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分级标准

第二节急性毒性试验程序与急性毒性评价一、急性毒性试验程序

(一) 急性试验剂量分组

探讨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应首先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对一个未知毒性的外来化合物求其LD50(LC50),应先做预试验。做预试验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其中一种。首先了解分析受试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其理化性质,确定其所属已知化合物或其衍生物的种类,有何特殊基团及其分子量、熔点、沸点、比重、闪点、挥发度、蒸气压、水溶性和脂溶性等,依此查阅文献,找出与受试化合物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合物的毒性资料,并以其LD50(LC50)值作为受试化合物的预其毒性中值;但应注意,一定是相同动物种系和相同接触途径。以此预期毒性中值为待测化合物的中间剂量组,再上下各推一到两个剂量组做预试验。每个剂量组间的组距可以大些,有利于找出受试化合物的致死剂量范围。

初起组距可用剂量间的4倍差,即以log4(log4=来划分各组剂量。

求外来化合物LD50时设置几个剂量组较为合适,应依预试验结果而定。一般设置5~7个剂量组即可,它即符合统计计算要求又可节省人力和财力。每个剂量组的动物数,小鼠不少于10只、大鼠6~8只、家兔4~6只,若设计

采用霍恩氏法计算LD50时,动物数可减少。每组动物应雌雄各半;如化合物毒性有性别差异,则应分别求雌、雄性动物各自的LD50(LC50)。

(二) 观察持续时间

测定外来化合物的LD50(LC50),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之后两周内的总死亡数。对于一些速死性化合物求其LD50(LC50)也可仅计算24小时的死亡率。也可仅计算24小时的死亡率,有些速杀性化合物的24小时LD50与两周LD50值往往没有差别。但应注明是多少时间的LD50值,以便于在进行毒性比较时有共同的基础。

在观察期间应保障实验动物有完全的膳食、充足的饮水及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以防止动物出现非中毒性死亡。

(三) 症状观察

观察实验动物接触外来化合物的中毒症状是了解该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十分重要的一环,是补充LD50这个参数不足的重要方面。故应详细地观察动物的中毒症状、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规律,死亡前症状特点、死亡时间等等。这有助于揭示化合物甚至同类化合物的不同衍生物的急性毒性特征。

很多化合物在实验动物接触的初期往往先出现兴奋现象,有的化合物在动物接触的初期首先表现为抑制现象,在观察期间应注意观察其体重变化。这有助于了解受试化合物所致的中毒效应是短暂的或较长期的效应。此外,不少化合物还可以引起受试实验动物粘膜刺激症状,如出汗、流涎,甚至有血性

分泌物,瞳孔改变等。

(四) 病理学检查和其它指标观察

二、急性毒性评价

应当重视病理组织学检查。凡中毒死亡动物应及时解剖做病理学检查,检查器官有无充血、出血、水肿或其它改变,并对有变化的脏器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对存活动物于观察期结束后应做病理学检查。

外来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用于对急性毒性进行评价。但各种分级标准还没有完全统一。我国目前除参考使用国际上几种分级标准外,又提出了相应的暂行标准。不论我国或国际上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均还存在不少缺点,因为它们主要是根据经验确定,客观性还不足。

表4-4化合物经口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分级小鼠一次经

LD50(mg/kg)大约相当体重70kg 人的致死剂量

6级,极毒

5级,剧毒

4级,中等毒3级,低毒

2级,实际无毒1级,无毒<1

1~50

51~500

501~5000

5001~15000

>15000

稍尝,<7滴

7滴~1茶匙

1茶匙~35g

35~350g

350~1050g

>1050g

表4-5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分级(WHO)

毒性分级大鼠一次经

LD50(mg/kg)

6只大鼠

吸入4小

时,死亡

2~4只的

LD50

(mg/kg)

兔经皮对人可能致死的估计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一个五级标准(表4-5)。

总之,从表4-3到表4-5可见各种分级标准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点,但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