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统治政策

合集下载

概说清朝历史的特点

概说清朝历史的特点

概说清朝历史的特点中国古代,每一王朝的历史都有其特点,而清朝的特点尤多。

清朝是少数民族为主体统治的王朝,又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而且处在世界历史格局主要是西方势力的影响之下。

这三点,是清朝历史呈现诸多特点尤其是政z方面形成特点的主要原因。

以下分政z、社会、经济、文化四方面,对清朝历史的特点作简要叙述。

一、政z方面(一)满汉矛盾清朝是满族以军事征服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在清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又实行剃发、易衣冠及圈地、投充、逃人法等一系列政策,使汉族遭遇重大灾难,尤其是强制推行剃发令,以剃发作为屈从满族统治的标志,极大地摧残汉民族成员的自尊心。

以后康雍乾时期所兴起的文字狱,也有残酷打击、震慑汉人士绅民族意识的用意。

此外,官场中的“首崇满洲”政策,满人人仕、升迁赋予特权,汉官受到压抑,八旗兵待遇高于汉人绿营兵,又都造成满汉隔阂。

凡此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隔阂,长期存在于清代社会。

满汉民族矛盾,清初尤为尖锐。

南北方也有差别,南方较北方强烈。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统治者又着意笼络汉族官绅士人,实行减轻百姓赋税负担等所谓“爱民”政策,这种矛盾才逐渐缓和,但并没有消失,清后期南方的一些反政府活动及起义,仍以反满之所谓“驱除鞑虏”为号召,就反映了这种矛盾的存在。

总之,满汉矛盾,是清代一直存在的问题,这种矛盾又是不断地向弱化方面变化,同时,由于清王朝的国家在民族性方面的变化,满汉矛盾及人们的观念、行为也在发生变化,由此又呈现当时看似矛盾的诸多复杂现象。

(二)满族因素对清朝历史的特殊影响满族与历史上长城以外其他社会形态较落后的民族一样,具有主动进取性,它们均起始于小部族,通过对邻近部族、政权的兼并而发展壮大,进而割据中国北方,乃至入主中原。

建立中原统一王朝后,仍保有这种进取性。

满族入主中原后,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主动进取、经营,就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秦汉以来长期延续土酋世领部民制,汉族中央王朝对其也不甚重视,实行所谓“羁縻”政策。

七年级下册历史:清朝的制度与政策

七年级下册历史:清朝的制度与政策

第17课清朝的制度与政策课型新授课时 1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清朝的制度与政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满洲的崛起、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君主集权和设立军机处、清初的海禁与闭关等等史实。

2.认识清朝前期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3.认识清朝闭关锁国的前因后果。

二、学习重点清朝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

三、学习难点清朝前期为什么要实行海禁与闭关。

教法:讲述法、例示法、归纳法、讨论法、比较法学法:探究、分析、总结教具:多媒体课件四、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约1分钟)第17课清朝的制度与政策(二)出示目标(三)自学指导(约2分钟)请学生自学课本p92—p95页内容、图片。

思考以下的自主学习题,快速准确地找出答案。

10分钟之后看谁能快速解答。

自主学习题:1、明朝末年,建州女真的杰出首领______创建八旗制度,统一了女真各部。

____年,______称汗,建立政权,国号为__,史称___。

2、努尔哈赤的儿子____改女真族名为___。

____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__。

____ 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不久,顺治帝将都城从___迁到北京,开始统治全国。

3、清初几代皇帝认真吸取___ 灭亡的教训,勤于___ ,执行______ 、与民休息的政策。

百余年间,______,______,社会安定,号称“___”盛世。

4、清朝前期加强君主集权制度,顺治帝设置___ ,并设_____。

康熙帝又设____ 。

雍正年间设立____ ,使君主集权到达了顶峰。

乾隆帝取消___________ 。

5、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初,为切断海上______与东南沿海人民的联系,____ ,严禁民间船只私自出海。

又颁布____ 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

乾隆年间又将对外通商口岸由__个缩减为___一处,对外贸易均由官府指定的______代理,严格限制外商的活动。

6、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有什么影响?(四)先学(10分钟)1、学生按要求自学读书。

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一、政治措施:
1、推行断代统治,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统治者拥有独立的权力来发展相应的经济政策;
3、建立帝国内务府,进一步增强封建统治者的权力;
4、实行严格的宫廷管理,提高公务员的素质;
5、实行保守的外交政策,以防止大国间的冲突;
二、经济措施:
1、推行实行诸铺田的分裂耕种制度;
2、严格控制官府的收入和支出,限制官府对百姓的不合理征收;
3、开展名士诞辰宴,用来招揽一些有才干的人才;
4、大量建设城镇和官署,加强清政府的行政管理;
5、积极开展海外扩张,形成驰名中外的帝国形象。

清初对直隶的治理措施

清初对直隶的治理措施

清初对直隶的治理措施
中国历史上,清初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有着悠久传统的政治政策的时代。

在清朝的统治下,直隶也是一个重要的省份之一。

清初期政府对直隶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以及它们为清朝及直隶带来
的影响,本文将全面分析和探讨。

首先,清初政府对直隶采取了十分严格的管理政策。

清初政府为直隶划分了严格的官僚体制,并设立有各种行政机关来管理各个方面的政务。

此外,为了有效控制直隶各地的政治动荡,清初政府宣布了30条“地方制度”,包括一些统治机构的设置、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以及大臣们的任命等等。

这些政策旨在维持政治稳定,使直隶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

此外,为了确保直隶经济发展,清朝政府采取了培养企业家的政策,它们在企业家中推行“高等经营设施”的政策,支持企业家们生产新产品,加大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加强生产能力,以及提高经济环境质量等。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严格的税收管理政策,实施了后勤保障,解决了山林经营等问题,使直隶的经济更加发达。

最后,清初政府还采取了多项文化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政府将文化发展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加强与直隶地方的文化交流活动,将汉族文化弘扬普及,呼吁各地民众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其中,推动教育发展,提高民众的文化修养。

综上所述,清初政府对直隶采取了划分官僚体制、制定政策、支持企业家、实施税收管理、加强文化交流等一系列治理措施,这些措
施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促使直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得到改善,繁荣发展。

由此可见,清初政府对直隶的治理措施,不但为清朝的建设,而且也为直隶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闭关锁国的影响

闭关锁国的影响

"闭关锁国"的影响清朝中期,腐败的清朝政府为防止被外国侵略者侵略,维持自己的封建统治,又因为统治者们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外国的帮助,下令"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虽然能使统治者暂时不被影响,但中国从此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严重落后于国外,致使后来中国成为半封建统治、半外国殖民地的境界。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大的!清朝统治者坚持"农本",推行"重本仰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由于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就严格限制对外经济贸易。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清朝收复台湾后,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作出严格限制。

后来有英国商船几次到宁波贸易,企图在那里建立长期的商业据点。

清朝政府深感疑虑,下令只开广州一处对外贸易,并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广州十三行"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政府当然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更加"闭关锁国"了。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

但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仅有二百公斤左右,美国已接近一千公斤;中国年产铁约二万吨,不及法国的1/10,不及英国的1/40。

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长期以来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

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为西方国家的船队所取代。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200年。

3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3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这些诗句大都有“明”或“清”等字眼。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 捕风捉影,硬是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认 为这些诗句说明了诗人怀念明朝、不满清朝,要“反清复明”,便把 他们下大狱。 文字狱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 步。
P106--2、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 民谣。说一说:这一民谣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了什么样的社会状 况?
养鸟的旗人
和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权臣总共贪污了11亿两的白 银,相当于大清国15年的财政收入,要知道八国联军 的赔款总额是9.8亿两,这和珅贪污也太狠了。
• 和珅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 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 成为后人所称权倾天下、富可敌国的“贪官之王”、“贪污 之王”。和珅亦同时是18世纪世界首富,超越了同时期的 梅耶·罗斯柴尔德。
P106 1.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诗而蒙受牢狱之 灾。下面摘录一些被清朝 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诗句: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半轮明月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家。”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 想一想:为什么写了这样诗句的人就要被下大狱呢?文字狱对思想 和文化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对于八旗子弟来说斗蛐蛐、养花、养鸟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玩 鹰、捧角儿这种高消费的活动才能满足他们他们的虚荣心。
想把一只鹰养好是很困难的,就拿鹰的日常饮食 来说,那均是以鲜肉为主,普通百姓可能一年都 吃不到一次的肉,这些鹰一顿就要吃掉半斤。为 了保留鹰的野性,还要在空旷的场地上放进兔子、 鸡等活物供鹰来捕食。和养鹰比起来养花遛鸟确 实显得朴实无华的多了。

清朝的边疆政策及其成效

清朝的边疆政策及其成效

清朝的边疆政策及其成效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持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其统治范围包括今天的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及中国的一些周边地区。

它在其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时期,积极推行边疆政策来保卫国土安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就清朝的边疆政策及其成效展开分析。

一、清朝的边疆政策清朝执政者非常重视边疆问题,历朝历代皆有一套完整的边疆治理体系。

清朝则是继承明朝的边防制度而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清初时期,为了保卫疆土安全,清政府曾采取不少应对外族挑衅的措施,比如说,加强边疆的防御工事、军事基地等的修建,安排巡逻和边防巡查等易地治理方法,核定各族地区的居住地区和迁徙路线等等,都是清初时期边疆治理的典范。

此外,清朝还加强了封建王朝的边疆管理,并建立了对蒙古、新疆、青藏高原等地的边疆政治和军事的控制,力图维护国土的安危。

二、清朝边疆政策的重要性清朝的边疆政策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在清朝的统治时期,边疆地区的安全状况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才能够达到维护政权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正如史书中所述:“边疆,是国门的转折处。

如果边疆安然,国家也就会安然稳定。

如果边疆不安全,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三、清朝边疆政策的成效清朝实施边疆政策的成效一直是历史学者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总体上,清朝的边疆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稳定清朝的边疆政策使国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稳定。

通过战争、交流和文化等方式,清朝帮助各民族之间建立了信任,改善了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为维护了国家的和平和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清朝的边疆政策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通过开放边疆地区,促进商品交换等方式来实现的。

比如,清朝通过“开关通商”政策,在延伸的丝绸之路上建立了更多的贸易口岸,积极开放商品交换渠道,降低运输成本,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政策明末清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封闭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主要原因。

1、找出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谈谈“闭关锁国”的影响学生讨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严重后果:①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想法是: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2.概述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出什么趋势?为什么呈现出这一趋势?造成的后果如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外关系的特征,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广,能力要求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大趋势考虑,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朝代或时期,解答第二问、第三问可利用本专题“锦囊妙计”中的观点,从我国明清时期的经济基础入手。

答案: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有:①明朝以前中华文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朝时代完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乃至亚洲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②中外关系,汉、唐、宋、元各朝基本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

③中外关系,既有官方的互通使节,也有民间的交往;还有大量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做又能夠做…
洋務運動的分期與目標(p.46-48)
前後共30多年(1860-1894)
前期(1860-1870’s)﹕強兵為主 後期(1870’s-1890’s)﹕富國為主
洋務的目標﹕富國強兵 洋務的四大範疇﹕
強兵 富國 外交 育才
具體措施(1)﹕外交(p.48)
設立統籌洋務的總機關
使士人學以致用
康熙﹕《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 乾隆﹕《四庫全書》
(1)血腥鎮壓,鎮懾漢人
向抗清者的報復,殺一儆百
「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陰慘殺」
厲行薙髮易服,強制留辮
企圖減低漢人的民族意識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頒圈地令,掠奪民產
作為對滿族的優待政策
(2)嚴密監視
興文字獄,壓制言論
針對知識份子以文字影射政權 強化君主的權威(康熙、雍正、乾隆)
明史獄(康熙) 南山集獄
對漢族的統治政策(p.12-13)
懷柔
禮葬思宗 錄用明臣 輕徭薄賦(廢明苛政) 整頓吏治 獎勵農耕 停止圈地 復行科舉 尊孔崇儒,開科取士 編修典籍
高壓
屠城滅邑 駐兵鎮壓 薙髮易服 圈佔土地 摧抑士紳(嚴禁結社) 興文字獄
高壓與懷柔(p.12-13)
高壓
血腥鎮壓,鎮懾漢人 嚴密監視 壓抑士紳,嚴禁結社
懷柔
淡化明亡的事實 收買人心 關心民心 拉攏士人
(一)淡化明亡的事實
強調政權合法性(天命所歸)
主張取天下於李自成手上 不承認南明政權的合法性
有選擇性地採用明制,尊崇儒學
使民眾容易適應新政權
倡導「滿漢一家」的觀念
地方督撫掌握地方實權
曾國藩(湘軍) 左宗棠(湘軍) 李鴻章(淮軍)
天時?人和?
天時?
「內憂外患」危局下的心理壓力和迫切需要 「非變不可」共識的形成
人和? (樂見其成)
朝廷與地方實力派的齊心倡導 在野學者的鼓吹 中外關係的改善和積極協助
保中國安定才可貿易 中國向外人購置器物,有利可圖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理衙門)
專責處理﹕對外交涉
外交﹕派遣使節團及駐外公使(187)收買人心
禮葬明思宗及表彰死節者
配合弔民伐罪的宣傳,以示對前朝的尊重
錄用降臣
保留其原有地位,穩定士氣 對可以利用者如吳三桂加以籠絡,以便「以
漢制漢」
(三)關心民生
廢明苛政﹕三餉(遼餉、練餉、剿餉) 禁止圈地﹕康熙禁止圈地,並歸還民田
圈地﹕霸佔漢人土地 恢復生產力 減少滿漢之間的衝突
太平天國(1851-1864)叛亂未平,有需要改革
外患﹕
對外戰爭失敗(英法聯軍﹕1860)的心理衝擊,承認自己 「技不如人」
問題的癥結?
軍事技術的不濟
民間知識份子的醒覺,強調「向西方學習」
魏源﹕《海國圖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洋務派的得勢和倡導
中央﹕恭親王奕訢的上台
「辛酉政變」及以後的「同光新政」
洋務運動
第一節
課題重點﹕回應與改革
洋務運動的背景(p.44-45) 洋務運動的內容(p.46-48) 洋務運動的失敗原因(p.48-50) 洋務運動的影響(p.50)
洋務運動的背景(p.44-45)
1) 內憂外患的衝撃 2) 洋務派的得勢和倡導
內憂外患的衝撃
咸豐時代(1850-1860)的內憂外患﹕ 內憂﹕
康熙(在位61年)
平定亂事(鰲拜、三藩、台灣、抗俄) 減免賦稅(永不加賦)、鼓勵生產(停止圈地) 表彰儒術 施政仁慈寬厚(確立盛世基礎)
雍正(在位13年)
整頓吏治,設立軍機處 整理財政(攤丁入地、火耗歸公) 施政剛猛嚴厲(調整期,令帝國持續發展)
乾隆(在位60年)
開拓疆土(自稱「十全老人」) 大興文教(開科取士,編修典籍) 施政剛柔並濟(彰顯帝國盛世)
清初的統治政策
課題重點﹕高壓與懷柔政策
清初的統治政策
康、雍、乾盛世(p.10) 對漢族的統治政策(p.12-13) 高壓懷柔政策的影響
滿族的崛起
後金立國(努爾哈赤、皇太極) 入主中原(順治)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消滅李自成
鎮壓南明 削藩攻台(康熙)
平定三藩之亂 收復台灣
康、雍、乾盛世(p.10)
考據學出現
本節完
清朝中衰及內憂外患下的 救國運動
清朝帝系
努皇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爾太治熙正隆慶光豐治緒統 哈極 赤
清代中衰的原因

僚 貪 污 腐 敗
民人 生口 日上 困升

土 地 兼 併
鴉 片 流 毒
白 銀 外 流
列 強 入 侵
經濟受損
主權淪喪, 形象下降
貧富懸殊,民變四起
內憂
外患
晚清大事年表
救國運動 1860-1894﹕洋務運動 1897﹕維新運動 1894-1911﹕革命運動 1900﹕義和團 1901-1911﹕晚清立憲
內憂外患 1841-42﹕鴉片戰爭 1851-64﹕太平天國 1856-60﹕英法聯軍 1894-95﹕甲午戰爭 1899-1900﹕八國聯軍 1911﹕辛亥革命
獎勵農耕,輕徭薄賦﹕
康熙﹕「盛世滋丁,永不加賦」的承諾 興修水利﹕康熙、雍正重視水利建設
整頓吏治﹕雍正整理財政,嚴懲貪污 解放奴隸﹕雍正廢除賤民
(四) 拉攏士人
尊崇儒學,重開科舉
保留及承認明制之下的科舉資格,安定士氣 康熙及乾隆用「博學鴻詞科」網羅隱逸,以吸引
知識份子投身政府
編修圖書,投資文化事業
派八旗兵屯駐於重要的軍事要地 遷海令(康熙)
針對台灣鄭氏政權的「焦土戰略」 防範沿海民眾與鄭成功聯絡 沿海居民向內陸遷徙30里
(3)壓抑士紳,嚴禁結社
士紳﹕讀書人、退休官員、宗族領袖、社會名流 鎮懾漢人中最具勢力及組織能力的群體,使之完
全貼服
禁止聚眾結社講學,議論朝政 金人瑞哭廟案 江南奏銷案(針對士紳欠糧漏稅)
Q﹕清廷對各社會階層是否一視同仁?
小活動﹕請代入以下身份
明朝遺臣 知識份子 平民百姓
分析哪些政策針對他們?
反思﹕
有人認為強迫漢人剃髮是不智之舉,你同 意嗎? 試加以分析
政策的影響
懷柔
瓦解反清勢力 國勢安定繁榮 文化發展昌盛
高壓
種下民族仇恨 士風日漸敗壞 禁錮士子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