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观后感三
理想主义的挽歌《北平无战事》读后感

理想主义的挽歌《北平无战事》读后感《北平无战事》是一部畅销经典小说,由刘和平所著。
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勾勒出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们追寻理想、执着信仰的动人故事。
本文就《北平无战事》这部小说给我带来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读后感。
这是一部描写年轻人追求理想与自由的书。
书中的主人公周文龙从小成长在动荡的时代,却始终保持着对文学与自由的热情。
他深知,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的探索、追求和挑战。
在蓝天与红旗之间,他选择了追寻心中的那个梦想。
他在大学时代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思潮与知识,他勇敢地站在反动官僚一边。
他努力呼喊着无数人的声音,正义的呐喊,对自由的追求,那种对美好的世界渴望。
他不愿意成为毫无特色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他要做一个能感动自己的人。
他的理想信念伴随他穿越岁月,燃烧一生。
而我读完《北平无战事》后,也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理想与信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各种困难与压力,而对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动摇。
工作压力、生活琐事、人际关系等种种问题时常让我们迷失了坚持梦想的勇气。
但是《北平无战事》却告诉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环境如何冷漠,理想与信念始终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正如书中所描写的周文龙,尽管身处世态炎凉的年代,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信仰。
在他的一生中,他尝试过不同的道路,但他始终相信,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真正产生有意义的改变。
读完《北平无战事》后,我意识到,追求理想和信仰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
正如小说中的角色们一样,他们为了追求心中的美好,放弃了许多,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种追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付出。
而我们所孜孜不倦追求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对社会与人生的理解,正是我们追求美好与幸福的源泉。
通过《北平无战事》,我学到了追求理想的勇气与坚守信仰的力量。
另外,《北平无战事》还教会了我如何正确看待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有各自的追求、优点和缺点。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观后感3篇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观后感3篇篇一:《北平无战事》观后感53集电视连续剧《北平无战事》刚刚播完,着急、兴奋、惆怅、挥泪,也惊愕、气愤、无奈和不齿,更多的则是敬畏,敬礼,伟大的无名英雄们!”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总统,加上一个孝子,在孔令侃的嚣张面前统统败下阵来。
党产,巨大的遮羞布,使得不要脸的徐铁英之流明目张胆的贪腐,还明火执仗用枪指着反对他们的曾可达们,谁敢阻挡,谁就得死。
每当看到这些,不用再去找什么原因了,四九年的胜王败寇早已注定。
贪得无厌的利益集团为了保全自己,作假扯谎瞒天过海,诬陷诋毁不择手段,屏幕前的观者恨不能伸手从电视里把他们拽出来胖揍一顿才解气。
当方孟敖决定丢下那位巨贪代表徐铁英和军统恶魔王蒲忱,飞机飞离跑道时俩人惊愕与无奈的表情特写,还有孟敖那双会说话的眼神表达出的能为崔叔等报仇雪恨的内心独白,一直在痉挛的心慢慢有了舒缓的感觉,总算出了这口恶气。
我的天哪,人的灵魂多么的飘忽不定,以至于穿越到六十几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千万名隐蔽战线艰苦斗争和牺牲的无名英雄,我能为您做些什么?或掩护同志执行特殊行动,或代表组织完成重要任务,或伫立在无数死难者的墓碑前注目,抑或挥泪夜读英雄们的光辉历史。
”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
等我的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时代和幸福之世纪亦即到来。
”可是,即使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像谢老和崔中石等同志的真实身份却不能如实写进历史,当事人如何感觉,唐吉哥德?敬佩曾可达的正直和纯粹,但不能解答机场跑道上的饮弹之举。
不屑马汉山的狡诈与痞性,但很难苟同押赴南京后的杀鸡儆猴。
感慨方行长何校长的绅士及风度,但容易理解赴美退台的无可奈何。
真实,在于内心活动与外在表露的高度一致性。
不听话的严春明,就因为个性倔强?不惜牺牲老刘甚至造成党的更大损失,也要带着手枪去逞强吗?梁经纶教授,坐在广场示威请愿就成了共产党,骑上自行车,在小树林里使劲儿登上几圈就进了国民党铁血救国会,一会儿慷慨陈词,憧憬着新中国的景象;一会儿穿上国军上校军装,低眉顺眼接受太子训示;一会儿沉思,一会儿抓狂。
北平无战事的观后感

北平无战事的观后感《北平无战事》是一部由林海音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北平市民家庭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萧红及其家人在动荡年代中的生活,展示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无助和无奈。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和思考。
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观后感。
珍贵的和平年代《北平无战事》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战争在普通人生活中带来的困扰和痛苦。
通过描写家庭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小说反映了战争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伤害和不安全感。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和平的珍贵。
在和平年代,我们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经营家庭、享受幸福的生活。
当我们看到主人公萧红失去自己的梦想、失去亲人,并且无法改变战争带来的一切,我们不禁反思战争对我们的重要性。
和平年代不仅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安全和富足,更重要的是给人以心灵上的平静和宁静。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平的时光,并为维护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个体命运与社会迷茫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经历了战乱带来的巨大冲击。
他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梦想,生活陷入了迷茫。
这种迷茫并不仅限于个体,在整个社会中普遍存在。
在战争期间,社会秩序崩溃,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遭到严重冲击,生活的基本保障遭到破坏。
在这种迷茫的情境下,人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这是小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观看电影后,我深深感受到对于个体来说,面对迷茫的选择不容易。
迷茫时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找到新的生活方式,用一颗坚定的心去面对。
在社会层面,我们需要重建信仰体系和价值观,通过教育和文化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和力量。
人性的泯灭与希望的重生小说中,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冲击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精神上的摧毁。
人性在战争中被剥夺,人们变得自私、残忍。
观看电影时,我深深感受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然而,小说也展示了希望的重生。
通过主人公萧红对家庭的执着和为了生活的努力,人性中的善良和勇敢得以展现。
在战乱中,希望依然存在,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寻找并传递希望。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北平无战事》读后感最近读了《北平无战事》这本书,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乱麻,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北平,国共两党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较量。
书中的人物一个接一个地在我眼前鲜活起来,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方孟敖。
他是个空军上校,外表冷酷,内心却炽热如火。
他身处国民党的阵营,却有着一颗向往正义和真理的心。
他在执行任务时的果敢和坚毅,让人忍不住为他喝彩;而他在面对亲情、友情和爱情时的纠结与无奈,又让人忍不住为他心疼。
记得有一次,方孟敖接到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在短时间内将一批重要物资空运到指定地点。
那时候,天气恶劣,飞机状况也不佳,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个送死的任务。
但方孟敖二话不说,带着他的机组人员就上了飞机。
起飞的时候,飞机颠簸得厉害,仿佛随时都会散架。
方孟敖紧紧握住操纵杆,额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滚落下来,可他的眼神却始终坚定。
最终,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当飞机平稳降落的那一刻,方孟敖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心中的那份责任和担当,那种为了完成使命不惜一切的决心。
还有谢培东,这个中共地下党的潜伏者,他的隐忍和智慧让我由衷地佩服。
他在银行里默默工作,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员,实则在暗中为共产党传递着重要的情报。
他每天都要面对国民党的严密监视和怀疑,可他总是能巧妙地化解一次次的危机。
有一回,国民党的特务突然搜查银行,眼看就要搜到他藏情报的地方了。
谢培东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在飞速地想着应对之策。
就在特务快要发现的千钧一发之际,他灵机一动,故意打翻了一杯水,弄湿了文件,然后装作手忙脚乱地收拾,成功地转移了特务的注意力。
那一刻,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真为他捏了一把汗。
书中的女性角色也刻画得十分细腻。
比如程小云,她是方步亭的后妻,温柔、端庄、大气。
在方家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她总是能以她的智慧和善良化解各种矛盾。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北平无战事》是张翎先生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该书以北平(现在的北京)为背景,描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和对战争的感受。
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作品,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故事主要围绕着北平大学的一群青年学生展开。
他们刚刚步入大学校门,企图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不幸的是,战争迫使他们提前结束了青春的梦想。
小说通过描写这些普通人的命运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的伤害和摧毁力。
在战争的阴影下,主人公离开了学校,步入了军营。
在他们的眼中,战争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战争也让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同,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捍卫这片土地。
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艺术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深入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作者描写了战争中普通人的生活,描述了他们的挣扎和苦痛,让读者在其中找到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伤痛。
战争让人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还有更多的人失去了生命。
然而,小说并没有给读者带来绝望和消沉,相反,作者通过那些坚强不屈的形象,传递出对生活和希望的坚持。
在战争的岁月中,人们的命运被改变,许多无辜的生命被夺去。
小说中的青年人在面对困境和死亡的时候,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信仰传递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给了我们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北平无战事》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小说,它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向读者传递了关于生命、理想和人性的思考。
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的岁月,我们都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安宁,同时也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伤害,也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不断追求真理和光明,让那些忍受战争苦难的人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北平无战事》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在1922年至1926年期间写的一些作品。
这部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呼唤人性光辉为主题,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恶。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对人性的思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启发。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或是在社会洪流中迷失的个体,或是被社会压迫的弱者,或是对社会现象持怀疑态度的观察者。
他们的遭遇和命运,展现出了社会的冷酷和人性的悲哀。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贫苦的酒保,他善良、善解人意,但却因为社会的偏见而被迫沉默,最终在社会的边缘消失。
这个形象让人深感痛心,也让人对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怒。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认为人性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
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患上了精神疾病,他对社会的种种不满和愤怒,让人感觉他疯狂而又可怜。
这个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人在社会中受到的压力和挫折,往往会引发内心的冲突和痛苦。
同时,鲁迅还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细节,揭示了社会的丑恶。
他以鲜明的笔触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对弱者的欺凌和压迫。
阿Q这个形象虽然是一个懦弱的人,但他的遭遇和命运,却让人深感痛心和愤怒。
这个形象让人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丑恶并非是某个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问题。
在读完《北平无战事》后,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恶并不是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某个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问题。
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黑暗并存,每个人都有着光明和黑暗的一面,而社会的压力和环境会引发人性的复杂冲突。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性。
总之,《北平无战事》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的揭露,让我们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北平无战事》读后感最近读了《北平无战事》这本书,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书中描绘的那个动荡不安的北平城,仿佛让我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像是狂风巨浪中的一叶扁舟,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己。
故事里的人物,没有一个是简单的。
方孟敖,这位有着坚定信念和非凡勇气的空军上校,他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飞行任务,更是对正义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他就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黑暗的核心,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也毫不退缩。
还有那谢培东,表面上是个银行襄理,温文尔雅,波澜不惊。
但在那平静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炽热的心。
他在幕后默默地付出,为了理想,为了光明的未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每一次他在危机中巧妙周旋,都让我为他捏一把汗。
说到这,我想起书中一个特别让我揪心的情节。
当时,国民党的腐败已经深入骨髓,物资极度匮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北平的街头,寒风凛冽,一个卖糖葫芦的老人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那双眼睛里透露出的不是对生活的希望,而是无尽的绝望。
老人穿着一件破旧的棉袄,棉花都露了出来,根本抵挡不住寒冷。
他的手冻得通红,却还紧紧握着那根插满糖葫芦的棍子。
那糖葫芦,原本应该是孩子们的最爱,可在那个时候,却少有人问津。
一群国民党士兵从旁边走过,他们穿着厚实的军装,嘴里还骂骂咧咧的。
其中一个士兵看了一眼老人的糖葫芦,随手拿了一根,咬了一口就吐在地上,还恶狠狠地说:“这什么破玩意儿,酸得要命!”老人心疼地看着被糟蹋的糖葫芦,却敢怒不敢言。
这时,方孟敖的车队经过。
他看到了这一幕,立刻让车停下。
他走到老人面前,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递给老人,说:“大爷,这些糖葫芦我都买了,您赶紧回家吧。
”老人接过钱,眼里泛起了泪花,不停地说着谢谢。
方孟敖看着老人离去的背影,久久不能平静。
他知道,这只是北平城里无数悲惨景象中的一个缩影。
而他,要做的就是打破这黑暗的局面,为百姓带来真正的光明。
北平无战事电影观后感

北平无战事电影观后感《北平无战事》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的中国电影,根据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该片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北平,讲述了一个平凡士兵的成长故事,同时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观看《北平无战事》后,我深受触动,对电影中所传达的深刻情感和思考点进行了内心的反思。
首先,影片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冲击。
电影中的主人公林海(许晴饰)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少年,因家庭贫困而被迫参军。
他在面对战争的恐怖和残酷时,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忍、有责任感的战士。
影片通过林海的视角,展现了战争时期人们生活的贫苦和压迫,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其次,电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
影片中,林海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逐渐认清了现实的残酷与人性的丑陋。
他亲眼目睹了战争中的残酷与不公,同时也受到了无情的压迫和迫害。
然而,正是这种痛苦的经历,让林海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电影中还通过反派人物的描写,深刻展示了独裁统治下的社会残酷和道德沦丧。
另外,电影通过展现爱情的力量,传递出对和平的渴望。
在战争的背景下,林海与文秀(黄圣依饰)之间产生了爱情。
他们两人在战争中相互扶持、共同生活,展现出对于和平与幸福的向往。
这种纯洁的爱情不仅代表着两个个体之间的相互爱慕,更是对于和平、温暖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持。
观看这一情节,我深感人与人之间的爱和情感是抵御战争残酷和痛苦的一种力量。
此外,影片还展现了个体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影片一开始,林海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农村少年,他对于战争充满了无知与恐惧。
然而,在战火纷飞的现实面前,他逐渐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和磨难,从而成为一个真正坚强、勇敢和有担当的人。
影片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成长和蜕变的过程,同时也呼吁每个人都要加强自身的修炼和成长。
在影片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画面语言的辅助下,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电影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思考。
导演通过流畅的剧情推进和细腻的演员表演,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使观众不仅看到了林海的成长,还看到了整个社会在战争中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平无战事》观后感
自《潜伏》后就没有再耐着性子看完一部国产的连续剧,这次连着几天总算把《北平无战事》看完。
单纯从故事框架和拍摄手法来讲,这部片子谈不上佳作,之所以为人津津乐道,一个是几位老戏骨
的精湛演技,二是烧脑的对白,层层铺垫多方势力在“下一盘很
大的棋”。
不过这些都不是真正吸引我看下去的地方。
那些“抗日神剧”就不提了,常常把中共地下党写得跟神似的。
其实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中共的地下组织在敌占区特
别是大城市内能组织的行动也是非常有限的。
地下组织最大的功
能就在于向中央传递情报。
这也是这部片只所以不同于以往的谍
战片的地方。
一般谍战片的剧情里,中共地下党往往会在前期步
步惊心隐忍经营​,后期爆发,为牺牲的同志们报仇,以满
足观众发泄情绪的需求。
但是《北平无战事》从头到尾,中共上级的指令几乎都是“不干涉,不阻挠”。
这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策略,顺水推舟,绵力藏针。
随着孔雀东南飞的计划顺利执行,国
民党最终也是“带走了金银,留下了民心”。
而对于徐铁英那样
的“坏人”,剧情最终也有杀之以快民心的安排,而是以被方孟
敖留在北平隐晦地表达他们终将“接受人民的审判”。
看这部片,你会有一个感觉:前边的情节明明铺垫好了,你
认为接下来会是那样发展了但到头来却又发生了意外情况,各个
势力又要重新对事态进行新的布局。
剧情也因此变得错综复杂,
再加上人物间隐晦地对话,观众想跟上逻辑节奏确实需要一番
“脑补”。
我不知道这是作者刻意掉胃口,还是想表达当时的情
况确实是瞬息万变,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
个人的因素,往往是
所谓“组织”无法控制的。
剧中严春明、刘初五等人,都并未能
严格尊崇组织的安排而擅自作出行动,最终英勇赴死;方孟敖的
行动就更难以预料了,方孟敖表面是国共两党争着要用的“剑”,实际上他的所有行为,都是根据他个人的判断来做的。
这是一个
没有信仰,但正直、真实而聪明的人。
方孟敖的信仰,国民党的
利用也好,共产党的引导也罢,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对的事”,对人民有利的事。
国家和人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家
和朋友了。
崔中石这个亦是哥哥亦是朋友的共产党人,是他内心
最敬仰的人。
他恨那些为了个己私利的人杀人如魔的人,但却没
有像孟韦一般冲动。
他厌恶明哲保身的父亲丢下妻儿,但仍懂得
识大体。
有人评价方孟敖的行为像孩子,但我却觉得他锋芒毕露
又不失成熟。
在这样一个处于斗争中心的家中,精明帷幄如方步亭,隐忍坚毅如谢培东,他们均有自己的信仰和处世之道,但是
他们首先的出发点,是这个家。
这也是让我觉得这部片子真实的
地方。
再“革命”的人,也有私心,也有家人。
我相信即使在那
个有信仰有主义的年代,也不是人人都可以为了信仰和主义而不
顾家人安危的。
《北平无战事》的主线之一,其实就讲蒋经国“反腐”的历史,这多少有迎合当前轰轰烈烈的反腐行动的意思。
当然,片中
蒋经国的形象还是有所保留的,他上海打大老虎不成,反倒是利
用焦仲卿和刘兰芝来运金银。
曾可达自杀前,方孟敖对蒋经国的
评价真是有艺术——“他只是一个孝子”。
蒋经国的反腐最终败
在了蒋介石的“不爱江山爱美人”之下。
看来不管在什么样的年代,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之下,腐败都是政府和人民的心头刺啊。
腐败这个事,是人性问题,再怎么防也总会有人以身试法。
制度、法律总会有漏洞,也总会有聪明人想方设法去钻漏洞。
反腐无非
是监督和震慑,对于屁民,看大老虎落网认罪固然痛快,但最重
要的还是生活水平得有实质提升呀。
这些贪了又吐出来的钱,还
得还富于民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