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预备定理

相似三角形预备定理
相似三角形预备定理

相似形

本章教学目标

本章的主要内容分为“比例线段”和“相似三角形”,“比例线段”主要介绍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及判定成比例线段的一些定理,“相似三角形”主要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比和比例,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等概念,掌握比例基本性质、合比性质和等比性质,较熟练运用上述性质进行比例和变形,灵活应用平行线分比例线段定理,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进行计算和简单的证明.

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广泛.本章较多地运用了类比的方法、矛盾转化的方法,这些方法对培养我们探求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核心知识

一、知识结构

二、主要内容

1.比例线段及其性质

(1)比例线段:在四条线段中,如果其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

线段.

(2)比例的性质

①比例基本性质:=ad=bc

②合比性质:==

③等比性质:==…0…==(b+d+…+n≠0)

2.平行线分比例线段

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线段成比例.

3.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4.三角形相似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它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 5.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平行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定义法,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叫相似三角形(有了判定定理后,就不用定义判定了).

(3)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4)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5)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6)直角三角形判定:

①以上方法均可

②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斜边与另外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形相似

③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6.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三、本节常用的解题方法

1.运用中间量变量解题

对于比较复杂的比例关系,有时不能由一对相似三角形直接得出,这时可采用一种中间代替方法,即要

证=,可证=,=.

2.化归思想

在解决线段相等、等积线段等多种结论时,通常要依据已知条件,将其它问题化归比例问题来解决.

例要证ac=bd,可证=,要证a=b时,可证=或=等.

3.巧作辅助线

本节常用的辅助线是作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从而得到相似三角形或比例线段.

4.等积变形

要证明线段相等,通过线段所在的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结合等底(同底)、等高(同高)等进行线段等积式变换,进而得到结论.

5.渗透代数法

运用代数法,将比例式中的多个量化成只含一个量的等式,用代数方法求解.

典型例题

初中几何《相似形》一章中,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研究相似形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定理,然而教科书中并没有给出这个定理的严格证明,教参中又指出这个定理的证明涉及到无理数理论、极限思想等等,意指这个定理现阶段无法证明.事实上,对于这个定理,如果运用面积法完全可以给出一个既严谨又简捷的证法.数学杂谈

?作者:张景中著

?丛书名:

?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ISBN:7500772904

?出版时间:2005-1-1

?版次:1

?印次:1

?页数:291

?字数:180000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开本:小32开

目录

少年数学迷

方格纸上的数学

“错”也有用

方格纸上的速算

花园分块

巧分生日蛋糕

“1+1≠2”的形形色色

用圆规巧画梅花

从失建华跳过2.38米说起

逃不掉的老鼠

石子游戏与同余式

石子游戏与递归序列

镜子里的几何问题

在“代”字上做文章

西积方法随笔

再生的证明

用面积法证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用面积法解几个数学竞赛题

三角园地的侧门

正弦函数增减性的直观证明

蝴蝶定理的新故事

课外天地

从正多边形一个有趣的性质谈起

怎样用坐标法诱发综合法

从反对数表的几何性质谈起

多项式除法与高次方程的数值求解

稳扎稳打的对分球根法

数林一叶

肖点法浅谈

举例子能证明几何定理吗?

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法浅谈

规尺作图问题的余波

“生锈圆规”作图问题的意外进展

第五章相似三角形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单元主要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把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的知识,介绍了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在教学中,要用类比的方法贯穿教学始终,要把重点放在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上。

在这一章之前,主要研究线段相等问题,在这一章中,则要研究线段之间比的相等关系,由研究相等转化为研究成比例,对学生来说,在认识上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虽然相等与成比

例都是等式(a b a

b

c

d

==

,),但由于涉及量多,又出现了分式,变化的形式也多了,学生会感到困难,为此,在教学中,关键要抓住两点:第一教学中注意与相等情况类比,例如,在证明线段相等时,我们常常去证明它们分别与第三个量相等,通过“等量代换”得到所需要的结论,在证明线段成比例时(两个比相等),注意让学生把每一个比看成一个整体,分别证明它们与第三个比相等。通过这个比来过渡,这就是所谓利用“中间比”的方法。这样类比,学生就可以把他们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他们已熟悉的问题了;第二是注意关于比例式的变形训练,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具体实例,反复演练,便可扫除障碍,掌握比例变形的规律。

在教学中,应注意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利用类比法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也可仿照全等三角形来归纳整理相似三角形知识,通过对比,加深对相似三角形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得的课本知识服务于社会,应用在实际中,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把数学思想方法要贯穿在教学始终,如类比的方法,数形结合法,矛盾转化的方法等,把数学的思想方法交给学生。

【指点迷津】

相似三角形抓住“对应”线段,写出比例式。然后结合比例性质进行变换,便可获证。

在学习中要善于逆向思维。如“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为1

2

,则它们的相似比

是”。对本单元几个基本图形要熟记,如图:

对于图形(1)─(5)是学好本单元内容常见图形,利用它们可以攻克有关相似形的难题,为以后学习圆也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学海导航

【思维基础】

1.填空:

⑴对应角 ,对应边 ,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等于 的相似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

⑵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有:(i) 个角分别对应相等;(ii)两条边对应 ,并且 角相等;(iii)三边对应 。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还有 边和一条 边对应成比例。

⑶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 ;对应线段的比等于 ;相似三角形周长比等于 面积比等于 。

⑷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 相等 成比例,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⑸相似多边形周长比等于 ,对应对角线的比等于 ;相似多边形面积比等于 ,相似多边形中的 相似。

2.选择填空:

⑴如右图2,矩形ABCD 中,∠BEF =90°,相似三角形是( )

(A)I 和II (B)I 和III (C)II 和III (D)III 和IV

⑵如图3,梯形ABCD 的腰AD ,BC 的延长线交于P ,AC

交BD 于Q ,PQ 交AB ,DC 于M ,N ,图中相似三角形的组数是( )

(A) 6 (B) 5 (C) 4 (D) 3 ⑶下列各组的两个图形一定相似的是( )

(A)两个矩形;

(B)等腰梯形中位线把它分成的两个等腰梯形; (C)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 (D)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菱形。

⑷如果两个四边形的四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四边形( )

(A)全等 (B)相似 (C)不相似 (D)不一定相似 3.填空:

⑴在比例尺是1:14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2.5cm ,那么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

⑵如图4,ED ∥BC ,DF ∥AB ,若S △AED =4,S △DFC =9, S □

BFDE = 。

⑶Rt △ABC 中,AD 是斜边上的高,AB = 4,AC = 5,则S △ABC : S △DAC : S △DAB = 。 ⑷将长为8cm ,宽为6cm 的长方形ABCD 折叠,使B 、D 两点重合,折线EF 的长为 。

【精典题解】

例,已知△ABC ,P 是AB 上一点,连结CP ,满足什么条件时,△ACP 与△ABC 相似。

图2

图3

图4

揭示思路:这道例题十分简单,图形对大家来说又很熟悉,然而这一基本图形的特点是:有一个公共角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证题思维是(一)必须找一对对应角相等;(二)或者夹公共角的对应边成比例。只要按这两条探索,本例圆满解决。

解:∠=∠∠=∠????1B A A ACP ?∽?ABC

∠=∠∠=∠?

??

=2ACP A A ACP ?∽?ABC

AB AC AC AP A A ACP =∠=∠?

??

?

?=?∽?ABC 又因AB AC AC AP AC AB AP ::=?=?2,因此,得,当∠1=∠B ,或∠2=∠ACB ,或AC 2 = AB ·AP 时,△ACP ∽△ABC 。

这道例题容易解决,以它为基础,只要告知问题与其基本图形一样,利用它的两大思路作“向导”,便可解决一系列的有关问题。

问题1 如图6△ABC 是等边三角形,∠DAE =120°,D 、B 、C 、E 共线,则图中有相似三角形的个数至少为( )

(A)一对 (B)二对 (C)三对 (D)四对 揭示思路:可把△DAB 和△DEA 看作有一个公共角ADB 的基本图形,再把△EAC 和△DEA 看作有一个公共角AEB 的基本图形。 问题2 已知:如图7,D 、E 是△ABC 的边BC 上两点,且∠BAD =∠C ,∠DAE =∠EAC ,求证:BD :BA =DE :EC

揭示思路:把△ABD 和△ACB 看作有公共∠B 的基本图形。 问题 3 已知:如图8,△PQR 是等边三角形, ∠APB =120°,求证:(1)△P AQ ∽BPR ;(2)AQ ·RB =QR 2。

揭示思路:同问题1相仿,不再叙述。

问题4:AD 为△ABC (AB >AC )的角的平分线(如图9),AD 的垂直平分线和BC 的延长线交于点E ,求证:DE 2 = BE ·CE 。 揭示思路:连结AE ,把△ACE 与△ABE 看作公共∠E 的

基本图形。

问题5 如图10,四边形ABEG 、GEFH 、HFCD 都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1)计算AE 、AF 、AC 的长;(2)求证:△AFE ∽△CEA ;(3)求证:∠AFB +∠ACB =45°

揭示思路:把△AEF 与△CEA 看作有公共∠AEF 的基本图形。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问题 6 如图11,已知△ABC中,P为AB上的一点,∠PCA=∠B,AP=9cm,PB=3cm,求AC的长。

揭示思路:把△ABC与△ACP看作有公共角A的基本图形。

问题7 如图12,△ABC中,∠BAC=90°,AD⊥BC于D,DE为AC的中线,延长线交AB的延长于F,求证:AB·AF=AC·DF。

揭示思路:把△DBF和△ADF看作有公共角F的基本图形。

问题8 如图13,D是△ABC的边BC上的一点,且∠BAD=∠C,若AB=a,AD=b,AC + BC = c,求AC的长。

揭示思路:把△BAD和△BCA看作有公共角B的基本图形。

问题9 如图14,D为△ABC的边AC上的一点,∠DBC=

∠A,已知BC=2,△BCD与△ABC的面积的比是2 : 3,则CD的长是()

(A)4

3

(B)3(C)

2

3

(D)

2

3

3

2

揭示思路:把△ABC 和△BDC看作有公共角C的基本图形。

从以上九个问题可知,涉及求值、求证线段成比例、求角度等方方面面的题目,但有一个不变内容,即其基本图形,对每个问题只要能找到基本图形,思路就能打开,由此看来,对课本中介绍的基本图形(指点迷津已介绍五种基本图形)的特点一定要熟练地掌握住,在遇到新的问题或陌生问题,可进行解剖,从中挖掘出基本图形,应用基本图形作开路先锋,思路便容易畅通,由此也启示我们,要认真学好课本上基本知识,可以以少胜多,事半功倍。

【思维体操】

例在△ABC中,D、E分别为BC的三等分点,AC边上的中

线BM交AD于P,交AE于Q,若BM= 10cm,试求BP、PQ、

QM的长。如图15

思维扩散1 由AC边的中线BM启示我们,

“遇到中线常加倍”

这是证解中线问题好办法,对本例当然也实用。

延长BM至点N如图16,使MN=MB∵AM=CM,∠BMC=∠

NMA,∴△BMC≌△NMA∴AN=BC。

∵BD∥AN,∴△BPD∽△NP A。∴BD:AN=BP:PN。

即BD:BC=BP:PN=1:3

PB

BP PN

+

=

1

4

PB

BM

2

1

4

=∵BM=10,∴PB=5

同法可求BQ=8

∴PQ=BQ-BP=3,QM=10-BQ=2。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思维扩散2: 因为本例告知的中点有三个,M 是AC 的中点,D 是BE 中点,E 是DC 的中点,根据解题经验告知我们,“遇到中点构造中位线,思路易呈现”。既然本例告知三个中点,构造中位线的方法至少有几种,现分别叙述如下:

过A 点作AN ∥BM 交CB 的延长线于N ,如图17,则BM 是△ANC 的中位线。

∴AN BM BN BC BD DE EC BD ND BE NE ====????==??

?214

25

,:::: (1) △DBP ∽△DAN ? BD :ND =PB :AN (2) △EQB ∽△EAN ? BE :NE =BQ :AN (3)

由,,(1)(2)(3)(cm)

cm cm ?

=

=++==?????

?

?

?

??

===???

?

?BP BM BQ BM BP PQ QM BM BP PQ QM ::()()124510532 思维扩散3(构造中位线(二))如图18 连ME ,可知PD 为△BME 的中位线 ?

==

===????

??

=?=?

?

?

??

???==+=?

??

?==BP PM BM AD ME ME PD AP ME QAP QEM PQ QM AP ME PQ QM PM PQ QM PQ QM 125223232532

,::::,??∽ 思维扩散4(构造中位线(三))如图19

过点C 作CG ∥BM 分别交AD ,AE 延长线于G ,F 二点,则PM 为△AGC 中位线 ∴GC =2PM

△DBP ∽△D C G ? PB :GC =BD :DC =1:2

?

=+=?

??

?

==PB PM PM PM PB PM ::212105

BM GC QM FC AM AC BE EC BQ FC ∥?====??????

::::::12

21

?

==+=?

??

?=++=?

=BQ FC BQ QM BQ QM QM PQ PQ :::221102

52103

思维扩散5(构造中位线(四))如图20

图17

图18

图19

过M 点作MN ∥BC 分别交AE ,AD ,AN 于点F ,G ,N ,则BD = DE = EC = 2MF = 2FG = 2GN (三角形中位线性质)△PBD ≌△PMG ?PB =PM =

1

2

5BM = MN ∥BC ? △QMF ∽△QBE ? MQ :QB =MF :BE =

1

4

(1) BQ + MQ =10 (2)

由,(1)(2)?==++=?

??

==MQ BQ PQ PQ 2852103,

思维扩散6(构造中位线(五))如图21

过点D 、E 分别作DN ,EF 均平行于BM 且交AC 于N ,F 两点,则

EF DN BM =

=121

3

MN NF FC AM ===13

??????APM ADN PM DN AM AN AQM AEF QM EF AM AF CEF CBM

BM EF BC EC ∽∽∽?

==?==?==?

??

??

??

?

?:::::::343531

?

====?=??

?

?

??

===BM PM QM BM PM EF BM BP PQ QM ::::,1032

103232135532

思维扩散7(构造中位线(六))如图22

过D 、E 分别作DN 、EF 平行于AC ,且分别交BM 于N ,F 二点,则BN=NF=FM

DN EF MC AM PDN PAM PN PM DN AM QEF QAM QF QM EF AM QF QM QF QM FM BM QM QF PN PM PN PM BM ===?==?==?

?

???

?=

+===

?

???

?

???===+==??

??

?

??

?

?

??????121313

13232

3

131032431323203

????∽∽::::::,:

图21

图22

图20

?==+=?

??

?

??==+=+=PM PN PQ PM PQ BP BN PN 55323

1035

3

5

, 扩散8(构造中位线(七))如图23

过D 作DG ∥AE 交CA 的延长线于G 点,又分别交BM ,BA 于点N ,F 。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已知

DN QE AE GD AG AC ===121

2

,,

∵AE ∥DG ,AE=MC ,∴AQ =1

3

GN

DN QE AE AQ ==-121

2

()

=-=+-=+-=+?-=+?====?

?

?

?===121

214121414121414312141413210532

()()::,,,GD AQ DN GN AQ DN GN AQ DN AQ AQ DN AQ DN AQ BN NQ QM BM BP PQ QM

思维扩散9 一般告知中点问题通常也采用中心对称法,再数形结合,可找到十分简捷、巧妙的解法。以M 为对称中心,作△ABC 的中心对称图形AB’C (如图24),则D’C ∥AD ,E’C ∥AE ,设BP=x ,PQ=y ,QM=z ,中心对称性质可得

x

y z x y z

x y z x y z 2212

2214+=-+=

??

??????=++=??? ?==?

???????????

???=++=????

???

?======x z y z x y z x y z x y z BP PQ QM 523253210532532

::::,

,,,即

思维扩散10 由图形可发现n 个三角形有等底共高的特点,因而,可联想面积法证明,

图23 图24

思路也很畅通。

连结PC ,QC 。(如图25)

12===BD DC S S S S PBD PCD ABD

ACD

???? =

--==?=S S S S S S BP

PM

BP PM ABD PBD ACD PCD PAB PAM ??????22

同理?=+=+=??

??===BQ QM BP PM BQ QM PB PQ QM ::

,,,411010532

对于求线段的长,可添设平行线,构造出相似三角形,使各线段之间发生关系,再借助比例性质进行变换,便可达到目的。

(二)过点B 添设平行线。

思维扩散11 过点B 作BN ∥AC 交AE ,如图26, AD 的延长线于N 、G ,则△EAC ∽△ENB ,

∴AC :BN =CE :EB =

12

∴AM :BN =1:4

∵AC ∥BN ∴△QMA ∽△QBN , ∴AM :BN =QM :QB =1:4 ∴QM (BM -QM )=1:4 ∵BM =10,∴QM =2

∵BN ∥AC ,∴△PBG ∽△QMA ,△DBG ∽△DCA

∴为中点故BG AC BD DC BG AM BP PM BP PM P BM BP BM PM

PQ PM QM :::::::===?

?

??=??====-=-=12111

2

5523

思维扩散12如图27过B 作BF ∥AE 交CA 、AD 的延长线于F ,N 二点,余下步骤留给读者实战练习。写出具体解题步骤。

思维扩散13如图28过点B 作BF ∥AD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N ,EA 的延长于点F 。余下步骤请读者完成。

(二)过点C 添没平行线

图27

25

图26

思维扩散14如图29过点C 作GN ∥AB 交AD 、AE 、BM 的延长线分别为G 、F 、N ,则

????MAB MCN ECF EBA FC AB CE EB CN AB CN FC

≌∽?

?

?

?===???????=:::12

2

GN AB ABD GCD AB GC BD DC GC AB GN AB BP PN AB GN BP PN PB ∥∽??==?=?=?==+=?

??

?=??:::

:::122313205

AB GN AQB FQN BQ QN AB FN AB FC CN CN FC CN FC FC BQ QN ∥∽??==+=+==+=??:::():()

::232320

∴∵∴∴BQ BQ PQ PQ BP PQ QM QM QM ==+???

?=++=++==8

53

1053102

思维扩散15如图30过C 点作CN ∥AD 分别交AE 、BM 的延

长线于F 、N 二点,则△MAP ≌△MCN ,……,请读者继续完成余下的步骤。

思维扩散16如图31过点C 作CG ∥AE ,分别交BM 、BA 、DA

的延长线于N 、F 、G 三点,……,余下步骤,请读者接着写下去,一定能达目的。

【集中分析】

这道例题还可继续扩散,达20余种扩散,但归纳起来,在解有

关相似三角形问题时,思路纵横、宽阔,使人感到有些茫然,到底走哪条思路好,沿那条思路走下去“平坦”。本例已告知我们当遇到中线问题,可有两大常规思路,“遇到中线常加倍,思路明白又省劲”,因为中线加倍后,可构造平行四边行,全等三角形等,各种隐含关系被挖掘出来,把分散的条件又集中起来,使思路明朗化,这一规律要熟记,以便今后更好地应用,其次是“遇到中点构造中位线,思路出现在眼前”,从思维扩散2~8,七种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的方法构造出三角形中位线,使问题都得到圆满解决,展示了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各种方法,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学到了构造三角形中位线方法,使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再者,遇到中点问题转化为中心对称问题,思维扩散9已作出示范,读者可仿效。

对于研究线段之间的关系,“添设平行线”,添设平行线后,可构造出相似三角形,出现

图30

图28

F

图29 图31

新的比例式,进行新的组合(如中间比代换、等积代换、等线段代换等),便可发现新的关系,再借助比例的基本性质便可找到思路,思维扩散11~16是读者学习的典范。

面积法对等高或等底,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方面的问题,也是行之有效的,思维扩散10的求解过程确实证明这一点。

【难题解析】

例 自△ABC 的顶点引两条射线交BC 于P 、Q ,使∠BAP =∠CAQ ,求证:

BP BQ CP CQ AB AC

??=2

2

。 揭示思路:本例题设简练,结论复杂,同时两者又很难牵涉着关系,给证题带来极大难度,此时,只要观察一下图形,真是似曾相识,仔细一想,不难发现,与本文“思维扩散”例题十分相似,而且这几个三角形都共高,“面积”法的火花在脑海中闪现,在前进的道路出现光明,试探如下:

S S S S BP BQ

CQ CP

ABP ABQ ACQ ACP

??????=

?? 啊!给人一个惊喜!给所证结论左边完全相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下步当然仿效面积证法,再试探如下:

S S S S AB AP AB AQ AC AQ AC AP AB AC ABP ABQ ACQ ACP

??????=???+???+=

12

1

22222

sin sin()

sin sin()ααθααθ 成功了!面积法威力大,遇到等高(或等底)别忘“它”。“它”可帮你想办法。请读者写出它的证明过程吧!

思路再剖析 添设平行线,构造相似三角形,是研究线段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尽管结论复杂,荆棘从生,只要勇于探索,黎明前的黑暗即将过去,胜利曙光在“招手”,我试添设平行线吧!会成功的。

作PF ∥AB 交AQ 于点F ,作QE ∥AC 交AP 于点E ,则

∠=∠=∠=∠∠=∠?

??

12BAP CAQ PAF QAE

??=??PAF QAE EQ PF AQ AP ∽:: (1)

AC EQ PQE PCA EQ AC PQ PC AB PF PQF BQA PF AB PQ BQ ∥∽∥∽??=??=?

??????::::

?

?=?=?EQ AC AB PF BQ CP AB AC BQ CP PF

EQ

(2)

图33

图32

由(1),(2)?

=?AB AC BQ CP AP

AQ

?=???=??=??

??

??

????=

AB AC BQ CP AP AB AQ AC S S AP AB AQ AC BP CQ BP BQ CP CQ AB AC ABP ACQ 2222

?? 再应用添设平行线方法,试证如下: 作BE ∥AQ 交AP 延长线于E 点,作CF ∥AP 交AQ 延长线于F 点,

则∽∠=∠=∠∠=∠?

??

?E PAQ F BAE CAF BAE CAF ??

?=AB AC BE CF ::

????BPE APQ BP PQ BE AQ CAF APQ CQ PQ CF AP ∽∽?=?=?

??::::

?

=?BP CQ BE CF AP

AQ

(2) 由、(1)(2)?=??=???==

???

????

??AB AC BP CQ AQ AP AB AC

BP CQ AQ AB AP AC S S BQ CP AB AQ AC AP ABQ ACP 22

ΛΛ

???=

BP BQ CP CQ AB AC 2

2

遇到难题是学习中的常事,但对难题要有攻破的必胜信心,再者就是研究攻破的方法。方法不是天上掉来的,也不是现成就有的,要积极进行思维,这道题可否剖析成几个基本图形,可否用数形结合?可曾和我们学过的问题有否相似之处?是否可转化为我们熟悉问题?是否能用我们学过的面积法?……积极进行思维,光明前程在招手。如本例,通过思维,进而联想与本文“思维扩散”的例子有相仿之处,便把这个陌生难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问题。

在遇到难题时,首先应用常规方法投石问路,说不定也能打开思路,如本例,添设平行

线,构造相似三角形,使各线段之间发生了关系,使证题出现了契机,要抓住契机,与面积法配伍,使问题出现了新生。总之,要积极思维,多方位探索,金石可开!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图34

相似三角形在初中数学中至关重要,它非常“随和”,与全等三角形、圆、函数、方程、方程组、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都很“亲近”,在中考中的综合题“它”也经常参予。因而,对相似三角形这一单元的学习必须强化,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学好它,对基础知识一定要娴熟掌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本单元学习的基本图形,思维方法也要熟练驾驭。把这些基础的东西储存牢,再遇到新问题,通过联想,便可引发出新的思维。

【动脑动手】

1.如图35,△ABC 中,DE ∥FG ∥BC ,GI ∥EF ∥AB ,若△ADE ,△EFG ,△GIC 的面积分别为20cm 2,45cm 2,80cm 2,求△ABC 的面积。

2.在△ABC 中,AB =AC ,AD 为BC 边上的高,AD 的中点为M ,CM 的延长线交AB 于K 点,求证:AB =3AK 。

3.已知△ABC 的AB =23,AC =2,BC 边上的高AD =3,

(1)求BC 的长;(2)如果有正方形的一边在AB 上,另两个顶点分别在AC ,BC 上,求这个正方形面积。

4.在Rt △ABC 中,∠C =90°,AB =5cm ,AC =4cm ,以C 为顶点,作一个内接等边三角形,且使它的一边在Rt △ABC 的一边上。

(1)符合上述条件的等边三角形能作几个,请你分别画出图形。

(2)在这些等边三角形中,哪一个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cm 2) 5.一块直角梯形的田地与两底垂直的一腰长84m ,

两底长分别为44m ,65m ,现在要修一条与两底平行,宽4m ,并使道路两旁面积相等,试确定路的位置(即求道路的一边与一底之间的距离)

【动脑动手】答案或提示:

1.本题是研究相似三角形面积,应用“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找到思路。

思维一:设AE=a ,EG=b ,GC=c ,由题设可知:△ADE ∽△EFG ∽△GIC ∽△ABC 2045802

22S a a b c S b a b c S c a b c ABC ABC

ABC

???=++?? ?

??=++?? ???=++?? ???

????

?

?????? 三式分别开方,并相加,得

204580

1++=

++++=S a b c

a b c

ABC

?

将上式两边平方,得

S ABC ?=405(cm 2)

D

F 图35

M

图36

思路二:设AE=a ,BG=b ,GC=c 由题设可证:

△ADE ∽△EFG ∽△GIC ∽△ABC

2045208023422

=?? ??

?=?? ?

???????

???=a b a c a b c :::: ∴

20294052

S S ABC

ABC ??=?? ?

?

??=(cm 2) 思路三:设S S S S S S EHC EFG GIC ???===,,12

FG BC EFG EHC S S EG EC GI EH GIC EHC S S GC EC S S

S S

EG EC GC

EC

S S S ∥∽∥∽??=?? ?????=?? ???

?

?

?

?

?

?

??

+

=

+=?=+????12

221212

1

将(1)式两边平方,得

S S S S S =++12122

S S S S S S FHIG =--=12122 (2)

将S 1=45,S 2=80,代入(2),得:

S S FHIG EHC =?==++=245801204580120245()()

cm cm 22

故?

再应用(2)式,得

S □DBHE =?=220245140()cm 2

∴S ABC ?=++=20245140405()cm 2

2.本题由AB=AC ,且AD ⊥BC ,得BD=DC 即D 为BC 中点,又AM=MD ,M 为AD 中点,由于有两个中点,可架设中位线,可中线加倍,可架设平行线,可用面积法,可用射影法……近30种解法,本文只重点写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解法,其余许多种解法,请读者一一研究,进行思维扩散,写出出完整证明过程。

(一)架设中位线法

思路一:取BK 的中点N ,连结DN ∵D 为BC 中点,∴DN ∥MK ∵M 为AD 中点,∴AK =KN ∵N 为BK 的中点,∴BN =NK =AK =

1

3

AB ,∴AB =3AK

(二)中线加倍法

思路二:延长MD 至N ,且使DN=DM=AM ∵AB=AC ,AD ⊥BC ,∴BD=DC ∴BNCM 为□,∴BN ∥CM ∴

AB AK AN AM ==3

1

,∴AB =3AK

(三)添加平行线法

思路三:如图40,过点A 作AN ∥KC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N ,则

则CN DC BD AB AK BN

CN AB AK AB AK ===?

?????=?=313 (四)面积法

思路四:连结BM ,如图41 AK KB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AK AB AB AK AKM BKM ACK

BCK

ACK AKM BCK BKM ACM BCM ACM DCM ==

=--===?=?=????????????212133 (五)射影法

思路五:如图42,分别过A ,B ,D 作CK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N ,E ,F ,则BE =2DF =2AN (△MDF ≌△AMN ?AN =DF )

AN BE BK AK BE AN AK AB AB AK

∥?==?=?=121

3

3

3.因AB AC ==232,,商AD =3,显然AB ,AC 均比AD

长,本题应考虑两个方面,D 点在BC 上或在BC 的延长线上,二者缺一不可。

思路:∵AB ,AC 均比AD 长,于是知点D 在BC 上或BC 的延长线上。

M

图38

图39

图40

图41

图42

(1)(i)若D 在BC 上,如图(1)

则∴BD CD BC BD DC =-==-==+=()(),()23332314

2222

(ii)若D 在BC 延长线上,如图(2) ∴BC=BD -CD =2 (2)(i)当BC =4时

∵BC 2=AB 2 + AC 2,∴△ABC 为直角三角形,这时,内接正方形AEGF 应如图所示,设正方形边长为x 。

GF AB CGF CAB x x

x ∥∽??=-?=-??23223

3

∴S 正方形AEGF =-=-()3312632

(ii)当BC =2时,AC =2,AB 边上的高为23122-=() 如图,正方形EFGH 的边EF 在AB 上。

设∥∽EF x GH AB CGH CBA x x x =??

=

-?=+,??23

1123

123

∴正方形S EFGH

=+?? ??

?=-231231564831212

思路:在Rt △ABC 中,∠C =90° AB =5cm ,AC =4cm ,∴BC =3cm

(1)符合条件的等边三角形能作出3个,如上图(1)~(3)所示。 (2)(i)如图(1)过E 作ED ⊥AC 于D ,有DE ∥BC ∴△ADE ∽△ACB ,∴DE :BC =AD :AC 设DE=x ,则CD x AD x =

=-33433

,

(完整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一)相似三角形 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①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与另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且三条对应边的比相等时,这两个(或几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即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②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定相等; ③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得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①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其相似比k=1.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其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对应边成比例. ②相似比具有顺序性.例如△ABC∽△A′B′C′的对应边的比,即相似比为k,则△A′B′C′∽ △ABC的相似比,当它们全等时,才有k=k′=1. ③相似比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继学习时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实质它是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这一点借助相似三角形可观察得出. 3、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条边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①定理的基本图形有三种情况,如图其符号语言: ∵DE∥BC,∴△ABC∽△ADE; (双A型) ②这个定理是用相似三角形定义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它不但本身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证明相似三角形三个判定定理的基础,故把它称为“预备定理”; ③有了预备定理后,在解题时不但要想到“见平行,想比例”,还要想到“见平行,想相似”. (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例1、已知:如图,∠1=∠2=∠3,求证:△ABC∽△ADE.

相似三角形预备定理证明

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预备定理) 教学目标:1 ?掌握预备定理以及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断两三角形相似; 2 ?在探索相似三角形预备定理过程中,感受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 分析解决 问题的方法; 3?通过思考交流与教师启发,获得探索问题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与原动力。 教学重点: 预备定理的证明与应用。 教学难点: 预备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讲授 教学手段: 常规教学用具,计算机及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情境问题: 1、 什么叫相似三角形?什么叫相似比? 2、 如图,矩形草坪长20m 宽10m 沿草坪四 周有1m 宽的小路。小路的内外边缘所围成的 矩形相似吗? □—''~:—:—A ?—'—>:—?—A 3、 如图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若相似,你是若 何判 断的,相似比是多少?若不相似,也请说 明。 4、 思考:如图:在AA BC 与厶DEF 中,/ A= / D, Z B=Z E ,请问 AA BC 与△ DEF 是否相似? 明确指出: 本节课将研究如何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断 两三角形相似。 板书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创 设 情 境 复习相似形 的有关概 思考回答问题: 念,明确否 1、2 口答 定两图形相 3题可能的方法: 似,指出一 ⑴直觉(引导有理有 个不满足的 据); 条件即可, ⑵度量角与边,再计 而冃疋两图 算(指引这种方法简 形相似,则 单易于操作,但有时 需要所有对 会对结果的精确程度 应角相等, 质疑) 对边成比 ⑶根据格点特性计算 例。 (积极鼓励) 而随后的思 考,是为了 给学生点引 一下,预备 定理为什么 叫预备定 理,后继学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

A B C A 1 B 1 C 1 A B C D O 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可简述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图,在ABC ?与111A B C ?中,1A A ∠=∠,1111 AB AC A B AC = ,那么ABC ?∽111A B C ?. 【例1】 如图,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 2OA =,3OB =,6OC =,4OD =. 求证:OAD ?与OBC ?是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 知识精讲

A B C D A B C D E 【例2】 如图,点D 是ABC ?的边AB 上的一点,且2AC AD AB =g . 求证:ACD ?∽ABC ?. 【例3】 如图,在ABC ?与AED ?中, AB AC AE AD = ,BAD CAE ∠=∠. 求证:ABC ?∽AED ?. 【例4】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 .有两边对应成比例且一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B .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C .有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D .一条直线截三角形两边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例5】 在ABC ?和DEF ?中,由下列条件不能推出ABC ?∽DEF ?的是( ) A .A B A C DE DF = ,B E ∠=∠ B .AB AC =,DE DF =,B E ∠=∠ C .AB AC DE DF = ,A D ∠=∠ D .AB AC =,DE DF =,C F ∠=∠

相似三角形预备定理证明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课题: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预备定理) 教学目标:1 ?掌握预备定理以及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断两三角形相似; 2 ?在探索相似三角形预备定理过程中,感受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思考交流与教师启发,获得探索问题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与原动力。 教学重点:预备定理的证明与应用。 教学难点:预备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讲授 教学手段:常规教学用具,计算机及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出示情境问题: 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什么叫相似比? 2、如图,矩形草坪长20m,宽10m,沿草坪四周有 1m宽的小路。小路的内外边缘所围成的矩形相似吗? C 创设情境3、如图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若相似,你是若何判断的, 相似比是多少?若不相似,也请说 4、思考:如图:在△ ABC 与厶DEF中,/ A= / D,/ B= / E,请问△ ABC 与厶DEF 是否相 似? 复习相似形 的有关概 思考回答问题:念,明确否 1、2 口答定两图形相 3题可能的方法:似,指出一 ⑴直觉(引导有理有个不满足的 据);条件即可, ⑵度量角与边,再计而冃疋两图 算(指引这种方法简形相似,则 单易于操作,但有时需要所有对 会对结果的精确程度应角相等, 质疑)对边成比 ⑶根据格点特性计算例。 (积极鼓励) 而随后的思 考,是为了给 学生点引一 下,预备定理 为什么叫预备 定理,后继学

D 明确指出: 本节课将研究如何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断两三 角形相似。 板书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出示特殊题组: 1、如图,在等边三角形厶ABC中,DE//BC,并交于 点D、E,那么△ ADE与厶ABC相似吗?为什么? 口答1题; 发现证明预备疋理2、如图,在Rt△ ABC 中,/ BAC=90 ° , DE//BC,并交于点D、E,那么△ ADE与厶ABC相 似吗?为什么? AD (提示:可设D k) AB 若将特殊三角形的条件去掉,变成一般的三角 形呢? 3、如图,在△ ABC中,DE//BC,并交于点D、E, 那么△ ADE 与厶ABC 相似吗?为什么? 通过计算回答;并认识 到关键是计算: DE BC 在教师的启发下思考讨 论,体会线段转移的来 龙去脉。 预案: 1 : 过D 作 DF//AC 习中的有关 判定定理都 要转化为预 备定理即以 证明,从而感 受预备定理 的学习价值。 题组中的1、 2题,让学生 从简单推理与 计算推理两个 方面认识理解 这种图形。尤 其是计算推理 中所涉及的设 未知数的方 法,应用非常 广泛。而题三 需要深入思 考,更反衬出 题3分析方法 的重要性。 通过题3的 启发引导,

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明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 5.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驻马店市第四中学:田慧婷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是“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对相似三角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以充分经历了猜想,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的过程。本节主要进行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证明过程中需添加辅助线,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以及构造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完成证明过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共一个课时,本节是从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入手,使学生进一步通过推理证明上节课所得结论命题1的正确性,从而学会证明的方法,为后续证明判定定理2,3打下基础。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第三环节:动手实践,推理证明;第四环节:方法选择,合理应用;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导入课题 内容: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公理及推论定理; 2.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 3.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哪些? 在上节课中,我们通过类比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寻找并探究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您能证明它们一定成立吗? 目的:通过学生回顾复习已得结论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内容:命题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如何对文字命题进行证明?与同伴进行交流. 目的:通过学生回顾证明文字命题的步骤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画图,写出已知,求证。 第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命题画图, 第二步:根据图形和文字命题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A=∠A’,∠B=∠B’。 求证: △ABC∽△A’B’C’。 第三步:写出证明过程。(分析现在能说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只有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线索进行探索,已知两角对应相等,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推出第三个角也相等,从而可得三角对应相等,下一步,我们只要再证明三边对应成比例即可。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推论,我们可以在△ABC内部或外部构造平行线,从而构造出与△A’B’C’全等的三角形。)教师可以以填空的形式进行引导。 证明:在△ABC的边AB(或延长线)上截取AD=A’B’,过点D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点E,则∠ADE=∠B, ∠AED=∠C, ________(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交BC于点F,则 __________(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____________ ∵DE∥BC,DF∥AC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数学教案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数学教案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我们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5种)

2.叙述预备定理、判定定理1、2、3(也可用小纸条让学生默写). 其中判定定理1、2、3的.证明思路是什么?(①作相似,证全等;②作全等,证相似) 3.什么是“勾股定理”?什么是比例的合比性质? 【讲解新课】 类比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方法,让学生试推出: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在∽中, 求证:∽ 建议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征”. 这个定理有多种证法,它同样可以采用判定定理l、2、3那样的证明思路与方法,即“作相似、证全等”或“作全等、证相似”,教材上采用了代数证法,利用代数法证明几何命题的思想方法很重要,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应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定理证明过程中的“都是正数,,其中都是正数”告诉学生一定不能省略,这是因为命题“若,到”是假命题(可举例说明),而命题“若,且、均为正数,则”是真命题. 例4已知:如图,,,,当BD与、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时∽. 解(略) 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指出要使∽.应有点A与C,B与D,C与B成对应点,对应边分别是斜边和一条直角边. 还可提问:(1)当BD与、满足怎样的关系时∽?(答案:)

相似三角形预备定理证明学习资料

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预备定理) 教学目标:1.掌握预备定理以及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断两三角形相似; 2.在探索相似三角形预备定理过程中,感受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思考交流与教师启发,获得探索问题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与原动力。 教学重点:预备定理的证明与应用。 教学难点:预备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讲授 教学手段:常规教学用具,计算机及课件

组织学生思考: (1)△ADE与△ABC满足“对应角相等”吗?为什么? (2)△ADE与△ABC满足对应边成比例吗? 由“DE//BC”的条件可得到怎样的比例式?(3)本题的关键归结为“只要证明什么”?(4)根据以前的推论,如何把DE移到BC 上去,即应添怎样的辅助线?(EF//AB) 教师板演证明过程 由此得到预备定理: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过E作EF//AB 找关键字词,记忆定 理 层层递进, 突破难点, 提高学生的 分析推理思 维能力。 通过分析定 理,促进理 解。 定理应用与巩固例题选讲: 例如图,D为△ABC的A B边上的一点,过 点D作DE//AC,交BC于E,已知BE:EC=2: 1,AC=6CM,求DE的长以及 DA BD 的值。 E B C A D 在学生思考后,得出: (1)平行线既可得相似三角形,又可得线段 成比例; (2)这种判断两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比起定义 方便多了,但是局限性很大: 我们能否将这个问题转化为预备定理图形加 以说明呢? 练习: 1、如图,DG//EH//FI//BC,请找出图中所有 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口述思路:根据平行 线得相似三角形,进 而根据相似比求DE; 根据平行线得线段成 比例求 DA BD 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解 题反思 通过对例题 的分析,设 置与平行线 有关的截三 角形两边成 比例定理以 及预备定 理,注意所 得的比的差 别,落实好 重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教案(共3课时) 人教版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教案 重点、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本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还是研究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它的难度较大,是因为前面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等.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于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困难,主要是借助于逻辑的体系进行分析、探求,难度较大. 释疑解难 (1)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3个定理和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3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是后者相似比为1的情况.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选择:①已知有一角相等时,可选择判定定理1与判定定理2;②已知有二边对应成比例时,可选择判定定理

2与判定定理3;③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时,首先看是否可以用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判定,如果不能,再考虑用判定一般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来判定.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作用:①可以用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②间接证明角相等、线段域比例;③间接地为计算线段的长度及角的大小创造条件. (4)三角形相似的基本图形:①平行型:如图1,“A”型即公共角对的边平行,“×”型即对顶角对的边平行,都可推出两个三角形相似; ②相交线型:如图2,公共角对的边不平行,即相交或延长线相交或对顶角所对边延长相交.图中几种情况只要配上一对角相等,或夹公共角(或对顶角)的两边成比例,就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预备定理 》

18.5.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预备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预备定理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过程方法:在探索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过程中,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在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教学重点】预备定理的证明与应用 【教学难点】预备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活动1 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定义既是判定也是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出示问题:如图,DE//BC, △ADE 与△ABC 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学生猜想:相似。能得到△ADE ∽△ABC 吗?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 (1)△ADE 与△ABC 满足“对应角相等”吗?为什么? (2)△ADE 与△ABC 满足对应边成比例吗?由“DE ∥BC ”的条件可得到哪些线段的比相等? (3)根据以前学习的知识如何把DE 移到BC 上去?(作辅助线DF ∥AC )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要证△ADE ∽△ABC 只需证∠A=∠A ,∠B=∠2,∠C=∠3←——由平行得 =AD AE DE AB AC BC ?=?? 由DE ∥BC 得相似定义 只需证出:DE AD BC AB =或DE AE BC AC = 由于DE 、BC 不在同一直线上,故可以通过做辅助线平移DE ,将DE 、BC 放在同一直线上 证明: 过D 点作DF ∥AC 交BC 于F ∵DE ∥BC ,DF ∥AC ∴四边形DFCE 是□ ∴DE=CF ∵DF ∥AC ∴CF AD BC BD = ∴DE AD BC BD = ∵DE ∥BC ∴=AD AE BD AC ∵DE ∥BC ∴∠A=∠A ,∠1=∠B ,∠2=∠C ∴△ADE ∽△ABC BC DE AC AE AB AD ==∴21F E B C A D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1 / 7 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且它们各有的三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如图,DE 是ABC ?的中位线,那么在ADE ?与ABC ?中, A A ∠=∠, ADE B ∠=∠,AED C ∠=∠; 1 2AD DE AE AB BC AC ===.由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知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用符号来表示,记作 ADE ?∽ABC ?,其中点A 与点A 、点D 与点B 、点E 与点C 分 别是对应顶点;符号“∽”读作“相似于”. 用符号表示两个相似三角形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分别写在三角形记号“?”后相应的位置上.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得出: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这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2)如果两个三角形分别与同一个三角形相似,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也相似. 2、 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如图,已知直线l 与ABC ?的两边AB 、AC 所在直线分别交于点D 和点E ,则ADE ?∽ABC ?.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D A B C E

2 / 7 A B C A 1 B 1 C 1 3、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可简述为: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图,在ABC ?与111A B C ?中,如果1A A ∠=∠、1B B ∠=∠,那么ABC ?∽111A B C ?. 常见模型如下: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预备定理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表示方法及性质, 2 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和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 “预备定理” 3 会用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 “预备定理”进行有关判断及计算 学习重点:会用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进行有关判断及计算 学习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推导过程 学习过程: 活动一,自学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1仔细研读数学书29页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见学案) ⑴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⑵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如图在△ABC 与△DEF 中, ①∵ ∠ =∠ , ∠ =∠ , ∠ =∠ ∴△ABC~△ ②∵△ABC~△DEF ∴∠ =∠ , ∠ =∠ , ∠ =∠ ③若△ABC~△DEF ,若A=30°∠B=30°则∠F= ° ④若△ABC~△DEF ,相似比为1:2,则△DEF 和△ABC 的相似比为 。若BC=2,则EF= ⑤若△ABC~△DEF ,相似比等于1,则△ABC △DEF 活动二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 ①如图,任意画两条直线l 1、l 2,再画三条与l1、l2相交的平行线l3、l4 、l5.分别度量l3、l4 、l5 在l1上截得的两条线段AB,BC 和在l2上截得的两条线段DE,EF 的长度, 计算 ②任意平移l5,再度量AB,BC ,DE,EF 的长度. 再计算 ③归纳: 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 两个基本图形 EF DE BC AB 与,DF DE AC AB 与,DF EF AC BC 与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4.4(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 1.知道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知道相似比为1的相似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会读、会用 “∽”符号;能准确写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与对应边的比例式; 2、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3、综合运用所学两个定理,来判定三角形相似,计算相似三角形的边长. 4、了解判定定理1的证题方法与思路,应用判定定理l.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它在形状上、大小上有何特征?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3、复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文字表述及基本图形) 本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判定定理. 二、学习新课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我们把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作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一. [说明]相似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相同形状”,它们的大小不一定相等,这是和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区别.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就是他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相似比的概念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k ,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说明]①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具有顺序性. ②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这也说明了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形. 注:在证两个三角形相似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 类似地,如果两个边数相等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如图,111,ABC A B C ??是相似三角形,则111,ABC A B C ??相似可记作ABC ?∽111A B C ?.由于 111 2 AB A B =,则ABC ?与111A B C ?的相似比111 2 AB k A B = =,则111A B C ?与ABC ?的相似比,112A B k AB == . C 1 B 1 A 1 C B A

三角形相似定理

三角形相似定理(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我们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5种) 2.叙述预备定理、判定定理1、2、3(也可用小纸条让学生默写). 其中判定定理1、2、3的证明思路是什么?(①作相似,证全等;②作全等,证相似) 3.什么是“勾股定理”?什么是比例的合比性质? 【讲解新课】

类比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方法,让学生试推出: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在∽中, 求证:∽ 建议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征”. 这个定理有多种证法,它同样可以采用判定定理l、2、3那样的证明思路与方法,即“作相似、证全等”或“作全等、证相似”,教材上采用了代数证法,利用代数法证明几何命题的思想方法很重要,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应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定理证明过程中的“都是正数,,其中都是正数”告诉学生一定不能省略,这是因为命题“若,到”是假命题(可举例说明),而命题“若,且、均为正数,则”是真命题. 例4已知:如图,,,,当BD与、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时∽. 解(略) 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指出要使∽.应有点A与C,B与D,C 与B成对应点,对应边分别是斜边和一条直角边. 还可提问:(1)当BD与、满足怎样的关系时∽?(答案:

相似三角形预备定理

相似形 本章教学目标 本章的主要内容分为“比例线段”和“相似三角形”,“比例线段”主要介绍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及判定成比例线段的一些定理,“相似三角形”主要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比和比例,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等概念,掌握比例基本性质、合比性质和等比性质,较熟练运用上述性质进行比例和变形,灵活应用平行线分比例线段定理,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进行计算和简单的证明. 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广泛.本章较多地运用了类比的方法、矛盾转化的方法,这些方法对培养我们探求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核心知识 一、知识结构 二、主要内容 1.比例线段及其性质 (1)比例线段:在四条线段中,如果其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

线段. (2)比例的性质 ①比例基本性质:=ad=bc ②合比性质:== ③等比性质:==…0…==(b+d+…+n≠0) 2.平行线分比例线段 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线段成比例. 3.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4.三角形相似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它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 5.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平行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定义法,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叫相似三角形(有了判定定理后,就不用定义判定了). (3)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4)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5)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6)直角三角形判定: ①以上方法均可 ②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斜边与另外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形相似 ③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6.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三、本节常用的解题方法 1.运用中间量变量解题 对于比较复杂的比例关系,有时不能由一对相似三角形直接得出,这时可采用一种中间代替方法,即要

全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简叙为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叙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叙为: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个三角形相似.) (4)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或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则有两个三角形相似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1)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5)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射影定理 射影定理(又叫欧几里德定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每一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全等三角形 1. 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 4.有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 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 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角角角)和SSA(边边角)(特例:直角三角形为HL,属于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预备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预备定理) 一、学习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2.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应用. 三 知识链接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内容是什么? (3)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 与△A ′B ′C ′中, 如果∠A=∠A ′, ∠B=∠B ′, ∠C=∠C ′, 且 k A C CA C B BC B A AB =' '=''=''. 我们就说△ABC 与△A ′B ′C ′相似,记作△ABC ∽△A ′B ′C ′,k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反之如果△ABC ∽△A ′B ′C ′, 则有∠A=∠A ′, ∠B=∠B ′, ∠C=∠C ′, 且 A C CA C B BC B A AB ' '= ''=''. (4)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四 、探索新知. 1 问题:如果△ABC ∽△ADE,那么你能找出哪些角的关系?边呢? 2 、思考 如图27.2-3,在△ABC 中,DE ∥BC ,DE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 问题: (1) △ADE 与△ABC 满足“对应角相等”吗?为什么? (2) △ADE 与△ABC 满足对应边成比例吗?由“DE ∥BC ”的条件可得到哪些线段的比相等? (3) 根据以前学习的知识如何把DE 移到BC 上去?(作辅助线EF ∥AB ) 你能证明AE:AC=DE:BC 吗? (4)写出△ABC ∽△ADE 的证明过程。 (5) 、归纳总结: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成的三角形与原来三角形相似。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如图△ABC ∽△DCA ,AD ∥BC ,∠B=∠DCA . (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写出所有相等的角; (3)若AB=10,BC=12,CA=6.求AD 、DC 的长. 分析: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 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对于(3)可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求出AD 与DC 的长. 解: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课标要求 1.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似三角形及相似比的概念; 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推论; 3.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平行线法、三边法、两边夹一角法、两角法; 4.进一步熟悉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从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渗透类比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知识迁移 类比相似多边形的相关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师介绍:“相似”用符号“∽”来表示,读作“相似于”,2题可以用符号表示为 ∵△ABC∽△DEF,

∴A=∠D,∠B=∠E,∠C=∠F;AB AC BC DE DF EF ==. 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呢?反过来 ∵A=∠D,∠B=∠E,∠C=∠F;AB AC BC DE DF k EF === ∴△ABC∽△DEF. 师介绍:△ABC与△DEF的相似比为k,△DEF与△ABC的相似比为1 k . 追问:当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引出课题: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回顾学习三角形全等时,我们知道,除了可以验证所有的角和边分别相等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外,还有判定的简便方法(SSS,SAS,ASA,AAS).类似地,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是不是也存在简便的判定方法呢? 二、探究归纳 (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探究1:如图,任意画两条直线l1,l2,再画三条与l1,l2都相交的平行线l3,l4,l5.分别度量l3,l4,l5在l1上截得的两条线段AB ,BC和在l2上截得的两条线段DE,EF的长度, AB BC 与 DE EF 相等吗?任意平移l5. AB BC 与 DE EF 还相等吗? 当l3//l4//l5时, 有 AB DE BC EF =, BC EF AB DE =, AB DE AC DF =, BC EF AC DF =等. 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迁移:将基本事实应用到三角形中, 当DE//BC时,有

相似三角形知识点梳理

相似三角形知识点汇总 重点、难点分析: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2、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判定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是难点。 一、重要定理 (比例的有关性质): 二、有关知识点: 1.相似三角形定义: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 3.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截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5.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如下: 反比性质: c d a b = 更比性质:d b c a a c b d ==或 合比性质:d d c b b a ±=± ?=?=bc ad d c b a (比例基本定理)

6.直角三角形相似: (1)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7.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5)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8.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 如果△ABC∽△A1B1C1,△A1B1C1∽△A2B2C2,那么△ABC∽A2B2C2 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本模型 A字型 X字型反A字型反8字型 母子型旋转型双垂直三垂直 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变化模型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预备定理》

【教学目标】 18.5.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预备定理 知识技能:掌握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预备定理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过程方法:在探索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过程中,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在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教学重点】预备定理的证明与应用 【教学难点】预备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活动 1 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定义既是判定也是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出示问题:如图,DE//BC, △ADE与△ABC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学生猜想:相似。能得到△ADE∽△ABC吗?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 (1)△ ADE 与△ ABC满足“对应角相等”吗?为什么? (2)△ADE与△ABC 满足对应边成比例吗?由“DE∥B C”的条件可得到哪些线段的比相等?(3)根据以前学习的知识如何把DE 移到BC 上去?(作辅助线DF∥AC)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要证△ADE∽△ABC A 只需证∠ A=∠A,∠ B=∠2,∠ C=∠3←——由平行得 AD AE = DE 相似定义 1 2 AB AC BC 由DE∥BC得 只需证出:DE AD BC AB 或DE AE BC AC D E B F C 由于DE、BC 不在同一直线上,故可以通过做辅助线平移DE,将DE、BC 放在同一直线上 证明: 过D 点作DF∥AC交BC于F ∵DE∥BC,DF∥AC ∴四边形DFCE是□ ∴DE=CF ∵DF∥AC ∴ CF AD BC BD DE AD ∴ BC BD ∴ AD = AE BD AC AD AE DE AB AC BC ∵DE∥BC ∴∠A=∠A,∠ 1=∠B,∠2=∠C ∴△ ADE∽△ABC ∵DE∥BC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优秀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 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能正确地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边角; 2.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 3.能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证明和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证明和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 一、复习旧知: 前面我们学习了相似多边形及相似比的有关概念,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辨析: 1.四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四边形一定相似吗? 2.四组对应边的比分别相等的两个四边形一定相似吗? 3.什么样的两个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 4.什么是相似比(相似系数)? (二)简答: 1.正方形和长方形或长宽之比不相等的两个矩形。 2.正方形和不是正方形的菱形或两组内角均不相等的菱形。 3.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如果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4.相似多边形对应边长度的比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二、概念讲解: 概念:如图1,△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读作“△ABC相似于△A′B′C′”。 注意:两个三角形相似,用字母表示时,与全等一样,应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便于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边角。 明确:对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应有…… (引导学生明白定义的双重性。) 问题:将△ABC与△A'B'C'相似比记为k1,△A'B'C'与△ABC相似比记为k2,那么k1与k2有什么关系? k1=k2能成立吗? 说明: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相似的特例。 (一)类比猜想: 1.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哪几种方法? 2.全等是不是需要所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 3.猜想:两个三角形相似是不是也需要所有的对应边? 和对应角都相等?有没有简便的方法? (二)简析: 1.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SAS、ASA、SSS、AAS,直角三角形还有HL。 2.不需要所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 3.猜想:两个三角形相似也不需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 三、探索交流。 (一)探究: 1.在△ABC中,D为AB的中点,如图,过D点作DB∥BC交AC于点E,那么△ADE 与△ABC相似吗?

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 1.知道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知道相似比为1的相似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会读、会用 “∽”符号;能准确写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与对应边的比例式; 2、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3、综合运用所学两个定理,来判定三角形相似,计算相似三角形的边长. 4、了解判定定理1的证题方法与思路,应用判定定理l.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它在形状上、大小上有何特征?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3、复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文字表述及基本图形) 本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判定定理. 二、学习新课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我们把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作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一. [说明]相似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相同形状”,它们的大小不一定相等,这是和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区别.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就是他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相似比的概念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k ,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说明]①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具有顺序性. ②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这也说明了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形. 注:在证两个三角形相似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 类似地,如果两个边数相等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如图,111,ABC A B C ??是相似三角形,则111,ABC A B C ??相似可记作ABC ?∽111A B C ?.由于 111 2 AB A B =,则ABC ?与111A B C ?的相似比111 2 AB k A B = =,则111A B C ?与ABC ?的相似比,112A B k AB == . C 1 B 1 A 1 C B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