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十年戏剧概述
第二个十年小说概况

公式化、概念化:
革命+恋爱、革命的罗曼蒂克
鼓励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内容生硬、缺乏生活真实。
参考书:《革命与情爱》(作者:刘剑梅
)
上海三联书店 2009-01第1版 Nhomakorabea《短裤党》(1927年)
中篇小说。蒋光慈作。1927年发
表。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中 国共产党领导工人武装斗争的小说。
短裤党(Des
饥寒交迫时我们向他求祈;
我们希望和期待都是徒然,
他对我们只是愚弄和欺骗——
我们织,我们织!
“一重诅咒给阔人们的国王,
我们的苦难不能感动他的心肠, 他榨取我们的最后一个钱币, 还把我们象狗一样枪毙—— 我们织,我们织!
“一重诅咒给虚假的祖国,
这里只繁荣着耻辱和罪恶, 这里花朵未开就遭到摧折, 腐尸和粪土养着蛆虫生活—— 我们织,我们织!
梭子在飞,织机在响
我们织布,日夜匆忙—— 老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 我们织,我们织!
3.
这股思潮的主要特征是: (1)政治性强,文学成为充当革 命的武器、斗争的工具。 (2)现实性强,关心社会发展, 注重历史事件 (3)除上述代表性作家外,其他 大部分艺术性粗糙,轻视创作技 巧
左联五烈士 李伟森 胡也频 柔石 殷夫 冯铿
李伟森 胡也频 柔石 殷夫 冯铿
代表作《二月》(1929年)
参看小说《二月》与电影影片《早春二
月》。 影片是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 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谢铁 骊。1983年荣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 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是新中国电 影的一个“异数”!十七年故事片巅峰之 作!(主演:孙道临、谢芳)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第七章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
第一节 什么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早在1923-1926年就有初期革命文学倡导,其代表人物是共产党员邓 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人,自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所谓革命文学就已露出端倪,它的发生自然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结果。 归结起来,其崛起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前面我们说过的早期共产党人的倡导。有的共产党人甚至是从政 治革命直接走向了革命文学运动,如茅盾、蒋光赤等。 2. 社会的急剧变革,也使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卷进了革命的思潮 之中”,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如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郭沫若、 郁达夫等人。 3.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有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以领导文艺界的 需要。 4.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5.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 可能性。 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 1、"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 2、文学的任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无产阶级政治实践活动 是文学反映现实的唯一角度和内容。
作者率先在现代小说中描写了罕为人知的西南边境及异国他乡的社会习俗和人文自然景观通过一个漂泊知识者我的眼光观察并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生活刻画出各式各样具有特殊命运的流民形象包括偷马贼烟贩子强盗流浪汉等这些人被生活抛出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被迫采取各种各样的谋生手段从而表现出性格上的特异色彩而作者又多以自己的流浪为线索描绘边地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如高大而又浓密的原始丛林奔流不息的大盈江克钦山茅草地
(一)、丁玲早期小说的内容: 丁玲早期的创作延续的仍然是五四落潮期"个性解放"幻灭的思绪,关注知识女 性的命运,在创作上承续了五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统,表述了现代 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人生感受。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莎菲女士的日记》
“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典 型。 莎菲形象的矛盾性: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义而又无出 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纵情声色中的危险, 重感情更爱幻想、狂想——对社会带有病态的反抗。 性格特征:不甘幻灭的内心骚动,不满世俗的放纵, 病态、敏感、多疑的怪僻与狷傲。
5、“东北作家群” 形成于30年代中期,有萧红、萧军、端木蕻 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
萧军:代表作《八月的乡村》 《过去的年代》
端木蕻良 《鸳鹭湖的忧郁》成名作 《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大地的海》, 长篇《科尔沁旗草原》
萧红:
《生死场》 短篇集《牛车上》 《旷野的呼喊》 讽刺长篇《马伯乐》、《山村一夜》 中篇《星》 长篇《太阳从西边出来》 以揭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性著称,全力描写站 在时代潮流内外的新旧农民,是叶紫创作的一大贡献。 地主与农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人物是具 有两种感情的强烈的爱与憎,这种“两分法”的人物 设置、结构方式,对以后的农村题材小说有重要影响。 艺术特色:“黑白分明的铅画”,悲壮的美。笔触 阔大,有时不免粗疏。
莎菲形象的时代性:五四个性解放随着历史的进步 只剩下了凄厉的哀伤和疲惫。
细腻、大胆而饱含感情的心理描写。
2、社会剖析小说:
1933,茅盾、沙汀、吴组缃、叶紫等, 特点: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维对社会 生活进行分析,大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刚刚逝去不久 的、甚至是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历史性的巨大内容、 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的时代的典 型。用二元对立的因果关系来表现复杂的社会斗争, 主题清晰,戏剧冲突集中,情节结构呈封闭型,在左 翼文学内部成为主流的小说体式。
(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2021辽宁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辽宁大学考研指南--中国现当代文学我的考研路提起考研,大家一定会觉着,这是一条很长很累的路,事实上,也就是这样的。
但考研却吓不走那些敢于追梦的人。
当然,中国还是有很多有梦想的人,所以你看到的是考研大军一年比一年壮大,看着前方的独木桥,你又开始了自我怀疑,想着竞争力这么大,自己到底能不能过,别告诉我你不在乎结果,付出了,当然会想有收获,人之常情。
我当时想着,自己能体会考研的过程,不在乎结果走这一程,心态特别好,可是,走着走着,有些事就变了,我就开始告诉自己,要冲着结果全力以赴,不可以抱着试一试,体验考研的想法。
我开始有些焦虑,有些浮躁,我想,这才是常态的过程吧,自此,我才真正走近考研。
我是在二月份决定要考研的,但真正开始却是在四月份,真正投入是在七月份,告诉你们这个过程是想你们有前车之鉴,不要像学姐一样白白浪费太多时间。
想好了,下定决心就要去做,果断一些。
当你无所畏惧的向前走时,就会发现,原来没有你想象的或是别人告诉你的那么难。
这样,在前期时,你便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不至于你后来回忆起来时,为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而后悔,要是当时我怎样怎样就好了,人生没有如果……想好了立马去做。
至于怎样做,学姐会简单介绍一下,但只能是参考,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学习也是因人而异的。
开始复习时,恰逢石家庄夏天的高温,自习室里没有空调,电扇吹的全是热风。
经常是学着学着,自习室只剩自己一个人了。
那时,我每天想的就是多做题、多看书,按时完成计划,不敢有丝毫懈怠。
白天一丝不苟的学习,夜里也不得清静,我经常会在梦中惊醒,梦见自己又在考场答题,又答得一塌糊涂……那段时间过得浑浑噩噩。
经过三个月的坚持,我习惯了单调的备考过程:没有周末,几乎每天都是不变的重复。
国庆节以后,由于自我加压,任务变得更重;各科的真题一遍一遍地演练总结,专业课更是不敢有放松,一直看书做总结笔记;当然辅导班也想过,咨询过xx教育的老师,他们都很热心的帮我解答了不少疑惑,尽管因为囊中羞涩我最后还是没有报他们的辅导班,在此对xx的老师们表示深切的敬意。
现当代文学之第二个十年诗歌、散文、戏剧

• 4.这一诗派的创作适应那个慷慨悲歌时代的要求, 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扩展了新诗的美学风格, 缺失是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性,
成为宣传的传声筒。
“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 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dao, 也是对于摧残者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 静穆悠远之作,都无需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
《雨巷》※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
•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chi chu) 冷漠,凄清,又惆怅。 •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我思想》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万年后小花的呼唤
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
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
• 意象生活化。
• 浪漫主义诗歌,往往追求那种神圣化的东 西,带有一种非人间性。 • 现代派世俗化,把日常生活写进诗歌之中。
• 《我的记忆》(第一、二节)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朋友。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丝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 套,” 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从名号直至纸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 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 不要荣誉,不要功建, 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19.30年代戏剧

二、李健吾(1906-1982)与戏剧艺术的探索
导致了一场不可避免的生死搏斗,斗争经 历了几个回合,在青年农民带领下,粉碎 了周乡绅企图用软功瓦解中老年农民拆桥 意志的诡计,批驳了只代表地主利益的法 官的一面之辞,周乡绅对贫苦农民施暴更 激起群众愤怒,最终齐心协力拆了五奎桥。 五奎桥被拆毁,象征着在农民团结反抗下 地主豪绅威势 的崩溃,具有深刻意义。
《青龙潭》(四幕剧)
该剧反映了农民的迷信思想,用意虽然积 极,但因为具体描绘时意念含混,所以引 起了一些争议。作品对农民的心态刻画细 腻、但艺术成就却不如上两部。
《农村三部曲》的创作,显示出洪深的创 作思想已经从《赵阎王》时的社会问题剧 转向了政治宣传剧,这也是30年代初期左 翼剧坛的一个趋势。他把"应求对社会说一 句有益的话",作为剧作成败的关键,并积 极倡导国防戏剧,洪深的《走私》《咸鱼 主义》在当时反响强烈,其戏剧创作思维 侧重于理性化,并明显受到了左翼政治宣 传剧的影响。
二、洪深(1894-1955)及其“农村三部曲“
1、生平及创作 中国到外国专攻戏剧的第一人 “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之一
基本内容: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着力 描写贫富不均,军阀混战,农村破产,抗 战风云,反帝爱国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 表达具有时气息的主题。
《农村三部曲》 : 独幕剧《五奎桥》 三幕剧《香稻米》 四幕剧《青龙潭》
第三节 夏衍和李健吾的剧作
一、夏衍与戏剧民族化的努力 1、生平 原名沈乃熙,字端轩(端先), 中国共产党员,左翼作家联 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成员, 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之一。戏剧、电影、散文、 杂文、随笔、政论、报告文 学、翻译等诸多领域成果颇 丰。
现代文学三十年之戏剧

戏剧第一个十年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1、话剧的传入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和上海兰心剧院。
约1899年后,教会学校学生业余演出和“文友会”。
2、春柳社和“文明新戏”1907年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
后又公演五幕剧《黑奴吁天录》。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之始。
《演艺部专章》:本社以研究新派(演艺)为主。
注重表演的“写实性”,翻译改编外国的剧作。
3、进化团和“天知派新剧”1910年底,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
任天知、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
“天知派新剧”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重教化功能,开“广场戏剧”先河。
追求现场宣传鼓动效果,强调即兴表演,角色类型化。
《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4、新剧公会和“甲寅中兴”1914年,新民社、民鸣社、开明社、文明社、春柳社等组成。
职业化和商业化。
“家庭戏”为主,突出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和审美情趣世俗化,但艺术粗糙。
《恶家庭》。
5、学生业余演剧南开学校和清华学校学生对话剧艺术的探讨注重剧本创作,较健全的演剧体制。
《新村正》《贫民惨剧》。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1、“旧剧评议”对传统旧戏的猛烈攻击。
主要指向儒道封建性内容,同时批判传统戏剧观念、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建立新的戏剧观,建设“西洋式的新戏”。
传统戏曲(小说)文学史地位的提高“中国戏曲”课程。
2、翻译改编和“易卜生专号”①战略部署胡适、傅斯年。
宋春舫的“欧洲戏剧”课程(1916,北大)②易卜生专号1918《新青年》4卷6期,《傀儡家庭》《国民公敌》《小爱友夫》,胡适《易卜生主义》,袁振英《易卜生传》。
个性解放思想、现实主义精神,“制造现实的幻觉”的戏剧美学观,散文体戏剧形式。
(剧场话剧)③译介热潮多元的戏剧观念、戏剧美学、戏剧形式与技巧的涌入。
3、“国剧运动”1926年6至9月,《晨报》副刊《剧刊》,赵太侔、余上沅。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三)题材的拓展
1、“革命+恋爱”婚恋描 写模式的出现
蒋光慈的作品最初在革命题 材的粗豪情感中注入浪漫的 情愫,极力为革命者披上一 层罗曼蒂克的面纱。 其后洪灵菲的《流亡》三部 曲、阳翰笙的《地泉》三部 曲、戴平万的《丰收》、胡 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 《到莫斯科去》等作品,均 类似这种模式。
2、共产党民主民 族革命的展开:
南昌起义——秋收起 义——二万五千里长 征——“瓦窑堡会议”
3、其他政治力量及其活动
邓寅达为首、主张进行“平民革命”、建设国 家资本主义的第三党 汪精卫、陈公博为首的、主张“改组国民党” 和重新“确立农工小资产阶级的联合阵线”的 改组派 胡适、罗隆基为代表、要求废除党治实行人治、 反对暴力革命、呼吁发起“人权运动”的人权 派
4、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洪琛、叶 绍钧、谢冰心、周瘦鹃、包天笑等21人联合签名发表了 《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主张:“全国文学界同人 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 救国而联合。……在文学 上,我们不强求其相同, 但在抗日救国上,我们应 团结一致以求行动之更有 力”。标志着文艺界抗日 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我们也不要牺牲爱情, 亦不要牺牲革命。 为革命而恋爱,不以 恋爱牺牲革命! ——洪灵菲《前线》
2、工农题材的更新
正面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工农大众 的觉醒特别是农村生活的题材,较之五四文学主要反 映农民的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境况显然是一个巨大 进步。 如1931年殃及十余省的洪水、1932年和1933年的丰 收成灾等社会现象,引起了众多作家的关注,并得到 了深切的反映。小说代表作有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 斗》、丁玲的《水》、叶紫的《丰收》、夏征农的 《禾场上》、蒋牧良的《高顶祥》等,戏剧代表作如 洪琛的三幕剧《香稻米》,电影则有夏衍的《狂流》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个十年戏剧概述
教学目的: 了解第二个十年戏剧各流派的活动和戏剧 发展过程; 掌握夏衍戏剧的特点和思想内容。
一、走向大众: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 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1、“无产阶级戏剧” 2、“红色戏剧”运动 3、“国防戏剧” 田汉《回春之曲》 白薇《打出幽灵塔》 洪深代表作《鸡鸣早看天》、《农村三部曲》(包 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田汉、洪深、欧阳予倩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 人。
4、“农民戏剧实验”: “北方剧坛泰斗”熊 佛西主持,有“南田北熊”之称。 熊佛西“农民戏剧”实验主要包括:
提供农民能够接受与欣赏的剧本。 培养农民演员 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露天剧 场”。 探讨“观众与演员混合”的新式演出方式。
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 衍、李健吾的创作
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不追求对现实生 活的深刻反映,而醉心于对人性的剖析。 袁牧之独幕剧《一个女人和一条狗》 宋之的:《武则天》 ; 陈白尘的《太平天国》第一部《金田村》
三、第二个十年的散文
1、鲁迅杂文 2、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两脚踏 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3、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其他散文 4、“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5、报告文学与游记
夏衍:《赛金花》《秋瑾》《上海屋檐下》 善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 “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内在的悲剧 性与喜剧性。 把上海小市民的生活搬上了戏剧的舞台。 以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与内在思想 的深刻性,构成了夏衍创作的鲜明特色。 《上海屋檐下》赋予“黄梅天气”以多层象征 意义;人0年代话剧运动的概况。 2、试评夏衍《上海屋檐下》的思想艺术特点。 3、简评田汉从20年代到30年代创作的转向。
1934年《雷雨》发表,将文学性与舞台性高度 统一,它既是精美的戏剧艺术,又可以取得商业性 的演出效果。使中国话剧“从幼稚期进入成熟期”。 三大演出:《赛金花》(夏衍)、《大雷雨》(奥斯特 洛夫斯基)、《日出》。 四大剧目:《罗米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武 则天》(宋之的)、《太平天国》第一部《金田村》 (陈白尘)、《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