶具之美、茶人之美、茶技之美、茶境之美,激发学生对茶艺课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茶境之美、茶具之美、茶汤之美理解:茶人之美、茶技之美、茶叶之美掌握:中国茶的魅力3.本章教学重点:中国茶的魅力在于“六美”——茶叶之美、茶汤之美、茶具之美、茶人之美、茶技之美、茶境之美。
4.本章教学难点:茶境之美、茶具之美、茶汤之美。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茶叶之美(一)绿茶之美清新淡雅(二)红茶之美温馨柔和(三)青茶之美馥郁香醇(四)白茶之美纯洁平和(五)黄茶之美高贵典雅(六)黑茶(普洱)之美睿智厚重第二节:茶汤之美——水为茶之母(一)上善若水(二)水之品格(三)水与茶第三节:茶具之美——器为茶之父(一)紫砂之美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二)瓷器之美多姿多态,素彩皆宜(三)金属之美华丽高贵,溢彩流光(四)玻璃之美清澈透亮,冰清玉洁(五)竹木之美纯朴自然,野趣盎然第四节:茶人之美(一)外在之美:形体美、仪态美(二)内在之美:神韵美、心灵美第五节:茶技之美(一)顺茶性(二)合茶道(三)有文化(四)有神韵第六节:茶境之美(一)环境(二)人境(三)心境(四)意境第一章:认识茶树学时数:2学时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茶树栽培,理解茶树的起源,掌握茶树的形态特征、茶树的生理特性和我国茶区的分布,为后续更好的认识茶叶,学习茶技打下基础。
中国茶道选修课

中国茶道选修课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道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中国的茶文化,许多学校和机构都开设了中国茶道选修课。
本文将介绍中国茶道选修课的内容和意义。
一、课程内容1. 茶叶知识在中国茶道选修课中,学生将学习不同种类的茶叶及其特点,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等。
他们将了解茶叶的产区、制作工艺以及品鉴方法,掌握茶叶的选择和保存技巧。
2. 茶具使用学生将学习使用茶具的技巧和方法,了解各种茶具的分类、特点和使用场合。
他们将掌握泡茶的正确姿势、注水的力度以及调整水温的方法,使茶叶能够充分展示其香气和口感。
3. 茶道礼仪茶道强调礼仪和仪式感,学生将学习茶道的基本礼仪,包括宾主相待、磕头施礼、用语规范等。
他们将通过实践训练,熟练掌握茶道礼仪,使茶道表演更加精致和优雅。
4. 茶艺表演中国茶道选修课还将组织茶艺表演活动,学生将学习茶艺表演的技巧和要领,包括烧水、沏茶、倒茶等。
他们将通过模拟演练和实际表演,展示自己掌握的茶艺技巧,增强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二、课程意义1. 传承中华文化中国茶道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茶文化。
通过学习茶叶知识和茶道礼仪,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培养审美情趣中国茶道强调内涵和韵味,学生在学习茶道的过程中,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通过品尝不同种类的茶叶,学生能够欣赏茶叶的香气和口感,提升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3. 培养修身养性茶道注重内在修养和精神向上,学生在学习茶道的过程中,将培养自己的修身养性。
通过泡茶和品茶的过程,学生能够陶冶情操,增强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4. 增进人际交往茶道是一种社交礼仪,学生在学习茶道的过程中,将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
通过与同学一起泡茶和品茶,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情商。
三、结语中国茶道选修课的开设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茶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身养性,还能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与茶艺
内容提要
第一节 茶艺与茶道知识 第二节 中外饮茶风俗以及茶艺的基础知识 第三节 茶的礼仪与品茗环境 第四节 茶器具的选配 第五节 泡茶技艺 第六节 绿茶的冲泡 第七节 乌龙茶的冲泡 第八节 红茶的冲泡 第九节 调和茶和花茶的冲泡 尾记:茶与人的健康
第一节:茶艺与茶道知识
思考: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里,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茶与茶艺
❖ 陆羽:《茶经》简介
❖ 茶圣陆羽原著:《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 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 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 ;九之就;十之图。
❖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号桑宁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 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陆羽其名为其年长后以《易》占得《渐 》卦所自取:卦辞云:“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自传中则 写到:“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 吃。”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 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 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 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 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二、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 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 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 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道 茶艺 茶文化
茶俗
一、茶道与茶艺的区别
❖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
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 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 ,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 、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 的外在表现形式;
重要的社会消费品,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形成唐 代特有的文化生活——茶艺。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 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因此,我国 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确立。 ❖ 《茶经》的问世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在采 茶、制茶、煮茶、茶具、选水、茶史等方面取得成 就。为后人研究茶艺、茶文化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张又新《煎茶水记》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评水的著作。 文人雅士纷纷推动茶艺的完善与发展。 李白、卢 仝 、白居易、刘贞亮等在茶诗、文学方面贡献突出。 ❖ 晚唐时期茶园面积不断扩大。政府建立茶榷制度, 开始征收茶税。茶马互市。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地 位不断提高。
三、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反映 了中国饮食观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观念,“民 以食为天”。
❖ 1.传说时期:茶叶从发现到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 的物品,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神农本草》在讲到 茶叶的发现时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是茶的古体字之一。 事实上,茶也确实具有解毒的功效,它最初就是作 为药用的。
❖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 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 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 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 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
公元756年,陆羽时年24岁,与友人到各大茶区考察,观察和学习
❖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茶以食用、药用居多。《说 文解字》:“荼,苦荼也。”“茗,荼芽也。” 东汉《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 志。”《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思意。” 三国张揖《广雅》记载了当时采茶、制茶和煮茶 的情形。晋 杜育《荈赋》及左思《娇女诗》生动 描绘了茶叶制作和品饮。
❖ 3.发展兴盛时期: ❖ 唐代茶艺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普及。茶已经成为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茶农的经验和方法;
❖
公元760年,陆羽回湖州,对收集到的茶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开
始了《茶经》的著述工作。
❖
公元765年,陆羽根据32州、郡的实际考察资料及数年来的研究成
果,完成《茶经》初稿。
❖
公元780年,陆羽在朋友帮助下,呕心沥血数十载,完成《茶经》著述,并正式刻印。整本《茶经》共用时二十七年。)
❖ 距今4000-5000年的原始社会 ❖ 人们对茶的利用以药用为主。
❖ 2.萌芽时期:茶被当作一种文明健康的饮料,饮 茶的习俗逐渐传播开来,大约是在秦统一中国之 后。那时茶叶原产地之一的巴蜀地区(今四川一 带)的饮茶习俗开始传至中原,饮茶之风逐渐兴 起。这种传播和兴起,是从南向北逐渐递进。
❖ 《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巴 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周天子。
❖ 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 ,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 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 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 的结果。”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 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 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