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寄魂物信仰看藏族生命观_李艳慧

合集下载

《西藏生死书》:信仰与启示的心灵之旅

《西藏生死书》:信仰与启示的心灵之旅

西藏生死书:信仰与启示的心灵之旅一、引言《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遗产,它揭示了西藏佛教独特的生死观以及关于人类存在与超越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深入探讨《西藏生死书》所涉及的主题,包括信仰、转世轮回和人类无常性,以及与读者分享这本书在心灵上带来的启示和引导。

二、信仰与佛教哲学1. 西藏佛教简介在介绍《西藏生死书》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西藏佛教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西藏佛教是一种独特而深奥的宗教体系,在西藏地区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2. 信仰的重要性信仰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其他形式的精神追求。

它给予人们希望和力量,在困难时刻提供安慰和指引。

3. 生死观与超越西藏佛教的生死观是其核心教义之一,它对于塑造西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生死观认为,死亡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是灵魂转移到下一个轮回阶段的过程。

三、西藏生死书1. 《西藏生死书》概述《西藏生死书》(又名《巴尔多让·图克帕贝兰加尊者自在领悟大圆满本愿心际神变增益波斯谜千百般嘉年叠卷及追随制具秘诀加行》)是由西藏著名哲学家、学者和禅修大师巴尔多让创作的一本著作。

2. 转世轮回的理论与实践转世轮回是西藏佛教重要教义之一。

它认为,人们的灵魂在死亡后会重新投胎到新的生命中。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修行、觉悟和参悟来改变,并达到超越轮回的目标。

3. 得到启示和引导阅读《西藏生死书》能带给读者许多启示和引导。

它促使人们反思生命的意义、无常性和超越。

这本书提醒我们珍惜活在当下,并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

四、心灵之旅1. 心灵成长与觉悟通过阅读《西藏生死书》,读者会开始进行一场自我发现和心灵成长的旅程。

这本书教会我们审视自身,洞察生命中的各个层面,并倡导善良、慈悲乃至包容。

2. 关于人类无常性的思考《西藏生死书》强调人类存在的无常性,即任何事物都是短暂而变幻无常的。

这个思考引导着我们去珍惜每一刻,同时也提醒了我们不要过度执着于表面的欲望与贪婪。

佛教-西藏人对死亡的看法

佛教-西藏人对死亡的看法

西藏人对死亡的看法今天上午,我参观了维吉尼亚大学以延长寿命为职志的医学中心。

随后我与伊安史蒂文生博士谈有关转生的问题,也就是人如何从前世转到今生。

现在,我要讲我们怎样死亡、死亡的过程、以及如何为死亡预作准备。

由于死亡非人所欲,故自古以来,死亡就一直是宗教圈内和宗教圈外的研究对象。

在佛教里,佛徒初转法錀时所讲的四谛,其中以苦谛为首。

苦有三种:苦苦、怀苦、行苦(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

知是苦后,须认清苦因而除去之。

必须培养修道意识,才能灭除苦因。

四谛是:苦、集(苦因)、灭(苦及苦因之灭)、道(灭苦及苦因之道)。

四谛又分划为十六种属性,每一谛有四种。

苦谛的四种属性是常无、苦、空无我。

就无常而言,有二种无常,即粗浅的无常与精神的无常。

精细的无常,系指喜欢研究微小分子的科学家所能描述的那种情形,因为此类科学家不以貌取实物。

例如这张桌子,表面看来似乎就是昨天在这儿的那一张,但此类科学家不取其表面,而是深入观察构成他的那些小元素内所起的变化。

构成外物的质料无时无刻不在分解之中;同样的,观察外物的内在之识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分解之中。

这种一刻不停的分解,即是精细的无常。

粗浅的无常则是物毁人亡等等。

对死亡一事加以注意,好处很大。

如我在前面所说,如能知苦,即能追究苦因,而且最重要的是,能面对苦。

死早晚会来。

我们虽不想死,但一受到染业与烦恼的影响,我们就不能免死。

若早虑及死而作充分的准备,则此种准备,在死亡真正来临时,即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关心死亡之目的在此。

贵校的伊安史蒂文生博士对转生的解释有助于说明我在此所讲的问题。

怎会如此?你若只相信有今生,而不相信有来世,则注意死亡与否就没什么关系了。

观想死亡及无常,乃是根据有一继续转生之识的理论。

一有来世,一有世继续转生,则为死亡预作准备只会对你有益,因为有了准备,你就很可能不再对死亡的过程感到焦虑和恐惧,不致因自心所念而把死亡一事弄得更复杂。

要想完全克服死亡,必须先断自心的烦恼。

藏族伦理思想史系统研究之新作——评《藏族伦理思想史略》

藏族伦理思想史系统研究之新作——评《藏族伦理思想史略》

藏族伦理思想史系统研究之新作——评《藏族伦理思想史略》作者:段善君来源:《民族学刊》 2016年第2期段善君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藏族伦理思想,并研究发表过相关文章,但缺乏对藏传伦理思想史的系统研究。

《藏族伦理思想史略》(西南民族大学余仕麟教授所著,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全书共有8章64万字,民族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发行)梳理了藏族伦理思想发展演变的规律性,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思考藏族伦理思想的内容形式、体系结构,较清晰地勾勒出藏族伦理思想发展轨迹,填补了藏族伦理思想史研究的理论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一、对藏族伦理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做出全面、科学的阐述作者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研究藏族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克服了目前伦理思想研究“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局面。

本著作既具有深刻的学术理论,又接地气,贴近民众的实践生活,促进藏族伦理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将藏族伦理思想史划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史前时期为萌芽、部落时期为奠基、吐蕃王朝为初步形成,分裂时期为百家争鸣、萨迦政权时期为繁荣与发展、帕竹政权时期为体系化、精细化、甘丹颇章政权时期为藏族伦理思想在近代的演变。

这样分时期研究藏族伦理思想更加明晰、准确地表述了其演变历程。

作者本人说在浩如烟海的藏族文献中,他只涉及到对极少数精英人物的伦理思想研究。

然而,正是这种专注保证了整个研究工作没有走向漫无边际,或者说没有迷失研究方向,抓住了藏族伦理思想研究的基本方向和内在规律性。

就研究方法而言,本书不局限于对藏民族历史的伦理思想资料的整理归纳和叙述,而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与逻辑、比较与诠释、综合与分析等多种方法,科学揭示了藏族伦理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进程,对藏族伦理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做出全面、科学阐述。

例如,佛家伦理思想不仅成为藏族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内容,而且广泛渗透到整个藏民族精神、心理、生活等各领域。

从民间信仰看藏族灵魂观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优先出版

从民间信仰看藏族灵魂观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优先出版

第15卷第5期2015年10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15,No.5Oct.2015收稿日期:2015-6-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藏族寺院与乡村聚落共生形态演化机理研究”(41361038)作者简介:娥满(1972—)女,教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美学研究。

doi :10.16112/ki.53-1160/c.2015.05.014从民间信仰看藏族灵魂观中的自然主义倾向娥满(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与我们通常将灵魂视为与身体对立的精神实体不同,藏族的民间信仰中,灵魂往往与一些具象的物质,如风、马、光等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此外,具有固定形体的灵魂还常寄附在树、湖、兽、禽等不同的物品之中,形成寄魂物的概念。

由此可见,藏族民间信仰在灵魂的物质属性与自然对象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而不是借助于超自然的实体或原因,其灵魂观具有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

关键词:藏族;民间信仰;灵魂观;自然主义中图分类号:B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5)05-0096-06On Naturalistic Tendency of Tibetan Soul Concept from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lk BeliefsEMan(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 )Abstract :We usually view the human soul as mental entities opposed to the human body.While in Tibetan folk beliefs ,the soul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such specific substances as wind ,horses and light.In addition ,with a fixed form in itself ,the soul is often attached to the trees ,lakes ,animals ,poultry and other different i-tems ,and forms the concept of soul host.Thus ,there i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bstantial attributes and nat-ural objects in the soul concept of Tibetan folk beliefs with a naturalistic tendency.Key words :Tibetan ;folk beliefs ;Concept of the Soul ;Naturalism 灵魂观是宗教最基本的观念之一。

藏族青少年对宗教的内隐态度

藏族青少年对宗教的内隐态度

藏族青少年对宗教的内隐态度?发布时间:2021-01-12T08:11:13.433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期作者:陈中雅1 周颖2? 陈国典2(通讯作者)[导读] 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的范式对藏族大学生进行了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查对宗教行为、宗教人物、宗教圣地的内隐态度。

1.成都师范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都 611130;2.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成都 610066摘要: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的范式对藏族大学生进行了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查对宗教行为、宗教人物、宗教圣地的内隐态度。

结果发现:藏族大学生在宗教人物、宗教圣地和宗教行为三大宗教要素上均存在显著内隐积极的态度;在宗教的三大要素中,对宗教行为的内隐效应最强;在文化背景差异上,藏区大学生在宗教法事行为上的内隐态度上显著高于内地藏族大学学生,而其他宗教各要素的内隐态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藏传佛教;内隐态度;藏族大学生;单类内隐联想测验1 引言在藏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形成的藏传佛教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当代藏族各阶层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藏传佛教文化内涵繁杂,但从藏族现实社会中宗教世俗化信仰而言,藏传佛教在世俗信众身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教人物信仰,包括宗教传承中的佛与现实世界的活佛喇嘛;二是宗教圣地信仰,如寺庙神山圣湖等神圣的地方;三是宗教行为实践,如转经磕头等。

藏族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大多从小接受学校的科学文化主义教育,但也从小从家庭开始就接受藏传佛教文化的熏陶,同时在高度发达的现代传播媒体的作用下还会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那么在科学文化及其它民族多元文化的交互影响的背景下,藏族大学生对自己民族的宗教态度尤其是稳定的内隐宗教态度的状况如何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瑟斯顿(Thurstone. L. L. 1927)认为态度主要是一种情感的反应,即对一定的客体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即为态度。

论阿慧散文的生命意识

论阿慧散文的生命意识

论阿慧散文的生命意识&学教育 |2。

17.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杳勝宇阿慧,河南沈丘县人#原名李智慧t回,族女作家,其创作以散文为主,代表作品有>1羊来羊去》、《俺家者奶》、《西洼里的奮年》、C天边那片S J、《十个孩娃一个妈:>等&阿,麵散文4要K貫己的 人生经历和家族斑史为素材,通 过栩栩如.f t的乡_土敏事,:摹零生 命的本真状态,探究大对代背景下人性增的真着窦以及女性悲剧命运的一里,体现出作家强烈的:驗主体意识。

一.參年视野中的生与®量:年和故乡是55法割裂开来的,对于女性作者来说,故乡就是霄1已的娘家,,是让人安全和信任的心灵栖息之地。

童年这种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的个人记忆,强调了生命体验的重要性。

它 让女性在对时间的追忆中不断返回自身,沉湎童真,认识自我,确 立主体,并在精神向度上体验生命自由,实现生命对家园的寻找。

阿慧的散文作品中大量的都是以童年视角来回忆往事,童年视角 的运用一方面是限知视角,对于 成人世界发生的事件进行了美化;另一方面也给读者一种崭新的审美体验。

阿慧是回族女性,回族的民族文化深入其骨髓血液,她的《羊来羊去》是写童年的“我”与羊建立起的深厚感情,“我”出生在羊圈里,一出生就闻到羊的气息,后来这只老羊被卖掉,“那只老羊的女儿发育成一只俊俏的小山羊”,小山羊交配后生了一只公羊叫滚滚,在童年的“我”眼中,滚滚就像是朋友和亲人,然而开斋节到来时滚滚被宰掉了,“我”伤心地拒绝吃滚滚的肉。

散文的结尾意味深长奶奶又给我一只小羊,“竟跟小时候的滚滚一模一样”。

作者以一颗敏感的心写出了羊的生与死如宿命般轮回。

《雪地胎羊》写开斋节前一天十岁的“我”去看阿里剥羊,直面鲜血淋漓的死亡,作者的情感是震惊中夹杂着奇异的快乐。

作者有意识地将羊的生与死与人的生与死相映照,先写阿里的妻子拖着沉重的身子提水,引来丈夫的嗔怪,妻子甜蜜的笑了,再写阿里剥羊时突然身子猛地抖动了一下,从羊的肚子里捧出一个肉球,透明的胞衣裹着一对粉白的小羊,阿里的妻子呀的尖叫一声,她的大肚子猛烈地起伏不停。

阿来作品中的苯教灵魂观

阿来作品中的苯教灵魂观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77XIANDAI YUWEN2010.08世界各民族都普遍存在着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原始信仰,泰勒认为这种观念“既构成了蒙昧人的哲学基础,同样也构成了文明民族的哲学基础”[1]。

藏语中把灵魂和与灵魂有关的称为“拉”。

藏族人认为灵魂可以寄于体外或者寄于体外更加安全的信仰习俗,这与原始的阳神崇拜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阳神是原始苯教的神灵系统中类似于生命象征的神,百姓称为“命灯”,并且认为命灯在男人的右肩和女人的左肩。

为了使自己的生命之灯长明,藏族人不仅忌讳拍肩膀、摸头,还要预设寄存灵魂的物体。

藏族人关于灵魂可以寄于体外的观念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就存在,灵魂寄于体外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受外力的侵害。

寄魂的同命物可以是动物和植物,也可以是一些不具有生命的物件诸如山川、河流、衣物等,并且同命物的多少、贵贱和寄存灵魂的人的身份有很大关系,身份越尊贵寄魂物就越多越神圣。

“生命是灵魂的存在形式,灵魂和某个躯体(人和动物等)相结合,就产生了生命。

一旦灵魂离开了物体,生命也不复存在。

灵魂越多,生命力越强,越不容易受到伤害,无论英雄或恶魔都是这样。

”[2]史诗《格萨尔王传》岭部落的灵魂寄存系统非常完整,上有天神之子格萨尔王,下有诸多的英雄豪杰,部落和个人都将各自的灵魂寄存于灵魂寄存物中。

格萨尔的寄魂物之一就是神圣的玛钦奔惹大雪山,而魔王鲁赞的寄魂物就有三件,分别是一头牛、一棵树、一尾鱼。

从阿来《格萨尔王》主要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中我们不难发现,灵魂寄存的目的和作用是保护并延续寄存者的生命。

在格萨尔与诸魔王的较量过程中,灵魂寄存物串联若干跌宕起伏的情节,是支撑《格萨尔王》躯体的脊骨。

灵魂寄存物丰富多样,大凡具有自然属性的实物,只要能与自身的某些特征相联系,或引申出某些象征意义,都可以用来充作灵魂寄存物。

从岭部落中众多的灵魂寄存物可以看出,岭部落及格萨尔寄魂物的选定与他们生存的地域环境和早期图腾崇拜密切相关。

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及其借鉴意义分析

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及其借鉴意义分析

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及其借鉴意义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及其借鉴意义。

在文化背景对临终关怀的影响方面,藏族传统文化对于临终关怀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和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在藏族社会中尤为突出。

宗教信仰在临终关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佛教的教义与仪式对于陪伴临终者的安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合藏族文化、家庭、社区和宗教信仰,探究其临终关怀的实践方式,对于现代临终关怀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过该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藏族文化与传统对于临终关怀的影响,为未来的临终关怀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藏民族, 临终关怀, 实践, 文化背景, 家庭, 社区, 宗教信仰, 借鉴意义, 结论, 未来研究, 实践意义, 社会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及其借鉴意义分析是当前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传统观念下,藏民族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态度,临终关怀的实践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传统的临终关怀方式正在受到挑战,需要全面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并从文化背景、家庭和社区参与、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其借鉴意义,并为未来的临终关怀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藏民族临终关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医疗服务的进步。

对于未来的临终关怀实践和政策制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及其借鉴意义,为医疗服务的完善和提升质量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其中涉及到文化、宗教、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藏民族在临终关怀方面的实践情况,特别是家庭和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以及宗教信仰在其中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旨在了解藏民族对临终关怀的态度、习俗和做法,以及这些做法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我们也希望通过借鉴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经验,为其他民族和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提高整个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重视和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人对逝者的灵魂进行种种祭祀。可对于寄存在他处的 或者放到玛尼堆上可以使头发受到保佑。甚至避免头发被敌
对人不会以作为的方式进行伤害的活者的灵魂则不会用祈 人拿去后对自身造成伤害。生活中注意不对其伤 中就有“将仇敌的头发或指甲包在一片纸内悄悄地放在寺院
些禁忌和信仰,源于一种接触巫术的观念。接触巫术认为事 各个民族通行的一种做法。同时另一个表现就是对于藏文
物一旦接触过,他们之间将一直保留着某种联系,即使他们 和写有藏文的纸条的尊敬。写有藏文的字条不可以扔到地
已相互远离。在这样一种交感关系中,无论针对其中一方做 上,更不允许进行践踏,可见对于文字的尊敬。而这种尊敬
微不足道,人们更容易寄希望于超自然的力量,例如灵魂。 物信仰的体现。
所以,寄魂物观念在青藏高原流传更广,时间更长。时至今
(二)藏族社会其他寄魂物信仰
日,还有很多遗存,并具有了藏族的特色。例如在许多藏族
1. 丧葬中遗物的处置
人的观念中,他们的寄魂物是一种树木或一种动物。在这种
丧葬仪式中有一项是关于逝者的遗物的处置,在大多
但这正是他们一种高级信仰的体现,是超越简单的灵
收稿日期:2011-12-27 作者简介:李艳慧(1985- ),女,河北石家庄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专业2009级研究生,主要从事藏族民间信仰和 民俗文化研究。
107
李艳慧:从寄魂物信仰看藏族生命观
藏 魂崇拜的;是他们尝试改变自然的一种尝试,至少是他们试 周岁的时候进行,有的家庭还要进行宴请,表达对剪胎发以
什么事,都必然会对其中另一方产生同样的后果。例如在印 不仅仅是对于知识、文化的尊敬,更重要的是他们坚信在文
度、泰国等国家均有诅咒他人时将被诅咒的人的头发、指甲 字上寄有一种精神,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是不允许被践踏
或者其他随身物品收集进行类似巫蛊的活动。
的。由此可见,文字甚至可以看成是整个藏民族的寄魂物。
仍未消逝的、让人敬畏的灵魂,而在寄魂物中的魂则主要是 上。所以在藏区经常可以看到在小孩肩上或者背上别着叮
保证人生命继续的灵魂。人死后的灵魂因为脱离了人体,反 当作响的一簇东西,有铃铛、有经文、其中不少还有和经文
而更自由,具有了更大的能力。而附着在寄魂物上的灵魂, 一起缝在布里的胎发。
其主要作用就是使寄主不受伤害,仅为防守。所以一般前者
同时恩格斯指出:“如果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 续活着,那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 产生灵魂不死观念”[5]在这种灵魂不死观念的主导下,人们 认为即使肉体死亡,灵魂也一样继续存在。说明在原始人的 观念里肉体与灵魂两者是分离的。可同时又认为这个灵魂 会受到巫术的影响,对于灵魂的破坏会使肉体受到伤害甚 至死亡。必须制定一系列的禁忌,以保证其安全。为什么此 时灵魂与肉体的安全又有了直接的因果关系?看起来这似 乎是原始人智力低下导致的一种自相矛盾。
害,同时还要提防敌人进行破坏,进而保证自身的安全。而 护法神殿怒相神灵的法座下。此后,试图伤害别人的人祈祷
且,日常有所寄居的灵魂比飘忽不定的逝者的灵魂更容易 这位神灵伤害甚至杀死仇敌。”[8]可见这种妥善处置头发的现
控制。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的力量更 象是一个具有民族普遍性的民俗事象。追其原因,就是寄魂
的寄魂物,就告知此人将此马与其他的马隔离开来,好生喂 仰中,人死后,所有的日常性的东西是要扔掉的。因为这些
养,除了主人和僧人外,其他任何人不得骑乘。同时寄魂物 东西上面附有先人的灵魂,若不清理干净,则先人不能安心
对一个人来说犹如血统可以代代相传,显然这是图腾信仰 投胎转世。像这个寄魂物就直接关乎下辈子的去留,更得重
存在着关于胎发的种种仪式。在甘肃甘南地区,剪胎发是在 看出,尤其是在《格萨尔王传》中保存了大量丰富而生动的
108
李艳慧:从寄魂物信仰看藏族生命观
关于寄魂物的描述。例如传说格萨尔为了击败丽江王,先杀 了此王的寄魂物,七头熊,然后击败了丽江王。
三、藏族的寄魂物信仰及生命观
(一)与宗教的联系更为紧密 藏族的寄魂物信仰更多的是原始宗教苯教的一种遗 留,因为苯教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万物有灵的观念。这种观念 一直影响到今天,可见其生命力的旺盛程度。 可为什么在青藏高原这种观念就可以统治千年,尤其 是在佛教传入之后,不光没被佛教缜密的逻辑推理摧毁,反 而迫使佛教也接受了这种观念,以至于一些僧人会参与到 寄魂物的选择、解释、驱灾禳祸的活动中去?原因固然很多,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对 于自然灾害的极低的抵御能力,使人们无论怎么努力也无 法摆脱自然的左右,以至于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只能是讨 好!祈求生命得到大自然庇佑的介质就是寄魂物,这个他们 能够看见、摸到、作用于其上的东西。用时髦一些的话说就 是的找到了心理暗示的方法。而如果这种原始性的寄魂物 信仰得到了占统治地位的制度宗教的承认后,在信众的心 里似乎就更具有了灵验性和权威性;而佛教将这种原始信 仰吸收进来以后,也更为牢牢地抓住了信众们的心。 同时,佛教中大量的神职人员,通过一些宗教仪式仪 轨,包括做某些法事、卜算、起名、改名等行为,为这种信仰 的合理化和普遍化提供了方便之门,提供了智力支持。 所以,藏民族的寄魂物信仰与宗教就有着必不可少的 联系,并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二)有明显的等级及身份匹配观念 寄魂物的选择与寄主的身份是相联系,而不是随意、 没有规律的。 例如“国王或贵族的魂居动物通常是虎、狮、象或熊, 凡人的魂居物大多是马、骡、绵羊、公牛、牦牛等等。”[10]同 时,一般反面形象的寄魂物亦多为恶的形象,多为脏的、丑 的、怪物的。而相反的。格萨尔王等正面形象,代表光明、正 义等,所以他们的寄魂物一般是人们看到后至少不会反感 的,甚至通过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称颂,使人们心生喜爱。我 觉得这也是身份匹配观念的一种体现。 同时对比《格萨尔王传》与民间故事中关于寄魂物的 描写可以看到,因为《格萨尔王传》是描写英雄、战争等大人 物、大场面、大事件的英雄史诗,所以其中人物的寄魂物也 就不由自主地具有一定的数目上的和形体上的规模性。例 如在《格萨尔王传》中经常会出现寄魂森林、寄魂海、寄魂山 等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十分庞大的寄魂物。而在以描写老百 姓或者相对于英雄地位低一些的人物生活为主的民间故事 中,主人公的寄魂物就更有生活的气息。例如一般的民间故 事中,主人公如果仅是一个不成系统的小故事中的一个 “小”英雄,那他的寄魂物一般就仅仅是一个纺锤或石头,甚 至于一颗羊粪蛋。如果把它的寄魂物说成是某一座高山或 者一片森林,则有一些他承受不起的味道,就好像他瘦小的 身躯上压着一个巨大的光环,在藏族的观念里是极为不相 匹配的。 这一种匹配观念在藏族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多有 表达,例如从藏族的名字,尤其是在古代阶级社会各阶层人 民的取名上更为明显。在藏族古代社会作为农奴的父母给 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很注意名字与其身份地位相适应。例如 有些贵族将领地或职称加在名字前,以显示其地位或家世 而在当代藏族作家的小说《齐毛太》中关于主人公— ——齐毛
研 预的手段。其功能性超过了对灵魂进行简单的讨好和守护 的第一个三日,是个极好的日子。对于三月十五则是源于
的阶段,而是上升到了通过对灵魂进行作用使其直接服务 《格萨尔王传》。传说某年三月十五的时候,天气极好,格萨
于自己的阶段。例如利用敌人的寄魂物来置人于死地。
尔王分外地高兴,他在这一天给他的宝马剪了马鬃。沿袭到
选择比较隐蔽的,不易被敌人发现的地方或动植物身上。
墙缝里,或者是放到山上的玛尼堆中的习俗。根据对一些来
这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原始人心里的一种反映:人死后 自安多地区的女性的访问,她们的家乡亦有类似的习俗。其
的灵魂可以保佑或伤害到活着的人,所以,为了趋利避害, 出发点都是类似于,将头发放到干净的地方,使其不受沾染,
在青藏高原,千万年以来由于交通、气候等原因使其 原始崇拜、传统观念保留着比其它地域更为强盛的生命力。 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在青藏高原上还存在着大量关于寄魂物 信仰的文化遗留。当然,在世界各地的各个时期几乎都存在 过关于寄魂物的种种禁忌和信仰,在中国古代更有无数的 典籍资料进行过记述,可今天像藏族社会一样仍虔诚遵守 种种禁忌的却已不多见。所以,本文通过对寄魂物这一传统 民俗事象的研究,以之为切入点,探访藏民族的内心世界及 其生命观念。
第 23 卷 第 2 期 2012 年 4 月 VOL.23 NO.2 Apr.2012
从寄魂物信仰看藏族生命观

李艳慧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8)

摘 要:信仰可以在一定层次上反映出特定人群关于生命、社会、自然的观念。本文即试图通过对藏民族寄魂物信仰的某些
表现、行为、规律的研究,以期窥到藏民族的内心世界,进而探讨其独特的生命观念。

寄魂物中的魂虽与一般的灵魂不死观念中的魂没有 本质区别,都是人身体里的那个“可见可不见的小人”,可有
民间,人们就在这一天给新生的小孩子剪胎发。并且剪掉的 胎发也是不能随意舍弃的,一般是将胎发攒成一个类似于
时有细微的差别的。例如灵魂不灭中的魂灵一般指人死后 乒乓球大小的小球,放到护身符中带到身上,或者别到衣服
的一种遗留。[7]
视。从某个角度看这其实也是寄魂物的另一方面的反映。
二、从发爪信仰看藏族的寄魂物信仰
2. 文字寄魂物 例如黑巫术中有一种通行的方法是把被害人的名字
人们最熟悉的寄魂物莫过于每日打交道的头发和指 和年龄连同一些厉害的咒语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折叠起来
甲。发爪信仰主要是指对于头发、指甲,甚至一些体液的一 塞进靴子里,踩在施行巫术的人脚下。[9]这似乎是世界各地

关键词:寄魂物信仰;藏族;生命观
中图分类号:B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2)02-0107-03
On Tibetan Life Vi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orcux Belief
LI Yan-hu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